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和国共合作
国共合作的宣言是什么

国共合作的宣言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国共合作的宣言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国共合作的宣言介绍国共合作宣言,原名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是在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共中央周恩来在7月15日中国国民党蒋介石进行第二次会晤的时候,周恩来向蒋介石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主张,并且提出了国共合作的说法。
可以说国共合作宣言是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国共合作宣言中的主要内容是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形势问题的看法,同时也是对于抗日战争的坚定决心,表露着万众一心,一致对外的美好愿望。
国共合作宣言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产物,原本是由中国共产党一方提出的,可以说是对于国共合作的相关事宜而进行的一次必要的宣言,其中的主要的条款和内容都是非常的具有爱国情怀的。
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了发动全民族抗战的主张,并且对于我国的战争形势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看法,同时在国共合作宣言中也提出了对于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建设主张,可以说国共合作宣言的内容是短小精悍的,有着非常严谨的治国色彩。
国共合作宣言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的战争形势的精准看待,呼吁全民族一直对外抗战的重要的主张,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有一个很好的说明和分析。
在民族危亡时刻,国共合作宣言应运而生,可以说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在战争中的不二之举。
国共合作的战役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经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合作,并且在每场合作中,都有着十分紧密的战队合作。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候,有一场战役是十分著名的,并且也是国共合作的重大成果,那边是著名的北伐战争。
而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时候,则是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了,可以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成果,其中最为著名的战役是平型关战役,并且平型关战役是中国八路军第一次参与抗日战争,可以说这场战役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国共合作的战役主要是北伐战争和太原会战,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中,北伐战争可以说是国共合作取得的辉煌成果,在北伐战争中国共合作进行了汀泗桥战役。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着手枪的手,影射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着手枪的手,影射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
练习4 解放战争时期, 练习4 解放战争时期,报刊上的文章有人用了下列标 题或副标题,其中哪一项是描述1947年下半年战局状 题或副标题,其中哪一项是描述1947年下半年战局状 1947 况的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宜将剩勇追穷寇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战无不胜刘伯承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收拾金瓯一片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煮豆燃豆萁 解析 B项与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有关。 项与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有关。 ( B )
战略反攻的方向为何选择中原地区? 理解升华 战略反攻的方向为何选择中原地区? (1)由于国民党兵力主要集结在陕北和山东搞重点进 攻,中原地区国民党兵力相对空虚。(2)中原地区战略 中原地区国民党兵力相对空虚。(2 。( 地位十分重要,可以威胁国民党中心城市南京和武汉。 地位十分重要,可以威胁国民党中心城市南京和武汉。 (3)中原地区便于战略反攻的开展和对周边的辐射。 中原地区便于战略反攻的开展和对周边的辐射。 ①辽沈战役:解放 东北 全境。 全境。 辽沈战役: (4) ②淮海战役:以徐州 为中心展开,先后歼灭黄百韬 淮海战役: 为中心展开, 战 和杜聿明集团军。 和杜聿明集团军。 略 平津战役: 决 ③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 战 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 北平 和平解放。 ④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 主力 。 意义:
(3)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战胜利:1945年 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浅谈两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两次国共合作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上共有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发展了民主革命,推进了北伐战争,后在一系列反革命政变下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共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安事变的推动下,国共合作形成。
1946年,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也宣告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取得了丰硕的革命成果。
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更进一步。
这些事实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的良好的基础。
几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两党之所以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对一致的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对中华民族的侵蚀和剥削的历史任务。
在这个历史问题上达成共识是国共合作的关键因素。
所以国民革命或者联合抗日只是这个问题的现实反映和外化,国共两党在必要的历史时刻选择比较宽容的方式相互利用以达到共同的目的。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时,国共两党的独立性都相当大,并且缺少共同的政治纲领,可以说是在各自为战。
但是爱国热情是相当强大的驱动力,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与日本军队顽强抗争,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做殊死的抗争。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各个战场上,中国广大爱国将士,前仆后继,义无反顾。
两个战场既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又各自独立对敌作战,相互依存和配合,不但挫败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而且使其陷入人民战争之中而无法自拔。
国共两党军队的战斗和牺牲,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御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所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而在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合作模式以及合作的影响等方面内容。
一、历史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当时的中国正面临日本侵略的严峻形势。
而国共两党在抗击民族危机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和责任,这也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前提。
二、合作模式1. 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了各方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这包括与旧民主主义力量、各地方政权以及其他抗日团体的合作。
通过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有效地凝聚了抗战力量,形成了强大的统一战线合力。
2. 提供军事支援国共两党通过派出人员参加军事行动、组建军队以及提供物资等方式,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支援。
例如,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与国民党军队共同组成了中国军队的主力。
双方合作配合,共同抵御日本侵略。
3. 政治协商国共两党通过政治协商的方式,就国家前途、抗战方针等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和统一。
例如,召开了重要的南京政治协商会议,就国共合作和共同抗战达成了重要共识。
这种政治协商为国共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三、合作的影响1. 构建了强大的抗战力量国共合作使得中国抗日战争有了强有力的组织和指挥体系,形成了庞大的民族统一战线,有效地凝聚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力量,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促进了国共关系的改善国共合作使得两党之间的互信逐渐增强,通过共同的斗争,国共两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3. 形成了民族精神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成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党、中国人民以及各界人士共同抗击侵略者,形成了众志成城、团结抗战的强大力量,培育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和国共两党的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抗战中的国共合作

历史报告抗战中的国共合作目录一、前言 (3)二、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 (4)三、历史时期的西安事变 (5)四、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 (6)五、后国共合作时期 (8)六、结语 (9)七、附件:调查问卷分析 (10)一、前言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是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军入侵中国东北;1932年1月,日军进犯上海;1935年,日军不断蚕食华北地区,史称“华北事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地侵犯与破坏。
举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热潮:东北人民抗日,“一二九运动”……国民党,共产党,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政党,虽然信仰、政治主张、阶级属性大不相同,但联合抗日、拯救民族已成历史必然,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次国共合作,感受中国人民的勇敢与智慧。
二、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首先,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
华北事变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作为其独霸亚洲、征服世界战略基地的野心。
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最关键的时刻,此时此刻任何的问题包括两党矛盾都应该搁置一边,共同抗日已是历史必然。
其次,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的转变,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使国共合作成为可能。
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最后,日军华北事变后势力范围深入中国内地,严重威胁英美在华利益,形成了英美联合同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的局面。
西安事变后,英美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张支持国共合作。
苏联和共产国际也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赞同态度,为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两党的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两党的合作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而国共两党在这场战争中的合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个政党之间的合作,更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体现。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在面对共同敌人时,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日本侵略者。
因此,两党在抗战初期便达成了合作共识,共同抵制日本的侵略行径。
这种合作不仅仅是两党高层之间的合作,更是两党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合作。
无论是在军事行动上,还是在政治斗争上,两党都紧密合作,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
在军事行动上,国共两党相互协作,共同组建了抗日军队。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人民抗日军,中国国民党也组建了国民革命军。
两党的军队在战场上互相支援,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毛泽东、蒋介石等领导人通过密切合作,确保了军队的协同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这种军事上的合作为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斗争上,国共两党通过合作共识,共同推动了国家的抗战进程。
两党在政治上相互谅解,尊重彼此的利益和立场,共同制定了抗战的政策和战略。
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中国国民党的抗战政权,同时也在解放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提供了政治基础。
两党通过政治斗争的合作,使中国人民在团结一致的力量下,成功抵御了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除了军事和政治上的合作,国共两党在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两党共同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的经济,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两党也共同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文化环境。
然而,国共两党的合作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双方在一些政治、军事和经济问题上存在分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党的合作。
但是,通过双方的努力和妥协,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两党的合作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两党的合作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结果。
国共的两次合作

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共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2年8月,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共产党的让步,在三年国共合作中,共产党没有军队,没有领导权)。
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国民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破裂:到了大革命后期,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国共第二次合作形势促使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一、问题点拨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但不是正式形成,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国民党正式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而是以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
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是一面旗帜,起一个引领、带头作用。
3.“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的区别党内合作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
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所以叫党内合作。
而党外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
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二、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联系与区别摘自2013年江苏高考T22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战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经过、意义和特点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民族抗战:
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真正觉醒起来,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之中。
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不论是男人、妇女,不论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他们之中,有多少人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有多少人毁家纾难,捐资破敌;有多少人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场面,到处是汹涌澎湃的救亡图存浪潮,到处是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景象。
这样,日本帝国主义面对的不再是少数人,而是拥有四亿五千万人民的整个中华民族,是四亿五千万人民用血肉筑起的新的长城!正如毛泽东所说,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遭到失败的命运。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了多次会战,消灭了大量日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抗日战争这样,民族觉醒如此深刻,动员程度如此广泛,战斗意志如此顽强。
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
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抗日战争时候民族的团结和觉醒是空前的。
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
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例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一切炎黄子孙,不分阶级、党派、民族、地区,不分宗教信仰,不分男女老幼,一齐为抗日战争贡献力量。
作为人民群众的主体的工人农民,流血流汗,为抗战付出了最大的牺牲。
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国民政府征募壮丁达1335万余人,绝大部分是农民、工人;解放区战场的近百万主力军和220余万民兵,是以农民为主体。
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积极参加统一战线,为抗日奔走呼号,在文化教育、宣传鼓动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民族资产阶级也表现出巨大的爱国热忱,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的资本家,为避免资敌,将工厂企业大举迁往内地的大后方,支持了国家的战时经济。
56个民族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抗战,成千上万支各民族的游击队、自卫队在和敌人作战,数不胜数的担架队、救护队、运输队等,在日以继夜地辛勤奔忙,形成各民族人民支持战争的滚滚洪流。
各地方实力派也能抛弃相互的前嫌,从民族大义出发,同舟共济,积极出兵、出粮,如,四川省派出了100余个师参战,1941~1945年出粮达8443万市石。
其他如云南、广州等各省军队,都在抗战或作出了贡献。
在海外的1000余万华侨,也为祖国的抗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世界各地的华侨组织了大量爱国团体,著名的如陈嘉庚的“南侨总会”,发起抵制日货运动和募捐运动,派人回国参战。
1937年~1942年,华侨认购的救国公债达11亿元之巨;仅1939年,全国战费(不含敌后战场)为18亿元,当年华侨捐款及侨汇即达13亿元。
在抗战头3年里,海外华侨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3辆,救护车1000余辆,物资总数在3000批以上,1939年初,仅菲律宾就输送了16名飞行员回国参战。
抗战期间先后加入东江地区抗日游击队的华侨及港澳同胞在1000人以上。
印尼归国华侨李林,参加八路军后任120师第6支队骑兵营教导员,在作战中英勇牺牲,被誉为女英雄。
国共合作:
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地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在全国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国民党领导的军队担任正面的正规战,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担任敌后的游击战, 这种统一战线内的分工, 既符合全国抗战军事战略上的需要, 又符合国共两党和两军的自身情况。
国民党掌握全国政权, 控制全国资源, 拥有余万人的正规军, 且装备水平远远高于我军, 理所当然地担负正面战场的正规战而我军数量少、装备差, 但素质高, 善于做群众工作, 善于
游击战和运动战, 独立作战和生存能力强, 适于担负开辟敌后战场, 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
两个战场的形成是统一战线在军事战略布局上最为成功的体现, 是既统一又独立, 既联合又斗争的原则的体现。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 使敌后战场得以巩固、扩大, 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成为战胜敌人的决定性战场。
例子:中国共产党倡导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35年8月1日即发表《八一宣言》,郑重宣布:“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红军的行动,“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从1936年初开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多次举行国共合作的谈判,到1937年9月23日,国民党中央社发表了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同意将红军和南方八省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敌后,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
在敌后战场,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机场、百团大战、黄土岭伏击战等一系列辉煌的战绩,特别是到抗战后期,建立了19块大的抗日根据地,将日本侵略军压缩在铁路线、大城市狭窄的点、线区域,使其濒临失败的边缘,为抗日军民的战略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而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则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赴缅远征作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节节抵抗,沉重地打击了日寇,取得了台儿庄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第二次赴缅作战、芷江会战等若干著名的胜利,并在1943年下半年起逐步夺取了抗日战场上的制空权,同样为抗日战场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由于抗日统一战线的存在,中国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紧密配合,将士团结协作,浴血奋战,陷敌于进退唯谷的境地,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吞并中国的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