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竖脊肌平面阻滞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阻滞技术,主要用于镇痛和手术操作。
通过局部麻醉药物注入到竖脊肌平面,可以产生广泛的麻醉效果,从而有效地减轻疼痛和缓解不适症状。
近年来,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可视化程度和精确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成为现代神经阻滞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其可视化程度高和定位准确性好。
传统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主要依靠经验和摸索,操作难度大,并且常常会出现误刺。
而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神经和血管的位置和分布,准确地定位注射点,从而避免了误刺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此外,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还可以减少注射次数和药物用量,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在临床应用中主要用于镇痛和局部麻醉。
在手术中,通过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从而减少疼痛和不适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
此外,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还可用于疼痛诊断和治疗,如椎管内肿瘤、神经根病变、半月板损伤等。
需要注意的是,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与患者的体位和呼吸相对应,从而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和不良反应。
此外,操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解剖学和超声知识,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准确的神经阻滞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相信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将会越来越普及,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手术体验。
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

和皮肤。
PVS:椎旁间隙; Rhomboid:菱形肌; Trapezius:斜方肌; TP:横突;Rib:肋骨; Spinal nerve:脊神经; Erector spinae:竖脊肌; Dorsal ramus:脊神经背支;
Ventral ramus : 脊 神 经 腹 侧 支
“竖脊肌”是由一组肌肉组成,由外到内依 次为髂肋肌、最长肌和棘肌。它们位于脊 柱两侧,从颅骨延伸到骨盆和骶骨区域, 从棘突到横突,并延伸到肋骨。在沿着脊 柱头、尾走行的过程中,竖脊肌肌群会改 变它们的大小和形态。作为“核心”肌群的 一部分,竖脊肌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维持脊 柱稳定性。
解剖
▪ 神经支配
脊柱背区的感觉神经支配, 起源于第一颈椎(C1) 到第五腰椎(L5)脊神 经背支,而T1-T12胸神 经腹侧支延伸为相对应的 肋间神经支配前外侧胸壁 和腹壁。
超声引导竖 脊肌平面阻 滞
副标题
前言
▪ 适应症:肋骨骨折、背部、胸壁手术镇痛; ▪ 注射位置: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竖脊肌深面、横突表面,以获得
头、尾几个椎体节段的扩散; ▪ 超声探头:线阵探头或凸阵探头均可; ▪ 神经阻滞针:22G,5-10cm短斜面针; ▪ 局麻药容量:20-30ml。
解剖
▪ 功能解剖
提示
▪ 图A.超声探头放置太靠近脊柱中线。 ▪ 图B.ESPB超声探头正确的放置位置。 ▪ 图C.超声探头放置太偏外侧。
ESP:竖脊肌; A:前;P:后; Pleura:胸膜; Lamina:椎板; PVS:椎旁间隙; CR:颅,CD:尾; Rhomboid:菱形肌; Trapezius:斜方肌; TP:横突; Rib:肋骨;
改良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

03
药物剂量:根据 患者体重、年龄 等因素计算药物
剂量
术后护理
01
保持伤口清洁, 避免感染
02
术后24小时内 避免剧烈运动
03
术后48小时内 避免弯腰、提重
物等动作
04
术后72小时内 避免长时间站立
或坐立
05
术后一周内避免 饮酒和吸烟
06
术后两周内避免 游泳、潜水等水
上活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7
术后一个月内避 免剧烈运动和重
观察效果:观察患者反 应,评估阻滞效果
药物注射
超声引导定位:在超 声引导下确定竖脊肌 1
平面阻滞的穿刺点
确认阻滞效果:观察 患者的阻滞效果,确 4
认药物注射成功
穿刺针穿刺:将穿 2 刺针穿刺至竖脊肌
平面阻滞的穿刺点
注射药物:将药物 3 注射至竖脊肌平面
阻滞的穿刺点
改良超声引导下竖脊肌 平面阻滞的注意事项
操作规范
严格遵循无菌 操作原则,防 止感染
超声引导下准 确定位,确保 阻滞效果
操作过程中注 意患者体位, 避免压迫神经
术后密切观察 患者情况,及 时处理并发症
药物选择
选择合适的局麻 药:如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等
01
药物浓度:根据 患者情况选择合
适的药物浓度
02
04
药物注射速度: 根据患者情况控 制药物注射速度, 避免不良反应
超声探头放置:在患者 背部,脊柱旁
超声图像显示:观察脊 柱旁肌肉、神经、血管
等结构
确定穿刺点:在超声图像 引导下,确定穿刺点,避 开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
穿刺:在超声图像引导 下,进行穿刺操作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是一种新型的局部麻醉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阻滞技术,ESPB的操作相对简单、易学易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备受医务人员的青睐。
本文主要就超声引导下ESPB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一、ESPB的特点竖脊肌平面阻滞是指局部麻醉药物注射至竖脊肌平面,产生麻醉效果。
ESPB的主要特点如下:(1)操作简单与其他类型的阻滞技术相比,ESPB的操作简单易行,不需要高超的手技,因此医务人员容易掌握。
(2)有效性高ESPB可以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麻醉需求。
(3)安全性高ESPB是一种局部麻醉技术,因此对于患者的全身安全风险较小,也没有神经损伤或血管损伤的风险。
(4)适应症广泛ESPB可用于许多临床诊疗情况,例如心胸外科手术、肠胃外科手术和乳腺手术等。
二、超声引导下ESPB的应用超声引导下的ESPB是目前最常用的阻滞技术。
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患者体位:侧卧位是最常用的体位。
2、探头选择:用一组线性探头来扫描竖脊肌的位置。
3、结构定位:在竖脊肌的外部角度切线上标定出要进行麻醉的位置。
4、麻醉药物注射:用针头精确地注射麻醉药物。
(1)确保准确性:通过超声引导探头,可以精确地确定竖脊肌的位置,避免误注射和不必要的损伤。
(2)效果稳定:超声引导下的ESPB麻醉效果稳定可靠,可以确保手术期间的安全性和手术质量。
ESPB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阻滞技术,采用超声引导下进行操作,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超声引导下的ESPB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1、心胸外科手术超声引导下的ESPB是一种有效的心胸外科手术麻醉技术。
它可以缓和患者手术后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3、乳腺手术超声引导下的ESPB也是乳腺手术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阻滞技术。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一、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概述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是一种利用超声成像技术,将局部麻醉药物准确注射到竖脊肌平面的治疗方法。
该技术可以避免了传统盲目注射的技术局限性,提高了阻滞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在手术麻醉中,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用于术中和术后的镇痛管理;在疼痛管理中,该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治疗和神经阻滞治疗等方面。
二、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在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1. 术中镇痛效果显著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在手术麻醉中被广泛用于各种手术的术中镇痛管理。
研究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手术疼痛,减少手术期间对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2. 术后镇痛作用持久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在手术后的镇痛管理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该技术可以延长术后镇痛的作用时间,减少术后疼痛和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加快患者的术后康复速度。
四、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优势1. 提高了阻滞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通过实时的超声成像技术,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和确定阻滞部位,提高了阻滞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了阻滞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
2. 减少了药物的使用量和副作用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在准确注射局部麻醉药物的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量,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对机体的损伤。
3. 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在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该技术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了治疗的效果,让患者更加满意。
五、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的局限性和挑战1. 技术操作的复杂性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超声成像技术和阻滞技术操作的能力,技术操作的复杂性是该技术面临的挑战之一。
2. 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尽管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与腰方肌阻滞在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对比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与腰方肌阻滞在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对比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与腰方肌阻滞在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对比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胃癌根治术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常规手术方法。
在胃癌根治术中,围术期镇痛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而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TPVB)和腰方肌阻滞(QLB)是两种常用的围术期镇痛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在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进行对比。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TPVB)。
TPVB是一种局部麻醉技术,通过在脊柱的侧面注入麻药,达到阻断胸腹壁神经传导的目的。
这种方法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使患者更好地恢复。
而在胃癌根治术中,TPVB 可以在手术前通过超声引导在患者背部施行,使药物准确地注入到目标位置,提高阻断效果。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腰方肌阻滞(QLB)。
QLB是一种通过在腹股沟区域注射麻药来达到对脊柱周围神经的阻断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
在胃癌根治术中,QLB可以在手术前通过超声引导在腹股沟区域施行,使药物准确地注入到目标位置,提高阻断效果。
然后,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种方法的镇痛效果。
一项研究发现,在胃癌根治术中,TPVB和QLB在术后镇痛效果上没有明显差异。
这意味着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不同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TPVB)和腰方肌阻滞(QLB)是胃癌根治术围术期镇痛的两种常用方法。
这两种方法在镇痛效果上没有明显差异,都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在选择具体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希望本文能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的TPVB和QLB都是胃癌根治术围术期镇痛的有效方法。
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和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镇

(收 稿 日 期 :2019-08-14) (修 回 日 期 :2019-09-04)
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和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陈程哲 李会芳 任益锋 孙习文 洪道先 郑孝振
摘 要 目 的 通 过 比 较 超 声 引 导 下 胸 神 经 Ⅱ (pectoralnervesⅡ ,PecsⅡ )阻 滞 和 竖 脊 肌 平 面 (erectorspinaeplane,ESP)阻 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为临床选择麻醉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笔者医院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行单 侧 乳 腺 癌 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 90例,随机分 为 超 声 引 导 下 PecsⅡ 组 (P组 )、超 声 引 导 下 ESP组 (E组 )和 对 照 组 (C组 ),每 组 30例。 记录 3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alratingscales,NRS)、术中舒芬太 尼 用 量、是 否 需 要 补 救 性 镇 痛、术 后 吗 啡 用 量、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术 中 舒 芬 太 尼 用 量 C组 (33.4± 3.4μg)显 著 高 于 P组 (26.1±3.1μg)和 E组 (27.6±3.1μg),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t= -8.742,P=0.000;t= -6.957,P= 0000),P组低于 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8,P=0.064)。术后 24h补救镇痛例数 P组 3例显著少于 E组 10例和 C组 13例,差异有 统 计 学 意 义 (χ2 =4.812,P=0.028;χ2 =8.523,P=0.004),E组 少 于 C组,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χ2 =0.635,P= 0426)。术后 24h吗啡用量 P组(0.7±1.7mg)显著低于 C组 (2.3±2.9mg),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t= -2.734,P=0.008),P组 低于 E组(1.8±2.8mg),E组低于 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952,P=0.056;t=-0.687,P=0.495)。术后 3、6、12、24h 的 NRS评分 P组分别为 0.7±0.7、1.4±0.7、1.6±0.6、1.7±0.6,E组 分 别 为 1.2±0.7、2.1±0.7、2.2±0.9、1.7±0.5,C组 分 别为 1.4±0.8、2.4±0.6、2.4±0.9、1.8±0.4。 术 后 3、6、12h的 NRS评 分 P组 显 著 低 于 E组 和 C组,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t= -2.833,P=0.006;t=-3.851,P=0.000;t=-2.876,P=0.006;t=-3.409,P=0.001;t= -5.581,P=0.000;t= -4.619,P= 0.000),而 E组低于 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2,P=0.387;t=-1.617,P=0.111;t=-0.846,P=0.401);24h的 NRS 评分 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00,P=1.000,t=-1.276,P=0.207;t=-1.372,P=0.175)。 术 后 24h不 良 反 应 情 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出现并 发 症。结 论 超 声 引 导 下 PecsⅡ 阻 滞 较 ESP阻 滞 具 有 更 好 的 乳 腺 癌 改良根治术后镇痛效果。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在临床应用PPT

VS
详细描述
术后疼痛是常见的并发症,超声引导下竖 脊肌阻滞能够准确地将药物注射到镇痛区 域,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同时减少镇痛药 物的用量,降低药物副作用。
慢性疼痛治疗案例
总结词
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
详细描述
对于慢性疼痛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效 果不佳且副作用较多。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 滞能够精确地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和对身体的伤害。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在临床 应用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技术 • 临床应用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CHAPTER
引言
背景介绍
竖脊肌阻滞是一种局部麻醉技术,通 过将麻醉药注射到竖脊肌周围,达到 镇痛效果。
超声引导技术能够实时显示肌肉、血 管和神经等结构,提高注射准确性, 减少并发症。
THANKS
谢谢
术后镇痛
竖脊肌阻滞可用于术后镇痛,通过在手术部位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康复。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能够精确控制镇痛药物的剂量和范围,提高镇痛效果,减少副作用和成瘾性。
慢性疼痛治疗
竖脊肌阻滞可用于慢性疼痛治疗,如腰痛、坐骨神经痛等。通过在疼痛部位周围注射药物,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达到缓解 疼痛的目的。
超声引导技术操作简便,无需使用放 射线,对医生和患者均无辐射危害。
超声引导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肌肉、 神经、血管等软组织结构,有助于提 高穿刺精度和成功率。
竖脊肌阻滞技术介绍
竖脊肌阻滞是一种区域阻滞技 术,通过将局麻药注射到竖脊 肌周围,达到镇痛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解剖) 为横断面超声图像, ▪ (D–E–F) 为旁矢状位超声图像, ▪ A和D: 解剖标志图, ▪ B和E: 穿刺入路,
▪ 左侧卧位,采用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腔给予12.5mg布比卡因。 手术时间150分钟且未出现并发症。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扑热息 痛1mg。在麻醉复苏室,患者NRS评分7/10。
病例
▪ 患者左侧卧位,横断面扫查时其超声声窗和超声解剖标志未被识 别。在旁矢状位超声解剖标志可被识别。局麻药液的配制同病例 一,15ml局麻药液注射于竖脊肌和横突之间,25ml注射于横突 与腰大肌之间(图2D–E–F)。阻滞后20minNRS评分0/10, 14h<3/10。没有服用额外的镇痛药物。
▪ 当局麻药注射到竖脊肌深面,腰椎横突后方时,不再需要局麻药 通过扩散至横突前方,而是可以通过把局麻药注射到横突后方、 横突前方和腰大肌之间来保证阻滞效果。我们命名此改良技术为 Tulgar入路。
病例
▪ 患者一,女性,87岁,ASA3级,由于左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头置换术。全 麻诱导后,右侧卧位,凸阵探头横向置于L4横突(transverseprocess,TP)上 方,识别由竖脊肌(erectorspinae muscle,ESM)、腰大肌(psoasmuscle, PM)和腰方肌(quadratuslumborum muscle,QLM)组成的三叶草结构。
病例
▪ 手术时间约110min,患者拔管后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rating score,NRS)1/10,12小时的NRS仍旧<3/10。针刺试验显示感 觉阻滞平面为T12-L5,患者未给予额外镇痛药物。
病例
▪ 患者二,女性,82岁,ASA3级,由于右侧股骨粗隆下骨折行股 骨髓内钉固定术。
改良超声引导 下竖脊肌平面 阻滞-Tulgar 入路
前言
▪ 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spinae plane block,ESPB)最初是在胸椎段 实施的[1],腰段竖脊肌平面阻滞(LumbarESPB)或L-ESPB是该阻滞技 术在腰椎段的临床应用。
▪ 尽管命名上有相似性,ESPB和L-ESPB在阻滞细节和技术应用上还是有 所不同
• C和F: 局麻药液扩散: • QLM:quadratus
lumborummuscle,腰方肌; • ESM:erectorspinae muscles,
竖脊肌; • PM:psoasmuscles,腰大肌; • 蓝线:表示局麻药扩散区域; • 红色箭头:穿刺入路.
谢谢观看
▪ L-ESPB作为髋关节和股骨近端手术的镇痛方法,经过一系列的病例实践, 我们证实在L4椎体水平给予40ml局麻药(localanesthetic,LA),可以 向腰丛和椎间孔扩散[4]。
前言
▪ L-ESPB不同于ESPB,因为局麻药扩散到横突前方,沿着腰大肌 周围扩散,尤其是进入腰丛走行的腰大肌间隙和椎间孔区域,导 致类似的腰丛阻滞效果[2,4]。
▪ 进针直到针尖抵至横突,局麻药总量为40ml(0.5%布比卡因20ml,2%利多 卡因10ml,生理盐水10ml),15ml注射于竖脊肌和横突之间,然后回撤针体 针尖朝向尾侧进针,越过横突,直至看到针尖进入腰大肌后方。25ml局麻药 注射于横突前方和腰大肌之间(图2A–B–C),术前常规给予扑热息痛1mg、替 诺西康20mg和吗啡3mg静注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