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美育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阶段,而美育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渗透和体现。

本文将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开展文学欣赏活动,培养审美情感文学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学作为文学传播的主要途径,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课、诗词歌赋鉴赏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近优秀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教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情感的文学作品,通过深入解读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开阔他们的美感世界。

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例如朗诵比赛、诗歌演讲、故事会等,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全方位地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喜爱和欣赏能力,从而达到渗透美育教育的效果。

二、关注语言的美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作为交流和表达的工具,在小学阶段应该注重对学生语言的美感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例如通过课文欣赏、诗歌鉴赏等方式,让学生领略语言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热爱和兴趣。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有趣的语言表达活动,例如做词语的游戏、写诗句、编故事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去发现语言之美,在参与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够渗透美育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和感悟力。

三、注重文化传承,培养国学情怀美育教育旨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学情怀,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教学歌曲、传统诗词、古文观止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情感认同,从而渗透美育教育的内容。

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分析

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分析

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分析1. 引言1.1 美育教育的重要性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丰富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内容。

美育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独特感受和认知,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发展。

通过美育教育,学生不仅可以感悟美的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拓宽文化视野,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文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而美育教育则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审美教育和文学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全球化,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作为中学语文课堂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美育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通过加强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加强美育教育的实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字数:280】1.2 中学语文课堂中的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美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学生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培养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中学语文课堂中的美育教育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美的创造和传播中去。

通过引入美育教育,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促进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2. 正文2.1 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意义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美育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指的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感和欣赏能力,
促进学生的情感、思维、创造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美育教学:
1. 文学鉴赏:通过导读文学经典、赏析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
学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绘画写作: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写作活动,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
的情感、观察和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绘画审美和创造力。

3. 朗诵表演:通过朗读经典诗歌、散文、戏剧台词等,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表演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4. 影视音乐欣赏:在语文课堂中,可以播放精选的电影片段、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
赏和分析影视作品中的美学元素,培养学生对影视音乐的鉴赏能力。

5. 写作创作:通过写作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情感抒发等,培养学生的
想象力、思维逻辑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的美育教学方法,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美的享受和启发。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文学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在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从美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角度进行探讨。

一、通过课文传递美的情感语文课堂是美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选择的课文,向学生传递美的情感。

在教学《红楼梦》时,可以通过描述林黛玉的美丽、贾宝玉的风流等描写美的传递。

教师可以通过深入剖析课文,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美的内涵,增强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通过诗词歌赋塑造美的形象语文课堂中的古诗词、现代诗歌、歌曲等都是非常具有审美价值的文本,通过讲解诗词的意境、音韵、修辞等,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美的力量。

通过学习诗词歌赋,培养学生感受美的情感、欣赏美的形象,引导学生在课外自觉欣赏和创作美的艺术作品。

通过学习《锦瑟》这样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华丽的感情描写和优美的音韵美,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三、通过文学作品启发美的思维语文课堂中的文学作品是美的典范,通过讲解经典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赏析、感悟文学作品中的美,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体验。

在教学《西游记》时,可以讲解其中的风景描写、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美的意蕴,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

还可以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启发学生的美的思维,引导学生用文字、画笔、音乐等形式去表达内心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表达能力。

四、通过阅读启迪美的心灵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鉴赏能力的重要场所,通过阅读优秀文学名著和美术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美的感受,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在教学《水浒传》时,可以讲解其中的风俗风情、英雄豪杰形象,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使学生培养对美的敏感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五、通过课外活动加强美育渗透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举办朗诵比赛、诗歌朗诵会、文学沙龙等形式的课外活动,加强美育的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美育则是培养学生艺术情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认为美育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具有魅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探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 提高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仅是指让学生学习美术、音乐等专业课程,更是通过文字、语言本身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欣赏文字的艺术之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情节展开等对语文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可以如何表达情感、塑造形象以及传递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2. 培养情感体验美育教学在语文课堂中不仅仅是要阐释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作品的感染力,深刻体验到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语文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生活感悟,通过美育的引导和解读,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增强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美育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真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3. 培养创新思维美育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象和创造,并且将新的观点和想法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从课文选择入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首先要从对课文的选择入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精心策划课文内容,选择一些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魅力。

通过合理的课文选择,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热爱。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具体实施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具体实施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具体实施引言美育是指以美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综合性教育。

语文课堂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美育的实施也应该在其中得到体现。

本文将就语文课堂中美育的具体实施进行探讨,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一、注重语文美感教育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课程,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美感,让学生能够从语文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具体实施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1.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情感的美和思想的美。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向学生传授欣赏的方法,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

也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欣赏过的文学作品,开展文学作品的朗读、解读和评论活动。

2.组织学生参观文学、艺术展览,提供外出拓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亲身感受美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3.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文学创作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展示其创作成果,并进行相互欣赏和评价,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到美的乐趣。

4.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结合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设计一些跨学科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感受美的魅力,丰富其艺术修养。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注重语文美感教育,语文课堂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是学生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1.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文学作品的分析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题材、结构、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评价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朗诵、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具体实施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具体实施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具体实施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多媒体插图、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典的诗词歌赋、精美的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欣赏、感悟其中的美感。

在课外阅读中,鼓励学生品味不同类型、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通过课堂演讲、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表现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设计个性化的写作、朗读等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教师要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启发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使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进步。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欣赏音乐、观赏绘画等活动,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情感体验。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美德和道德情操。

五、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文学作品的分析、批评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还要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赏月、拜年等,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感受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实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欣赏、表达和思考与美有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造力、审美情操和文化素养。

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育的价值所在。

只有在美育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更好地领悟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从而更好地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让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本文将从文学欣赏、语言表达和阅读习惯三个方面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一、文学欣赏文学是美的载体,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背诵古诗词、讲述寓言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演讲、朗诵、剧本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文学之美。

通过文学欣赏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水平,还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二、语言表达语言是美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表达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指导、口语表达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富有想象力和情感的写作题目,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作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之美的感悟和追求。

三、阅读习惯阅读是美的享受方式,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导读、朗读、讲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的力量。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读书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美的快乐。

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还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中享受美的乐趣。

美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

只有在教学中贯彻美的理念,不断丰富美的内容,才能真正实现美育渗透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中的美育发表时间:2011-03-18T14:02:42.29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王维堂[导读] 语文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是既包括语文现象又包括文学现象的。

王维堂摘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是新课程标准下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这两门学科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

通过美育,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开掘语文学科内容中美的因素,从而更好地学好语文知识。

本文论述了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学生作者简介:王维堂,任教于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中学。

语文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是既包括语文现象又包括文学现象的。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它是用以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是人们彼此交际的工具。

人们在使用这一工具时所形成的语言现象,显然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语文学科本身就有一部分直接隶属于艺术美的范畴,是传统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而以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为目的的美育,则正是我们用以研究这些美的因素的工具。

因此,我们通过美育,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开掘语文学科内容中这些美的因素,在自觉的审美过程中,由“好之”到“知之”,借助美感活动这个中介,把学习对象和学习者紧密结合,更好地学好语文知识。

正是有了上述观念的指导,笔者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尝试让美育弥漫课堂,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美育要达到三个基本要求:即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欣赏和创造能力。

审美能力是审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包括审美的感觉、知觉、联想、通感、想象、理解、情感、体验等一系列心理能力,简单的说,即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

所以,笔者也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一些实践。

一、在读中感知美美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审美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感知的。

感知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把握,是实现审美活动的初始环节。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是树立美的意识,激发美的情趣的有效手段,严羽以禅喻诗,主张“妙悟”,就是从吟读入手;叶圣陶先生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

”其意思也不外乎于此,它能让学生在听、读之中自觉进行审美判断,真切感受作品中的情韵和气势,怡情怡性,陶醉在高尚的精神享受和美的愉悦中。

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纵观整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但仔细读来,却韵味已在其中。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那样。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三个句子看起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我的话”“她的话”“前面”“后面”“妈妈”“儿子”,学生读起来却能撩起许多思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而且,汉语语音音节清晰,音调变化丰富,富于音乐感,通过读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汉语语音本身的美。

朗读时,提醒学生注意语言中存在的诸多的音响形式美,如清脆美,声如裂帛;高亢美,响遏行云;纤弱美,莺语蝶舞;浑厚美,黄钟大吕;流利美,溪水潺潺;连腔美,珠圆玉润;婉转美,余音绕梁……学生于读之中切身体会到学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中国诗歌,平仄、对仗、韵脚,学生更有音乐感的体会。

二、在品中鉴赏美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到文学作品的创作时说:“文艺先需要有表现的情感,这情感必融合于一种完整的具体意象,即借那个意象得以表现,然后用语言把它记载下来。

”这里提到的情感、意象、语言,就是文学作品构成的三要素。

文学作品的美及审美价值,就是体现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的三者和谐之中的。

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必须抓住意象美、情感美、语言美这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唤起学生的美感体验来进行审美教育。

对于意象美,笔者常用想象法。

意象美是通过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现的,它包括了文学形象中描绘的自然景物、社会图景、人物性格等。

在审美过程中,想象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

通过想象,作者描绘的意象就会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同时,由于每个人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文化程度不同,他们头脑中的意象也就不一样,这正是表现了审美的魅力所在。

黑格尔说:“人类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想象让学生在美感世界插上了遨游的翅膀,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踏海则情溢于海”的审美感受。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

但学生头脑中产生的意象决不应仅限于作者的直接描绘。

因此,在讲授时,笔者让学生在读的同时想像画面内容,如读“闭了眼,树上仿佛是桃儿、杏儿、梨儿”时,要在想像中让眼前呈现一幅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的画面,把各种想像中所看到的而书上尚未写出的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纷纷对美的意象进行了新的挖掘,为这篇美文增添了新意境。

对于语言美,笔者常用推敲法。

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手段,是文学美的主要特征。

鲁讯先生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可见,语言美也是内容与形式、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感目、感耳、感心是一个逐步升华、由浅入实的审美过程。

在教学中,笔者也遵循这一过程,通过看、听、赏三个步骤,达到感悟美的目的,即看结构方式,听抑扬顿挫,赏美词美句。

在此,笔者着重介绍用推敲法赏美词美句。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的用字精炼传神,有的句式优美多样,有的对话富有个性,这都值得引导学生去推敲、欣赏。

比如教《绿色蝈蝈》一文,文中写道蝈蝈“素囊装满后,它用嘴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的。

”笔者让学生从“装”“抓”“擦”“闭”“躺”一系列动词入手,学生立刻就由此品出蝈蝈吃饱喝足后的悠闲、可爱之情态,同时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也在这些传神的动词之中流露得淋漓尽致。

又如在教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时,笔者着重让学生品了1~15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从妈妈、“我”、爸爸三人的神态、语言、语气以及从对话中的气氛中,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人物形象清晰地浮现于字里行间,美也就这样流入了学生心底。

对于情感美,笔者常用对比法。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作者的灵魂,一个具有合格审美鉴赏能力的教师,就应该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做出准确评价,使学生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

事实上,美育就是情感教育,我们应善于调动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

通过对比,与自己比,也让作品中的人物互相比,体会作家的人格情怀,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如学玛丽?居里《我的信念》,在了解了居里之后,笔者让学生将自己与居里夫人比,同等环境,同等遭遇我们能和她一样吗?比较之下,居里夫人那种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的进取,超然脱俗的人格魅力之美已于无形中辐射了学生的整个灵魂。

三、在写中创造美作文常是教师一提,学生就头疼,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要么觉得没有值得一写的材料,要么觉得文无定法,写不好,所以,写出来的大都是无病呻吟,文理不通之作,而加强美学理论指导,我们就可以使学生用创造美的眼光去发掘平凡生活中的美好东西,充实作文的写作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美的创造规律,从文章美的构成要素中去悟出写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笔者主要作了三个方面的努力:一是积累素材。

张载曾说:“充内形外之谓美。

”这就强调指出,内容充实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因此,笔者常提醒学生留心日常生活。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笔者曾要求用一周的时间观察校园内的任意一个人物,他的外貌、服饰、口头禅、习惯动作、常见表情,从而推测他的性格特征,并用典型事例印证自己的判断。

在观察之后,学生的周记异常精彩,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

二是积累文章形式。

相对内容而言,文章的形式尽管千变万化,总有一些基本组合规律,如整齐、对称、均衡、反复、多样的统一等。

借鉴掌握优秀作品的各种表现形式,让他们作文时有所遵循,是一种极有意义的工作。

三是积累表现手法。

作文过程中,尤其要重视艺术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如点面结合、联想、环境烘托等。

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素材,掌握一定的规范,又具备相当的写作技巧,他们也就能创造一篇篇美文了。

总之,笔者通过实践,深切地体会到,如果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让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并去创造美,语文课堂也一定会美起来。

参考文献:[1]王东秀.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美育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14).[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中学邮政编码:733000Aesthetic Education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WANG WeitangAbstract: Strengthen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in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but also is determined by their characteristics. By aesthetic education, teachers can lead students to deeply develop aesthetic factors in Chinese teaching so as to learn Chinese knowledge better.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penetrat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aesthetic education; studen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