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与现代医学
自然辩证法 医患关系

自然辩证法医患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在矛盾的斗争和统一。
在医患关系中,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可以被运用和解释。
首先,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自然辩证法强调了对疾病的整体性理解。
医生在对待疾病时,需要考虑疾病与患者整体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症状的表面。
医生需要通过观察、诊断和治疗来解决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仅仅治疗症状。
这种思想有助于医生更全面地理解疾病,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其次,从患者的角度来看,自然辩证法的思想也可以对医患关系产生影响。
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可以通过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来更好地接受疾病的存在,理解疾病与自身整体的关系,从而更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同时,自然辩证法的思想也强调了预防和调整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这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自然辩证法的思想也对医患沟通产生影响。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医患关系的基础,而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强调了对整体的理解和统一的重要性,有助于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彼此,
建立起更良好的沟通关系,从而更好地共同应对疾病。
总的来说,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在医患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影响了医生对待疾病的方式,也影响了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同时也促进了医患之间更好的沟通和理解。
这种思想的运用有助于
建立更加和谐、积极的医患关系,对于医疗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
意义。
自然辩证法

从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谈中医药的应用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受古代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影响,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治疗等方面的认识独具特色,逐渐形成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的理论体系。
结合本人专业知识,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谈谈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1、从整体性谈中医药1.1人是一个整体:人体由众多器官和组织组成,每一个器官和组织都是“人体”这个系统的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人体这个有机整体,从而是个脏器和组织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机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主要由“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津液”组成,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津液”对人体发挥的生理功能并不是某一“脏”或“腑”孤立状态下各自性质或对人体发挥的生理作用的简单加合。
而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六腑、五官、五体等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如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开窍于舌,在体合脉;肝与胆互为表里,开窍于目,在体合筋;脾与胃互为表里,开窍于口,在体合肉;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开窍于鼻,在体合皮;肾与膀胱相为表里,开窍于耳,在体合骨。
在生理上相互之间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活动,如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等。
当出现病理情况时,脏腑功能的失常也可以通过经络传递反应到体表及其他组成要素上,如心火上炎可见舌红绛,肝经湿热可熏蒸胆汁导致黄疸等。
1.2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昼夜晨昏以及地域差异特点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人体,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如:白天人体阳气盛,夜晚则阴气盛;《素问》中曾指出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这段话指的就是季节变化对人体脉象变化的影响;地域对人体的影响表现在南方多湿热,故而人体腠理多疏松,而北方偏于寒冷,故而人体腠理偏于紧密,腠理疏松开泄得以散热,紧密则得以御寒。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学习

、而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医学教育的整体观21 世纪已经到来, 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才竞争的挑战, 面临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与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矛盾, 医学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 因此, 必须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医学领域中的渗透, 现代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 分子生物学将成为医学的带头学科; 现代免疫学的兴起和生物医学工程的产生, 给医学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整个医学呈现以下新的特点:第一, 基础医学已从微观及宏观双向深入发展, 生物学研究从分子水平到量子水平, 并用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阐明人体的结构与功能, 阐明疾病与疗效的机制。
第二, 预防医学将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引导下, 研制出多种高效安全的疫苗和新的预防药物, 进行立体化和多方位的社会预防。
第三, 临床医学将充分应用高科技成果, 发展和更新各种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和手段。
第四, 医学将向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整体化即要求医学研究必须注重人体的整体性把人与自然、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把健康与疾病置于该整体之中探讨医学的规律。
综合化即医学将更多地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互融合,产生新的综合性、边缘性和交叉学科。
多元化即医学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实验、理论、微观、宏观、个体、群体多元研究的趋向。
第五, 21世纪的医学将从原来的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转变为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模式。
这标志着未来医生的任务已不单纯是在医院里坐等病人, 而是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社会和家庭服务,从诊治疾病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治疗扩大到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关注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综合性、整体性的“全球医学”的医疗保健服务。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回顾中医在近现代的曲折发展史:距离鲁迅先生把中医定性为“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已有80年。
再向前追溯,距离中西医汇通派的形成已有150年。
如果从近代医学史上第一个接受西医学说的医家——王宏翰(约卒于1700年)所处的时代算起,关于中医的存废之争已经经历了整整3个世纪。
可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将来可能也不会出现一门学科——像中医这样备受争议。
由于中医学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水乳交融,使得它始终在科学与伪科学之间徘徊。
又由于人体的高度复杂性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渗透和影响,使得中医的认识充满随机性、灵活性、模糊性等不确定[1]。
有鉴于此,中医能否归属于“科学”的范畴,理所当然成为历来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科学,或称为“科学理论”。
它来源于拉丁语,意为“知识”、“学问”。
科学界和哲学界目前对此词并无严格统一的定义。
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科学理论”被阐释为:“由人类的想象力构想出的广阔领域的系统性概念化结构,它包括关于物体和事件内在规律性的经验定律的体系;这些物体和事件既可以是所观察到的,也可以是假定的;由这些定律所提出的结构并设计用科学的合乎理性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事物。
”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可分为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三个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在科学水平上存在着时代性差距。
古代科学的突出特点是:以直接观察为基础,采取直观思辨的方法,探索自然的奥秘,缺乏科学实验的论证,对自然现象只能做出猜测或主观臆测的说明[2]。
它与现代科学之间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但是,这种差距只是科学水平的差异。
只能说古代科学“没有达到现代科学的水准”,不能说古代科学“不科学”。
我们不否认中医更多的是立足于古代科学,相对侧重现象描述、经验总结、提出假说、研究假说。
这与现代科学的一些特征确实有不相符合的地方,但这并不是科学与不科学的区别。
盲目地用“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这种二选一的判断来界定中医是欠公允的。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探讨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探讨引言中医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自古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闻名于世。
其中,自然辩证法作为中医的核心思想之一,深刻地反映了中医对人体与自然、人体与疾病之间关系的理解。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探索其背后的哲学观点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中医的根基与哲学观点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基础理论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
根据中医的观点,宇宙万物都由阴阳和五行构成,而人体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阴阳理论强调平衡,认为健康是阴阳平衡的体现,而疾病则是阴阳失衡的结果。
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的五个元素(木、火、土、金、水)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对应,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的自然辩证法,正是基于这些理论,强调将人体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
中医医生常常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如四季交替、气候变化,以帮助诊断和治疗患者。
在寒冷的冬季,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阳气相对较少,因此容易出现寒邪感冒。
这种观点强调了自然界与人体的相互关系,强调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共生共荣。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原则自然辩证法在中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包含一些核心原则,帮助中医医生理解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1. 阴阳平衡阴阳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
中医认为,健康是阴阳平衡的体现,而疾病往往是由阴阳失衡引起的。
中医治疗的一个关键目标是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
这可以通过草药、针灸、饮食和其他治疗方法来实现。
2. 五行相生相克中医将自然界的五个元素与五脏相联系。
这种相互关系不仅帮助中医医生理解疾病的起因,还指导了治疗方法。
如果一个患者的肝脏功能受损,中医医生可能会使用与木元素相关的草药或针灸点来恢复平衡。
3. 顺应自然规律自然辩证法鼓励个体顺应自然界的规律。
这包括遵循四季的变化、作息规律和饮食习惯。
中医认为,这样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
4. 全面治疗中医不仅仅治疗症状,还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
中医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情绪和生活环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自然辩证法下医学模式的转变

自然辩证法下医学模式的转变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开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的开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学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与医学相互结合的产物,它着重研究的是辩证规律和范畴在医学中的特殊表现,是医学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
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创立和系统科学方法被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旧的医学模式、生命观、疾病观、医疗观、保健观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目前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开展,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21 世纪的医学不仅需要完成由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恤心珍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且需要更进一步地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生态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模式的转变是随着自然科学技术和自然观的开展而转变的,每一次转变都是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状况相适应的,都表达着辩证开展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医学模式经历了几个阶段。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 公元前 7 世纪一公元 5 世纪,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比拟低下,自然科学同哲学结合在一起,与此相适应地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以及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人们对健康与疾病有了初步的观察和了解,产生了粗浅的理性概括。
如在古代,中国医学便有阴阳五行的病理学说,产生了外因 ( 风、寒、暑、湿、燥、火) 、内因 ( 喜、怒、忧、思、悲、恐、惊 ) 和不内外因等病因学说,开始把健康与疾病和人类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并据此产生了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 公元 5 世纪一巧世纪,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科学家们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归之于上帝的推动,宣扬上帝创造万物,认为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
当宗教神学自然观相适应,产生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虽然当时也使用一些植物和矿物来治疗疾病。
但不能超越“神灵的主宰〞,保护健康和治疗疾病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符咒祈祷。
以自然辨证法看现代肿瘤研究

以自然辨证法看现代肿瘤研究肿瘤是目前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随着饮食与环境恶化,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的患者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肿瘤研究的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就有对于恶性肿瘤的记载,《医学统旨》中说:“酒面炙煿,黏滑难化之物,滞于中宫,损伤肠胃,渐成痞满吞酸,甚则为噎膈、反胃。
”噎膈即为食管癌。
而近100年,随着近代西方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虽然肿瘤的研究取得许多进展,但是对于肿瘤到底是什么,或者如何治愈肿瘤,我们仍然迷茫。
最初人类认识肿瘤从字面上看就知道,肿瘤是生长在人体内的一种异物,因此早期人类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就是外科手术,但随后发现,许多肿瘤切除以后还会复发或转移。
之后病理学为肿瘤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细胞病理学虽然为组织发生学奠定了科学基础,但在病因认识上具有一定局限性。
随着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并且认识到肿瘤是一系列基因和分子异常导致的疾病,这一认识对于肿瘤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时至今日,人类对于这一领域的肿瘤研究仍然乐此不疲,但肿瘤的本质仍然是个谜。
自然辩证法要求我们运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只有用辩证、发展、联系、整体的观点,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的本质。
长期以来,人类对于肿瘤的研究,仅仅局限于肿瘤本身,按照自然辩证法的观点,这些研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肿瘤的生长绝不是孤立的,它应该依赖于与它所处的环境-人体的微环境以及人体所处的大环境的相互作用,肿瘤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近来的研究也越来越证明这一点:1.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间质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人体的免疫状况与肿瘤的发生具有重要的联系,霍普金森最新癌症研究报告:每个人的生命期里,肿瘤细胞都会出现6-10次,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强时,是可以杀死肿瘤细胞的,而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常很低;3.个人的心理和精神状况与肿瘤发生有关,如C型人格肿瘤发生率高常人3倍;4.个人的生活习惯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如研究发现癌症患者大多缺乏多种营养素;5.肿瘤细胞是在酸性环境中繁衍的,而正常人的体液应该偏碱;6.肿瘤细胞通常无法在充满氧气的环境中生存。
浅淡自然辩证法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运用

浅淡自然辩证法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运用【论文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在完善知识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和无可比拟的作用。
作为中国医学研究生,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同样能寻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树立正确的治疗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治疗观;临床医学一、治疗中的辩证范畴治疗疾病,就是临床医生根据诊断,对患者施以药物、手术等措施,并配合休息、锻炼等方法,使病情得到控制、好转或痊愈。
所谓治疗观,就是指临床医生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原则。
一个临床医生如果能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以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治疗的作用,这就是正确的治疗观,就能使疾病早日治愈。
相反,如果用片面、孤立,静止的方法处理治疗中的各种关系,就会贻误病情。
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治疗中的辩证范畴侧重反映了临床治疗这个阶段中的本质概念。
学习和掌握治疗中的辩证范畴,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治疗水平,增强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是很有帮助的。
(一)治疗与致病治疗与致病是对立的统一。
治病的目的,在于使疾病痊愈,使患者恢复健康。
但在临床治疗中却往往具有二重性,既能治病,同时又能致病。
只有懂得治疗与致病的关系,懂得治疗的二重性,临床医生在治疗中才能自觉地制订最佳治疗方案,选择最优治疗方法,以尽量减少致病因素。
因治病而导致的疾病叫做医源性疾病。
医源性疾病是与医药同在的、并存的,医源性疾病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医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患者误解了医生的语言而造成的。
广义的医源性疾病包括:1、由于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粗疏作风,不慎等造成的医疗事故;2、临床医生医学理论水平差,缺乏临床经验,对不良后果认识不足,预料不及所导致的疾病;3、临床医生思想僵化、经验主义、教条化、孤立、静止地对待病情,缺乏辩证思维所致之疾病;4、由于当前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治疗中暂时还无法克服的后遗症、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与现代医学姓名:--班级:---院系专业:---学号:---自然辩证法与现代医学摘要:医学:不仅仅是预防、治疗、处理疾病的一种科学,更是一门人学,哲学,社会学,需要辩证论治,医学不仅需要才智与技术、经验与感悟,更需要博爱与奉献、敬畏与悲悯。
医生不是治疗疾病的机器,是一个有人性和温情的人,病人更不是病,而是有着自己的全部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的活生生的个人,医学是一个人和人之间的带着温情、尊严和敬畏的交往。
而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旧的医学模式、生命观、疾病观、医疗观、保健观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医学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与医学相互结合的产物,它着重研究的是辩证规律和范畴在医学中的特殊表现,是医学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现代医学科学方法论医学辩证法指导应用引文:在自然辩证法的课堂上,听了李锋老师关于现代医学200年的阐述,解析了在现代医学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医学技术,深深的觉得自然辩证法的应用无处不在,在医学的应用更是如此。
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是由浅入深一步步探索的过程,而认知的思维与辩证的重要性显现无疑。
一开始的引入便介绍了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2年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创刊 200 周年。
为了这个纪念日,该杂志制作了一个专题,回顾了创刊以来的医学发展,从中可以看到现代医学取得的巨大进步,以下是我所记录的重要例子:1816 年:René Laennec 发明听诊器。
在此之前,医生只能用手按在病人胸膛,了解病人体内状况。
1837 年 3 月 8 日:J. Warren Mason 描述了美国第一例鼻整形手术。
这个手术是现代整形术的基础之一。
1846 年 11 月 18 日:波士顿的外科医生 Henry Jacob Bigelow,让病人吸入乙醚进行麻醉。
这个技术后来运用到各种手术中,从拔牙到截肢。
1847 年:匈牙利的医生 Ignaz Semmelweis 发现,在对手进行消毒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他认为,用漂白粉洗手可以减少产妇热。
这种看法遭到了同行的强烈反对,但今天已经成为常识。
1855 年 5 月 3 日:第一例子宫切除术被报道。
患者是一名 34 岁的子宫肌瘤患者,在每次月经来临时都会有致命性的出血。
作者称子宫切除手术是 "最后的办法"(a last resort)。
1867 年:英国外科医生 Joseph Lister 倡导手术操作时要消毒。
他注意到接生婆接生的新生儿的死亡率比外科医生接生的要低,他将这点归功于接生婆比外科医生洗手更频繁。
他提出外科医生不仅需要用石炭酸洗手,还要消毒手术器械。
这些是微生物理论提出的起源。
1872 年 10 月 17 日:C.E. Brown-Sequard 提出了革命性的脑功能理论,认为一侧大脑半球可以影响两侧的躯体。
1890 年 12 月 4 日:日本医生 Shibasaburo Kitasato 和德国生理学家 Emil Adolf von Behring 发现白喉杆菌的免疫方法。
他们让兔子对破伤风杆菌免疫,获得血液,将血清注射到小鼠体内,再将小鼠与破伤风梭菌接触,发现小鼠可以表现为对常规毒素作用的免疫力。
他们的研究论文提出了术语 "抗毒素"(antitoxin)。
一周之后,Behring 发表了动物对白喉免疫的研究的论文,并因此获得了 1901 年的诺贝尔奖。
1895 年 12 月 1 日:德国物理学家 Wilhelm Roentgen(伦琴)发线了 x 射线。
在发现 x 射线后的两周左右,伦琴给他的妻子的手拍了张照片,当她的妻子看到了自己的骨骼,惊呼 "我看到了自己的死亡"。
1897 年 8 月 10 日:为了减轻父亲的关节炎疼痛,药剂师 Felix Hoffmann 将稳定的乙酰化水杨酸与乙酸混合,获得了阿司匹林。
在成功地完成了数个大规模临床试验后,Hoffmann 所就职的公司,即拜耳公司,开始在全球市场上销售这个药物。
尽管阿司匹林的治疗适应证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它的发现依然是医学和药理学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
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元素镭和钋,并发明了术语"放射性"(radioactivity)。
该发现让他们获得了1903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些放射线元素后来在医学上获得巨大应用。
1901 年:第一个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 Emil Adolf von Behring,他发明了治疗白喉的 "血清疗法",使白喉的死亡率得到了极大的下降。
最终白喉在世界范围内绝迹。
1906年:Priscilla,Wald在《传染病》(Contagious一书中描述了传染病的"超级传染源"并举了一个"伤寒玛丽"(Typhoid Mary)的例子。
在 1900 至 1907 间的七年,玛丽将伤寒传染给了53人,而自己却无症状,被认为是第一个"健康的" 伤寒携带者。
这种形象化称呼后来被用于艾滋病大流行和 SARS 的爆发,它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引导大众参与传染病的防治。
1907 年:生物学家 Karl Landsteiner 于 1901 年第一次描述了血液之间的相容性和排斥性,并提出了 ABO 血型的系统。
正是得益于这个理论,1907 年第一次成功的输血得以实施。
Landsteiner 在 1930 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2002 年11月12 日:Koutsky和同事长达20年的探索发现了人类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
这个双盲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HPV 疫苗接种完后的 1.5 年左右,HPV-16 相关的宫颈癌几乎绝迹。
仅仅 4 年后,FDA 批准了四价 HPV 疫苗,用于预防宫颈、外阴和阴道肿瘤。
尽管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商榷,但 HPV 疫苗的出现也许意味着宫颈癌的末日。
以上每一个医学技术的出现都与人们不懈的研究、实验息息相关,所有的这些技术或很寻常,或很高端,均与医学辩证法有关。
正文:1、现代医学基本上是在近三四百年形成的,如果溯源求本,应该说它脱胎于西方医术。
医术重在实践,强调医师熟悉使用药物的和精通手术操作的人分别处理不同的医学问题。
在医学科学化的发展过程中,初始各学科分科越来越细,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又呈现重新组合的趋势。
2、医学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而转变着。
从医学模式的改变可以看出、历史上主要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几种医学模式。
3、自然辩证法的作用: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揭示把人对自然的认识从僵化的神学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把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系列正确观点,揭示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种范畴在自然科学中的体现"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思想被揭示出来的价值不仅在于针对以往的向度,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自然面前由无所适从的茫然变得豁然开朗在人们认识自然的活动中,自觉地遵循科学的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指导,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主观臆测,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而且由于辩证思维的首尾一贯性对于有缺陷的知识的帮助,自然辩证法思想还对推动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拓展了科学发现的巨大的可能性空间。
一.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实际上,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疾病的原因同样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通常指来自外界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因素,如生物性、理化性和心理性因素等,外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内因即机体的内在因素,一般指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防御功能等。
一方面,以往的现代医学通常只注重疾病的外因,倾向于对病毒细菌的特征,病理进行研究,使得治疗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现在医学科研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疾病内外因结合的研究,重视心理状态,运动,营养等指标对健康的影响,这就是自然辩证法在医学上的一个很好的应用。
另一方面,随着现在医学水平的高速发展,我们会发现一个怪现象:人们并没有因为医学的发展而比前人享受更加健康的人生。
相反,各种不治之症越来越多,抗药性病菌频繁被发现。
纠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我们倾向于忽视内因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不正常的作息,不健康的饮食,压力超过身体承受能力等,这导致我们自己的防御系统越来越差,却妄图利用医药来弥补,结果只是强化了外界的病菌病毒,弱化了自己的免疫系统,如此恶性循环。
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质变是事物根本性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飞跃。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疾病的发展往往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们所说的“生病了”实际上疾病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质变,如果能够在质变之前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调理让身体恢复正常状态,那么就能够防患于未然,我们的身体将会更加健康,也不用总是受病痛的折磨。
三.客观的新评价系统:传统的健康评价是客体评价,非主体;而在新的医学模式下,人们更加注意个人的亲身体验。
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使健康测量发生了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转变。
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医学在医学体系中所占比重将逐渐下降,康复医学、保健医学等以保健预防为目的新兴医学将受到重视。
在临床工作中,病人在医疗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必须得到尊重;内科治疗中要重视整体性和病人参与选择;外科治疗中一定要从生命质量角度来决定是否采用手术以及采用何种方案;护理工作中要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身心实施有计划的、系统的、全方位的护理模式即整体护理,这已成为护理学发展的新趋势;药物的开发和应用首先应考虑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四.生命质量研究各要素彼此联系的关系,现代医学模式,包括生物、心理、社会3个方面。
生物、心理、社会3者作为要素组成现代医学模式系统。
3者之间有着特定的联系。
它们既不是平行并列关系,也不是简单的主从关系。
生物、心理、社会3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