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背影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背影全部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背影全部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背影全部知识点《背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代表作。

作品描写了一个母亲为了儿子的前程,不顾自己的痛苦而舍弃他,这是一篇富有感召力的现代文学经典。

下面是八年级上册《背影》的全部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一、背景介绍《背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18年左右。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中国正处于战乱连绵的年代,鲁迅先生写作本篇小说的原因是希望唤醒人们的自觉性和英雄情感,达到振奋人心的效果。

二、作品主题《背影》的主题是母爱与亲情,通过对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而不顾个人痛苦的奉献精神的描写,表达了母爱之深、亲情之重、人性之美的主题。

三、人物分析1、文化部长父亲:文化程度高,喜欢读书,注重儿子的教育问题,但对小孩子的思想过于幼稚。

2、母亲:是一个贤惠、朴实的妇女。

她为了儿子的前途一心舍弃了自己的幸福,表现出了中国母亲的至情至爱。

3、小男孩(作者自己):是一个聪明、有才华的孩子,但随着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矛盾加深,他开始不解为什么母亲要离开自己。

四、故事情节1、父母争执: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希望他考取名校,父亲则认为去了“精英学校”并不重要,想要儿子继续留在老校。

2、母亲离家:在争执之后,母亲决定离家,带着家里唯一的一件值钱的东西——一衣箱被子,去典当掉它,为儿子买书。

3、母亲的选择:最后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买下了一套教材。

但儿子并不知道母亲为他付出了多少,心中充满遗憾和内疚。

五、文学特点1、情感真挚:小说以浓郁的情感表达出母亲对儿子的爱,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示。

2、形象鲜明:每个人物在小说中都有其独特的生命与价值,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可爱、卑微和伟大。

3、思想深刻:小说在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时,呈现出把一种完全无法用言语解释的东西,通过结构和形式表达的深刻内涵。

以上就是《背影》的全部知识点,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到你。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课件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课件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 1925年,朱自清的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 水中完成了《背影》 。
资料助读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 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 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 般无二。
小结:这四句话都很简短,然而饱含感情,有丰 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 分地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①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不禁簌簌地流下 眼泪时,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 无绝人之路!” ②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 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③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 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④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 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 边没人。”
第二次:在第六段 浦口车站买橘送别时,“…显出很努力的 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第三次:在第六段 车门话别时,“…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 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第七段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 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资料助读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 很生气。 1917年 ,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 。朱自清二弟几 乎失学 。《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 扣留了朱自清工资 。父子发生剧烈矛盾 ,朱自清离家出走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背影》知识点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背影》知识点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背影》知识点解析学习目的:1.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段,领会这些句、段的含义;3.在学习中标注关键性语句,体会本文语言朴实简洁而饱含感情的特点。

知识点拨:1.课文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

2.题释:《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用“背影”命题,别开生面,含蓄隽永。

课文选取的是特定环境下父亲留给儿子印象最深的背影进行刻画的,其中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

疑难解析:1.以“背影”做标题有什么作用?解析:背影,可以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

因为对生活细心观察,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

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虑及爱子之情,都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2.《背影》这篇散文的核心是背影,具体写背影的是哪些句子?在这些句子中,表现父亲行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解析:(1)正确答案是:从“我看见……”到“……显出很努力的样子”。

(2)《背影》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如果回答“我看那边月台……我的眼泪快流下来。

”就扩大了应选范围;如果回答“我看见……再抱起橘子走。

”就更不对了。

父亲买橘回来,与我面对面,给我的已不是背影。

典例精评:例“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一句中加线词“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依恋之情。

b.作者一直目送父亲,心中充满了感激。

c.父亲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所以作者的目光追随着父亲的背影,难舍难分。

d.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十分熟悉,所以努力在人群中辨认。

评析:从句子内容分析,“找”字所处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即将远行与父亲分别时,目送父亲离去的情景,此时“我”应充满感激、依恋等复杂感情,不可能只是简单的辨认,所以应选d。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知识点【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知识点《背影》是朱自清的经典之作,这篇小说表现了父爱与责任,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是中国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篇章。

以下是有关《背影》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作品解读1.1 人物形象:故事中的父亲形象鲜明,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父亲,为了儿子的前途,不惜舍弃自己的爱好和时间,默默耕耘,毫无怨言。

1.2 情感描写:作者通过对父亲和儿子之间的细微变化的描写,展现了深厚的父爱和亲情之间的牵动,饱含感人的情感内涵。

1.3 主旨思想:这篇文章深刻表达了父爱的悲壮和父母对子女的一片深情,呼唤人们应该在亲情面前懂得感恩和回报,不断努力,奋发图强,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语言特色2.1 描述细腻: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亲饱经风霜的背影,强烈地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

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情感变化描写等都非常细腻。

2.2 情感真挚:作者处理感情时很真挚,几乎没有任何的铺垫,读起来感受却渗透融合着人们最真切的感情,真实动人。

2.3 形象生动:作者用一个个细节刻画人物,使读者深入感受到故事情节,读起来有一种被吸入故事的感觉。

三、句式分析3.1 复合句:作品中的句子结构非常复杂,充满了复合句和长句,时而紧张,时而缓慢,抓住人们的心理痛点非常出色。

3.2 修辞手法:作者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句、对仗句、反复句,使句子更加优美,容易被人们记住。

3.3 典型句型:在作品中还有一些典型的句型,诸如“我始终记得”、“父亲好像已经远去”等,这些句子被人们熟知并且流传至今。

总之,《背影》是一篇充满哲理、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它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真实的父爱力量,还能够深刻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亲情之间的牵动。

对于学习中学语文的学生来说,背诵、解读、分析这篇小说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课堂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课堂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课堂笔记一、课文简介《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著名散文,描写了作者朱自清与父亲离别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重点字词藉(jiè):凭借、依靠。

交卸(xiè):指官吏卸职。

奔丧(sāng):匆忙赶回家办理丧事。

办妥(tuǒ):办理妥当。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决。

颓唐(tuí táng):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惨淡(cǎn dàn):凄凉,萧条。

赋闲(fù xián):没有职务,闲居在家。

勾留(gōu liú):停留。

迂(yū):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形容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废(tuí fèi):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触目伤怀(chù mù shāng huái):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的悲伤情感。

怀,心。

不能自已(bù néng zì yǐ):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无法自止。

已,停止。

三、重点句子解析1.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这句话描写了父亲对旅途安全的担心和不放心,表现出对儿子的关爱和牵挂。

通过“再三”、“仔细”、“踌躇”等词语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父亲的心理状态。

2.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这段话通过描写“我”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我”对父亲的不屑和不满,反衬出父亲的细心和关爱。

通过“聪明过分”、“迂”等词语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我”当时的心理状态。

3.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段话描写了“我”看到父亲背影时的感动和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之情。

第14课《背影》课件(共23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课件(共23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过分”表达了作者的自悔心理,说明不
回顾测评
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大的, 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其实不仅不轻松,还很吃力。只是因为爱儿 子,吃苦也心甘情愿,所以心里感到“很轻 松”。
●“似的”表示“看似……,其实不是”。
●也许是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 难受。这也表现了父亲深挚的爱。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 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 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 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 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 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 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 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三个动词 生动地描写了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艰难, 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 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与 上文中的给儿子的紫毛大衣 形成对比,凸显父爱。
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小结:
这一段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的描 写,刻画了一个艰难爬月台为儿子买 橘子的背影,让人感动,从中也让我 们感受到了深深的父爱。
拓展迁移
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 “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 “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 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 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说 出来与大家交流。
。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年仅50岁。毛
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朱 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4 背影 课件(共23张ppt).ppt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4 背影 课件(共23张ppt).ppt
寻 1)、第一段,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找 2)、第六段,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第六段(车门别),
背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第七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5、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6、分别指出四次写“背影”的作用。
顺序
时间
作用
1
文章开头
2
车站送别
“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 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课文最 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写思念,是 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首尾呼应)
儿子对父爱的态度变化
排斥、 反感, 不理解
感动、 理解
课文分段 线索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别
2、“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有什么作用?
a:祖母去世了
祸不单行
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c:借钱办丧事
作用:为下文写父亲送“我”上车,以及“我” 看到父亲买橘子爬月台时的背影作铺垫。
3、本文共有几次写到“背影”? 四次 4、四次“背影”各出现在课文什么地方?
别背影
念背影
找出课文“我”四次流泪的情景并进行赏析。 a.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簌簌下泪(2)
b.望父买橘,背影难忘,流下眼泪(6)
c.父子离别,背影远逝,眼泪再落(6) 心酸之泪
伤心之泪
d.读父来信,再现背影,泪光莹莹(7)
悔恨之泪
泪中充满了自责、愧疚,充满了对父亲的 理解、同情,充满了对父亲的深爱和思念。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14《背影》课件(共24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14《背影》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
01
课文导读
目录
02
识字识词
03
课文赏析
04
延伸拓展
01
课文导读
课文导读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
作 人、学者、民主战士。 名篇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
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
课文赏析 动作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
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这个词是 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
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 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04
延伸拓展
知识拓展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也有误
送你一句名言:真理是朴素的。 这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 具体说明。
课文赏析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 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 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课文赏析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 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 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 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介 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