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1课标要求1、了解本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2、了解本诗情感的层层加深。
3、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手法。
4、了解本诗反语正出的效果。
5、了解本诗寓变化于统一的结构美。
学法点悟1、在诵读中体会意境和感情。
2、与同题材的古诗和现代诗比较阅读。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整体感知本诗以一组具体可感的“物”,表现了一种抽象的情。
以自己人生的四个阶段为序,回环往复地咏唱,将乡愁由对亲人的思念逐渐上升为家国之思。
疑难解析质疑:这首诗构思的巧妙主要体现在哪里?解惑:四节诗为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表达乡愁的对应物,而且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质疑:为什么说四个小节表达的感情是层层加深的?解惑:小时侯,思念母亲,可以写信;长大后,惦念爱人,坐船回家;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
到后来,母子死别,时空的隔阻再也无法沟通,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
现在,海峡将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乡愁得到了升华,感情更加厚重。
质疑:作者把乡愁说成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解惑:这样写,把抽象的感情——乡愁,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
托物寄情的写法,增加了形象性,便于使读者展开种种联想,也便于作者创造丰富的意境,表达感情,感染读者。
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揣摩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四个形容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正语反出,把乡愁浓缩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更加反衬出思乡之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浓烈。
2、“在这头”“在那(里)头”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乡愁情感,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乡土观,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乡愁》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感。
2. 分析《乡愁》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3. 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深入体会作者乡愁情感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乡愁》原文及其注释,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乡愁》,了解作者生平,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分享预习所得,共同了解作者。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乡愁》,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析诗歌内容(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每节的内容。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
4. 深入探讨乡愁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表达乡愁情感的词句。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感。
5. 欣赏诗歌艺术特点(1)教师分析《乡愁》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艺术特点。
(2)学生讨论诗歌的审美价值,提高鉴赏能力。
6. 小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乡愁情感的表达。
(2)学生课后搜集其他表达乡愁情感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7. 作业布置(1)熟读《乡愁》,背诵诗歌。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内容和鉴赏方法,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

《乡愁》优秀教学案《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愁》优秀教学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愁》优秀教学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
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
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
(借物抒情)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4《乡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4《乡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柔美的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下深刻领悟诗意与诗情。
2、加强诵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情绪和爱国情感。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讨论,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思乡曲》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大部分是内宿生)给学生谈谈想家的感觉,并朗诵小诗《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二、资料链接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试读,体会感情。
注意:朗读中应紧扣哪个词语来表现呢?1、小组交流划分节奏,标记重音。
2、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
第一节回忆平淡(小时候,诗人求学在外,思念母亲,这种对儿时的回忆,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遗憾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失落痛苦(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惆怅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3、学生自由诵读,再次体会感情。
《乡愁》优质课教案(通用9篇)

《乡愁》优质课教案《乡愁》优质课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愁》优质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愁》优质课教案篇1设计思路: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颗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深情诵读,读出诗韵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2. 老师也来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听读,如果你认为读的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文上标注重音。
教师读完,学生点评,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
3.再读全诗,注意:语气、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4小节达到顶峰。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1.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母子——,夫妻-——,母子——,家国——。
乡愁 教案优秀10篇

乡愁教案优秀10篇乡愁教案篇一《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乡愁》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3、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教学重点: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毛啊敏演唱的《乡愁》,创设情景)据说毛啊敏在中央电视台一次大型晚会上演唱这首歌时,曾使全场观众潸然泪下。
这收首歌何以如此感人?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一起走进《乡愁》作者余光中简介(大屏幕显示)二、诵读乡愁1、生自由朗读,根据课文提示划分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师示范朗读后,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要求(感情深沉语速舒缓)3、生朗读(齐读、分组读或指名个人读)三、解读乡愁(一)、欣赏图文并茂的录音朗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是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2、分析四种意象,每种意象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乡愁?3、想景悟情,通过想象,演绎诗歌内容,感受表达诗人情感。
(二)、欣赏诗歌这首诗美在哪里?从结构、修辞、意境等去欣赏。
(三)背诵诗歌四、拓展训练1、仿句,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乡愁是。
2、诗词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诗名句。
附:板书设计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家愁乡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愁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海峡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国愁托物寄情《乡愁》反思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
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

《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
教师下去指导顾问)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乡愁》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乡愁》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乡愁》。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的情感。
(3)学会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乡愁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当下,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意象的分析。
(3)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2.教学难点:(1)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诗歌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乡愁》朗诵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2)提问:你们对乡愁有什么理解?乡愁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感受?2.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4.分析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拟人等。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
5.实践活动(1)学生模仿诗歌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
(2)全班交流,评析优秀作品。
(1)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乡愁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乡愁》。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创作诗歌的热情高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1)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在分析诗歌情感时,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在实践活动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提高作品的创作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能力目标: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
怀。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同学们,你们学校的很多老师都说九(三)班是全年级最优秀的班级,老师也坚信这一点。
希望在这节课里,同学们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让老师尽情享受你们的精彩。
好吗?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非常高兴有一个这么好的机会能来永汉同学中学跟你们一起学习。
但是,在高
兴之余,老师的内心又有一股愁绪在疯长。
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对,老师想家了,想家人了。
)这
种情感体验,相信很多同学都曾经历过。
那我们把这种深刻思念家乡的心情叫什么呢?(对,乡愁。
) (板书:乡愁)
2、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
愁的诗句。
能说说你所知道的表达乡愁的古诗名句吗?
过渡: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对乡愁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看看他是如何倾吐心中的乡愁的!(板书:余光
中)
二、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1、掌握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抓住诗歌的四个意象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爱国情怀。
过渡语:阅读文章,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
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
有哪个同学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作家作品简介
作家: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去了台湾,祖籍福建永春。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
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背景: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年少时求学异地,不能常伴母亲身边;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远离故土,从此开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
婚后赴美留学,不能与妻儿相守;1958年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从江苏南京到四川重庆,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浪迹天涯的游子怎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余光中一挥而就写下这首《乡愁》。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朗读诗歌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四、诵读诗歌
1、听老师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2、听了老师的诵读,再根据你自己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应该如何朗读?
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的感情是真挚的,语调是深沉哀伤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
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3、学生自由练读。
(自读三遍)
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
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
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
4、指两名学生展示读(四人轮读、指名两人各自读)、全班齐读
5、学生创造性地诵读。
(男女同学各一名领读,男女同学轮流齐读、第四小节轮读、齐读)
五、问题探究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这些词语分别代表了诗人哪四个人生阶段?
2、在各个时间阶段,诗人因为什么而愁?这四节诗之间是什么关系?
3 、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到,摸不着。
在余光中的这首诗里,他把乡愁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
请把它们找出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完善自己自学时的感悟。
把自己的自学所得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3分钟)
我们用抢答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
以时间为顺序(小时候少年、长大后青年、后来中年,而现在老年)
(因为)母子分别(这是)思母情愁(因为)新婚离别(这是)夫妻离愁
(因为)母子死别(这是)丧母哀愁(因为)远离大陆(这是)思归浓愁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用来托物寄情的物体叫做“意象”。
意象:在诗歌中,作者想要表达某种感情,又不想直接表达的时候,就把感情寄托在某些物体上,这些物体就叫做意象。
如:这个同学穿的外套,在我们一般人的眼中,它仅仅是一件衣服,可在他的眼中就不仅仅是外套。
因为衣服是爸爸或妈妈给买的,体现了父母对他的爱。
那么,这件衣服就成了父爱、母爱的意象。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作者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
诗的第四小节,与前三小节已有所不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思乡之情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恋。
4、拓展讨论:乡愁是凝重、浓烈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举重若轻的手法,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
)
5、学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还想知道什么吗?
六、课文小结
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托物寄情,收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
这些意象,形式上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深入的。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以往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这也正是它的感染力所在。
七、仿写悟乡愁
想象和联想是诗歌创作最基本的要素。
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
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组句子。
)例: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家乡的那扇门。
乡愁是那盏为你守侯的灯。
乡愁是远行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故乡门前那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黄昏时天边升起的袅袅炊烟。
八、老师寄语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让我们共同祝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最后,让我们大家再次深情诵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诗意仿写或从主题和写法上比较阅读席慕蓉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