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课件(共20张PPT)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读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
回答:
1.7月份,漠河、海口的
气温大约是多少度?
16℃以下
28℃以上
2.7月份,我国大部分
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
度?
20℃左右
3.7月份我国最低气温出现在哪里?为什么? 青藏高原、海拔高
青藏高原气温较低的原因
青 藏 高 原
雪 峰
地 势 是 气影 温响 由气 高温 变分 低布 的 因 素 草 地
2.夏季气温分布
(1)特点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
温。7月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南北气温差异不大,例如我国领土最北端漠河 与南部海口7月平均气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差约12℃。 (2)原因
(3)我国夏季气温极值点 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7月平均气温为33 ℃),而不是海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思考
根据等温线的数值计算并且比较一下冬季和夏季漠
河与海口的温差大约是多少度?
漠河 -28℃
漠河 16℃
温差约44℃多
相差12℃
海口 16℃
图1 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冬季南北温差大
海口 28℃
图2 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夏季南北温差小
在温差一样的情况下,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气候
1.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知道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名称、分布、 植被。
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差异
春节时的广州 春节时的哈尔滨
一.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读我国1月平均 气温图,回答: 1.1月份,我国 南北的温差大约 多少度? 44℃以上 2. 我国1月份0℃ 等温线大致通过 什么地方?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和地势》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和地势》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理解: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地形和地势的基本特征,了解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地形区的分布。
2.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地形图识别和分析中国地形地势。
3.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理解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人口分布等的影响。
4.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祖国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热爱,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中国地形和地势的主要特征。
•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将地形地势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的具体认知。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中国地形图、地势阶梯分布图。
•多媒体课件,包含地形地貌的图片、视频等。
•地理教材及配套练习册。
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传授地形和地势的基础知识。
•地图分析法: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壮丽山河的视频,如高山、大河、平原等自然景观。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视频中的景观属于哪种地形?这些地形在中国是如何分布的?新课教学1.中国的地形特征2.•讲授:解释中国地形的复杂性,包括高山、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多种类型。
•地图分析: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识别主要地形区,如青藏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
•互动:请学生指出自己家乡所在的地形区,并简述其特点。
3.中国的地势特征4.•讲授:介绍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以及三级地势阶梯的分布。
•地图分析:展示中国地势阶梯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各级阶梯的海拔范围、主要地形区等。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流向、人口分布等的影响。
5.地形地势的综合影响6.•讲授:总结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影响。
•案例分析:提供具体案例,如黄河的流向与地形关系、山区的交通与地形关系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课件

课堂小结
二、山区面积广大 1.山区:通常把_山__地___、__丘__陵__,连同 _比__较__崎__岖__的__高__原__统称为山区。我国 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___2_/3__。 2.山区的劣势:山区地面崎岖,交通 不便,不利于发展__耕__作__业__。 3.山区的优势: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 矿业等方面有优势。
横断山脉
巫山
500米以下
雪峰山
知识讲解
一、我国地势特点
第一级 阶梯
海拔
主要 地形
地表地形区
4 000 高原、 青藏高原、 米以上 山地 柴达木盆地
界线:
第二级 阶梯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1000~ 2000米
高原、内云蒙贵古高高原原、、准黄噶土尔高盆原地、、 盆地 四川盆地
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地势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落差大 水能丰富
231..说这你说些能我地在国方图大为中型什画水么出电能阶站建梯的大的分型界布水线特电吗点站?。? 阶梯交界处
知识讲解
二、我国地势产生的影响
地势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有利于东南和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水汽深入内陆,形成和增加降水
知识讲解
二、我国地势产生的影响
地势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课后作业
作业1 作业2
山脉可作为省级行政区域分界线
甘
赣
青
晋
冀
闽
新 昆仑山脉
藏
渝
鄂
湘 南岭
粤
知识讲解
三、我国地形特征
我国地形特征是什么?
地形类型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
知识讲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课件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我国的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 东北—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斜,台湾山脉东分布。 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
山脉的走向
中华五岳
五岳指东岳泰山(山东省)、西岳华山(陕西省)、南岳衡山(湖南省)、北岳恒山(山西 省)、中岳嵩山(河南省)。其中泰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目录》。 五岳各有特点:五岳以泰山之雄、华山之险、衡山之秀、恒山之奇、嵩山之绝引人 入胜。泰山雄踞华北平原,拔地而起,昂首云天,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势,泰山著 名风光有十八盘、玉皇顶、云海日出及各种文物古迹。华山以“奇拔俊秀”驰名 海外,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衡山则古木参天,奇花异草,幽径重重,以“五岳 独秀”闻名于世,著名文化建筑有忠烈祠等。恒山被誉为“塞外第一山”,以悬空寺 之奇而闻名。嵩山山势挺拔,层峦叠嶂,有很多名胜古迹,主要有嵩岳寺、少林寺等。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2°—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 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 在亚洲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雷州半岛以北的地 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其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中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他地区,由于冬 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 风性湿润气候。该地区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
30—100 mm
少雨/ 湿润
大于 100mm
多雨 (雨季)
如图中7、8月降水量都大于100mm,属于 夏季多雨。12、1、2月降水量都小于 30mm,属于冬季干燥。由此分析该地降水 的季节变化特点为夏季多雨,冬季干燥。 5.综合该地气温和降水状况,归纳该地的气 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

第二节气候一、气温1、南北气温的差异⑴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
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0℃等温线重要意义: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南方和北方分界线,水田和旱地分界线,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⑵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⑶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最热地方:海南海口;夏季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最冷地方:青藏高原。
夏季号称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⑷我国温度带的划分:①依据:A、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农业生产实际主要指一个地方气候为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 B、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称为活动积温,它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针。
②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P33中的图2.15)类型五个加一个高原气候区:(北→南)寒温带(高原气温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二、降水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东南沿海一带的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的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2)800mm年等降水线的分布:秦岭——淮河一线。
(3)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2、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
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4—10月。
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

03
中国自然环境的地理要素
地形地貌
概括
中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脉众多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地形 交错分布。
主要山脉
秦岭、淮河、喀喇昆仑山、喜马拉 雅山、阿尔泰山等。
高原和盆地
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
平原和丘陵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 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等。
样,农业受气候影响大。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包括作 物生育期的变化、作物病虫害 的变化、农业气象灾害的出现
等。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程度在 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业部门是不 同的,有些地区和部门受到的
影响较大,有些则较小。
工业的影响
中国工业的发展也受到气候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工业的影响包括电力供应、水资源供应、能源供应等方面的影响。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 强大气、水、土壤等环境 监测与治理。
自然资源保护
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 源、矿产资源等,防止过 度开采和浪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幸福。
全球气温持续上升,中国 也不例外。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中国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 频发,如洪涝、干旱、台 风等。
海平面上升
全球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 区造成影响,中国沿海地 区也不例外。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 能源,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中国积极推进能源利用方式变革,加强能源 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整理笔记)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1、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和走向(课本25页图2.6)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区、六盘山。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我国陆地海拔最高: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我国陆地海拔最低:吐鲁番盆地艾丁湖(-154.31米)2、主要地形区(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
地面坦荡,一望无际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
地面崎岖,峰岭众多(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呈环状分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内流河——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是我国纬度最高、位置最北的盆地。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因矿产丰富,被称为“聚宝盆”。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
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3)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我国最大平原。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4000米以上
1000米左右
1000—2000米
1000—2000米
地表形态
起伏平缓,“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地面坦荡,
一望无际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特殊地貌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草原广布
黄土地貌
喀斯特地貌
【三大平原】
名称
位置和范围
主要河流
主要特点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
山脉走向
山脉名称
东西走向
最北列
天山—阴山—燕山
中间列
昆仑山—秦岭—大别山
最南列
喜马拉雅山—南岭
东北—
西南走向
最西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间列
长白—武夷山
最东列
台湾山脉
西北—
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小兴安岭
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
南北走向
贺兰山、六盘山
横断山
【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
1、平原和丘陵主要要在东部第三阶梯上。
②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平,这里成为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脉,交通条件不如东部,但却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独具特色。
3400—4500º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
导言: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上的人类活动的学科,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中,我们将探讨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地球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一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
第一节: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的自然要素所形成的空间。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气候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农业产出有着直接的影响。
气候的因素包括温度、降水、日照等。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品种选择、育种技术等都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农业产出。
2. 水文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水文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资源的分布和使用对城市经济、环境和居民的生活都有着重大影响。
在不同的水文条件下,城市的用水结构、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3. 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地貌包括山地、平原、高原、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
不
同的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山区的地势陡峭,交通不便,限制了农业和交通的发展;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适宜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第二节:人文环境对自然的影响
人文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人文环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
城市中的工业排放、车辆尾气、大量人口的聚集等都会对空气质量和水源造成污染。
此外,城市建设还会带来环境破坏,如建筑物的占地、破坏树木等。
2. 人类活动对封闭水域的影响
封闭水域如湖泊、河流等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而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这些封闭水域产生影响。
例如,大量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会导致水质污染,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同时,过度捕捞也会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
3. 人类活动对森林的影响
森林是地球上的重要生态系统,对保持生物多样性、控制气候变化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人类的活动对森林的破坏也十分严重。
乱砍滥伐、非法盗伐、过度放牧等行为都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地表水蒸发率增加,生态平衡被破坏。
第三节: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带来的挑战与应对
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不仅对地球产生影响,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推动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 推行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城市化
加强农业生态化建设,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合理规划和开发,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结论:
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地球的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我们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科技创新、推行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城市化等措施,以实现地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只有做到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促进,才能保护好地球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