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是指存在于人体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和组织液等。
内环境与细胞的生存和正常功能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
2.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人体内环境由各种生理平衡参数构成,如酸碱平衡、水分平衡、温度平衡、电解质平衡等。
3.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它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有利于细胞正常生长和代谢。
4.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
例如,大脑通过神经信号控制心脏收缩和舒张,使心脏维持正常节律。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又分为神经体液调节和体液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通过神经调节内分泌器官的分泌,以达到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目的。
体液体液调节指的是通过体液中的溶质浓度、压力等变化,来调节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的平衡。
(3)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体液血流来调节内环境稳态,包括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传导来实现。
三、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通过举例引起学生对内环境的兴趣,如引导学生思考体力劳动后出汗是为什么,为什么在运动后会口渴等。
2.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内环境与细胞生存的关系。
3.呈现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讨论一下如果内环境失去稳态会对人体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4.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三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
5.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感受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6.总结:通过回顾讲解内容,让学生总结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调节机制。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的表现。
2.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内环境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血液)。
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环境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内环境的特点和其在维持生命中的作用。
1.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人体内环境重要性的小作文。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小作文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人体稳态的概念与机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2 教学内容: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人体稳态的机制(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人体稳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稳态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稳态调节模型,如体温调节。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模型设计和解释能力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稳态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人体水分与电解质平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
3.2 教学内容: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人体水分和电解质的来源和排出途径。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2.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膜的功能等。
(2)提出问题:人体内环境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内环境稳态有什么意义?2.理论讲解(1)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如保障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等。
3.实例分析(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危害。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讲解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2)讲解免疫系统的作用,如抵抗病原体、清除体内衰老细胞等。
5.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内环境变化,如温度、pH等。
(2)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学生。
7.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积极参与,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探究兴趣。
1.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定义与组成内环境的重要性内环境稳态的定义与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重要性。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运动后的口渴感,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讲授内环境的概念:解释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部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强调内环境的重要性:讨论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维持作用。
介绍内环境稳态:解释内环境稳态是指通过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各项生理参数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1.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章:内环境的组成与特性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比例。
理解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2.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组成: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
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温度、pH值、渗透压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比例。
互动教学法: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2.4 教学活动:讲授内环境的组成:介绍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成分及其比例。
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展示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小组讨论:分析内环境稳态对这些特性的维持作用。
2.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内环境组成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特性的认识。
第三章: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理解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系统的相互作用。
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系统:反射弧、神经递质等。
体液调节系统:激素、渗透压等。
内分泌调节系统:下丘脑-垂体-靶器官轴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系统的原理。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地位和作用《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是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为本模块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性质,理解稳态意义,知道过敏水肿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能力方面: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组织水肿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悟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体验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处。
3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学生分析本章内容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通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积累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不过本章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内环境概念。
进而引入新课。
2 图文研习,讲授新课根据《红楼梦》中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引出体液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明白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老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水做的。
由课本图1-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可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境,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然后提出问题:劳动后为什么会磨出水泡?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总结。
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提出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根据课本第四页资料分析,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内环境的成分。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0. 内环境稳态的失调:分析一些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如糖尿病、酸中毒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5. 内环境稳态的药物调控:介绍药物对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作用,如利尿药、胰岛素等。
16. 内环境稳态的饮食调节:介绍饮食对于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如食物过敏、酸碱平衡等。
17. 内环境稳态的运动调节:讲解运动对于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如体温调节、血糖平衡等。
18. 内环境稳态的心理调节:介绍心理因素对于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如压力、情绪等。
4. 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有的学生可能更善于主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 思维特点:学生的思维特点对于学习效果也有着重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1. 细胞生活的环境:介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理解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内环境的稳态: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引导学生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温度和渗透压等,并理解其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③ 重点案例:脱水、水中毒等实例分析,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词:脱水、水中毒。
句:脱水会导致细胞失水,水中毒会导致细胞水肿,均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内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的理解和认识设计问题问卷,测试学生对内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章:稳态的概念与意义2.1 教学目标理解稳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稳态的调节机制2.2 教学内容稳态的定义: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的意义:维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肾脏调节等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解释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稳态调节机制的实际操作2.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稳态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三章: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3.1 教学目标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具体作用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神经元传递、反射弧构成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血压调节等3.3 教学方法通过动画演示,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神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四章:内分泌调节与内环境稳态4.1 教学目标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激素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血糖调节、生长发育调节等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内分泌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分泌调节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五章: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5.1 教学目标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2 教学内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肾小球、肾小管等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水平衡调节、电解质平衡调节等5.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肾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6.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外部环境变化、生理功能障碍等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影响:生理功能紊乱、疾病发生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机制6.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七章: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7.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掌握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7.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八章: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维护8.1 教学目标了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2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8.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理解和经验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保持内环境稳态生活习惯和技巧的掌握程度第九章: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9.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掌握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保持内环境稳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心理平衡等9.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方法和原则的掌握程度第十章:内环境稳态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等研究热点未来发展趋势:纳米医学、再生医学等新兴领域10.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未来研究方向的理解和展望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研究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重点环节: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新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的内容,本章内容是理解第二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而且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
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而本节又是这一章的基础,可见其重要性。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关于人体生理的许多知识都已经遗忘,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尿液形成、消化吸收以及呼吸过程等知识补充给学生,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发展思辩能力。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过程与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四、教学方法: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拟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总括必修一、二,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将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先看几幅图引入第一章内容。
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
在界江哨位上站岗执勤。
当日,地处中俄
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达到零下三十
五、六度。
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内的温度高
达1600℃,炉前起码超过100℃。
1.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边防线上巡逻的战
士,还是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体
温都是37℃左右,这是为什么?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及时补充含
盐的水(比如喝电解质饮料),这又是为
什么?
问题导入:
1.人体的体温不论外界环境是什么样,正常情况是多少?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补充什么?为什么?
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
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教学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知讲授问题探讨:
1.图一和图二中各是什么细胞?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有什么异同?
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
问题导入:
组成我们身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
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是什么?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问题:《红楼梦》里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
那男人是什么做
的呢?阅读相关信息,得出结论。
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
成年女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
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
回答问题
1.图1中是人体血
液中的血细胞,包
括红细胞、白细胞、
血细胞等,图2中
是单细胞动物草履
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
浆中,草履虫直接
生活在外界环境
中。
相似之处是,
都是液体环境;不
同之处是血细胞生
活在体内的血浆
中,并不直接与外
界环境进行物质交
换,而草履虫直接
生活在外界环境
中。
学生回答,
阅读、分析、感
悟,自己得出结
论:不论男女体
内都含有大量
的水份。
引入概念
细胞内液(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1/3)组织液
淋巴
指出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具体描述“内环境”的含义
提问:
3.血液的成份有哪些?
4.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什么?
5.水泡中的液体来源于哪里?是什么细胞外液?
归纳内环境的组成:图片展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三者之间物质交换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三者的关系。
黑板写出:
血浆
组织细胞组织液淋巴
提问巩固内环境的有关知识:
6.血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什么?
7.淋巴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什么?
8.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什么?
9.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什么?
10.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直接生活环境是什么?
得出:内环境=细胞外液学生观察回忆已有的知识说出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学生讨论:根据原有的知识应该能说出细胞中的液体来源于细胞之间的组织间隙中。
学生思考回答
11.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是不是内环境?
鼓励学生能就这方面的知识提出一些问题,并进行解答或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以上为外界环境,外界环境与内环境有何差异?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带领学生观察第4页的资料分析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血浆的化学组成,
引导学生比较组织液、淋巴、血浆的成份---------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总结提出: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问题导入:
12.分析如果把红细胞分别放在清水、浓度高、浓度低的溶液中会是什么现象?
13.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而不使用蒸馏水?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
提问:
14.人体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与什么有关?
15.人体血浆的PH为多少?如何保持其相对稳定?
16.人体细胞外液温度是多少?
师生共同总结:
14.血浆渗透度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15.血浆PH为7.35—7.45。
乳酸如何中和讲解。
16.人体温度维持在37.0C左右。
四、内环境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媒介
提出话题讨论:我们每天要呼吸、要摄取一定量的食物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如何到达组织细胞?
引导学生回顾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相关知识,展开阅读第4页资料分析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渗透压的概念、大小
七、板书设计: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小结作业
讨论,引导学生用简图表示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总结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过程 呼吸系统
总结本节课四点知识。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内容,及课后习题。
完成第6页的
课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