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任务一: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一、作者简介1.曹操(155~220),字_______,沛国谯(今安徽省亳(bó)州)人,_______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与曹丕、曹植合称“_______”。
2.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唐代著名的_______诗人。
字太白,号_______,被称为“_______”。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3.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_______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
他特别擅长写_______。
4.王湾是_______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5.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大都(今北京)人。
是_______著名的杂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_______》;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一生写了_______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
被人称为“_______”之一,更被时人誉为“_______”。
“元曲四大家” 是指关汉卿、_______、马致远和_______。
二、文体知识1.乐府,原来是_______帝时掌管_______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
2.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_______律诗、_______律诗两种。
律诗的格律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别是_______联、颔联、_______联和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_______。
3.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
曲有_______曲与_______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_______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_______曲。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时数:3课时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
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里面不懂的字词。
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一、导入:看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导读《观沧海》(一)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
听《观沧海》朗读。
1学生齐读《观沧海》。
2、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
)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至()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讨论回答)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一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一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
(讨论回答)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
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国演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其实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情理之中的。
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
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
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
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他才回了这一句这位三国霸主,除了霸气侧漏,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文学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奸雄”,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历史吧!二、教师范读,把握字词和背景1、字词碣石澹澹竦峙萧瑟2、写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导语】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学宝库中⼀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隽美,⽽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古代诗歌四⾸》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诗歌四⾸》教案1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体会作者⽤凝练的语⾔描写出的⼀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借景抒情的写作⼿法,培养学⽣赏读诗歌的能⼒。
过程与⽅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古诗⽂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体会四⾸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
2、引导学⽣进⼊诗歌意境,运⽤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课时 ⼀、导⼊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种⽂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说。
师:的确,中国⾃古就是⼀个诗的国度,以古⽼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脍炙⼈⼝的诗篇。
⼆、学习《观沧海》 1、⾛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年(207)曹操亲率⼤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誓师北伐,七⽉出卢龙寨,临竭后⼭。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当秋风萧瑟之际,⼼潮像沧海⼀样难以平静,触景⽣情写下这⾸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听准字⾳、停顿 (2)⽣齐读,师指导其不⾜之处 (3)⽣⾃读,读出⾃⼰的理解 3、研读诗歌 (1)教师讲解: 这是⼀⾸写景抒情诗。
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知识。
2、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3、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4、背诵并默写诗歌。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预习形成】一、诗歌导读《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七月出卢七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次北固山下》王湾的诗追求壮美的意境,具有北方诗派的风格。
但由于他“往来吴楚间”,所作诗也受到江南清丽山水的陶冶以及在开元初兴起的吴越俊秀诗风的影响,《次北固山下》就作于他游江南之时。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或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散曲。
马致远描绘了一幅绝妙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一、、积累与运用。
1停顿节拍。
请给下列句子划分节拍:(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3)江春入旧年 (4)断肠人在天涯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碣.石()澹.澹()竦.峙()萧.瑟()沙堤.()鸣chán( ) 枯téng( ) 归yàn()昏yā( ) chán ( )院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 (2)、潮平两岸阔. ( ) (3)、风正一帆悬. ( ) (4)、海日生.残夜( ) (5)、乱花渐欲.迷人眼 ( ) (6)、最爱湖东行不足. ( ) (7)、枯藤老树昏鸦.. ( )(8)、次.北固山下 ( )4、作家作品(1)《观沧海》选自,作者字,末年家、家、诗人。
他的诗以见称。
(2)《次北固山下》选自,作者,洛阳人代诗人。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导学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四首:《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岳》和《春晓》。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歌,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体会其中的美好。
同时,通过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主题内容。
2.熟悉与掌握《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岳》和《春晓》这四首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3.深入了解《静夜思》的作者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诵读,使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
2.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情感的表达能力。
2.通过学习《静夜思》这首诗,培养学生的孤独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熟悉与掌握《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岳》和《春晓》这四首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2.理解《静夜思》这首诗的意义和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静夜思》这首诗的意义和寓意。
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Step 1 课前准备 10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静夜思》的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
Step 2 导入新课 5分钟教师出示《静夜思》这首诗的全文,让学生用普通话读一遍。
Step 3 学习课文 15分钟1. 集中注意力,学习《静夜思》。
2. 教师讲解《静夜思》的作者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3. 学生朗读《静夜思》。
Step 4 学习课文 20分钟1. 学生朗读《登鹳雀楼》。
2. 学生阅读《登鹳雀楼》的注释。
3.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登鹳雀楼》的意义和寓意。
Step 5 学习课文 20分钟1. 学生朗读《望岳》。
2. 学生阅读《望岳》的注释。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文学常识。
2.熟练背诵并能准确默写全诗。
3.品味语言,感悟诗歌意境,了解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意境。
2.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观沧海自主研习原文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字统领全篇,体现本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同时,也写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实景描写。
实写俯瞰沧海神奇壮观的景象。
描写时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想象与夸张进行虚写,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表达诗人想要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观沧海》是一首著名的乐府诗。
主题思想诗中通过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象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想要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特色赏析虚实结合,借景抒情。
作者将对大海的实景描写与丰富的想象相结合,借大海的壮阔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巩固练习1.诗中描写岛上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描写风起波涌,表现大海的壮阔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通过夸张想象,表现作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交代观海地点,统领全篇的句子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若”字表明是虚写,说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4课《古诗四首》导学案一、基础知识把握1、请说出本课四首诗的诗歌体裁。
(1)《观沧海》是一首;(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3)《次北固山下》是一首;(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2、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别是、、和。
其中和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比如本课的《》就是一首律诗。
3、曲是一种与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4、文学常识(1)《观沧海》作者曹操,字孟德,是我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掉了与他争雄的吕布、袁术等人,统一了北方。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的开创者。
他的诗歌大多用乐府旧题写成,用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
被后世称为“”。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3)《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他的这首《天净沙秋思》,被称为“”,可见其在以思乡为题材的古代诗词中地位有多高!这首曲中“天净沙”是,“秋思”是。
5、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出汉字。
碣.( )石竦峙..( ) 澹澹.( )萧sè( ) cāng()海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A.次.北固山下。
()B.客路..青山外。
()C.海日生.残夜。
()D.断肠人...在天涯。
()7、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枯藤/老树/昏鸦,D.断.肠/人在./天涯。
8、填空:(1)《次北因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时数:3课时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
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里面不懂的字词。
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一、导入:看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导读《观沧海》(一)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
听《观沧海》朗读。
1学生齐读《观沧海》。
2、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
)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至()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讨论回答)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一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一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
(讨论回答)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
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
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踢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全诗以I观字统领全篇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海水荡漾,山岛耸立一一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一一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三、导读《次北固山下》(一)题解: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补充,作者常年在外漂泊,思乡之情浓重。
(以放学留堂不得回家为喻)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A、古代是诗歌分类。
B、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岀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二)熟悉诗歌。
1、听《次北固山下》朗读。
2、学生齐读《次北固山下》。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重点强调“雁”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次。
客路。
行舟,行驶的小船。
潮平,潮水涨满,似乎与两岸齐平。
风正,风又顺又和。
悬, 挂着。
残夜,。
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
达,到达。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讨论回答)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一一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主旨:借停舟北固山下所见, 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享受。
四、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预习《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出来。
借助参考书,尝试归纳诗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的主旨。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继续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疏通《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字词和诗歌大意,当堂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教学步骤:一、简要复习第一节内容。
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二、导读《钱塘湖春行》(一)题解: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及出处。
补充:任杭州刺史时作。
(二)熟悉诗歌。
1、听《钱塘湖春行》朗读。
2、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
水面初平()云脚低()暖树()不足()乱花(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朵)才(刚冈U)没,(遮掩)。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写诗人春游的地点和湖上风光。
颔联:借“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描绘早春到来时西湖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景灵韵生动。
颈联:表达了诗人游春的丰富感受,喜悦之情溢于文字。
尾联:突出描写了湖东的白沙堤,这里绿杨成荫,为诗人最爱。
主旨:通过描绘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五)欣赏诗歌。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2、赏析中间二联。
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回答)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
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
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
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
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三、导读《天净沙秋思》(一)题解。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补充:作者号 东篱。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 曲,配乐吟唱的。
曲有小令、 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
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 但较词明快自由(二) 熟悉诗歌。
1听《天净沙秋思》朗读。
2、 学生齐读《天净沙 秋思》。
3、 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 理解字词。
昏:()断肠:(形容极度悲伤)(四) 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前三句写景,渲染悲凉气氛。
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主旨:借一幅深秋晚景图的描绘,抒发了他乡游子深沉的思乡愁绪和孤独寂寞的情怀。
(五) 检查背诵诗歌。
(六) 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四、作业: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思考《次北固山下》“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 “顺”?准备课后练习一之 4,练习二。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默写《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秋思》。
欣赏精彩诗句。
归纳字词。
完成课后练习 一之4,练习二。
教学步骤: 一、复习。
(一)背诵四首诗歌。
(二)默写《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 秋思》。
(三)以《钱塘湖春行》分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四)作练习题,巩固字词音义、诗歌的作者姓名、字、号、朝代,诗歌体裁,以及诗歌内容。
②《钱塘湖春行》描绘早春的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注音沧海(c aig h oi ) 碣石(ji e sh 1 ) 绿水(shu i ) 竦峙(s eng)灿烂(ccn l cn ) 浅草(qi an c ao) 潮平(zh co p ing ) 归雁(gu i y cn ) 沙堤(sh a d i ) 萧瑟(s e)藤(t eng )澹澹()啄(zhu o )3、填空①《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2、为下列诗句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 行不足(B ) A .脚 B .够 C.充分2. 没马蹄(C ) A 、沉没B .没C .遮掩 3 .昏鸦(C ) A .黑B .昏迷C .黄昏4.星汉灿烂(A ) A .银河B •星星 C .星和月5. 次北固山下(B ) A . —次B .停泊C .游③《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④《次北固山下》点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_____⑤《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⑥《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⑦《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姓名),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二、赏析精彩文句。
1、“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诗歌的悲凉气氛不相符?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2、《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只是列举了景物,和诗歌的主题是怎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岀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岀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3、“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三、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四、作业:课后熟读这四首诗歌和字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