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文言文版1: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自相矛盾_2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自相矛盾_250字自相矛盾故事素材:公元前475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文王的大臣,他性格刚直,直言不讳,得罪了楚王。
楚王生气之下,将文王放逐到边远荒芜之地。
文王本来生活在繁华富庶的都城,现在却只能孤独地生活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
一天,他和路过的一个商人交谈起来,谈话中他指出商人说的话自相矛盾,意思是说商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商人惊讶的问:“我难道有自相矛盾的毛病吗?”文王耐心地解释道:“你刚才说的话,前面说的和后面说的完全相反,这就是自相矛盾。
”商人恍然大悟,非常感激地向文王请教,如何避免自相矛盾。
文王告诉他:“要注意言行一致,说话前要三思而后言,谨言慎行,就不会有自相矛盾的问题了。
”商人认真听了,感受到文王的言辞切实有用,于是乎从此不再说出自相矛盾的话了。
自相矛盾这个词汇,译为英文就是contradiction in terms,这句话来自于一个古希腊的谚语:“因为我在前面已经否定了而又在后面肯定它,所以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故事可以从春秋时期的楚国开始说起。
文王是楚国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官,他说话非常有分寸,做事也十分谨慎。
但是,楚王不喜欢文王,最终将他放逐到了一个荒僻之地。
文王只有一个更衣,白天看看各种书籍,晚上则注重独处思考。
有一天,他刚洗完衣服,坐在庭院里晒晒太阳。
这时,一个农民在他的草地上赶着牛马过来。
文王便跟他说话:“老兄,你怎么把牛和马拉在一起,不怕互相矛盾吗?”农民笑着回答:“我不怕啊,拉拉也没有关系啊!”文王听完后,双目发亮,呆住了。
他还是离意了农民的话究竟是怎么回事,问道:“能否如实告诉我这话的意思?”农民反应过来,笑着解释:“您说互相矛盾嘛,是我不太懂这个词好不好?我就是把牛和马拉在一起,有什么问题呢?”文王细细品味农民的话,发现他的话语存在着自相矛盾的情况,感到非常惊奇。
文王当即便开始思考事情的本质,决心尽自己的努力去为国家和百姓服务,以此来弥补自身的缺陷。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是指说话或行为中存在矛盾、不一致的情况。
在成语中,自相矛盾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矛盾的形象来揭示人们言行不一的现象。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成语故事来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
成语故事一,自相矛盾。
从前,有一位农夫,在田地里发现了一条蛇。
这条蛇在阳光下晒得很舒服,农夫觉得它很美丽,于是把它带回了家。
不久,这条蛇就变得非常凶猛,时不时地咬人。
农夫感到非常疑惑,他觉得自己对待蛇非常好,蛇为什么还会咬人呢?后来,他向一个智者求教,智者告诉他,“蛇本来就是凶猛的动物,你对它再好也改变不了它的本性。
”农夫听后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的矛盾之处。
成语故事二,自相矛盾。
有一位商人,他常常对别人说,“我最看重诚信,绝不说谎话。
”然而,他却常常在交易中说谎,让别人吃亏。
有一次,他与一个朋友合作,结果因为他的谎言导致双方产生了不愉快。
朋友对他说,“你说你最看重诚信,却经常说谎,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商人听后感到非常愧疚,决定改正自己的行为。
成语故事三,自相矛盾。
有一位官员,他常常对人说,“我最讨厌贪污腐败,绝不会接受贿赂。
”然而,他却经常收受别人的贿赂,为他们办事。
有一次,他因为收受贿赂而被人揭发,引起了公众的愤怒。
他感到非常委屈,却无法自辩。
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存在着严重的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四,自相矛盾。
有一位学生,他常常对自己说,“我最热爱学习,绝不会偷懒。
”然而,他却经常在课堂上睡觉,不认真听讲。
最终,他的成绩一落千丈,让他非常懊悔。
他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存在着严重的自相矛盾,决定从此改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成语故事五,自相矛盾。
有一位老师,他常常对学生说,“我最看重品德修养,绝不会偏袒任何人。
”然而,他却常常偏袒一些学生,让其他学生感到不公平。
最终,他失去了学生们的信任,感到非常痛心。
他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存在着严重的自相矛盾,决定从此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以上这些成语故事,都揭示了自相矛盾的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警惕自己的言行是否存在矛盾,要时刻保持一颗真诚、正直的心,不要让自己成为自相矛盾的人。
自相矛盾这篇小古文的意思

自相矛盾这篇小古文的意思《自相矛盾》的意思: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破坏!”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呢?”这个人就无法回答了。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抵触。
衍生注释:- “矛”:古代一种用于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前端有尖锐的刃。
- “盾”:古代作战时一种用于防护身体、抵挡敌人兵器的牌形武器。
赏析:这篇小古文简洁明了地通过一个卖兵器者的自吹自擂,最后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的故事,揭示了一种逻辑上的错误。
故事中没有多余的描写,仅仅通过人物的语言就构建出一个充满矛盾的场景,情节虽简单却极具启发性,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明白深刻的道理。
作者介绍:《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法家代表人物。
他的文章多以故事和寓言的形式来阐述法家思想,笔锋犀利,逻辑严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以下是五个运用片段:例子1今天我在市场上看到一个卖减肥产品的人,那可真是现代版的“自相矛盾”啊。
他先吹嘘自己的减肥茶,说:“这茶可神了,不管你吃多少油腻的东西,只要喝这个茶,脂肪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跑得干干净净。
”接着又拿出一款减肥饼干,大声吆喝:“这饼干不得了,你吃多少都不会长肉,就算你整天躺着吃高热量的食物,有这饼干在,体重也纹丝不动。
”我就忍不住问他:“那要是同时吃你的减肥茶和减肥饼干,还狂吃高热量食物呢?”他一下子就愣住了,脸涨得通红。
哼!这不是自相矛盾嘛,就像一个人说东边是海,西边也是海,可这地球就这么大,哪能两边都是海呢?这人就是想骗我们消费者的钱,真不地道!例子2在我们班上有这么一个同学,就跟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似的。
他跟老师说自己作业没完成是因为要帮妈妈做家务,说自己特别孝顺,不能看着妈妈一个人劳累。
可转头呢,他在我们面前就说:“我才不想做作业呢,做家务多轻松,比做作业好玩多了。
自相矛盾文言文(整理7篇)

自相矛盾文言文〔整理7篇〕篇1: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自相矛盾出处:《韩非子·难一》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巩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假如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如今一起。
注释〔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答复。
〔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启示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篇2:自相矛盾的文言文及翻译自相矛盾的文言文及翻译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商人,他首先是夸耀自己的盾,他说:“我的盾非常巩固,不管你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接着,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假如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如今一起。
有关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有关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有关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动脑筋。
小编收集了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出处】《韩非子·`说难》【解释】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动脑筋。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相互抵触前后抵触【反义词】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无懈可击【成语故事】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造句】1、否则,不但无助于产生正确的理论和决策,相反会产生不协调,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后果。
2、她觉察到他的论点有几处略微有些自相矛盾。
3、因为设想运动、变化,就要承认存在,又要承认非存在,这是自相矛盾。
4、在那篇报导中,我发觉那一些鼓励大野国医的人,其言词饱含了自相矛盾。
一方面宣称国医的菁华在于“辨证施治”,对不一样的病人用不一样的治法,一方面却要求准许、推广某个特别指定的国药药方儿,这是自相矛盾。
5、这次反弹在自相矛盾之中瘫痪。
6、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自相矛盾,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7、他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8、你说你八点到,可已经九点了,你还没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9、哎,你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哪,岂不是不打自招,自相矛盾了吗?10、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自相矛盾的意思及故事

自相矛盾的意思及故事自相矛盾的意思及故事篇1【成语】:自相矛盾【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解释】: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1.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2.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出处】:《韩非子》【举例造句】: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成语典故】: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启示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
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
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揭示道理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做事说话皆应三思。
自相矛盾的意思及故事篇2自相矛盾的意思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释义] 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
[语出] 《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 矛;不能写作“予”或“茅”。
[近义] 格格不入[反义] 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用法] 含贬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原文:韩非〔先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自相矛盾》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弗,不。
15、之:的。
16、鬻(yù):卖。
17、者:……的人。
18、莫:没有什么。
19、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作者简介: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四字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四字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自相矛盾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紫芝眉宇元德秀是唐朝时的河南人,为人宽厚,少浮华。
元德秀当鲁山县令时,县里有个人因偷盗被捕,恰好当时鲁山境内有虎为暴,那人请求去缚虎来赎自己的罪,元德秀答应了。
官吏劝他说:“这是那人的诡计,他想逃走,你不怕受到牵连吗?”元德秀说:“人应该讲究信义。
如果有什么差错,由我一人来承担好了,决不连累别人。
”第二天那人背着死虎回来了,一县人都感叹不已。
由于元德秀平日里把自己的奉禄都接济了县里的孤遗,到离任时,他的全部财产只是一匹细绢,坐着柴车而去。
因为喜欢陆浑的山水,元德秀就去那里隐居。
家里没有围墙也不上锁,也没有仆人。
遇到荒年,有时一天也吃不上饭,元德秀喜欢喝酒,常常弹琴来自娱。
宰相房玄龄每看见元德秀,都感叹说:“见紫芝(元德秀的字)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紫芝眉宇”形容人德行高洁。
志在四方孔子第五代孙孔穿,字子高,出游赵国。
在赵国,他和赵胜(即平原君)门下的宾客邹文、季节两人交了朋友。
后来孔穿要回鲁国了、邹、季两人上路相送,一直送了三天,陪着走了不少路,总是恋恋不舍。
临别的时候,邹文、季节竟难过得流下眼泪,而孔穿只躬身向他俩轻轻一揖,就转身而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1: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1: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
”
(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2: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3: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翻译: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是足够的。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看了成语故事文言文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