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生物碱
天然药物化学 第九章 生物碱

CH3 N
H C H 2O H OC O C H
H C H 2OH OC O C H
东莨菪碱 (环氧位阻pka6.20)
莨菪碱(pka9.65)
5、氢键效应:氮原子周围的羟基所处的位置 有利于生物碱共轭酸分子内氢键形成时,则共 轭酸稳定 , 碱性增强。
CH3
CH3 C 6H 5 OH
C H 2O H C H
N
CH3
O
C
莨菪醇的有机酸酯
莨菪碱(阿托品)
四、异喹啉类生物碱
(一)简单异喹啉型
N
(二)苄基异喹啉型
H 3C O
N H 3C O
N
H 3C O OCH3
罂粟碱
四、异喹啉类生物碱 (三)双苄基异喹啉型
2分子苄基异喹啉通过醚键结合而成
O Me H3C N O Me H Me O Me O N H CH3
NH
四氢异喹啉(SP3 pKa9.5)
N
异喹啉(SP2 pKa5.4)
RC
N
氰类(SP 中性 ) 电效应
2、诱导效应: 供电诱导效应(烷基):可使氮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 增加,碱性增强。 吸电诱导效应(含氧基团,双键,苯环):电子云密 度降低,碱性减弱。
CH OH CH CH3
CH OH CH NH2 CH3
二、旋光性
多有旋光(不对称碳原子或不对称中心)
多呈左旋性。 生物活性与旋光活性密切相关,常左旋活性大 于右旋
三、
碱性
7 1S2 2S2 2P3 碱性的来源 N: H+ (接受质子)
碱性强弱的表示方法 pka pKa=-lgKa, pKa越大,碱性越强。
天然药物化学 第9章 生物碱

第四节 提取分离
1.根据Alk及其盐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1)已知成分——查文献选择结晶溶剂 (2)未知成分——色谱方法进行溶剂的选择 2.Alk碱性不同——pH梯度萃取法 首先考虑的问题:
所选溶剂pH值多少为宜?
萃取几次能完全?
萃取溶剂的最佳体积?
第四节 提取分离
2.Alk碱性不同——pH梯度萃取法 (1)确定pH值的方法
1.游离碱:碱性极弱,以游离碱的形式存在。
2.成盐:有机酸有:柠檬酸、酒石酸等;特殊的酸类:
乌头酸、绿原酸等; 无机酸:硫酸、盐酸等。 3.酰胺:如:喜树碱、秋水仙碱等。 4.氮杂缩醛:如:阿马林 阿替生等。 5.N-氧化物:植物体中的氮氧化物生物碱约一百余种 6.其它: 如亚胺(C=N)、烯胺(-N-C=C)、氮腈(-N-CN)
第三节
理化性质
2. 碱性强弱的表示方法
一
pKa: < 2 极弱碱
2~7 弱 碱
7 ~ 11 中强碱
> 11 强碱
第三节
理化性质
3.影响碱性强弱的因素 (1)杂化方式
第三节
理化性质
3.影响碱性强弱的因素 (2)电子效应
连接供电基团则使碱性增强。
第三节
理化性质
3.影响碱性强弱的因素 (2)电子效应
第九章
生 物 碱
(Alkaloids)
本章内容
F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概述 化学结构及分类 理化性质 提取分离 波谱特征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碱的定义
生物碱是指结构中含有负氧化态氮原子、且氮原 子多处在杂环上的一类碱性化合物,多数能与酸成 盐,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
第一节 概述
生物碱(天然药物化学课件)

(二)碳-氮键裂解反应
1.霍夫曼降解
胺与CH3I生成季铵盐,与碱加 热发生β-H消除,生成水、烯 和胺
O
N O
H
O O O
Me N
O
O
O
11
第一节
概述
Ssummary
2.冯布劳恩三级胺降解
三级胺与溴化氢,生成溴代烷 和二取代氨基氰化物
O Me
N O
O O
O
NMe
O MeO
O O
天然药物化学
生物碱 分类及生源途径
glc O
N
H
靛青苷
32
分类和 第二节 生源关系
Classification and resource
(二)色胺吲哚类
分子中残存色胺部分
NH2 N H
色胺
N
O
N H
N H3C
吴茱萸碱
33
分类和 第二节 生源关系
Classification and resource
(三)半萜吲哚类
色胺吲哚基础上连接异戊二烯
OH
1
2 CH3
HN CH3
,H2SO4
NH2
麻黄碱 (1R,2S)
伪麻黄碱 (1S,2S)
CH3
HN CH3
40
分类和 第二节 生源关系
Classification and resource
(二)萜类生物碱
1.单萜生物碱
环烯醚萜生物合成而来
O O
N
龙胆碱
41
分类和 第二节 生源关系
Classification and resource
N
苦参碱
22
分类和 第二节 生源关系
天然药物化学第九章生物碱-精品文档

O
O
黄嘌啉
O
HN
NH
H 3C N N
CH3
N H
N
咖啡因
O N CH3 N
五、其它类生物碱 (四)萜类衍生物:
单萜类生物碱:猕猴桃碱、龙胆碱(龙胆科) 倍半萜类生物碱:石斛碱(石斛) 二萜类生物碱:乌头碱(乌头、附子) 三萜类生物碱:少
五、其它类生物碱 (五)甾体类生物碱:
百合科植物多含此类生物碱,如贝母碱(贝母)
二、吡啶类生物碱
(一)哌啶和吡啶类:
哌啶
N H
毒芹碱
N H CH3
吡啶
N
N
N CH3
烟碱(烟草)
COOCH3
槟榔碱(槟榔)
N CH3
二、吡啶类生物碱
(二)吲哚里西啶类:
O
N
H
吲哚里西啶
O
N
一叶萩碱
二、吡啶类生物碱
(二)喹喏里西啶类:
O N
N
苦参碱
N
喹喏里西啶
O
N
氧化苦参碱
N O
三、 莨菪烷类生物碱
主要分布于植物界
特别是高等植物的双子叶植物
如:毛茛科、防己科、罂粟科、茄科等
单子叶植物中较少
如:百合科、石蒜科等
裸子植物和低等植物中个别存在
二、生物碱的存在方式
多以生物碱盐存在
多与有机酸成盐
少数与无机酸成盐
有游离生物碱
少以酯、苷、氮氧化物存在
第二节 结构和分类
四、异喹啉类生物碱
(五)吗啡烷型
CH3 R N
C H3 N
O MeO OH OMe
吗啡烷
青藤碱
天然药物化学电子教案-第六章-生物碱

生物碱的分类
总结词
生物碱可以根据其结构和来源进行分类。
详细描述
根据结构和来源,生物碱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常见类型包括喹啉类、嘌 呤类、异喹啉类、萜烯类等。这些不同类型的生物碱在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上 存在差异。
生物碱的分布
总结词
生物碱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
详细描述
植物是最常见的生物碱来源之一,许多药用植物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成分。此外 ,动物和微生物也是生物碱的来源之一。不同种类的生物碱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 含量因地域、气候和物种差异而有所不同。
萃取法
利用不同溶剂对生物碱的 溶解度不同,通过萃取将 其纯化。
色谱法
利用色谱技术如薄层色谱、 柱色谱等,将生物碱与其 他杂质分离纯化。
实例分析
金鸡纳树皮的提取与分离
金鸡纳树皮中含有大量的奎宁,可以通过溶 剂提取法和结晶法将其提取并纯化。
乌头中乌头碱的提取与分 离
乌头中含有的乌头碱是一种剧毒生物碱,可 以通过溶剂提取法和萃取法将其提取并纯化
靶点优化
针对生物碱的作用靶点进行优化,以提高其选择性。
代谢工程
通过代谢工程手段,改变生物碱的合成途径和产量。
实例解析
阿托品
01
通过植物提取法得到的生物碱,用于治疗胃肠道痉挛、膀胱刺
激等症状。
紫杉醇
02
通过化学合成法得到的生物碱,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等疾
病。
青蒿素
03
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得到的生物碱,用于治疗疟疾。
毒性与安全性研究进展
新型生物碱的毒性研究
随着新药源的开发,对新型生物碱的毒性和安全性研究也在不断 深入。
生物碱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研究生物碱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确、更可靠的安全性评价方法,为生物碱类药物的研发和 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天然药物化学课件 第九章 生物碱

(Taxus),松柏科松属(Pinus),云杉属 (Picia),油杉属(ketelearia)三尖杉 科三尖杉属(Cephalotaxus),麻黄科麻 黄属(Ephedra)等属植物中
(3)越是结构特殊的生物碱,分布的类群越窄
三、存在形式
• 多呈碱性,绝大多数以盐的形式存在 • 有机酸盐(草酸盐、柠檬酸盐、酒食酸
O OH
O OH
N
OH
冉特可林酮
NH2
邻氨基苯甲酸
四)来源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生物碱:
苯丙胺类
HO Ph H
CH3
H NHCH3
麻黄碱(Ephedrine)
四氢异喹啉类
CH3O
NH CH3O
OH CH3
哌劳亭(Pellotine)
苄基四氢异喹啉类
化学分类:按骨架分为15类,主要7类
苄基四氢异喹啉类:eg.厚朴碱 阿朴菲类: eg.千金藤碱 双苄基四氢异喹啉类:eg.粉防己碱 吗啡烷类: eg.吗啡碱
一、 性状
• 多数为结晶性固体,少数为非晶形粉末, 个别为液体, eg.烟碱,毒芹碱,槟榔碱
• 多具苦味,少数呈辛辣味,成盐后较游离 者味更大
• 一般无色或白色,少数有色, eg.小檗碱, 一叶萩碱,蛇根碱
• 液体生物碱及个别小分子固体生物碱具挥 发性,可用水蒸汽蒸馏提取, eg.烟碱,麻 黄碱;个别生物碱具升华性, eg.咖啡因
二、C-N键的裂解
• 1 内酰胺开环 • 2 Hofmann降解 和 von Braun降解
第九章 生物碱
一、生物碱概述 二、生物碱生物合成的基本原理 三、生物碱的分类、生源关系及其分布
四、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五、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 六、生物碱的结构鉴定与测定
天然药物化学生物碱、甾体及其苷类、三萜及其苷类重点及部分常考简答题

一、生物碱⚫生物碱是指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的环状化合物。
负氧化态包括胺、氮氧化物、酰胺、季铵化合物,排除了含硝基和亚硝基的化合物⚫生物碱在动物中分布较少,一般分布在植物中。
在系统发育较低级的类群中,生物碱的分布较少或无;生物碱集中地分布在系统发育较高级的植物类群中;极少与萜类和挥发油共存于同一植物类群中;越是特殊类型的生物碱,其分布的植物类群越窄。
⚫生物碱的存在形式:游离碱:那碎因、那可丁;盐类:绝大多数,以草酸、柠檬酸、硫酸、盐酸、硝酸盐形式存在。
小檗碱盐酸盐,吗啡硫酸盐;酰胺类:秋水仙碱、喜树碱;N-氧化物:氧化苦参碱、野百合碱;氮杂缩醛类:阿马林;其他(亚胺,烯胺,苷,季铵碱,酯):新士的宁烯胺、小檗碱季铵碱、可卡因酯。
⚫生物碱的合成的基本原理:环合反应、C-C键和C-N键的裂解。
⚫环合反应:包括一级环合和次级环合;一级环合为内酰胺与席夫碱的形成、曼尼希氨甲基化反应,次级环合为具备N-杂环生物碱的合成,如酚氧化偶联反应,亚胺盐次级环合。
⚫酚氧化偶联反应:酚自由基的形成;自由基偶联形成碳碳、碳氧、碳氮键;再芳香化(烯醇化,碳碳键迁移和碳碳键裂解)⚫C-N键裂解:内酰胺开环、Hofmann降解和von Braun降解⚫分类:⚫性状:绝大多数由C、H、O、N元素组成,极少数分子含Cl、S元素。
多数生物碱呈结晶形固体,有些为非晶形粉末,少数是液体,如烟碱、毒芹碱。
多数具有苦味,如盐酸小檗碱;甜菜碱具甜味;有些有刺激唇舌的焦灼感。
多具有确定的熔点,防己诺林具双熔点;少数有升华性,如咖啡因。
多数为无色状态,少数具有高度共轭体系结构的生物碱显色,如小檗碱黄色,蛇根碱黄色,小檗红碱红色等。
利血平紫外下显荧光。
⚫旋光性:凡是具有手性碳原子或本身为手性分子的生物碱则有旋光物质,小檗碱,罂粟碱无。
旋光性还受测定时所用的溶剂、pH、浓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中性条件下,烟碱、北美黄连碱左旋光性→酸性条件下右旋光性。
天然药物化学-第十章-生物碱

麻黄生物碱 麻黄碱、伪麻黄碱
CH3
1
2
CHOH CH
NHCH3
有机胺类(苯丙胺衍生物) l—麻黄碱 (1R 2S) d—伪麻黄碱(1S 2S)
性质
提取分离
性质
1、无色结晶,有旋光性,有挥发性。 2、不能和多数生物碱沉淀试剂发生沉淀。 3、麻黄碱草酸盐难溶于水,伪麻黄碱草酸
盐易溶于水,可用于二者分离。
按氮原子是否 在环内可分 为两大类: 有机胺类和 氮杂环类
结构特征:氮原子不结合在环状结构内, 此类生物碱数目不多。
CH CH CH3 OH NHCH3
麻黄碱
常见氮杂环类生物碱基本母核类型
NH
吡咯
N H
四氢吡咯
NH
N
咪唑
N
吡咯里西啶
N H
吲哚
N
吲哚里西啶
N H
哌啶
N
吡啶
N
N
吡嗪
N
喹喏里西啶
H N CH3
总生物碱
2、醇类溶剂提取法(游离生物碱及盐均易溶于醇 )
药材
醇类溶剂(甲醇、乙醇) 渗漉/ 浸渍 /回流
醇提取液(游离生物碱及盐 ) 回收
总生物碱 酸碱处理
较纯的总生物碱
3、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法(游离碱易溶于亲脂 性有机溶剂 )
药材 (须碱化)
亲脂性有机溶剂(苯 /氯仿) 冷浸/ 回流
提取液(游离碱) 回收
提取分离
1.溶剂提取法 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植物中以盐的形 式存在,可用水浸煮提取。水提液可碱化至pH11~ 12后用甲苯萃取,在甲苯溶液中加草酸水溶液萃取, 使麻黄碱与伪麻黄碱转变成草酸盐,由于二者溶解 性不同,加以分离。
2.水蒸气蒸馏法 药材加碱碱化后用水蒸气蒸馏提取。 根据二者草酸盐水溶性不同加以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