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分析
[解析]沧浪亭赏析
![[解析]沧浪亭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a179c6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61.png)
沧浪亭赏析一、沧浪亭历史、概况二、沧浪亭造园特点、布局特色三、沧浪亭建筑、植物等设计亮点四、总结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
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
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
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
历史:“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
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
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整体介绍】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融园内外景为一体,园外水面宽广,自西向东,环绕园周之一半后向南流去。
水流澄澈,鱼戏莲叶之间,夏日莲花盛开,一水皆香。
水上有曲桥斜渡,桥头有“沧浪胜迹”坊耸立,坊两侧沿池北岸,种植碧桃垂柳,树荫下石凳成排,可供游人休息观景。
沧浪亭的面积约16亩,布局以假山为中心,简洁幽静,落落大方。
沧浪亭在假山东首最高处,亭为方形,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树图案,建筑古朴,亭的结构形式与整个园林气氛非常协调。
在假山与池水之间,隔着一条向内凹曲的复廊。
廊壁置花窗多扇,透过漏窗花格,既沟通了内山外水,也使水池、长廊、假山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沧浪亭花窗样式颇多,据说全园有108式,分布在园内各条走廊上。
沧浪亭景点分析

沧浪亭平面图
• 沧浪亭的主要景点有 :沧浪胜迹坊、石梁 桥、
沧浪亭主要景点介绍
• 沧浪亭的主要景点有
沧浪胜迹坊、石梁桥、沧浪亭门厅、 沿河复廊、面水轩、观鱼处、闲吟亭、妙 室闻香、沧浪亭、清香馆、明道堂、瑶华 境界、看山楼、印心石屋、翠玲珑、五百 名贤祠、仰止亭、御碑亭等
沧
浪
胜
迹
• “沧浪胜迹” 石碑坊原立于 沧浪亭门前, 三门四柱,檐 角飞翘,显得 古朴、庄严。 是苏州唯一树 有石牌坊的古 典园林,现移 至人民路口。
瑶
华
境
界
• “瑶华境界”座落在 “明道堂”南,庭院 相隔,轩三间,素雅 质朴,“瑶华”,传 说中的仙花,色白似 玉,香味浓郁,见之 则长寿。轩南窗外丛 竹掩映,轩北院内植 玉兰、柏树,原为园 主会客之所。
这是瑶华境界和明道堂之间 的院落,瑶华境界在南,明 道堂在北,东西两侧有长廊 把它们连接起来。庭院内古 数掩映,给人以庄严肃穆之 感。
瑶华境界南面的小小院落,院落 内修竹挺拔,景色秀美。尤其在 皓月当空的夜晚,万籁俱寂,皎 洁的月光透过婆娑的竹叶在粉墙 上投下点点斑驳,一幅生动的墨 竹图就会呈现在眼前。
看
山
楼
• 看山楼”,飞檐翘角,结构精巧,外形美观。登 楼可俯视南院、农田林舍,远则可眺望城外,西 南方七子、灵岩、天平诸山峰。
印心石屋
面水轩内部
观
鱼
处
• 沿复廊向东走就可以 可到达“观鱼处”, 它的原名叫“濠上观 ”,俗称“钓鱼台” 。取意于庄、惠濠梁 问答和庄子濮水钓鱼 的典故,旨在表现园 主归隐江湖,超然于 世的清高墙界。
• 观鱼处内有苏舜钦写的《沧 浪亭记》,你可以在这里稍 微休息一下,重温这部经典 的作品。在这里观鱼赏景, 你既能感受人生的自由与逍 遥;也能体味人生的安逸与 快乐!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作为中国文化名城苏州的代表性景点,沧浪亭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建筑,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色。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沧浪亭的时代特色。
一、建筑风格沧浪亭最早建于北宋时期,其主体建筑始建于元代。
历经明、清两代修缮,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
沧浪亭为传统的园林式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园林设计理念的诸多特点。
沧浪亭内部布局灵活,拥有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和建筑形式。
例如,亭内的“莲池”、“精舍”、“鹧鸪楼”等景观,为苏州园林建筑中的经典代表。
在建筑风格上,沧浪亭还采用了“多重层次”的设计理念,即以亭为中心,围绕着九曲桥、日月桥等各种桥梁及其它园林元素,打造了一个诸多景点相互连接、互相呼应,错落有致的整体园林景观。
二、文化内涵沧浪亭不仅是一个具有优美园林特色的景点,也是聚集了众多文化内涵的地方。
沧浪亭内另一亮点,是墙壁上的古诗词和曲艺表演、传统绘画,这些传统文化艺术成为沧浪亭的又一特色。
沧浪亭内部还设有园林石刻、碑刻等文化遗产,这些文化方式的遗存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沧浪亭历史的发展脉络,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沧浪亭汇集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包括历史、艺术、文学、哲学、园林等方面,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可以大致总结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特色、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的融合。
三、城市文化沧浪亭不仅是苏州的文化特色景点,也成为苏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沧浪亭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影响深远,达到了城市文化的方方面面。
首先,在历史方面,沧浪亭成为了苏州文化的重要见证者。
从宋朝到明清时期,苏州的城市发展和文化繁荣程度都是有目共睹的。
而沧浪亭则是这样一个代表性的建筑,见证了苏州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其次,在旅游业方面,沧浪亭被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领略。
因此,沧浪亭不单是苏州的代表性景点,更成为苏州得以展示和弘扬城市文化的重要地方。
因此,在流行文化、文化传承、城市形象塑造、国际交流等方面,沧浪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沧浪亭景观设计特色与思路

沧浪亭景观设计特色与思路沧浪亭的景观设计,真的是能让人看一次,记一辈子!你一走进沧浪亭,仿佛是穿越了时空,进入了一个宁静又充满诗意的世界。
这里的每一处景观都像是精心安排的画卷,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乏现代的巧思,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份悠闲与舒适。
说到沧浪亭的设计特色,那可是有讲究的,不是简单的“绿树成荫,花草遍地”那么轻松。
它更像是一位大师级的设计师,用心去雕琢每一寸空间,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自然与文化的和谐美好。
咱们先从亭子说起。
沧浪亭本身就很有意思。
它不像那些高大上的现代建筑那样锋芒毕露,反而是一种低调的美。
亭子不大,但却特别有味道。
站在亭子里,你会发现它的设计很讲究“藏与露”。
周围的树木和植物并不是密不透风,而是巧妙地分布,让阳光能够透过枝叶洒下来。
夏天坐在亭里,风一吹,凉爽宜人,阳光透过树影斑驳地洒在石板上,简直是人间仙境。
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古代诗人吟咏的地方,安静、舒适,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
再说说它的水景,哎呦,真是美得没话说。
沧浪亭附近的水面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走在石板小道上,水面像镜子一样平静,偶尔会有几只小船划过,水波荡漾,倒映出亭子的影子,恍若仙境。
你有没有注意到,水池里还特别种了些荷花?那个荷花开放的季节,简直美到不行。
白色、粉色的荷花一朵接一朵地开,香气扑鼻,水面上漂浮着细碎的花瓣,整个景象都像是走进了一幅水墨画。
那种感觉,真的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水面带走了。
沧浪亭的绿化也是一绝。
这里的植物种类多得让你眼花缭乱,走在其中,仿佛是一场植物大巡游。
竹子、松树、梅花……每一种植物都能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
竹子看上去高高瘦瘦,像一个个穿着绿衣的小精灵;松树则是那种稳重的老者,枝繁叶茂,给人一种厚重的力量感;梅花嘛,冬天的时候总是第一个绽放,花开得鲜艳、清香扑鼻。
走在这样的环境里,给人一种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仿佛是进入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一个净土。
其实沧浪亭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你看得开心,它更多的是给人一种内心的平静。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沧浪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一处古建筑。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沧浪亭以其独特的时代特色而闻名于世。
沧浪亭的时代特色表现在其建筑风格上。
沧浪亭建于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到了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进行了扩建,历经七百年的光阴。
沧浪亭的建筑风格集南宋、元、明、清之大成,展现出了这几个时代的建筑特色。
南宋时期的沧浪亭以小巧精致见长,注重空间布局和细节雕刻,给人一种纤巧灵动之感。
元代的扩建则增加了规模和气势,使沧浪亭更加壮丽。
明代的沧浪亭则注重夸张和装饰,以其精美的彩绘雕饰令人叹为观止。
清代时期,沧浪亭又进行了多次修复,恢复了其原始的简洁大气之美。
这种融合了不同时代特色的建筑风格,使沧浪亭独具魅力,成为苏州古典园林的瑰宝之一。
沧浪亭的时代特色还表现在其设计理念上。
沧浪亭的设计规划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沧浪亭以水为主题,巧妙地利用了湖泊和水道,将山石、树木、亭台等各种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整个亭子园林布局严谨,构思精巧,给人一种宜人舒适的感觉。
沧浪亭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规划中的“一步一景”和“以小见大”的设计理念,通过不同角度的观赏,使人们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变化和生活的美好。
这种设计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沧浪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时代特色而闻名于世。
其建筑风格、设计理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无论是对于苏州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来说,沧浪亭都是一处值得探索和欣赏的历史文化景点。
沧浪亭造园特色分析

沧浪亭造园特色分析引言沧浪亭是中国苏州园林中的一座著名景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园林特点吸引了众多游客。
本文将对沧浪亭的造园特色进行分析,包括其历史背景、园林布局、建筑风格、植物景观等方面。
1. 沧浪亭的历史背景沧浪亭建于北宋末年,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
它最早建于公元1044年,历经多次重建、扩建和修复,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2. 沧浪亭的园林布局沧浪亭占地面积不大,但其布局精致,充满了变化和惊喜。
园内主要有“船山”、“榭山”和“山在船上”的景观,围绕着一座湖泊布置。
亭内还有小桥、曲径和假山,使整个园林充满了层次感。
3. 沧浪亭的建筑风格沧浪亭的建筑风格以典型江南园林的建筑形式为基础,融合了宋代建筑和明代建筑的特点。
主要建筑包括亭门、亭台、廊道、门墩等,采用了传统的青砖灰瓦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严谨、精细。
4. 沧浪亭的植物景观沧浪亭园内植被丰富多样,以湖泊为中心,周围种植了各种名贵的花草树木。
其中,著名的有樱花、杜鹃花、荷花等。
不同季节,园内的植物景色各异,给游客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5. 沧浪亭的特色活动沧浪亭不仅有着独特的园林景观,还有一些特色的活动吸引游客。
比如,每年的樱花季,园内会举办樱花祭,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并参与活动。
此外,沧浪亭还定期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杂技表演、茶艺表演等,让游客更好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6. 沧浪亭的旅游价值沧浪亭作为苏州园林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之美,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对于推动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结论沧浪亭作为中国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园林布局、建筑风格、植物景观和特色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通过对沧浪亭的特色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保护和传承沧浪亭的园林特色,同时结合现代化的需求,打造更加完善和独特的旅游景点。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沧浪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文化名城苏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江南园林艺术的代表,被誉为“江南第一亭”。
沧浪亭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
沧浪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明清时期苏州建筑的典型特征。
它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以小天地、微缩景观的方式,将自然山水与建筑融为一体。
它的主体建筑为两层的亭台式建筑,风格简洁古朴,不流于奢华和浮华,展现了江南地区建筑的独特韵味。
沧浪亭展示了苏州文化的繁荣与精湛。
沧浪亭内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学名篇,如张大千、陈寅恪、曹云华等名人的手迹,以及一些古人题刻。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苏州在明清时期文化繁荣的历史,也彰显了苏州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
沧浪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它以人工湖、亭台楼阁、洞室假山等园林景观为特色,呈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工艺和审美理念。
沧浪亭的建筑布局精致,景色宜人,通过人工构筑和自然山水相结合的方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园林氛围,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沧浪亭也是一处展现传统艺术的场所。
亭内经常举办书画展览、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使游客能够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在沧浪亭每年举办的苏州园林艺术节上,游客可以欣赏到苏州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精彩表演,如苏州评弹、苏剧等。
这些艺术表演让游客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也为沧浪亭增添了当代氛围。
沧浪亭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文化积淀和园林艺术,展现了明清时期苏州的繁荣与精湛,体现了传统艺术与当代文化相结合的时代特色。
它是一个展示苏州文化魅力和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重要景点,也是游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之一。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
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 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 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 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 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 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5. 建筑特色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xxx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目录沧浪亭ຫໍສະໝຸດ 林文学赏析1. 简介 沧浪亭,坐落于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它的设计和建造融合了中国传 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展示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2. 历史由来 沧浪亭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当时的苏舜钦被贬谪到吴中。他在那 里发现了一块约六十寻的空地,三面环水,没有民居,树木茂盛,与城市截然不同。于是, 他花费四万钱买下这块地,并在北岸筑亭,取名"沧浪亭",这源于他对"沧浪之水清 3. 园林布局 沧浪亭的布局特点是面水而筑,以山为主。大有"未主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门前"之感。 隔水相望,廊阁隐现,古木参天 4. 园林景观
-
THANKS
感谢观看
XXX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沧浪亭的造园巧于因借,精在休宜,园外借葑溪清流形成水迎客的独特风貌,园内古木参 天,山幽林茂,野趣十足。建筑造型别致,环山而造,复廊依山傍水,堂轩简朴无华,园 内108个漏窗图案精美生动,精巧变化,无一雷同,为园中一胜。沧浪亭以城市山林的风 格独树一帜 6. 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位于园中西南,实为假山石洞,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此外还有仰止亭和御碑 亭等建筑与之映衬 7. 面水轩 我以我眼看沧浪,谢谢观赏 感谢观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翠玲珑” 馆连 贯几间大小不一的 旁室,使小馆曲折, 绿意四周,前后芭 蕉掩映,竹柏交翠, 风乍起,万竿摇空, 滴翠匀碧,沁人心 脾。
2015-3-12
看山楼位于沧浪亭之最 南端,为三层建筑物, 建于黄石砌成的洞穴之 上,楼洞浑然一体,恍 若天成。近俯南园,平 畴美池,屋舍俨然;远 眺城外,西南诸峰似隐 约前;返身回望沧浪亭, 则茂林幽竹,恍如置身 深山丛林之中。
2015-3-12
廊的分布
沧浪亭中廊道环绕土 山和池水布置,起到 点景、观景的作用。 在土山与池水之间, 用复廊相隔,使得园 内园外,似隔非隔, 山崖水际,欲断还连, 以造成景深和两面观 景,并使得园外之水 与墙内之山互为映衬, 一虚一实,互呈对比, 相得益彰。
2015-3-12
园林功能组织
园林景观分析
园林形体特征
园林形体特征
有人认为建筑、山石、水、 花木为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 这足以说明山石在园林中所占 的重要地位。园林中的山石是 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为此, 故又称之为"假山",他不仅师法 于自然,而且又凝结造园家的 艺术创造,因而除神形兼备外, 还具有传情的作用。
园林空间特点
园林空间特点
2015-3-12
沧浪亭中西部廊道 中有两处亭子,一 处观景,另一处为 御碑亭。丰富空间
2015-3-12
五百名贤祠,祠 中三面粉壁上嵌 594幅与苏州历 史有关的人物平 雕石像,为清代 名家顾汀舟所刻
2015-3-12
园中最大的主体建 筑是假山东南部面 阔三间的“明道 堂”。明道堂取 “观听无邪,则道 以明”意为堂名。 为明、清两代文人 讲学之所。堂在假 山、古木掩映下, 屋宇宏敞,庄严肃 穆。墙上悬有三块 宋碑石刻拓片,分 别是天文图,宋舆 图和宋平江图(苏 州城市图)。
沧浪亭的 门开在园 的北面, 有一道石 桥与外界 相连,下 有一湾池 水。一道 折桥引入 园内
2015-3-12
未进园门,已是 绿水回环,垂柳 迎风。凭栏依岸, 临水山石嶙峋, 复廊蜿蜒如带, 又有面水轩与观 鱼处凌于水面, 可行可驻,半内 半外
2015山高耸,山上建造 有沧浪亭,亭为方形平面, 石构梁柱,灰瓦歇卷棚顶, 屋角高高翘起。石柱上镌 有对联:“清风明月本无 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山的南部和西部围有复廊, 并配有亭榭,山体高下陡 峭,小径曲折变化,极富 野趣。
园林用水有动有静,沧浪亭似乎有将此划为一体。集中 而静的水面能使人感到开朗宁静,园中小池之水如镜,在山 石的衬托下显得更是秀气。相较于此,园外葑溪河。独立的 看,葑溪河又算做静水,透过复廊上的漏窗,可以感受到在 市井的嘈杂下水面的平静。
园林空间特点
园林空间特点
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布局和风格在苏州诸名园中独树一帜。 苏州的其他园林,往往以高墙围绕,自在丘壑。沧浪亭则以不落同 响,敢于破格,大胆借取外景,一反高墙深院的常规,融园内园外 为一体,具有山林野趣,在苏州各园中尚属难得。
园林功能组织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 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 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 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 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 园内、外的山、水,使水 面、池岸、假山、亭榭融 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 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 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 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 野林。
院落分析
“园中园” 的结构。大 量地使用墙 的元素,造 成“园中 园’’的结 构,增加空 间丰富感, 同时消除建 筑的边界感
Thank you!~.~
2015-3-12
2015-3-12
植物的运用
植物的运用
沧浪亭在植物的运用上夜体现了 不同的手法:孤植、对植、丛植、 群植等。沧浪亭 的东南部运用了孤植手法使得天 空(背景)和院内空间形成图底 关系,在入口大门 的位置运用对植的手法形成呼应, 不仅是对入口空间的强化,也是 对此标志意义的 恰当表达与呼应。在真山林上运 用群植和丛植形成自的山林野趣, 不致使山林又虚 假之感
园林简介
北宋庆历年间(公园1044 年)诗人苏舜钦遭贬谪流寓来 苏,因感其原址高爽静僻,野 水萦绕,遂以四万钱购得,始 在水旁筑亭,取“沧浪亭之水 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 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 亭曰:“沧浪亭”。后园几经 荒废。清康熙35年(公元1696) 重修,该修沧浪亭于土阜之上, 并建轩、廊等建筑,临池造石 桥作为入口处,成为今沧浪亭 的布局基础。
2015-3-12
沧浪亭中的沧浪 亭位于主景山上, 亭为方形平面, 石构梁柱,灰瓦 歇山卷棚顶,屋 角高高翘起。石 柱上镌有对联: “清风明月本无 价,近水远山皆 有情”。亭旁有 百年古树数棵, 形成古雅幽远的 环境。
2015-3-12
沧浪亭中廊道环绕土山 和池水布置,起到点景、 观景的作用。在土山与 池水之间,用复廊相隔, 使得园内园外,似隔非 隔,山崖水际,欲断还 连,以造成景深和两面 观景,并使得园外之水 与墙内之山互为映衬, 一虚一实,互呈对比, 相得益彰。
我眼中的沧浪亭
我眼中的沧浪亭
沧浪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当中我最喜欢 的一个,园林中最全园景色简洁古朴, 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 美。所谓自然,一是不矫揉造作,不妄 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二是表现得法, 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沧浪亭 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 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 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 乡诗意。
园林功能组织
园林功能组织
园林布局
庭院布局以山为主,水绕园外, 成为外景,建筑绕山布置。因 葑溪河绕远而过,故未入其园 先借河成境。沧浪亭则外临清 池,一泓清水绕园而过,河流 自西向东,绕南而出,流经园 的一半。此布局融园内外景于 一半,借助“积水弥漫数十亩" 的水面,扩大了空间,造成深 远的空灵的感觉
沧浪亭历史由来
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 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 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 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 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 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 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 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公元 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 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 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 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 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沧浪亭风格
沧浪亭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占地面积1.1公倾,位于 苏州市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园, 沧浪亭古木参天,绿竹摇风,林木苍郁,幽径曲折,高筑四 望,借景园外,以郊野山水为衬托,秀色遥遥,自然闲雅, 气质古朴,体现出沧浪亭超尘脱俗、操守高洁的园林主题。 北宋诗人苏舜钦取意《楚辞· 渔父》中的《沧浪之歌》:“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并自号“沧浪翁”, 生活恬淡自适。濯缨濯足,进退自如。 这里就体现了老庄尊崇的天道,即纯粹的自然之道。人应该 从自然山水美中获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把自然的美与主体 的“自喻适志”逍遥无为相联系,是把自然作为“道”的 “无为而无不为”的表现来看待)
2015-3-12
沧浪亭历史由来
沧浪亭历史由来
“沧浪亭[1]”始为五代时吴 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 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 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 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 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 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 濯吾足”,题名“沧浪亭”, 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 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 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 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 振。
园林与场所
园林与场所
沧浪亭 在江苏吴县城内郡学之南, 钱氏广陵王元璙别圃,宋苏舜钦 得之,筑亭曰沧浪,因作沧浪亭 记,积水弥数十亩,旁有小山, 高下曲折,与水相萦带,舜钦死, 屡易主,绍兴时曾归韩世忠家, 俗名韩王园,由元迤明,废为僧 居,旧有飞虹桥、濯缨亭、清香 馆、翠玲珑、瑶华境界诸胜,明 归有光、清宋荦皆有记,至今为 吴中胜境。 在湖北阳新县放生 池上,莲花弥望,夹堤皆垂柳, 群山环列,有浮屠突兀在云烟紫 翠间,记称江山之胜,颇似武林 西湖。
园林分析
之沧浪亭
石逸彬 明俊宇 宋春攀 余沁格
目录
园林简介 沧浪亭历史由来
园林与场所 园林形体特征 园林空间特点
园林功能组织 园林景观分析 我眼中的沧浪亭
园林简介
园林简介
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 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 悠久。始建于北宋,为文人 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 浪亭”。沧浪亭占地面积 1.08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