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新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0课《做一块卵石》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青岛版科学五上《做一块卵石》探究型教案及反思

青岛版科学五上《做一块卵石》探究型教案及反思

青岛版科学五上《做一块卵石》探究型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爱大胆想象;情愿合作交流;能从观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缘故。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酒精灯的使用,广口瓶的使用。

教学过程描述: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爱各种石头吗?这些石头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汇报)你在哪些地点见到过卵石?(学生谈自己在哪些地点见到过卵石)小结:一块块卵石形状各异,颜色绚丽,带给人美的享受。

可不要小看这小小的石头,只要同学们认真留心观看、研究就会发觉许多问题,掀开许多隐秘。

一、以学生的爱好引出探究的主题1.提出问题。

(结合同学们对卵石的初步认识后引入)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块卵石,做一块卵石需要什么材料?(学生自由汇报)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出示一块砖头)假如我们要把这块砖头变成卵石,你有什么方法?能够靠着自己的生活体会来猜一猜。

【因为学生中大部分没有这方面的体会,也没有做过卵石。

只是凭自己的生活体会推测。

】(学生简单汇报)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方法,你们的方法对不对呢?这节课,我们就亲自来做一块卵石,掀开其中的隐秘,好不行?二、进行“做一块卵石”的探究实验活动1.实验指导。

那个地点,老师给你们预备的是砖块,因为石头太坚硬,需要时刻太长,我们只要有方法把砖块磨圆,也就证明我们能把石头磨圆。

(实验材料每四个人一组,每组的实验装置为:小锤一把,砖块一块,带盖的广口瓶一个,水)大伙儿觉得我们在做那个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简单交流)在每用一种方法前,都先用手摸一下砖块的棱角,注意砖块的前后变化;在做实验的时候,各个小组内要分工明确,积极合作;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我们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在最短的时刻内做出一块卵石。

做实验的时候,各小组要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看到学生敲碎砖块后),同学们停一下,请先用手认真摸一下碎砖块的棱角,做得差不多时,再摸一摸,进行比较。

青岛版《科学》六制五年级下册10.《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六制五年级下册10.《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10.《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做一块卵石》是青岛版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的第五课时。

本课通过做卵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变圆的过程,从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

本课探究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卵石形成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科书由三部分组成:即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拓展活动。

活动准备:利用文字提示了课堂探究需要的典型材料,酒精灯、有盖的大口玻璃瓶、页岩、碎砖块等,为本课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和卵石磨圆过程的模拟实验做好材料上的准备。

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欣赏美丽的卵石。

教科书提供了四幅美丽的卵石图片,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卵石。

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到卵石的多种多样,也通过欣赏卵石活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活动二:做一块卵石。

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做“卵石”的活动场景图。

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做一块卵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石头变圆要经过的一些过程,为推想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原因作铺垫。

活动三: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本活动包括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教科书中展现了一幅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卡通图。

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中的卵石存在环境,将做卵石用到的方法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类比,推想卵石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二个环节:教科书中配了两幅图,一幅是学生进行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另一幅是高山上的岩石受到暴雨的袭击,雨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及图示皆说明:大自然中的岩石在季节变化或昼夜变化中,风化作用使岩石形成碎块,造成了对岩石的破坏。

第三个环节:教科书利用资料卡说明“温度、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叫做风化。

”明确了风化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第四个环节:教科书利用卡通人物的语言“说说卵石是怎么形成的?”并配上空白格,引导学生对卵石的形成进行概述。

青岛版科学五上做一块卵石教案及反思

青岛版科学五上做一块卵石教案及反思

4.做一块卵石教学目标:1.能用多种方式制作卵石能按照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了解卵石形成进程和风化作用对卵石形成的作用3.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教学准备: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镊子2.教师准备: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散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三角洲图片教学进程:一.生活切入导新课教师提问:同窗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各类各样的卵石,此刻咱们一路去看看吧。

播放卵石视频资料和卵石图片教师讲述:同窗们已经欣赏了这么多卵石,有关卵石奥秘还需要咱们研究。

二.师生互动学新课活动一:欣赏美丽的卵石教师讲述:课前同窗们都搜集了一些卵石,此刻请大家彼此欣赏(学生彼此欣赏卵石)教师提问:通过适才对岩石的欣赏,你们发现的不同卵石都有什么区别吗?(引导学生从大小,形状,颜色方面加以交流)教师总结:适才同窗们的表现都超级好,说的也超级全面,不同的卵石确实有许多区别,那么不同的卵石又有哪些相似点?(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形状去比较)教师讲述:这么漂亮的卵石,想不想自己做一块?(想)活动二:做一块卵石教师提问:想一想做一块卵石需要什么材料,用什么方式?(学生按照材料彼此讨论实验的进程)教师讲述:此刻请同窗们按照自己设计方案做一块卵石。

制作时应注意:先观察石块的棱角,用手摸一摸,做玩以后再摸一摸石块。

将你们感觉彼此交流。

(学生进行实验,彼此交流感觉)教师提问:在实验前后,你有哪些发现?(棱角变得光滑,圆润了.......)小结:此刻同窗们都会自己制作卵石了,那么自然界的卵石是如何形成的?此刻让咱们一路去大自然探讨吧!活动三:探讨自然界的卵石是如何形成的教师提问:仔细观察讲义的情景图,同窗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彼此交流,讨论)教师提问:高山上岩石为何会落下来?(岩石受到了风化作用)师生一路窗习风化及风化作用的概念教师讲述:此刻咱们一路做一个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师生一路做模拟实验)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酒精灯和凉水别离代表什么?(学生讨论,个别汇报)教师小结:酒精灯代表大自然中温度升高,凉水代表大自然中温度下降,岩石出现裂痕表示大自然中岩石在温度影响下出现的转变。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 第二单元《10. 做一块卵石》 青岛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 第二单元《10. 做一块卵石》   青岛版

《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发现不同河段岩石的特征,并能根据特征提出自己的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并按要求完成实验。

3、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并记录,最终证实鹅卵石形成的原因。

4、能说出沙尘暴的危害和防治办法,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能够参与小组活动并与大家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鹅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设计并探究鹅卵石形成的原因的实验。

三、教学过程1、游戏激趣,导入新课(1)游戏导入教师谈话: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玩个小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疯狂猜猜猜”。

出示游戏规则。

学生根据提示猜物品。

最后出示鹅卵石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疯狂猜猜猜”的形式导入本课,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学生听提示过程中,能了解鹅卵石的特征,为下面的活动奠定基础。

(2)提出问题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提出关于鹅卵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爱因斯坦的名言告诉学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同时使学生自比,像科学家一样探究问题。

(3)教师小结老师发现大家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和鹅卵石的形成有关,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鹅卵石的形成。

2、模拟实验,探究新知(1)观察图片,推测原因观察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图片,说一说这些岩石在外形上有什么特征,结合他们的特征推断一下,鹅卵石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小组讨论写到实验记录单上。

学生展示推断。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叙述特征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模拟实验,获取新知师生讨论: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示:河流分为上、中、下游三个河段,摇玻璃瓶摇几次?)教师提示:实验不只是动手操作,还需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学生观察小砖块的外形特征,记录并汇报。

教师计时,学生实验。

学生上台展示实验现象和结论,师生点评,总结鹅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师提问:河流中的岩石从哪里来?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山上岩石风化落入水中。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1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1

《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卵石形成实验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1、卵石的形成原因。

2、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教学准备:(一)实验材料:(1)教师演示材料:卵石、普通岩石、垃圾杯、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及水、矿泉水瓶子及水、砖块、沙。

(2)分组实验材料(六组):卵石(装在盒子里5、6块)、每组小锤1把;酒精灯1;广口瓶(带盖,有水);水槽1(装水);信封2个(一个装2块卵石,一个装1块页岩);稍大砖块1;火柴1盒。

(二)多媒体课件:(卵石图片,实验提示,风化作用破坏岩石模拟动画,河流中卵石形成的解说录像,背景音乐)。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说明:带下划线的部分,均使用了信息技术。

一、导入阶段:(一)创设情境屏幕上出示一幅海浪冲击卵石的图片,上方空白处出示艺术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伴随优美的背景音乐“潺潺流水”,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大自然流水不舍昼夜的意境中,就这种流水能有什么样的力量和神奇,让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充满期待。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开始这一节课的学习。

(二)导入新课请看大屏幕,逐页出示大幅的各种瑰丽的鹅卵石的图片,这是什么?可以简称为卵石。

板书“卵石”。

卵石有什么特点?屏幕上出示这一问题。

每个小组的桌面上,老师都给大家准备了一块卵石,现在大家来把它抓在手里摸一摸,感受一下。

(光滑、圆溜、坚硬)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当学生沉浸于观赏各种卵石时,对卵石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适时地提出:大家想自己动手做一块卵石吗?这节课,咱们就来尝试做一块卵石。

用课件出示课题,把课题板书完整:做一块卵石。

按照惯例,这节课我们要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评比,请看大屏幕,每个同学的良好表现,都可以为小组赢得一颗星。

课件出示评分表。

二、导学阶段要想自己做一块卵石,咱们得首先弄清楚大自然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0课《做一块卵石》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0课《做一块卵石》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0课《做一块卵石》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卵石的产生原因和形成变化过程;2.掌握探究卵石制作方法,在科学实验中感受科学的乐趣和魅力;3.加深对于环境和保护意识,爱护自然和环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卵石的定义和特点;2.探究卵石制作原理及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卵石对水有润滑作用的原理;2.理解卵石的形成变化及环境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教师引入(5分钟)1.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PPT,呈现课题标题;2.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什么是卵石?卵石有什么作用?第二步:知识讲解(1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卵石的形态和特点;2.讲解卵石的定义和原理;3.介绍卵石在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步:实验制作(30分钟)1.安排学生分组,每组3-4人,准备所需材料,如小碗、干燥沙子、卵石、清水等;2.按照步骤,先将沙子倒入小碗中,再放入卵石,用清水浸润,让沙子充满空隙;3.将碗倒扣在工作台上,轻轻拍打到沙子流出为止,制作出最美的卵石。

第四步:实验探究(30分钟)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卵石对海岸线的意义;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讨论卵石在环境中如何起到保护作用;3.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第五步:教师总结(5分钟)1.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再次认识到卵石的意义;2.强调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落实环保意识;3.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加深学生对于卵石的印象。

四、教学评价1.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班级讨论和交流;2.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和统计;3.提供自查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案【2020年最新】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案【2020年最新】

4、做一块卵石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类比推理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2、掌握风化的科学概念,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3、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2、能大胆想象,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科学结论。

(三)情感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2、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教学要点分析:(一)教学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难点:运用类比推理得出大自然中卵石形成原因的结论。

教学准备:砖块、页岩、锤子、塑料可乐瓶、水、镊子、酒精灯、火柴、砂纸教学过程:一、既得事实,提出问题1、自然界中蕴含着无穷的奥秘,老师在大自然中找到了两件定则,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出示卵石谈话:仔细瞧瞧,这些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卵石)2、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了卵石,请每一个同学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卵石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汇报)3、课件卵石图片,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感觉卵石这些卵石怎么样,那么就让我们先来做一块卵石,感受一下它的形成过程。

二、逻辑推理,提出假设1、推理卵石的形成和水的关系:(1)提问: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卵石一般集中在哪些地方?(学生回答)(2)请同学们推测或猜测:卵石的形成与哪一种物质有关呢?(学生回答)2、做一块卵石:(1)讨论制定实验方案:除了水以外,老师还让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课件:砖块、石块、小锤、塑料可乐瓶),运用这些材料你能想办法做出卵石吗?小组内讨论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出卵石。

指名回答,交流并完善。

教师课件温馨提示,提示学生在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2)做卵石活动:学生动手制作卵石,完成实验报告单,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对比石块制作前后的区别;与收集的卵石进行对比。

3、类推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1)讨论推理:我们的卵石是这样做出来的,那么大自然中的卵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猜想答案):课件河流的上中下游的岩石特点(学生认真观察,同桌讨论卵石的形成原因。

小学科学_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做一块卵石教学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材料:卵石(装在袋子里5、6块),分组材料(六组):水槽两个、碎砖块、大口玻璃瓶(带盖,有水);酒精灯1;镊子1;烧杯1(装水);小坩埚1;一块页岩;稍大砖块1;火柴1盒)课前交流:孩子们,坐好,扬起你们笑脸。

老师带来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规则是不准打开看,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摸)师:①手感如何?②卵石,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生:光滑、圆溜、坚硬……(他是这样推理的,是这样吗?)谁再摸一摸试试?你们不仅善于动脑,而且善于推测,语言描述也很准确(随机),可能是什么呢?揭示谜底的时刻到啦,师拿出石头,是不是滑滑的、圆圆的?正如前面两位同学的猜想一样,真是一群爱动脑会学习的好孩子。

那么别人回答问题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对!倾听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这节课,当别人在回答问题时,我们一定要做到认真倾听。

准备好上课了吗?上课!一、导入:师:(你们都有名字,知道它的名字吗?)像鹅卵的石头我们称为卵石(板书:卵石),在哪里见过?师:大自然中有很多的卵石我们会经常见到,卵石给大自然增添了不少的亮丽与神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欣赏卵石图片(播放课件-精美的卵石图片4-6幅),师:是呀,一块块卵石形态各异,颜色绚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你们自己做过卵石吗?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块卵石呢?生——。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块卵石(板书:做一块――与前边所写“卵石”合成课题)二、做一块卵石1、师:你们觉得,做一块卵石首先需要什么材料?生―(石头)。

对,石头。

师:这里,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是砖块,因为石头太坚硬,需要时间太长,我们只要有办法把砖块磨圆,也就证明我们能把石头磨圆。

师:有什么办法让一块石头变成卵石呢?先思考一下,然后同桌交流想法(1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0课《做一块卵石》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做一块卵石》是青岛版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的第五课时。

本课通过做卵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变圆的过程,从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

本课探究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卵石形成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科书由三部分组成:即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拓展活动。

活动准备:利用文字提示了课堂探究需要的典型材料,酒精灯、有盖的大口玻璃瓶、页岩、碎砖块等,为本课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和卵石磨圆过程的模拟实验做好材料上的准备。

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欣赏美丽的卵石。

教科书提供了四幅美丽的卵石图片,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卵石。

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到卵石的多种多样,也通过欣赏卵石活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活动二:做一块卵石。

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做“卵石”的活动场景图。

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做一块卵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石头变圆要经过的一些过程,为推想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原因作铺垫。

活动三: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本活动包括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教科书中展现了一幅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卡通图。

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中的卵石存在环境,将做卵石用到的方法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类
比,推想卵石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二个环节:教科书中配了两幅图,一幅是学生进行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另一幅是高山上的岩石受到暴雨的袭击,雨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及图示皆说明:大自然中的岩石在季节变化或昼夜变化中,风化作用使岩石形成碎块,造成了对岩石的破坏。

第三个环节:教科书利用资料卡说明“温度、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叫做风化。

”明确了风化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第四个环节:教科书利用卡通人物的语言“说说卵石是怎么形成的?”并配上空白格,引导学生对卵石的形成进行概述。

通过以上的推想、实验、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逐渐失去棱角而形成了卵石,这是本课知识方面的重点。

拓展活动:教科书中展现了一个问题“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根据河滩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岩石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他们而言有很多的生活经验,譬如:卵石是椭圆形的、在海边能捡到卵石等等,对于卵石的形成,学生也比较感兴趣。

本节课通过欣赏卵石、讨论设计探究方案座椅块卵石、推想自然界中卵石的形成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
学生的潜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重难点】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卵石形成的资料
教师准备:烧杯、玻璃瓶、酒精灯、镊子、砂轮、碎砖块、页岩、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 [PPT 2出示]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搜集了卵石,今天带来了吗?放到桌上给大家看看!你们的卵石一样吗?都有什么不同?你们都是从哪儿找来的卵石?
师生交流。

2. [PPT3-7出示] 谈话: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卵石,想看吗?(展示)怎么样?你有什么想说的?
3.交流:是啊,真美!面对这么美的卵石,你最想知道什么?(板书课题: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二、猜想验证卵石的形成过程
1.猜想:是啊,卵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不妨先来猜猜,你认为卵石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板书)
[PPT 8出示]谈话: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办?(实验)应该怎样做这个实验?今天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制作卵石的原材料,打开纸包,看看是什么?这些碎砖块有什么特点?你有信心使它们变成卵石吗?
[PPT 9出示]小组交流:下面小组同学就用刚才我们讨论的方法来制作卵石,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2.制作卵石。

3.汇报展示:用这种方法,你们的卵石做成了吗?快捞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棱角没了,变小了,水里有很多碎屑)
4. [PPT 10-15出示]交流:我们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能看到这么明显的变化,而自然界的卵石是经过了河水的多少个日夜的冲刷和磨擦碰撞啊!如果这些卵石再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几万年,它还会有变化吗?(变成沙)当它们变成沙子的时候,它可能被水冲到河道的什么位置?(下游)那你认为河的上游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