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斋醮科仪的由来、演变和发展

道教斋醮科仪的由来、演变和发展

斋醮是道教特有的宗教祭祀仪式,也是道士所从事的主要宗教活动。斋醮的内容有清洁身心,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存想、念咒、掐诀、叩齿、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音乐,灯烛和禹步等仪范程序。斋醮的目的是使人与神灵沟通,祈祷神仙保佑,赐福消灾解厄。

中国道教丰富的斋醮仪式,蕴含着道教文化的精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能流传千载,演习至今,自有其存在的理由。斋醮,能表达炎黄子孙的生存需求和美好愿望,神圣醮坛那虔诚的诵经,默默地祷告,祈求上天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期望亡灵冤魂超升,万罪冰消,永脱沉沦。如果你到道教宫观去,就会看到道士穿着道服在殿神坛前诵经礼忏,虔诚的信徒们随着跪拜,祈愿吉祥平安,追思祖先,这就是道教活动的仪式。

斋醮具有悠久的历史,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先秦之神灵崇拜和巫祝之术,就是道教斋醮仪式之渊源。早在夏商周时期,国家就设立了巫史之官,“巫”以舞降神者也。先秦时代的巫,以通神、事神、降神、娱神之本领,为国家祭祀与军事、政治活动服务。至东汉道教创立之时,受隆盛之巫风的影响,巫术文化中的巫舞、占卜、符咒,先秦官巫、民巫的祀神仪式、祭祀法器均为道教斋醮所发展和运用。

斋, 古人在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清心洁身曰斋,以表示庄敬,斋的形式有沐浴、不饮酒、不吃荤、不近女色等。但这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斋戒,属“祭祀之斋”,庄子在“祭祀之斋”外,提出“心斋”之说,认为真正的斋,应经内心修炼,才能臻于妙道。庄子的“心斋”之说,遂为道教所沿用。《云笈七签·斋戒叙》引用了庄子的“心斋”之说:“诸经斋法,略有三种,一者设供斋,以积德解愆;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斯谓祭祀之斋,中士所行为;三者心斋,谓疏瀹(音越)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夫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无欲则乐道,无秽无累则合道,既心无二想,故曰一志焉,盖上士所行也”。可见“心斋”就是要清心寡欲,超凡脱俗。

醮, 是古代一种祷神的祭祀,文献中有“修斋设醮”之语,斋是祭祀仪式前的洁诚行为,醮是祭祀仪式活动本身,这是二者的区别。在隋唐道教的祭祀仪式也称为斋。《唐六典》列举道教之斋有七种:金箓大斋、黄箓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涂炭斋、自然斋。这些斋都是祭祀仪式,金箓大斋就需举行四十九天法会。

晋代斋、醮就已有合二为一,成为道教祭祀仪式的特有名称,陆修静的“九斋十二法”,是祭祀仪式。

明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敕命礼部与道教拟定科仪格式,颁行天下遵行。道士宋宗真、赵允中等编成《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在道教斋醮科仪经书中,正式将斋醮并称。

斋醮科仪的修订

1、陆修静(406--477),是南朝改革、整顿天师道,使民间道教官方化的关健人物,最主要的贡献是斋醮科仪的制订。据《茅山志》记载,陆修静所著斋醮经书达百余卷。有《金箓斋仪》、《玉箓斋仪》、《九幽斋仪》、《涂炭斋仪》、《三元斋仪》等。陆修静时期,道教斋醮科仪已初具规模,斋醮科仪好基本完备,标志着道教已发展为成熟宗教。

2、张万福,是唐中宗、睿宗、玄宗时期活动于长安的著名道士。是唐前期整理编撰斋醮科仪的重要人物。

《正统道藏》收录张万福编撰的斋醮科仪经文,有《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三洞众诫文》、《三洞法服科戒文》、《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等。

张万福对斋醮科仪的整理和贡献,主要在经戒法录、法服科戒、斋醮仪式等方面。张万福认为:醮,是荐诚于天地,祈福于冥灵,故须诚心诚意。建醮设坛,器物供品,皆有讲究。

3、杜光庭(850--933年),对道教理论建设颇多贡献,修订斋醮科论,即是其一大成就。杜光庭修订的斋醮科仪近二百卷,成为唐代以后斋醮活动的范本,影响最为深远。主要有《金录斋》、《黄录斋》、《明真斋》、《神咒斋》、《拜表仪》等。

斋醮法事的盛行

道教斋醮与道教教团的创立相始终。东汉后期,张角在北方创立太

平道,建立了祠、茅室、坛,以举行斋戒祭祀活动。《太平经》卷四十三说入道之人,“当养置茅室中,使其斋戒”。太平道法师持九节杖为符祝,率道众跪拜首过,向天神祈祷,称谢。这都是道教早期较原始的斋醮活动。

张道陵祖天师在巴蜀创建正一盟威道时,亦设置静室,作为道众斋戒思过,请祷跪拜的场所。

天师道对天、地、水三官的信仰和祭祀,源于先秦时期的祭天、祭川的祭祀仪式。

唐代斋醮

唐高祖(李渊),尊道教教主老子(李耳)为李氏皇帝远祖,道教已成为国家宗教,道教斋醮也作为国家祭祀活动,受到唐代帝王的重视,道教斋醮也就登上了国家祭祀的大雅之堂。唐代帝王崇信斋醮祈福禳灾的功效,为求自身的福寿和国家的太平,对斋醮活动颇为重视。

唐太宗即位之初,即敕命著名道士李含光建茅山坛宇,为国斋醮。唐太宗多次派中使赴茅山坛场,巡视斋醮,赏赐茅山修醮道士,令“依河图内篇,奉修斋谢”。唐代茅山上清宗坛为国醮祭,名扬天下。

武则天执政时期,多次敕命举行金箓斋会和投龙简仪式,为武周政权拜天谢地,镇安社稷。

唐玄宗尊祟道教,对斋醮仪式尤感兴趣,“每中夜夙兴,焚香顶礼”。开元天宝年间,投龙奠玉,丝毫不逊则天武后,当时茅山华阳洞、天台山玉京洞、王屋山玉阳洞、青城山天师洞、南岳朱陵洞等名山洞府,醮祭投龙,岁岁不绝。

唐代道教斋醮中的投龙仪式,一般要举行金箓斋会,设1200星位的罗天大醮,举行地点多在道教的洞天福地。

道教的投龙简仪式源于天、地、水三官信仰,刘宋时已初步形成投龙祭祀仪式。至唐代,祭天、祭地、祭水的投龙简仪式,已成为国家斋醮祭祀大典。

唐代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是道教斋醮活动最盛之地。唐代长安有道现42座,洛阳有道观12座,唐政府设崇玄署,“掌京都诸观之名数,道士之帐籍,与其斋醮之事”。

唐代实行道举制度,道士经法科试义十道,讲论科试经论,文章

应制科试诗,表白科试声喉,声赞科试步虚三启,焚修科试斋醮仪。斋醮法事中,道士要念颂祝咒,以声音宏亮为佳,故表白、声赞、焚修三科都与斋醮有关。

宋代斋醮

宋代皇室斋醮活动的盛行,与道士张守真“降神”事件颇有关系。据载,宋太祖赵匡胤病,召张守真入宫,命内侍王继恩在建隆观设黄录醮,令张守真降神。

宋代文士王钦荐奉敕撰《翊圣保德真君传》,称翊圣保德真君降世,教张守真结坛之法,使为宋王斋醮祈福。所传九种结坛法,分为上中下三等。

上三坛为国家设。其上称顺天兴国坛,设3600星位,为普天大醮;其中称延祚保生坛,设2400星位,为周天大醮;其下称祈谷福时坛,设1200星位,为罗天大醮。

中三坛为臣寮设。其上称黄录延寿坛,设640星位;其中黄录臻庆坛,设490星位;其下称黄录去邪坛,设360星位。

下三坛为士庶设。其上称续命坛,设240星位;其中称集福坛,设120星位;其下称却灾坛,设81星位。

宋真宗即位时期,皇室斋醮活动更盛。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敕于京城干地建玉清昭应宫,以供皇室斋醮。

宋王室还重视斋醮科仪的修订。宋真宗令两街道录召集高道修斋醮科仪,由王钦若审定编成《罗天大醮仪》十卷。宗神宗命提举中太一宫孙永监修删润斋醮科仪,熙宁六年1073年,陈绎又奉旨编修《道场斋醮式》二十八卷。宋徽宗令每路选道士十人赴京城左右街道录院讲习科道声赞规仪,并编成最早的斋醮音乐经韵谱《玉音法事》,又命道士林灵素修《正一黄录青醮科仪》。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诏以金录灵宝道场仪范426部,降天下道观,命守令选道士依法奉行。

元明斋醮

金元之际的全真道宗师,道法高妙,其为国主持的斋醮法事。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世宗召丘处机真人进京,命主持万春节醮事。翌年,世宗又召王处一真人进京。王抵京时,世宗已死,继位的章宗即命王处

一设醮,为世宗求冥福。明昌元年(1190年)二月,章宗敕命王处一真人在京师十方大天长观,为国设普天大醮七昼夜,章宗驾幸醮坛,行香祭祀,斋戒七日。并亲书普天大醮青词一通,《十方大天长观普天大醮瑞应记》中有记载。

泰和元年(1201年)、三年(1203年),章宗两召王处一在亳卅太清宫举行普天大醮,王处一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七大弟子中最着神异者,而普天大醮是斋醮仪式中坛位最高、规模最大者。

元代长春宫全真宗师,及太一道、玄教、正一道宗师,多奉敕为国举行大型醮祭仪式。丘处机真人弟子李志常,两奉朝命在长春宫建普天大醮、金录大斋。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冬,忽必烈诏长春宫设罗天大醮,全真掌教宋德方主持七昼夜醮仪。

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玄教大宗师张留孙等,领天下道士千余人,在长春宫建周天大醮七昼夜,荐科宣仪,礼于上真。

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即敕礼部定拟斋醮科仪格式,于洪武七年(1374年)颁行《大明御制玄教立成斋醮仪》。明代正一道贵盛,张天师受到明诸帝的重视,国家斋醮祭祀,多命龙虎山张天师主持。从洪武至永乐年间,第43代天师张宇初为国建玉录大斋、荐扬玉录大斋、延禧大斋、传延禧法录、祷雨等。第44代天师张宇清建金录大斋、祈谢金录大斋、玉录大斋、祈谢大斋、普度醮、保安醮、金录报恩延禧普度罗天大醮等,据《皇明恩命世录》、《汉天师世家》等书记载统计,明代张天师共为国斋醮84次。

永乐十七年(1419年),张宇清天师在福建洪恩灵济宫建斋七日,集浙江、湖广、江西、福建四处道士七千余人参加斋会,创造了斋醮人数最多的历史记录。次年所建的玉箓大斋,也有1800羽士的规模。

转发分享功德无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及众读者···

小编提示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道教斋醮科仪的由来、演变和发展

道教斋醮科仪的由来、演变和发展 斋醮是道教特有的宗教祭祀仪式,也是道士所从事的主要宗教活动。斋醮的内容有清洁身心,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存想、念咒、掐诀、叩齿、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音乐,灯烛和禹步等仪范程序。斋醮的目的是使人与神灵沟通,祈祷神仙保佑,赐福消灾解厄。 中国道教丰富的斋醮仪式,蕴含着道教文化的精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能流传千载,演习至今,自有其存在的理由。斋醮,能表达炎黄子孙的生存需求和美好愿望,神圣醮坛那虔诚的诵经,默默地祷告,祈求上天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期望亡灵冤魂超升,万罪冰消,永脱沉沦。如果你到道教宫观去,就会看到道士穿着道服在殿神坛前诵经礼忏,虔诚的信徒们随着跪拜,祈愿吉祥平安,追思祖先,这就是道教活动的仪式。 斋醮具有悠久的历史,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先秦之神灵崇拜和巫祝之术,就是道教斋醮仪式之渊源。早在夏商周时期,国家就设立了巫史之官,“巫”以舞降神者也。先秦时代的巫,以通神、事神、降神、娱神之本领,为国家祭祀与军事、政治活动服务。至东汉道教创立之时,受隆盛之巫风的影响,巫术文化中的巫舞、占卜、符咒,先秦官巫、民巫的祀神仪式、祭祀法器均为道教斋醮所发展和运用。 斋, 古人在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清心洁身曰斋,以表示庄敬,斋的形式有沐浴、不饮酒、不吃荤、不近女色等。但这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斋戒,属“祭祀之斋”,庄子在“祭祀之斋”外,提出“心斋”之说,认为真正的斋,应经内心修炼,才能臻于妙道。庄子的“心斋”之说,遂为道教所沿用。《云笈七签·斋戒叙》引用了庄子的“心斋”之说:“诸经斋法,略有三种,一者设供斋,以积德解愆;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斯谓祭祀之斋,中士所行为;三者心斋,谓疏瀹(音越)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夫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无欲则乐道,无秽无累则合道,既心无二想,故曰一志焉,盖上士所行也”。可见“心斋”就是要清心寡欲,超凡脱俗。

试论道教东岳神谱及其斋醮科仪的文化特征

试论道教东岳神谱及其斋醮科仪的文化特征 *导读:内容提要:东岳信仰在道教斋醮科中之地位极其重要。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东岳大帝主宰冥界,通司人之生死之大权,与早期封禅之祭祀作…… *内容提要: 东岳信仰在道教斋醮科中之地位极其重要。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东岳大帝主宰冥界,通司人之生死之大权,与早期封禅之祭祀作用大相径庭。从道教斋醮科仪仪式中,可以发现东岳神谱日益庞大,其职能也日益增多。从原始封禅到东岳制鬼,后来发展管辖地狱,惩恶赏善,东岳信仰在民众中之信仰地位与需求,愈来愈人性化与生活化。 *主题词:东岳道教斋醮经典神系特征 泰山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孙、神灵之府。在漫长的中国文化长河里,泰山以其特有的宗教文化,奠定了它在文化史上以及道教神仙信仰理念中,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从远古的山川崇拜到氏族社会的山神信仰;受到四方、五方疆域思想的影响,由封禅祭祀文化发展到制鬼度亡、赏善罚恶;由最初的一位无形的山神发展到冥府主宰的东岳大帝,管辖七十二司庞大的东岳诸神系列。东岳信仰与中华文化一样,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具有很深厚的文化沉淀。

东岳大帝在道教诸神系列中地位极尊,旧时东岳庙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各地省、市、州、县、乡、村等,都修建有东岳庙。东岳泰山在上古的政治地位,主要是封禅。而封禅的目的在于报天之功、报地之功、报群神之功。《岱史》第三卷《形胜考》言:尧典曰岱宗,按《五经通义》云:岱宗言王者易姓受命,报功告成,必于岱宗也。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 《尔雅》曰:河东岳,又曰:泰山为东岳,又曰:中有岱岳与其五谷鱼碱生焉。按诗注云:岳言山之尊也,东方主天地生气,以方位别五岳,是为天之东柱。 《博物志曰》: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之孙也。主召人魂魄,东方万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长短。 《道经》曰:五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属。岱岳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职生死贵贱等事。 我们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二月,乾隆皇帝东巡至泰山,首谒泰山神时举行三献典礼中,可以看到封建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复杂仪式程序:开始是迎神,乐奏迎神祈丰曲,乾隆上香三次,行二跪六叩之礼;接着是初献,奏初献华丰之曲,乾隆跪听祝官宣祈,请泰山神保佑帝柞永久、天下太平的祝文,再捧祝版跪放于帛匣内,行三叩头礼;初献礼毕,奏亚献兴丰典,献爵官将盛有御酒的爵献于神案上,乾隆再行叩礼;亚献礼毕,乐奏终献仪丰曲,礼官将御赐祭品均陈列于祭案上,乾隆再拜;终献礼毕,

斋醮的有关概念

斋醮的有关概念 1、斋与斋法 “斋”的原意是齐和净。古人祭祀之先,秘要沐浴更衣,禁止劳酒,不居内寝,以接鬼神,叫做“斋戒”。道教尊从礼,祈禳之先,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庄子〃人间世》最早提出了心斋的概念(借颜回和孔子对话——,“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心。”《云笈七签》卷三十七《说杂斋法》说:诸经斋法,略有三种。一者设供斋,可以积德解愆。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斯谓祭祀之斋,中士所行也。三者心斋,谓疏瀹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 夫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无欲则乐道;无秽无累则合道。既心无二想,故曰一志,盖上士所行也。 可见道教修斋,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最高“心斋”则是为了“专道”、“乐道”、“合道”,这才是修斋的最高目的,修斋即为修道。因此道教十分重视修斋,陆修静在《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认为:夫感天地,致群神,通仙道,洞至真,解决世罪,灭凶咎,却怨家,修盛德,治疾病,济一切,奠过乎斋转经也。夫斋直是求道之本,莫不由斯成矣。 《云笈七签》卷三十七引《三天内解经》夫为学道,莫先乎斋。外则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降真至神,与道合居。 能修长斋者,则道合真,不犯禁戒也。故天师遗教,为学不修斋直,冥如夜行不持火烛,此斋直应是学道之首。 道教斋法,经两晋、南北朝以后上清、灵宝等派道士的推演,逐渐完善,名目众多。主要斋法有: (1)两种斋:指拯道斋和济度斋《见〈本相经〉》。 (2)六种斋:指上清斋、灵宝斋、洞神斋、太一斋、指教斋、涂炭斋等《见〈云笈七签〉中〈斋戒〉》。 (3)七种斋:指金录大斋、黄录大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涂炭斋、自然斋

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

斋醮科仪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逐渐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下,斋醮科仪及其相关音乐也逐渐引起学者和民众的关注。本篇文章将聚焦于龙虎山道教斋醮科仪中的音乐元素,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龙虎山道教斋醮科仪是我国一项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依旧被人们所传颂。在其中,音乐不仅是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理解和体验斋醮科仪的重要途径之一。斋醮科仪的音乐元素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因此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斋醮科仪中的音乐元素 斋醮是道教为求神仙加持法力,化解灾难,祈求平安的一种仪式,历史悠久,形式繁多。而其中的音乐元素则有其长期传承和演化的历史。在龙虎山斋醮中,音乐表现形式多样,其中包含了器乐、咒语、声乐等多个元素。 1.器乐 在斋醮科仪中,器乐是主要的表达形式之一。龙虎山道教使用的器乐主要包括龙笛、柳枝、石锤等多种乐器。在斋醮过程中,乐器演奏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要,运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旋律和节奏,使音乐既有整体性,又有变化性。 2.咒语 咒语是斋醮科仪中的一项重要表达形式,而其中的咒语也是音

乐表现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咒语有助于感受神秘、神圣和慰藉安慰的情感,是斋醮科仪中重要的音乐元素之一。 3.声乐 除了器乐和咒语外,声乐也是龙虎山道教斋醮音乐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元素。在斋醮中,吟唱者根据节奏和旋律,运用声音来表达祷告、呼唤、赞美、感谢等情感和意志,从而传递出深刻的宗教情感。 二、斋醮科仪音乐的艺术特点 斋醮科仪音乐作为一项古老的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以下是龙虎山道教斋醮音乐的主要艺术特点: 1.音乐演奏技巧独特 斋醮科仪音乐演奏技巧十分独特,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风格。不同乐器需要使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在颠簸与变化的仪式中完成演奏与行走的有机结合。 2.音乐语言具有宗教色彩 斋醮科仪音乐的表达语言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这种语言使得音乐具有超越现实的意义与价值,能够传达出神秘、神圣、震撼人心的情感。 3.丰富的音乐种类 斋醮科仪音乐种类繁多,器乐、咒语、声乐等元素多元、丰富,

道教中的各种文化

道教中的各种文化 道教组织、礼仪、节日、斋醮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道教派别根据法术原理,道教可以分为金丹派和符箓派,即全真道和真一道,这也是各种道派经过上千年的分化合流的结果。全真道亦称为全真教、全真派,由王重阳于金朝正隆四年(1159)创立,经邱处机的推动而壮大。全真道建立了传戒和丛林制度,要求道士出家住观修行,不娶妻,不茹荤饮酒;其教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其修炼主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以含耻忍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功行两全,证圣成真,谓之“全真”。全真道有龙门派、华山派、金山派、南无派、武当派、三丰派、金丹南宗等支派。正一道亦称为正一教、正一派,是以龙虎宗为主干 ... 融汇诸符箓道派而形成的符箓大派,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元朝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册封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正一道以历代张天师为首领,以符籙斋醮,祈福禳灾、超度亡灵为主要宗教活动。正一道士允许有家室,可以不出家,不住宫观,可吃荤饮酒,清规戒律不甚严格。正一道有龙虎宗、茅山宗、清微派、天心派、净明道等支派。此外还有许多民间道教派别,如福建闾山派,香港先天道,台湾省一贯道,韩国天道教,越南高台教、东南亚德教等。中国道教协会是全国道教徒联合的爱国宗教团体和教务组织。其宗旨是兴办道教事业,传扬道教文化,发挥道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52]道教协会总部位于北京白云观,中国内地省、自治区一级的道教协会有26个,市、县道教协会300多个。港澳台地区和一些海外国家也建立了很多道教组织。道教礼仪道教礼仪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规范。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小到日常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同时,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道教抱拳礼很多影视作品中的道教礼仪手势是错误的,道士在行礼时、居士在道观拜神时不能行合十礼,而应该行作揖礼。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

明代论文:明代天师道斋醮述略

明代论文:明代天师道斋醮述略 内容提要:斋醮是道教祭祀仪式。斋醮在明代是国家祭祀大典之一。有明一代诸帝命天师斋醮次数众多,规模及费用巨大。诸帝命天师斋醮目的大致可归纳为保国安民、延寿度亡、消灾祛祸及祈福谢恩。 关键词:明代天师道斋醮次数目的 一、引言 任何一种宗教都有其仪式,斋醮是道教独具特色的祭祀仪式,是天师道的重要内容。天师道对明王朝的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明代帝王对天师道的崇奉很少出于宗教信仰,大都出于政治实用主义。道教学者及明史专家对明王朝的国家斋醮活动都比较关注。 斋的本义是洁净、斋戒。斋的形式为沐浴、不饮酒、不茹荤等。一般流于形式上的沐浴、不饮酒、不茹荤,忘了内心的虔诚,其实内心的虔诚才是斋的要义。庄子提出“心斋”来阐述斋的意义。早期道教十分重视斋。道教早期的经典,言及修斋之事,多指举行祭祀仪式前的斋戒。道教之斋种类繁多,但就其功用讲,则分极道、济度二种。极道要求忘心、灭心。济度要求虔心、舍财。我们讨论的主要是祭祀之斋,即属于济度范畴,其主要功用是请福祈恩,消灾谢过。斋作为道教的宗教修持,广泛运用于宗教活动的诸多方面。“斋”是指进行宗教祈祷仪式“醮”之前的洁诚行为,南北朝时期

演变为祈祷仪式的一部分,以后斋法齐备。 《说文解字》释“醮”有二义:一指古代冠、娶之礼;一指祭。《正一威仪经》说:“醮者,祈天地神灵之享也”。…唐代杜光庭删定《黄篆散坛醮仪》,认为“牲栓血食谓之祭,蔬果精修谓之醮。醮者,祭之别名也”。醮是备香花灯烛,果酒茶汤,降天地,致万神,禳灾祈福,兼利天下。唐张万福《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篆立成仪》说:“凡醮者,所以荐诚于天地,祈福于冥灵”。道教之醮,起源于张陵时期。 灵宝立斋,正一有醮,这是早期道教并行不悖的两大祭祀系统。斋法与醮法,都为祭祀仪式,仅功用不同而已。斋法讲究严修,醮仪要求竭诚。这就是所谓“斋有法,醮有仪”,各有一套科仪格式。道教斋醮之法,在唐宋时期发生了变化,中唐以前斋法较为盛行,中唐以后醮仪渐居主流。从唐宋时期开始,不再严格区分斋与醮。唐代“斋”和“醮”的仪式已逐渐相似。唐以后“斋”、“醮”并称,此趋势明清时期非常明显。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太祖命礼部会僧道拟释道的科仪格式,令全国僧道遵行,编订《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将斋与醮合并,混为一体。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撰《道门十规》说:“斋法行持……不可僭乱定规,一遵太祖皇帝立成仪范,恪守为则”。天师道遵行《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使天师道的斋与醮仪式合二为一。 二、明代天师道斋醮梳理

道教科仪申请文化

道教科仪申请文化 (一)斋醮与教义 道教通过斋醮科仪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来体现它的教义思想和教徒的信仰行为,主要表现在道、神、济贫拔苦等诸方面。 道是道教的理论基础,他不仅是道教的宇宙观,而且是道教的根本信仰。因为“道”最终被人格化,成为“太上老君”,出现了“一炁三清”之说。加上人(这里的人均指道教信徒)和鬼,便出现了人神、人鬼关系。在金篆、玉篆斋中,各种科仪大多反映人同神的关系,而黄篆斋中,各种科仪大多反映人同鬼的关系,因而要通过请圣、庆贺、祝寿等科仪为人、神祈福谢恩;通过破狱、炼度、施食等科仪为人、鬼济幽度亡。例如灯。仪就表明了道教徒追求光明的教义思想内容。总之,所有的一切均表现了道教的教义思想。 (二)斋醮与文学 斋醮仪式中运用了许多赞颂词章,即步虚和青词,属于两种文学体裁。 步虚是谀神之辞,建醮时,道士须旋绕香炉或烛灯,边巡行边按一定的曲调口诵词章。一般为诗体,或五言、七言,或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早在寇谦之、陆修静时,即有《华夏颂》、《步虚词》出现。现存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杜光庭《太上黄篆斋仪》中皆有许多步虚词。

青词,又称青辞,亦名绿章,为道教斋醮时送给天神的奏章祝文。一般多用骈体,以四六文句构成,对仗工整,文辞华丽。也有骈散并用的,开头叙明祝祷者姓名,祈祷神祗尊号,所奏事由,末节用“以闻”、“谨词”之类的表示谦卑祈请的文辞。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官吏频频出入于道场,且奉皇命,亲作青辞。 此外,帝王也有为斋醮作赞颂辞章的。宋太宗、宋真宗。和宋徽宗等分别撰写了《步虚词》、《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各数十首。 由于斋蘸的广泛影响,古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描写。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中,均有热烈的斋醮场面的描写。 (三)斋蘸与音乐 斋醮音乐,又称科仪音乐、法事音乐和道场音乐,包括步虚、偈、赞、颂、诰等韵曲,和独唱、合唱、吟唱、道白等声乐,以及器乐、打击乐等多种音乐形式。斋醮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与我国传统的巫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体系,成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斋醮音乐发展到北宋末期,才出现了一部曲谱范本——《玉音法事》,此为现存所见到的道教乐谱中最早的声乐谱集。该谱集收入于明《正统道藏》,记载了唐代至宋代的道曲50首。因记谱方法非常奇特,至今难以破译。及至明代,又出现了一部《大明御制玄教乐章》谱集一卷,载有道曲14首,工尺谱曲调。清代《重刊道藏辑要·全真

斋醮科仪基本知识

齋醮科儀基本知識 1、醮壇執事 醮壇之上,參加科儀的道士,都有一定的稱謂和職能,統稱“醮壇執事”。據《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主要有: 高功:一名左闡道,也稱主壇、中尊法師;指醮壇為主的法師。“其職也,道德內充,威儀外備。天人歸向,鬼神共瞻。躡景飛章,承領宣德。惠週三界,禮絕眾官。” 都講:一名右闡道,是高功的副手,主管唱贊導引。“其職也,洞輔該通,法度明煉。贊唱儀矩,領袖班聯。玄壇步趨,升座講說。昭符人望,默契人心”。 監齋:一名左輔教,是高功的副手,主管科儀典法。“其職也,總握憲章,典領科禁。糾正壇職,振肅威儀。周密察非,從容受簡。有嚴有翼,毋濫毋隳”。 其他道士,亦各有所司: 侍經:一名右輔教。“其職也,嚴潔幾案,整齊卷軸。開函啟奏,收櫝敷陳。” 侍香:一名左拱宸。“其職也,精飾鼎彝,潔嚴案席。巡行焚柱,始終芬芳。” 侍燈:一名右拱震。“其職也,整辦缸篝,嚴潔燈燭。高下照徹,內外輝華。” 、 煉師:“其職也,內外貞自,心若太虛。德體好生,誠推測隱。” 攝科:“其職也,嚴格威儀,宣揚玄範。端臨幾席,密邇道前。” 正儀:“其職也,通貫科儀,整肅玄綱。” 監壇:“其職也,激濁揚清,攝邪輔正。” 清道:“其職也,肅清雲路,蕩滌塵氛。” 知爐:一名左司儀。“其職也,玄教成儀,仙班領袖。” 知普:一名右司儀。“其職也,籲詠洞章,歌揚玄範。” 詞懺:“一名左直隸。"其職也,宜堅正念,對越天皇。” 表白:一名右直隸。“其職也,奏陳虔格,注念精專。” 2、醮壇清規

道教講究威儀,更因為醮壇之上,人神交接,怠慢不得。故此立有清規,“戒其情僅,檢其懲違,察其行藏,觀其誠志,若有過失,隨事糾舉。蓋不欲便其因齋獲罪,故升到罪之門,知過能改,罪亦消焉。庶得弘整綱紀,恢宣玄化。”《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載有《醮壇清規》列下: “若登壇之士,備齎中褐簡履,不得臨時交換,彼我公事有闕,勿得牽引非己之服。 若登壇起居,皆當關白法師一拜,禮香一拜而去,還人如之。 若升壇履屨不整,罰二十拜。 若坐起不庠序,罰五拜。 若倚斜不正坐,罰五拜。 若臨壇唱贊法事,與外人交言,罰二十拜。 若翻覆燈火,罰十拜。 若講及世務,罰二十拜。 若言語戲笑,罰二十拜。 若倚言互晤,罰五拜。 若翻覆燈油,罰五十拜。 若中褐不整,罰十拜。 若都講贊唱失儀,罰二十拜。 若執糾見過,不彈私隱,罰六十拜。 若侍經不整飾高坐,觸物有闕,罰十拜。 若侍香香煙中絕,罰四十拜。 若侍燈燈火中滅,罰二十拜。 若醮主內外不相檢,叱音聲高厲,罰五十拜。 若聽經倚據不執簡,罰十拜。 若不注念清虛,心想意倦,為眾所覺;罰三十拜。 若出入醮壇,不關白監齋,罰二十拜。

道教的简介主要历史介绍

道教的简介主要历史介绍 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从中国的洪荒时代起人类首先开始寻求自然的庇佑,遂而认为万物有灵,这是原始人类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的理论。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道教的简介。道教的简介 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从中国的洪荒时代起人类首先开始寻求自然的庇佑,遂而认为万物有灵,这是原始人类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的理论(英语:animism),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敬信,灵魂的敬信,祖先的敬信,直至在历史的河流里慢慢进化成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对天无上的信仰,后世各类至上神的雏形。在原始社会时代,已有先贤追问生命的意义,挑战人类生命的极限。炎黄子孙的先祖,中华民族始祖,古部落联盟首领,轩辕黄帝应为第一人,据《史记·封禅书》载“且战且学仙”,“黄帝问道于广成子”。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对自然敬信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天命实际上是指对自然的规律、法则的敬畏信仰。《荀子·天论》言:“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时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在远古部落社会,政祭本是合一,国家大事便先由大巫事先卜筮以向天帝请求解疑答惑。(大巫是担任上帝与下帝之间媒介任务的人,掌国家祭祀。在上古乃至商代,巫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轩辕黄帝出战之时,都要请巫咸作筮。国家政事大小,都要徵得他们的同意。如果他们不同意,即使其它统治者同意了,事情还是不行。)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信仰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完整的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法祖。 敬天信仰出自儒教圣经《诗经》:“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东汉顺帝时(永建元年丙寅-建康元年甲申[西元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把儒家的敬天与百姓法祖总结汇集并加入其它诸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个崭新的宗教,名曰道教。道者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

陈文龙-宋代道教斋醮科仪的变革

陈文龙:宋代道教斋醮科仪的变革 *导读: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发现,仪式在族群包括宗教在内 的各种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科仪是中国道教绵延千年的根本所在。国内学界对科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发现,仪式在族群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科仪是中国道教绵延千年的根本所在。国内学界对科仪的研究主要在唐以前,对宋代的科仪却重视不够,殊不知,宋代科仪才是后世科仪的直接来源。 斋醮为道教的重要仪式,经过刘宋陆修静的整理,唐张万福、杜光庭的完善,斋醮科仪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使得道教日益摆脱自我为中心的修炼,发展成为广大民众提供精神服务和终极关怀的制度性宗教。 *斋醮仪式的形成与发展 据史载,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斋的说法,庄子有心斋

之说,儒家经典《礼记典礼上》也有斋戒以告神之语。道家斋之说盖源于先秦时期。尔后,斋作为一种宗教修炼方式为道教人士所发扬光大。北周《无上秘要》中所言的斋基本上和早期心斋类似,指洁净身心以示虔诚敬重之意。至南北朝时期,斋法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形成各种专门的斋法,如三天斋、旨教斋、灵宝斋等。受佛教盂兰盆的影响,道教灵宝派斋仪注重对亡魂的超度,对道教科仪产生巨大的影响,使道教日益融入社会和百姓生活之中。 刘宋陆修静对天师、上清及灵宝派斋法进行初步整理,形成一套被称为九斋十二法的斋法体系,并提出一套斋醮理论,认为斋醮活动也是道士重要的修行过程,如存神能除去内心的贪欲嗔恚,诵经可却口舌之恶言绮妄,礼拜可摒弃身体之杀盗淫动。在九斋十二法体系中,灵宝斋占九种,其中金箓斋为帝王国主服务,黄箓斋等为贵族、官员及百姓服务。 醮起源很早,《仪礼》中就有提到,天师道有上章醮仪。按《正一威仪经》的说法,醮就是用蔬果祭祀神灵。唐宋时期,醮成为斋仪的一部分,用于斋后酬谢神灵的祭祀。唐睿宗和玄宗时期的张万福对斋醮科仪又进行一次整理。醮是其关注的重点,他

斋醮科仪音乐:海南道教文化之奇葩

斋醮科仪音乐:海南道教文化之奇葩*导读:《海南岛史》载:道教自宋初以来得到历朝信仰而复兴。斋醮科仪音乐,在宋初随着江南一带的移民传入 《海南岛史》载:道教自宋初以来得到历朝信仰而复兴。斋醮科仪音乐,在宋初随着江南一带的移民传入海南,它随民间作斋祭祀活动而繁衍并深深扎根,明代已很盛行,是海南省流行很广、影响很大的一种民间音乐。 *海南斋乐独具本土特色 民国三十七年版的《海南岛志》云:道教之于本岛,相当普及,大多数寺庙均属之,全岛道教徒计达三十万人。当时的海南岛人口仅217万人,道教徒占了14%,可见道教在海南岛影响之大。 据史料记载,海南之道教属正一道,亦称火居道。正一道虽侍奉宫观,但仍返家居住,经授职籙(音录)的道公平时也务农事,

有斋醮活动就为民间设坛祭祀法事。原始宗教与佛道教的融会而形成海南独特的斋醮科仪,斋醮科仪音乐伴随着斋醮的内容目的和适应行持的程序而融变定形。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符策超告诉记者,海南岛的斋醮活动是中原道教天师道斋醮科仪的承传派生,传至海南后,与本土的原始宗教活动结合,汲纳方言俚语山歌调式演变,并与佛教音乐融会成的一种独特的宗教艺术。 符策超说,海南移民源流多、文化层次杂,加上原籍少数民族信仰文化理念的不同,使斋醮科仪音乐也有别于中原天师道斋醮科仪音乐。其特点是:声调高、音域宽。诵经念咒与音乐、击乐同步进行。其中诵经念咒语音有官话、粤话、海南话及各种语系,经文的长短句和语音不同致使伴奏经韵虚声衬音多,拖腔拉板长。 *海南斋乐曾经繁荣

斋醮又称打醮,俗称做道场、经忏或做法事,是宗教礼节。斋本意为庄敬洁净,醮本意为僧道设坛祈神。意味着古人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食荤腥的仪式。斋醮科仪的行程中道士要身穿道袍,设坛斋醮,演唱经文,祭神度亡,除灾祈福。它始于何时已难查考,至少在明代已形成。 斋醮祭祀活动催生了斋醮科仪音乐。明代定安县进士王弘诲曾著文描述当时斋醮祭祀活动景况:每当公节届期,即云集煈附,若三军奉主帅,曾无敢厥声者。他还曾赋诗描述斋乐的繁荣:岁时伏腊走村氓,祝厘(即作斋)到处歌且舞。 海南斋乐与当地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社会信仰理念中占据重要位置,是海南流行范围广、影响深远的一种民间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痛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介绍完毕海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

寇谦之寇谦之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易经,一部既古老又新

寇谦之-寇谦之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易经》,一部既古老又 新 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容易。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不是“太上老君”》这本为布道而写的经书。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

志。 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中文名,道教起源。出自,《易经》。起于,《老子》。教祖,老子。 道教简释。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经》为伏羲。 周公。孔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

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历史发展。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 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将中华民族的祖宗——黄帝作为其源头。 黄帝。又被称为轩辕黄帝。生活在上古时代。因为出生于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生长于西北的姬水。因而取

中国道教基础知识的介绍

中国道教基础知识的介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主要的脉络。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正统;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主干。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国道教基础知识的介绍。 中国道教基础知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主要的脉络。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正统;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主干。 中国道教基础知识的内容简介 儒道互补,再加上外来的佛教,构成近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基本格局。道家与道教作为三教之一,曾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医药科技等各方面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近代中国学者多数认为: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习惯上有时也称道家为道教,或把道教称为道家、黄老。但严格说来,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它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作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静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因此被称作道家。至于"道教",则是在汉代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实体。顾名思义,"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企图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派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有所

关于道教的起源

关于道教的起源 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

世界宗教文化展·道教

世界宗教文化展·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广泛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精华思想内容。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性格心理和精神生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民风民俗、伦理道德、思维习惯、民间信仰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始人:非一人一时所创 经典:《道德经》等 代表建筑:道观、宫庙 信仰人口:约12亿(真有那么多吗?) 分布:中国大陆、台湾、东南亚等华人区 教派:道教正一教、全真派等 圣地:龙虎山、武当山等 创始年代:公元3世纪 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最重要的精神纽带。 斗灯 -- 道教举行祈安礼斗科仪时所用之物。据博物馆的讲解员介绍,此仪式在台湾依然盛行~~ 个人感觉中国北方及大中城市,道教并不普及。北京的佛教、伊斯兰教及基督教(多是遗迹)都有多处,而道观却不多见~~ 八卦牌-- 有先天八卦牌和后天八卦牌之分,民间镇宅辟邪之厌胜之物。

八卦牌除刻有太极、八卦等符号外,还有添加河图、洛书、八卦字令、北斗七星字令等字符。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凡兴建阳宅、祠堂或晋升中梁等喜庆之事,常会在门楣、中梁等安放先天八卦符牌,以祈吉祥平安。 雷令 -- 又称雷牌,五雷号令、五雷令牌,道教镇坛法器之一。 高功绛衣-- 绛衣就是道教举行大型的斋醮科仪时高功法师(道教行仪时的执事名称)所穿的法服之一。绛衣的材质多为绸缎,两袖与衣身均绣有金饰豪华花纹,有五龙霄台、百鸟来朝、九龙等多种款式,其中经紫色最为尊贵。两袖与衣身展成四方形,象征地之四角。 高功法师身穿绛衣时须配朝靴,以示仪轨的庄重。 文昌帝君神像-- 文昌帝君为道教及民间信仰所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也称文曲星或文星,乃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 在闽南地区、文昌、关帝、朱衣、魁星、吕祖合称为“五文昌”,即五位文教之神。 土地神(附:虎将军)-- 早我国东南、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人社会,百姓通常在农历初二日、十六日,烧香祭拜土地公,俗称“做牙”或“牙祭”(二月二“头牙”,十二月十六“尾牙”)。不少土地庙的供桌下或供桌上也会供奉一座虎的雕像,俗称虎爷或虎将军。

清代以来四川道教广成坛使用的科仪与音乐

清代以来四川道教广成坛使用的科仪与音乐 《雅宜集》,全名《玄宗通事雅宜集》,是陈复慧所著的另一部供道士修建斋醮道场设坛,撰写章表、申状、榜意、疏牒、词笺、对联等各种文案时参考、借鉴的案头工具书。关于刊印该书的缘起和用途,据陈复慧在《雅宜集》卷一《募刊雅宜集引》中说:“予自幼叨依元教,受事经科,留意于斯者二十余年,所积疏稿约计有百余条,俱因事立言,虽词语未工,而循真究实,幸免虚浮之弊。不惭鄙俚,欲付枣梨。……倘克圆功,亦可为坛门之一助。”全书共四卷,取“灵机畅达”四字分别作卷名。卷一为灵集,收录有序记类和榜意类;卷二为机集,收录有表疏类;卷三为畅集,收录有杂文类和事文类;卷四为达集,收录有叙联类。”此外,书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清代四川青城山一带举办道场活动的史实,以及四川道教科仪执行者分工方面的内容。 以上两书,尽管它们的用途不尽相同,但对我们研究清代四川道教的斋醮科仪与音乐的类别、用途、曲目数量及名称等方面均能够提供或多或少的帮助。 一、清代以来四川广成坛的创派人陈复慧 (一)广成坛由来 广成坛是清代至今四川行坛派中的一大道派,它的由来已久,其前身当系东汉时期在西蜀青城山一带产生的天师道正一派。明末以前,该派一直活跃于青城山乃至整个巴蜀;明末以后,由于历史原因,该派走向衰落,由道观转人民间,并以火居道行坛派的面目出现。为了取得合法的道士资格,求得自身的生存空间,该派道士不得不加入当地的道教会组织,并挂名向当地有影响的全真道科仪道士学习斋醮科仪音乐,这在过去的青城山下灌县及其邻近诸县城镇、乡村是很普遍的。 清初以来,青城山下灌县(今都江堰市)及其邻近诸县先后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行坛派道士。据调查,在民国时期,成都有一百余人,

道家“法器”24类(传统文化之道家文化)

道家“法器”24类(传统文化之道家文化) 导 语 道教继承原始巫教的法术,将其精纯化、道教化,成为道教法术。法术说的基本原理即弗莱则(SirFrazer)《金枝篇》(TheGoldenBough)所称交感巫术,根据类似律或象征律,以为凡相类或可互为象征之物,能在冥冥中相互影响。因此“同类相治”的原则,即为道教法器以恶治恶,藉超自然法力以克制超自然的精怪、物魁等恶物 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道家是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最深远的学派。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对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宗教、思想、文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之后的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东汉末年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道家法器 什么是道家法器?道教斋醮法坛所需之用器即是道家法器,道教法器,上可召神遣将,下可驱邪除魔!大家去道观参拜,看见道长开坛做法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法器,见识见识。 笏 又称朝简、朝板等。是用来朝拜神仙时所执的手板,上面可以记事,以免遗忘。古时朝拜天子的笏有一定的规制,天子用玉,诸侯用象牙,大夫和士用竹片。道教则不受此限,根据条件均可使用。举行道场时,高功登坛,双手捧笏,如对天庭。 如意 一般为玉、木、骨制成。形状略曲如心字,有三点:首尾两端作云形或芝形,中央一点圆形。象征道化三清之意,又喻一心尊三宝,即道宝、经宝、师宝。道教方丈在宣说经教或其他隆重科仪中,亦手持之。 法印 一般为木制、铜制或玉制。印面上刻着具有道教含义的文字,甚至有的还刻着完全符式化的图案,印钮一般是狮子或其他避邪兽。道教自从祖天师张道陵开始传有法印,沿袭至今。法印是道教奏达天庭

斋醮的意义

斋醮的意义 1、斋醮与文学 斋醮中的步虚和青词,居于两种文学体裁,二者合称为赞颂词章。 早在寇谦之、陆修静时,即件有《华夏颂》《步虚词》等。现存许多斋醮科书,皆有大量的步虚词。现行《全真早坛功课经,步虚》为因言:“琳琅振响,十方肃清。河海静城,山岳香烟。万灵振伏,招集群仙。天无氛秽,地无妖尘。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 青词,亦称绿章,原为道场所用表文。唐李肇《翰林志》说:“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皆用青藤纸书朱宇,谓之青词”。宋人真德秀等人文集内,皆载青词,遂成为一种文体。陆游诗云:“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甚至在道教斋醮盛世行的明代,如顾鼎臣、袁炜、李春芳、严讷、严篙等辈,皆以青词而获皇帝青睐,人称“青词宰相”。 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过镇江时,为江上赛神道士留下一首青词佳作,曾为毛主席在文章中引用,流传甚广,这首青词为: 九州生气侍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投,不拘一格降人才。 除道士、文人之外,帝王也有为斋醮作赞颂词章者。如宋太宗、宋真宗和宋敏宗等分别撰写了《步虚词》、《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等数十首乐章。近人刘师培在《读道藏札记》中评论这些皇帝的作品说“虽系道场所讽,然词藻雅丽,于宋诗尚称佳。” 由于斋醮活动遍及社会,古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描写。如明代成书的《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潘道士解禳,六十五回吴道士迎殡,六十七回黄真人荐亡等情节,显然受到明代斋醮盛行的影响。 2、斋醮与音乐 斋醮音乐,包括步虚、偈、赞、颂、谐等韵曲,和独唱、合唱、吟唱、道白筹声乐,以及器乐、打击乐等多种音乐形式。自从寇谦之提倡“音诵”,并于北魏明元帝

道教法物的文化内涵

道教法物的文化内涵 *导读:所谓道教法物,简而言之即道教持道、护道、做法所用之物。道教法物历史久远,形式多样,品种繁多,可谓丰富多彩。有的做工十分精 所谓道教法物,简而言之即道教持道、护道、做法所用之物。道教法物历史久远,形式多样,品种繁多,可谓丰富多彩。有的做工十分精细,堪称上品。道教法物来自原始宗教以及早期礼乐祭天敬祖活动,早在南北朝刘宋时陆修静就已对道教法物做了严格的规定,《道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四中的《奉圣仪制章》中就有关于圣像宝座、龙牌、龟鹤炉、幡、盖等道教法物规范制作的详细记载。道教法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道教神仙信仰、灵魂永在、祈求大同、和平、普济度物等思想观念,它的形成是研究道教宫观建筑、教制、戒律等多方面历史的有力佐证。道教法物文化又同传统的绘画、书法等艺术相结合,体现了道教独特的审美及世界观。道教法物是道教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试以分类介绍之。 一、道场用物

道教斋醮来自古代的祷神祭祀。宋玉《高唐赋》说:醮诸神,礼太一。道教斋醮正式形成可以追根到祖天师的三官手书和寇谦之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到了南朝刘宋时陆修静演成大型分类斋仪,陶弘景又因斋设醮,制定出醮仪。从此道教法事绵延不断,斋醮日臻繁多,道教法物也日渐丰富多彩了。 (一)法器 道教将做法用的打击乐器称作法器。道教迄今用的法器一般为铛子、钗子(当击铰子)、铃子、木鱼、引磬、翁子、磬、鼓、钟、铙钹等。属纯粹的中国古钟鼓之乐。钟鼓文化已在《道教钟鼓文化内涵》中谈过,此处不再介绍。 1. 磬 道场所用的磬有大磬、单磬及引磬。大磬置大殿的左上方。一般除监院、方丈叩首时用,平时很少用。单磬是放在经单上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