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统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孟子二则课件语文版
23.孟子二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ppt课件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 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吗?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却 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 为了(能有)妻妾的待奉(而)接受了;
22
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26课
《 孟 子 》
23
课文全解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 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 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 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 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正面举例)
(反面举例)
15
讨论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 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 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 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 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 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 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 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 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 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然而如果)喝叱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 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吃),(即使)乞 丐(也)认为不值得(接受)。
《孟子》(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

⑤揠(yà)苗助长: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 弄糟。
关于孟子和《孟子》
A.126页注释① B.相关故事:“孟母三迁”“断织教子” C.相关名言:【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E.出自《孟子》的成语:
问题梳理
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类比论证
②六个人物的共同点有(
)
A.出身卑微
B.历经了不同程度的磨难
C. 所处的时代相同 D.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③不属于六个人物的经历说明的道理的一项是( )
A.逆境对人才的重要性。
B.天才出于勤奋。
C.生于忧患。
D.一个人要成就大事,就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 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 境时,别人失去了信 心,他却下决心实现 自己的目标。
为昨天能够完成作业的孩 子鼓掌!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 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 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 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 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 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 ,使他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鱼我所欲也 《孟子》

【链接材料】 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①者实壤,能欣②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选自《墨子·耕柱》)【注】 ①实壤:填充泥土。②欣:同“睎”,望,测量。
[答案] 要务实,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意思对即可。2分)
【参考译文】【链接材料】子硕问墨子说:“做仁义的事,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墨子说:“就好像筑墙一样,能筑墙的就筑墙,能填土的就填土,能测量的就测量,这样墙才可以筑成。做仁义的事也是这样,能谈论辩说的就谈论辩说,能解释经书典籍的就解释经书典籍,能做事的就做事,这样仁义的事才可以做成。”
[答案] 这种做法不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2020河南B卷]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4题。(共10分)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二者不可<zzd>得兼</zzd> 得兼:__________
同时得到
(2)<zzd>乡</zzd>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⑭是心:这种心。⑮丧:丧失。⑯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⑰羹(gēng):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⑱呼:没有礼貌地吆喝。⑲尔:用作后缀。⑳蹴(cù):踩踏。
㉑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㉒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㉓辩:同“辨”,辨别。㉔何加:有什么益处。加,益处。㉕为:为了。㉖奉:侍奉。㉗得:同“德”,感恩、感激。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鱼我所欲也同步授课课件 语文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 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作品:《孟子》一书就是孟子 于晚年与其弟子共同编纂的。 《孟子》发展了《论语》的语录 体,基本上都是对话体。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想要,喜欢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
一箪(dān)食,一豆羹,得之则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古代的一种食器
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
不
盛气凌人喊
叫的样子
路上饥饿的行人
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踩踏食物的 样子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译文
一筐米饭,一碗汤菜,有了它就能生存,没有它就 会饿死。但如果吆喝着施舍给人家,即使是路上饥饿的 行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着施舍给别人,即使是乞 丐也不肯接受。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副词,但与前两句的“亦”不同, 超过 比 这里同“固”,本来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
做 苟且,这里指为 了生而不择手段
厌恶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祸患, 灾难
躲避
译文
生命本是我喜爱的,但我需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但我 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以(对人世间有些)祸 患我也不躲避。
鱼我所欲也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写作背景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 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 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 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 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 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 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新人教版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C如故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叛
域:区域D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 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 条件。
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三不里胜之者城,:是方天圆时三不里如的地内利城也。。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 县)人,战国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地位仅次于 孔子,被尊为“亚 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 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 ”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 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 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 《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 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
孟子介绍 ppt课件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9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 (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ppt课件
25
《孟子》名言
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得到的话, 我便丢掉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 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8
《孟子》名言
1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 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 他不具备的才能。
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 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ppt课件
26
《孟子》名言
6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 人少。
7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ppt课件
语文版22古文二则《教学相长》课件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检讨。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鼓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 “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 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
肴:áo 熟肉
(2)弗食,不知其旨也
弗:fú 不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到达了极点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因此
困:(受到)阻碍,不通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
自反:自己检讨 自强:qiǎng 自己督促自己 强:勉力、勤奋
“类比推理”。
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 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 相成的。告知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字词归纳
1、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 古义:(受到)阻碍,不通 D、教学相长也 今义:困难。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2、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B、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 “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 启示?
参考: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复习的内容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复习的内容26.鱼我所欲也【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得:表示客观上的可能。
苟:苟且。
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恶:讨厌,厌恶。
故:所以。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是故:因为这个缘故。
独:只。
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万钟:优厚的俸禄。
奉:侍奉。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心愿。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