中国建筑平均寿命30年引争议舆情分析
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

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日前,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语出惊人。
有网友称,照此推算,等到自己的房贷还清的时候,房子也该塌了。
自1988年我国进行房改以来,个人住宅便走上了市场化、商品化的道路。
在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下,为何建筑质量仍然令人堪忧?设计缺陷、施工中偷工减料造成了建筑质量和耐久性差,再加上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实行,使得购房者在交付房款时根本无法预知房屋存在的质量问题,等到发现时,已经太晚。
相关新闻:墨西哥严把建筑质量关大大降低了地震人员伤亡住建部对短命建筑不能只限于指责中国建筑寿命短的三大原因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30年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为30年年产数以亿计垃圾房地产行业在价格上堪称“楼坚强”,涨价速度令人咋舌,可谓一天一个价,但在质量问题上为何偏偏是“楼脆脆”?人们花几十万几百万买来的高价楼房平均寿命仅有30年,这让广大房奴又情何以堪?大多数人贷款买房,还款期限在10年至20年,如果买的是新房,20年后贷款还完,房子还能住10年;如果买的是二手房,20年后贷款还完了,房子也该拆了,这是何等的戏剧性。
我们不要求房子的寿命有100多年那么长,起码也得符合“住宅70年产权”的标准吧。
除了房屋质量问题是造成“短命”的原因之外,城市规划、拆迁不合理是另一大主因。
城市中每一栋楼成功实施爆破的背后,都是一个建筑的“短命”史。
我们对于城市建设规划缺少整体意识、尊重意识、法制意识,导致建筑建了拆,拆了建,建筑未老先衰,使城市陷入了永无休止的大建、大修、大拆与重建的怪圈之中。
有资料显示,美国建筑平均寿命达74年,英国建筑平均寿命达132年。
在欧洲建筑重建的时候,中国的建筑已经被重建了4次。
建筑寿命的缩短,不仅加大了浪费,而且直接加大了建筑业的碳排放量,使得中国建筑成为最大的碳排放源头。
开发商为了收益、利润,大肆拆建,却忽视了建筑质量,一些楼盘正值“壮年”,也被早早地牺牲掉。
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30年

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重速度、轻质量;对政绩工程和GDP的盲目崇拜;加上开发商的商业利益。
三者相结合,造成目前大量不该拆的房屋大量被拆除。
这些应该引起城市当政者与规划者的关注,让中国城市在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持百年建筑的风骨,避免再出现因给各种新规划让路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消耗与浪费。
宁波定向爆破两高楼为地铁工程让路3月30日凌晨宁波爆破两幢高层建筑,为修建地铁让路腾地,这引发了国人对中国特有的“建筑短命”的争议。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国,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平均寿命仅25-30年。
许多建筑并非因质量问题而拆除,在商业利益和GDP崇拜的背后,反映出中国城市缺乏成熟谨慎的城建规划和保护意识。
3月31日5点半,宁波轨道交通一号线江厦桥东站配套项目地块两栋高楼实施定向爆破。
一栋高楼金融大厦主楼11层高,另一栋高楼滨江大厦主楼21层高80米。
这是宁波市有史以来施工难度最大的爆破工程。
3月30日,宁波市江东区核心区块,爆破前的的滨江大厦和金融大楼。
宁波轨道一号线江厦桥东站配套项目拆迁于去年启动。
鉴于两栋大楼结构复杂,拆除工程量大,又地处繁华地段,人流车流量大,相关部门决定对其实施爆破拆除。
据了解,一栋高楼金融大厦主楼有11层高,副楼6层;另一栋高楼滨江大厦主楼21层,高近80米,副楼5层,地下1层。
两幢楼都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
按国家《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至100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经表示,中国城市建筑生命平均只能维持25年到30年。
翻阅近年新闻报道,不难列出一份长长的建筑"死亡名单"。
除了那些引人关注的地标性建筑以外,还有大量普通住宅,在建成后不长的时间内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提前拆除。
[详细]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5.8%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过“短命”建筑。
中国建筑寿命为什么只有30年

中国建筑寿命为什么只有30年?郑风田[2010-04-07]许多人担心商品房七十年后如何续期的问题,有些房地产商透露,我国的商品房又有多少在七十年后还能住?据报道,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而只能持续25-30年。
仇部长道出了一个公众不知晓的秘密,那就是我国的建筑物寿命是如何之短,大家以为买了70年的房子,就能住到70年,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建设物质量问题应该比高房价更严重。
用那么高的价格却买了质量那么低的房子,中国的百姓也够可怜的了。
更牛的是下面的数据:全国30多个省的90多个城市中的180多个建筑工程接受了检查,结果显示96.1%的建筑工程合格。
这个纸面合格的背后就不仅仅是腐败问题了,而是折射出目前我国建设质量的检查制度都存在重大缺陷,需要彻底地反思。
据建设部资深专家披露,在我国不少富丽堂皇的装修下面,一些建筑与生俱来的结构性隐患正在威胁着每一个业主的生命。
我国整体建筑物的安全情况到底如何呢?不少人认为我国目前建筑物豆腐渣工程太多了。
据报道广东省质监局朱明峰更直言:“2007年底到2008年广州新建的商品房,最好还是不要买。
因为这段时间建造的楼盘普遍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
”。
近年来房屋质量问题历来都是消费者投诉的集中领域,据《北京科技报》的报道,年近70的建设部某中心特聘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磊说:“现在全国相当多的建筑工程、资料在造假!” “我看到过的工地,梁、柱、墙、混凝土里面的钢筋保护层超过规范允许的偏差5-10倍,有的甚至还多。
” 看来,如何查出目前建筑物究竟有多少豆腐渣工程在潜伏,需要建设部门好好地查一查,不能让老百姓住在有安全隐患的房子里,心惊胆颤的。
相比中国的30年平均建筑寿命,发达国家建筑,像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物质量低寿命奇低,中国目前不少建筑物寿命不达标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不少建筑物“未老先衰”,据专家估计每年我国隐性建筑损失在4500亿,也有专家估计房屋短寿造成的“财富虚数”加起来占我国国民财富的比例高达21.8%,造成每年GDP增长中有2.2个百分点是虚数。
房子和房奴一样英年早逝

“楼歪歪”、“楼脆脆”给人民敲响了警钟。
这些建筑只能持续25-30年。
如果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30年,高房价、低寿命,是对房产市场的绝妙讽刺,现在买房已经成为蜗居一族的遥不可及的梦想,即使能够摆脱蜗居一族,辛辛苦苦攒首付,忙忙碌碌还房贷,做一个备受束缚的房奴,可是到头来自己房子的寿命只有30年,许多过劳的房奴像购买的房子一样英年早逝撒手人寰。
国内住宅的平均寿命却仅仅为30年不到英国建筑132年寿命的四分之一,不到美国平均寿命74年的二分之一。
这个冷酷的事实,让《物权法》起草时争议的土地使用权70年后成为笑话。
按照住宅土地使用权的年限,应该有70年;而按照《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
民居很显然不属于“重要建筑物”之列,但法定的年限最少应该满足50年的使用。
实际情况是中国的建筑寿命50年罕见,30年则普遍。
北京四环内的普通住宅,每平方米4万元已并不稀罕。
在欧美等国的房价"跌跌不休"的情况下,花3000万人民币,在美国可以购置一处永久产权的庄园,在欧洲可以置下一座文物式的城堡。
而在北京的中心地带,却只能购买在楼房间距极近的"豪宅",而且没有法定的永久产权。
全球一半以上的水泥,都浇注在中国的土地上,而捆绑着祖宗三代人收入的房子,却只能维持30年。
相当多的建筑工程、资料在造假,2007年年底到2008年广州新建的商品房,最好还是不要买。
因为这段时间建造的楼盘普遍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
由于建筑结构问题,有的钢筋混凝土的寿命不过25年左右。
扬州政府“偷卖”了土地的小区,不过8年就面临拆迁的命运;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用了才7年,就要被爆破拆除。
全国30多个省份的90多个城市中的180多个建筑工程,96.1%的合格。
远低于国际和法定标准的30年寿命基本合格。
很多人三代人联合购买不足70年的使用权后,实际得到的可能是被打了折扣的一个短命的建筑。
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寿命仅

关键提醒:3月30日凌晨宁波爆破两幢高层建筑,为修建地铁让路腾地,这引起了国人对中国特有旳“建筑短命”旳争议。
国家住房和城镇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体现,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国,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平均寿命仅25-30年。
许多建筑并非因质量问题而拆除,在商业利益和GDP崇拜旳背后,反应出中国都市缺乏成熟谨慎旳城建规划和保护意识。
按国家《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构造旳耐久年限为123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至123年。
住房和城镇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经体现,中国都市建筑生命平均只能维持25年到30年。
翻阅近年新闻报道,不难列出一份长长旳建筑"死亡名单"。
除了那些引人关注旳地标性建筑以外,尚有大量一般住宅,在建成后不长旳时间内就由于多种原因被提前拆除。
中国青年报旳一项调查显示,85.8%旳人体现自己所在都市有过“短命”建筑。
对于自己所在都市旳都市规划,50.1%旳人体现不满意;在谈及都市建筑总“短命”旳原因时,83.5%旳人选择“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政绩”71.8%旳人认为是都市规划缺乏科学性。
接下来尚有:豆腐渣工程(39.6%)、商家急功近利(36.3%)、审批拆除程序有问题(36.2%)、建筑设计有问题(28.8%)等。
短命建筑:耗能耗财据记录,2023年中国城镇共拆迁房屋1.2亿平方米,相称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2亿平方米旳37.5%;2023年中国城镇共拆迁房屋1.6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4.2%,相称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9亿平方米旳41.3%。
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旳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称于消耗了全世界40%旳水泥和钢材,而这一切却只持续25到30年时间。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6日报道: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二分之一旳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目前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旳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23年。
为什么我们的建筑会短命

国“建筑短命”正成为城市“通病”,现在不少城市拆除的都是上世纪80年代建筑,而当下规划失当、品位低劣的建筑又成为未来拆除对象。
大拆大建不仅耗费大量资源能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城市文化延续,广为诟病。
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25~30年,而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32年、85年和80年。
浙大教授范柏乃感慨:“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却少有50年的建筑观点一:这个问题要分两点来看,古典建筑和当代建筑。
古典建筑方面,用材和建筑技术的差异造成东西方古建筑耐久度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当然本质的原因还是建筑观的差别。
中国当代建筑使用年限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速度过快。
2、土地资源的相对紧缺。
3、城市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
4、个别的严重偷工减料造成建筑质量过差。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使用年限稍短个人认为不是一个严重问题,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城市的快速更新是市场驱动的结果,有市场需求,有利润,拆点旧房子不算大事。
欧洲二战以后因为经济复苏也造过大量的经济型建筑,使用年限同样不高。
经济发展成熟稳定之后,建设项目变少,建筑质量自然会有相应提高,使用年限也会延长,但同时也说明经济发展失去了快速成长的动力。
观点二: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是针对中国当代建筑的。
在我们的建筑史上,历史较久远的建筑都是木构架建筑,而木构建筑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无法长久保留,所以中国建筑的历史大多不会超过200年,这是中国建筑的上限,所以与西方可以保持上千年的石砌建筑相比本身就是不可能在保存时间上占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古文明,其建筑观都注重死后的世界而不是现世的世界,因而保留至今的多是与宗教有关的陵墓石刻建筑。
中国真正的建筑大量兴建是在近50年才开始的,这里面有很多政治因素。
首先兴建的是苏联技术和理论的建筑物,这是一个时期;然而在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之后,这些建筑被停建,转而兴建一些民族风格的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由于理论知识的缺失,大多以坡屋顶大屋盖的帽子建筑为主;在改革开放后,西方技术和理论的涌入使我们认识到自身在建造领域的落后,而此前一些所谓可以千秋万载的建筑根本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所以又一轮辞旧迎新的建造活动得以展开。
中国建筑的寿命为何只有30年

中国建筑的寿命为何只有30年?近日,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历史的居民楼如麻将般突然倒塌。
几天来,种种疑团萦绕在公众心头。
住建部的一位负责人曾称:“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
”相比中国的30年平均建筑寿命,发达国家建筑,像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
(新华网)从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像如今的中国人一样关心建筑。
平民阶层对房子的质量面积等要素可谓锱铢必较,这不仅仅是因为那套或许并不起眼的房子占据了其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蓄,更重要的原因是建筑物的物权概念更加具有说服力。
然而,中国的建筑却比很多国家都要命短,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感到悲哀的现实。
中国建筑寿命短不是偶然的,有三大原因:一是质量原因,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就是证明,这说明我们对建筑质量的监控与责任追究是失落的。
如今建筑施工“层层分包”已是行内的常态,“层层分包到最后,盖房子的工人大多数是从未接受过建筑培训的农民工。
”农民工一般是计件或计时算薪水,包工头也是忙着赶进度收钱——实际上工人和管理者都缺乏专业资质和专业素养。
而工程一建完,施工队就走了,去别处接活干。
万一建筑质量真的出了问题,追究下来,也只能找到当初承建公司的项目经理、建造师或监理单位等。
只有这些人是稳定的、有资质的,跑不掉的。
但论起责任大小,他们显然不是最该被“打板子”的。
二是规划原因,在一些城市的规划中,往往是一个官员一规划,最后规划成鬼话,这样必然导致建筑建了拆,拆了建,“规划规划,不如领导一句话”,是近二、三十年来,城市建设缺乏科学决策的真实写照。
在不少地方,谁的权力大,谁就是城市建设的“总设计师”。
加之,书记、市长像走马灯一样地更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些早几届政府兴建的高楼大厦,便难免在定点爆破中灰飞烟灭。
三是政绩原因,一些地方官员把建设新高楼大厦作为政绩工程来抓,这样必然导致,一些本来还可以改造使用的建筑被推倒重来,同时,一些地方官员也把房产开发经济当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必然导致一些建筑建的快,拆的猛。
中国城市住宅使用寿命短暂产生的影响分析

中国城市住宅使用寿命短暂产生的影响分析作者:崔俊山贺亚珍来源:《建材发展导向》2015年第01期摘要:近30多年来中国在房屋建筑上成为世界上每年消耗建材量最大,产生建筑垃圾最多的国家,但是建筑物的平均寿命只有25-30年,这种现象对中国的建筑业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文章从资源、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城市住宅使用寿命短暂所产生的影响,希望能使中国建筑使用寿命有所增长,争取早日实现百年建筑的愿望。
关键词:城市住宅;使用寿命;短命建筑;影响经相关单位统计,中国城市住宅平均寿命只有30年左右,中国城市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短寿命”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热点问题。
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房屋建筑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维护下所应达到的使用年限,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到100年。
目前,中国城市住宅建筑的寿命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与外国的长寿建筑相比差距更大。
我国城市住宅使用寿命短暂的现象不仅仅意味着原有的建筑被拆除重建,城市住宅建设的被迫更新,更重要它对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等带来的不良影响。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这一现象,本文详细分析了城市住宅的使用寿命短对资源、环境、社会产生的影响。
1 对资源环境的影响1.1 浪费资源在城市住宅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消耗大量的资源。
据统计,城市住宅用地面积占整个城市建设用地近三分之一,钢材的使用量和水泥的耗用量各占全国用钢量及水泥总用量的五分之一。
建筑物的建造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但其拆迁和重建更是一笔巨大的资源投入和消耗。
而住宅建筑使用年限短,将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也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不相匹配。
这就要求我们采取一定的措施,否则,今天的新建建筑很可能在二十多年后或者更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维修甚至是拆除重建,整个城市住宅建设将会进入一个建设,维修,拆除,再建设的循环圈中,这与我们不断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严重背离,与科学发展观严重不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平均寿命30年引争议舆情分析
事件概要:
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庞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
仇保兴,住建部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连续25-30年。
专门明显,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庞大的环境威逼。
媒体关注时刻趋势分析:
从4月5日到4月8日,共收集303条信息。
4月8日,当日媒体报道和转载共有20篇,4月9日,媒体报道和转载达到顶峰,公
有54篇,4月10日,媒体报道和转载有所下降,共有27篇,4月1 1日,媒体报道和转载共有43篇
信息来源分析:
从信息来源来看,信息要紧来源于人民网、中国新闻网、腾讯新闻等国内重大新闻网站。
从网民(论坛网站和博客)关注度来看,天际社区、和平论坛、中华网论坛等国内重大论坛、博客。
关注点分布图
通过分析图能够看出,有50%的观点认为,这种做法确实是贪官们发财的方法,利用拆了建,建了拆来挣钱,37%的观点认为,之因此这么拆,完全是质量只是关,偷工减料。
13%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对环境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