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合集下载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的寓意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的寓意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的寓意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

“自相矛盾”的意思是指:自己说话,又或者是做事的前后有所对立、冲突,“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法家经典著作《韩非子》。

自相矛盾典故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破坏!”
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能刺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商人觉得很不好意思,灰溜溜的拉着兵器就走了。

古文自相矛盾的意思

古文自相矛盾的意思

古文自相矛盾的意思
1.古文《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坚固无比,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同时又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什么都能刺穿。

然而,当有人问他如果用他的矛刺他的盾会怎样时,他却无法回答。

这个故事揭示了世上不可能同时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同时也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2.古文自相矛盾"通常是指在古代文献或文章中出现相互矛盾的表述或观点。

这可能是因为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或不同立场下的陈述不一致,或者是文中存在逻辑疏漏导致的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故事的意思

自相矛盾故事的意思

自相矛盾故事的意思
自相矛盾出自《先秦·韩非子》。

原文是: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意思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自相矛盾故事的寓意是: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诫人们要讲求实际,恰如其份,切不可有市侩习气,言过其实,自吹自擂。

这个商人乱吹一气,说话自相矛盾,结果闹出笑话,失信于人。

这种不老实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该成语还告诉人们,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凡事三思而后行。

说话或做事要前后一致,免得最后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被人问得哑口无言。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自相矛盾故事出处。

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2、自相矛盾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启示。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带来的启示是,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

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

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文言文自相矛盾原文译文注释

文言文自相矛盾原文译文注释

文言文自相矛盾原文译文注释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自相矛盾》是出自《韩非子·难一》的一篇古文,作者为韩非。

该文章讲述了一个人在宣传自己的商品时,因为言论自相矛盾而陷入尴尬境地的故事。

本文将从原文、翻译和启示三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翻译】有一位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东西能刺穿它。

”接着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碰到任何东西都能将其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个人无法回答。

【启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说话或做事时要注意言行一致,不要自相矛盾。

夸耀自己的商品时,不要说过头话,因为这样的言论会让人产生怀疑,影响自己的信誉和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言行一致,不要做出自相矛盾的行为。

此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卖盾和卖矛的人都在夸耀自己的商品,让人觉得他们的盾和矛都是最好的。

当有人提出用矛刺盾的想法时,这个人的言论就自相矛盾了。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

总之,《自相矛盾》这篇文章对我们的言行和思考都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意言行一致,不要说过头话;同时也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这样才能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成功。

杞人忧天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列子·天瑞》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杞人的普通百姓,因为对于天文学的一些疑问和困惑,而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烦恼。

这个故事不仅在古代中国广为流传,而且也成为了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不必要的忧虑和烦恼。

在故事中,杞人对于天文学的疑惑主要集中在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上。

他担心如果太阳和月亮相撞,那么地球上的生命将如何生存?如果星星坠落,那么地面上的房屋和人类将如何避免被摧毁?这些问题似乎有些荒诞不经,但是在古代天文学知识的限制下,杞人却无法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因此他倍感忧虑。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通用14篇)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通用14篇)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通用14篇)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1楚国有个人在市场上既卖盾又卖矛。

为了吸引顾客,使他的商品尽快卖出去,他不惜夸大夸张,大声炒作。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

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寓意:楚人说话绝对,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

要知道,一面密不透风的盾和一根密不透风的矛是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共存的。

所以,无论做什么,说什么,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说得太多,走极端。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2从前,楚国有一个人,他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它刺不破。

”大家半信半疑,没有人理他。

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出一块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

”这时候,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无坚不摧的矛,来刺你坚不可摧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个人听了这番话,觉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无坚不摧的矛,与坚不可摧的盾,不可以同在一个世上存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

大故事:凡事都有两面性,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做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虚心学习,在发现别人优点的同时改进自己的缺点,才能成功。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自相矛盾:矛:长矛,进攻用的武器。

盾:盾牌,防御用的武器。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抵触。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就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告诫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该三思而后行。

自相矛盾的故事楚国有个人一直靠卖武器为生,有一天,他去集市上卖矛与盾。

这个楚人先是夸奖他的盾:“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牌,任何物体都不能把它刺破。

”又夸奖他的矛:“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任何物体它都可以刺破。

”这时围观的人问他:“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又会是怎么样的呢?”这个人却无法回答了。

自相矛盾的近义词首尾乖互:比喻关系密切﹐互有牵连,出自《宋书·徐谌之传》:“赍传之信,无有主名,所征之人,又已死没,首尾乖互,自为矛盾。

”鬻矛誉盾:鬻:卖,誉:赞誉。

即自相矛盾。

出自战国·韩·韩非《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

自相矛盾的反义词顺理成章:顺:依顺;理:条理;章:章法。

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

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出自《朱子全书》:“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

”自圆其说:圆:圆满,周全。

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出自清·方玉润《星烈日记》七十:“以世俗之情遇意外之事,实难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造句1、你这种自相矛盾的解题思路是不对的,漏洞百出,不靠谱。

2、这样列出的式子是多余的,但这些式子必须是不自相矛盾的。

3、我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这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4、也许正因为这对自相矛盾的念头苍天拒绝了赐与我超能力。

5、慷慨的吝啬鬼在用词上自相矛盾。

6、你这样解释岂非是自相矛盾?7、既不具有哲学美,更不具有实践美,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自我否定的地方,随手可以检出一大篓,存在重大理论误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课堂实录课前板书:自相矛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自相矛盾》,这是个寓言故事,或者说是成语故事。

你们以前学过寓言故事吗?今天我们来商量商量,学寓言故事,我们学什么东西?、生:我们学里面表达的寓意师:寓意——也就是道理。

要明白这个道理吗?生:要。

师:对。

那么,在明白道理之前,要先明白什么?(学生稍顿)这个道理是通过什么来告诉我们的?生:故事。

师:好。

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一个故事,然后再明白一个道理。

我们再来商量:你想怎么学习?生:老师说一个意思,我们来回答。

生:相互交流。

师:你们是希望我来提问题,你们来回答,是吗?生:是。

师:可惜啊,你们今天遇到一位懒老师,我最不爱提问题。

今天我一个问题不提,谁来提?生:我们提。

师:谁来解决?生:老师解决。

师:不可能!我一个问题也不给解决。

谁来解决?生:我们自己解决。

师:好,说到做到。

下面商量,学课文,我们先做什么?生:读课文。

师:说得好!读(板书:读)。

这是个故事,在读完以后,我们还想做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做什么?生:讨论。

师:我提个建议。

我们先来读,然后再来——(教师摇晃身体,两手伸开做表演状)生:(齐)表演!师:对!再演一演,最后我们来讨论讨论,就这样学习,好吗?生:好!板书:读演论(议)师:我们先来——读,自己先练习读,怎么好就怎么读!开始!(学生自读,很投入)师:停。

我问问:谁能把这个故事读下来?(学生纷纷举手)师:嚯!这么多同学!我请一位声音响亮的同学来读,大家推荐一下。

(学生推荐眭雨晨,教师请他读。

学生读得较投入,但“戳”字读错)师:读得还不错。

大家看黑板,(板书:戳)这个字怎么读?生读:chuo师:它和那一个字很像?(生不语,师板书:截)生齐:jie师:这两个字我一直分不清,谁来帮帮我?生:“戈”字部,还有……“住”字多一横的……师:对!你讲的是相同的部分。

那么,怎么记这两个字呢?生:“羽”字头的是“戳”,“十”字头的是“截”。

师:他讲得好吗?(生:好)大家来读一读!(生反复读几遍)师:谁再来读课文?(指一名女生来读)师:一个字都没有错,非常好。

我提个要求,五年级的学生了,读这么一篇短文章,不在话下。

下面再来读,要求你读出感情,谁来读?(指一名同学读,读得较好)师:你读得不错,介绍介绍,怎么才能读好?生:学好语气。

师:(对大家)这个人一直在干什么?生:自夸。

师:通俗地讲就是在吹牛。

好,下面你们来模仿他吹牛,我看你们谁学得像。

(学生练习读)师:(指一生)你来吹一吹,大家看他吹得像不像。

(生读,读得一般)师:有没有吹牛的味道?(生笑)师:谁再来吹一吹?要真的像吹!(生读得较好,但仍然把“戳”读错)师:好,他吹得不错。

师:(指黑板上“戳”字)这个字还会读错,(板书:chuo)现在谁不能记住,就在书上标上拼音,谁能记住,就不用写了,再读得时候可就不能读错了。

师:好,再吹。

这次和刚才不一样,只吹他说的话,不用读提示部分。

你来读!(指一生)生(读):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较有感情)师;(走到学生跟前,随手拿起一本书递给他)这就是你的盾,拿着它,再吹一次!生:(兴奋地举起书,声音拉长)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师:谁再来吹?(又指两名同学举“盾”吹,相机指导读出感情)师:大家一起来吹一吹吧!(全体学生一起举“盾”吹,同学们很兴奋,放得开,“吹”得很投入,时而夹杂着笑声)师:吹完盾了,再来吹吹矛,谁来吹?生:(语气较平淡)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都能戳穿。

师:看来,我还得给你个家伙,(随手拿起学生的笔递给他)给,拿着!生(笑,提了精神,较有劲)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都能戳穿!师:好!马上会吹了嘛!谁再来?(又指两名学生都执“矛”读,很有感情)师:全班一起来!(全班学生都拿笔作矛,练读,入情入境)师:有意思!比赛一下,每个人左手拿矛,右手拿盾,你就是那个楚国人,看谁吹得像!(学生已记住内容,投入练习,相互指点,很开心)师:哎呀,你们真会吹,都够国际水平的!(生笑)好象还有一个人的话,谁的?生:围观的人。

师:也就是旁观者。

谁来读旁观者的话?生(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师:好,谁再来学学?(又指几个学生读)师:不好,这几位都有点紧张,好象在背台词。

(生笑)这样,(指自己)我就是那个楚国人,谁来对我“说”这句话?(一生站起来“说”,仍有些拘谨)师:你当我是谁?还当我是老师?我是那个楚国人!我牛皮吹得那么大,你怎么说我?(生又对师“说”了一遍,语气有进步,手好象要做姿势,但没好意思)师:没事儿,可以用手指我,我不生气!(生笑)你说不好这句话,我还不让你坐下呢!生(大胆用手指老师,身体随语气摇晃)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师:怎么样呢——再拉点长音更好!(生再“说”一遍)师(摸生的头,赞许地)这就对了,你“说”得越气我,我就对你越满意。

请坐!谁再来气气我?(又指一生“说”。

教师发现学生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一句时,都把重音放在“矛”和“盾”上)师:还有不同的读法吗?(学生沉默)你们听老师来读一次。

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教师读时突出“你的”)师:我们读的有什么不同吗?生:语气不一样。

生:我们都强调“矛”和“盾”,老师强调“你的”。

师:为什么呢?生(稍顿后)我觉得老师好象是表示……“你的矛”和“你的盾”打……师(指黑板上“自相矛盾”)对,是想突出这里的哪一个字?生:自。

师:这样读行吗?你们也来试一试。

(学生模仿老师读)生(忽然举手)老师……我觉得我们那样读也可以的。

师:(稍沉思)哦——你再读读看。

生(又读一遍,解释)我们强调的是“矛”和“盾”,因为刚才楚国人吹的是矛和盾,现在就是让他的矛和盾打一场。

这样……也有道理的。

师(用心地听)你说的像绕口令,不过还绕得挺明白的。

(问众生)他讲的有没有道理?生:有。

师:你们的读法行不行?生:行。

师:真好。

你们看,一句话就有两种不同的读法,又都那么有道理。

有意思吗?(生:有)还得冲我来,全体同学都做旁观者,我是楚国人,加上手势,说!(全体学生“说”这句话,有些已站起来做出手势,场面活跃)师:(等学生静下来)读过瘾了吧?下面干什么?生:演!师(故意一撇嘴,话风一转):没那么容易,你现在上来演,太便宜你了!看CAI (古文)《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u)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课件一下子出现,学生已静下来,专注地看课件并小声读)师:读读,不要大声,可以轻声读。

(生轻声读)师:谁有什么发现?生:这是俗语。

师:俗语?就是说生活中大家一般都这样讲话?这位同学其实想告诉大家的是这和我们平时说的话不一样。

谁知道这叫什么?生:论语。

师:那是孔子说的话,后来记下来的。

我告诉你们吧,我们现在读的很多文章,一听就懂,比如刚才学的《自相矛盾》,叫白话文。

古人写的文章叫文言文。

(板书:文言文)师:谁发现这篇文言文和我们学的《自相矛盾》有什么联系?生:意思差不多。

生:其实就是一篇文章。

师:看得真准!其实啊,我们书上的《自相矛盾》就是这篇文言文《矛与盾》译过来的。

你们懂了书上的,这篇文言文不知道能不能弄懂?生:能。

师;学文言文有个方法,你弄懂没弄懂不一定非要讲出来,关键是读。

你只要读好了,读对了,读出来别人一听就明白了,我们也就知道你懂了。

也就是说把你理解的要读出来。

好,再练练,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己练读)师:(提示)文章不长,关键看哪里要连起来读,哪里要停顿,很有讲究。

谁来读?(一生读,误读“曰”为“日”)师:(板书:曰)谁认识它?生:yue师(板书:日)这个呢?生:ri师:有什么区别?(生不语)师:你们老师高吗?生:高。

师:瘦吗?生:瘦。

师:那就像“日”。

看我,身宽体胖,就像“曰”。

什么叫曰?生:“说”的意思。

师:对。

“谁曰”就是———(生:谁说)那么,“吾”是谁?生:我。

师:好,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读,请一位读书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看能不能把大家“读懂”。

(学生推荐钱拾雨读,但他似有不通之处,显得有些犹豫)师:(亲切地)你读,要有问题咱们商量商量。

然后,读好了,你再带大家读,好吗?(生读得完整,没有错误,断句基本正确,只是不算流利)师:一点没读错,真不简单!要是读得再连贯一点,像说话一样就更好了。

好,谢谢你。

(与生握手,然后面向大家)大家跟我读一遍。

(教师逐句带学生读一遍)师:你们刚才通过读,明白古文的意思吗?古文讲了一个楚人,一直在干什么?生:吹牛夸口。

生:吹矛誉盾。

师:先吹什么?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后来他又吹什么?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师:后面有个人问他什么?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师:答得好!有个字,什么意思?(师指“鬻”字)生:(马上接嘴)卖。

师:(师走近投去赞许目光)你没举手就发言,还说得这么好。

还有,“誉之曰”中的“誉”什么意思?生:夸口。

生:吹牛。

师:“陷”怎么讲?(生不解)师:其实,在白话文里有个词可以代替。

生(快速读书上课文后):戳穿。

师:还有一个。

“其人弗能应也”,“弗”什么意思?(生稍顿)连起来读读看。

生:“弗能应”就是不能回答。

师:对,全解决了!你们真了不起!来读吧!拿起你的盾,(学生又拿书作盾)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生模仿师读)师:拿起你的矛,再说!生:(兴奋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师:现在同桌互相吹一吹。

然后———(师看表)我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大家来记记这些话。

准备表演!(生自由读、记忆,准备表演)师:谁来做楚国人?谁来做围观的人?(挑选学生,找好道具——一块小黑板作“盾”,教鞭作“矛”)师;台词要是忘了,这次可以看黑板。

(学生表演,对话比较流利,但有些拘谨)师:好,两位同学能流利地说台词,不错。

再请两位,这次我给他们增加点儿难度,要把表情演出来。

(两位学生上台表演,表情夸张。

扮演“楚国人”的同学在“旁观者”质问后张了几张嘴)师(及时地)别动!大家看这个楚国人的表情,用哪一个词形容?生:哑口无言!(此为书上词语)师:为他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学生鼓掌,情绪高涨)师: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我给你们这篇文言文让你读,通过和书上的故事来比较,就容易懂。

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读得不太好,没关系。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议。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生:我想说,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

生: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吹牛不打草稿。

师:对,这个楚国人吹牛之前打草稿了吗?生:没有。

师:所以啊,前面说盾坚固,后面又说矛锐利,如果他打草稿。

还会这么说吗?生:不会。

师:看来要夸一个东西之前要先打打草稿,不能太夸张。

生:我懂得了生活中能做什么事情,就说什么事情,不能胡说。

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