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产生的社会语境

合集下载

洛可可艺术名词解释

洛可可艺术名词解释

洛可可艺术名词解释
洛可可艺术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流行于法国。

洛可可艺术的特点是充满了优雅、娇媚、精致和浪漫的气息。

在洛可可艺术中,人物形象非常重要。

洛可可时期的贵族社会追求放荡、享乐和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因此洛可可艺术常常以贵族女性为主要题材。

画家们描绘了脸庞白皙、衣着华贵、面带微笑的女性形象,身穿华丽的礼服和丰富的珠宝,整体形象充满了柔美和优雅的感觉。

同时,洛可可艺术也以讽刺和幽默的方式描绘了贵族社会的虚伪和荒诞。

洛可可艺术中的装饰和细节非常重要。

洛可可时期讲究对细节的精雕细琢,艺术品上常常出现曲线和卷曲的线条,以及复杂的花卉、装饰和特殊材质的运用。

这些细节的运用使得作品充满了丰富的味道和立体感,给人一种浪漫和华丽的感受。

洛可可艺术中的色彩也十分丰富。

画家运用了大量的明亮、饱和度高的颜色,如鲜艳的粉红色、蓝色、黄色等,以及金色和银色的装饰。

这些色彩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夺目,给人一种愉悦和欢乐的感觉。

洛可可艺术也体现了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思想。

画家们追求描绘真实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加入了一些幻想元素。

这种追求真实和浪漫的人文精神,使得洛可可艺术在18世纪欧洲广受欢迎。

总的来说,洛可可艺术是一种注重细节、色彩饱和、女性形象优雅、描绘贵族社会生活的艺术风格。

它充满了浪漫、优雅和喜悦的气息,给人一种闲适和愉悦的感觉。

同时,洛可可艺术也体现了艺术家对真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思考和追求。

洛可可

洛可可

从维尔茨堡的实例可以清楚看出,在巴罗克晚期要明确地区分建筑和雕塑是颇不容易的, 因为雕塑起装饰作用,是统一在建筑艺术品的整体范围之内的。有时,它也会反过来起 到赋予建筑物审美意义的作用,就像韦尔顿堡修道院教堂那样。在这里,建筑方案是让 圣乔治祭坛处于“适宜的光线之中”。出于这个理由,建筑师科斯米斯· 达米安· 阿萨姆只 让教徒大厅有较暗的光线,而且用一个巨大的上部建筑遮住祭坛,从而使教徒处于神秘 的幽暗之中。但是,他在祭坛后面的厅里开了个很大的窗户,让耀眼夺目的光线从窗户 涌进来,直达中堂。而他的兄弟埃吉德· 奎林· 阿萨姆则在这个熠熠闪耀的光源中心安放 了圣乔治的骑马立像,从后面间接给塑像以效果显著的光线。这位圣徒在祭坛的台子上 就像一个超凡的幻像,周围是神圣的光辉,给处于黑暗中的尘世以救助和光明。一个宗 教事件在这里变成了热闹的戏剧表演,恰与当时的剧院相类似,因为剧院也在演出叙述 超凡故事的戏剧。 巴罗克晚期雕塑艺术的戏剧特点还可以用当时采用的材料来证明。因为一切都是针对感 性效果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第一印象的,所以不是选用砂岩或大理石,而是采用质地较差 的材料,如大理石膏(把碾细的彩色砂岩与石膏混合,再浇制并磨光),或者木头,然 后再给木头涂上一层模拟石头的颜色。这种塑像不能仔细观赏,也就是说要起一定的蒙 蔽作用,就好像舞台上的布景那样。
以华丽的沙龙生活为乐,以当代风俗为主作画,用轻
快的笔触表现抒情、风雅的诱人画面,代表作如《读 书少女》(1776,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秋千》 (1766,伦敦华莱士藏)。
夏尔丹
从静物开始登上画坛,而扩及人物肖像画,非
宫廷贵族的场景,仅是传达一般平民单纯而有 夏尔丹自画像 节制的快乐,善于以沈著、朴素的色彩描绘以 市民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代表作厨房静物画 《魟鱼》(1728,巴黎罗浮宫)、《从市场回 来》(1739,巴黎罗浮宫)。夏尔丹的画能赋 予静物以生命,给人以动感。晚期以家庭风俗 画为主,表现第三等级”小人物”的日常生活, 画风平易、朴实,具有平和亲切之感,反映了 新兴市民阶层的美学理想。 他的大量静物画都 追求装饰效果和表面趣味,能赋予静物以生命, 给人以动感;所描绘的均为市民家庭日常生活 用品,如《铜水箱》等。他的风俗画受小荷兰 画派影响,但思想内容更深刻,善于把人物形 象和生活环境联系起来。代表作有《洗衣妇》 (藏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厨娘》、 《小孩和陀螺》(藏卢浮宫博物馆)及《午餐 前的祈祷》、《吹肥皂泡的少年》等。他也画 肖像画,用色粉笔完成的自画像,是这类作品 的代表作。

第七章艺术史之洛可可艺术

第七章艺术史之洛可可艺术

布歇:洛可可绘画典型代表人物,法国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 曾任法国美术院院长、皇家首席画师。
• 绘画主题大多来自于神话故事、贵族人物和田园风光,画面充 满了感性的笔调,以及情感上的欢愉;迎合上流社会的趣味, 拘泥于色彩。在画中借缪斯、狄安娜等女神的形象,来表现娇 艳诱人的女人体。
• 主要作品:《蓬巴杜夫人》、 《浴后的狄安娜》、 《休息女 郎》 、
罗五
年宾的
达 维
情 妇 》
四、法国洛可可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 让·安东尼·华托 弗朗索瓦·布歇 弗拉戈纳尔 • 洛可可绘画——法国洛可可绘画特点: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
乐生活为对象,描写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 配以天堂般的自然景色或异乡风景、奇物。它一方面不免浮 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 轻快优雅使画面完全摆脱了宗教的题材。愉悦亲切、舒适豪 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
《逃往埃及途中的歇息》
在布歇的笔下逃难的圣母子,被描绘在具有古典理想的风景环境中。一 群小天使翱翔于空中,圣母宁静地阅读圣经,是一幅祥和欢乐的场面。
《火神伏尔甘突然出现在维纳斯和战神马尔斯面前》
《牧童》
《夏天的田园牧歌》
弗拉戈纳尔 (言情绘画):法国洛可可风格画家,布歇的学 生,他的作品手法多种多样,作品风格多变,色彩华丽,充满 色情意味。他经历了洛可可艺术的鼎盛到没落,成为最后一位 粉饰洛可可时代的画家。
第七章 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艺术是指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刻、家具、陶 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
洛可可为法语rococo 的音译,此词源于法语 rocaille(贝壳工艺),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 特色。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 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18世纪美术

18世纪美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田 园 的 聚 会
布 歇(Boucher1703-1770)


洛可可绘画典型的代表画家,绘画中表现富有肉感的 女裸体画,更甜俗。是华托到弗拉格纳尔之间的中间 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虽没有华托的艺术深度,也没有弗拉格纳尔的才智, 但在构图、人体造型上的深思熟虑是值得借鉴的。 代表作品:《浴后后的狄安娜》、多幅《蓬巴杜夫人 像》等。 受宠于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巴杜夫人。
秋 千
恋 人 的 花 冠
惊 讶
受到启蒙思想影响的艺术家



夏尔丹(1699——1779),主要描绘平民日常生活内 容的静物画大师,艺术中没有贵族的游乐、没有神话 的场面、没有娇媚的名媛与裸女、没有浮华做作的气 息,于洛可可艺术盛行时代显示出独特的面貌。代表 作品《集市归来》、《午餐前的祈祷》等。 夏尔丹用眼睛静静地注视着碟子,鱼,水果,面包等 这些极为普通的东西,从中发掘出深藏的美。其静物 画十分醇美动人。 夏尔丹说:与其刻画贵族的寓意的人物和虚构的情节 ,不如塑造劳动工具,歌颂人的活动。
夏尔丹的技法

用厚涂法加强画面的厚重感,注重笔触运用, 色彩沉着稳健,画面有种毫不夸张的真诚感, 画风质朴、严谨,真挚。
• 夏 尔 丹: 家 庭 女 教 师
市 场 归 来
,训狄 好练德 好过罗 地的在 使眼观 用睛赏 它,夏 就看尔 够夏丹 了尔的 ”丹画 。的时 画说 ,过 我: 们“ 只读 需别 保人 持的 自画 然我 给们 我需 的要 眼一 睛双
餐前祈祷
餐前祈祷
格瑞兹(Greauze1725-1805)


格勒兹是18世纪后半期法国最重要的风俗画家 ,他的风俗画受到当时思想家狄德罗的影响, 以重视道德教育著称于世。以严谨细腻的画风 描绘了许多从伦理道德方面劝诫和鼓励世人的 作品,作品大多来自构思和想象,缺乏真实感 。 被时人称为“提倡贞操的画家”。

洛可可装饰(18世纪中叶)

洛可可装饰(18世纪中叶)

洛可可装饰(18世纪中叶)①:洛可可艺术形成于十八世纪初的法国,精致、甜美、幽雅为其主要艺术特色。

②:洛可可的原意是由贝壳或小石头制成的装饰物,如此小巧之物用现代流行的说法,即为“细节”。

③:它反映贵族们苍白无聊的生活和娇弱敏感的心情。

④:他们接受不了古典建筑的严肃的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的放肆。

他们要的是更加柔媚,更温软,更细腻而更琐碎纤巧的风格。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

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为法语rococo 的音译,此词源于法语 ro- caille(贝壳工艺)。

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

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

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

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

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

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

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洛可可艺术 资料

洛可可艺术 资料
? 波夫朗(G. Boffrand,
1667~1754),巴黎 《苏比兹宅邸》(17369,例如内部的公主大 厅)。
? 德国费斯堡(Wurzburg)
住宅内的《凯瑟大厅》 (Kaisersaal,1749 ~ 1754 ),由建筑师诺曼 (B. Neumann, 1687~1745)领导兴 建,提埃波罗(G. Tiepolo,1696 ~1770) 负责装饰天花板上的绘画 (1753 )。
? 弗拉哥纳尔(J.H.
Fragonard ,1732 ~ 1806 ),以华丽的沙
龙生活为乐,以当代 风俗为主作画,用轻 快的笔触表现抒情、 风雅的诱人画面,代
表作如《阅读的少女》 (1776 ,华盛顿国家 美术馆)、《荡秋千》 (1766 ,伦敦华莱士 藏)。
? 布雪(Boucher ,
1703 ~1770 ),专
长在“牧歌”和“神 话”为题材的绘画, 十足的贵族趣味,是 随侍国王的首席画家, 庞芭杜夫人(路易十 五的情妇)的绘画老 师。代表作如《黛安 娜入浴》(1742 , 巴黎罗浮宫)、《棕 发女奴》(约1743 , 巴黎罗浮宫)、《庞 芭杜夫人》(1756 , 慕尼黑老绘画馆)。
3 、洛可可艺术的特质
? 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
为造型的装饰效果。
? 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
运动感。
? 色泽柔和﹑艳丽。 ? 崇尚自然。 ? 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
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性爱、母爱等。
四﹑洛可可艺术的表现
? 1、建筑 ? 洛可可建筑 ? 特点:洛可可建筑的外型满足于有节奏的
布局、自然的建材或加上一层简单的色调, 而内部装潢则五彩缤纷,形式多样。最大 特点是明显带有人生的享乐主义思想,它 是人生现世享乐生活的舞台,主要体现在 王宫贵族为自己修建的宫殿上。

洛可可

洛可可

〈一〉洛可可时期文化背景每一时期服装的变化都与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进人18世纪,西欧各国资产阶级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势力逐渐增强,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18世纪中叶,产生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大大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进程。

在文化艺术方面,法国仍是西欧的中心。

新兴资产阶级不断积累财富,绝对主义的路易王朝渐渐失去活力,处于没落的前夜。

在上流社会,出现了与国王主宰的宫廷相对的资产阶级的沙龙文化(salon,即“会客室”、“客厅”。

指从17世纪起,西欧贵族、资产阶级谈论文学、艺术或政治问题的社交集会。

18世纪这种集会在法国特别流行)。

在这样的沙龙中,人们只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官能的享乐,这使人们的感觉异常敏锐,从而形成了与巴罗克那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路易十四于1715年逝世接替他的路易十五对治理国家不感兴趣,热衷于骑猎和女人,他的宠妃蓬巴杜夫人则是一位颇具政治影响力和艺术鉴赏力的人物,他的兴趣爱好极大的左右着法国的宫廷生活,致使占有相当时间统治地位的巴洛克风格逐渐被矫饰柔美琐碎女性化的洛可可艺术风格所代替,这就是著名的“洛可可样式”。

〈二〉服装特点十八世纪洛可可风格的服饰以女性为中心,色彩柔和淡雅,造型夸张妩媚,装饰精致繁缛,风格浮华矫饰。

洛可可艺术强调了曲线和繁缛,流动和华丽。

洛可可服饰风格主要表现为18世纪的女装风格更加女性化,裙撑与高髻是代表。

洛可可时期大致有三个阶段。

1715——1789年这一历史潮流阶段。

从其发展过程上又可分为三个时间段即1715——1730年的洛可可黎明期,也就是巴罗克向洛可可的过渡期,服装上一面残留着巴罗克的影子,一面向纤弱柔和的女性趣味发展,这十五年间出现了一种称为瓦托式罗布的流行服,有叫robe wolante。

衣的领口很大,露出酥胸,背部为密密的箱形普利兹褶,又宽又长的拖裙曳地,款款走来,飘飘欲仙;(1)奥尔良公爵摄政时代(过渡期)1.耐葛里杰,白天的常服,领口很大,背部有很多箱形普利兹褶,呈又宽又长的托裙形式。

洛可可艺术概念

洛可可艺术概念

艺术概念1、意义与背景洛可可艺术(Rococo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

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

洛可可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

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

巴洛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

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 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

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

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爱迪生、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着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

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着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

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

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产生的社会语境摘要:本文试图从洛可可艺术所处社会背景,艺术家与社会艺术思潮有直接联系、以及以宫廷为主的享乐主义、女性艳情的审美意趣等方面,探究艺术家如何来迎合法国上层贵族,更好的反映了以宫廷为中心形成的审美价值取向。

关键词:洛可可艺术;十八世纪;法国;社会语境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61-01
路易十五时代的到来,法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影响着法国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结构。

尤其是宫廷贵族品行变得世俗和放荡,路易十五为巩固皇权,剥夺了贵族的实权,为满足贵族享乐主义自我实现的需要,常常举办各种舞会,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通过崇尚奢华的洛可可风格实现,为满足个人的享乐与奢华,因此艺术家正是在这种社会风尚的氛围中表达一种理想的生活情境,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同时要考虑宫廷的需要——奢华、精致和优雅。

这种大肆的追求享乐的心理,对生活的享受永远不满足,还有无法抑制的欲望经常推动他们去寻找新的享乐。

不管是华托,还是后期的布歇,他们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对于洛可可艺术中所暴露的奢华情调这种腐败的情况,应证了路易十五的一句名言:“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艺术家在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按照审美价值取向描绘宫廷的艳情,并透过主题思想反映当时的生活现状。

当时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宫廷贵族要求,艺术家倾其所能,如布歇所作的《向维纳斯撒娇的丘比特》,维纳斯与丘比特两个形象本来是母子间的关系。

可这里的母性却充满情色气氛。

从布歇可以看出,十八世纪的法国成就了洛可可风格,并促进它成长,并在绝对的贵族统治社会环境中不断变化,当所有一切变化时,唯一不变的是作为自在目的的情欲统治。

此时的法国,沙龙的影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沙龙中通常是有一个魅力四射的女性作为女主人,参加者有艺术家、批评家、学者、诗人、哲学家等。

由于女性影响力之大,对于法国洛可可艺术也可以称为女性化艺术。

其倾向,以表现富于幻想、恋旧怀乡之感、风格纤巧为特征,致使美化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

其中在当时的文学和艺术圈活跃顶峰当然是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

她重用艺术家,特别是布歇。

虽然当时社会批评家对于布歇作品中女性形象画得太娇艳做出严厉的批评,但蓬巴杜夫人一如既往的支持他。

沙龙文化与女性艺术相互影响,同时也促使法国洛可可艺术的进程。

从洛可可艺术来看,艺术与社会思潮的高度融合,多种绘画形式的相互交叉,并将绘画的求爱式与牧歌式语言符号、知性与平民主义思想放置到社会中加以审视,打破了洛可可艺术局限性,强调
社会艺术思潮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洛可可艺术采用绘画作品释义方式,对社会思潮做全面而精准的解读。

绘画题材是甜腻而俗艳的神话爱情故事,色彩上寻求一种满足贵族阶层的感官刺激。

对这种社会趣味的驱使,爱情已经不再是自然流露。

洛可可艺术作品反映的不是生活中某一具体事物,而是经总结的法国社会贵族理想价值。

田园牧歌式的绘画出现在当时是贵族享乐取向的时代方向,当人们的关系由于社会生活多变的要求而不妥协的时候,渴望不那么复杂事故的城市人来看这些画,还有热爱生活游戏的人。

知性绘画产生的源泉是知识的需要,人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产生了艺术情感、动机、等心理活动。

就如康德的评述:“启蒙运动是人同自我招致的监护的脱离。

监护是说没有别人的引导,不能运用自己的知性……勇于认知”!要有勇气来运用你自己的知性,这是启蒙运动的箴言。

康德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这个时期的思想特征。

在特定历史条件的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构成特殊的平民主义意识形态,这个形态往往随着历史阶段的不同而改变。

通过日常琐事为主题的作品表现18世纪中产阶级对贵族矫饰浮华的一种反动,对于那些平民出身的艺术家们,他们希望在其绘画中反映他们心中的追求与向往。

平民主义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传达市民思想的绘画得到传播。

像夏尔丹绘画中反映的平民生活,好像把道德价值和
欣赏朴素结合起来。

他的许多景物画是对人们熟悉的家庭中那些普普通通事物的赞美,对于这些绘画中平民主义意识,要归功于当时启蒙主义思想传播的影响。

十八世纪法国,宫廷价值取向受到启蒙主义的冲击,这两种意识形态相互对立,在矛盾斗争中又相互渗透,只不过是以何者为主导。

但洛可可艺术通过有关宫廷审美的艺术作品做全面的解读,更好地将其的思想挖掘出来。

在一定的社会层面上显示出洛可可艺术的价值。

总之,洛可可艺术形式的解读应该透过社会思潮的反映法国社会价值,不断提高对艺术作品分析,充分感受和体会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思潮及其蕴含的审美趣味。

洛可可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诠释了法国社会审美趣味,更多的了解到宫廷贵族艺术在传播享乐主义、艳情艺术、女性意趣存在同时遭受到启蒙主义的批评。

即使如此,洛可可艺术仍然代表十八世纪法国主导风格倾向。

参考文献:
[1]迟轲编著.法国美术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1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