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区域阻滞专家共识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培训课件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
18
三、实战攻略
单点阻滞最低剂量研究
•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successful blockade increased sharply from approximately 57% at 6 ml to 100% by 7 ml, indicating that a small increase in volume of ropivacaine 0.75% markedly affects the success rate.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
11
三、实战攻略——定位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
12
三、实战攻略——定位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
13
三、实战攻略——定位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
14
三、实战攻略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
16
三、实战攻略
单点阻滞用于术后镇痛
• An ultrasound (US)-guided block at the C7 root; • Initial volume of ropivacaine 0.75% was 6 mL; • Block success or failure determined a 1-mL decrease or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ppt课件

S
1
:
0.5%罗哌卡因 (耐乐品1支100mg/10ml对半 稀释至0.5%,极量为3mg/kg) 碘纱 酒纱
3
ppt课件
神经阻滞部位 的选择:
S除了病变部位, 要充分考虑切口和 止血带
4
ppt课件
臂丛神经阻滞
S 肌间沟 S 锁骨上 S 锁骨下 S 腋路
S 适应证:上肢手术操作、镇痛 S 定位:超声探头紧贴锁骨上缘放置 S 注意:锁骨下动脉损伤,气胸
8
ppt课件
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
S 适应证:上肢远端、前臂和手部手术操作、镇痛 S 定位:超声探头放置于锁骨下缘,并与锁骨垂直方向 S 注意:锁骨下动、静脉损伤,气胸
9
ppt课件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S 适应证:肘部、前臂和手部手 术操作,镇痛
S 定位:超声探头放置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3水平
S 注意:损伤闭孔动、静脉
19
ppt课件
长收肌 短收肌 大收肌
闭孔神经前支 髂肌
闭孔神经后支
外侧
20
ppVt课id件eo 5
隐神经
S 适应证:足、小腿内侧及髌下区 域手术操作,与腘窝坐骨神经阻 滞联合可完成小腿以下手术操作, 镇痛
S 定位:超声探头放置于大腿中段 收肌管水平
前路坐骨神经
S 适应证:坐骨神经支配区域手术操作,与股神经阻滞联合 可完成膝关节以下手术操作,镇痛
S 定位:超声探头放置于Chelly定位点水平,大收肌和股二 头肌之间
S 注意:股动、静脉、臀下动脉损伤
31
ppt课件
外侧
股骨小转子
大收肌 坐骨神经 股二头肌
32
ppt课件
33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的普及,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而与之相关的各类并发症也随之增加。
这些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可大大改善临床预后;而其中对神经损伤原因科学而准确的鉴别,也是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得以广泛推广的关键所在。
为规范此类并发症的诊疗流程,降低其发生率,优化患者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1、神经阻滞并发症概论外周神经阻滞是较为安全的临床技术,整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约为0.05%,主要包括神经损伤、周围组织损伤、局麻药溢散、局麻药毒性反应以及感染等。
神经损伤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与损伤强度、患者易感性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手术麻醉后(无论有无外周神经阻滞),神经损伤的总体发生率<1%,经常难以预料和预防。
而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更加少见,约为0.03%。
虽然有一些研究显示,外周神经阻滞并不增加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而术后大多数特别是严重而持久的神经损伤多与手术本身有关,神经损伤依然会影响此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应予以高度重视。
神经损伤多表现为阻滞区域感觉异常或肌力减弱,多数短时期内可恢复;短暂性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约为8.2%~15%;而长期或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极低。
1. 病理生理机制。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神经阻滞类型、术前并存的神经病变、神经内注射给药、机械刺激(如针刺伤)、高压注药损伤、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神经缺血、手术所致的医源性创伤等。
神经损伤可能的机制与分类:(1)机械性损伤(创伤性)。
穿刺针尖与神经直接接触、注药压力过高、外科手术操作、患者体位摆放不当导致的神经受到牵拉和压迫以及止血带的局部压迫等,均是长时间神经传导障碍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发生轴突局灶性脱髓鞘改变。
必须明确手术创伤是导致神经损伤的最重要的直接因素,特别是关节外科手术如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膝关节镜手术、胫骨平台手术等发生神经损伤的几率较高。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讲义

问题5:局麻药毒性反应
常见局麻药最大推荐剂量
影响局麻药药理的相关病人因素
如何阻滞
如何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1.充分的术前评估,病史查体,对于糖尿病、多发硬化、外周血管病、化疗的病人,及其他可能 存在临床或亚临床外周神经病变,需权衡利弊,制定麻醉方案。 2. 谨慎对待消毒。 3.摆放合适的体位与机位。 4.反复识别图像,介入轴需稳定,当显影不清时。禁随意调整介入轴。 5.麻醉药物尽量给在神经外膜,若在神经周围间隙,则应缓慢给药并询问病人有 无不适主诉。 6.药物的容量需控制,若可能使用低效能局麻药。罗哌卡因浓度一般不高于0.5%。 7.操作前后,根据需要可辅助镇静镇痛药物。 8.阻滞完成后,测平面,评估是否耐受手术,若效果不佳可启用替代麻醉方案。 9.谨防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部用药后多观察,麻醉准备应备全麻。 10.复杂或超声显影不清病人,结合多种操作手段。可用超声联合神经阻滞针等。
提示: 根据不同阻滞区域选择注药位置 肥胖病人腹部下坠 避免高阻力注射 局麻药并非必须包绕神经 严重并发症少,但应避免局麻药物过量
髂筋膜阻滞
适应症: 大腿前侧部和膝关节手术、髋关节、膝
关节手术的术后镇痛 探头位置:横置于腹股沟 目标:局麻药在髂筋膜下由内向外扩散 局麻药:30-40ml,0.2%罗哌卡因
探头移动
超声基础知识
短轴-横截面
超声基础知识-扫描轴
扫描轴:更应理解为扫描面,因其操作时候会以此 面中心旋转,将其旋转的中心定义为轴。
短轴切面:又称为横截面,超声短轴切面时,探头 平面与四肢或躯干的长轴方向垂直相交。
长轴-纵轴切面
超声基础知识-扫描轴
长轴切面:探头平面与四肢或躯干的长轴方向一致。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的临床应用陈伟国【摘要】Traditional nerve block is closely related to clinical experience,with low success rate and poor safety.In recent years,with nerve block guided by ultrasound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and rapid development,make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way of clinical nerve block,the technology to avoid the damage on the surrounding important organization structure,improves the success rate of operation,reduced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block.This paper review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rve block under ultrasound-guided.%传统的神经阻滞与操作者的临床经验密切相关,成功率低、安全性较差.近年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使临床神经阻滞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避免了对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提高了阻滞效率.本文就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0)004【总页数】4页(P260-263)【关键词】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应用【作者】陈伟国【作者单位】321083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洋埠医院超声介入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4;R445.1传统的神经阻滞常借助人体的体表标志、动脉搏动、针刺异物感或采用神经刺激器探查定位技术来寻找神经,阻滞成功率低、安全性差[1]。
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

超声指引下地区阻滞1.超声指引下地区阻滞/镇痛管理的专家共鸣/指南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地区麻醉学组最近几年来,超声在地区阻滞中的应用日趋宽泛。
现有的文件主要集中于超声指引下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腋路臂丛神经、坐骨神经及股神经阻滞,对超声指引下腰丛、腹腔神经丛及星状神经节阻滞也有报导。
已经证明,使用超声指引可显然降低成人、小孩及临产孕妇神经轴阻滞的难度。
传统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没有可视化指引,主要依靠体表解剖标记来定位神经,有可能针尖或注药地点不理想而致使阻滞失败;在解剖定位困难的病人,频频穿刺和操作时间的延伸致使病人不用要的痛苦,并使操作者产生挫败感。
在地区阻滞中使用超声指引,可清楚看到神经构造及神经四周的血管、肌肉、骨骼及内脏构造;进针过程中可供给穿刺针行进的及时影像,以便在进针同时随时调整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以更好地凑近目标构造;注药时能够看到药液扩散,甄别无心识的血管内注射和无心识的神经内注射;别的,有凭证表示,与神经刺激器对比,使用超声指引可缩短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提升阻滞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少神经损害。
超声指引下地区阻滞技术的基础是超声图像的获取和组织构造的辨别。
在平时地区阻滞工作中娴熟使用超声,需要娴熟掌握超声成像的基根源理和超声仪器的使用方法,熟习扫描部位的解剖构造,并能选择适合的扫描技术获取更好的超声影像,且娴熟掌握进针技术,使穿刺针能顺利抵达目标构造。
一、介绍操作者需掌握的超声知识超声仪的基本构造各种超声探头成像特色超声仪各功能键的使用认识医学领域超声波的常用频次及不一样超声频次与穿透性和成像质量的关系超声波与组织接触后发生的声学反响及生物学效应理解高回声、低回声及无回声的含义及人体不一样组织、构造表此刻超声图上的回声特色熟习脂肪、肌肉、骨骼、血管、神经、肌腱等常有组织的超声影像学特色认识超声及时成像、血流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成像的基根源理常有伪像的辨别清楚。
(四)进针技术依据穿刺方向与探头长轴的关系分为平面内(in-plane )、平面外out-of-plane)两种进针技术。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325027 徐旭仲李挺传统上神经阻滞需要借助于局部解剖的体表标志、动脉搏动、针刺感觉异常及神经刺激器探查定位技术寻找神经。
但是,超声技术正使神经阻滞的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麻醉医师已经能够通过超声成像技术直接观察神经及周围的结构,在实时的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实施精确地神经阻滞。
还可通过超声观察局麻药的注射过程,从而保证局麻药均匀的扩散到神经周围。
一、超声技术的基础知识在进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前,我们需要了解超声的基础物理知识。
从临床观点考虑,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穿透性与分辨率。
任何形式的波,包括声波及超声波,都有特定的波长与频率。
频率与分辨率相关,波长与穿透性相关。
临床应用的超声频率在2.5-20MHz之间,高频率超声(>10MHz)可较好的显示神经结构,但只有当神经结构位于表浅的位置(如斜角肌间隙的臂丛神经)才能通过高频超声看到神经。
另外,当频率提高时,波长便降低,因此分辨率(频率)提高时,穿透性(波长)便降低,这时高频超声不能显像深部的神经。
在临床上为了能够清楚的观察斜角肌间隙、锁骨上区域及腋窝的臂丛神经,我们一般选择探头频率在8MHz以上,最好在12-14MHz。
而对于锁骨下、喙突区神经,其频率在6~10MHz之间较为适合。
这种低频可获得更好的穿透性,并能更精确的进行神经定位。
深部神经的超声引导应与神经区域的局部解剖学相结合。
超声的多普勒技术可以清楚地区分血管及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从而提高对于局部解剖的观察。
二、神经及周围结构的超声回声表现在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我们需了解神经及周围各组织结构的超声表现(见表1)。
表1:神经及周围结构的回声表现组织超声成像静脉无回声(黑色),可压缩性改变动脉无回声(黑色),呈搏动性改变脂肪低回声(黑色)筋膜高回声(白色)肌肉低回声及高回声条带(黑色及白色)肌腱高回声(白色)神经低回声(黑色)神经内、外膜高回声(白色)局麻药无回声(黑色)。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专家共识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专家共识引言:在医疗技术的发展中,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已成为一种常见而有效的麻醉和疼痛管理方法。
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应用和研究深入,专家们对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标准和操作规范也越发重视。
本文将介绍一份超声引导区域阻滞专家共识,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一技术。
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在手术和疼痛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通过将局部麻醉药精确注射至神经或感觉分布区域,以达到麻醉和止痛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触诊或神经刺激技术,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优势1. 准确性: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以清晰显示目标组织、神经和血管的位置,帮助医务人员准确注射麻醉药物,降低误刺和神经损伤的风险。
2. 安全性: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以避开主要血管和神经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血肿、感染和神经损伤等。
3. 效果持久: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在术中和术后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改善患者的手术体验。
三、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适应症超声引导区域阻滞适用于以下情况:1. 手术麻醉: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作为主要或辅助麻醉技术,适用于各类手术,包括关节置换、外科修复和矫形手术等。
2. 疼痛管理: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用于控制急性或慢性疼痛,如神经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和癌症相关疼痛等。
3. 康复治疗: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用于康复治疗,如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物理治疗。
四、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操作技巧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操作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选择适当的探头和频率:根据患者的体型和需要阻滞区域的深度,选择合适的超声探头和频率。
2. 定位目标神经或组织:使用超声技术清晰显示目标神经或组织的位置和形态。
3. 注射麻醉药物:在清晰显示目标区域后,将麻醉药物精确注射至目标神经或组织。
4. 动态观察:在注射麻醉药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超声指导实时观察药物的扩散情况和阻滞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引导下区域麻醉/镇痛的专家共识(2014)万里,王云,王庚(共同执笔人),江伟(共同执笔人),罗艳,徐仲煌,薛张纲(负责人)免责声明:本指南仅供实施区域麻醉的专业医师使用,最终解释权属于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
近年来,超声在区域阻滞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腋路臂丛神经、坐骨神经及股神经阻滞,对超声引导下腰丛、腹腔神经丛及星状神经节阻滞也有报道。
已经证实,使用超声引导可明显降低成人、儿童及临产孕妇神经轴阻滞的难度。
传统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没有可视化引导,主要依赖体表解剖标志来定位神经,有可能针尖或注药位置不理想而导致阻滞失败;在解剖定位困难的患者,反复穿刺和操作时间的延长导致患者不必要的疼痛,并使操作者产生挫败感。
在区域阻滞中使用超声引导,可清晰看到神经结构及神经周围的血管、肌肉、骨骼及内脏结构;进针过程中可提供穿刺针行进的实时影像,以便在进针同时随时调整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以更好地接近目标结构;注药时可以看到药液扩散,甄别无意识的血管内注射和无意识的神经内注射;此外,有证据表明,与神经刺激器相比,使用超声引导可缩短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提高阻滞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少神经损伤。
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技术的基础是超声图像的获取和组织结构的辨识。
在日常区域阻滞工作中熟练使用超声,需要熟练掌握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超声仪器的使用方法,熟悉扫描部位的解剖结构,并能选择适宜的扫描技术获得更好的超声影像,且熟练掌握进针技术,使穿刺针能顺利到达目标结构。
一、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超声知识1. 超声仪的基本结构2. 各类超声探头成像特点3. 超声仪各功能键的使用4. 了解医学领域超声波的常用频率及不同超声频率与穿透性和成像质量的关系5. 超声波与组织接触后发生的声学反应及生物学效应6. 理解高回声、低回声及无回声的含义及人体不同组织、结构表现在超声图上的回声特点7. 熟悉脂肪、肌肉、骨骼、血管、神经、肌腱等常见组织的超声影像学特点8. 了解超声实时成像、血流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成像的基本原理9. 常见伪像的识别10. 能够对静态影像及动态视频进行存储及记录,并能将其归档二、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操作技能(一)超声仪器常用的参数设置1. 图像深度的调节选择适宜的深度可更好地显示目标结构。
适宜的深度是指将目标结构置于超声图像的正中或使深度比目标结构深1cm。
2. 增益的调节即时间/距离补偿增益。
超声在穿过组织时会发生衰减,调节增益补偿衰减,能够使组织结构内部与表面的回声一致。
3. 焦点的调节选择适宜的焦点数,并调节聚焦深度,使聚焦深度与目标结构深度一致。
4. 合理使用多普勒功能5. 利用多普勒效应帮助鉴别血管及药物扩散方向。
(二)探头的选择探头既是超声波的发出装置,也是超声波的接收装置。
探头内的压电晶体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物体后反射回来,由探头接收并将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转换成电压信号,通过超声仪处理后形成影像。
根据探头内压电晶体的排列方式,探头可分为线阵探头,凸阵探头,扇形探头等,线阵探头获取的超声影像为方形,而凸阵探头和扇形探头获取的超声影像为扇形。
根据探头发出的超声波频率,可分为低频探头与高频探头,低频探头穿透性好,分辨率低,而高频探头穿透性差,但分辨率高。
推荐:①目标结构较表浅,选择高频线阵探头;②目标结构位置较深时,选择低频凸阵探头。
(三)扫描技术即探头的运动方式,可总结为英文单词“PART”。
P:pressure加压,利用不同组织结构在不同压力下的不同表现加以区别,如:静脉可被压闭而动脉不能。
A:Alignment,沿皮肤表面滑动探头。
一般用于追溯某结构的走行。
R:Rotation,旋转探头,以获得目标结构的横断面或纵切面。
T:Tilting,倾斜探头,改变探头与皮肤的夹角即改变超声的入射角度。
超声束与目标结构呈90°入射时,超声束可被完全反射并被探头接收,此时图像最清晰。
(四)进针技术根据穿刺方向与探头长轴的关系分为平面内(in-plane)、平面外(out-of-plane)两种进针技术。
平面内技术是指穿刺方向与探头长轴一致,在超声影像上可看到针的全长;平面外技术是指穿刺方向与探头长轴垂直,在超声影像上,穿刺针表现为一个高回声的点,但不能区分针尖与针体。
穿刺时可根据个人习惯选择进针技术。
推荐:对操作风险较高的部位如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选择平面内技术,实时观察针尖位置,避免损伤临近组织。
(五)导管技术1. 短轴平面内进针后放置导管此法的优点:短轴易确认靶神经位置,同时,超声下可显示针体及针尖,便于穿刺针准确定位神经。
此法的缺点:首先,始终保持针体在超声平面内有一定难度,当定位深部神经时,超声下针尖的辨认更为困难;另外,由于穿刺针垂直于神经,导管穿过针尖后,可能与神经交叉,造成置管成功率下降。
因此,置管长度不宜过长。
推荐:使用此技术放置导管,置管长度为超出针尖2cm~3cm。
2. 短轴平面外进针后放置导管类似传统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理论上导管易于靠近神经,因此,导管通过针尖后可适当增加放置长度。
此法缺点是无法观察前进的针尖,理论上可能增加意外碰触神经、血管、腹膜及胸膜等重要结构的机率。
然而,由于穿刺针与神经平行,因此,穿刺到神经的可能性较小。
实际操作中可联合观察组织运动及“水定位”技术确定针尖位置。
推荐:使用此技术放置导管,置管长度为超出针尖3cm~8cm。
3. 长轴平面内进针后放置导管理论上,此技术结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同时避免了缺点。
超声下可视神经长轴、针体/针尖及导管。
然而,实际工作中难以做到保持神经、穿刺针及导管在同一超声平面内。
4. 导管固定技术置入导管后,在皮肤导管出口处喷洒粘合剂或敷贴,再使用胶布将导管固定于皮肤,并用透明防水敷料覆盖。
放置标签注明阻滞种类、置管日期及时间。
也可使用“皮下隧道”技术固定导管,可减少感染和导管被意外拔出的可能。
(六)适应证和禁忌证同传统区域阻滞,详见附件:《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
根据病情和手术种类选择合适的区域阻滞入路和阻滞用药。
具体实施过程详见附件:《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
(七)无菌技术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单。
注意探头及其缆线均应保持无菌,尤其在进行椎管内阻滞和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置管时,更应严格无菌。
可选择无菌贴膜和无菌保护套。
穿刺时要使用无菌耦合剂以避免穿刺部位感染。
三、提高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镇痛的安全性尽管在超声引导下操作,但仍不能避免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神经及重要脏器的损伤,推荐:(一)对于初学者或无法清晰辨认神经的情况下易发生神经内注射,推荐:1. 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2. 避免在患者全麻下或深度镇静下操作。
(二)如神经周围存在小血管或血管丰富,推荐使用彩色多普勒以区分血管及神经结构,避免血管内注药。
(三)危险区域操作(如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时采用平面内技术。
(四)超声引导技术可明显减少区域神经阻滞局麻药用量,使用局麻药最小有效容量以减少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
四、临床常用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镇痛技术(一)颈部颈丛: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进行颈丛阻滞时,需严密监护并备好气管插管。
(二)上肢1. 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老年及肺功能储备差的患者,建议使用小容量(小于10ml)、低浓度局麻药;②进行肌间沟阻滞时,应严密监测并备好气管插管。
2. 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锁骨上臂丛神经与胸膜距离在1cm~2cm以内,为避免发生气胸,建议采用平面内技术;②锁骨上区域常见肩胛上动脉和颈横动脉,建议使用彩色多普勒以鉴别低回声的血管和神经结构,避免发生血管内注药。
3. 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为避免意外血管损伤,穿刺过程中建议实时显示腋动脉和腋静脉,同时显示穿刺针针体和针尖;②导管技术-目标位置为腋动脉后方6~7点,臂丛神经后束周围。
一些患者锁骨角度锐利,探头放置后,一端已紧贴锁骨,无法从头侧进针,此时可选择平面外进针,或从探头远离锁骨端平面内进针。
4. 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腋窝处细菌定植比率高,易发生感染,术前需备皮,操作时注意无菌;②术后置管不应超过5天。
(三)下肢1. 股神经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股神经位于髂筋膜和髂腰肌之间,神经的轮廓难以清晰显示;②为避免神经损伤,建议由外侧进针。
因神经横断面的外侧轮廓较内侧显更清晰。
2. 闭孔神经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闭孔神经后支位置较深,超声下难以辨认针尖的位置,尤其使用平面外技术时;②“水定位”技术有助于确认针尖的位置,而“水分离”技术能够在注药前分开筋膜层,提高阻滞成功率。
3. 臀下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臀下区域坐骨神经因回声不强,常难以确认。
可采用由远及近追溯神经的方法定位(由腘窝至臀下区域),此方法在患者俯卧位时更易实施;②部分患者臀下区域坐骨神经扁而宽,短轴难以确认,采用长轴扫描有助于辨认神经,必要时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
4. 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如坐骨神经未能清晰显示,可调整探头角度使超声束朝向足部;②在腘部远端,坐骨神经的走形更为表浅。
将探头角度朝向足部可以使超声束与神经呈90°,从而使神经更易显影;③如神经显影比较困难,可让患者跖屈或背屈足部。
在足部的运动过程中,常可以观察到胫神经和腓神经上下移动的“跷跷板”征。
(四)躯干1. 胸椎旁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1)下列情况需谨慎使用胸椎旁阻滞:A. 脊柱侧弯患者:容易刺破胸膜。
B. 肺气肿患者:容易刺破胸膜。
C. 胸部手术术后患者:会导致胸椎旁解剖结构的改变,或肺组织与胸壁粘连容易刺破肺脏。
D. 低血容量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由于阻滞了单侧交感神经,对于正常患者无显著影响,但对此类患者应谨慎实施。
(2)如需术后镇痛可沿穿刺针置入导管。
由于针尖指向内侧,连接镇痛泵前应行X-ray检查以除外导管尖端进入椎间孔。
(3)穿刺针方向偏向中性或针尖位置靠近硬膜套袖或椎间孔,有出现硬膜外、硬膜下或全脊麻的可能性。
因此针尖不要偏向中线,注药前应注意仔细回抽。
(4)局麻药向头侧或尾侧扩散,有出现Horner’s综合征及上下肢感觉改变可能性,多为一次性注入大量局麻药引起,因此对于手术范围较广的患者,可实施多节段小剂量注射。
(5)有延迟性气胸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术后应注意监护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