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诗教案
高中语文_闺怨诗鉴赏专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把握闺怨诗的人物形象。
2.体会闺怨诗的复杂情感。
3.总结闺怨诗的常用手法。
课堂设计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环节一导入:从一首风靡大江南北的《卷珠帘》导入,营造闺怨诗哀怨的意境。
环节二温故知新:回顾学过的一首经典闺怨诗——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通过背诵、解读,启发学生思考闺怨诗。
环节三品读鉴赏:这一环节,学案上提供了10首闺怨诗,通过品读鉴赏、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带领学生解决字词障碍,并完成如下问题:找出和分析主人公形象相关的具体词语;总结归纳闺怨诗传达的复杂情感和艺术手法。
学情分析:这是一节高三复习课,我所教授的学生为高三学生,此时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间。
一直以来,诗歌鉴赏在学生眼里都是一个难点。
尽管高三学生头脑里已经积累了无数的答题模板,但是在面对诗歌题目时,依旧是毫无头绪,因为很多时候,学生根本读不懂诗歌。
在一些涉及到闺怨诗的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
考试过后学生总是叫苦不迭,埋怨自己怎么就看不出诗歌塑造的是一位思妇形象呢。
因为在学生的逻辑思维里,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诗中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
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这一堂闺怨诗的复习专题,第一个环节就是带领学生通过诵读,寻找和女子相关的依据,把握闺怨诗的主人公形象,然后在此基础知识,体会闺怨诗的复杂情感和艺术手法。
效果分析:音乐《卷珠帘》的导入,营造了学习闺怨诗应有的哀怨缠绵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闺怨诗的境界;诗歌的学习离不开诵读,整个课堂贯穿了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闺怨诗传达的复杂情感;小组合作探究并展示成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负责处理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调控课堂;整个课堂学练结合,教授知识,小试牛刀,通过习题检测课堂效果。
教材分析:闺怨诗作为诗歌里面一个特殊的类别,主要抒写思妇独守空闺的愁怨之情,其中包括特殊的分类——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
爱情闺怨诗教案

爱情闺怨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爱情闺怨诗的特点和常见意象。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闺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爱情闺怨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爱情闺怨诗中常见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学会分析爱情闺怨诗的艺术手法。
2、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在闺怨诗中复杂而细腻的情感。
(2)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诗歌鉴赏实践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在古代诗歌中,有一类以女性的视角来抒发爱情的愁苦和哀怨,这就是爱情闺怨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情闺怨诗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韵味。
(二)知识讲解1、爱情闺怨诗的定义爱情闺怨诗是古代汉族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2、常见意象(1)月:常与相思、团圆相关,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梦:在梦中与爱人相见,或因梦而感慨,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3)雁:常寄托相思之情,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楼:高楼独倚,望断天涯,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5)落花:感叹青春易逝,容颜衰老,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情感类型(1)孤独寂寞:表现女子独处深闺的寂寞和孤独。
(2)思念牵挂: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和牵挂。
(3)怨恨愁苦:埋怨爱人不归,或抒发生活的愁苦。
(4)渴望团圆:期待与爱人相聚团圆。
(三)诗歌赏析1、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这首诗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悔教夫婿觅封侯”,情感发生转折。
通过“杨柳色”这一意象,引发了少妇对青春易逝和夫妻分离的感慨。
2、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闺怨诗导学案(学生版)

闺怨诗班级姓名学号教学目标1.了解闺怨诗常见的情感。
2.掌握闺怨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3.熟悉闺怨诗常考题型和答题规范。
第一课时【预习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1、熟读成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2、诗句解释。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3、走近诗人。
(1)关于温庭筠:温庭筠(yún),唐代诗人、词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温庭筠诗词,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
(2)关于李璟: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
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
有诗名。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高二语文A部《闺怨诗》教案

掌握闺怨诗词的基本特征和常见情感。
.请大家谈谈,读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A
更高的一种理想?有没有给你很丰富的一种联想?有没有对你的精
中国音乐的,说笙要暖笙,东风日暖闻吹笙,这笙上要有一个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他与宋祁()一起重编《唐书》,还自著《五代史》,后骑,在温柔富贵乡里尽情享乐呢。
与闺妇的处境形成对比,既点出了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深于浅,借景抒情,包
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女子
夫的情景。
以生活细节
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相同。
闺怨的教学设计

闺怨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闺怨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闺中女子的生活和遭受的困境,感受其心理状态与情感。
2.了解《闺怨》的背景和情节,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意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思考和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代闺中女子的生活与困境: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介绍古代闺中女子的束缚和限制,探讨“闺中女子”的生活状态、价值观、悲哀,引发学生对女性地位的思考。
2.《闺怨》的背景介绍:通过讲解和分析《闺怨》的作者、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闺怨》的情节分析:通过朗读和讲解《闺怨》的主要情节,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深度思考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活动设计:1.活动一:了解古代闺中女子的生活和困境教师将准备好有关古代闺中女子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让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文字材料,了解闺中女子的束缚和限制,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女性地位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最后由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活动二:了解《闺怨》的背景介绍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闺怨》的作者袁枚和创作背景,向学生传递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教师还可以请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发表自己对于《闺怨》背景的分析和思考。
3.活动三:《闺怨》的情节分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闺怨》,并选择关键情节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还可以使用分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团队中深入讨论、分析和解释《闺怨》的情节和意义。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包括小组讨论时的思考和交流、朗读时的语音表达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2.学生可以通过书面作业的方式进行个人表达,如写一篇关于闺中女子的心情日记,或是写一篇关于《闺怨》的分析与感悟的文章。
3.参与小组竞赛的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角色和分组任务,进行团队合作与表现评价。
闺怨诗教案

闺怨诗教案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之一,以女性的情感抒发为主题,描写了女子因受到家庭压迫、官宦之子傲慢等种种原因导致的心理困惑和痛苦。
如今,我们即将开展一堂关于闺怨诗的教学活动,以下是我为此次教学活动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闺怨诗的特点和流派,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女性的内心世界;2. 分析和鉴赏闺怨诗的艺术手法和主题内容;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闺怨诗的起源和发展,并向学生解释闺怨诗的定义和特点。
2. 导入活动(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闺怨诗的音频或视频,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听到或看到了什么?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3.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几首经典的闺怨诗作品,让学生小组合作读诗,并根据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通过哪些具体手法和形象来表达诗歌的主题?- 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和心理状态对你有何感触?4. 诗歌赏析(15分钟)教师选择一首较长的闺怨诗,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韵律等元素,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
5. 学生创作(1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闺怨诗的理解和感受,自由发挥,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闺怨诗。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和写作风格,但必须符合闺怨诗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6. 分享与反馈(10分钟)学生自愿分享自己创作的闺怨诗,并互相欣赏和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总结,加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评价:1. 记述评价: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独特性。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综合评价,包括主题的新颖性和深度、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等方面。
3. 问答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互动环节中的回答和问题提出进行评价,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等方面。
《闺怨》王昌龄教案

《闺怨》王昌龄教案《闺怨》王昌龄教案《闺怨》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一、学习目标1、了解闺怨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了解闺怨诗常见思想情感和常用表现手法。
二、经典精析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赏析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
闺怨诗的教案

闺怨诗的教案教案标题:闺怨诗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闺怨诗的定义、特点和发展背景;2. 分析和理解闺怨诗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闺怨诗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创作符合闺怨诗特点的作品。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闺怨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闺怨诗的基本定义。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闺怨诗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步骤二:讲解闺怨诗的特点和发展背景(15分钟)1. 介绍闺怨诗的起源和发展背景,解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 分析闺怨诗的主题,如爱情、离别、思乡等,以及常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引导学生了解闺怨诗的情感表达方式,如哀怨、忧愁、思念等;4. 对比闺怨诗与其他诗体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其独特之处。
步骤三:欣赏和鉴赏闺怨诗(20分钟)1. 选择一些经典的闺怨诗,让学生朗读并理解其意义;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3.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评论和欣赏,让他们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4. 提供一些鉴赏闺怨诗的指导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步骤四:写作练习(2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闺怨诗的写作素材,如爱情、离别、思念等主题;2. 引导学生运用闺怨诗的特点和技巧,写一首符合闺怨诗风格的作品;3.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同时注意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步骤五: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闺怨诗作品,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2. 总结闺怨诗的特点和学习收获;3. 强调闺怨诗对于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1. 闺怨诗的经典作品,如《声声慢》、《如梦令》等;2. 闺怨诗的相关资料和解读文章;3. 闺怨诗的写作素材和范文。
教学评估:1. 学生对闺怨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评估,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作业等方式进行;2. 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评估,可以通过对他们的闺怨诗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明时间和地点,写宁静的春宫夜深,花香袭人,本为乐景,在此以反衬宫中人的怨情。
⑵请结合全诗,评析诗中的人物形象。(4分)
诗中写的是一位幽闭深宫的少女,作者用一连串的动作反映了她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在宫中花香月色无边的春夜,她百无聊赖地卷珠帘斜抱琴瑟,凝望昭阳宫,写出了幽闭深宫的深深怨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首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中的“愁”字贯穿全词,请具体赏析。(4分)
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再到写伤别之愁,最后到写盼归之愁,层层深入地写出了女子心中的万千浓愁。
4、商妇怨诗。“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金钗”本是女子妆扮首饰,而今不但不必用作妆扮,却当作了问神卜卦的金钱一般来抛掷,其中苦情不言而喻。
5、少女闺怨诗。封建时代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由不得青年男女尤其是女性做主,她们的内心痛苦。为此,不少诗人写了少女闺怨诗,如白居易《伤春词》。
■拓展迁移:
闺怨诗与中国文人
古代诗人对“宫怨”、“闺怨”、“春怨”之类诗的为何情有独钟,为何能写得如此真切感人?因为他们与那些怨郁的女子有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情怀,中国文人骨子里有着奴颜媚膝的怨妇情结,这种情结自屈原始,经久不衰。
士为知士者死,女为悦已者容。中国古代的文人与妇女一样从来没有获得过独立的人格,始终是权贵的附庸,他们的生与死,喜与悲,升与降,浮与沉,没有握在自己的手中。由是,形成了中国文人的依附性和软骨症。即使如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也还是向权贵韩朝宗写过:“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也。”这样类似求乞的话语。
⒉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⒊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⒋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悲愤。
⒌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⒍诗人每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
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二问卜,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2分)以对卖卜人的恨来衬托对丈夫的思念之切。(2分)
【自主反思】
■知识总结:
归纳闺怨宫怨诗表现的思想感情
⒈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2)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诗中没有直接写人物,所以人物的形象只能从人物观景所感而得。第三句不说“人不知”而说“山月不知”,则孤寂无聊之情可以想见;第四句又从“空”字可知,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自怜。
(3)赏析题本着“名词术语”加“分析”的原则完成。结句为写景句,故术语为“借景抒情”,在此基础上对所写景物进行分析,结句意象为“摇曳”的“碧云”,“不宁”之意蕴涵其中,在分析景物的基础上明确情感。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解析:(1)从“天涯”可知抒情主人公远离故乡和亲人,“月”是表思念之物,结合题目“梦江南”判断,此“恨”应为“思念而不得之怅恨”。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⑴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合作探究案(课堂交流合作完成)
◆合作探究(讨论、展示、点评、点拨时记好笔记,完善答案)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宫春怨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云和,云和是出产琴瑟的地方,这里借指瑟。昭阳,汉宫名,汉成帝宠妃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居处。
三、常见意象
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
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
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
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四、艺术手法
比兴、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先扬后抑、渲染、象征、虚实结合、用典、对比……
【真题体验】
课题:闺怨诗、宫怨诗专项复习使用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⒈初步读懂闺怨题材的诗歌
⒉鉴赏闺怨诗中的人物形象
⒊试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知识链接】
一、概念阐述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女子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刻画出一个爱情执着专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上片写春去花落的伤春之情,下片言人去不归的伤别之情(思念之情)。
“遍”“断”两个字极尽炼字的巧妙,表现了重压在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女子的浓重愁绪,故词胜。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二、主要类别
1、闺怨诗。青年士子为了博取所谓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另外,则写那些闺中少妇因为丈夫没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使得自己的青春红颜空对着明镜宝奁暗暗消退。王昌龄的《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①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②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③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闺思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尘生。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回文机:前秦符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中国历史上虽不乏铮铮铁骨的“士”,但总体来说这样“硬汉”是凤毛麟角。即使是不苟同不屈服的“硬汉”,大多不过是“节妇”“烈妇”变种而已。如明朝的方孝孺威武不屈,慷慨就义,但是他在篡位”的明成祖面前刚直不阿,但在明惠帝面前却是“俯首贴耳”。
唐太宗说: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正是看到了中国文人的软肋。明代被称为中国的“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汤显祖也有过类似的话语:“此时男子多化为妇人,侧立俯行,好语巧笑,乃得立于时,”对中国文人性格刻划可谓入木三分,与唐太宗的话异曲同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沽之哉,沽之哉,吾待价而沽”,如果卖了一个好价钱,立于时乃好语巧笑;如果没有卖一个好价钱,或者卖不出去,不立于时,则怨恨忧伤。明于此,则可以读懂中国文人的宫怨诗。
2、宫怨诗。最为常见的写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或“君恩无常、见异思迁”之怨恨的诗作。张祜《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3、征妇怨诗。征妇可以说是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一边是对久戍边疆的丈夫朝思夜想,一边对边关的那些无能将领颇有怨恨之情。沈佺期《杂诗》中写出了一个征妇的怨辞:“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这首诗,写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诗中不仅表达了他们的深挚恋情,而且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
(2012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参考答案:(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1)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对具体内容的阐释各得1分,“感情”分析2分)
(2)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