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4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故都的秋》,使学生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北京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祖国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艺术特色。

(2)作者对故乡北京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抒情手法和艺术形象的刻画。

(2)作者内心情感与作品内容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郁达夫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故都的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勾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及艺术特色,分享对作者热爱故乡北京的理解。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体会作品中的抒情手法。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作者郁达夫的认识。

2. 选取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分析其抒情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郁达夫及其作品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

3. 学生对作者热爱故乡情感的体会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内容,激发学生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解析作品的抒情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利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包括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准备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3. 准备相关文学作品,以便进行比较阅读。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如何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散文知识,如散文的特点、写作手法等。

2.介绍作者郁达夫及其作品《故都的秋》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故都的秋》,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a.分析文章开头“故都的秋,是最让人怀念的秋”这句话的含义。

b.讲解文章中关于故都的秋的描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a.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

b.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指导学生进行段落分析a.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如总分总、总分等。

b.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如开头、结尾、等。

四、课堂讨论1.讨论文章的情感表达a.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或段落。

b.讨论作者的情感表达对读者的感染力。

2.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a.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具有写作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b.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

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讲解,整理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读后感。

七、课后拓展1.阅读郁达夫的其他散文作品,比较其风格与《故都的秋》的异同。

2.搜集关于故都的秋的相关资料,了解故都的历史文化背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了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故都的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能够欣赏并评价郁达夫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内容和主题。

2. 分析和评价郁达夫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深入领会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都的秋》的打印稿。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郁达夫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提问:“秋”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5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都的秋》,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标注和解析。

3. 讨论与分析(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以及郁达夫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4. 写作练习(10分钟)(1)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写一段关于“秋”的作文。

(2)学生互相交流并评价彼此的作文。

(2)教师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性。

2. 作文质量: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清晰度、逻辑性和创意性。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七、课后作业1. 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如《沉沦》、《故都的春》等,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并写一篇短文进行比较分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讨论,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通过模仿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情感,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2)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感受。

2. 如何运用景物描写表达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景物描写手法。

3. 模仿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故都”指的是哪个城市?为什么叫“秋”?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景物描写,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欣赏作者运用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手法。

5. 模仿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

(2)分享练习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对文学作品欣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多感悟。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总结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手法。

(2)请学生写一篇以“秋天的回忆”为主题的作文。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教案+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教案+课件

课文原文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郁达夫《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郁达夫《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郁达夫《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品鉴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3.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品味散文语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更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学生自由回答知道的写秋名句,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诗句中作者的情感)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

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3、作者介绍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

他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曾赴日留学,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创造社”。

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他的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

4、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赞秋第二部分(3-12):绘秋第三部分(13-14):恋秋5、全文分析1.题目是文章的线索,“古都”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么可不可以用“北平的秋”来代替原题?明确:不可以。

“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因为即含有一种文化底蕴也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1、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有着别样的色彩,让人陶醉。

你曾注意过哪些秋天的景色?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诗句来说。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对秋景的描写。

这就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二、目标展示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要完成以上任务。

PPT展示学习目标三、预习检测在学习课文之前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作者:郁达夫的出生地浙江富阳,有着烟雨江南的温润氤氲。

郁达夫幼时丧父,家境艰难,17岁时,他在兄长的资助下到日本留学,一呆就是十年。

1933年郁达夫处处碰壁而退出“左联”。

2、字词检查:PPT展示点缀()辍学()混沌()馄饨()萧条()笙箫()落蕊()一椽()槐树()平仄()着单衣()四、文本赏析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就是读的学科。

读准字音,读好语句才能更好的品味文章。

1、请同学们自读最后一段,说说你最初的感想。

明确:作者真的爱北国的秋天。

怎样爱,爱到愿意用生命去换。

你有没有疑问呢,在你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你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是怎样的秋天能让作者连生命都愿舍弃。

我相信一定有同学心里是这样想的,这是个什么人啊,连生命都不要了,要换得北国秋天的景色,换得秋景常驻,如果是你,你愿意么。

2、这也足以见得北国的秋景对作者有着多么大的魅力呢?请同学来读一下第一段。

这北国的秋景有着怎样的特点,清,静,悲凉。

细细品味,这三个字分别给人怎样的感受。

"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是客观色彩,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

"悲凉"更多的传达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感情内敛而又伤感。

“文眼”作用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等特点2.分析作品描写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写作技巧,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4.理解鉴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

5.能客观评价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的超脱与感悟。

【教学重点】1.感受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等特点2.分析作品描写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写作技巧,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2.理解鉴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

3.能客观评价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的超脱与感悟。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教师指导的合作探讨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回答问题,畅谈感受,回忆关于秋的诗文。

教师归纳总结: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都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发面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

西风渐紧,北雁南飞,满天枯叶纷飞,田野里,收获后,一片狼藉,没有了茂盛碧绿的景象,西北风中夹杂着冬的寒意,让人心绪悲凉。

因此,在历代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写秋景状秋物的篇章数不胜数,名篇迭出。

(PPT展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关于秋的景观图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图片,如香山红叶、北海、陶然亭等。

学生通过上述图文的欣赏,自然会沉静在秋意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教师点拨: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二、读写活动:品味语言,领略郁文故都秋景之感受诵读全文,品味赏析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看到《故都的秋》这个题目,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点拨。

明确:故——“老”“从前的”“过去的”,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历史悠久的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文化深厚。

秋——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而且秋往往给人落寞惆怅之感。

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PPT3)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啊!)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

可见爱秋之深啊!)情感:向往、迷恋、眷念。

3、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特点)?为何让郁达夫如此眷恋?明确:清、静、悲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文先有个整体印象,对作者叙写的重点有个基本把握,获得初读体验。

)4、请同学们研读第3-11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把它朗读出来,并具体说说喜欢它的理由。

(PPT4)学生活动,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从而进入文中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拨学生自主讨论,找出第3-11段作者绘声绘色描写秋天景物的语句。

5、文中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表现秋天色彩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PPT5)教师适时点拨:描写的景物多以灰、白、蓝、暗、淡等冷色调为主,给人以冷清、淡泊的感受,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6、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秋声”的呢?描写如此繁多的“秋声”,作者想表现故都之秋的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PPT6)教师适时点拨:虽然有如此繁多的声响,却并不显得喧闹,这些细致、幽远的声响恰恰反衬了秋的静寂,在寥廓高远的清秋苍穹之下,如此“清”“静”的秋“景”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秋“情”——“悲凉”。

(三)、听朗读录音(十分钟)(四)、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秋味”是什么?(朗读)“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清”——清闲恬静安谧“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悲凉”——落寞衰落萧条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求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

“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五)、哪些景物体现了“清、静、悲凉”的感情。

朗读、揣摩、体悟。

3-11段写景(朗读)。

作者选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秋花”,“秋树”,“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来描写的。

这些景物各具怎样的特点?教师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3)秋槐的落蕊(4)秋蝉的残鸣(5)秋雨的凉意(6-10)秋枣的色彩(11)分别从不同的感觉品味揣摩:秋光:秋天的早晨,仰视可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近看可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这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还有那“玉泉的夜月”,给人以高远柔和而又清冷之感。

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衰落的残声”,是凄凉哀惋的。

秋色:既有“鸽蛋似的枣儿”从淡绿微黄到红特的成熟过程,也有喇叭似的朝荣“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主观感受,显示着秋之火热与冷漠的统一。

秋味: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阵凉风,一层秋雨,平添了“无边雨丝似愁长”的凄凉之味。

继续提问:1、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因为红的色调不符合悲凉的心境。

)2、枣子熟了不也是红色的吗?作者为何又喜欢呢?(淡黄微绿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3、“唉,天可真凉了”。

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六)、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一切景语皆情语”,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的”的自然融合。

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方法。

(七)、文章在刻意描绘的几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朗读开头两段和结尾两段)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点到了南北不同景点的特色:南国的苏州、上海、杭州后厦门、香港、广州的秋味,扬州的“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关于秋的议论,中外文人及其作品。

(八)、综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秋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之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

以南国秋天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天之高远,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

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揣摩“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的修辞。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

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九)、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叙述和描绘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十)、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提示:此题在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

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即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感。

)五板书设计:首先导入课文之后,打出题目,作者字幕。

接着在整体感知之后,显示五幅图景的概括性文字和三种情感的字幕。

进一步明确后,打出“客观实景”和“主观情感”字幕,分别放在五幅图景和三种情感的上面,形成概括性对比。

在深入研读讨论作者人文精神之后,打出“思想苦闷,不甘沉沦”字幕,放置“郁达夫”字幕的下方,凸现人文精神,以强调作品的魅力。

故都的秋郁达夫客观实景主观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秋晨院落“清”——清闲恬静安谧秋槐落蕊“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秋蝉残声秋雨话凉“悲凉”——沉静、寡淡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第3课时拓展阅读活动,1+N群文阅读活动1+N群文阅读教学拟成为我本学期定向教研的目标,温儒敏明确指出:部编本语文教材提倡阅读教学的“1+X”,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

如何改变传统阅读教学2~3课时学一篇课文、一学期教一本书的状况?一节课里能够读2~3篇,甚至更多的文章吗?课外阅读能在课内实施吗?学生的阅读方式和策略能更丰富一些吗?于是我采取了一篇课文为基础,为原点,选取与课文某一点相关的一系列文章作为拓展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眼界,达到培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