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酸提取及抑菌活性研究
揭示甘草的抗大肠杆菌作用与微生物机制

揭示甘草的抗大肠杆菌作用与微生物机制甘草(学名:Glycyrrhiza)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除了其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外,研究发现甘草还具有抗大肠杆菌的作用。
本文将揭示甘草的抗大肠杆菌作用以及相关的微生物机制。
一、甘草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甘草中的活性成分—甘草酸能够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
甘草酸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可以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甘草通过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发挥着抗菌作用,能够帮助治疗与该菌引起的相关疾病。
二、甘草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除了直接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外,研究还发现甘草可以降低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抗生素耐药性是当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影响了抗生素的有效应用和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甘草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节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脂质组成,减少抗生素的外排和内进,从而提高抗生素的疗效。
这一发现对于解决耐药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甘草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影响大肠杆菌生物膜是该菌在宿主组织、器官和生物界面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对该菌的生存和毒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甘草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干扰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稳定性,从而降低其致病性。
这主要是由于甘草酸通过影响菌体表面的羟基磷脂的含量和结构,使大肠杆菌生物膜受损,难以正常发挥致病作用。
这一发现为控制大肠杆菌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四、甘草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肠道微生物是人体内的共生微生物群落,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甘草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功能,从而间接调节大肠杆菌的数量和活性。
甘草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作为肠道微生物的底物,被部分菌群代谢为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
此外,甘草还可以改善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增强有益菌的抗菌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
实验九甘草酸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仪器、材料与试剂
甘草、硫酸、氢氧化钾、冰醋酸、加热回流 装置、水浴锅、抽滤装置、硅胶G板等。
实验步骤
1. 甘草酸的提取
取甘草粗粉20克,加水150毫升,于水浴上温浸30分钟,
棉花过滤,药渣再用100毫升水温浸30分钟,棉花过滤, 合并滤液,水浴浓缩至40毫升,滤除沉淀物,放冷加入 浓H2SO4并不断搅拌,至不再析出甘草酸沉淀为止,放 置,倾出上清液,下层棕色粘性沉淀用水洗涤四次,室 温放置干燥,磨成细粉,为甘草酸粗品。
实验步骤甘草酸的提取取甘草粗粉20克加水150毫升于水浴上温浸30分钟棉花过滤药渣再用100毫升水温浸30分钟棉花过滤合并滤液水浴浓缩至40毫升滤除沉淀物放冷加入浓h2so4并不断搅拌至不再析出甘草酸沉淀为止放置倾出上清液下层棕色粘性沉淀用水洗涤四次室温放置干燥磨成细粉为甘草酸粗品
甘草酸的提取、 分离与鉴定
3. 性质实验及色谱检查 l)、泡沫实验 取甘草酸单钾盐水溶液2毫升,置试管中用力振摇,放置 10分钟后观察泡沫。 2)、醋酐—浓流酸反应(Liebermann—Barchard反应) 取甘草酸单钾盐少量,置白瓷板上,加醋酐2—3滴使溶解, 再加半滴浓硫酸观察颜色变化。 3)、氯仿—浓硫酸反应 取甘草酸单钾盐少量,加l毫升氯仿,再沿试管壁滴加浓硫 酸1毫升,观察两层的颜色变化及荧光。 4)、薄层色谱 吸附剂:硅胶G板100℃活化半小时。 展开剂:正丁醇—醋酸—水(6:1:3上层) 样品:甘草酸单钾盐标准品,甘草酸单钾盐70%乙醇液。 显色剂:磷钼酸
实验目的
1、掌握甘草酸的提取原理和方法 2、熟悉皂甙的性质和鉴定方法。
实验原理:
甘草酸(G1ycyrrhizic acid)由冰醋酸中结晶出来的为白色柱状 结晶,mpl70℃。易溶于热水、热稀乙醇、丙酮、不溶于乙 醇、乙醚等。在加热、加压及稀酸作用下,可水解为甘草次 酸及二分子葡萄糖醛酸。
设计实验 甘草酸的提取、测定与纯化

生化实验设计实验报告甘草酸的提取、测定与纯化中药甘草,属豆科植物,生长于草原向阳干燥钙质土地以及河岸沙质地土壤中,富含甘草皂苷,又称甘草酸,特点是高甜度、低热能、安全无毒,起泡性和溶血作用很低。
具有增溶、增加药物稳定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及降低毒副作用的功效。
甘草酸的许多金属盐,人体可适当吸收,不易造成元素的积蓄中毒。
因此常被用来配制成健脾开胃、止咳化痰、顺气止喘、治疗慢性肝炎、降低血脂的良药。
同时还具有抗癌防癌、干扰素诱生剂及细胞免疫调节剂等功能。
提取的甘草酸溶液中,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果胶、鞣质等物质,在提取过程中,这些杂质也转移到了提取液中。
由于这些物质的大量存在,使得产物的含量降低,试验误差加大,同时甘草酸作为药物和保健品等使用时,杂质还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因此必须将这些杂质除去,对甘草酸进行纯化。
一、实验目的1.掌握甘草酸的提取原理和方法。
2.熟悉皂甙的性质和测定方法。
3.掌握甘草酸的分离纯化方法。
二、实验原理甘草酸在原料中以钾盐或钙盐形式存在,其盐易溶于水,因此可用极性溶剂提取,提取后滤液再加硫酸,因难溶于酸性溶液而析出游离甘草酸。
提取后滤液再加硫酸,因难溶于酸性溶液而析出游离甘草酸。
三、实验材料和试剂甘草,极性溶剂,硫酸,苯酚,甘草酸浓缩液四、实验内容与步骤甘草酸的提取(稀氨水提取法)1.1用粉碎机将甘草片粉碎,称取20g甘草粉,加0.6%的稀氨水300mL,在沸水浴中加热60min, 过滤,分别收集滤液和滤渣。
1.2将滤渣加300ml稀氨水重复浸提两次,合并滤液,记录滤液体积。
1.3测定提取液中的甘草酸含量:a.制作标准曲线精密称取甘草酸标准品10.00mg,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70%乙醇溶解并定容。
精密吸取0.50ml、0.75ml、1.00ml、1.25ml、1.50ml,分别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70%乙醇摇匀定容,静置20min,在波长254nm处测定吸光值。
b. 测定甘草酸含量将提取液摇匀,准确移取一定量的提取液转移到25ml容量瓶中,用70%乙醇定容,静置20min 后于254nm处测定吸光度。
甘草酸的提取分离及鉴定实验报告

甘草酸的提取分离及鉴定实验报告甘草酸是一种常见的草药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医疗应用价值。
本实验旨在通过提取和分离的方法获取纯度较高的甘草酸,并通过一系列鉴定实验确定其结构和纯度。
我们采用乙醇作为提取剂,将甘草粉碎成细粉,然后与乙醇进行浸泡提取。
乙醇具有较好的溶剂性能,可以有效提取甘草中的甘草酸成分。
浸泡时间一般为24小时,可在室温下进行。
提取后,将混合溶液过滤,得到乙醇溶液。
接下来,我们使用分离漏斗将乙醇溶液与等体积的正己烷进行液液分离。
甘草酸在正己烷中的溶解度较低,因此可以通过这种分离方法将甘草酸从乙醇溶液中分离出来。
分离后,我们得到了正己烷层和乙醇层。
然后,我们对正己烷层进行蒸馏提纯。
将正己烷层进行蒸馏,得到的蒸馏液中富含甘草酸。
此时,我们可以使用旋转蒸发仪将蒸馏液浓缩,以便于后续的鉴定实验。
蒸发浓缩后,我们得到了甘草酸的样品。
接下来,我们进行甘草酸的鉴定实验。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比色法确定甘草酸的纯度。
将甘草酸溶解于乙醇中,然后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测定其吸收峰的强度和波长。
根据甘草酸的吸收特性,可以确定其纯度。
我们还可以使用红外光谱仪对甘草酸进行鉴定。
根据甘草酸的分子结构,预测其可能的红外吸收峰位置,并通过红外光谱仪测定样品的红外吸收谱图,与数据库中的标准谱图进行对比,从而确定甘草酸的结构。
我们可以使用质谱仪对甘草酸进行质谱分析。
将甘草酸样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然后通过质谱仪进行质谱测定。
根据质谱图谱的分子离子峰和碎裂峰,可以确定甘草酸的分子量和结构。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实验步骤,我们成功提取分离并鉴定了甘草酸。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得到的甘草酸样品具有较高的纯度,并且其结构与甘草酸的结构一致。
这为甘草酸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同时,该实验方法也为其他草药成分的提取和分离鉴定提供了参考。
甘草中甘草酸的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甘草中甘草酸的提取工艺优化研究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是中草药中重要的一种植物,其中含有大量的甘草酸,这是它的一种特殊的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而其中的甘草酸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食品、化妆品等领域。
由于甘草酸的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但其从甘草中提取的高效工艺迄今未见报道。
甘草酸的提取是植物中以连续提取法、提取工艺的优化为主,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物活性化学研究。
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溶剂,一般使用环氧乙烷、丙酮、乙醇等作为溶剂,然后通过溶剂提取法从甘草中提取出甘草酸,利用溶剂蒸发法进行纯化,以提高提取率和产品纯度。
其次,可以通过多种反应条件优化工艺,如溶剂浓度、温度、PH 值、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条件来优化提取工艺,使其提取效率更高,提高成品的质量。
最后,可以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提取的甘草酸进行分析测定,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此外,对提取出的甘草酸进行化学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可以通过气相色谱法(GC)和核磁共振(NMR)研究甘草酸的结构。
其次,可以通过抗氧化实验、抗炎实验和抗菌实验来研究甘草酸的活性物质,最终确定其具有特异的抗氧化、抗炎和抗菌作用。
最后,可以通过众多研究的结果综合分析,形成一种有效高效的甘草酸提取工艺,探讨甘草酸的生物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更有效的可能。
综上所述,甘草酸是一种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以利用提取工艺的优化、多种反应条件优化以及化学研究等方法,从甘草中提取高纯度和高效率的甘草酸,为临床应用提供有效的可能。
另外,在提取过程中需要进行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实验,以确定提取的甘草酸的生物活性。
因此,甘草中甘草酸的提取工艺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用于临床应用,为植物药物的开发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基础性的研究。
甘草抑菌活性及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甘草抑菌活性及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已有悠久的历史作为治疗各种炎症、胃肠道溃疡和感染等病症的草药。
现代研究发现甘草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抑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尤其是甘草作为中药的主要成分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如肝炎、胃炎和感染等。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一种严峻的问题。
因此,开发具有高效抗菌活性的新天然药物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已有不少研究报道了甘草中部分成分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但其具体的抑菌机理尚未明确。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甘草对多种细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机理,为甘草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利用不同浓度的甘草提取物,考察其对多种细菌的抑菌活性。
2.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筛选技术,筛选甘草提取物可能的靶点。
3.通过质量分析相关技术,研究甘草提取物与细菌相关代谢产物的相互作用。
三、技术路线1.甘草提取物制备:采用常规水提醇沉法,制备不同浓度的甘草提取物。
2.抑菌活性测试:采用纸片扩散法、微量平板稀释法等方法,考察不同浓度甘草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抑菌活性。
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筛选:嵌合荧光素酶报告构建的细菌铁离子的感受器菌株(pET-FITC)作为靶菌,检测不同浓度甘草提取物对细菌中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
4.质量分析:采用质谱联用技术探究甘草提取物与细菌相关代谢产物的相互作用。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在深入探究甘草的抗菌活性方面做出贡献,同时将揭示其为抑制细菌生长的潜在机制,有助于对未来的临床治疗提供新观点,拓展天然药物的研发与利用。
甘草活性成分提取及抑菌活性研究

甘草活性成分提取及抑菌活性研究杨静;常小强;王霞;孙德梅;王新灵【摘要】Glycyrrhiza was used as raw material and purified by water and the solvating method.The product was purified by separation of macroporous resin D 101.The extracted product was tested for bacteriosta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total flavonoids in Glycyrrhiza was 18.4%,and the total flavonoids of Glycyrrhiza had antibacterial activity.Liquiritigenin and Licochalcone A are the main antibacterial ingredients in Glycyrrhiza.%以甘草饮片为原料,通过水煎煮,溶剂化法提取,用大孔树脂D 101分离,制备薄层纯化得到产物.将提取的产物进行抑菌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提取得草酸三钾盐、甘草酸、甘草总黄酮,70%乙醇提取甘草渣得甘草总黄酮,含量为18.4%,经抑菌试验确定甘草总黄酮有抑菌活性,甘草素、甘草查尔酮A为主要抑菌成分.【期刊名称】《河南科学》【年(卷),期】2017(035)010【总页数】5页(P1587-1591)【关键词】甘草饮片;甘草酸;甘草总黄酮;抑菌【作者】杨静;常小强;王霞;孙德梅;王新灵【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郑州450016;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郑州450016;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郑州450016;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郑州450016;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郑州45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29甘草来源于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历代皆为重要药物[1].大量研究表明,甘草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三萜皂苷类和黄酮类[2-5].其中甘草酸已应用于临床,治疗慢性肝炎等疾病,甘草黄酮具有美白功效应用于化妆品行业.但以甘草素、甘草查尔酮等甘草有效成分作为抑菌剂,防除生活中有害细菌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因此,通过分离提取甘草有效成分,探究其对生活中常见细菌的抑菌活性[6-9],将可能成为发展甘草资源的一个新方向,为甘草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甘草饮片(甘肃;批号:151002;亳州市张仲景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大孔吸附树脂D 101(上海国药集团);制备薄层(青岛海洋化工厂产硅胶GF254),以0.8%CMC-Na铺板,110℃活化0.5 h;展开剂系统:V(乙酸乙酯)∶V(乙酸)∶V(甲酸)∶V(水)=15∶1∶1∶2;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紫外分析仪ZF-1(上海科升仪器有限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1600PC (上海翔艺仪器有限公司);旋转蒸发仪OSB-2100(上海爱朗仪器有限公司);电热真空干燥箱DZF-6050AB(郑州生元仪器有限公司);分析天平BS224S(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微生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等.1.3.1 甘草酸三钾盐的提取称取甘草饮片,大者用手掰碎,放入圆底烧瓶,电热套120℃条件下煎煮3次,依次加纯水5倍量、5倍量、3倍量,煎煮2 h、1 h、0.5 h.过滤(四层纱布),合并滤液,浓缩,加热纯水稀释,滴加浓H2SO4至无沉淀生成,过滤.沉淀少量纯水水洗3次.将沉淀置于恒温干燥箱中,56℃干燥.研粉,加丙酮56℃条件下回流3次,过滤.向滤液中加2%KOH乙醇溶液,调pH至8~9,静置12 h,析出黄色沉淀,过滤,沉淀自然干燥,即为甘草酸三钾盐.1.3.2 甘草酸的提取称取甘草饮片,大者用手掰碎,放入圆底烧瓶,电热套120℃条件下煎煮3次,依次加纯水5倍、5倍量、3倍量,煎煮2 h、1 h、0.5 h.过滤(四层纱布),合并3次滤液,浓缩.加热纯水稀释.上大孔树脂D 101,水洗去杂质,用40%乙醇洗脱,合并洗脱液[7-10].回收乙醇,得固体.将固体溶于纯水,加浓H2SO4至不再生成沉淀,静置,过滤,用活性炭脱色,干燥即得甘草酸粗品.1.3.3 甘草总黄酮的提取称取煎煮后的甘草渣,加入20倍量75%乙醇(v/v),85℃条件下回流提取3 h,过滤,回收乙醇,得浓缩液,上大孔树脂D 101,水洗除杂后,用70%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旋转蒸发仪蒸干,刮取所得固体即为甘草总黄酮.1.3.4 甘草酸的纯化采用制备薄层法纯化甘草酸粗品,选用乙酸乙酯-乙酸-甲酸-水(15∶1∶1∶2)为展开剂,展开后在紫外灯下观察,刮取与标准对照品相同Rf 值的条带,甲醇洗脱,回收甲醇,得固体纯品.采用滤纸片法[15-23]探究甘草酸三钾盐、甘草酸、甘草总黄酮是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采用甘草苷为对照品[11-14],10%KOH作显色剂,甲醇做溶剂,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线性回归方程.精密配制甘草总黄酮样品溶液.精密吸取甘草总黄酮样品溶液,甲醇定容,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水煎煮粗提,经溶剂化法将甘草酸转变成甘草酸三钾盐,与理论产量相比较低(表1).欲进一步精制经冰醋酸重结晶得到甘草酸单钾盐,发现溶解后呈果冻状无法析出结晶.水提醇沉,经溶剂化法得粗甘草酸,用大孔树脂D 101分离纯化得甘草酸产物(表2).产物浅黄色,经薄层色谱检识发现仍含有两到三个杂质.活性炭脱色,产物颜色减弱至微黄色,但由于活性炭吸附作用,产率降低.1)水煎煮后的甘草渣中有含量可观的总黄酮(表3).2)甘草总黄酮含量测定:采用甘草苷为对照品,10%KOH作显色剂,于190~600 nm进行波长扫描,确定最大吸收波长为335 nm(图1,图2).精密配制1 mg/mL甘草苷对照品溶液.精密吸取甘草苷对照品溶液20、40、60、80、100、120μL,分别加入甲醇1 mL,再加入10%KOH溶液0.5 mL,静置5 min,甲醇定容至10 mL,在335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图3),求得线性回归方程y=54.886x-0.024 9,R2=0.999 9具有极好的线性.精密配制1 mg/mL甘草总黄酮样品溶液.精密吸取甘草总黄酮样品溶液,加入甲醇1 mL,再加入10%KOH溶液0.5 mL,静置5 min,甲醇定容至10 mL,在335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精密吸取甘草总黄酮样品溶液300 μL,与上述操作相同,在最大吸收波长335 nm处测定吸光度为0.278,处于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内.计算得样品中甘草总黄酮含量为18.4%.1)供试菌种由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中心提供,双歧杆菌用专属培养基,36℃厌氧培养48 h,其他3种细菌用LB培养基,36℃培养24 h,观察试验结果(表4).2)从表4可知,甘草总黄酮有明显抑菌作用,所以针对甘草黄酮类成分做抑菌测定,所用药物质量浓度均为1 mg/mL,双歧杆菌用专属培养基,36℃厌氧培养48 h,其他3种细菌用LB培养基,36℃培养24 h(表5).甘草经水提醇沉,加浓硫酸游离出甘草酸粗品,经大孔树脂D 101分离纯化,所得甘草酸产率高纯度好,再通过制备薄层色谱,可得到甘草酸纯品.制备薄层色谱中制备薄层板最佳条件为,硅胶GF254加3倍量0.8%CMC-Na研磨15 min铺板,自然晾干,105℃活化30 min;最佳展开条件为,展开剂V(乙酸乙酯)∶V (乙酸)∶V(甲酸)∶V(水)=15∶1∶1∶2,湿度48%,温度25 ℃.水煎煮提取过甘草酸的甘草渣,经70%乙醇回流提取,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所得产品中甘草总黄酮含量18.4%.甘草总黄酮对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和甘草酸三钾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绿脓杆菌没有明显抑制作用.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A,均为甘草总黄酮中的抑菌成分,其中甘草素、甘草查尔酮A较甘草苷和异甘草素抑菌效果强.(编辑张松林)【相关文献】[1]曾启华.从甘草中提取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工艺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1):62-64.[2]罗祖良,李倩,覃洁萍,等.光果甘草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1,42(10):2154-2158.[3]刘铭,贾东升,赵江丽,等.甘草废渣中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23):73-76.[4]崔永明,余龙江,敖明章,等.甘草总黄酮的提取技术及其抑菌活性研究[J].中药材,2006(8):838-841.[5]罗锋,刘珍.甘草渣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2):61-63. [6]范云鸽,史作清,何炳林.甘草酸、甘草次酸的提取分离及应用概况[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6(4):93-99.[7]王彦芳,赵海燕,马永平,等.甘草中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26):15956-15959.[8]刘飞,赵莹.大孔吸附树脂及其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J].齐鲁药事,2008(11):679-681.[9]陈水英,孙彩华.大孔吸附树脂在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分离、富集中的应用[J].中国药业,2007(18):63-64.[10]高萍,杨国林.大孔吸附树脂在天然药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J].天津药学,2006(2):63-66.[11]李艳宾,张琴,陶呈宇,等.微生物发酵提高甘草渣中黄酮类物质提取率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9):156-159.[12]崔誉蓉,陈朋,刘军花,等.4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构效关系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3041-3043.[13]冯薇,王文全,赵平然.甘草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608-2610.[14]杨琳,车庆明,毕诚,等.甘草废渣中黄酮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7,38(5):671-673.[15]邓丽.甘草渣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1.[16]王娜.中药黄芪、黄芩有效成分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D].北京:燕山大学,2009.[17]郭嘉昒,马慧,何伟明,等.地黄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及抑菌实验研究[J].上海化工,2013(12):6-10.[18]李桂玲,刘刚.甘草酸提取及抑菌活性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8):187-188. [19]管仲莹,赵金明,林巧智.金银花提取物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15):150-153.[20]赵良忠,蒋贤育,段林东,等.金银花水溶性抗菌物质的提取及其抑菌效果研究[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2):201-203.[21]刘一.甘草提取物及有效成分的抗菌活性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3.[22]申凤鸽.甘草查耳酮A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分子机制初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23]赵虹,蒋江涛,郑秋生.甘草查耳酮A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3,22(38):3814-3818.。
甘草酸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中药多糖的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酶辅助提取 法等。其中,溶剂提取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水提、醇提、酸提、碱提等。而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酶辅助提取法则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优势。分离纯化工 艺主要包括除杂、沉淀、透析、干燥等步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是多糖提取纯 化工艺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分子量、单糖组成、硫酸根含量、热稳定性、 抗氧化性、免疫调节性等方面。
研究结果
通过对比不同提取工艺参数,发现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具有 更高的提取效率。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60%,超声波功率400 W,提取 时间30 min,料液比1:20。在此条件下,甘草黄酮和甘草酸的提取率分别达到 90.2%和87.6%。
产品质量评估方面,通过HPLC分析,结果显示甘草黄酮和甘草酸的产品纯度 分别为95.3%和93.8%,回收率分别为97.1%和96.4%。说明该工艺能够得到高纯 度的甘草黄酮和甘草酸产品。
结论
本次演示对中药多糖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总结了前人研 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本次演示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 法,为中药多糖提取纯化工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然而, 中药多糖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探讨,
结果与讨论
通过实验研究,本次演示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采用溶剂提取法结合超声波 辅助或酶辅助技术可以提高中药多糖的提取效率;其次,分离纯化过程中采用分 级沉淀、透析和干燥等技术可以获得高纯度的多糖;此外,优化后的提取纯化工 艺可以显著提高多糖的收率和纯度,同时保持了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最 后,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中药多糖提取纯化工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为 中药多糖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草酸提取及抑菌活性研究
以新疆乌拉尔甘草饮片为原料,研究了在超声波条件下影响甘草酸提取率的几个因素,结果表明:以浓度为60%的乙醇为提取剂,料液比1:15,超声作用时间40min,浸泡4h为最佳。
此外,分别以甘草酸对真菌(包括棉花枯萎病菌、小麦纹枯病菌、辣椒根腐病菌、辣椒疫病病菌)进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浓度为1000mg/L的甘草酸对小麦纹枯病菌抑制率为68.15%,抑菌作用明显,对棉花枯萎病菌、辣椒根腐病菌、辣椒疫病病菌抑制作用相对较弱。
标签:甘草;甘草酸;提取工艺;抑菌研究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是豆科(legumrrihiza)甘草属(glycyrrhiza)植物的根或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天然甜味剂。
研究表明甘草酸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且应用价值极高,但提取效率、成本、纯度又是影响效能的关键问题之一。
超声辅助提取在天然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且在甘草酸类或同类物质的提取中收效明显,表现出省时、选择性好、收率高、操作方便等一系列满足技术和市场方面的优点。
为此,我们提出利用超声波的各种优良特性,在不影响甘草酸的物化、生物活性的基础上,不同条件下促进甘草酸的提取率。
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甘草酸对人体无害而有益,本研究以甘草酸乙醇提取液对真菌进行抑菌活性研究,以甘草酸做为新型杀菌剂防除农田有害病源微生物,将可能成为绿色农药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及设备
材料:甘草饮片购于益和大药房;试剂:glycyrrhizicacid(SIGMA),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供试菌种为吉林农业大学实验室提供。
主要设备:KQ5200E超声波清洗器昆山超声仪器有限公司;RE-52A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UV-20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尤尼柯有限公司;DHP-9162电热温恒培养箱上海齐欣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提取工艺设计
准确称取甘草粉末5g,加入10mL 70%的乙醇溶液,浸泡后超声波辅助提取2次,抽滤,合并滤液。
吸取0.2mL提取液用70%的乙醇定容至25mL,取定容后溶液4mL二次定容至25mL,测定溶液吸光度。
采用反复结晶法,将甘草酸超声波粗提液加酸沉淀,再经乙醇溶提,氨化成盐析出,反复结晶得到甘草酸纯品。
1.2.2标准曲线的制备
取甘草酸纯品0.25g,溶于50 mL 70%乙醇溶液中,分别吸取上述甘草酸溶液0、1.0、2.0、3.0、4.0、5.0、6.0,用70%乙醇稀释至250 mL,零号管作参比,254nm处测其吸光度A,按标准曲线法计算其含量。
甘草酸含量=(C×250×50×10-6)÷(W×4×100%)
式中:C为查标准曲线所得浓度值(μg/mL),W为样品重(g)。
1.2.3抑菌试验
(1)清水洋菜培养基:琼脂15g,水1000mL。
(2)PDA培养基:马铃薯270g切片,水煮到有香味,过滤出切片,滤液再次煎煮同时放入15g琼脂,18g葡萄糖,熬匀后定容到1000mL。
首先取清水洋菜培养基约15mL,铺于培养皿底部,作为底层培养基。
分别移取辣椒疫病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辣椒根腐病菌(F.solana)稀释液约2mL倒入150mLPDA培养基中,待清水洋菜培养基冷凝后向其中倒入已加入各种菌的PDA培养基10mL,冷凝后利用牛津杯用药,将甘草酸配制成50mg/L、1000mg/L的溶液,两种浓度的甘草酸各取3个培养皿培养,以不加甘草酸的培养基为对照,冷凝后利用抑菌圈法进行试验,72h后观察结果。
根据菌落生长情况,在对照菌落即将长满培养皿时测量菌落生长直径,抑菌率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病菌相对抑制率=
(对照菌扩展直径-0.6cm)-(菌种扩展直径-0.6cm)对照菌扩展直径-0.6cm×100%
(牛津杯直径为0.6cm)
2结果与分析
2.1甘草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通过对浸泡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等影响提取效果因素的单因素实验,各单因素初始固定条件是:浸泡时间为2 h、乙醇浓度为50%、料液比为1∶5、提取时间为20 min,以甘草酸提取率为考察指标,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运用L9(34)进行正交实验,以确定最佳提取工艺路线,见表1、表2。
表1L9(34)试验因素水平
因素水平A(浸泡
时间,h)B(乙醇
浓度,%)C
(料液比)D(提取
时间,min)12501∶52024601∶103036701∶15402.2正交实验结果
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影响甘草酸提取率的顺序是提取时间>溶剂倍数>浸泡时间>乙醇浓度。
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是A2B2C3D3。
即浸泡时间4h,乙醇浓度60%,料液比15倍,超声时间40min。
2.3抑菌实验
2.3.1抑菌实验结果
50mg/L、1000mg/L甘草酸对四种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见表3、表4。
参考文献
[1] 章玉华等,甘草酸的提取、精制及影响因素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03,12(66).
[2] 徐雅梅,呼天明.菊苣根提取物除草活性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3):0615-0619.
[3] 赵茜,李秉滔.超声强化甘草酸提取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0,(5):38-39.
[4] 李剑君,国蓉,莫晓燕.甘草酸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J].食品科学,2006,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