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技术操作流程
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

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护理是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能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还能提供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流程。
一、床位转移1.确认病人的需求: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确定是否需要床位转移;2.组织准备工作:准备好移动的辅助工具,如护士站的帮助,轮椅、担架等;3.介绍操作过程:向病人解释转移操作的步骤,并告知病人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4.准备好环境:清除床边的物品,确保转移过程中没有阻碍;5.准备好人力:医护人员合作完成转移操作,确保病人的安全;6.转移病人: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移动方式,如侧翻、侧扶、应用机动床等;7.安置病人:将病人安放在新的床位上,确保舒适和安全;8.记录:及时将转移操作的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二、口腔护理1.准备工作:洗手、准备口腔护理所需用具,如滴管、口腔护理消毒液、漱口杯等;2.介绍操作过程:向病人解释口腔护理的步骤,并告知病人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3.保护病人:将毛巾等放置在病人的口腔外,防止水和清洁液流入病人的喉咙;4.清洁口腔:用湿纱布或棉签蘸取口腔护理消毒液,轻轻擦拭病人口腔的内侧、外侧和舌面,注意不要伤害口腔组织;5.漱口:使用漱口杯为病人提供含漱口液的开水,让病人漱口后吐出,重复数次;6.记录:及时将口腔护理的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三、皮肤护理1.准备工作:洗手、准备皮肤护理所需用具,如洗涤剂、洗盆、肤色座椅等;2.介绍操作过程:向病人解释皮肤护理的步骤,并告知病人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3.检查肌肤:观察病人的皮肤状况,如是否有湿疹、破损等;4.清洗皮肤:使用洗盆和温水,将洗涤剂稀释后涂抹到病人皮肤上,注意按摩和冲洗干净,并及时擦干皮肤;5.保护皮肤:涂抹保湿露或护肤霜等,在洗浴或更换尿布之后,及时保护病人的皮肤;6.记录:及时将皮肤护理的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四、静脉注射1.准备工作:洗手、准备注射所需材料,如注射器、针头、消毒棉球、药物等;2.确认注射方式:根据医嘱确定静脉注射的方式,如直接注射、插管注射等;3.规范操作:按照无菌操作规范对注射材料进行消毒处理;4.选择静脉注射部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如手背静脉、手臂静脉等;5.插管注射:先用消毒棉球按压注射部位的静脉,插入针头,然后注射药物;6.注射完成:将剩余的药液注射完毕,轻轻拔出针头,并用消毒棉球按压注射点;7.观察状况:观察病人的反应,如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8.记录:及时将静脉注射的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50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50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一、洗手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洗手是护士最基本的护理技能之一,下面是洗手操作的流程及评分标准:1. 打开水龙头,并调节水温合适,使水温在37-42摄氏度之间;2. 用流动水将双手全部浸湿;3. 取适量洗手液于手心,揉搓至起泡;4. 用十指相互交叉互搓;5. 十指交叉搓指背;6. 十指相对交叉揉搓掌心;7. 十指相对交叉搓手心;8. 旋转搓手指;9. 拇指绕掌交替搓揉;10. 冲洗手腕;11. 用干净纸巾擦干双手;12. 将水龙头关紧。
评分标准:- 水温调节准确性;- 使用洗手液的规范性;- 搓手步骤的顺序正确性;- 搓手的时间和力度是否充分;- 搓手步骤的熟练程度。
二、测量体温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测量体温是护理中常见的操作之一,以下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1. 准备好体温计,并确保其干净;2. 让患者舒适地坐下,露出体温测量部位;3. 将体温计插入患者口腔下舌根部(或其他测量部位);4. 等待体温计提示音响,读取体温数值;5. 将体温计取出,并做好清洁消毒准备;6. 记录测量到的体温值。
评分标准:- 使用体温计的消毒情况;- 测量的部位选择准确性;- 插入体温计的深度合适性;- 读数的准确性;- 测量后的清洁操作是否正确。
三、更换尿布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更换尿布是护理中常见的操作,下面是更换尿布的流程及评分标准:1. 准备好新的尿布、湿纸巾、干纸巾等物品;2. 叠好新尿布,准备好将旧尿布取下;3. 将患者翻身,取下旧尿布;4. 用湿纸巾清洁患者的私密部位;5. 用干纸巾擦干患者的私密部位;6. 将新尿布穿好,并将患者翻正;7. 调整尿布位置,确保贴合舒适。
评分标准:- 更换尿布的速度和顺畅度;- 私密部位的清洁度;- 尿布的穿戴位置准确性;- 患者的舒适度;- 清洁操作的规范性。
通过上述50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我们可以看到护理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来进行,同时对护理质量也有严格的评分标准,保障了护理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50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

50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在护理工作中,护士需要掌握和运用多项技术操作流程,以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下面将介绍50项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流程。
1.洗手:护士在进行任何操作前都需要正确洗手,以保持卫生。
2.戴手套:在接触患者的体液、分泌物或者进行伤口换药等操作时,护士需要戴上手套以保护自己和患者。
3.双人确认:在进行重要操作,如给药、输血、手术等前,护士需要与另一名护士进行双人确认以确保操作正确。
4.体征测量:护士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指标,记录在病历中。
5.导尿:护士需要有相关技术操作导尿,以帮助患者排尿。
6.留置尿管护理:对于留置尿管的患者,护士需要定期进行尿管的清洁和更换。
7.管路护理:对于患有中心静脉导管等管路的患者,护士需要定期进行管路的清洁和更换。
8.呼吸道护理:对于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护士需要进行呼吸道护理,包括吸痰、雾化等操作。
9.给药:护士需要按照医嘱给予患者口服、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药物。
10.输液:护士需要按照医嘱进行静脉输液,注意输液速度和输液器的更换。
11.输血:护士需要按照医嘱进行输血操作,注意输血血型的匹配和输血速度。
12.高级生命支持操作:对于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护士需要进行高级生命支持操作,如心肺复苏、除颤等。
13.管理疼痛: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或非药物控制疼痛。
14.引流管护理:对于患有胃管、胆管或其他引流管的患者,护士需要定期进行管路的清洁和更换。
15.妇科检查:护士需要协助医生进行妇科检查,如阴道检查、宫颈涂片等。
16.胃肠造影:护士需要为患者准备好检查所需药物和设备,并协助医生进行胃肠造影。
17.心电图监测:护士需要进行心电图监测,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波形。
18.眼药水给予:护士需要按照医嘱给予患者眼药水,注意卫生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19.眼部护理:护士需要协助患者进行眼部清洁和护理,如眼科手术后的眼部护理。
20.口腔护理:护士需要协助患者进行口腔清洁和护理,如口腔吸引、刷牙等。
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概述

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概述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是医疗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规范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可以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概述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
一、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概述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操作要求和程序进行操作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任何护理技术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例如,准备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询问,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宜进行相关操作。
2. 操作步骤根据具体的操作要求,护理人员按照操作顺序进行操作。
操作步骤应当准确、规范,确保对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3. 完成事项在完成操作后,护理人员需要进行相关的事项处理。
例如,清理和消毒使用过的工具和材料,记录操作内容和患者的反应等。
护理技术操作流程需要根据具体的护理技术操作而定,不同的操作可能会有不同的流程和步骤。
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之前,应当摸清操作流程的要求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训练,确保能够熟练地完成相关操作。
二、评分标准概述评分标准是对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估的依据。
通过评分标准,可以客观地评价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技术能力,并帮助护理人员进行改进和提高。
1. 评分指标评分标准通常包括多个评分指标,根据不同的技术操作和目标,评分指标可能会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评分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操作是否准确、规范- 操作过程中是否注意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操作的顺序和方法是否正确- 是否能够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 是否能够快速、有效地完成操作2. 评分等级评分标准通常会根据具体要求和目标设定相应的评分等级。
一般来说,评分等级从高到低可以包括优秀、良好、一般和差等等级,具体的评分标准应当与实际操作相匹配。
评分标准的制定需要参考相关的技术操作标准和相关规定,确保评分结果能够准确反映护理人员的实际水平。
50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50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护理技术操作是医护人员在照顾患者过程中所进行的重要工作,对患者的康复和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护理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标准化,医疗机构普遍制定了一套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本文将介绍50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以便医护人员在实践中参考和遵循。
1. 体温测量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测量前仔细洗手,准备好温度计和清洁袋- 将温度计插入患者口腔、腋下或肛门,保持3分钟- 根据测量数值判断患者体温情况,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根据实测值与正常体温范围的差异进行评分2. 血压测量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患者安静休息10分钟后,选择合适大小的血压袖带- 将袖带固定于患者上臂,靠近肘部位置- 充气至适当压力,打开气阀放气- 观察血压计读数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根据实测值与正常血压范围的差异进行评分3. 心电图监测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为患者贴上心电图电极,确保电极牢固连接- 启动心电图监测设备,录制心电图图像- 分析心电图结果,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根据心电图结果与正常心电图波形的差异进行评分4.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洗手并戴上手套,准备好静脉穿刺器具和输液器材- 寻找合适的静脉输液位置,并消毒- 使用穿刺器具进行静脉穿刺,并固定输液针头- 连接输液器材,调整滴注速度- 监测输液过程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 根据输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并发症进行评分5. 鼻胃管插入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洗手并戴上手套,准备好鼻胃管及器械- 给患者解释操作过程,并确保患者状态适宜- 沿着鼻孔将鼻胃管轻轻插入,直至到达胃- 确认鼻胃管的位置并固定好- 进行胃液抽取和酸碱度测试,记录相关数据- 根据插管的顺利程度和插管后患者的症状进行评分通过以上的五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的重要性。
这些流程和标准可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患者的安全性,以及护理工作的标准化。
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与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与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一、引言护理技术操作是医院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正确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能够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护理质量。
本文将介绍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并探讨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旨在提高护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二、护理技术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前,护士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要检查所需的护理器械和设备是否齐全,并确保其洁净无菌。
其次,要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认操作对象。
最后,要进行充分的个人防护,如戴上帽子、口罩、手套等。
2. 患者沟通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前,护士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护士要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和意见,以确保操作过程的顺利进行。
3. 操作步骤护理技术操作涉及各个环节,具体的操作步骤根据技术要求和患者情况而定。
操作过程中,护士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要根据需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以提高操作的效果。
4. 术后处理护理技术操作完成后,护士要进行术后处理工作。
包括清理操作器械和设备,妥善处理相关废物,记录操作的时间、过程和效果等。
三、评分标准与护理质量评价指标1. 评分标准护理技术操作的评分标准是对操作的结果进行量化评价。
评分标准应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可靠性。
针对不同的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可以根据操作的目的和要求进行制定。
评分标准的建立可以参考相关的标准化指南和专家意见,确保评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 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是对护理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
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要从客户满意度、护理过程和护理结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常用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护理文书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等。
a. 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可以了解到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和意见,进而改进和优化护理服务。
常用60项护理技术流程电子版(3篇)

第1篇一、导言护理技术是护理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病人进行身心护理的过程。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保障病人安全,以下列举了60项常用护理技术流程,供广大护理人员参考。
二、常用护理技术流程1. 入院评估流程:病人入院→护士接诊→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评估病人需求→制定护理计划。
2. 健康宣教流程:了解病人需求→根据病人情况制定健康宣教内容→口头或书面宣教→评估病人掌握情况。
3. 协助病人进行个人卫生流程:评估病人自理能力→指导病人进行个人卫生→协助病人完成个人卫生。
4. 协助病人进行床上活动流程:评估病人活动能力→根据病人情况制定活动计划→协助病人进行床上活动。
5. 气管切开护理流程:评估病人气管切开情况→清洁切口→更换气管切开套管→观察病人呼吸情况。
6. 鼻饲护理流程:评估病人营养需求→准备鼻饲液→协助病人进行鼻饲→观察病人反应。
7. 胃管护理流程:评估病人胃管留置情况→清洁胃管→观察病人反应。
8. 口腔护理流程:评估病人口腔状况→准备口腔护理用品→协助病人进行口腔护理。
9. 肛门护理流程:评估病人肛门状况→准备肛门护理用品→协助病人进行肛门护理。
10. 超声波雾化吸入流程:评估病人呼吸道状况→准备雾化吸入设备→协助病人进行超声波雾化吸入。
11. 吸痰护理流程:评估病人呼吸道状况→准备吸痰设备→协助病人进行吸痰。
12. 心电图检查流程:评估病人病情→准备心电图设备→协助病人进行心电图检查。
13. 血压测量流程:评估病人血压状况→准备血压计→协助病人进行血压测量。
14. 血糖测量流程:评估病人血糖状况→准备血糖仪→协助病人进行血糖测量。
15. 脉搏测量流程:评估病人脉搏状况→准备脉搏计→协助病人进行脉搏测量。
16. 呼吸测量流程:评估病人呼吸状况→准备呼吸计→协助病人进行呼吸测量。
17. 肺功能检查流程:评估病人肺功能状况→准备肺功能检查设备→协助病人进行肺功能检查。
18. 心脏彩超检查流程:评估病人心脏状况→准备心脏彩超设备→协助病人进行心脏彩超检查。
50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

50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目的:迅速建立有效的循环和呼吸,恢复全身的血氧供应,防止加重脑缺氧,促进脑功能恢复。
评估:1、观察患者有无意识和呼吸。
2、观察颈动脉搏动(触摸近侧颈动脉,)。
3、呼救及时。
操作:1、判断意识、呼吸、心跳,求救:轻晃病人双肩,同时呼叫:“喂!你怎么啦!”观察有无反应。
听呼吸音用颊部感受气流,看胸部起伏,同时摸近侧颈动脉搏动。
判断无搏动时,举手高喊“快来救人啊!”2、解开患者衣领、腰带,暴露胸部,放按压板于病人背下,置脚踏台于术者易操作地方(野战条件下在地面进行,免去按压板和踏脚凳,护士跪于病人右侧,两腿间距为1拳,护士左腿与病人肩部平齐)。
3、开放气道、吹气2次:将患者头偏向一侧,用纱布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及异物。
将病人置于仰卧位,两臂放于躯干两侧。
操作者左肘关节撑床(或地面),左手大鱼际肌按前额向下推,使头后倾,右手食、中指分开托起下颌角,右手大拇指分开上下嘴唇,左手拇指、食指捏鼻翼,操作者深吸一口气,口唇完全包住患者口部吹气,观察胸部起伏,松鼻换气,同时操作者头偏向一侧深呼吸,连续2次。
5、按同法吹气2次,心脏按压30次,以30:2(小儿5:1)重复进行5个轮回。
6、最后按同法吹气2次。
(总共按压150次,吹气12次,呼吸频率成人16-20次/分;儿童20次/分;心脏按压频率成人80-100次/分;儿童100次/分)7、窥察病情:看病人胸廓是否起伏,摸颈动脉有没有搏动,面色转红润,自主呼吸恢复。
8、处理病人、记录抢救过程:给病人穿好衣服,撤去按压板和脚踏台,垫枕,摆温馨体位,收拾整顿好床单位,记录抢救过程。
9、解释交待,进一步医治。
10、物品归位有效指征:颈动脉搏动恢复,自主呼吸恢复,面色转红,瞳孔缩小,出现对光反射二、心电监护操作流程目的:1、对危重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及时发现和诊断心律失常、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
2、通过报警装置,提高抢救成功率。
评估:1、相识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无菌技术操作法(一)无菌持物钳使用法1、目的使用无菌持物钳取用和传递无菌物品,以维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的无菌状态。
2、评估适用于以下各项无菌技术。
⑴操作项目及目的:进行护理操作及各种诊疗技术等。
⑵操作环境:操作区域是否整洁、宽敞、安全;操作台是否清洁、干燥、平坦。
⑶无菌物品:无菌物品存放是否合理,无菌包或容器外标签是否清楚,有无失效。
3、操作程序⑴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⑵洗手、戴口罩。
⑶准备用物。
①大持物钳(海棉钳)、小持物钳(直、弯血钳)②浸泡持物钳的容器③浸泡用的溶液(常用75%乙醇溶液、器械消毒液)⑷盛放无菌持物钳。
①大持物钳2/3处应浸没在消毒溶液内。
②小持物钳轴关节以上2~3cm应浸没在消毒溶液内。
③镊子的1/2处应浸没在消毒溶液内。
⑸取持物钳。
①将浸泡无菌持物钳的容器盖打开。
②持物钳:拇指、中指提双环,示指固定钳柄根部,将钳移至中央(手指接触面应在浸泡处之上1~2cm)。
③镊子:拇指、示指夹住镊子的上部(手指接触面应在浸泡处之上1~2cm)。
④无菌持物钳垂直取出,前端闭合(不可触及消毒液面上的容器边缘)。
⑤在容器上方滴尽消毒液(因力学原理,钳端部慢出液面,可不带液体),随之将浸泡无菌持物钳的容器盖盖上。
⑹使用无菌持物钳。
①无菌持物钳使用时钳端始终应保持向下,弯头向内,在胸腹部水平操作,不可过高或过低。
②取远处无菌物品时(从一个台面到另一个台面),无菌持物钳应连同盛放容器一起移至无菌物品旁。
⑺放无菌持物钳。
①将浸泡无菌持物钳的容器盖打开。
②将无菌持物钳钳端闭合,垂直放入容器内。
③打开轴关节。
④随之将浸泡无菌持物钳的容器盖盖上。
4、注意事项⑴取无菌持物钳时,不可在容器盖闭合时从盖中取、放无菌持物钳。
⑵取放无菌持物钳时,手不可触及容器口和无菌持物钳的浸泡部分。
⑶使用无菌持物钳时钳端不可高举,以免消毒液倒流,污染持物钳的无菌部分。
⑷无菌持物钳只能用于夹取无菌物品,不可用于其它操作,如换药、消毒皮肤等。
⑸不可从无菌持物钳上直接拿取物品,不可甩动持物钳,以免造成污染。
⑹不可用无菌持物钳夹取油纱布,防止油粘连于钳端而影响消毒效果。
⑺每个容器只能放一把持物钳,无菌持物钳用后应立即放回容器内,不可在空气中暴露过久。
⑻从远处(从一个台面到另一个台面)无菌物品时,持物钳应连同容器移至无菌物品旁。
⑼无菌持物钳被污染或可疑污染时,要重新灭菌后方可使用。
⑽注意添加浸泡的消毒溶液,以保持消毒溶液的高度。
⑾无菌持物钳和容器应每周消毒2次,干罐盛放持物钳时,应每4小时更换。
(二)无菌包使用法1、目的保持无菌包内无菌物品处于无菌状态。
2、操作程序⑴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⑵洗手、戴口罩。
⑶准备用物大无菌持物钳(浸泡于消毒液内)、无菌包。
⑷打开无菌包。
①检查无菌包的失效期,化学指示胶带是否变色。
②将无菌包放于清洁、干燥、平坦处。
③取下指示胶带(如有带子,解开系带,放于包的下面)。
④捏住包布的外角依次打开,充分暴露其中的无菌物品(手不可触及包布的内面)。
⑸取无菌物品。
①用无菌持物钳取出所需物品。
②按原折痕包好无菌包。
③注明开包时间(使用时间为24小时)。
④若包内物品一次取出,可将包拿在手中打开,另一手将包内四角抓住,将包内物品置于无菌区。
3、注意事项⑴无菌包必须在有效期内方可使用。
⑵无菌包不可放在潮湿处,以免因毛细现象而污染。
⑶已打开的无菌包,如包内剩余敷料未被污染,应按打开无菌包相反的步骤依原折痕重新包裹,并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保存时间为24小时)。
⑷打开包布时,手仅能接触包布四角的外面,不可触及包布内面,不可跨越无菌面。
⑸打开无菌包时,包内敷料触到有菌区即为污染,不得使用。
⑹无菌包内敷料如被污染,不得按原包装法包起,应重新灭菌再用。
(三)铺无菌盘法(为了盛放无菌物品)1、目的维持无菌物品的无菌状态2、操作程序⑴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⑵洗手、戴口罩。
⑶准备用物。
①治疗盘,大、小无菌持物钳(浸泡于消毒液内)、无菌治疗巾。
②按需要准备,如无菌包(内有治疗碗和弯盘)、无菌溶液等。
⑷取治疗巾。
①检查无菌包的失效期并打开包。
②用无菌持物钳从无菌包中取出治疗巾,置于治疗盘中(如无菌包内只有一块治疗巾时,可直接置入治疗盘中)。
⑸铺盘。
①捏住无菌巾中间的折点,横拉形成双层。
②由近及远平铺于治疗盘中(无菌巾的内面为无菌区)。
③打开无菌巾(捏住无菌巾的上层外面两角,反复向上折叠约2~3层,呈扇形折叠,边缘朝外)。
④按需用无菌持物钳夹取并放置无菌物品。
⑤物品备齐后,拉平扇形折叠层,盖于物品上,使上、下层边缘对齐,并将开口部分及两侧向上反折,以保持无菌。
3、注意事项⑴无菌治疗盘应保持干燥,避免潮湿污染。
⑵备好无菌盘应立即使用,并注明铺盘时间,无菌治疗盘有效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
(四)无菌容器使用法1、目的用以保存无菌物品,使其处于无菌状态以备使用。
2、操作程序⑴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⑵洗手、戴口罩⑶准备用物无菌罐1个,无菌持物钳(浸泡于消毒液中)、无菌容器(视操作而定)⑷开、盖无菌容器盖①打开无菌容器盖,平移离开容器(切勿在无菌容器上方翻转)、将盖拿在手中,保持盖的内面向下。
如将盖放于桌上、盖的内面向上。
②取毕无菌物品即将容器盖严,避免容器暴露过久。
盖无菌容器时,盖子应由后向前。
⑸取无菌物品①用无菌持物钳从无菌容器内取无菌物品,无菌持物钳不可触及容器的边缘。
②拿取无菌容器内敷料时,无菌持物钳及敷料不可触及无菌容器边缘、如触及容器边缘即为污染。
③已取出的无菌物品不得再放回无菌容器内。
3、注意事项⑴移动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手不可触及容器内面或边缘。
⑵从无菌容器内取出敷料放入无菌盘后,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
⑶打开的无菌容器应每日灭菌。
(五)倒取无菌溶液法1、目的维持无菌溶液在物菌状态下使用。
2、操作程序⑴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⑵洗手、戴口罩。
⑶准备用物。
①基础注射盘、无菌溶液、开瓶器。
②擦净无菌溶液瓶。
③检查无菌溶液名称、失效期。
④检查瓶口有无松动,检查瓶体有无裂缝。
⑤检查液体有无沉淀、浑浊、变色、絮状物等。
⑷消毒瓶口。
①用开瓶器启开铝盖。
②用2%安尔碘从瓶塞侧面(倒无菌溶液处)为起点,自瓶塞上缘旋转向下消毒至瓶颈膨大部。
③用无菌持物钳横向夹住橡皮塞拔起,再轻轻按于瓶口上,用示指与中指并拢伸入翻转的瓶塞内,将两指分离,撑起瓶塞,瓶塞向下取出。
⑸倒液。
①右手握住瓶签侧面(瓶签向上),拇指指向刻度。
②用少量溶液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冲洗瓶口,由冲洗处倒出所需溶液至无菌容器中。
⑹盖瓶塞。
①无菌溶液一次未用完时,用2%安尔碘消毒瓶塞。
②具体方法:自瓶口边缘先向上至瓶塞边缘,再换棉签自瓶口边缘向下消毒,双手拇指向下翻转瓶塞将其翻转盖好。
③注明开瓶日期、时间。
3、注意事项⑴检查溶液质量,将瓶体倒过来对着光亮处观察,无沉淀、浑浊、絮状物等现象可以使用。
⑵翻转瓶塞时,手不可触及瓶塞将要盖住瓶口的部分。
⑶倒溶液时,瓶口至容器的距离一般为20~30cm。
⑷倒取溶液至所需量后,应立即抬起瓶口,移开无菌区,以防溶液从瓶体流下,污染无菌区。
⑸已开启的溶液瓶内的溶液,可保存24h。
⑹如瓶盖是扁平瓶盖,打开铝盖后,用安尔碘棉签从无菌镊夹取处消毒胶盖,换取安尔碘棉签,自倒液体处环状消毒至瓶体膨大部。
用无菌持物钳夹取瓶盖并打开,左手将无菌溶液倒少量液体顺时针方向旋转冲洗瓶口,再将所需液量倒入无菌容器中。
(六)无菌安瓿溶液抽取法1、目的将安瓿内的药液抽取于注射器内,以备注射。
2、操作程序⑴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⑵洗手、戴口罩。
⑶准备用物。
①基础注射盘、注射器、将要抽取的药液。
②检查安瓿药液名称、质量、剂量、失效期。
⑷消毒安瓿瓶部。
①将安瓿尖端药液弹至体部。
②用2%安尔碘环形消毒安瓿颈部至膨大部分及砂轮。
③用砂轮在安瓿颈部划痕。
④再用2%安尔碘环形消毒安瓿颈部至膨大部分。
⑸折断安瓿颈部取无菌棉球(成批配液时,可用无菌纱布)垫于颈部,折断安瓿颈部。
⑹取注射器。
①检查失效期,检查注射器包装有无漏气。
②从注射器包装尾部撕开,取出注射器,装上针头(保持针头斜面和刻度在一条直线上),针帽留于包装内。
⑺抽取药液。
①将针头斜面向下放入安瓿内的液面下,左手固定针体。
②右手抽动活塞(不得用手握活塞),抽吸药液(按医嘱抽吸足量药液)。
⑻排气。
①注射器垂直向上,固定针头。
②轻拉活塞,使气泡聚集在乳头口处。
③稍推活塞,驱除气体(在针头斜面见到液体为佳)。
④备药时可不排气(以免造成药液浪费)。
⑼保持注射器无菌。
①在注射器包装袋内将针头套好针帽。
②将注射器的尾部放于包装袋内。
3、注意事项⑴折断安瓿时应垫无菌棉球,以防玻璃损伤手指。
⑵抽取药液时,不能手握针栓(或手碰及针栓),以防针栓被污染。
⑶排气时,注射器内的药液不能滴出。
(七)戴脱无菌手套法1、目的⑴防止病人在手术与治疗过程中受到感染。
⑵处理无菌物品过程中,确保物品无菌。
2、操作程序⑴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⑵洗手、戴口罩。
⑶准备用物选择手套号码,检查失效期。
⑷打手套包放于干燥平整处,打开手套外包装。
如需涂擦滑石粉,取出滑石粉包,涂擦双手。
⑸戴手套。
①打开内包装,右手捏住左手手套的反折边。
②取出左手手套(可分别或两只同时取出)。
③左手插入取出的手套内,右手同时上提,戴上左手手套。
④用已戴好的手套的左手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反折边内,将手套取出。
⑤右手插入手套内,左手同时上提,并将右手手套的反折部向上套住袖口,戴上右手手套。
⑥已戴好手套的右手手指插入左手已戴手套的反折边内,将手套边向上翻套住袖口。
⑦戴好手套后双手挤压查看有无破裂(必要时用生理盐水纱布擦去滑石粉或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⑧手套戴好后,双手置于胸前,以免污染。
手套外面为无菌区,应保持其无菌。
⑹脱手套①一手捏住另一只手的手套腕部外面翻转脱下。
②已脱手套的手伸入另一只手套内将其往外翻转脱下(两只手套的里面翻转为朝外)。
③将用过的手套放入医用垃圾袋内。
3、注意事项⑴戴手套前要修剪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⑵未戴手套的手不可接触无菌手套的外面。
⑶已戴手套的手不可接触未戴手套的手臂。
⑷戴手套后,手臂不可下垂,应保持在腰以上、肩以下。
⑸戴手套后如发现手套破裂,应立即更换。
(八)无菌技术操作原则1、执行无菌操作应在清洁无尘的环境下进行,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不可与整理床铺、打扫卫生同时进行。
2、执行无菌操作时衣帽要整洁,操作前要洗手并将手擦干、戴口罩。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开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保持在无菌包或无菌容器中。
4、夹取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
5、进行无菌操作时,未经消毒的手、臂不可接触无菌物品或跨越无菌区。
操作者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20cm以上)。
操作时,不得面对无菌区说笑、咳嗽、打喷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