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李镇西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雨巷》教学实录_雨巷课堂实录李镇西

《雨巷》教学实录_雨巷课堂实录李镇西

《雨巷》教学实录_雨巷课堂实录李镇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问答法。

【多媒体手段】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走近雨巷,朗读感悟1、引入新课:上课前放江涛歌唱的《雨巷》,营造一种优美而又伤感的氛围。

师: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今天又走进了江南的雨巷。

上课前同学们听了江涛歌唱的《雨巷》,大家感受怎样?生:有些伤感、有些低沉、旋律优美、很抒情师:感受得很不错。

今天,我们来学习戴望舒创作的同名诗歌《雨巷》(板书:《雨巷》戴望舒),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戴望舒也因此而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成为了中国三十年代现代诗派诗坛的领袖。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体验诗人独自走在雨巷的情景。

首先,让我们了解这一课学习的目标。

(展示教学三目标)2、朗读课文:师: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大家放开声音自由朗读两分钟,不会认的字陌生的词作好符号,待会一起解答。

(同学自由朗读)3、纠正易读错的字。

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读毕。

师问: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生1:忧愁的。

生2:哀伤的。

(明确:朦胧、低沉、感伤、充满着愁绪、抒情味浓,美)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生:低沉的,感伤的。

师: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读?同学举手。

师:好,请同学来朗读一下,大家听时请思考:诗中写了什么内容,出现了哪几个意象?读毕,请一生评价。

生: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师:诗中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诗中写一位男子撑着油纸伞,在悠长的雨巷中独自彷徨,他遇上了一位丁香般的姑娘,姑娘梦一般地飘来又梦一般地飘走,诗人又独自彷徨,希望飘过一位丁香般的姑娘。

李镇西《一碗清汤荞麦面》课堂实录

李镇西《一碗清汤荞麦面》课堂实录

李镇西《一碗清汤荞麦面》课堂实录老师:上课,叫起立吧学生:(起立)李老师: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李老师:请坐吧李老师:平时同学们是怎么样上课的,给我讲一下好吗?(学生没有回答)是怎么上课的?拿过一篇课文,先是做什么?学生:(读文章)李老师:咱们已经预习了,然后呢?分段是吧(学生也在随和着说),然后呢?(分析)谁分析呢?(老师)老师分析是吧。

分段谁分呢?同学们自己分还是老师分?(我们自己分),哦同学们分老师来订正是吗?(是)然后呢?(回答问题),哦,回答问题,谁提问呢?(老师)好,好,咱们今天偿试一下换一种方式,回为我觉得咱们应该从同学们的角度来……来设计来让这堂课,就是说……你们一般读小说首先关注什么,比如拿这篇小说,首先关注的是什么?首先被吸引的是什么?(内容)内容、情节是吧,情节很吸引人,是吧,然后呢?在内心当中很自然地关注人物,是不是,故事情节,故事写了谁,故事当中展开人物形象,还有一点咱们同学们要注意,这个小说要说什么?要表达什么,文章要说什么?这就是什么呀?(中心)哎,这就是小说的中心、主题。

还有一点你们没有说到,读一篇就说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你们没有说到。

你们猜出什么?我看你们bule ng头的样子很开心,还有什么?我一说你们就要笑,很简单的。

(作者)作者就写在那里了吗,对不对。

字是不是要认识呀?(是)对嘛!对不对,我读一篇小说,字一定要认识嘛,对不对,那么咱们今天这样,首先,我把咱们今天的较字给大家说一说,然后,我们大家用笔写一下生字生词,大家互相交换一下,都差哪些,然后呢,你们读了以后,你们有什么没有喜欢的地方,最能找动你们的地方,你们有什么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然后呢,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注间,是你们提问,你们把问题提出来,大家如果觉得这个问题有研究的价值,大家都希望探求,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究,老师呢,如果还有时间,可能要把我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再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这样上。

李老师:都查了哪些生难字词啊?交流一下啊。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引言李镇西是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独特的叙述手法著称。

其中,他的《冬天》一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通过对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的分析,来解读这篇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课堂实录以下是一堂关于李镇西《冬天》的讲课实录,讲课教师为李镇西研究专家,学生参与讨论。

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讨论李镇西的《冬天》一文。

首先,请大家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学生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老人在严寒的冬天里生活的故事。

他住在一个破旧的屋子里,没有家人陪伴,生活非常艰难。

教师:很好,你描述得很详细。

接下来,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这个老人的生活状态给你们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学生2:我觉得这个老人的生活非常孤独和无奈。

他没有家人陪伴,每天都过着单调而贫困的生活。

教师:非常有见地。

这个老人的生活状态确实给人一种孤寂和无助的感觉。

而且,他生活的环境也非常恶劣,没有暖气和真正的家。

这种环境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情感体验呢?学生3:我觉得这个环境让人感到很冷和绝望。

当我读到老人瑟瑟发抖的情景时,我感到很心疼。

学生4:我觉得这个环境让人感到无力和怜悯。

我们生活的条件这么好,却有人过着这样艰难的生活,让人觉得很无奈。

教师:你们说得非常对。

通过描写这个老人的生活环境,李镇西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贫困和孤苦的现实,引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思考。

除了环境描写,这篇文章还有哪些细节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学生5:我觉得老人每天都去捡垃圾,然后卖掉换取生活费的情节很让人心酸。

他为了生活而奔波,却依然过得很苦。

学生6:我觉得文章中的一个小细节也很有意义。

就是老人在桥边看到了一对年轻夫妇手牵手走过,虽然只有那么一瞬间,但给人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感觉。

教师:你们指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细节,一方面,老人捡垃圾的情节暗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困人口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年轻夫妇的情节则给了读者一线希望。

这些细节之间的对比使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有力。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上课铃声响起,学生们迅速回到座位上,安静地等待着老师的到来。

李镇西老师面带微笑,步伐从容地走进教室。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朱自清先生的《冬天》。

”李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什么样的?”李老师的问题一抛出,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冬天很冷,要穿很多衣服。

”一个同学率先发言。

“冬天会下雪,很漂亮。

”另一个同学紧接着说道。

李老师微笑着点头:“大家说得都很好,那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翻开课本,先自己默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认真地默读着课文,李老师则在教室里来回踱步,观察着大家的阅读情况。

“好了,大家都读完了吧?那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李老师问道。

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文章写了作者回忆中的三个冬天的场景。

”“不错,那具体是哪三个场景呢?”李老师继续追问。

同学们纷纷举手,李老师点了一位同学回答。

“第一个场景是作者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在冬天里吃白煮豆腐;第二个场景是作者和朋友在冬夜泛舟西湖;第三个场景是作者在台州和妻儿一起度过的一个冬天。

”“回答得很准确。

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作者是怎么描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白煮豆腐的?”李老师引导着同学们回到课文中。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一位同学朗读着文中的句子。

“从这段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李老师问。

“能感受到父亲对家人的关爱。

”“还有呢?”李老师鼓励大家继续思考。

“能感受到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

”又一位同学说道。

李老师点头表示赞同:“对,就是这种温馨的氛围。

那再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豆腐的?”“‘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语文:《沁园春.长沙》 课堂实录及点评(教学方案)

语文:《沁园春.长沙》 课堂实录及点评(教学方案)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语文:《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及点评(教学方案)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语文:《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及点评(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时间:2004年9月8日星期三地点:成都新教育实验外语学校高一三班教室授课老师:李镇西老师听课老师:罗老师,陈老师,桃夭,铁皮鼓现场记录:铁皮鼓前面有眼保健操,顺便进行班级教育: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现在慢慢认识了,开始“眉来眼去”。

另外,大家不要做自己发明的眼保健操。

(笑眯眯地用手指不认真做操的同学)教学过程: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

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苏氏在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

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

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

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

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

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

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

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

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

李镇西课堂教学实例(阅读部分)

李镇西课堂教学实例(阅读部分)

李镇西教育观的实践(阅读教学)部分讲解案例(1)民主的课堂氛围实例1:李镇西在讲授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中时运用的“开场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

然后老师呢,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开场白”里使用了“一起”、“咱们”、“大家”、“交流”、“分享”等词汇,给学生一种老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共同学习的感觉。

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赋予学生多元的阅读权利实例2:李镇西讲授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师说:“好,现在我们先来交流‘读出自己’,就是最能让自己感动或者说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哪些同学在读出自己方面勾画了一些句子?请举手。

”一位女学生开始朗读(她最喜欢的句子):“‘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读到这里,我就联想到了中国很多帝王的陵墓,比如说像秦始皇,他的坟墓都是很宏伟,很壮观的,而列夫·托尔斯泰的墓,连惟一用来保护墓地的木栅栏都是不关闭的,却没有人想要去破坏他的坟墓,这就表现了人们对他人格魅力的一种崇敬。

”一位女同学问:“‘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说是‘重新’感到?难道原来有一段时间人们没有感到吗?”一个男同学说:“‘重新’有再次的意思,是说以前人们也‘感到’了,现在又‘感到’了。

”师说:“凭吊者以前也有过这种感觉,这次到托尔斯泰墓前来又再次感到,是吧?即使是喜欢同一篇文章,每个学生喜欢的地方是不同的,是多元的,老师要尊重这个“多元”。

(3)倡导开放的问题课堂实例3: 以李镇西执教《给女儿的信》教学片段实录为例:老师与学生一起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语文:《沁园春.长沙》 课堂实录及点评教学设计

语文:《沁园春.长沙》 课堂实录及点评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及点评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Qin Yuan Chun. Changsha" Class Record and Comment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及点评《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时间:2004年9月8日星期三地点:成都新教育实验外语学校高一三班教室授课老师:李镇西老师听课老师:罗老师,陈老师,桃夭,铁皮鼓现场记录:铁皮鼓前面有眼保健操,顺便进行班级教育: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现在慢慢认识了,开始“眉来眼去”。

另外,大家不要做自己发明的眼保健操。

(笑眯眯地用手指不认真做操的同学)教学过程: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

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苏氏在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

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

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

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

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

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

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

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

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

(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

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

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

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

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

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

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

李镇西《提醒幸福》课堂实录_0

李镇西《提醒幸福》课堂实录_0

李镇西《提醒幸福》课堂实录李:“由于同学们刚刚拿到课文,让大家先把课文看一遍。

请每个人大声地把课文读一遍,不齐读。

读完后把不会读的字写出来。

”十分钟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基本上读完了吗?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一起来学习,但注意不是学习具体知识,而是展示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咱们不是表演,课要上得朴实自然一些。

刚刚大家已经读了一遍了,请说说你对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

”有学生说:“太长了。

”“没学过的字太多了。

”“写得很好,但有点看不懂。

”教师:“咱们作个统计,喜欢这篇文章的请举手。

”只有三个学生举手。

“那么不喜欢的也请举手。

”只有个别学生举手。

教师说:“啊,很多同学都说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

”(转向一男生)“为什么你刚才举了手又缩回去了呢?”(那男生不好意思地笑笑)教师:“任何一篇文章都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那么,怎么样才算读懂了一篇课文?”生1:理解内容,体会作者写了什么。

生2:理解作者的感受。

生3:不要联系自己的生活。

生4: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师:还要认得字词,对不对?刚才读的时候有哪些字不认识?学生纷纷提出来,“皓”“霖”“鬃”“嚣”……教师:你们平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学生们:查字典,还有问同学老师。

教师:我们有个同学很有学问,请他注音、解释,好不好?一男生念“喧嚣”并指出是“喧闹纷乱”的意思。

教师:除了字词,还要理解作者怎么写的,对不对?教师提示学生看大屏幕上的演示文稿:第一,生难字要能够读写,生难词要能够理解;第二,文章的思想内容;第三,文章的写作技巧;第四,……教师:这第四后面的省略号就是你自己的理解。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演示文稿:还有一点:“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读出自己:是共鸣、欣赏、审美(把自己“摆进去”)读出问题:是质疑、研究、批判(与作者“对话”)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的收获不可能完全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李镇西课堂实录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Li Zhenxi Classroom Record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李镇西课堂实录我教《冬天》(课堂实录)2003年4月15日,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给我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

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毫无准备,连教材都没有带。

但校长的热情真让我不忍拒绝。

于是,我对校长说:“这样吧,我从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选一篇课本外的文章来上,好吗?”打开电脑,我选中了朱自清的《冬天》。

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篇散文,多次给我的学生朗读。

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就讲《冬天》。

虽然没有这篇文章备课资料,也没有其他任何教学参考资料,但我想,只要我把学生调动起来,真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我的课就算成功了。

下面,就是我根据教学录像整理的课堂教学实录。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冬天”。

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我必须先给他们讲讲我的教学思路,于是我说:“我们怎样来学这篇文章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探讨这篇文章。

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我,对我也不太了解,我对你们也不太了解,不过不要紧的,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我经常在想,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呢?我不知道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看到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和我一起思考了。

于是,我接着说:“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

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

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着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着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

这叫‘读出了自己’。

又如,李老师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大家看过没有?”学生们纷纷答道:“看过!”“大家看的时候流泪没有?流泪的同学请举手。

”我一边问一边注意清点举手的学生,“嗯,流泪的同学很少。

但是,李老师看的时候流泪了!为什么?因为影片所反映的那段生活,就是李老师的童年时代!你们看的时候,只是把它当电影看,而我却看得流泪,因为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

”我看到已经有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会意点头,便接着说:“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

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

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

假如现在拿一本关于基因的书给我看,或者拿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看,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并不说明我读懂了,我提不出任何问题,恰恰证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教过很多遍的语文书给我,我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为啥?因为我读懂了。

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

因为你在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

‘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

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不理解,都可以提出来研究。

我刚才说了,‘读出问题’,就是‘研究’。

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学习《冬天》。

”然后,我问大家:“这篇文章,同学们以前读过没有?”学生们回答:“没有。

”“没有读过?哦。

李老师却特别喜欢这篇文章。

这样,对于这篇文章,我先不忙读,而由你们先读一遍。

不要齐读,而是自己按自己的理解去读,同学们也许会读出些味道的。

好,现在大家开始读吧!”学生们开始朗读。

我来回巡视,不时提醒没有大声朗读的学生读起来。

我看到一位同学一边读一边勾画,便走到他身旁表扬他:“这位同学们做得非常好!他一边读一边勾。

大家要向他学习!”五分钟过去了,学生们朗读的声音渐渐小了,显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朗读完毕。

于是我说:“好,刚才同学们读了一遍。

下面,李老师也给大家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

注意,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

刚才我听有同学读,我就感到他没有读进去,他只是在发音。

其实,当你在读的时候,就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抑扬顿挫,哪些地方舒缓,哪些地方急促,都体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并加进了你的感情。

同样,下面李老师的朗读,也体现了李老师的理解并加进了我的感情。

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拿起笔,把课文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语句勾画一下。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我开始朗读。

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但我已经给我历届学生读过多次,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

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朱自清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教室里,感染着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学生。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久久没有说话,学生们也没有任何声息,大家仿佛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我终于打破了沉寂:“今天李老师之所以选这篇文章给大家讲,当然是因为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我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受。

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好,我们现在就按照刚才我说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顺序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

先看‘读出自己’。

邻近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地互相交流,教室里呈现出活跃的气氛……“好,我们现在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谈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

好吗?”我对全体学生说道。

当一位女学生举起手时,我对她说:“好,先请这位女同学说说。

”她站了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我读到这一句,想像朱自清和他父亲一起吃豆腐,屋子虽然很暗,但亲情却很浓。

我想起了我父亲给我讲过的他小时候吃豆腐的故事。

那种亲情很能引起我的联想和共鸣。

”“好,请坐。

”当她坐下后,我对全班学生说道,“她说她父亲给她讲过类似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共鸣。

我不禁感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

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

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

好,哪位同学再说说?”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我情不自禁地说道。

学生们和全场听课的老师们都大笑了起来。

“为什么呢?因为我也特别喜欢这一句!好,咱们握过手吧!”我走向前去,和这位同学紧紧握手:“这叫共享!”全场鼓掌。

这位女同学继续分析道:“虽然是在冬天,他们住的地方人也少,冷清,但一家人却,却……”可能因为紧张,这位女同学竟然说不下去了。

“好,请坐下,你不用说了。

”我充满理解的对她说,“有时,感动是难以言说的!”可是她居然并没有坐下,而是补充道:“还有一句,我也很感动:‘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屋子虽然简朴,但很温暖!”我鼓励她说:“很好很好!这位同学非常会鉴赏!”另一位学生发言说:“我最喜欢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我读出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他是多么慈祥地为孩子夹豆腐。

还有孩子饿了的时候那急切的心情,眼巴巴的望着那锅。

这一细节特别形象,特别……”“特别传神!是吧?”我补充道,“聊聊数语,却把孩子那眼巴巴的神态写得非常形象。

”她使劲地点头:“对对。

还有第二段的最后一句,‘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就这么淡淡的一句,写出了思念朋友的惆怅,多年前的好朋友没有了消息。

冬天总是令人想起往事,令人惆怅。

”“很好!请坐。

后面那位举手的同学请说!”我又抽了一位学生。

“我觉得第一段很好,这一段与我过去看过的一部电影很像。

这部电影叫《我最中意的雪天》,是荷兰故事片。

写了一个家庭非常温馨的情景。

我的家庭也很温馨,所以我对这一段感触颇深。

”“好呀!那你也可以写一篇以你家温馨生活为内容的《冬天》!”我说,“这位同学由这篇散文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电影,进而又联想到自己的家庭。

这也是一种‘读出自己’!”我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

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子:“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她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引起了我的共鸣。

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她又说不下去了,只是抽泣,看着她那流泪的脸庞,全场的人都感动了,鼓掌响了起来!她平息了一下情绪,接着说:“还有‘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一句,也逼真地写出了孩子急切盼望的心理。

另外,还有一句我很感动。

就是第三段的那一句:‘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还有‘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每当我放学回家打开门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微笑着看着我。

”她的发言让我也很感动:“非常好!我觉得这位同学不只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她首先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孩子,是一位非常善于感受爱的孩子!想一想,她由朱自清的文章想道自己爸爸给自己夹菜。

可是我们有的同学也许就不是这样想的,面对饭桌上爸爸妈妈给自己夹菜,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甚至可能会埋怨父母:‘烦不烦呀?’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什么叫孝心?每天按时回家,不要让爸爸妈妈在阳台上张望自己,就是最大的孝心!而这位同学就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孩子!”我突然提高了声音:“让我们向她表示敬意!”如雷的掌声再次响起……我继续引导:“同学们看,上面几位同学就叫‘读进去了’!他们所说的,都不是我分析出来的,也不需要我分析。

同学们只需要用自己的心尽可能贴近作者的心就行了!把自己摆进去,就会发现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鸣的。

――还有没有同学要说呀?好,请这位男同学发表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