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道教东岳神谱及其斋醮科仪的文化特征

试论道教东岳神谱及其斋醮科仪的文化特征

*导读:内容提要:东岳信仰在道教斋醮科中之地位极其重要。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东岳大帝主宰冥界,通司人之生死之大权,与早期封禅之祭祀作……

*内容提要:

东岳信仰在道教斋醮科中之地位极其重要。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东岳大帝主宰冥界,通司人之生死之大权,与早期封禅之祭祀作用大相径庭。从道教斋醮科仪仪式中,可以发现东岳神谱日益庞大,其职能也日益增多。从原始封禅到东岳制鬼,后来发展管辖地狱,惩恶赏善,东岳信仰在民众中之信仰地位与需求,愈来愈人性化与生活化。

*主题词:东岳道教斋醮经典神系特征

泰山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孙、神灵之府。在漫长的中国文化长河里,泰山以其特有的宗教文化,奠定了它在文化史上以及道教神仙信仰理念中,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从远古的山川崇拜到氏族社会的山神信仰;受到四方、五方疆域思想的影响,由封禅祭祀文化发展到制鬼度亡、赏善罚恶;由最初的一位无形的山神发展到冥府主宰的东岳大帝,管辖七十二司庞大的东岳诸神系列。东岳信仰与中华文化一样,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具有很深厚的文化沉淀。

东岳大帝在道教诸神系列中地位极尊,旧时东岳庙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各地省、市、州、县、乡、村等,都修建有东岳庙。东岳泰山在上古的政治地位,主要是封禅。而封禅的目的在于报天之功、报地之功、报群神之功。《岱史》第三卷《形胜考》言:尧典曰岱宗,按《五经通义》云:岱宗言王者易姓受命,报功告成,必于岱宗也。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

《尔雅》曰:河东岳,又曰:泰山为东岳,又曰:中有岱岳与其五谷鱼碱生焉。按诗注云:岳言山之尊也,东方主天地生气,以方位别五岳,是为天之东柱。

《博物志曰》: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之孙也。主召人魂魄,东方万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长短。

《道经》曰:五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属。岱岳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职生死贵贱等事。

我们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二月,乾隆皇帝东巡至泰山,首谒泰山神时举行三献典礼中,可以看到封建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复杂仪式程序:开始是迎神,乐奏迎神祈丰曲,乾隆上香三次,行二跪六叩之礼;接着是初献,奏初献华丰之曲,乾隆跪听祝官宣祈,请泰山神保佑帝柞永久、天下太平的祝文,再捧祝版跪放于帛匣内,行三叩头礼;初献礼毕,奏亚献兴丰典,献爵官将盛有御酒的爵献于神案上,乾隆再行叩礼;亚献礼毕,乐奏终献仪丰曲,礼官将御赐祭品均陈列于祭案上,乾隆再拜;终献礼毕,

乐奏送神赐丰曲,乾隆最后行二跪六叩礼,礼官各捧香、帛、馔等祝礼依次送入燎炉内焚烧,供泰山神享用。

我们可以断定,东岳祭祀仪式肯定影响到了道教斋醮科仪,而道教斋醮科仪也丰富了东岳信仰及其文化特色。

*一、东岳信仰与道教斋醮科仪

道教关于东岳信仰及其相关的斋醮科仪,十分庞杂而繁多,形式也各异,祭祀的目的也多样,各种斋醮的记载也是十分详尽。在《道门科范大全集》中有《东岳济度拜章大醮仪》以及《东岳济度上章大醮三时忏方仪》等东岳信仰之科仪,共计达十卷之多,《道门定制》、《上清灵宝大法》等,都有关于东岳的记载。足见东岳信仰在道教斋醮科仪中之重要。按《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一说东岳:

五山定位,泰岳居尊。积翠凝岚耸云亭于天外;层峰叠嶂,控日观于海涯。下统阴灵,潜司罪福。

《太极祭炼内法议略》中认为东岳有受生之说。其经卷下曰:《度人经》、《生神章》诸经,有受炼更生之说,有度品南宫之说,古亦未闻有送之东岳受生之说,况已得水火炼度之妙,而又受三皈九戒之法,理合生天,岂可使之往东岳随品受生,实不可违太上永度三途五苦八难,超凌三界,逍遥上清之初心也。南昌属天府,东岳是地司,已经天府,宁复降於地司。今当以高者立心,度之生天为上,不当度之往东岳受生。既祭炼后,火铃烜赫如日,径上泥丸,透出顶门,众魂随火铃光而上,此乃度之生

天法,岂不胜於往东岳也。

宝录素云:生天宝箓,初无东岳二字,使其宝箓度之生天,送魂却往东岳,岂不大相背驰。如董君宝箓,有下地府受生。案之语,何其反生天二字。或谓幽魂多有业重者,岂容尽生天耶。子曰:既开太上济拔之门,当体太上慈悲之心,但尽我一诚,度之生天,苟未然,亦得沾恩而减罪也。

东岳信仰是雷部统帅之一,主管山岳之雷部,如《道法会元》卷之五《清微符章经道》中说:

雷部山雷统神雷君珪灼,即东岳大帝,主山岳雷。奠令五岳洞天名山大川福地靖庐,应山岩吐云雾万神。

所以说,与东岳信仰相关的道教斋醮科仪,形式很多,内容也很丰富,是研究道教与东岳信仰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二、有关东岳信仰的道教经典

我们在现存《道藏》中,会看到很多关于东岳信仰的持诵经典。这些经典,很多应用在斋醮法事活动中,如《东岳妙经》、《东岳经忏》、《泰山东岳十王宝卷》、《元始天尊说东岳解冤谢罪法忏》、《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经》、《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回生宝训》、《东岳大生宝忏》等,经卷浩繁,内容复杂。而今,东岳科仪已成为道教度亡道场中必不可少的科仪之一,在《东岳大生宝忏》中,几次叙述东岳神地位之重要,以及其设七十五司,以掌权衡;有三十六狱,以惩凶恶的职权:地爰分于五岳,权莫重于泰山。标雄齐鲁之邦,作镇角亢之

分。虞朝岁狩,礼重燔柴。周世时巡,礼严用币。是宗是仰,无比无伦。恭惟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应乎造化,生于溷沌之初;立自阴阳,镇彼幅员之域。与天齐久,大德日生。仁以得仁,体乾元之发育;圣而益圣,居泰岱之喜嶢。五方端处于东方,三界独尊于中界。奉行天令,宰御阴司。阿阁石闾,维神居之渊默;金箧玉策,知人寿之短长。设七十五司,以掌权衡;有三十六狱,以惩凶恶。永绥邦社,大庇民区。国家致祭于岁时,率土来朝于春月。聪明正直,有欲必从。炁焰威灵,无远弗届。

其经认为,东岳岳居巽艮之间,主司考校。人要用赎前非,期消宿业。就要祭效西邻之禴,拜投东岳之尊,其忏悔曰:伏念求忏弟子某等,浮生寄世,托廕为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耳目鼻口,全尔形神。是为万物之灵,均禀五行之秀。经年累月,积日逾时。过咎若于丘山,善念微于尘露。罪根难灭,恶贯易盈。不知禳谢之门,莫晓首陈之路。静思其故,何以自文。兹悔过以省愆,庸俯躬而请命。谨涓谷旦,倾向葵诚。炉焚芬馥之清香,烛秉辉煌之朱焰。扣钟击磬,声相应于步虚;酌水献花,礼不逾于诚实。祭效西邻之禴,拜投东岳之尊。

在《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范诰咒妙经》中,与东岳相关的诸神《宝诰》就达十几篇之多。称东岳为中界至尊东岳圣帝慈光救苦威权自在天尊,如:

至心皈命礼,赫天玄英之祖,金轮少海之宗,弥仙母梦日光,生紫府圣人东华弟,昔建功於长白,始受封於羲皇,初号泰华真

人,汉明泰山元帅,唐会崇恩圣帝,圣朝勑字上主位镇坤,维功参乾,造仁以德,仁回阳手於掌上,圣心益圣,丽日月於天中,五岳称赞於东方,三界独尊於中界,仰奉行於大令,俯斜察於阴司,掌人间善恶之权,字天下死生之柄,惩奸恶而狱分三十六,主司吉凶而案判七十二曹,行善者注

天堂,沉迷者寻声救度,示慈尊垂慈之相,门众生生化之门,福与天齐,功高无量,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中界至尊东岳圣帝慈光救苦威权自在天尊。

通过这些关于东岳信仰而形成的诸多道教典籍文化的推波

助澜,东岳大帝的形象在民众中,愈来愈活灵活现,倍感亲切。东岳大帝惩恶扬善的正义一面,使民众信仰倍增,通过道教斋醮科仪的弘扬与演化,东岳文化系列愈来愈成熟与完善。

*三、东岳信仰之斋醮科仪仪式特色

东岳作为道教冥界的最高首领,其科仪形式也很独特,我们试以分个方面加以分析。

1、关于东岳之科仪仪式

与东岳信仰相关的道教斋醮科仪形式也很多样,内容也很独特。因其在度亡道场中的重要作用,其科仪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广成先生杜光庭删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之七十九之《东岳济度拜章大醮仪》中的仪式程序中,其科仪程序包括:庭参、说七戒等形式。在《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之八十二《东岳济度拜章大醮仪》中,其科仪程序有:宣《威灵咒》、鸣法鼓二

十四通《发炉》、请称职位、宣词、忏方、三啓、三礼、发《十二愿》、《复炉》、《出堂颂》出户等。其庭参就是登坛焚香,启请众神:

虔诚启请虚无自然金阙七宝上帝,东宫教主太乙救苦天尊,传经演教历代师真,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帝,淑明皇后,太子贵妃,殿上炳灵公,西齐灵王,岳下文武考校,一切曹僚,三界应感,一切真灵,悉仗真香,普同供养。

其科仪仪式中之传戒内容,是拔亡度死之主要环节。而诵持经典之士,最重要的修持是持戒修斋,目的在于以戒为师,无陷邪教。这种意义,至今仍具先进性和超前性。其经说:昔有道士二万六千人,持奉经戒,专心不退,依法修行。十二年中,地司保举,诸天奏名。一百年中,白日升天。又有七万二千女子,不奉经戒,反行毁谤,见世受苦,死入九幽。是知奉戒功德,不可思议。破戒恶业,难获赦原。

在《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之八十《东岳济度拜章大醮仪》中,法事首先要求宣威灵咒。其威灵咒与其他道教斋醮科仪不同,其他科仪之威灵咒只有一段,而这个科仪的威灵咒分五段,即要宣五方之威灵咒。

《东岳济度上章大醮三时忏方仪》科仪要求在清旦举行皈命诸神,临午拜《十方忏》,静夜拜《都忏》。在《东岳大生宝忏》中,还有关于东岳斋醮科仪的专门咒语:如众诵咒:

青玄真布,元品洞灵。扶桑总卫,始生元英。丹林散明,育

质生英。溷合玄景,消制魔羣。

岩岩泰山,总制羣灵。受天明命,主宰人伦。其位则东,其德则仁。万物资始,功济生民。

又如:

盛德在木,上应岁星。五岳之祖,天帝之孙。日在于东,为天之门。霭郁纷纷,喜炁絪緼。

全真科仪中之《救苦朝科》,其圣班祈祷过程中,也列有东岳天齐仁圣大帝。

东岳信仰从官方转入民间后,其文化被本土的道教所吸收,并在道教独有的斋醮科仪文化土壤里,茁壮成长,为铸造华夏民族正义情操等意思形态,做出了重大贡献。

2、有关科仪中的文式

在道教东岳信仰的斋醮科仪仪式中,有很多仪式中应用的文式。或是向东岳大帝祈祷、或是东岳劝化、或是派遣东岳隶属神将等等,丰富而多彩,是不可多得的道教文化。如三洞法师冲靖先生留用光传授太上执法仙士蒋叔舆编次《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之十四》中的《礼成奏谢门》有《东岳回兵状》:

具法位姓某

先据某乡贯同三官考功状,至斋醮圆成所有元申请差到守卫灵坛,神将吏兵,并岳府元差,在本院统兵助法二大将精兵等。若不曾行天心正法,不用统兵助法将兵等语,后同并各在坛,委是效勤。本职除已具朱表,闻奏三天,乞降敕命施行,及具申三

官大帝府,与依格考校、计功推赏外,须至申闻者。

右前件将吏,除元差在本院二大将精兵等,仍旧在院外,非行天心正法人,除自将吏至院外十九字,云右前件昨来申请云所有昨来申请差到守卫灵坛神将吏兵随状见到。谨具状申束岳天齐仁圣帝圣前。伏乞指挥,所属收管,依旧着役,听候天庭,指挥施行。谨具状申闻。谨状。

年月日具法位姓某状

在南宋道典《道门定制》卷二有《申东岳状》,其是申东岳状拜章通用的,其称具高功全衔不称臣。其词曰:

右某谨据乡贯居奉道某家,入意至满散凭仗斋功,专以追荐亡过某,及家亲外姓,六道等众,以祈济度。见已严洁坛场,崇奉高真,箴行法事。伏按黄箓、玉匮明科,广度幽爽。除已具奏玉清宫,乞降符命赦宥外,谨具状申闻东岳天齐仁圣帝,伏望圣慈,鉴察凡情,俯降道场,证明修奉。仍乞体行符命,告下有司,释放亡魂,来临法会,庶令幽爽,得遂超生。干冒圣威,某不任惶惧之至,谨状。

年月日具高功全衔某状

从道教斋醮科仪所应用的文式中可以看出,度亡生方、惩恶扬善成为东岳信仰的核心内容。

*四、道教斋醮科仪仪式中之东岳众神系列

从泰山之神到东岳大帝,从东岳大帝到东岳众神系列,东岳群神愈来愈多,职能愈来愈细化,形成庞大的东岳群神系列。泰

山之神最初只有一位,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典籍《五岳真形图》中,泰山神开始增加,并且数量很可观:

东岳太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所宗者也,世俗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

五岳真形图之名始见于《汉武帝内传》。此书旧题汉班固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为汉武帝故事二卷,其未注撰人。《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书大约是魏晋间文士所为。在《东岳大生忏》中,我们能看到最初有关于东岳众神中之四位首领神:

志心朝礼,统御东方尊临泰岳青灵储粹。俨然石像之威严,玉册进封;加以帝君之谥号,广生褒美。亘古垂休,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东岳泰山青帝广生帝君。

志心朝礼,含德体仁,镇兹东夏。岱宗称长,统三宫空洞之天;福地推权,治鬼神考谪之府。祀爰崇于帝制,位乃主于玄枵,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

志心朝礼,自幼舍家,遍游叅访。受太一天尊之记,得道冲升;降司命真君之名,同会纠察。居治霍山司命府,涣膺东岳上卿封。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九天司命上卿赐福佑圣真君。

志心朝礼,炁孕岳灵,裔流天派。坤元合德,备仁孝以兼全;帝梦传宗,谓威雄之可爱。为储宫之主器,受王爵之疏封。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上殿至圣威雄炳灵仁惠王。

足见,随着东岳信仰在道教中的地位提高,东岳神系逐渐增

多。东岳所具备的神权也逐渐细化。如该经要求,众生除向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忏悔身心外,还要向东岳众神忏悔,才能解除烦恼,其众神有:东岳淑明皇后、护国西齐大王、蓬玄空洞洞天仙官、长白山储副仙官、梁父山储副仙官、圣嗣佑灵侯、圣嗣惠灵侯、圣嗣静鉴大师、圣嗣宣灵侯、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安天大真玄圣帝、中岳中天大宁崇圣帝。

其实,东岳神的附属神还很多,东岳的权限也很大,他统辖着很多神官、神将,在该经中罗列有:左右二丞相、张康二大圣、显应千圣小王、永嘉夫人、玉仙娘娘、谢恩娘娘、地府崔府君、蒿里相公、增福相公、昭惠灵显王、护国嘉应公、清源妙道真君。义勇武安王崇宁真君、护国显应王、河灵派侯、六部尚书、善部尚书、恶部尚书、六曹卿监、白骡大王、左右镇殿二将军金吾卫将军、三元吴客三侯真君左右二阙神、翊灵昭武使温元帅、顺灵昭化使李元帅、协灵昭济使铁元帅、镇灵昭赞使刘元帅、通灵昭佑使杨元帅、宣灵昭庆使张元帅、广灵昭惠使康元帅、安灵昭应使岳元帅、显灵昭利使孟元帅、永灵昭助使韦元帅、追魂朱太尉、协真侯刘元帅、天曹司地府司判官、注禄司长寿司判官、子孙司官员司判官、土地司财帛司判官、僧道司丝蚕司判官、总统司四生司判官、城隍司曹吏司判官、斋戒司风雨司判官、校量司勾愿司判官、孤魂司地狱司判官、疾病司昧心司判官、功德司五穀司判官、放生司注福司判官、山林司孝顺司判官、修庙司杀生司判官、六道司还魂司判官、忠直司驿客司判官、照正司毒药司判官、

水府司看经司判官、医药司烧香司判官、举意司速报司判官、刑戮司阴谋司判官、追魂司发汗司判官、注死司恶报司判官、法水司枉死司判官、陈状司索命司判官、推问司平等司判官、鳏寡司走兽司判官、门神司忤逆司判官、贫穷司贵贱司判官、掠剩司水怪司判官、山神司促寿司判官、姦邪司主祸司判官、失魂司飞禽司判官、精怪司堕胎司判官、冤枉司盗贼司判官、减寿司送病司判官、鬼魅司判官、二十四桉主者、三十六洞天仙官、七十二福地仙官、靖庐福地治化仙官、火池四圣五道大神、岱岳朝班官典圣众、今年太岁尊神、岁分行瘟主火圣众、福山东岳行宫灵济侯高都督、天下都大城隍主者、九州社令之神、年月日时四直功曹、本府城隍之神、属县县隍王者、祀典庙貌神祇、当乡界土穀之神。

每次向东岳神忏悔时,都要用不同的方式称赞东岳大帝:

志心朝礼,奄有大东,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羣岳之长,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峻极于天,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齐同慈爱,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含弘光大,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覆被羣生,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一视同仁,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惟睿作圣,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尊号为帝,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

又如:

志心朝礼,在东象日,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四岳所宗,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溥博如天,东岳天齐

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九炁齐并,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大而化之,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好生恶杀,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薰然慈仁,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聪明圣智,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合地曰帝,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

志心朝礼,盛于东方,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冠五岳首,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维天则灵,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变化齐一,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能成其大,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与生俱生,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显仁藏用,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乃圣乃仁,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志心朝礼,以德而帝,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

《元始天尊说东岳解冤谢罪法忏》中,除其他四岳神外,其罗列与东岳神相关的诸神达一百多位,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由于篇幅问题,此处不再罗列。

《道法会元》卷之二百五十四又认为温元帅乃东岳东岳统兵天下都巡检,在《东岳温太保考召秘法灵文序》言道:太保乃东岳统兵天下都巡检,掌急取人案典主。姓温,名琼,温州平阳人也。年方一纪,禀性平直,容貌异常,不治世事,不务营家。诸书一览无遗,阴阳造化无不洞晓。及长不娶,不破天真。一夕遇神人入,身披金甲,执剑,祝曰:子禀性不凡,东岳奏上天帝,差汝充东岳都统兵太保,子须立生容於岳下,然后必

得魂神附归。太保礼谢神入。遂命工塑容於东岳行宫殿下,日夕参帝,愿迁化。后魂归泥身,灵通普济。一日至殿下,忽见泥身变面青色,红发獠牙金眼,自此不离步侧。立化,时人以其身供养,灰布如塑像变形。凡有告求,无不副心。因西蜀叶天师借岳兵收管瘟疫之鬼,太保现身,叙说乃事,愿与擒捉救病安民,蜀民不经月皆获痊愈。后复现身曰:愿辅佐天下法官行持,捉祟治病。今有符文秘法,望为阐扬。叶天师乃将此法流传后学,呼吸之顷,响应昭然。凡后学之士,幸毋忽诸。

并详尽地描述了该神将之服色:

身长九尺余,青面青手,撩牙唇红,发赤眉须赤,金眼狰狞,裹紫巾方顶,着雁花录袍,金束带,黑吊涧靴,豹皮棍,手执金骨朵,捉祟,仗剑出入。左右领四大猛将,统领三千精兵,五百铁骑,乘黑炁追风骏马,旗仗。

从山岳崇拜到封禅大典,从致祭泰山到丰富多彩的道教东岳斋醮科仪,在数千年的历程中,泰山完成了其神灵化和人格化的过程。历代帝王对泰山的加封和推崇,给予道教东岳神斋醮科仪内容、意识形态以及宗教仪式等增加了神学理论,进而加快了东岳信仰在民众中的需求性与普及性。东岳大帝众神信仰随着民众的需求而不断扩大,这正是道教的包容性和适应社会背景所表现的生机活力。

(作者任宗权系湖北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武汉市道教协会副会长、武汉道教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泰山的历史文化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9199379.html,/question/3833233.html 泰山的历史文化渊源久远,从名山发展史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山神崇拜与帝王封禅祭祀历史、群众性的宗教活动历史、文化墨客的游览观赏历史、农民起义史,以及科学研究历史等。其中以帝王封禅祭祀活动为主要线索,贯串着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使泰山形成“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特殊历史地位。封禅、宗教、游览、科研以及农民起义运动等活动内容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转化和影响,形成了泰山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山,成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很多远古文化遗存表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丘陵的人,古称夷人,因位于东方,又称“东夷”。古代东夷人传说是炎帝的子孙,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经夏、商、周三代,炎黄两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后融为一体,因此泰山是炎黄子孙的根源之山,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两源之一(徐北文:<<济南史话>>)。泰山远古文化的历史地理背景,是形成泰山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特殊地位的人文基础。 历代的有识之士和文人墨客,从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来观察泰山的内涵,鉴赏泰山的美蕴。在他们看来,“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雄伟形象的化身。泰山对他们来说,既不是“神道设教”的假物,也不是镇妖避邪的神灵,而是一座蕴藏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灵山、美山。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9199379.html,/taishan/lishiwenhua/ 泰山古称东岳,自古受着人们的崇拜。其后,人们将其拟人化,给它取姓氏名讳,定婚配子女。汉代纬书称:"东方泰山君神,姓图名常龙。"《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七引张华《博物志》称泰山神有女,"嫁为西海之妇"。《魏书》卷五十二《段承根传》又称泰山神有子与段晖同学。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更称东岳有子五人,"惟第三子,后唐封威权(或作"威雄")大将军,本朝封炳灵侯。"特别重要的是:民间认为泰山是人死后灵魂的归宿之地,泰山神是阴间鬼魂之最高主宰。此信仰盖起于西汉。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孙,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长短"。近代于东汉墓出土的"镇墓券"中,亦有"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生属长安,死属太山,死生异处,不得相防(妨)"之语。此外,史籍中又多记人死后赴泰山任泰山府君、泰山令、泰山录事等事。《南史》卷三十七《沈庆之传》称,沈僧昭少事天师道,"时记人吉凶,颇有应验。自云为泰山录事,幽司中有所收录,必僧昭署名。" 历代帝王出于神道设教的需要,一方面十分重视对泰山神的祭祀,甚至亲登泰山封禅祭拜;另方面不断崇封泰山神爵。《文献通考》卷八十三载: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禅礼毕,诏加号泰山天齐王为仁圣天齐王;五年,诏加上东岳曰天齐仁圣帝。《续文献通考》卷七十四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诏加东岳为齐天(或作"天齐"——引者注)大生仁圣帝。道教亦很早崇奉泰山神。南北朝时托名东方朔的《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曰:"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泰山君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明之印,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AC道教斋醮科仪中,常以之为主管鬼魂的地祇大神被祈祷,南宋《道门定制》卷二《申东

香烟袅袅 经忏声声——上海钦赐仰殿遇见道教正一派的薛明德大道长

香烟袅袅经忏声声——上海钦赐仰殿遇见道教正一 派的薛明德大道长 *导读:香烟袅袅经忏声声上海钦赐仰殿遇见道教正一派的薛明德大道长因为学习的需要,我作为一个全真道士受…… *香烟袅袅经忏声声上海钦赐仰殿遇见道教正一派的薛明德大道长 因为学习的需要,我作为一个全真道士受中国道教学院的派送到上海学习正一道斋醮知识。上海道协史孝进会长安排我住在浦东新区的钦赐仰殿。该观有序的管理,道友们浓郁的学习气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序的管理 钦赐仰殿是浦东新区的道教协会所在地,是上海浦东最大的道观。该观由中国道协副会长、上海道协副会长、浦东道协会长丁常云道长负责全面的工作,共有二十多名道友。庙内以供奉东岳大帝为主神,地方不大,殿堂密集,现在只有一个东岳殿和藏经楼是宫殿建筑,东西两侧的配殿是民房改建过来的。道观的管理组织由道观管理委员会和管委会领导下的各小组组成,实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庙务管理方法,建立了详细的规章制度。整个道观的庙务活动分成宗教活动组,法物流通组,后勤组,消防安全组,人事、财务组,宣道、接待组。小组长负责具体的事务安排,实行考核办法与奖罚措施,一季一评比,年终总评确定年终

奖。在评比的过程中先是自我鉴定,再小组长评定,最后由管委会审定,上下班考勤实行电脑刷卡,集体领导,民主管理。对管理组织的职责,议事规则,机构设置,学习制度等方面都分条列款作了具体的规定。 如在学习制度方面就作出了六个方面的规定: 1. 道观管理组织成员,每半年举行一次民主生活学习会。 2. 道观全体道众,每月举行一次时事政治学习;每两周举行一次道教理论知识学习。 3. 道观全体职工,逢单月举行一次学习座谈会,全体教职人员逢双月举行一次学习座谈会。 4. 凡应参加学习的道众,不得无故缺席,随意不参加学习者,一律作旷工处理。 5. 参加学习的道众,职工,必须严肃认真,自觉遵守有关纪律,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言。 6. 本道观将学习态度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在初一、十五,祖师圣诞这些日子里让信士们在庙里过好宗教生活,该观早上五点钟就开山门接待信众烧香敬神,做素面为他们提供早饭和午餐,处处想到的是我能为大家做点什么。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集体生活的地方就得有一个大家遵守的制度,钦赐仰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是他们的庙务活动开展的井然有序,不断在向前发展的有力保证。 *多种形式促学习 丁会长是个很有道学知识的年轻道长。所以该观的学习气氛比较浓,经常开展一些文化学习的活动。比如,迎接党的八十周

沙河大杜村东岳天齐庙及其道人传承关系考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9199379.html, 沙河大杜村东岳天齐庙及其道人传承关系考略 作者:许澄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0期 摘要:沙河道教斋醮科仪文化源远流长,尤其以大杜村的道教音乐活动最为典型。本为 就沙河大杜村主要道教活动场所东岳天齐庙的发展历史及其道人的传承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以期能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所裨益。 关键词:东岳天齐庙;道教传人;传承关系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65-01 经国内资深专家学者考察论证,位于沙河市的广阳山就是道教鼻祖老子修炼《道德经》并初设经坛讲经授道的圣地,同时也是道教草创初期太平道的发祥地之一,沙河北武当山又是道教信仰大神玄天上帝的修道之所。沙河道教自东汉太平道缘起时即已产生,几经传承至宋元时期。沙河太平道徒多皈依全真道。道教音乐主要作用于斋醮、颂经、符咒、拜忏、法事、度亡等道教规仪活动,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元代之后,流传于河北道教教派有太一教、真大道教、和全真教,其中以全真教为河北道教教派的主要教派。现在的沙河道士均属全真道的邱祖龙门正宗法派,其周边的巨鹿、广宗以及邯郸的永年道教教派也均属全真道的邱祖派。所以与北京白云观联系较为密切,1997年,时任沙河市道教协会副会长、沙河大杜村黄醮会会长、 东岳天齐庙驻庙高功赵至华曾应邀前去北京白云观驻学一个月,参加道教从教人员培训。 一、东岳天齐庙历史考证 沙河大杜村东岳天齐庙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据该庙现存的碑文记载,该庙曾于明朝万历甲寅年重修,后又在清朝乾隆四十九年、道光廿年等多次重修。1942年,侵华日军曾将该 庙全部拆毁,并用其砖瓦木料建成炮楼。据当地百姓传说,当时日伪军在揭瓦拆庙时,忽听四周的小孩高声大喊“二月二刮大风,拾干柴烙煎饼”。话音刚落,顿时狂风乍起,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将拆庙的日伪军刮落在地,摔得头破血流、折胳膊断腿,为首的汉奸被一块龙砖正中脑门,顿时一命呜呼。后来,虽然建成了炮楼,不久被八路军和当地民兵彻底端掉,当时的日伪大队长李汉卿被武工队打死在庙址旁。当地百姓拍手称快,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是天怨人怒惩汉奸,人间正道不可违。 1988年,由沙河市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局批准,杜村东岳天齐庙为合法道教活动场所,并 批准成立了东岳庙管理委员会,由高功赵一文任管委会主任,该村村民在马学仁、孙诺兴等30多名“会首”根据赵一文回忆当时道观的格局、形制,画出建筑图样,随后组织当地群众,于1988年春开始,至2001年底,先后两次发动群众筹资共计6万元,重建、重修东岳天齐庙。

道教科仪文学浅谈

道教科仪文学浅谈 科仪是道教独有的宗教仪式,科在《说文》有程、条、本、品等义。《玉律》科亦作程解,故科即程式。俗话说“照本宣科”,即是本着一定程序敷演如仪。仪,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仪式等,如常说的“行礼如仪”。科仪可以解释为按照一定程序具有规范的礼式。全真和正一两派都有科仪留世,且在文学方面都有一定建树。但由于正一派居家修行,子孙世传,世俗方面因素较多,不如全真道居宫观清静修行专一,如在全真派创立初期就汇聚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分子,编撰整理校订经典。著书立说,弘教扬法。除早期王重阳强调的内丹修行外,在很大程度修行是靠经韵科仪完成。 如随着全真派在道教系统(据《诸正宗派宗谱》载,道教有七十八派之众,除去全真派后来衍生的宗派,有很大一部分是旧道教)的地位巩固,道士们对资料的校正和受传统文学的影响,以及科仪的规范化,都对道教文学有促进作用。道教教文学主要是以表章奏疏,青词,高道诗词,经忏,全真正韵,宫观及斋醮楹联等形式流行,而这些很好的融入到科仪之中。在语言的应用上讲究格律,合辙押韵,骈俪辞藻,四六句等。在任宗全道长的《道教章表符印文化研究》一书中,第一章青词文化中系统的讲解了青词起源传承衰落,但有一点所涉及体系过于庞大,俨然一部中国文学史,而他们都是佐证青词文化的载体,由此可以看出道教文学是和中国传统文学一脉相承的。下面就具体形式略加介绍。 章表奏疏概念在刘勰《文心雕龙》里介绍的很清楚,不再反复赘述。它的体系还包括函,牒,榜,诏。这些都是利用传统古代文书的格式加以演化,将对象由帝王易为神仙真圣,表在道教概念中只有地位较高的神仙才具有,是称扬功德的文体。如玉皇表称大表,书圣号时要落黄道等,如丘祖,吕祖,三官则称表。《道藏》收录徽宗《谢瑞表一道》,是玉皇表文。:“虽徇于傒来告属之心,实虞于凉薄,愿惟福坏遽显,祥徵俾彼,膏田再生,嘉穟睹灵之协契,知天意之眷怀。”其书写形式与青词略同,还有迎銮接驾大表等。书章有降真致圣之目的,《道门定制》对其功能和具体操作的介绍,如《议书奏》,《议字体》。奏疏是向天神上疏恳祷,以求护佑。有《救苦疏》,《庆贺通用疏》,《祝将疏》,《祀灶疏》等而早期的疏文自然老练,比如金元李俊明《显真观重修三门疏文》有:“昔年楼观之居,几成而坏;今日烟霞之侣,既往复来,相与合谍,共圆起费……尚虞经始之难,需借赞成之力。”表疏规则见任宗权《文化研究》。榜文有阴阳之分及阴阳两利榜。在铁罐青玄祭炼施食科仪度桥科仪,有金银桥榜文金桥曰;“夫金桥者,红光缭绕,紫雾缤纷。七真砌就密栏杆,八宝装成平道路,行善者,仙童接引金桥路;作恶者,夜叉推入奈河中”。银桥曰;“在上行走,尽是三生为善之人;在下往者,无非十恶不良之辈。滚滚洪波,遭者谁能不苦;滔滔巨浪看着个个心酸”。如其他形式不再简介. 青词是最能体现道教文学的文体,起初是指用朱砂在青藤之上书写的赞颂天神或代民祈福文辞。形式多样。道教朝科中流传的一首苏轼的青词。“稽首天中天,祥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对称虽然不是很讲究,却极富五言之妙。再如他的《集禧观开启祈雪道场青词》“伏以,麦将覆块,雪未掩尘。嗣岁之忧,下民安诉,具严法令,祇款闷宫,仰冀同云,溥滋新腊”。充分体现了他的关心民间疾苦只忧国忧民思想。宋代帝王个个爱好祭祀斋醮,都是书词写章的能手。如太宗,真宗,徽宗亲自为皇室金箓斋撰写青词,太

论道教法印的功用与文化价值

李远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教授 法印是中华道教最重要的法器之一。凡举行斋蘸法会,修真护身,通灵达神,驱邪伏魔,炼度济人等道教科仪与宗教活动中,都必须使用,故历来为道教中人所推重。正如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先生所说:“道教法印权杖作为道法中十分重要的法物,施用于道教符录斋蘸即护身通神,炼度济人,消灭驱魔等道教科仪与宗教活动中,历来为道教中人所认重。以法印来说,著名的道教圣地龙虎山和茅山,都以传世法印为宝。龙虎山历代天师所传之印玺曰阳平治都功印;茅山历代宗师所传之印玺曰九老仙都印。” 如此重要的道教法物,长期以来却缺乏研究,以至於一些著名学者遇到道教法印时也时常有误,众多道教研究专著中对这类问题也少有涉及,只是在屈指可数的几篇论文中探讨了道教的法印,但仍然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留下了道教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空白。 可喜的是,刚刚迈进新世纪的2001年元月,即有了一部填补这一空白的著作,那就是由笔者统筹、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策划、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育成编著的《道教法印令牌探奥》。在这部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多达三百六十馀页的著作中,将历史文献的研究与实物考古、田野调查紧密有机的结合,以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第一次系统地整理、研究了道教法印、权杖的历史沿革、宗教价值及社会影响,从而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并揭开了道教法印与文物研究的新篇章。这裏,我们仅就道教法印的功用与文化价值而论。 ?2007-1-16 21:18 ?回复 ? ?道本通眞 ?64位粉丝 ? 2楼 一、道 教法印 的渊源 与演变 道 教法印 是历代 的高道 祖师们 因为宗 教法事 活动的 需要, 遵照道

宋代道教斋醮科仪的变革

宋代道教斋醮科仪的变革 *导读:【核心提示】斋醮为道教的重要仪式,经过刘宋陆修静的整理,唐张万福、杜光庭的完善,斋醮科仪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使得道教…… 【核心提示】斋醮为道教的重要仪式,经过刘宋陆修静的整理,唐张万福、杜光庭的完善,斋醮科仪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使得道教日益摆脱自我为中心的修炼,发展成为广大民众提供精神服务和终极关怀的制度性宗教。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发现,仪式在族群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科仪是中国道教绵延千年的根本所在。国内学界对科仪的研究主要在唐以前,对宋代的科仪却重视不够,殊不知,宋代科仪才是后世科仪的直接来源。 斋醮为道教的重要仪式,经过刘宋陆修静的整理,唐张万福、杜光庭的完善,斋醮科仪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使得道教日益摆脱自我为中心的修炼,发展成为广大民众提供精神服务和终极关怀的制度性宗教。 *斋醮仪式的形成与发展 据史载,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斋的说法,庄子有心斋之说,儒家经典《礼记典礼上》也有斋戒以告神之语。道家斋之说盖源于先秦时期。尔后,斋作为一种宗教修炼方式为道教人士所发扬光大。北周《无上秘要》中所言的斋基本上和早期心斋类

似,指洁净身心以示虔诚敬重之意。至南北朝时期,斋法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形成各种专门的斋法,如三天斋、旨教斋、灵宝斋等。受佛教盂兰盆的影响,道教灵宝派斋仪注重对亡魂的超度,对道教科仪产生巨大的影响,使道教日益融入社会和百姓生活之中。 刘宋陆修静对天师、上清及灵宝派斋法进行初步整理,形成一套被称为九斋十二法的斋法体系,并提出一套斋醮理论,认为斋醮活动也是道士重要的修行过程,如存神能除去内心的贪欲嗔恚,诵经可却口舌之恶言绮妄,礼拜可摒弃身体之杀盗淫动。在九斋十二法体系中,灵宝斋占九种,其中金箓斋为帝王国主服务,黄箓斋等为贵族、官员及百姓服务。 醮起源很早,《仪礼》中就有提到,天师道有上章醮仪。按《正一威仪经》的说法,醮就是用蔬果祭祀神灵。唐宋时期,醮成为斋仪的一部分,用于斋后酬谢神灵的祭祀。唐睿宗和玄宗时期的张万福对斋醮科仪又进行一次整理。醮是其关注的重点,他对设醮的地点、祭品、坛场、程序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认为醮者所以荐诚于天地,祈福于冥灵,并主张诚是醮的核心所在。 唐末杜光庭继承并发展陆修静斋醮科仪。他继承陆氏济度思想,将以斋主亲属为对象的济度扩大至其他人等,包括一切有生、孤魂、臣忠子孝、君、父等。在仪式上,基本继承陆氏的斋仪分类形式,但强调黄箓斋的作用。同时,他还把当时流行单独举行的醮仪纳入斋仪之中,进一步完善斋醮仪式。

武当文化

1 探秘隐士 (1)武当三丰派第十五代传人——胡玮哲道长 探秘道人仙言:人间若有德善之人,可寻至武当,修成大道者亦可成仙。武当道人励精修法,以期有日得证大道。武当山中道人修炼,修心、修身,具超然慧力,得武当清静之所。先独善其身,而兼济天下。 (2)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武当山全真观隐士——琴剑逍人,隐于山野之外,处于人烟稀少的偏僻山岭,弹琴、练剑岁月悠然自在。 武当隐士在中国数量繁多的武侠电视剧里都是以闲云野鹤、清净苦修的形象出现。2014年1月,有媒体曝光了在湖北五朵峰自然保护区内,有几间废弃土屋隐居着一群武当“隐士”。据了解,从曝光的照片看出,武当隐士们穿着中国古代传统服装,披头散发。其中不乏美女弹琴诵经。这群“隐士”两年前悄然落户全真观附近,他们属于武当松溪派,是武当文化虔诚的追随者。他们每天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这里诵读经文、打坐修炼、谈琴练曲。隐士们给他们的居所命名为“琴人谷”、制琴偏偶修葺后命名为“斫琴坊”。

2 武当武术(配武当大兴600年武术表演视频) 武当武功作为一种文化,它深深根植于数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把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理论,用于拳理、拳技、练功原则和技击战略中,其本质上是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武当武功是武当道教在生命探索中产生出的光辉结晶。 武当武术是一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汉族武术流派。武当三丰派也叫隐山派,其创始人为元明之际的武当真人张三丰,因张三丰的道行和其内丹思想的深刻影响,三丰派远播海内外。武当武功,是中国武术的一大名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它不仅有其独特的拳种门派,而且理论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据传,武当内家拳的祖师是武当丹士张三丰。他在武当山修炼时曾看到喜鹊和蛇的一场争斗。“喜鹊上下飞击,而蛇蜿蜒轻身摇首闪击”的姿式给张三丰以极大启示,就而悟通太极妙理,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武当拳。 武当武功的起源之说,以蛇在攻防之时采取的姿势非常形象地演示出武当功夫的真谛:“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辩位于尺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 后经历代宗师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武当武功派生出众多的门派和种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套路;太极枪、太极剑等各种械术;轻功、硬功、绝技及各种强身健体的气功等。武当武功也由此走出深山,以其松沉自然、外柔内刚,行功走架如浮云流水连绵不绝的独特风格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武术的主要流派。武当山是中华武术主要流派武当武术的发祥地。武当武术(亦名内家武术、武当拳、武当功夫),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素负盛名。 武当武术是道教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深深根植于数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把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理论,用于拳理、拳技、练功原则和技击战略中,其本质上是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是武当道教在生命探索中产生出的光耀结晶。道士修炼学道,追求长寿,往往伴以习武。宋代以前,武当道士中就不乏武林高手。明初,曾在武当山修炼的张三丰集其大成,创立了内家拳派,为武当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复经数百年的流传与发展,形成了中华武术的一大流派,并传至整个南方。故在武林中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武当武术在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易》中守柔处雌、以静制动等原理,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拳功拳法和独特风格。其一招一式都体现了对人心理,生理的调节,包含舒筋活络,补血调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之妙益。是动和静的完美结合,并且有很高的技击价值,千百年来饮誉海内外,被誉为“生命之源泉”。 武当武术之魅力,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 一、武当武术以“道”理为指导 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通过对“天”(宇宙自然)、“地”(地球自然)“人”(以人为代表的地球生物)相互联系的观察研究,所获得的一种宇宙、世界、社会、人生整体统一辩证的哲学观念。道家珍爱生命,必须有防身术,因此以道家哲学原理为指导的道家防身术武当拳法便产生了。道家哲学的行为是处柔守雌、无为不争;它的表现是柔、静、虚、空、圆、中正、和等。这些都可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来概括。用这些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的武当拳法,用于养生健体,与其它武术相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武当武术以养生为宗旨 道教修炼的最基本原则就是获得养生之益。

第十五讲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第十五讲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宗教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常常是相对寸应的,随着古代中国逐渐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国古代宗教也渐渐由自然宗教过渡到人为宗教。如果说,以上所说的自然神崇拜和诅先崇拜多属原始的自然宗教,那么,秦汉以后所出现的道教,则是一种比较成熟、系统的人为宗教。 从历史渊源说,道教是从古代的鬼魂崇拜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仅仅是鬼魂崇拜,而是掺杂了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和黄老道术而成的。故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道教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学道于鹤鸣山,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创立了道派。因人道均须交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据《华阳国志》记载: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子鲁传其业。(《华阳国志·汉中志》)此即是历史上所说的“三张”。“三张”所传的“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东汉时期道教还有另外一个教派叫“太平道”。此派由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创立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史载张角信仰黄老道,自称“大贤良师”。他在用符水咒语为人治病的同时,组织教团和“黄巾军”。据史料记载,“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联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无不毕应”(《后汉书·皇甫嵩传》)。

太平道的基本思想是以黄老道和《太平经》的学说为中心,主要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其盛衰与“黄巾军”紧密相关,曾随“黄巾军”的发展而得到广泛传布,后亦因“黄巾军”的失败而遭到致命打击,转为在民间秘密流传。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东晋时的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其代表作是《抱朴子》。《抱朴子》分内外二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神变化、养生延年、禳邪祛祸,属道教;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抱朴子》是儒道并举之书。在神仙方药方面,葛洪崇尚金丹轻举,讲究药物养生,认为世人通过修炼吞丹而得道后,可不死而登仙。与葛洪同时,“天师道”在江东盛行,并逐渐向义理方面发展,先后形成上清、灵宝、三皇三支经法。这三支经法习南朝刘宋时由陆修静汇归一流,后陶弘景加以发挥,形成经录系,史称“南天师道”。 南北朝时,道教的最大发展是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寇谦之原系北魏嵩岳道士,自称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命其改革、整顿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税钱,及男女合气之术”,而改为“专以礼拜求度为首,而加之服食闭炼”。寇谦之对道教的这一改革.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一变而成为官方宗教。加之他确实革除了道教某些弊端,并制定了许多新的科仪,因此“自是道业大行”。 唐宋之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形成以讲究符箓为主的“正一道”。从信仰特征和思想旨趣说,“正一道”崇拜鬼神,注重符篆,以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宗旨。与别的道派不同,信奉“正一道”的道士可以结婚。 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试论道教东岳神谱及其斋醮科仪的文化特征

试论道教东岳神谱及其斋醮科仪的文化特征 *导读:内容提要:东岳信仰在道教斋醮科中之地位极其重要。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东岳大帝主宰冥界,通司人之生死之大权,与早期封禅之祭祀作…… *内容提要: 东岳信仰在道教斋醮科中之地位极其重要。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东岳大帝主宰冥界,通司人之生死之大权,与早期封禅之祭祀作用大相径庭。从道教斋醮科仪仪式中,可以发现东岳神谱日益庞大,其职能也日益增多。从原始封禅到东岳制鬼,后来发展管辖地狱,惩恶赏善,东岳信仰在民众中之信仰地位与需求,愈来愈人性化与生活化。 *主题词:东岳道教斋醮经典神系特征 泰山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孙、神灵之府。在漫长的中国文化长河里,泰山以其特有的宗教文化,奠定了它在文化史上以及道教神仙信仰理念中,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从远古的山川崇拜到氏族社会的山神信仰;受到四方、五方疆域思想的影响,由封禅祭祀文化发展到制鬼度亡、赏善罚恶;由最初的一位无形的山神发展到冥府主宰的东岳大帝,管辖七十二司庞大的东岳诸神系列。东岳信仰与中华文化一样,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具有很深厚的文化沉淀。

东岳大帝在道教诸神系列中地位极尊,旧时东岳庙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各地省、市、州、县、乡、村等,都修建有东岳庙。东岳泰山在上古的政治地位,主要是封禅。而封禅的目的在于报天之功、报地之功、报群神之功。《岱史》第三卷《形胜考》言:尧典曰岱宗,按《五经通义》云:岱宗言王者易姓受命,报功告成,必于岱宗也。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 《尔雅》曰:河东岳,又曰:泰山为东岳,又曰:中有岱岳与其五谷鱼碱生焉。按诗注云:岳言山之尊也,东方主天地生气,以方位别五岳,是为天之东柱。 《博物志曰》: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之孙也。主召人魂魄,东方万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长短。 《道经》曰:五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属。岱岳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职生死贵贱等事。 我们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二月,乾隆皇帝东巡至泰山,首谒泰山神时举行三献典礼中,可以看到封建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复杂仪式程序:开始是迎神,乐奏迎神祈丰曲,乾隆上香三次,行二跪六叩之礼;接着是初献,奏初献华丰之曲,乾隆跪听祝官宣祈,请泰山神保佑帝柞永久、天下太平的祝文,再捧祝版跪放于帛匣内,行三叩头礼;初献礼毕,奏亚献兴丰典,献爵官将盛有御酒的爵献于神案上,乾隆再行叩礼;亚献礼毕,乐奏终献仪丰曲,礼官将御赐祭品均陈列于祭案上,乾隆再拜;终献礼毕,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浅析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摘要: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而广泛吸收并且融合了中国的传 统文化,因此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紧密相连。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影 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发展、社会民俗演进起到了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关系影响 一、道教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发展成熟的以“道”为最高信仰准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的宗教。它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性格心理和精神生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是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传统文化。因此,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首先表现在它的来源上:主要表现在它将古代原始自然崇拜、神仙方术、黄老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等的吸收融合。 1.道教来源于自然崇拜、神仙方术、黄老思想 (一)自然崇拜 道教思想渊源杂而多端,它有三大基本源头: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神仙方术和黄老道家。①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由于不能解释做梦、生死等奇异现象,从而认为有一种超越人、超越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原始人既惧怕受到它的伤害,又希望得到它的恩赐。久而久之,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宗先贤视为神灵而祈祷膜拜,从心底萌生了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和逝去的先祖的崇拜,这些也就成为了其普遍崇拜的对象,并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的神灵系统。 上古时代,黄帝时期就开始祭祀天帝,内容有“封禅告天”、“郊祀上帝”等,到周朝时形成了一个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战国中期以后,神仙思想逐渐成熟,从官方到思想界到民间,影响越来越大。受这一潮流的影响,神仙思想与道家思想开始交流,而且趋势越来越强。道教吸收了这种鬼神思想,在此基础上将以上的三者再次进行揉合,使之再发展。 (二)神仙方术 神仙方术,是传统中国五术之一,属于民间信仰。古人相信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甚至羽化成仙,这种思想主要来自于先民对自身永葆青春的渴望。先秦时期,道教尚未成形前,人们开始大量的实践探索,寻找各种矿物植物等配置药方,以及研究寻找自身的命门,从事这一活动的人被称为方家或方士,因此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就叫“方术”。例如,秦朝时,秦始皇嬴政派徐福东渡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 ①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第231页

泰山文化

硕士研究生期末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西方民俗史 姓名:崔志刚 学号:12531007 培养单位:社会学学院 院系专业:社会学 考试时间: 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印制得分评卷人

对泰山崇拜与泰山文化的认识 摘要 自然是宗教的最初的原始对象, 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山岳崇拜作为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最初的宗教意识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泰山崇拜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山岳崇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由山岳崇拜发展而成的山岳神灵构成了中国信仰文化的独特现象:五岳崇拜及其巡守、封禅仪典。本文以东岳泰山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泰山崇拜和泰山文化的认识。 关键字泰山崇拜封禅泰山神泰山文化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指出:“自然是宗教的最初的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山岳崇拜作为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最初的宗教意识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泰山崇拜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山岳崇拜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泰山崇拜则可以作为中国山岳崇拜的代表,从多方面窥见中华民族山岳崇拜及其山神信仰的本质。 一、自然地理因素对泰山崇拜形成的影响 泰山原名岱山、亦名岱宗。位于济南、长清、肥城、泰安之间。其南麓始于泰安城,北麓止于济南市,方圆426平方公里。主峰位于泰安市境内的玉皇顶,海拔1537.7米。相对高差约1300米。泰山所处的华北大平原辽阔坦荡,整体海拔较低,尤其是泰山主峰所在的泰安城海拔只有25米,因而山的相对高度特别大,从泰安城望泰山,该山有一种高山起于平野的浩然气魄。另外,与泰山相临的山峰大都低于泰山 300~400 米,登上泰山环视诸山,确实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视觉感受。因此,纵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泰山独占鳌头,居高临下,形成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 其次,泰山位于黄河下游地区,是古代东夷文化的中心区域。很早就有人类活动,适合人类的居住。 这些自然地理因素都对泰山崇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地理因素的优越性为后来各朝地王对泰山的重视、祭祀以及泰山五岳之尊地位的确立奠定了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二、人类宏观历史对泰山崇拜的影响

中国道教基础知识的介绍

中国道教基础知识的介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主要的脉络。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正统;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主干。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国道教基础知识的介绍。 中国道教基础知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主要的脉络。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正统;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主干。 中国道教基础知识的内容简介 儒道互补,再加上外来的佛教,构成近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基本格局。道家与道教作为三教之一,曾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医药科技等各方面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近代中国学者多数认为: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习惯上有时也称道家为道教,或把道教称为道家、黄老。但严格说来,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它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作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静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因此被称作道家。至于"道教",则是在汉代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实体。顾名思义,"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企图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派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有所

中国古代宗教

第六章中国古代宗教 教学重点难点:宗教理论,远古宗教,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原始佛教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儒学的宗教色彩和宗教功能 第一节中国远古宗教 一、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religare,有“联系”之意。故宗教本义,是指某种被神秘化了的超自然力量。宗教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人格化)的盲目信仰和崇拜。 它的前提,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把人类同自然界和动物界区别开来,这本身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结果,因此,从这角度说,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更遑论它与各种文化现象所结下的不解之缘。 宗教就其起源而言,是人赋予的,是人想象的产物,由此可以说,凡教必本于心。我们在《绪论》中说,电闪雷鸣并非文化,但当原始人将其想象为神灵的显现(意志或命令),则为文化现象。同样,月亮不是文化现象,但当我们过中秋节,赏着月亮,想着亲人的时候,就是文化现象了。宗教也是如此。 从词源学上来说,佛教以佛所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为“宗教”。它本指佛教的教理,现泛称对神道的信仰。 二、中国远古宗教 对中国人而言,礼与道为一种情、一种意,此情此意在人之心。西方一神,教会组织是一种法、一种力。中国不尚法,不尚力,故若中国无宗教。然而,中国多神,所亲所敬便尊为神,礼生于其中。对于神,古人既恐惧,又盼得到恩赐。 中国以自然神崇拜和鬼魂崇拜最为盛行,这些属于自然宗教。 1、所谓自然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雷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其保护和赐福。

其中,日神崇拜为最盛(日神在中国古代诸天神中享有“群神之首”的地位),也颇盛行月神崇拜(猎人昼伏夜出,捕捉猎物,需依赖于月光),另外还有山神崇拜(古代天子封禅,对泰山和嵩山多有封祭)、河神崇拜和蛇神崇拜(可扩大为生肖崇拜)。三代以后,更发展为对于至上神——天帝的崇拜。天帝崇拜,是自然神崇拜的最高阶段,也是与世俗帝王的产生相对应的。 2、鬼魂崇拜。中国古代,魂指心之灵,魄指体之能。鬼魂崇拜其理论依据是“灵魂不死”说。肉体与灵魂的的二元论,再加上不能解释做梦与生死等现象以及对于死亡的恐惧,故灵魂或鬼魂成为崇拜对象,再进而转变为对自己祖先鬼魂或本部落首领鬼魂的崇拜。演化出祖先崇拜(民间祭祖,如清明节),这是鬼魂崇拜的最高阶段。 以下是中国古代的人为宗教。 第二节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崇奉清静无为、延年益寿)。另外可补充的是,还有:1、古代的民间巫术(沟通人神之间感情的人有巫、祝、卜。巫有男有女,男称“觋”xí,女称“巫”;祝是负责宗教祭祀的礼仪者;卜是决疑难断吉凶的人。先人们有了疾病,便请巫觋祈神画符驱鬼;要预知未来,便请卜者钻龟刻甲决断;要祈求丰收,便请巫觋以歌舞取悦鬼神;死了亲人,便请巫觋安抚亡灵,使它重新获得生命。可见,巫术的总类繁多,有祭祀、有歌舞、有诅祝、有占卜、有画符等等,这些神道巫术都被后来的道教承袭下来,成为道教特有的仪式和方法,即斋醮jiao、诅祝和符菉);2、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说早在春秋时代就已产生,当时先民们在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中,把成双成对的现象归纳为阴阳;因为日暖月寒、昼热夜冷,于是又得出了阳具有热、阴具有寒的性质。然后又把阴阳理论扩展到自然、社会领域,以阴阳来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道教吸收了阴阳思想,在其经典、教义中无处不讲阴阳,甚至道教的标志都是神秘的“阴阳鱼”。五行之说早在西周时就产生了,先民们认为是金木水火土这五材构成了世界,战国时齐人邹衍将之与仁义礼智信无常、青赤白黄黑五色等相配,用来解释人世间的变化,提出五行相生相克论,认为五行与五色、五种味道、五种音阶、人的五脏甚至王朝更替都一一对应,自然、社会、人是随着五行的交替而变化,这样,整个世界就被描绘成一幅由金木水火土排列组合成的循环运转的大图画。道教在

国家级非遗名下的道教文化类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道教文化类研究 马培红,姚伟钧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施行,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道教文化,作为中国宗教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完善的宗教思想文化体系,对现代养生、医学、音乐、信仰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其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数量实在是凤毛麟角。本文通过分析道教文化所处的境地及原因,认为应当加强对道教文化的重视,正视道教文化的存在;建立公正客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加强道教文化研究,扩大道教文化的传播力和文化认同度。 关键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道教文化 随着“非遗”热的兴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做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的建立,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建构日趋完善,更加富有层次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非遗名录体系的建立,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其中,在道教文化方面,不少学者向纵深处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也有不少学者从民间信仰方面,将非遗中的道教文化作为个案进行研究。然而,很少有人从整体上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道教文化类项目进行研究。道教文化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其中蕴含的现代养生、医学等都对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值得现代人去保护、传承。因此,充分发掘优秀道教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优秀的道教文化意义重大。本文拟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文本,通过对国家级非遗名录具体的量化分析,指出道教文化在非遗中的不利境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加强人们对道教文化的重视,促进非遗中道教文化类项目的申报。 一、道教文化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所处的境地 鲁迅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是对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的高度肯定。“因此,不深入研究道教,就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中国的传统文化”。[1]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体系构建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不可或缺。而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文化所处的境地却是不容乐观。截止2011年底,我国共有36个项目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却没有一项是关于中国道教的,由此可窥见一斑。而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道教文化在其

道教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

道教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 *导读:纵观道教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史,其传道、弘道主要以师授徒受的模式进行的。其教育方式不外二个层面,一个是宫观式教育,一个是院 纵观道教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史,其传道、弘道主要以师授徒受的模式进行的。其教育方式不外二个层面,一个是宫观式教育,一个是院校教育。现勾陈其概况,以管窥其流变。 *一、注重自我,口口相传 道教素重经诰宣教,其教育活动多在宫观内部,且主要为个体间进行,这种方式是相伴道教发展之始终的。它主要是师父或先生对徒弟在修持过程中所遇的玄关给予秘诀式的指点,而非道教启蒙式抑或系统化的教育;是徒弟为证道登真而寻师求学的过程,而非被动受教的注入式教育;是个体向个体的求道,而非个体向群体的传道。如全真派道士在初次登坛诵经做道场之前,无论其是否已会诵唱,都必须要由经师先为其指点诵唱经文时的要旨,称之为过经。道教教育的这种方式的形成是与其教理教义要

求密切相关的。 如果说传统的道教亦间有个体向集体的宫观式教育的话,当是全真派的传戒及正一派的授箓两大宗教仪典。前者是道教全真十方丛林宫观的一代律师向受戒弟子传授三坛大戒,讲授重要道经及修持方法,以使道徒名入登真录,通过持戒勤修,臻于性善之境,位于仙真之列。这种方式肇始于元代邱长春真人,定制于清代王常月方丈之三坛。建国后曾于1989年和1995年两度传戒,其传戒律师及协助传戒的大师为各名山宫观遴选推举道德兼备、颇有声望者担任,受戒者为各名山宫观举荐的诚心向道的道徒。传者为师,受者为生。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个体面向集体的教育形式中,仍较注重个体间教育,传戒律师要对戒子中获得天、地称号者单独传授秘法。全真派以传戒来达到教育道众约束自我之目的。授箓是正一派法师向箓生传授法箓,讲授经典的宗教仪式。道教认为,正一派道士只有经过授箓奏职,授予神职,才能具有法师之法统。这种仪式,其授箓之法师即为教师,箓生即为学生。它发端于东汉张道陵创教之时,后经历代天师发展完备。建国后曾于1991年和1995年在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两度举行授箓仪典,以此来健全正一派的教戒,培养道教的法箓传人,满足正一道士度己度人的信仰愿望。

略谈道教“全真正韵”的传承与拓展

略谈道教“全真正韵”的传承与拓展*导读:全真派是于金元时期兴起的一个最大、最主要的道教宗派,该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以识心见性和性命双修为根本,以不娶妻室、 全真派是于金元时期兴起的一个最大、最主要的道教宗派,该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以识心见性和性命双修为根本,以不娶妻室、不茹荤腥和提倡自身炼养为主要的宗教生活内容。其创教后深得庶族、儒士和文人的拥戴而发展迅猛且影响广大。全真派音乐作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紧密相联,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真派道士的崇道追求和审美气质,保存了大量古代宫廷音乐活的因子,于今具有极其珍贵的音乐史料价值。 与历史悠久的道教正一派相比,始于金元之际的全真派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道派。这种承上启下的延续和严格的修行宗旨,使全真派音乐在历史长河中传承自成一脉,少受外界干扰,在音乐风格上体现出主体的稳定性和相对的灵活性特点,本文仅就此作一探析。

自从王重阳创立道教全真派并建立十方丛林制度以来,全真派教规十分严格,全真派道士墨守成规、虔诚专一,尤其是全真派道内的十方丛林更是如此。全真派道士须按全真宗旨,依科阐事和修行演法。各地的全真派宫观由此逐渐形成了严格统一的仪轨和相对规范的科仪音乐,并以全真正韵为范本。全真正韵为全真派音乐传承的稳定和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全真正韵的创始,目前尚无文献考,但不少学者对此也作过一些探讨。闵智亭道长认为:全真韵的形成与宫观封闭式的口口相传有关,其源承宋时或者更早[[1]]。甘绍成先生则认为:全真正韵形成于金代,已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历史[[2]]。而蒲亨强先生提出:全真正韵当在宋元年间即有之。一是因为全真正韵中绝大多数曲目和唱词已见载于宋元科书;二是因为元时全真各地宫观设有夜坐制度,各大宫观还设立讲筵传授经典,并在全真丛林专设韵学教授十方经韵[[3]]。孙凡副教授认为:全真正韵是在继承并发展了唐宋宫观道乐的传统,从全真的教理、教义出发,在本教派的宗教哲学思想及审美情趣的基础上,于全真道科仪法事的长期实践中,吸收其它传统音乐之长,逐步创编、累积而成的[[4]]。笔者以为,全真正韵形成于金元交替之际,是全真派在长期的科仪活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个性和体系,并衍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