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发展动态
传热学发展动态

传热学的最新研究动态传热是最普遍的一种自然现象。
几乎所有的工程领域都会遇到一些在特定条件下的传热问题,包括有传质同时发生的复杂传热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传热学的工程应用研究也已跨越传统的能源动力,工艺过程节能的范畴,在材料的制备和加工、航天技术的发展、信息器件的温控、生物技术、医学、环境净化与生态维护、以及农业工程化、军备现代化等不同领域都有所牵涉。
特别是高技术的迅猛发展,正面临着温度场、速度场、浓度场、电磁场、光场、声场、化学势场等各种场相互耦合下的热量传递过程和温度控制,从而使传热学迅速发展为当今技术科学中了解各种热物理现象和创新相应技术的重要基础学科。
现就以下几个方面的传热学最新研究动态作简要的介绍。
一、生物医学传热生命体具有生命自律的“活力”,是一个开放系统,离不开同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而且这种特殊体中不仅有生理因素,还有各种感觉器官造成心理上随机性的动态反应,这些都与中医理论体系相关,由此决定了活体运输过程本质的非定常性。
对于这些有生命的生物体中的能量与物质的传输,国际上应运而生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物传热学”。
生物传热学研究的是生物体内传热传质规律.其研究内容涉及对人体器官,系统正常和异常热生理过程的解释和阐明,并应用复杂而精确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描述。
它是生物、医学与传热学等学科的交叉,是正在蓬勃发展中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涉及到从细胞、亚细胞层次到组织、器官直至整个生物个体内的热质传输现象。
其主要方向包括:对各种生命层次上热参数的测量并建立相应的测试仪器;对在传热、传质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物性参数的测定;对人体器官、系统的正常和异常热生理过程的解释和阐明,并应用复杂而精确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描述;对各种热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及各种生物材料时产生的热学效应的研究;热物理学应用于医疗实践等。
它已成为横跨诸多领域的最新的学科生长点之一,是当今学术界竞相关注的前沿。
半个世纪以来生物医学传热学的研究经历几个大的飞跃,它们集中体现在新的生物热现象的发现、物性测试方法的突破、新模型的建立以及医学热科学应用领域的拓宽等四个方面,然而由于问题研究的复杂性,许多工作远未完善,但就热物性测试而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同时测定热物性参数如热导率K、热扩散率α、血液灌注率W b和代谢热产率q m,更不用说测定时考虑这些物性系数随空间的变化了。
传热学 传热学与应用发展

传热学与应用发展摘要:热传递现象无时无处不在,它的影响几乎遍及现代所有的工业部门,也渗透到农业、林业等许多技术部门中。
传热学虽然从诞生至今不过二百多年的时间,但其应用已非常广泛。
随着热量传递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内容的不断充实,传热学已经成为现代技术科学中充满活力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传热学的普适性不仅表现为在能源动力、石油、冶金、化工、交通、建筑建材、机械、食品、轻工、纺织、医药等传统工业部门中,而且传热学的理论和技术在生产、科学研究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传热学理论的应用解决了决定这些部门生产过程的热工艺技术,对一些关键技术的解决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传热,热采技术,传热技术,应用,发展一、什么是传热热和冷是人们熟知的一对矛盾过程,凡是有温度差存在的地方,就有热量自发地从温度较高的区域或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区域或物体,这样热量(能量)传递的过程成为传热,“传热学”是一门研究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传递过程规律及具体应用的学科,也包括热量传递同时可能出现形式之间转化的更复杂的过程(如:高速气流对固体表面的“气动加热”效应、电机的通电发热等)。
热量在温度差作用下从一个物体传递至另外一个物体,或者在同一物体的各个部分之间进行传递的过程称为传热。
将传热进行分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按照热量传递的不同机理,即热量以何种方式或何种运动形式进行传递。
经过大量归纳总结,人们发现按传热的不同机理,可将传热划分成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当物体内有温度差或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接触时,在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下,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传递了热量,这种现象被称为热传导,简称导热。
流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叫热对流。
流体各部分之间由于密度差而引起的相对运动称为自然对流;而由于机械(泵或风机等)的作用或其它压差而引起的相对运动称为强迫对流(或受迫对流)。
传热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传热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摘要:20世纪初,传热学从物理学中的热学部分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学科。
一百多年来,传热学研究者们对传热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科学论着和研究报告,并出版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专着’促进了传热学理论的完善和学术的发展。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尽管现有传热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新出现的现象已与现有的传热学体系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使现有的传热学理论捉襟见肘,暴露出其局限性。
关键词:传热学发展历史现有困境突破一、引言传热学是研究由温度差异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的科学。
传热现象在我们的曰常生活中司空见惯,早在人类文明之初,人们就学会了烧火取暖。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蒸汽机、内燃机等热动力机械相继出现.传热研究更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经济竞争。
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资源、人口与环境等重大国际问题。
传热学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环境保护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兴起,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重点整治环境.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传热学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不但节约能源,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各种废料的排放量.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2050年以前我国能源结构仍将以啡洁净能源,一煤为主,传热研究在环境和生态领域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生命科学也离不开传热学。
生命系统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生命通过与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得以维持。
对生命系统中的能量与物质传输的认识ffs 待进行传热学研究。
随着人体环境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物医学领域中诸如低温外科手术、移植器官冷冻储存、肿瘤加热疗法、疾病热诊技术’以及烧伤冻伤、烫伤等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进步,要求人们深人认识人体传热的特性和机制。
传热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

传热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传热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传热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摘要: 20世纪初,传热学从物理学中的热学部分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学科。
一百多年来,传热学研究者们对传热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科学论著和研究报告,并出版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专著,促进了传热学理论的完善和学术的发展。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尽管现有传热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新出现的现象已与现有的传热学体系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使现有的传热学理论捉襟见肘,暴露出其局限性。
关键词:传热学发展历史现有困境突破一、引言传热学是研究由温度差异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的科学。
传热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早在人类文明之初,人们就学会了烧火取暖。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蒸汽机、内燃机等热动力机械相继出现,传热研究更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经济竞争。
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资源、人口与环境等重大国际问题。
传热学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环境保护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兴起,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重点整治环境,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传热学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不但节约能源,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各种废料的排放量,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2050年以前我国能源结构仍将以“非洁净能源”—煤为主,传热研究在环境和生态领域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生命科学也离不开传热学。
生命系统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生命通过与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得以维持。
对生命系统中的能量与物质传输的认识ffs待进行传热学研究。
随着人体环境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物医学领域中诸如低温外科手术、移植器官冷冻储存、肿瘤加热疗法、疾病热诊技术,以及烧伤冻伤、烫伤等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进步,要求人们深人认识人体传热的特性和机制。
传热学课件课件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传热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实验结果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建筑节能设计
传热学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
建筑围护结构隔热通风技术
建筑围护结构遮阳技术产中的传热问题
钢铁生产中的传热问题
石油化工生产中的传热问题
导热
导热方式:固体导热、液体导热、气体导热
导热应用:保温、传热、散热等
导热定义:物质内部热量传递的过程
导热原理:温度梯度、热流密度、热传导系数
对流
对流换热影响因素:对流换热与流体的物理性质、流速、流向、传热表面的形状和大小等因素有关。
定义: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媒质的运动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应用领域:传热学基本方程与计算方法在能源、化工、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数值模拟技术
数值模拟技术的基本原理
传热学基本方程的建立
数值模拟方法的选择与实现
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实验设计思路与目的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传热学原理的理解,掌握传热学实验技能
实验设计思路:针对传热学原理,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装置、操作步骤、数据采集与分析等
原理:当流体受到外部热源加热时,其温度会升高,密度会减小,从而产生向上的浮力。同时,周围较冷的流体密度较大,会下沉。这种冷热流体的交替运动形成了对流。
对流换热应用:对流换热在能源、化工、建筑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如锅炉、核反应堆、空调系统等。
辐射
内容1:定义
内容2:原理
内容3:影响因素
内容4:应用
复合传热
汇报人: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传热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

传热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摘要:20世纪初,传热学从物理学中的热学部分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学科。
一百多年来,传热学研究者们对传热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科学论著和研究报告,并出版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专著,促进了传热学理论的完善和学术的发展。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尽管现有传热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新出现的现象已与现有的传热学体系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使现有的传热学理论捉襟见肘,暴露出其局限性。
关键词:传热学发展历史现有困境突破一、引言传热学是研究由温度差异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的科学。
传热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早在人类文明之初,人们就学会了烧火取暖。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蒸汽机、内燃机等热动力机械相继出现,传热研究更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经济竞争。
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资源、人口与环境等重大国际问题。
传热学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环境保护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兴起,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重点整治环境,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传热学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不但节约能源,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各种废料的排放量,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2050年以前我国能源结构仍将以“非洁净能源”—煤为主,传热研究在环境和生态领域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生命科学也离不开传热学。
生命系统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生命通过与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得以维持。
对生命系统中的能量与物质传输的认识ffs待进行传热学研究。
随着人体环境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物医学领域中诸如低温外科手术、移植器官冷冻储存、肿瘤加热疗法、疾病热诊技术,以及烧伤冻伤、烫伤等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进步,要求人们深人认识人体传热的特性和机制。
总之,21世纪的能源问题、经济环境问题和生命科学问题都要求传热学研究作出积极配合,加强相应的科学储备,迎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论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在机制专业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综述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在机制专业应用及发展趋势工程学院10机制4班关德彪30510403 摘要:工程热力学是热力学最先发展一个分支,它关键研究热能和机械能和其它能量之间相互转换规律及其应用,是机械工程关键基础学科之一。
而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输规律,研究不一样温度物体或同一物体不一样部分之间热量传输规律学科。
在机件冷、热加工过程中包含有大量复杂热传输过程。
Abstract: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is one of the earliest development branch of thermodynamics, It mainly studies the heat energy and mechanical energy and other energy between the rule of their conversion to each other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ic subjec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heat transfer is a subject which studys of heat transfer law, and the heat transfer law between the object with different temperature or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ame one. In parts of the cold and hot working process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complex heat transfer process.关键词: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应用发展1、什么是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是热力学工程分支,也是热力学最先发展一个分支,它关键研究能量转换,尤其是热能转化成能规律和方法,和提升转化效率路径。
传热学的发展与应用

传热学的发展与应用内燃0802 陈佳08摘要:热传递现象无时无处不在,它的影响几乎遍及现代所有的工业部门,也渗透到农业、林业等许多技术部门中。
传热学虽然从诞生至今不过二百多年的时间,但其应用已非常广泛。
随着热量理论体系……关键词:传热学发展简史工程应用热传递现象无时无处不在,它的影响几乎遍及现代所有的工业部门,也渗透到农业、林业等许多技术部门中。
传热学虽然从诞生至今不过二百多年的时间,但其应用已非常广泛。
随着热量传递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内容的不断充实,传热学已经成为现代技术科学中充满活力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传热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一、传热学的发展简史1.导热1798 年伦福特钻炮筒大量发热实验;1799 年戴维两块冰块摩擦生热化成水的实验。
19 世纪初,兰贝特、毕渥、傅里叶等都从固体一维导热的试验入手研究;1804 年毕渥根据试验提出: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导热量正比于两侧表面温差,反比于壁厚,比例系数是材料的物理性质;1807 年傅里叶:特别重视数学工具的运用,把实验与理论结合起来,提出求解微分方程的分离变量法和可以将解表示成一系列任意函数的概念,得到学述界的重视;1822 年论著《热的解析理论》完成了导热理论的任务,提出的导热基本定律“傅里叶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傅里叶级数正确地概括了导热实验的结果。
使他成为导热理论的奠基人。
2.对流1823 年纳维:提出不可压缩流体流动方程;1845 年,英国斯托克斯,将其修改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形成流体流动基本方程;1880 年,雷诺提出一个对流动有决定性影响的无量纲物理量雷诺数。
通过实验发现:管内层流→ 湍流转变时,雷诺数在 1800~2000 之间;1881 年洛仑兹自然对流解;1885 年格雷茨和 1910 年努塞尔获得管内换热的理论解;1904 年普朗特提出边界层概念;1916 年努塞尔又获得凝结换热理论解;1909 年和 1915 年努塞尔的论文对强制对流和自然对流的基本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进行量纲分析获得了有关无量纲数之间的准则关系;1921 年波尔豪森又引进了热边界层的概念;1930 年波尔豪森与数学家施密特,贝克曼合作,成功地求解了坚壁附近空气的自然对流换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热学的最新研究动态传热是最普遍的一种自然现象。
几乎所有的工程领域都会遇到一些在特定条件下的传热问题,包括有传质同时发生的复杂传热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传热学的工程应用研究也已跨越传统的能源动力,工艺过程节能的范畴,在材料的制备和加工、航天技术的发展、信息器件的温控、生物技术、医学、环境净化与生态维护、以及农业工程化、军备现代化等不同领域都有所牵涉。
特别是高技术的迅猛发展,正面临着温度场、速度场、浓度场、电磁场、光场、声场、化学势场等各种场相互耦合下的热量传递过程和温度控制,从而使传热学迅速发展为当今技术科学中了解各种热物理现象和创新相应技术的重要基础学科。
现就以下几个方面的传热学最新研究动态作简要的介绍。
一、生物医学传热生命体具有生命自律的“活力”,是一个开放系统,离不开同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而且这种特殊体中不仅有生理因素,还有各种感觉器官造成心理上随机性的动态反应,这些都与中医理论体系相关,由此决定了活体运输过程本质的非定常性。
对于这些有生命的生物体中的能量与物质的传输,国际上应运而生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物传热学”。
生物传热学研究的是生物体内传热传质规律.其研究内容涉及对人体器官,系统正常和异常热生理过程的解释和阐明,并应用复杂而精确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描述。
它是生物、医学与传热学等学科的交叉,是正在蓬勃发展中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涉及到从细胞、亚细胞层次到组织、器官直至整个生物个体内的热质传输现象。
其主要方向包括:对各种生命层次上热参数的测量并建立相应的测试仪器;对在传热、传质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物性参数的测定;对人体器官、系统的正常和异常热生理过程的解释和阐明,并应用复杂而精确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描述;对各种热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及各种生物材料时产生的热学效应的研究;热物理学应用于医疗实践等。
它已成为横跨诸多领域的最新的学科生长点之一,是当今学术界竞相关注的前沿。
半个世纪以来生物医学传热学的研究经历几个大的飞跃,它们集中体现在新的生物热现象的发现、物性测试方法的突破、新模型的建立以及医学热科学应用领域的拓宽等四个方面,然而由于问题研究的复杂性,许多工作远未完善,但就热物性测试而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同时测定热物性参数如热导率K、热扩散率α、血液灌注率Wb和代谢热产率qm,更不用说测定时考虑这些物性系数随空间的变化了。
无创检测更难,而且许多情况下这些参数还受温度场(当地温度值、温度变化率等)的影响,要反映这些物性的温度、空间依赖特性,必须在传统方法之外寻求新途径。
在生物医学应用方面,应发展常热物性与变热物性情况下的无损的温度预示技术,尤其要发展在未知全部热物性的情况下,只需测量体表温度就能同时重构生物体一维、二维乃至三维温度场和物性长的无创技术,并力求实时预测瞬变过程。
此外,在实验中发现的许多物热现象的物理本质尚待深入揭示;临床热科学的应用领域应进一步拓宽;应进一步开展在理论指导下开发新型热医(理)疗器械的工作。
二、微细尺度传热学近年来,随着信息工业、生命科学与技术、航天技术、能源工程、材料工业及现代毫微米制造技术、高集成度微电子器件、高功率短脉冲激光技术、微加工技术和微电子机械系统在工程上的应用,人工合成高精尖新材料、超导技术等都有惊人的进展。
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热设计和热控制,航天器内生命保障系统的传热过程,生命过程中的热现象,微结构内的流动传热传质,微尺度下物质的热物性及其测量以及工质临界状态下的分子聚合等,由于它们的特征尺度与载热体(分子、电子、声子、光子)等的平均自由程处于同一量级甚至更低,导热的Fourier定律、流动的N-S方程已不在适用,微结构表面的辐射性质也出现奇特的变化,已经不能有效地用传统的传热传质理论及传统的实验方法加以解决,导致了热现象由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的历史性转变,促使微尺度传热学这一学科的出现和形成。
微尺度传热学致力于尺度微形化极限情况的传热学规律研究:一个是空间尺度极限,其研究的几何尺度可以到微米或微毫米级;再一个是时间尺度极限,即在微妙以至微毫秒内瞬时传热规律的研究。
早期的微细尺度传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细尺度导热问题上,之后则扩展到微细尺度热辐射、微细尺度对流换热和微细尺度相变传热问题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后期,热物理学家开始注意到工程器件中的一系列传热问题存在尺度效应,发现微尺度下导热率依赖于材料的厚度。
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新型工程实际应用的日新月异,出现了许多传统传热学难以解决甚至完全矛盾的问题。
正是这些理论与实验观察上的矛盾促成了微尺度传热学的发展,目前已经覆盖了范围广阔的多个领域,如固液薄膜、半导体器件、生物芯片、光学器件、芯片冷却装置、微电子机械系统、生物芯片、微传感器、激光加工、热医学工程等,蕴涵了许多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即进行了微细尺度传热学的探索性研究,并很快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和支持。
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后,有关微传热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明显上升。
1993年7月在日本召开的“分子与微尺度传输现象”日美联合研讨会上,众多学者都认为,20世纪最后10年可能会是微米和毫微米尺度热传输现象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时刻,而这一突破将对21世纪初高新技术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日本的微传热研究重点是应用,其微型热管的产生已形成规模。
在我国,自1992年以来,围绕着微细尺度传热学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各类基金先后资助了多孔介质流动、微型槽道内的传热、微型热管、微型毛细泵环、微重力下的流动传热、高集成电子设备高热流强度散热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内部的流动和传热等多项研究。
在对外协作和国际交流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学者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的不少大学和研究机构联系并进行了不少的富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通过对不同领域涉及到的微细尺度传热学问题从机理研究、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富有重大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
宜益民等通过在液体中添加纳米级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粒子获得了纳米流体,并对纳米流体的悬浮稳定性和均匀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悬浮液具有较高的分散性、稳定性。
给出了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理论分析方法,并运用瞬态热线方法测定了不同种类、不同体积份额配比的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分析了纳米粒子属性、份额、形状和尺度等因素对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影响。
蒋培学等对微尺度换热产生的背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对在微小槽道内流体的流动和传热与常规尺度下的差异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有些用气体所做的实验研究很有可能使处于有速度滑移和温度跳跃的滑流区。
速度滑移和温度跳跃致使阻力系数减小、传热减弱。
三、现代电子器件冷却方法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器件的微型化已经成为现代电子设备发展的主流趋势。
电子器件特征尺寸不断减小(例如,微处理器的特征尺寸在1990年到2000年内从0.35μm减小到0.18μm),芯片的集成度、封装密度以及工作频率不断提高,这些都使芯片的热流密度迅速升高。
芯片热流密度的不断升高则对电子器件热可靠性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能够解决电子器件过热问题的热设计早已引起国内外研究单位的高度重视,并且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已研究出比较成熟的冷却方式,如自然冷却技术、强迫空气冷却技术、液体冷却技术、相变冷却技术、其他冷却技术(如热管,冷板等)。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算机芯片的功耗已经到了160W,热流密度已经到了100 W/cm2。
可见研制高效的冷却系统,满足高密度组装的结构形式,以获取更大的冷却能力,也越来越迫在眉睫。
液冷成为仅次于风冷的应用广泛的冷却系统。
现在许多微机,包括笔记本电脑都已采用水冷方式散热;日立5800系列为水冷;CRAY T3E 128个处理器以下为风冷,256~2176个处理器机器为水冷。
直接液体喷射冷却,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热阻,同时也可以提高强迫对流传热系数。
IBM公司液体喷射冷却数据表明能够支持100W/cm2以上芯片的耗热密度。
IBM 公司的SS-1、Cray公司的SV2等就是采用直接液体喷射冷却芯片的。
低温冷却技术(直接或间接相变冷却),为计算机冷却开辟了一个新领域,是在特定条件下提高机器性能的有效手段。
专门研究此类冷却系统的Cryotech公司,利用绝缘流体的沸腾冷却正处与开发、应用阶段。
由于沸腾冷却可提供很低的热阻和高的热流密度,国外不少大公司和研究机构,正在大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如IBM、Fujitsu、Hitachi、NCR等公司以及Minnesota、Purdue、Auburm、Michigan等大学中的研究机构)。
国内如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在IBM内部及由其资助的大学相变冷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防止或控制池沸热滞,扩大池沸热流密度,提高强制对流、向下流动的液膜热传送、液流沸腾、液流冲击。
其次,如何研制一些新型的冷却剂,使其更好地满足电子器件浸渍冷却的要求,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冷却剂(介质)是一种载热介质,它的基本要求是:具有较高的传热性能、较高的绝缘强度和良好的兼容性。
在目前使用的冷却剂中要想完全满足上述的基本要求,还是比较困难的。
例如,最普通的水,虽然它的传热能力高,但其绝缘性差,与电子器件的相容性也不好;而目前浸渍冷却用的冷却剂FC-77,主要是考虑该冷却剂有较高的绝缘强度和良好的化学兼容性,然而导热能力仅为水的十分之一。
四、多相流的传热传质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发展对我国能源与动力工业、石油化学工业、高科技等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在核反应堆工程中汽轮机湿蒸汽两相流问题,尤其是反应堆的失水事故中的流动及传热;在油田开采和稠油注汽开采等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气、水、油三相流混输与分离问题;在炼油、化工、制冷等系统中,存在着大量两相流传热强化的课题;近年来正在发展流化床燃烧技术,煤的流化过程及硫化方式的研究均是气固两相流的重大课题等等,显然对多相流热物理问题的深入研究必将大大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经济建设的发展。
由于多相流动及其传质过程的复杂性,多相流热物理现在仍是一门试验性很强的学科,目前研究水平大致是对大多数工程问题可以通过试验研究得到认识和解决,对一些具体问题在理论上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数值计算的模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由于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许多不同的传统行业及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又各有其解决多相流问题的独特的不同方法,问题过分广泛和复杂,至今仍未能将解决多相流问题的方法、技术或理论统一起来,更未形成以严格的数学理论为基础,推导和构造出具有严密内在联系与不同适用范围的完整科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