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课堂教学实例(阅读部分)
李镇西教学实录《在烈日和暴雨下》

李镇西课堂实录----《在烈日和暴雨下》1999年11月,我曾在外地借班上了一堂课,教《在烈日和暴雨下》。
上课伊始,我问学生们:“你们喜欢《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吗?”几乎全班学生都说:“喜欢。
”我高兴地说:“嗯,我也很喜欢这篇课文,这的确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可是,有没有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呢?”这时,前排靠边的一个男同学勇敢地举起了手,他明确说他不喜欢这篇文章。
我问他为什么不喜欢这篇文章,他说:“我觉得这篇文章里面有许多词语用得不太好。
”为了说明他的这个观点,他还举了好几个例子。
我当即满腔热情地表扬了他:“同学们,虽我个人并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但是,我非常赞赏他的这种精神,因为他敢于向大多数人说‘不’。
这种不盲从多数,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就是独立思考的精神。
同学们应该向他学习!”我郑重提出:“这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看法。
”这堂课就以这种方式拉开了序幕。
我问学生:“这篇课文是我学还是你们学。
”学生答:“是我们学。
”“对啊,”我乘势说到,“既然是你们学,你们就不要老指望老师讲多少,而应该由你们自己来讲。
”我先请同学起来说说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难字,可能是由于比较紧张,没有同学举手。
我说:“没人问我,那我就问你们吧!——请问‘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的‘长’怎么读?”开始有学生发表看法了:有的说读“zhang”,有的是说读“chang”……经过辨析大家认为正确的读音应该是“chang”。
根据同样的方式,同学们还弄清了“拿起芭蕉扇扇扇”这一句中三个“扇”字的不同读音。
“很好!”我鼓励道,随即又说:“同学们自己弄清了一些字的读音,这只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
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初步感觉或第一印象啊?现在可以随便谈谈。
”学生开始活跃了:“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特别好。
”“我觉得文中的比喻用得特别好!”“还有拟人也很生动。
”“文中的一些动词特别准确。
”“我读了以后,感到祥子太令人同情了。
李镇西《一碗清汤荞麦面》课堂实录

李镇西《一碗清汤荞麦面》课堂实录老师:上课,叫起立吧学生:(起立)李老师: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李老师:请坐吧李老师:平时同学们是怎么样上课的,给我讲一下好吗?(学生没有回答)是怎么上课的?拿过一篇课文,先是做什么?学生:(读文章)李老师:咱们已经预习了,然后呢?分段是吧(学生也在随和着说),然后呢?(分析)谁分析呢?(老师)老师分析是吧。
分段谁分呢?同学们自己分还是老师分?(我们自己分),哦同学们分老师来订正是吗?(是)然后呢?(回答问题),哦,回答问题,谁提问呢?(老师)好,好,咱们今天偿试一下换一种方式,回为我觉得咱们应该从同学们的角度来……来设计来让这堂课,就是说……你们一般读小说首先关注什么,比如拿这篇小说,首先关注的是什么?首先被吸引的是什么?(内容)内容、情节是吧,情节很吸引人,是吧,然后呢?在内心当中很自然地关注人物,是不是,故事情节,故事写了谁,故事当中展开人物形象,还有一点咱们同学们要注意,这个小说要说什么?要表达什么,文章要说什么?这就是什么呀?(中心)哎,这就是小说的中心、主题。
还有一点你们没有说到,读一篇就说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你们没有说到。
你们猜出什么?我看你们bule ng头的样子很开心,还有什么?我一说你们就要笑,很简单的。
(作者)作者就写在那里了吗,对不对。
字是不是要认识呀?(是)对嘛!对不对,我读一篇小说,字一定要认识嘛,对不对,那么咱们今天这样,首先,我把咱们今天的较字给大家说一说,然后,我们大家用笔写一下生字生词,大家互相交换一下,都差哪些,然后呢,你们读了以后,你们有什么没有喜欢的地方,最能找动你们的地方,你们有什么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然后呢,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注间,是你们提问,你们把问题提出来,大家如果觉得这个问题有研究的价值,大家都希望探求,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究,老师呢,如果还有时间,可能要把我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再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这样上。
李老师:都查了哪些生难字词啊?交流一下啊。
李镇西孔已己课堂实录

李镇西孔已己课堂实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李镇西老师教《孔已己》课堂实录上传: 章杰明 ????更新时间:2012-4-22 16:14:56时间:1997年10月9日地点:四川省广汉市广汉中学教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影剧院的舞台上上课,这“教室”真还有点特殊。
我们真成了在演戏了。
(众笑)不过,这个布置让我感到了一种寓意,就是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
这显然是意味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
也就是说,你们今天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上课,而应该是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
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先说一下我上课的特点。
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在我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
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李老师先不作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
也就是说,面对课文,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
总之,今天这堂课,不再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
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孔已己》这篇小说。
(板书课题:《孔已己》)教师:同学们刚才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学的是《最后一次演说》。
我感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和鲁迅的《孔已己》有着某种联系——《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而这声“呐喊”,是本世纪初,鲁迅“呐喊”的延续。
鲁迅为什么在本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叫《呐喊》呢这也许是同学们想知道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中的《孔已己》,通过对“孔已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会找到答案。
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
(学生独自默读,思考。
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

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2014-11-6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她说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建议同学们可以把校服脱了,让学生把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
于是,学生们纷纷脱下校服外套,我眼前的色彩突然缤纷起来。
上课开始了,我鞠了一躬:“同学们好!”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开门见山,直入课文,同时提出学习本文的方法与要求。
一句“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让我们看到了李镇西老师尊重学生,民主平等的作风)我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
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我查过'抔’。
”我问:“在什么课文地方?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读写写’的第三个字。
”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ou”“读几声?”“二声。
”“很好!”我又问全班同学,“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笑了:“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认识这个字?” 无人举手。
“哦,没有。
”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依然无人举手。
“没有啊?”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
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15自然段第四行。
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经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有同学举手了,我说:“别举手!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上课铃声响起,学生们迅速回到座位上,安静地等待着老师的到来。
李镇西老师面带微笑,步伐从容地走进教室。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朱自清先生的《冬天》。
”李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什么样的?”李老师的问题一抛出,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冬天很冷,要穿很多衣服。
”一个同学率先发言。
“冬天会下雪,很漂亮。
”另一个同学紧接着说道。
李老师微笑着点头:“大家说得都很好,那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翻开课本,先自己默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认真地默读着课文,李老师则在教室里来回踱步,观察着大家的阅读情况。
“好了,大家都读完了吧?那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李老师问道。
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文章写了作者回忆中的三个冬天的场景。
”“不错,那具体是哪三个场景呢?”李老师继续追问。
同学们纷纷举手,李老师点了一位同学回答。
“第一个场景是作者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在冬天里吃白煮豆腐;第二个场景是作者和朋友在冬夜泛舟西湖;第三个场景是作者在台州和妻儿一起度过的一个冬天。
”“回答得很准确。
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作者是怎么描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白煮豆腐的?”李老师引导着同学们回到课文中。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一位同学朗读着文中的句子。
“从这段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李老师问。
“能感受到父亲对家人的关爱。
”“还有呢?”李老师鼓励大家继续思考。
“能感受到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
”又一位同学说道。
李老师点头表示赞同:“对,就是这种温馨的氛围。
那再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豆腐的?”“‘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李镇西——《山中访友》案例

山中访友》教学案例及李镇西实录类型:初一教案在诵读中感悟[文本简析]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以其独特的视角、奇特的想象、轻松的笔调,把环抱我们的大自然人格化,使司空见惯的景物,成了呼之欲出的带着特定蕴意的活生生的个体。
荡激着人文情怀,惹人驰思遐想。
读之,如饮醇醪,清爽醉人。
它构思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充满童趣和诗情画意,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这样的散文。
应把握住三点:(一)诵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二)品味赏析课文的语言,想象文中的情境,感悟作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和作者的感情;(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注意叙述的方式、丰富的想象。
[目标定位]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人称的变化,学会感受、品味、积累、运用语言。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受文本,领悟语言的美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
[方法阐释]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针对本课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教学法:1、美读感染法: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课文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熏陶情感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
我们只有在读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2、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
3、联想想象法:本文想象奇特浪漫,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章特色。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1、激趣让学生听音乐一边欣赏一组自然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同学们,欣赏完这一组图片,你们是不是已被眼前这旖旎的自然风光深深地吸引,并为之陶醉了呢?今天我就为大家请了一位向导,就让他带着咱们一起到山中去走走,一起去领略一下大自然的优美风情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汉荣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实录(李镇西)_0

《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实录(李镇西)(2005年10月15日下午,湖北省宜都市宜都剧场会场上座无虚席。
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李老师再次和宜都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学生专心致志地看课文。
)师:(李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上课!生:(精神抖擞,声音响亮的)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师:今天我们学习《山中访友》。
刚才李老师把课文读了一遍,也很有感触。
文章题目是《山中访友》,我今天是宜都访友,我第一次来宜都。
生:(笑)师:文中有一句话,在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
“茫茫天地间,我们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今天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因为到宜都来这辈子或许不会只有一次,但今天毕竟是第一次。
大家想想,茫茫天地间,我和大家在这个舞台上相遇,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
我以后可能还有机会遇到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同学,但是绝对不会在这个舞台上和所有的同学上一节课了,正所谓空前绝后,这就叫缘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缘分。
这篇文章李老师也才接触,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这篇课文,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请用手势告诉我。
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请明确地告诉我。
生:(同学们高高的举起自己的小手)师:(环顾整个教室)喜欢这篇文章,证明大家都读懂了这篇文章。
有谁告诉老师,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了?生1:我觉得就是弄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师:(点头)读懂,就要知道作者写的什么。
读懂还有什么标准?生2: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自己和作者有一个感情上的共鸣。
师:(赞许地)说得多好,要有情感共鸣。
生3:要一边读课文,一边能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生4:还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师:(快速地接过话题)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生:我联想到了山里的景色。
师:嗯,不错。
刚才李老师就由文中作者和蚂蚁的缘分,联想到我和大家地相遇,也就是一种缘分,这也是展开联想。
生5:我觉得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白他的用意。
师:(肯定地点头)怎样叫读懂一篇文章,同学们说得很具体,也说得很全面,我以为关键有这几点:最起码字要认识,大家在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生:(面面相覻,默默无语)师:李老师有一个不认识的字,“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涧”字什么意思?谁告诉李老师呀?生1:就是从山间流下来的水。
李镇西《提醒幸福》课堂实录_0

李镇西《提醒幸福》课堂实录李:“由于同学们刚刚拿到课文,让大家先把课文看一遍。
请每个人大声地把课文读一遍,不齐读。
读完后把不会读的字写出来。
”十分钟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基本上读完了吗?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一起来学习,但注意不是学习具体知识,而是展示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咱们不是表演,课要上得朴实自然一些。
刚刚大家已经读了一遍了,请说说你对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
”有学生说:“太长了。
”“没学过的字太多了。
”“写得很好,但有点看不懂。
”教师:“咱们作个统计,喜欢这篇文章的请举手。
”只有三个学生举手。
“那么不喜欢的也请举手。
”只有个别学生举手。
教师说:“啊,很多同学都说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
”(转向一男生)“为什么你刚才举了手又缩回去了呢?”(那男生不好意思地笑笑)教师:“任何一篇文章都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那么,怎么样才算读懂了一篇课文?”生1:理解内容,体会作者写了什么。
生2:理解作者的感受。
生3:不要联系自己的生活。
生4: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师:还要认得字词,对不对?刚才读的时候有哪些字不认识?学生纷纷提出来,“皓”“霖”“鬃”“嚣”……教师:你们平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学生们:查字典,还有问同学老师。
教师:我们有个同学很有学问,请他注音、解释,好不好?一男生念“喧嚣”并指出是“喧闹纷乱”的意思。
教师:除了字词,还要理解作者怎么写的,对不对?教师提示学生看大屏幕上的演示文稿:第一,生难字要能够读写,生难词要能够理解;第二,文章的思想内容;第三,文章的写作技巧;第四,……教师:这第四后面的省略号就是你自己的理解。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演示文稿:还有一点:“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读出自己:是共鸣、欣赏、审美(把自己“摆进去”)读出问题:是质疑、研究、批判(与作者“对话”)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的收获不可能完全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镇西教育观的实践(阅读教学)部分讲解案例(1)民主的课堂氛围
实例1:李镇西在讲授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中时运用的“开场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
然后老师呢,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
“开场白”里使用了“一起”、“咱们”、“大家”、“交流”、“分享”等词汇,给学生一种老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共同学习的感觉。
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赋予学生多元的阅读权利
实例2:李镇西讲授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
师说:“好,现在我们先来交流‘读出自己’,就是最能让自己感动或者说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哪些同学在读出自己方面勾画了一些句子?请举手。
”
一位女学生开始朗读(她最喜欢的句子):“‘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读到这里,我就联想到了中国很多帝王的陵墓,比如说像秦始皇,他的坟墓都是很宏伟,很壮观的,而列夫·托尔斯泰的墓,连惟一用来保护墓地的木栅栏都是不关闭的,却没有人想要去破坏他的坟墓,这就表现了人们对他人格魅力的一种崇敬。
”
一位女同学问:“‘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说是‘重新’感到?难道原来有一段时间人们没有感到吗?”
一个男同学说:“‘重新’有再次的意思,是说以前人们也‘感到’了,现在又‘感到’了。
”
师说:“凭吊者以前也有过这种感觉,这次到托尔斯泰墓前来又再次感到,是吧?即使是喜欢同一篇文章,每个学生喜欢的地方是不同的,是多元的,老师要尊重这个“多元”。
(3)倡导开放的问题课堂
实例3: 以李镇西执教《给女儿的信》教学片段实录为例:
老师与学生一起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读完之后,李老师对大家说:“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同学们分组讨论,气氛很是热烈。
几分钟后,李老师:“好了,一起交流一下,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一:“路遥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爱情,但是上帝觉得他却不具有,所以就比较恼火,他不是全能的。
作者认为,只有拥有爱情才会成为真正的上帝。
””
师:“好,这是你的理解。
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呢?”
生二:“我们这个小组的看法是,因为上帝是在想,既然人类能够创造比他自己创造的更美的东西,那就让人称为上帝吧。
所以说人就成了上帝。
”
李老师趁势幽她一默:“就是说你们不用我来领导了。
”大家笑了。
生三:“我认为,上帝这是对于爱情的嫉妒,因为他和人相比,人创造的更美,然后他
同样也羡慕爱情,这就表明爱情战胜了权威。
人才是上帝!”
生四:“我们这个小组认为,上帝给了人类思索,当上帝发现了爱情比自己的力量更强大时,就只有无奈地走开了,再发怒也没用了。
”
生五说:“我觉得这毕竟是一个童话故事,但深刻地反映了爱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爱情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他离开了。
”
师:“你们说的我都同意,但我最近读了以后还有一点新的体会,我觉得上帝在这儿思索,是在想,我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征服人类的爱情,而且连人都死了,爱情居然还存在。
因此他很无奈地离去了。
不过,上帝除了无奈之外,我想可能还有感动。
这样的爱情,我不能主宰,还是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
李镇西认为,学生围绕问题来学习课文更易于找到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设计问题中,教师让学生参与,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思考、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