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闺怨》阅读答案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及赏析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及赏析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
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表现手法完全成熟,给后人以很大影响。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而王昌龄的宫怨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王昌龄《闺怨》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闺怨唐代: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创作背景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赏析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闺中*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
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王昌龄《闺怨》和李商隐《日射》古诗词比较阅读

王昌龄《闺怨》和李商隐《日射》古诗词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搂。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日射李商隐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1.对这两首诗的词句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王诗首句点出“不知愁”,次句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
B.王诗三、四句写少女“忽见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感触和联想,表达了妇的懊悔之意。
C.李诗写射于纱窗上的明媚阳光、撼响门扉的风儿以及笼架上栖息的绿毛鹦鹉,都表明季节己进入“春事违”(春光逝去)的初夏。
D.李诗写人事的孤寂寥落与自然风光的生气盎然,形成鲜明的对比,少妇无意识地撮弄着手中的罗帕,微露了一点儿百无聊赖的幽怨情绪。
2.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首绝句都写闺中少妇的怨情,而且怨情内涵都完全相同。
B.两首绝句都写了春天美好的景色,都写了少妇见景而生怨情。
C.王诗运用了直接抒情的写法,李诗则婉曲达意,人物的感情“尽在不言中”。
D.两首诗都写得色彩鲜丽而情味凄冷,以丽笔写哀思,语言都很含蓄,给人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耐人寻味。
【答案】1.C 2.A【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查的角度比较多。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的词句理解,有错误的一项”,然后浏览四个选项,看每个选项针对哪一句、哪一个角度设题,再与诗歌进行比较,做出选择。
本题中,C项,“李诗写……笼架上栖息的绿毛鹦鹉,都表明季节己进入‘春事违’(春光逝去)的初夏”错误,“笼架上栖息的绿毛鹦鹉”并不能表明季节已经进入“春事违”的初夏,应该换成“院子里盛开的红蔷薇花”。
故选C项。
2.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陈陶《陇西行》王昌龄《闺怨》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陈陶《陇西行》王昌龄《闺怨》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的《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
此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诗人赞美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行为,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深闺中妻子们的遭遇深表同情。
全诗含义深刻,感人至深。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句写一位上流贵妇登楼赏春的心理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巧妙地从她情绪的骤变,细腻地表现了春闺之怨。
蘅塘退士评:“不知愁”曰:“偏先着此三字,返起下文。
”即先着意写“不知愁”,然后跌宕出“悔教夫婿觅封侯”,虽然仍不写愁,然而蕴涵的离愁别绪却倍增其中。
[注]
匈奴:指西北边地部族。
无定河:黄河支流。
1.从内容看,两首诗都写到了_____之情。
(2分)
2.乙诗中“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子“悔”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分)3.简析甲诗三四句的艺术效果。
(3分)
[参考答案]
1.相思(2分)
2.后悔不该叫丈夫外出求取功名;看到陌头杨柳返青,想到年华空逝,无奈懊恼。
(或:功名和美好生活、大好年华相比,后者更值得珍惜)(3分)
3.要点:手法上,虚实相生或对比;内容上,一边叙现实,一边写梦境,反差强烈,虚实相生;情感上,情深词苦,感情凄楚,凝聚了诗人对牺牲的战士及其家中的思妇的无限同情,读来令人伤感叹息。
(或: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思妇的同情。
)(3分)。
闺怨阅读附答案

闺怨阅读附答案 闺怨【明】周在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
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
1、诗的一、二两句表达了闺中少妇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幺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诗的三、四两句是如何表现闺中少妇的“怨”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分)参考答案:1、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运用了对比手法。
一、二两句用江南和燕山天气(气候)对比,表现少妇对丈夫的牵挂,第二句燕山雪飞表现了少妇对身在边塞的丈夫的思念和担心。
2、借用了“子规”这一形象,“子规”谐音“子归”,不说丈夫不回来,却怨子规鸟没有飞到燕山,丈夫听不到啼叫,所以没有想到已经到了应该回来的时候了。
作者周在(1463年—1519年)字善卿,号止溪,江苏太仓人,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进士。
代表诗:【闺怨】 结客少年场行孔绍安阅读附答案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
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
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
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
吴师惊燧象:春秋时,吴楚大战,吴军打到了郢都。
燕昭王让人在大象尾部系上火把冲向吴军把他们吓退了。
燕将警奔牛:写战国时燕攻齐,围即墨,齐将田单用牛千馀头,灌脂束于牛尾,燃之,牛惊,突奔燕军,燕军大溃。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比喻飘零无定。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突出结客少年侠客的形象特征,“横行”是走遍之意,“陇头”,古代之边疆。
B.“雁在弓前落”写他本事的高超。
“云从阵后浮”与“雁在弓前落”。
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副较为广阔的场景,既写他射箭本领的高超,又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赞美。
C.“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是用典,以春秋战国时期。
闺怨诗答案

闺怨诗高考题型分析及鉴赏

寂寞、孤独、冷清;
⒉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
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⒊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
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⒋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
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
生幽怨悲愤。
⒌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
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2021/10/10
24
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苏州市第三中学2007-2008第一学期测试卷)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 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 望断归来路。 (1)首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中的
“愁”字贯穿全词,请具体赏析。(4分)
2021/10/10
处境冷落,盼望受宠
11
.
君君思依
之喻妇表
意魏之面
文愁看
,
帝 , 曹 实 暗 寓
际 上 曹 植 以 思
是 写
曹妇
植自
思喻
,
2021/10/10
七哀
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2)这首诗是如何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 表现主题的?请具体分析。(4分)
通过主人公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心理 独白,从念夫到忧夫,到寄衣后的悬 念,生动地表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①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
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
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
2014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哲理诗闺怨诗鉴赏

长 信 秋 词(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秋 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春怨(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秋夜曲 《秋夜曲》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宫中词》 朱庆余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寂寞冷清\凄凉愁苦
艺术特色:
• • • • (一)浓重的感伤色调。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 (三)恰切的比兴衬托。 (四)“浅而能深”的艺术风格。“浅”是指它们 的语言都朴素自然、浅显易懂;“深”是说它们 的意境却往往能深婉悠长、含蓄无尽。
情感类型 三维设计P136-137
寄夫
唐代王驾之妻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思念、牵挂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江南词》 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后悔怨恨
古代诗歌鉴赏之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哲理诗的艺术 形象来体会蕴涵在诗中的 丰富哲理。 2、在熟悉哲理诗特点的基 础上赏析哲理诗的理趣。
何谓哲理诗
含蓄隽永,耐人品味,能给人 以深刻的教育和启迪的诗作称哲 理诗。
基本思路
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 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 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 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 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鉴赏之体会古代诗歌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精准突破一 把握思想情感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 析其社会意义及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 分析以及对感情基调的把握。
1.忧国伤时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6种情感类型
具体内容
举例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反应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典例3] (202X·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答案:“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 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 熟读周公的七月诗啊”。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 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
精准突破二 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 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 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 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
(2)每一首诗都有关键词,这些句子往往流露羁縻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 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歌的主旨。如《琵琶行并序》中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的沦落天涯之恨。
提示:卒章显志是古诗歌常见的写法,古诗歌常在末尾两句点明主旨,阅读 时应该重点注意。
[典例2] (202X·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儿子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5个要点 (1)知人论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偏 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 (2)深入体悟。作者写诗歌一般不是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赋诗言 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能等外在的情 势,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这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前提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闺怨》阅读答案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作中,《闺怨》尤为突出,描写了闺中少妇心理微妙变化。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①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族妇女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②凝妆:盛妆。
③悔教:悔使。
阅读及答案
(1)首句的“”三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的情态。
(2)“杨柳色”为何会引起“闺中少妇”的情感? (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3)最后一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
参考答案
(1)不知愁
(2)柳树又绿,夫婿未归,时光流逝,青春易逝。
(3)少妇的突然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
4.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闺中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耐人寻味。
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是从什么转到什么上来。
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的“悔”。
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答案: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
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
女主人公触景生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媚,自身的孤独寂寞、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5.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先抑后扬的写法;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
的主题。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