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练习 苏教版(通用)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七年级上《古代寓言二则》精品同步测试.docx

苏教版七年级上《古代寓言二则》精品同步测试.docx

苏教版七年级上《古代寓言二则》精品同步测试A 基础储备卷时间(45分钟) 1、 《郑人买履》选口《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秦的丞相。

(8分) 2、 解释句中加点字: 郑人有欲买履者( 至Z 市,而忘操Z () 乃曰:“吾忘持度。

”(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其剑自舟中坠于水()(14 分))先自度其足()已得履())反归取之()()楚人有涉江者()遽契其舟()()是吾剑Z 所从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3、解释句中加点的虚词:(8分)之至之市()至之市,而忘操之()而置Z 其坐()反归取Z ()是吾剑Z 所从坠() 而而置Z 具处()分值(50分)_______________ 》,该书的竹渚 ____ 是 __ 末期 _______ 家, ___《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_ 》,该书主编者 __是______ 末期舟已行矣,而剑不行()4、找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6分)①置之其坐: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②反归取之: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5、翻译句子:(8分)①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②人曰:“何不试Z以足?”③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6、这两则古代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6分)①《郑人买履》:②《刻舟求剑》:B综合提升卷吋I'可(45分钟)分值(50分)文言文比较阅读一:(一)自相矛盾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吾盾Z坚,物英能陷②也。

”又誉其矛口:“吾矛Z利,丁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孑,不可同吐而立。

《韩非子》[注释]①鬻(皿):卖;②陷:穿透(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Z其处。

至Z市,而忘操Z。

已得履,乃FI:“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

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不言也「《韩非子》仁解释加点的字:(10分)誉之曰()吾矛之利()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而置Z其处()而忘操Z ()宁信度()遂不得履()2、下列句子屮的“之”的川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4分)................ ()例句:反归取之。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寓言二则学案+练习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寓言二则学案+练习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练习苏教版《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预习案【学习目标】1.能借助课文说明及工具书读懂课文粗心,掌握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特别句式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包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法指导】翻译文言文方法:(1)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胸怀衡等,在翻译时,能够纹丝没动地保存下来,不用翻译,由于这些词一般都没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变单音节为双音节词。

(3)增添省略成分。

(4)调整语序【知识链接】1.认识“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嘲讽。

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2.认识作者及作品。

韩非(约前280~前 233),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战国期间韩国的贵族。

《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大多数是韩非本人的作品,文笔锋利,逻辑严实,善用比喻。

【阅读导航】1.自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画出课文中不会读或读禁止的字,自己查阅工具书或向老师、同学讨教。

然后放声朗诵全文。

)2.课文疏导(借助工具书和书下说明试着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同学之间相互沟通。

准备在讲堂上沟通)(在翻译过程中,一定依据“字字有下落,直译、意译相联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详细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需它有必定的实在乎义,都一定字字落实,对号入坐。

翻译时,要直接依据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调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假如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意图译作为协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满。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的迷惑】:自我评论 ________ 学科长评论 _________ 教师评论________《郑人买履》活动案活动一:熟读翻译课文1、自由朗诵课文(要求:需要正确停留、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小组内个体展现读(在个体展现读的过程中,组内成员相互评论)→ 各小组推选一名选手参加全班朗诵比赛(在其余同学朗诵的过程中,要注意聆听,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评论别人的朗诵并记录下简单读错的句子→ 全班齐读课文,展现“预习问题二”2、依据预习中的要点字词翻译课文,并展现预习问题三。

七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 同步练习

七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 同步练习

古代寓言二则同步练习【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课内评估语段,回答问题。

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2.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①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②先自.度其足()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③至之.市()而忘操之.()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2)及.返(3)遂.不得履.(4)遽契..其舟(5)何不试之以.足(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1)通(2)通6.给甲文拟个标题,并说说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7.乙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外延读】拔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其苗()揠.之()苗则槁.矣()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悯长揠谓予趋槁非徒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②返归取之.③其子趋而.往视之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同步练习及答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doc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同步练习及答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doc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阅读与写作片段训练作者:南京金陵中学张昊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课内评估语段,回答问题。

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2.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①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②先自.度其足()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③至之.市()而忘操之.()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2)及.返(3)遂.不得履.(4)遽契..其舟(5)何不试之以.足(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1)通(2)通6.给甲文拟个标题,并说说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7.乙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外延读】拔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其苗()揠.之()苗则槁.矣()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悯长揠谓予趋槁非徒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②返归取之.③其子趋而.往视之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第一部分:1.《郑人买履》选自,《刻舟求剑》选自。

(2分)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4分)买履()宁信度()遽契其舟()坠()3.解释下列多义词:(5分)⑴度:先自度其足()谓曰:“吾忘持度!”()⑵之:至之市()是吾剑之所从坠()而置之其坐()4.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4分)⑴置之其坐⑵反归取之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人曰:“何人试之以足?”(2)宁信度,无自信也。

⑶是吾剑之所从坠。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刻舟求剑》的寓意。

(4分)第二部分:(一)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7.解释下边句中的加点词。

(4分)(1)楚人有涉江者(涉: )(2)遽契其舟(契: )(3)是吾剑之所以坠(是: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止: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2分)求剑若此,不亦惑乎!9.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发?(4分)(二)狐狸和葡萄饥饿的狐狸越过果树的墙头,看到了成串成串的熟透了的葡萄。

狐狸的视线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齿都发亮了。

多汁的葡萄在阳光中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惟一的遗憾是葡萄都挂得高高的,狐狸无论怎样也挨不近抓不着,眼睛瞅得见,可牙齿咬不着。

狐狸白费劲了一个钟头,只好走了。

它愤愤地说道:“算了,这些葡萄看上去挺好,实际上都没有成熟!它们没有一个不是酸的1我又何必叫牙齿酸得格格的发响呢?”10.摘录文中描写葡萄的形容词。

(4分)11.从文中的画线句可看出狐狸怎样的心理?(4分)12.狐狸吃不到葡萄,它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4分)13.文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很形象地刻画了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的心理。

请说说文中用了几处对比?(4分)14.寓言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4分)(三)一群动物正在吃草,冲来一只老虎。

苏教版七上语文《古代寓言二则》课课练

苏教版七上语文《古代寓言二则》课课练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5、《古代寓言二则》课课练【预习·导读】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郑人买履.()②自度.其足()③吾忘持度.()④宁.信度()⑤遂.不得履()⑥遽契..其舟()()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郑人买履》①自度.其足( ) ②置之其坐.()③至之.市()④忘操.之()⑤吾忘持度.()⑥反.归取之.()( )⑦及.反()⑧遂.不得履()⑨何不以.足试之.()()⑩宁.信度() 11无.自信也()3、文学常识填空。

①《郑人买履》选自《》。

韩非,时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派代表。

②《刻舟求剑》选自《》,该书是国末秦相组织编写的论文集,内容以、思想为主。

4、理解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此句是问句,又是句。

意思是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此句意思是?这句话以委婉的语气批评了求剑者。

二、课内阅读(一)《郑人买履》,回答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

(同)②反归取之。

(同)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先自度其足.何试之以足. B宁信.度无自信.也C郑人有欲买履.者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1、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①反归取之()②何不试之以足()③至之市,而忘操之()()2、翻译句子。

①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译文:②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5、写出含有“履”字的成语3个。

6、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二)阅读《刻舟求剑》,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5课 古代寓言二则》同步练习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5课 古代寓言二则》同步练习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同步练习卷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置之其坐“”同“”,意思是。

(2)反归取之“”同“”,意思是。

3.解释句中加点词。

(1)郑人有欲买履.者(2)至之市.(3)已.得履(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5)其剑自舟中坠于.水(6)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2)之至之.市是吾剑之.所从坠而置之.其坐。

5.翻译下列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是末期家,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刻舟求剑》选自《》,该书主编者是末期秦国的丞相。

7.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楚子刻舟求剑,舟行剑丢下联:,度忘履失。

二、课内精读8.阅读《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两篇寓言,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而忘操.之③遽契.其舟④舟止.(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4)两则寓言内容虽不同,但讽刺的都是那种的人。

(5)读了这两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三、拓展阅读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疑人窃履[明]王守仁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①踵:到,走到。

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A.走过,经过B.胜过,超越C.错误,过失D.访,探望②逾年而事暴.A.暴露,显露B.凶恶残酷的C.突然D.欺凌,损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019年精选语文七年级上册五 古代寓言二则苏教版练习题三十二

2019年精选语文七年级上册五 古代寓言二则苏教版练习题三十二

2019年精选语文七年级上册五古代寓言二则苏教版练习题三十二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加线的“之”字的意思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A、人莫知之B、臣有骏马欲卖之C、愿子还而视之D、臣请献一朝之贾【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句子含有通假字的是( )A、置之其坐。

B、宁信度,无自信也。

C、何不试之以足?D、先自度其足。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对下列加线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②返归取之③其子趋而往视之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 ② 相同,③④不同B、① ②不同,③ ④相同C、① ②相同,③ ④相同D、① ②不同,③ ④不同【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选出下列加线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B、沿河求之C、然则天下之事D、果得之于数里外【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列车风驰电掣般地奔腾而去。

B、为了实现自己的幻想,他废寝忘食地工作。

C、东阳木雕是我国优秀的古老传统工艺之一,它源远流长,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D、来到琉华山麓的大窑址时,我们好像踏进了一座古老的迷宫:瞧,满地瓷片,有如祖先的名片,一片狼藉,令人目不暇接。

【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B、奥运会和世博会,是中华民族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演奏的两场精彩的国际盛会。

C、陶渊明的田园诗拓宽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范围,被誉为田园诗歌的一代宗师。

D、“天安”号事件致使韩朝绝交,媒体呼吁双方保持克制,要以世界和平大局为重。

【答案】:【解析】:第7题【多选题】《刻舟求剑》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A、动作B、语言C、心理D、环境【答案】:【解析】:第8题【多选题】下列成语出自《韩非子》的是( )A、郑人买履B、吹毛求疵C、以子之矛,攻子之盾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答案】:【解析】:第9题【多选题】下列出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是( )A、《自相矛盾》B、《郑人买履》C、《守株待兔》D、《老马识途》【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请选择四个不同身份的人说的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寓言二则》精读精练
【基础知识多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买履.()自度.其足()吾忘持度.()涉.江()遽.契其舟()
2、(1)《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朝代)哲学家,家
的主要代表人物。

(2)《刻舟求剑》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编写的论文集。

3、两则寓言内容不同,写法也有区别。

《郑人买履》主要通过对人物的描
写,揭示出郑人的心理;而《刻舟求剑》则通过对楚人的、描写,表现他的。

4、寓言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简短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除本文外,你还知道
哪些寓言故事?请写出它们的题目及蕴含的道理与同学交流。

(不少于两个)
5、著名寓言作家张秋生的寓言《笑话》只写了两句对话:“鸭子叫嘎嘎——蛋大蛋
大,哪个有我下的蛋大/母鸡说——你这话对我说可以,对鹅来说就是笑话!”你知道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
6、著名老作家严文井对寓言做过绝妙的比喻,他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
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你能模仿这句话的形式写出你对寓言的诠释吗?
【语段阅读精品析】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的字。

(1)先自度.其足()(2)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郑人有欲买履者.
B、而置之.其坐
C、先自度其.足
D、而.忘操之楚人有涉江者.反归取之.遽契其.舟而.剑不行
3、翻译下面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是吾剑之所从坠。

4、甲乙两文的寓意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但讽刺的都是同一类人。

你知道这是一
类什么样的人吗?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说说他们的表现。

5、假如你当时也在郑人那个集市上或是在楚人的那条船上,面对他们的这种做法,
你会如何劝说他们呢?(可以任选一个作为你劝说的对象)
【课内课外善迁移】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

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

②圮(pí):倒塌。

③阅:经历。

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⑤柿(fèi):木片。

⑥颠:颠倒、荒唐。

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楚人有涉.江者涉:搭船渡过
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C、如.是再啮如:如果
D、可据理臆断
..欤臆断:主观推断
2、选出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B、沿河求之
C、然则天下之事
D、果得之于数里外
3、翻译下面句子。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僧人、讲学者、老河兵在找石兽时的不同观点以及他们失
败或成功的原因。

僧人认为:失败原因:
讲学者认为:失败原因:
老河兵认为:成功原因:
5、甲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乙文给我们什么启示?
6、甲文中的楚人当时肯定是找不到他的剑的,若十年后他再来寻找,那么他可以在
哪里找到他的剑呢?请结合从乙文中的获得的启示来说明理由。

【阅读测试勤练兵】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
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
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悯,耽心、忧虑的意思。

芒,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对“病”字有如下解释:①担忧:郑人~之。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②困苦;困乏:则久已~矣。

(《捕蛇者说》)③缺点;错误:毛~、语~。

④祸害;损害:祸国~民。

⑤责备;不满:世人~之。

请为“今日病矣”一句中的“病”选择恰当的义项。

2、翻译下列句子。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你听说过这个故事吗??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4、你知道这个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道理的理解。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多积累】
1、lǚ duó dù shè jù
2、(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战国末期法(2)《吕氏春秋·察今》战国末期吕不韦
3、语言固执、迂腐动作、语言愚蠢
4、略
【语段阅读精品析】
1、(1)量长短量好的尺码(2)自己从
2、C
3、(1)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2)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4、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5、略【课内课外善迁移】
1、C
2、C
3、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4、僧人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失败原因是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讲学者认为在原地沙下,失败原因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认为石兽逆流而上了,成功原因是他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5、甲文告诉我们如果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乙文告诉我们凡事不能根据一般事理作主观臆断,而应该依据客观事实作出正确的分析。

6、不设统一答案,鼓励有不同的见解,但必须有理有据。

【阅读测试勤练兵】
1、②
2、他的儿子连忙赶过去一看,苗已经全都枯死了。

3、拔苗助长
4、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