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组织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及发展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及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同时也渴望拥有更多的社会精神和文化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非营利组织担起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组织以特殊的形式和方式为社会作出贡献,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和世界发展概况非营利组织,也称为NGO或NPO,是独立于政府和商业机构之外的组织形式。
非营利组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为社会和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这些组织不以赚取利润为目的,也不以政治利益为导向,而是以社会责任和公益为核心,致力于社会各种问题的解决以及市民和社会的发展。
目前全世界的非营利组织数量达到数百万个,涵盖了各个领域,如:健康医疗、教育文化、环境保护、人权民主、国际援助等等。
二、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经济中起到了多种作用,这些作用包括:1. 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发展中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发展,推进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
比如,环保组织和民间团体的存在和运作推进了环保行动,促进了全球环境的改善;公益团体和非营利社区中心的存在使社区更加紧密,加强了社会分工和合作。
这些组织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并提供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价值,全面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服务居民和提高生活水平非营利组织服务社会居民的基本生活和教育、医疗等方面,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非营利组织,向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文化,增强了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居民的个人和社会发展。
另外,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服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这些组织能够有效地发现、服务和解决社会问题,给居民提供更全面和专业的资源和服务。
比如,非营利社区服务中心能够为多元化的社会群体提供各种教育和服务;慈善团体能够向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经济和精神上的援助。
3. 增强民主和公众参与非营利组织也是民主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渠道。
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中,非营利组织对于保障和增强民主极其与重要,有些非营利组织甚至成为了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的重要力量。
民间组织管理

民间组织管理指的是对各种非政府组织及其活动的管理和监管。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由于其独立、自主的特点,民间组织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组织已经成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部分。
一、民间组织现状分析在中国,民间组织的范畴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慈善机构、非营利机构等等。
随着社会的变化,其数量逐年增加,但管理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
尤其是一些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的出现,使的难度更大。
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组织,既保证其活动合法合规,又不影响其独立性和自主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的重要性民间组织是实现社会公益的重要力量,管理得当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首先,民间组织可以为政府提供补充和延伸的社会服务,如教育、医疗、环保等等。
其次,民间组织可以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声音,传递社会和群众的呼声和需求。
最后,民间组织还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公民的素养和参与度,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三、的主要问题在中,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 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体制相对分散,各地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不一,导致了管理上的困难和不足。
2. 管理手段滞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组织和新型活动层出不穷,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
3. 管理者素质不高。
由于民间组织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需要管理者具备一定的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素质。
但事实上,大多数地方管理者的素质并不高,导致了管理上的不顺畅和不到位。
4. 监管和评估不足。
民间组织的活动通常需要通过评估和监管来确保其合法性和公正性,但由于管理上的不足,评估和监管水平未能得到有效提升。
四、的对策和建议为了更好地管理民间组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完善管理体制。
应当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规范其职责和权限,明确各部门的协作和相互配合,以确保民间组织的管理工作顺畅有效。
关于全市民营经济情况调查—调研报告(1).doc

关于全市民营经济情况调查—调研报告关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近年来,我市把实施“民营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这既是对全市经济发展实际进行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科学决策,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对提前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为促进这一战略决策的深入实施,我们在分管主任的带领下,对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调查认为,近年来,我市对民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通过招商引资、改革改制、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安商扶商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群众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因素,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
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经营领域不断拓宽,行业结构逐步优化。
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由过去的商业、餐饮业、维修业等逐步向工业、建筑业、种植养殖业、交通运输业扩张,由传统的加工、流通、服务向科技、文化、信息等产业延伸,呈现出多领域渗透、全方位发展的态势。
经营形式也日益多元化,形成了自我发展、租赁、买断、合资、承包等多种经营模式,发展空间明显拓宽。
截止7月底,全市民营经济业户发展到1.7万家,民营企业达2060家,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0.3:60.7:39变为0.2:65.2:34.6,工业地位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组织形式日趋完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经过股份制改造、“四扩一调”、企业组织形式升级等三个改革阶段,我市企业已走上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理性轨道。
①企业队伍素质日益提高。
目前,多数公司已按照《公司法》规范升级为有限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显现。
全市共有潍坊市以上企业家106名、乡镇企业家172名,总数列潍坊市第一,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有5000多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2400多人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民营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村民间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农村民间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摘要:本文阐述了农村民间组织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农村民间组织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关于下一步农村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民间组织农村建设作用农村民间组织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日益明显的积极作用。
为此,如何更好地推动农村民间组织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农村民间组织已成为农民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农村民间组织主要是指我国农民自愿组成、自主管理、自行服务、自我受益,活跃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类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1.1 农村民间组织在结构和数量上已初具规模近些年,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各类民间组织迅速发展。
一是主要面向农民提供农林牧渔业生产、销售、技术推广等服务的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二是各类农村民办非企业单位,如学校、卫生所、科研组织、敬老院等。
三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公益性社会文化社会团体,包括老年协会、计生协会、红白喜事协会、文化演出协会、体育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
这些农村民间组织已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当前我国农民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势头良好在当前农村,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分布面最广、最具有生机和活力、带动辐射人数最多、发挥作用最突出,成为农村民间组织的主体。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采取“一品一会”、“一业一会”、“一技一会”等多种组织形式,已广泛分布于种植、养殖、林果、加工、技术信息服务、销售经营等各个领域。
一批组织结构完备、自律机制健全、功能作用到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然出现。
1.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和管理探索出新路子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自1980年代中期发轫。
2003年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探索了发展农村民间组织的新路子:紧紧抓住依法及时赋予合法地位这个核心,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举,通过必要的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健康成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和非营利组织基本属性加强规范运行,从而引导、规范其在法制轨道上良性发展。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6.25•【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2024年6月2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郑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受国务院委托,现就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鲜明提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强调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长期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持续完善相关法律、开展执法检查,今年又把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列入年度立法计划,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提供法治保障。
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监督,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取得重要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作出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坚决抓好贯彻落实,着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持续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一)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加快构建。
完善顶层设计。
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等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针对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2023年7月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进一步释放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强烈信号。
民间公共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困境及其出路

民间公共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困境及其出路伍娟【摘要】随着社会转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作调节、民间主动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呈现在社会面前,民间公共组织作为主要的社会治理参与方有着重要地位;民间公共组织在社会救助、危机救援、社会治理、政策调节等方面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身份尴尬、资金匮乏、制度保障不全等现状,民间公共组织作为政府组织的最大补充力量需要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及其自身改革,方能更加规范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 a mode of social management comes out , which is led by the government , adjusted by the market and participated by the folk . As the main participants of social management , nongovernmental public organizations play an importent role and are irreplaceable in many fields , such as social assistance , crisis rescue , social management and policy adjustment . Because of the embarrassed status , lack of funds and shortage of institution , nongovernmental public organizations , as the largest added power to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 need governmental management , social participanting and their own reform to serve the social more normally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3页(P47-49)【关键词】民间公共组织;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作者】伍娟【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2对于民间组织或公共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早已有之,俞可平认为,民间组织指的是有着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相对独立性、自愿性、非政党性和非宗教性的特征[1]。
民间组织与社会参与

民间组织与社会参与在当代社会,民间组织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其对社会参与的推动和引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民间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由个人或群体自发组成的、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社会组织。
民间组织通过参与公共事务、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等方式,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首先,民间组织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间组织通常以服务社会、关爱弱势群体为宗旨,积极参与慈善、教育、环保等各个领域。
他们组织志愿者、策划公益活动,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
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互助和团结氛围,还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社会参与的重要性,自觉行动起来。
其次,民间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传统的社会治理主要由政府行使权力,民间组织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单一的治理模式,为社会提供了多元化的治理渠道。
民间组织代表了社会的多元利益,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社会民意,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与民主。
例如,一些环保组织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宣传环保知识,推动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高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此外,民间组织也是社会创新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民间组织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展社会创新实践,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例如,一些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民间组织通过开展智能教育、医疗等项目,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然而,民间组织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部分民间组织的运作和管理不够规范,存在一些违法违规行为。
有时候,一些组织仅仅以赚取利益为目的,利用社会热点事件炒作,甚至涉嫌违法犯罪。
这对民间组织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对社会参与和社会治理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其次,民间组织在参与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和权力相对较弱。
政府对于民间组织的认可和合作程度不一,有些地方对于民间组织的限制较多,甚至采取打压、取缔等方式。
民政工作对经济发展作用探讨

民政工作对经济发展作用探讨作者:耿利利来源:《卷宗》2015年第04期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政工作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就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加强和创新。
本文主要阐述了民政工作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挑战和作用以及民政工作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探讨。
关键词:民政工作;经济发展;探讨1 民政工作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挑战和作用1.1 民政部门也存在着严重的挑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福利机构设施建设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有可能扩大;需要本级财政安排资金开展工作的社区建设、村委会建设、民间组织发展等工作在全省相对滞后;编制人员偏少致使对资金的监管和精细化服务水平的提高有较大的困难;民政系统干部队伍年龄老化,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新进人员难;民政发展项目储备不足,长远发展受到挑战。
1.2 民政工作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一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发挥民政的保底作用,着力完善减灾救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制度安排,努力提高受灾群众、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改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生活状况,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要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发挥民政的基础作用,着力推进基层民主和社区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围绕提供和强化社会服务,努力发挥民政的支撑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社会服务体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社会服务。
2 民政工作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探讨2.1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是民政工作制胜的关键。
民政工作人员把加强队伍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
在思想建设上,他们利用多种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理想信念、党的宗旨、职业道德,反腐倡廉等正面的教育,达到了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密切干群关系、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组织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民间组织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黄浩明概述:民间组织是政府和企业之外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力量。
民间组织是实施政府职能的重要组织力量,民间组织又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备的支撑体系。
在研究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关系中,人们往往过分地强调各部门的作用,而忽略了三部门之间互动、组合和相互补充、支持和互相监督功能。
在研究民间组织的社会作用时,人们常常注重其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地位,而忽略了民间组织在社会文化建设、伦理道德进化、平衡社会各阶层之间矛盾、排除人们心理障碍、寻求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关注弱势群体和建立和谐社会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一、民间组织的概念与特征广义上讲,民间组织是指非官方的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并为实现其目标而形成的集体。
她是有民间性、组织性和自发性等特征。
而其形式包括:法律范围内登记和未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
而从中国目前政府文件认可的民间组织的范畴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这一类民间组织从法律地位上是按照国务院的三个条例规定要求而登记。
根据2005年民政部正式公布的2004年民间组织发展统计报告,截止2004年底全国(不含港、澳、台)共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有28.9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5.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5万个,基金会936个。
目前民间组织还未包括公益类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的公司以及未登记的非营利组织。
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即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是相对政府而言,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类用词正式启用是来源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通过的《联合国宪章》第七十一条:经济暨社会理事会得采取适当办法,俾与各种非政府组织会商有关本理事会职权范围内之事件。
此项办法得与国际组织商定之;并于适当情形下,经与联合国会员国会商后,得与该国国内组织商定之。
国际非政府组织自上一世纪七十年代,即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后,逐步形成即联合国各组织召开大会的同时、同地、同主题,必须召开非政府组织论坛或磋商会。
这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上,除了国家作为行为主体之后,而形成了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尤其是在减缓贫困、尊重人权、人道主义援助、环境保护、和平和安全事务中,非政府组织日趋活跃而成为国际关系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在学术界,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是非常常用的名词。
就非营利组织一词来源是相对营利组织,即与企业相对应的,但非营利组织是强调其宗旨的非营利性,并不是不可以营利,但各国家对非营利的界定上非常严格的。
即非营利组织对其收入不得在会员或组织工作人员中分配,而不排除其工作人员或管理人员为机构工作而得到应得的合理报酬和适当补偿。
而非营利组织还强调其机构在组织解散、终止和破产时,剩余资产不能像企业那样在其成员之间分配,而只能转交给其他公共部门即宗旨相近、性质相似的组织继续用于公益目的。
从非营利组织运作过程中,并不排除其经营行为,但其经营的收入和利润应按照不同的国家的税法缴纳所得税和营业税。
对于志愿组织(Volunteer organization)是强调公民、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等对社会上发生的某一重大事件的关注、支持的志愿精神,她包括个人和机构参与组织的志愿行为,个人和组织参与某一事件并提供服务和知识的志愿行动,以及个人和组织在提供服务时志愿放弃个人利益或减少个人利益的志愿奉献的道德理念。
这些都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观或组织的价值观以及为了实现某一志向的自我实现精神。
从目标层面上分析,志愿组织强调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需要,公益目标明确,行动集中并相对单一。
一个国家的志愿状况也是一个国家公民社会发达、成长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对于慈善组织(Charity organization)起源于垄断资本主义的成熟时期,众所周知,随着资本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一批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慈善组织,类似于著名的摩根、卡内基、洛克菲勒等基金会,都诞生在这一时期,其原因是随着资本主义垄断条件下,资本家个人财富的不断积累和集中,阶级矛盾日趋明显。
垄断资本家为了缓解矛盾并避免冲突,将一部分剩余利润聚集起来,成立以开展慈善为目的机构和组织。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两级分化进一步明显,而对日益严重的贫困现象,诸多基督教教徒开始举办慈善组织。
例如,救世军(Salvation Army)、乐施会(Oxfam UK)等。
综上所述,民间组织的代名词还有类似于免税组织(Tax Exemption Organization)公民社会组织(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社区组织(Community Organization)等,这与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领域社会发展过程而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名字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个多元结构的社会体系中,强调统一是不可能的,可以讲在中国,由于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民间组织的概念和特征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别。
因此研究民间组织概念和特征,需要与中国的现实出发,不宜寻求统一标准。
二、民间组织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工作的重点是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把握宏观调控和依法监督执行现行的政策和目标。
政府可建立与民间组织定期对话、交流和互动机制,民间组织可为政府决策提供来自不同基层的不同声音和意见,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
政府也可以借助民间组织这一平台来宣传政府的方针和政策,校验其可行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民间组织和政府的双赢。
而行业协会也需要逐步转型,从传统的“二政府”地位退出,真正形成一个实现政府目标和服务于企业的新型行业协会治理框架。
2. 民间组织应满足社会需求,帮助政府做一些政府力所不及的工作。
例如,政府的扶贫计划只能照顾一般,逐步解决多数人的贫困问题。
而面对一些特殊性的问题,边缘不及的贫困问题,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很难做出特殊安排。
民间组织所关注的往往是政府难以顾及或者是政府工作的薄弱之处。
民间组织可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民间组织采取不同的制度创新方式解决难题,或收集最佳案例,向政府倡导和推荐切实可行的模型。
3 .协助政府逐步建立起民主监督和管理机制。
民间组织由于代表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还组织不同的专家和专业人员,对如何满足基层的需求,寻求解决方案。
因此,他们可以从社会的不同角度向各级政府提供咨询、建议和信息。
客观上讲,这些工作对政府的决策、管理和实施起到了民主监督的作用,为政府建立民主监督机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对于政府决策透明化和管理科学化提供了发展机会,采用公共参与和听证会等不同方式等不同方式而形成更为透明的决策机制,这将有利于为减少腐败,提高政府在百姓中的威信无疑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4. 民间组织将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社会矛盾。
例如:东西部差距、贫富差距、工农差别、性别差别、弱势人群权益保证等。
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改革又形成了新的失业人群,促使了原来失业压力又进一步增大。
因此,积极倡导和推动民间组织的有序发展。
一方面培养和发展民间组织,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民间组织支持的各类社会活动和经济事业又能够间接地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中国的弱势人群也是民间组织的工作重点,例如农村妇女,外来务工人员、城市下岗女工,失学儿童,流浪街头的儿童,残疾人群,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如何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民间组织可以组织公民共同帮助弱势人群,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样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社会公德,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尤其是人们都为了金钱奋争时,培养年轻的一代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进一步扩大志愿人员队伍,献出他们的爱心等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5. 民间组织将有效地参与国际事务。
尤其是扶贫、环保、经济、外交、人权、妇女等领域。
民间组织参与国际合作,对于缓解国家之间的矛盾必将起到缓冲剂的作用,即民间外交;民间组织参与国际合作,只要引导得当,坚持国家利益第一的原则,他们的作用是明显的。
当然,民间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参与不同国家文化、体育方面的交流,留学生的互派等,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不仅在发达国家之中,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之中也需要提倡利用民间组织这一渠道参与国际合作。
6. 利用民间组织,为实现我国“走出去”战略服务。
民间组织在国际事务中还应为我国企业、公民在海外建立中国商会,尤其是投资、商业、贸易较为集中国家,利用民间组织这一国际惯例,为实现我国“走出去”战略服务。
民间组织还可以利用政府援助资金,建立中国志愿人员海外援助项目。
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需要的服务,帮助发展中国家缓解贫困,扩大民间外交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储备一批未来参与国际民间外交、国际经济合作的优秀人才打下基础。
同时也为我国劳动力转向国际市场,以减轻国内就业的压力。
总之,民间组织是我国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其地位和作用。
关键是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如何交流和合作,形成共赢的局面;而每位公民应承担起责任,共同推动民间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和民主的小康社会而共同努力奋斗。
主要参考书目和文章:[1]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2] 张贵洪《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3]盛红生贺兵《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4[4] 王杰张海滨张志洲《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5] 孙永福尹宗华黄浩明《中外民间组织交流与合作》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1[6]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7] 黄浩明《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8] 保罗·C · 纳特罗伯特· W· 巴可夫《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9] 彼得· 杜拉克《非营利机构的经营之道》台北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1999[10] 黄浩明《国际民间组织合作实务和管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11] (美)莱斯特·M· 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