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案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成语故事》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滥竽充数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2、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自相矛盾》。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自矛盾》的阅读与理解,对寓言故事背后寓意的探讨,以及通过故事学习辩证思考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2.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3. 教育学生认识到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培养诚信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背后的寓意,运用辩证思考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学习重点词汇和句子,培养诚信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阅读材料、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自相矛盾”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细节:教师展示一个简短的故事,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讨论故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细节: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3. 例题讲解:针对故事中的辩证思考方法进行讲解。
过程细节:教师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思考分析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过程细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自相矛盾》2. 主要内容:a.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b. 重点词汇和句子c. 辩证思考方法3. 核心观念:诚信品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结合所学内容,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b. 运用辩证思考方法,分析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中的问题。
2. 答案:a. 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现象示例:……b. 辩证思考分析:……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拓展延伸:如何将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及其含义。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学会通过举例说明成语的含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诚实、自信的品质,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
(2)引导学生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难点:1. 学会通过举例说明成语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诚实、自信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由来。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归纳总结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体会故事道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举例说明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成语。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吸取教训,培养诚实、自信的品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心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成语“自相矛盾”的理解。
2. 举例说明成语“自相矛盾”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其含义。
3. 写一篇关于诚实、自信的小短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正确运用,并在生活中体现出诚实、自信的品质。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7篇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7篇《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课文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叙述了主要事件:一个楚国人在卖盾和矛时,一边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破,一边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有个围观的人问他,若是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会怎么样?结果他无言以对,第二层是最后一句话点明了有此事件引发的议论,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教学目标:1.能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对课文的意思有更全面的了解。
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学重点: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
1.师:今日,我们继续学习一则文言文,齐读课题。
师:回顾课文内容。
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预设:本文主要讲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他夸矛又夸盾,结果在别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他说不出话来了。
(2分钟)【评价:你介绍的有条有理,甚是详细。
】预设:本文讲的是一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样,结果被人问得哑口无言的故事。
【你总结得很简练】师: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在朗读古文时,需要注意什么呢?生1: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此言不错。
不如请你来读一读罢。
【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当以掌声表扬。
】生2: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
师:不错,你来读一读好吗?【不疾不徐,停顿恰好,真是个朗读高手。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则文言文吧!二、交流展示(课件出示)(1)方法指导过渡语:反复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文言文了,你还积累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呢?生1:借助注释生2:借助插图生3:使用工具书。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及其寓意。
(2)能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心理。
(2)学会通过成语故事来感悟生活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诚实、谦虚的品质。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错误,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及其寓意。
(2)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心理。
(2)通过成语故事来感悟生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
(2)引发学生对成语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心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造句。
(2)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所学,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写一篇小短文。
2. 调查周围同学,了解他们是否遇到过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分享彼此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自相矛盾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自相矛盾的现象。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加深对自相矛盾的理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遇到的自相矛盾的情况,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处理自相矛盾的问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第1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默读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防止逐字逐句地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本案主要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体现学习的延展性。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收集矛和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图导入,走近古文1.激趣:老师知道同学们读了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2.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对应的。
(依次出现《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故事中的)3.引导学生回顾这几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4.出示《自相矛盾》。
(1)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2)这个人手里分别拿的是什么?(3)观看矛和盾的及视频资料,介绍矛和盾。
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矛和盾,为学文做好铺垫。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文言文《自相矛盾》,感受古文语言的韵味。
(相机板书:自相矛盾)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导入,复习故事的同时明白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文,识字读文1.引导学生交流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学习小助手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
2.将字条中的生字逐一读给小组同伴听,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3.请小组同伴当小老师,教你读准圈出的生字。
4.组长组织交流,动脑筋,想办法,识记生字的字形。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强调“吾”读二声,不读“wǔ”;“誉”不要误读成“yì”。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优质课 教案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故事通过讲述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自相矛盾的言行,引出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寓意着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理解成语的含义,并通过分析课文找到成语的出处。
同时,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浓厚,希望通过学习成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来源和含义,学会成语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态度,明白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学会成语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难点: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讨论交流,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成语“自相矛盾”的图片和故事情节。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课文: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成语“自相矛盾”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成语的含义。
然后简要介绍成语的出处,引出课文。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所表达的道理。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让他们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造句。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及其含义。
(2)能够分析并解释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中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会通过举例、分析等方式,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他们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2)引导学生明白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及用法。
2. 分析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中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成语“自相矛盾”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成语“自相矛盾”的典故、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等。
2.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典故,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其含义。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自相矛盾的情况呢?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理解故事内容。
(2)提问: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 分析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成语“自相矛盾”在故事中的具体运用。
(2)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成语“自相矛盾”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4. 实践练习:(1)让学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进行句子练习。
(2)让学生尝试用成语“自相矛盾”写一段话,描述一个生活中的场景。
(2)引导学生明白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类似的成语,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等,并分析它们的含义及用法。
七、课堂小结:2.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学会运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一个生活中的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评价: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4.那个楚国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呢?
5.是呀,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6.现在如果你是卖矛和盾的人,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和盾?怎样才能不自相矛盾了?
7.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8.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案
教学内容
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
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
(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1)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
(2)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评价。
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
指名反馈表演读。
3.嘲笑讽刺。
4.因为别人问,用他的矛戳他的盾结果会怎么样,他不知道怎么回答好。
5.学生各抒己见。
6.学生联系实际交流。
7.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8.是啊!做人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
1.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 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任务驱动
【学习单二】
(1)他的话有问题吗?
(2)“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3)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出示句子: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1)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相机理解“自相矛盾”。
(2)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
3.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这时,有个围观的人是怎么问他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问?
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
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 “夸口”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读句子)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
2.自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桌再互相读一读,纠正评价。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
1.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板书:故事、道理)
3.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自相矛盾 张口结舌 楚国 买卖
锐利 戳穿 夸口
(1)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意思。
▲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10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学生结合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板书:寓言)
1.学习理解生字。
(1)学生读准词语。
(2)多种形式理解词语意思。
▲戳: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学生做“戳”的动作。
▲说大话。
学生读句子。
▲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哑口无言。
2.学生自读故事。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16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指导表演读。
3.《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1)读准,读通故事。
(2)理解生字词:戳、茅、盾、锐利、坚固、夸口、张口结舌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3.教师相机补充
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可以通过找近义词,做动作,用词说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多种方式。
教学
资源
《自相矛盾》的原文
预习
设计
2.想一想第一则成语讲了一件什么事,给你什么启发?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3分钟)
1.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2.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