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学案:6.8余角和补角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角:余角和补角(方位角)》

新2024秋季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角:余角和补角(方位角)》听课记录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目标:1.空间观念:通过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学习,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角之间的互补与互余关系。
2.逻辑推理: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学会运用这些性质进行角的计算和推理。
3.数学运算: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尤其是在处理角的加减运算时能够准确无误。
4.问题解决:能够应用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方位角等。
二、导入教师行为:•教师首先展示一个直角,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角是多少度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如果我们从这个直角中减去一个角,得到的角与原来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简要说明它们各自的定义和性质。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对直角有基本的认识。
•认真倾听教师讲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初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学生熟悉的直角入手,自然引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的提问和引导有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过程(一)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讲解教师行为:•详细讲解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强调“和为90度”与“和为180度”的关键特征。
•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在空间几何中的应用。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余角和补角的定义。
•观察图示和实例,加深对余角和补角概念的理解。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清晰,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复述和观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应用教师行为:•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角的加减运算、判断角的余角和补角等,让学生独立完成。
•巡视课堂,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邀请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进行集体讨论和纠正。
七年级数学教案余角和补角

七年级数学教案余角和补角七年级数学教案余角和补角「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摸球游戏,了解并掌握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概率的定义及简单的列举法计算。
2.应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下面事件:①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时会沸腾。
②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
③三角形内角和是360°;④蚂蚁搬家,天会下雨。
不可能事件的有,必然事件有,不确定事件有。
2、任何两个偶数之和是偶数是事件;任何两个奇数之和是奇数是事件;3、欢欢和莹莹进行“剪刀、石头、布”游戏,约定“三局两胜”决定谁最终获胜,那么欢欢获胜的可能性。
4、足球比赛前裁判通过抛硬币让双方的队长猜正反来选场地,只抛了一次,而双方的队长却都没有异议,为什么?5、一个均匀的骰子,抛掷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概率分别为多少?求一个随机事件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那么能不能不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只通过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求出随机事件的概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学习的“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二、情境导入1、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可能出现哪些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2、这个袋子中有5个乒乓球,分别标有1,2,3,4,5这5个号码,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搅匀后任意摸出一个球,拿出来后再将球放回袋子中。
(1)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它们的概率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概率的值?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三、探究新知1、请大家观察前面的抛硬币、掷骰子和摸球游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1)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最新完整版教学设计《6.8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6・8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肖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角的度戢、角的和差等内容,需要学生进一步的探索对两角之间特殊数量关系•为角的和差运算以及角相等证明提供了一种方法,并能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既是对之前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又为后续直线相交、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圧作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并会计算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能利用三角板画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左理,并能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 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实际动手作图,探索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立理,感受类比的思想:初步体会演绎推理的方法和表述,提髙学生概括能力和识图能力.3. 态度和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认识余角和补角的意义和作用.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槪念和性质.教学难点:通过作图启发学生总结出余角的性质立理,以及应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进行说理.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同学们,图片上的建筑物大家认识吗?生:认识,堤坝.师:图片上建筑物是为了防止水灾而修建的堤坝.根据具体的地理位置不同,堤坝的选材和倾斜的角度都是不同的•建筑完工后,堤坝的内部是实心的,那么此时我们如何检测堤坝的倾斜角呢?生:可以测量斜而和地而的夹角,利用这两个角的和为180°,计算倾斜角的大小.师:利用两角和为180°的数量关系,测得斜而和地面的夹角,就可以得到堤坝的倾斜角.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两角和为某个特殊角的数量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如何测量堤坝的倾斜角引入主题,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同时自然而然的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2、问题引领,探索新知师:现在,同学们的手中都有一个直角,你能利用直尺画一条射线,将直角分成两个锐角吗?并用剪刀把它们剪开.师:大家觉得自己手中的两个锐角的度数存在什么关系?生:相加等于90°•师:为什么是90°?你怎么想的?生:因为可以拼成一个直角,直角是90°•师:是不是任意的两个锐角都可以拼成一个直角呢?学生纷纷摇头回答:不是.师: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数量关系.早在很久以前,我们的数学家也如我们的同学们一样,发现了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给它取名为“互余” •左义:如果两个锐角的和是一个宜角,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英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例如,现在我们白板上有两个锐角,当Z1+Z2二90。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8《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8《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余角和补角》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八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性质及其运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分类、垂线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求解余角和补角的方法,并能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但对于余角和补角这类抽象的概念,仍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余角和补角的求解方法容易混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求解余角和补角的方法,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求解余角和补角的方法。
2.难点:余角和补角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究余角和补角的求解方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加深对余角和补角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三角板、直尺、铅笔。
3.教学素材:生活实例、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在教室里的学生在座位上的角度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提问:这些角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呈现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3余角补角对顶角1余角和补角教案(新版)苏科版

结合余角、补角、对顶角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余角、补角、对顶角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及时反馈:教师应及时将作业的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对于表现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作业评价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让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材料三:《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本材料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设计、艺术作品等,展示了余角、补角、对顶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几何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探究一:余角和补角在实际图形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周围寻找含有余角和补角的图形,如窗户的角、墙角等,并进行测量和计算,观察余角和补角的实际效果。
-难点四:解决含有多个余角、补角的复合问题。在复杂问题中,学生需要能够理清角度之间的关系,正确求解。
举例: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如一个多边形内多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计算,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方法一:讲授法。对于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通过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知识。
2023-2024学年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6

6.8余角与补角(学案)课题余角与补角单元 6 学科数学年级七年级知识目标1. 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的概念,理解余角与补角的性质.2. 通过具体图形的操作,认识余角、补角,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3. 会利用方程思想及图形求角,能理解同角(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重点难点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难点:余角、补角的性质及应用.教学过程知识链接如图,两堵墙围成一个角AOB,我们如何去测量这个角的大小呢?合作探究一、教材第163页观察图,∠1+∠2与Rt∠AOB相等,∠3+∠4与Rt∠AOB相等吗?你是怎样判断的?总结:互为余角:。
二、教材第163页观察图,∠α+∠β与∠AOB相等吗?你是怎样判断的?总结:互为补角:。
三、教材第164页如图(a),∠1与∠2互补,∠1与∠3互补,那么∠2与∠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归纳:。
(2)如图(b),∠4与∠5互余,∠4与∠6互余,那么∠5与∠6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归纳:。
四、教材第164页例1、如图,已知∠AOC =∠BOD =Rt∠.指出图中还有哪些角相等,并说明理由.五、教材第165页例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自主尝试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锐角的余角是一个锐角B.任何一个角都有余角C.若∠1+∠2+∠3=90°,则∠1,∠2,∠3互余D.一个角的补角一定大于这个角2.若∠α=90°-m°,∠β=90°+m°,则∠α与∠β的关系是( )A.互补B.互余C.和为钝角D.和为周角3.如图,A,O,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已知∠AOD=25°,∠COD=90°,则∠BOC的度数为()A.25°B.85°C.115°D.155°【方法宝典】根据角余角与补角的概念以及性质进行解题即可.当堂检测1.如图,在△ABC中,∠C=90°,点D,E分别在边AC,AB上.若∠B=∠ADE,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和∠B互为补角 B.∠B和∠ADE互为补角C.∠A和∠ADE互为余角 D.∠AED和∠DEB互为余角2.如图,OA⊥OB,∠1=35°,则∠2的度数是()A.35° B.45° C.55° D.70°3.在直线AB上任取一点O,过点O作射线OC,OD,使∠COD=90°,当∠AOC=30°时,∠BOD的大小是()A.60°B.120°C.60°或90°D.60°或120°4.如图,已知∠COE=∠BOD=∠AOC=90°,则图中与∠BOC相等的角为_______,与∠BOC互补的角为_______,与∠BOC互余的角为________.5.∠1与∠2互余,∠1=38°12′,∠2=_____,∠2的补角等于_____.6.如图,桌面上平放着一块三角板和一把直尺,小明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紧靠直尺的边缘,他发现无论是将三角板绕直角顶点旋转,还是将三角板沿直尺平移,∠1与∠2的和总是保持不变,那么∠1与∠2的关系是________.7. 如图,将一副三角尺叠放在一起,使直角顶点重合于点O,绕点O任意转动其中一个三角尺,则与∠AOD始终相等的角是.8. 互余的两个角的度数之比为3∶7,则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9.如图,已知点O 是直线上一点,OC 是任一条射线,OD ,OE 分别是∠AOC 和∠BOC 的平分线.(1)请你直接写出图中∠BOD 的补角、∠BOE 的余角;(2)当∠BOE=25°时,试求∠DOE 和∠AOD 的度数分别是多少?10.如图,射线OC ,OD 在∠AOB 的内部,∠AOC=51∠AOB ,OD 平分∠BOC ,∠BOD 与∠AOC 互余,求∠AOB 的度数.11. 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折纸,然后回答问题:(1)∠2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2)∠1与∠3有何关系? (3)∠1与∠AEC ,∠3和∠BEF 分别有何关系?小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参考答案: 当堂检测:1.C2.C3.D4. ∠DOE ; ∠AOD ;∠COD 和∠AOB5. 51°48′; 128°12′6. 互余7. ∠BOC8.设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为3x °,7x °,由题意,得3x °+7x °=90°,解得x °=9°,3x °=27°,7x °=63°.答: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27°,63°.9.(1)∠DOB 的补角:∠AOD 、∠COD.∠BOE 的余角:∠AOD 、∠COD.(2)因为OE 平分∠BOC ,所以∠BOC=2∠BOE=50°.所以∠AOC=180°-∠BOC=130°.因为OD 平分∠AOC ,所以∠AOD=∠COD=21∠AOC=65°. 所以∠DOE=∠COD+∠COE=65°+25°=90°. 10.设∠AOC=x °.因为∠AOC=51∠AOB , 所以∠AOB=5x °,∠BOC=4x °.因为OD 平分∠BOC ,所以∠BOD=21∠BOC=2x °. 因为∠BOD 与∠AOC 互余,所以2x+x=90.解得x=30.所以5x=150.答:∠AOB 的度数为150°.11. 解:(1)∠2=90°.因为折叠,则∠1与∠3的和与∠2相等,而这三个角加起来,正好是平角∠BEC , 所以∠2=×180°=90°.(2)因为∠1与∠3组成的大角和∠2相等,且三个角加起来恰好是一个平角, 所以∠1+∠3=90°.所以∠1与∠3互余.(3)因为∠1与∠AEC 的和为180°,∠3与∠BEF 的和为180°,所以∠1与∠AEC 互补,∠3与∠BEF 互补.。
《6.8余角和补角》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浙教版12七年级上册

《余角和补角》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1. 理解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
2. 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判断方法。
3. 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熟悉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性质,如判断两个角是否为余角或补角,计算给定角的余角或补角等。
2. 理解深化:通过例题分析,让学生理解余角和补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通过余角和补角解决角度相加的问题,以及在几何图形中利用余角和补角关系求解其他角度等。
3. 实践探究: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余角关系计算梯形的角度等。
三、作业要求针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提出以下要求:1. 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避免因理解错误导致答案错误。
2. 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答案,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规范答题:书写规范,步骤清晰,答案准确,符合题目要求。
4. 及时订正:对错题进行订正,并总结错误原因,避免再次犯错。
四、作业评价本课时的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正确性:答案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2. 规范性:书写是否规范,步骤是否清晰。
3. 独立思考能力:是否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
4. 订正情况:对错题是否及时订正,并总结错误原因。
五、作业反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以下反馈:1. 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和展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2. 对错题进行讲解和纠正,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改正。
3. 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4.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
通过以上的作业反馈,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加深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课时的作业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基础练习、理解深化和实践探究三个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与补角

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与补角余角和补角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两个角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理解互余与互补的角的性质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思考,并初步学会用代数方法,(主要是列方程)解决几何问题.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个角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难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入先观察如图,∠1+∠2与Rt ∠AOB 相等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再观察如图,∠α+∠β与∠AOB 相等吗?你是怎样判断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可以测量,也可以剪下来拼等等,学生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应鼓励)(二)设问质疑,探究尝试教师用多媒体演示∠1+∠2与Rt ∠AOB 重合,再移动一角,问∠1+∠2与Rt ∠AOB 相等吗?同样∠α+∠β与∠AOB 重合,再移动一角,问∠α+∠β与∠AOB 相等吗?通过上面的演示,我们看到有时两个角的和是90°,有时两个角的和是180°,也就是两个角之和正好成一直角,或两个角之和正好成一平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给出两个新的概念:1、互为余角定义:如果两个锐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用数学式子表示为:因为∠1+∠2=90°,所以∠1与∠2互余.反之,因为∠1与∠2互余,所以∠1+∠2=90°.2、互为补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用数学式子表示为:因为∠1+∠2=180°,所以∠1与∠2互补.反之,因为∠1与∠2互补,所以∠1+∠2=180°.(三)归纳总结,概括知识1、试举出互余、互补角的例子.1 2 A O B α βA O B2、30°与60°是互余的两角,能说30°是余角吗?(要特别向学生指出:互余与互补角是研究两个角的关系,单独一个角不能说是余角或补角,就像称呼两兄弟一样,而且不会随位置的改变)3、若一个角为35°35′35″,写出它的余角和补角.解:35°35′35″的余角为90°-35°35′35″=54°24′25″.(在计算过程中将90°写为89°59′60″,再与35°35′35″相减较为方便)35°35′35″的补角为180°-35°35′35″=144°24′25″.(在计算过程中将180°写为179°59′60″,再与35°35′35″相减较为方便,也可以将35°35′35″的余角再加上90°就是35°35′35″的补角.)4、如图,点O为直线AB上一点,∠AOC = Rt∠,OD是∠BOC内的一条射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学案:6.8余角和补角
教学目标:
1、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2、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3、了解角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关于余角、补角的性质的应用常常需要说理,或综合运用代数知识。
教学设计:
一、新课引入
海塘大坝要修复加固,施工前要求先测大坝的倾斜角(即图中的∠1),坝底是石块堆积而成,量角器无法伸入大坝底部测量,聪明的你有什么简单的方法?
提出课题:6.8 余角和补角
二、新课
(一)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课本合作学习(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可以测量,也可以剪下来拼等等,学生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应鼓励)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1+∠2与Rt∠AOB重合,再移动一角,问∠1+∠2与Rt∠AOB相等吗?
同样∠α+∠β与∠AOB重合,再移动一角,问∠α+∠β与∠AOB相等吗?
通过上面的演示,我们看到有时两个角的和是90°,有时两个角的和是180°,也就是两个角之和正好成一直角,或两个角之和正好成一平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给出两个新的概念:
(1)互为余角定义:如果两个锐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用数学式子表示为:因为∠1+∠2=90°,所以∠1与∠2互余.反之,因为∠1与∠2
互余,所以∠1+∠2=90°.
(2)互为补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用数学式子表示为:因为∠1+∠2=180°,所以∠1与∠2互补.反之,因为∠1与∠2互补,所以∠1+∠2=180°.
问:∠α的余角与∠α的补角在大小上有什么关系?
判一判:
(1)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这两个角中,一个是锐角,另一个是钝角;()
(2)如果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都存在,那么这个角的余角一定比这个角的补角小.()(3)∠A=25 。
,∠B=75。
,那么∠ A与∠ B 互为余角. ()
(4)如果∠1+∠2+∠3=180°,那么∠ 1、∠ 2、∠ 3互为补角。
()
例1、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小结: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是常用的一种策略。
(二)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探索: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四人小组合作)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例2:如图,已知∠AOC= ∠BOD=Rt ∠。
指出图中还有哪些角相等, 并说明理由
D C
B
A O
变式1:如图,A 、O 、B 在同一直线上, ∠1=∠2,找出图中相等的角和互补的角。
变式1C D
B
A O 1
2
三、解决课前提出的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