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
机械设备的润滑

机械设备的润滑概述机械设备的润滑是指通过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添加润滑油或润滑脂,减少机械部件之间的摩擦,降低磨损,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寿命。
润滑在维护保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润滑可以有效地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本文将介绍机械设备润滑的原理、常见的润滑方式以及润滑油的选择。
润滑的原理润滑的基本原理是在机械部件之间形成一层润滑膜,减少接触表面间的直接接触,并通过形成润滑膜阻止氧化、腐蚀和磨损的发生。
润滑膜可以减少机械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和磨损,同时降低机械设备的温度和噪音。
润滑剂主要通过润滑油或润滑脂的形式添加到机械设备的摩擦表面上。
常见的润滑方式1. 润滑油润滑润滑油润滑是指通过向机械设备中添加润滑油来实现润滑效果。
润滑油可以分为液压油、齿轮油、涡轮机油等不同种类。
润滑油通常具有较低的粘度和良好的润滑性能,能够形成较稳定的润滑膜,满足不同机械设备的需求。
在使用润滑油润滑时,需要定期检查润滑油的质量和油位,及时更换和补充。
2. 润滑脂润滑润滑脂润滑是指将润滑脂涂覆在机械设备的摩擦表面上。
润滑脂由基础油和稠化剂组成,具有较高的防腐蚀和黏附性能。
润滑脂适用于高温、低速、异性、封闭式和不易油封的机械设备。
润滑脂的使用要注意选择适合的类型和稠化度,并定期检查润滑脂的质量和添加量。
固体润滑是指利用固体材料在机械设备的摩擦表面形成一层固体润滑膜,减少直接接触和摩擦。
常见的固体润滑材料有石墨、二硫化钼等。
固体润滑适用于高温、高压、高速和真空条件下的机械设备。
固体润滑的使用要注意固体润滑材料的选择和涂覆方式。
润滑油的选择选择适合的润滑油是保证机械设备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
润滑油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工作条件根据机械设备的工作条件选择润滑油,包括温度、压力、速度等。
不同工作条件下,润滑油的要求也不同。
根据机械设备的润滑方式选择润滑油,包括润滑油润滑、润滑脂润滑和固体润滑等。
不同润滑方式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润滑油。
流体润滑原理

3. Navier-Stocks方程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是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建立了流体力学中速度与压力之间关系。
把粘性流体看作连续介质,取一个无限小的质点来研究其应力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如右图表示了一个质点在三维坐标中的受力情况。 通过每一点的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各有三个应力,共有九个应力分量。
。这两个力作用于单元体的质点中心。
式中:x 单位质量在x方向所受的体积力; u 流体在x方向的速度分量。
3. Navier-Stocks方程
作用于单元体上所有力的平衡条件为:体积力-惯性力+六个表面力=0。
则有:
式(S-4)为力的平衡方程。 式中:u、v、w分别为x、y、z方向的速度分量。
流体润滑原理
2. 雷诺方程
3. Navier-Stocks方程
4. 雷诺方程应用
5. 弹流体动力润滑简介
1. 概述
1. 概述
润滑:用具有润滑性的一层膜把相对运动的两个表面分开,以防止这些固体表面的直接接触,并使滑动过程中表面间的摩擦阻力尽可能减小,表面的损伤尽量减低,这就是润滑。
一、润滑的分类
3. Navier-Stocks方程
把式(S-1)、(S-2)(τ)、(S-3)(σ)代入(S-4)式中:
式中:
3. Navier-Stocks方程
代入(S-4)的三个方向:
式(S-5)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是速度与压力关系的方程。
3. Navier-Stocks方程
3. Navier-Stocks方程
七种轴承润滑方式优点缺点以及适用场合

七种轴承润滑方式优点缺点以及适用场合轴承是机械设备中非常重要的部件,用于支撑和减少机械设备的摩擦。
为了保证轴承的正常运行,润滑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润滑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七种轴承润滑方式,它们分别是:润滑油润滑、润滑脂润滑、干摩擦润滑、固体润滑、水润滑、气体润滑和混合润滑。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七种润滑方式的优点、缺点以及适用场合。
1.润滑油润滑:润滑油润滑是通过在摩擦表面形成润滑油膜来减少摩擦和磨损。
优点包括摩擦小、寿命长、适用于高速运转的轴承等。
缺点是当轴承运行在高速、高温或高粘度等特殊工况下时,润滑油的润滑效果会下降。
适用场合包括高速轴承、高温轴承和高负荷轴承等。
2.润滑脂润滑:润滑脂润滑是将固态润滑剂和润滑油混合制成的一种半固态润滑剂,适用于一些无需频繁维护和加油的轴承。
优点包括使用方便、不易漏油和长期稳定性好等。
缺点是当润滑脂老化或温度过高时,润滑效果会下降。
适用场合包括需要长期润滑、密封性要求较高和不易清洁的轴承。
3.干摩擦润滑:干摩擦润滑是通过在摩擦表面形成固态润滑膜来减少摩擦和磨损。
优点包括不需润滑剂、使用温度范围广和不受污染影响等。
缺点是摩擦力较大、容易产生干磨损和适用条件有限。
适用场合包括高温、高速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
4.固体润滑:固体润滑是将固态润滑剂直接应用于摩擦表面的一种润滑方式。
优点包括使用方便、不易泄漏和摩擦系数低等。
缺点是润滑效果随温度变化较大、容易形成沉淀和难以进行在线监测等。
适用场合包括高温、高速和重载等特殊工况。
5.水润滑:水润滑是使用水作为润滑介质的一种润滑方式。
优点包括环境友好、无毒无污染和不易燃烧等。
缺点是水的润滑性能较差、易蒸发和对金属腐蚀等。
适用场合包括低速、低温和密封要求严格的轴承。
6.气体润滑:气体润滑是通过气体形成气体隔离膜来减少摩擦和磨损。
优点包括摩擦小、适用于高速运转和密封性好等。
缺点是对气体压力和流量要求较高、不能很好地保护轴承和适用条件较窄等。
润滑知识

润滑知识(一)一、润滑的定义用润滑剂减少(或控制)两摩擦面间的摩擦与磨损或其他形式的表面破坏的方法叫润滑。
二、润滑剂的主要作用1、降低摩擦在摩擦面之间加入润滑剂,形成润滑油膜,避免金属直接接触造成摩擦,从而降低摩擦系数,减少摩擦阻力,减少功率损失。
2、减少磨损摩擦面间具有一定强度的润滑膜,能够支撑负荷,避免或减少金属表面的直接接触,从而可减轻接触表面的塑性变形、熔化焊接、剪断再粘接等各种程度的粘着磨损。
3、冷却降温润滑剂能够降低摩擦系数,减少摩擦热产生,而且能够带走产生的摩擦热。
4、密封隔离润滑剂特别是润滑脂,覆盖于摩擦表面或其他金属表面,可隔离空气、湿气或其他有害介质,保护摩擦面。
5、阻尼减震润滑剂能将冲击振动的机械能转变为液压能,起到减缓冲击,吸收噪音的作用。
6、冲洗清净润滑剂在润滑过程中不断流动,可及时冲刷走摩擦表面上的磨屑及污物,防止发生磨粒磨损。
三、润滑油的主要理化指标(一)、润滑油的流动性能:粘度、粘度指数、倾点和凝点1、粘度Viscosity:当润滑油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相对移动,在油分子之间产生阻力,使润滑油无法进行顺利流动,其阻力的大小称为粘度。
粘度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粘度的度量方法分为绝对粘度和相对粘度两大类。
绝对粘度分为动力粘度、运动粘度两种;相对粘度有恩氏粘度、赛氏粘度和雷氏粘度等几种表示方法。
2、粘度指数(Viscosity index)粘度指数是表示油品随温度变化这个特性的一个约定量值。
粘度指数越高,表示油品的粘度随温度变化越小。
一般以VI表示。
3、倾点和凝点(Pour point and Solidification point)倾点是在规定的条件下被冷却的试样能流动时的最低温度,以℃表示。
凝点是试样在规定的条件下冷却至停止移动时的最高温度,以℃表示。
倾点或凝点是一个条件试验值,并不等于实际使用的流动极限。
但是,倾点或凝点越低,油品的低温性越好。
(二)、安全性能1、氧化安定性(Oxidation stability)润滑油在加热和金属的催化作用下,抵抗氧化变质的能力,称为润滑油的抗氧化安定性。
润滑的的基本原理

润滑的的基本原理一、润滑的作用(1)减磨作用:在相互运动表面保持一层油膜以减小摩擦,这是润滑的主要作用。
(2)冷却作用:带走两运动表面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以及外界传来的热量,保证工作表面的适当温度。
(3)清洁作用:冲洗运动表面的污物和金属磨粒以保持工作表面清洁。
(4)密封作用:产生的油膜同时可起到密封作用。
如活塞与缸套间的油膜除起到润滑作用外,还有助于密封燃烧室空间。
(5)防腐作用:形成的油膜覆盖在金属表面使空气不能与金属表面接触,防止金属锈蚀。
(6)减轻噪音作用:形成的油膜可起到缓冲作用,避免两表面直接接触,减轻振动与噪音。
(7)传递动力作用:如推力轴承中推力环与推力块之间的动力油压。
二、润滑分类1.边界润滑两运动表面被一种具有分层结构和润滑性能的薄膜所分开,这层薄膜厚度通常在0.1µm以下,称边界膜。
在边界润滑中其界面的润滑性能主要取决于薄膜的性质,其摩擦系数只取决于摩擦表面的性质和边界膜的结构形式,而与滑油的粘度无关。
2.液体润滑两运动表面被一层一定厚度(通常为1.5μm~2μm以上)的滑油液膜完全隔开,由液膜的压力平衡外载荷。
此时两运动表面不直接接触,摩擦只发生在液膜界内的滑油膜内,使表面间的干摩擦变成液体摩擦。
其润滑性能完全取决于液膜流体的粘度,而与两表面的材料无关,摩擦阻力低、磨损少,可显著延长零件使用寿命。
这是一种理想的润滑状态。
1)液体动压润滑动压润滑由摩擦表面的几何形状和相对运动,借助液体的动力学作用,形成楔形液膜产生油楔压力以平衡外载荷。
如图5-1所示,在正常运转中,只要供油连续,轴颈就会完全被由润滑油动力作用而产生的油楔抬起,同时在轴承与轴颈之间形成一定偏心度,轴颈所受负荷由油楔中产生的油压所平衡。
此油楔的形成与其产生的压力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图5-1 楔形油膜的形成(1)摩擦表面的运动状态:转速越高,越容易形成油楔。
(2)滑油粘度:粘度过大,则难以涂布。
(3)轴承负荷:负荷越高,越难以形成油楔。
润滑基础知识

润滑基础知识一、概述:机器运转就有摩擦,有摩擦就有磨损。
润滑就是降低摩擦,减少磨损的必要手段。
要想能够正确使用润滑剂,使之发挥最大工作效果。
必须了解机器的摩擦状态、磨损机理、工作情况和工作环境。
润滑工作者必须具备摩擦和磨损的基本知识。
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选择最佳的润滑剂,最佳的供油方式,提供合理的维护方法。
实现我们“维护为主,修理为辅”的指导方针。
学好我们设备的“保健医生”。
二、摩擦1.摩擦:两个相互接触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间产生切向的运动阻力,叫摩擦力,这种现象叫摩擦。
例:轴与轴承、齿轮啮合、链条链机、皮带与皮带机等。
2.摩擦的害处:(1).消耗大量的能量。
(2).摩擦副严重磨损。
(3).产生热量。
3.影响摩擦系数的因素:1)表面氧化膜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2)材料性质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3)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4)滑动速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5)温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6)表面粗糙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三、磨损1.磨损:是固体与其他物体或介质相互间发生机械作用时其表面的破坏程度。
导致机械零件损坏和实效的三个原因:(1)磨损(2)腐蚀(3)断裂2.磨损过程:1)正常的(自然的)磨损。
(机器启动前盘车,形成油膜)2)意外(过早的或事故的)磨损。
(一般是润滑不良引起的)3.运动副磨损分为三个阶段:1)初期磨损阶段(磨合期)2)稳定磨损阶段(磨损速度较慢和比较恒定的)3)加速磨损阶段。
(间隙增大,表示形状的改变以及疲劳磨损)4.影响磨损的因素:1)润滑对磨损的影响。
(润滑是向磨损、摩擦斗争的一个有力措施)2)材料对磨损的影响。
3)表面加工质量对磨损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机件表面粗糙度对抵抗腐蚀磨损的能力有重要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凹谷越深,腐蚀磨损越大。
4机件工作条件对磨损的影响a. 机械的受力性质。
包括载荷种类、大小和方向。
b. 速度特征。
包括转速的高低、方向、变速、正反转、开启停。
润滑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润滑基础知识培训课件目录一、润滑基础理论 (2)1.1 润滑油的作用与分类 (3)1.2 润滑油的性能指标 (4)1.3 润滑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6)二、润滑材料与选择 (7)2.1 常用润滑油脂的种类与特性 (8)2.2 润滑油脂的选择原则与方法 (10)2.3 不同工况下的润滑材料选择 (11)三、润滑装置与维护 (12)3.1 润滑装置的类型与选用 (14)3.2 润滑装置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15)3.3 润滑装置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15)四、润滑油品的监测与质量控制 (17)4.1 润滑油品的常规检测项目 (18)4.2 润滑油品的质量控制标准 (18)4.3 润滑油品的替代与升级 (20)五、润滑管理与安全 (22)5.1 润滑油品的管理制度与流程 (23)5.2 润滑系统的安全操作与维护 (24)5.3 润滑事故的处理与预防 (25)六、案例分析 (27)6.1 润滑系统故障案例分析 (29)6.2 润滑油品选用与使用案例分析 (30)6.3 润滑管理与安全案例分析 (31)一、润滑基础理论润滑概述:润滑是机械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旨在减少摩擦、降低磨损、防止损坏和提高设备性能。
良好的润滑是确保机械设备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
润滑原理:润滑原理主要包括液体润滑、边界润滑和干摩擦润滑。
液体润滑是通过润滑油膜将相对运动件之间完全隔开,减小摩擦和磨损;边界润滑则是润滑油在摩擦表面形成边界膜,起到润滑作用;干摩擦润滑则是在特定条件下,如高温或高负荷,无法形成有效的润滑油膜,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如固体润滑材料来减小摩擦。
润滑油的作用:润滑油在机械设备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它起到润滑作用,减少运动部件之间的摩擦和磨损;同时,还能起到冷却、降温作用,通过油的循环流动将摩擦产生的热量带走;此外,润滑油还能起到密封、防锈和清洁等作用。
润滑剂的种类与选择:根据机械设备的运行要求和工作环境,选择合适的润滑剂至关重要。
润滑的原理

润滑的原理
润滑是机械运转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减少摩擦、降低磨损,保护机
械设备,延长使用寿命。
润滑的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减少摩擦、防止磨损和冷却减热。
首先,润滑的原理之一是减少摩擦。
在机械运转中,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通
过润滑可以有效减少摩擦力,降低能量损耗。
润滑油能够填充金属表面微小的凹陷,形成一层保护膜,使金属表面间接接触,从而减少摩擦力的产生。
这种保护膜还可以吸收和分散摩擦产生的热量,防止金属表面因摩擦而过热,起到保护作用。
其次,润滑的原理还包括防止磨损。
机械运转中,金属零件之间的直接接触会
导致磨损,而润滑油的存在能够有效减少金属表面的磨损。
润滑油形成的保护膜可以在金属表面之间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金属颗粒的直接接触,从而减少磨损。
此外,润滑油中的添加剂还能够减少氧化腐蚀和化学腐蚀,进一步减少金属表面的磨损。
最后,润滑的原理还包括冷却减热。
在机械运转中,摩擦会产生大量热量,如
果不能及时散发,会导致机械设备过热,甚至损坏。
而润滑油的存在能够吸收和分散摩擦产生的热量,起到冷却减热的作用。
润滑油在机械设备中形成的保护膜能够有效将热量带走,保持机械设备的正常温度,防止过热。
综上所述,润滑的原理主要包括减少摩擦、防止磨损和冷却减热。
通过润滑,
可以有效减少机械设备的摩擦、磨损,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保护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
因此,在机械设计和运转中,润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滑技术的发展方向
不同程度的减摩的减摩抗磨效果,其优良的 摩擦性能在金属、陶瓷、玻璃、关节和聚合 物等各种材质摩擦副的减摩抗磨性能中得到 了广泛应用。
26
润滑技术的发展方向
4 气相润滑技术 气体润滑是通过动压或静压方式由具有 足够压力的气膜将运动副摩擦表面隔开,承 受外力作用,从而降低运动时的摩擦阻力与 表面磨损。
12
润滑理论研究的发展
偿摩擦表面所产生的磨损。
13
润滑理论研究的发展
3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19世纪80年代,在机械学科领域几乎 同时出现了2个重要理论:Reynolds流体润 滑理论和Hertz弹性接触理论。长期以来, 这2个理论分别被应用于处理不同接触表面 的摩擦学设计问题,其中Reynolds理论被 应用于面接触摩擦副如滑动轴承的润滑设计; 而Hertz理论被应用于集中载荷作用的点、 线接触摩擦副,如齿轮、滚动轴承的接触疲
27
谢谢!
28
14
润滑理论的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劳磨损设计。经过长期的探索,直到20世 纪50年代,人们才成功地将这2个理论相耦 合用于点、线接触的润滑设计,即弹性流体 动力润滑理论。弹流润滑理论的核心是在 Reynolds方程中考虑润滑油的粘压效应和 表面弹性变形,这就使得相应的求解难度增 大。
15
润滑理论研究的发展
10
润滑理论研究的发展
2.2 极端苛刻工况下的边界润滑膜 就极端苛刻工况下运行的摩擦副而言, 通常采用含S、P、Cl的有机化合物作为极压 添加剂或抗磨添加剂以满足其润滑和抗磨需 要,并在高速重载等条件下与摩擦表面元素 反应生成化学反应膜以减轻磨损。
11
润滑理论的研究现状
2.3 自补偿修复边界润滑膜 前苏联学者发现摩擦界面存在选择性转 移现象。他们将铜或铜合金与钢在甘油或甘 油和酒精的混合溶液中对摩,发现在钢表面 形成薄的富铜层(即转移膜),结果导致摩擦 系数和磨损率降低。科学家据此开发出多种 具有磨损自补偿修复效应的润滑添加剂,此 类添加剂在摩擦界面发生物理化学和电化学 效应,从而在摩擦表面形成自补偿膜,以补
8
润滑理论研究的发展
边界润滑研究推动了摩擦化学的发展; 与此相适应,人们相继开发出种类繁多、功 能各异以及具有不同润滑机理的添加剂。我 国的摩擦学工作者在新型高效润滑添加剂研 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令 人瞩目的成果,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应用前景 的研究方向。
9
润滑理论研究的发展
2.1 纳米微粒增强润滑膜 为提高边界润滑膜的承载能力,或承受 高运行速度,在边界润滑膜中加入纳米微粒 作为添加剂以改善其耐磨性能。例如将Cu、 PbO、SiO2等纳米微粒加入润滑剂中,考 察其对边界膜的增强性能及耐磨性,并取得 较好的效果。
润滑理论研究的发展及展望
主讲:xx
1
主要内容
润滑的意义 润滑理论研究的发展 润滑技术的发展方向
2
润滑的意义
在机械科学中,通常认为摩擦学是有关摩擦、磨 损与润滑科学的总称。 摩擦引起能量消耗;磨损导致械零件表面损进而 得机械设备失效;而润滑则是降低摩擦、控制磨损最 效的措施。因此,润滑设计对于节约能源和原材料, 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和提高工作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23
润滑技术的发展方向
能等,同时也可延长使用寿命,节约原材料 ,降低成本。
24
润滑技术的发展方向
3 液晶润滑 液晶是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类化合 物,是除固、液、气态之外的第四态。液晶 在物理性质上表现为液体,但它却具有有序 介质的性质,使之呈现固体的抗压性能,阻 止摩擦表面间的直接接触;在滑动剪切方向 ,液晶在高载荷下又呈现出低粘度的液体流 动性,从而获得极低的剪切阻力。因此,将 液晶作为润滑添加剂和新型润滑材料均有
19
润滑技术的发展方向
新型润华技术: 1 纳米润滑技术 2 化学热处理改性表面 3 液晶润滑 4 气相润滑技术
20
润滑技术的发展方向
1 纳米润滑技术 纳米科学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高新技术在润滑与摩擦学方面具有特殊的抗磨 减摩和高载荷能力等摩擦学性质,可以用作 润滑油新型抗磨剂。由于它们具有量子力学 上的强关联性而表现出完全不同于宏观和微 观世界的介观性质,能够在摩擦表面以纳米
5
润滑理论研究的发展
1 流体润滑 1883年,Tower对火车轮轴的滑动轴承 进试验,首次发现轴承中的油膜存在流体压 力。1886年,Reynolds针对Tower发现的 现象应用流体力学推导出Reynolds方程,解 释了流体动压形成机理,从而奠定了流体润 滑理论研究的基础。1904年,Sommerfeld求出了无限长圆柱轴承的Reynolds方程 的解析解;1954年,Ocvirk建立了无限短
17
润滑理论研究的发展
分析,由边界润滑膜吸附分子层厚度到弹流 润滑膜亚微米厚度,其间存在间隔,即膜厚 变化不连续。 薄膜润滑膜是由吸附边界膜、有序液体 膜和粘性膜三者组成的分层结构。当油膜较 厚时,粘性膜为主体,其润滑行为遵守弹流 润滑规律;随着膜厚减小,有序液体膜成为 主体,呈现薄膜润滑特征;而膜厚更小时则 为边界润滑。
16
润滑理论研究的发展
4 薄膜润滑 20世纪90年代初,温诗铸提出,在弹流 润滑与边界润滑之间存在以纳米膜厚为特征 的润滑状态,称为薄膜润滑。提出这一观点 的依据是,弹流润滑理论预示润滑膜具有极 大的承载潜力,因为弹流润滑膜厚与载荷之 间弱相关;压粘效应导致黏度剧增,甚至固 化;微观弹流润滑数值分析表明是,油膜压 力对粗糙峰具有压平作用等。而从润滑体系
1949年,„ AKO首次求得线接触弹流润滑 问题的近似解。 1961年和1976年,Dowson分别同Higginson及Hamrock合作,以 完备数值解为基础,先后提出了线接触和点 接触理想模型的弹流润滑理论。 弹流润滑是流体润滑的扩展,其理论基 础是连续介质力学,包括流体力学、弹性力 学和传热学等。
21
润滑技术的发展方向
颗粒或纳米膜的形式存在,具有良好的润滑 性能和减摩性能。因此在润滑油中添加纳米 润滑材料,可显著地提高润滑性能和承载能 力,减少添加剂用量,特别适用于条件苛刻 的润滑场合,这为润滑油的发展注入了新的 活力。
22
润滑技术的发展方向
2 化学热处理改性表面 表面化学热处理属于改变化学成分的固 态相变合金化,是利用固态扩散使其他元素 渗入金属表面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渗入的元 素被吸附并扩散进入表面层,从而改变金属 材料表面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提高材料的 机械及力学等性能。研究表明,适宜的化学 热处理可以改善材料表面的综合性能,比如 材料硬度、耐腐蚀性能、耐热性能及耐磨性
6
润滑理论研究的发展
轴承的解析解,促使流体润滑理论得以应用 于工程近似设计。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数值计 算技术的发展,许多研究人员采用有限差分、 变分和有限元等方法求得各种结构和工况条 件下的有限长轴承数值解,得到了更为精确 的结果,使得流体润滑理论日趋成熟。
7
润滑理论研究的发展
2 边界润滑 1919年,Hardy兄弟提出了边界润滑的 概念,即润滑剂中的极性分子与摩擦表面吸 附形成分子有序排列的吸附膜,吸附膜由单 层或2~3层分子组成,膜厚为0. 005~0. 010um量级。因此,边界润滑的理论基础 是表面物理化学。
18
润滑理论研究的发展
5 混合润滑 在生产实际中,混合润滑状态普遍存在, 因而受到人们关注。工程摩擦副大多是粗糙 表面,因制造方法不同,粗糙峰的高度的变 化范围较大;但相对于润滑膜厚而言,工程 摩擦副的表面粗糙度大体上处于相近的量级, 因此其润滑状态极少属于单一的润滑状态, 而是多种润滑状态的混合。
3
润滑的意义
润滑技术通过在相互摩擦表面之间施加润滑 而形成润滑膜,藉以避免摩擦表面直接接触,构 建具有较高法向承载能力和尽可能低的向阻力的 面层,达到减少摩擦磨损的目的。同时润滑膜还 具有散热、除锈、减振和降噪等作用。
4
润滑理论研究的发展
润滑的分类: 1.流体润滑 2.边界润滑 3.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4.薄膜润滑 5.混合润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