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让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内外整合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内外整合一、课内外整合的定义课内外整合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外的资源和环境,将学生在课外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融入到教学中,使得课内外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内外整合可以是指将课外阅读材料、实践活动、亲子阅读等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内外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1.拓宽教学资源课内外整合可以将课外的资源和环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
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课外阅读材料的使用,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专业和实践信息,从而拓宽了他们的阅读广度和深度,增加了他们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2.增强学习的亲和力课内外整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接,使得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更具亲和力。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或参与家长一起阅读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更多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到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课内外整合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课外阅读材料和活动的选择,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文化、历史知识,促进他们的人文修养和道德素养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既注重理解能力,又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
1.教师引导: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并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引导和讲解。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课内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并鼓励学生在阅读后进行感想和总结,以及展开讨论和分享。
2.家长参与:家长是学生课外学习中的最重要的支持者,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或者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
学校可以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到亲子阅读活动中,让家长们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促进家庭和学校的良好互动。
3.校外实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种文化场所进行参观与学习,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浅谈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策略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精读,深入理解文本;课外学生可自主 选择泛读方式,扩大阅读范围和视野。
个性化阅读与集体阅读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阅读,同时也可参加集 体阅读活动,互相交流和分享阅读体验。
阅读情感的融合
兴趣激发
教师可通过课堂上的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中 来。
对阅读资源的反思
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阅读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提供更多元的阅读体验。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浅谈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 的策略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课内阅读的有效实施 • 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 • 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策略 • 实践案例分析 • 总结与反思
01
引言
阅读的重要性
1 2
丰富知识储备
阅读可以拓展人们的视野,涉猎各个领域,帮 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可以提升人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口语 表达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与人沟通交流。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亮点,如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理解 能力增强等;同时也会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可能无法合理安排课内外 阅读时间。
反思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是否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学生差异的反思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是否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是否有利于不同 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兴趣为导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课外阅读与学生的兴趣点相 结合,如喜欢漫画的学生可以推荐相关的绘本、小说等。
浅谈如何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融合

浅谈如何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融合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对于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同时,要贯彻新课改的理念要求,特别是要重视学生的语文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主渠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结合学习需求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引下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开阔视野,加深认识,也能够积累相关的素材,提升语文能力。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很重要,阅读是根,写作是叶,“根深”才能“叶茂”,“厚积”才能“薄发”。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融合;语文教学;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助力学生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教育部也多次强调中小学生阅读的重要性。
这进一步说明了鼓励学生进行阅读的重要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学生来说,通过阅读既能够增加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也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实现对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教师的引领和感染是前提阅读要想内化为学生的习惯,教师需要在方法、技巧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引导。
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义又增加了新的内涵,教师不仅仅要助力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合作者,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这样学生才能够实现被动学习下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在阅读方面,部分学生的兴趣不高,有些学生有兴趣但是缺乏方法,导致了其阅读实效性较低的情况。
所以,在开展课内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领与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针对学生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读、去积累;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顺势进行引导,给学生推荐其他可以去阅读的资料;也可以把那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直接搬到课上,与学生一起去赏析和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拓展阅读的重要性,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己去主动阅读,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浅谈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更新拓展。
课内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尤为重要。
但是如何有效地衔接课内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认真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希望对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构建课内外阅读知识体系,促进衔接课内外阅读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有效衔接二者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在课内阅读中加强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一些与课内学习内容相关的、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课外读物,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内的内容。
在教学内容为《红楼梦》时,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与清代文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如《儿女英雄传》、《聊斋志异》等,既能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又能加深对清代文学的理解。
二、借助课内阅读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阅读的机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
可以在课堂上推荐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如《小王子》、《哈利·波特》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本或几本喜欢的课外读物。
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还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开展课内外阅读的主题式活动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开展主题式的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引人入胜的主题活动,以便更好地促进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开展“阅读与旅行”主题的活动,邀请学生带着自己的课外读物,分享自己在旅行中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或者开展“名著改编电影欣赏”主题活动,邀请学生阅读与电影相关的课外读物,看电影,分享观后感。
这样的主题活动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也能促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浅谈语文学习中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浅谈语文学习中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学好语文,仅仅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是不够的。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让学生广泛阅读经典名著和时文精品,并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沉浸在优秀的文化氛围中,去阅读、理解、思考、感悟!而事实上,由于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大多数学生无暇阅读或不屑阅读,以至于知识面狭窄,积淀浅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日渐弱化。
一、正确认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联系新课标对“语文实践活动”有着明确的界定,为中学语文的学习拓宽了内容、形式、渠道。
语文实践活动分为课内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如何正确认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关系:1.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课内学习促进课外阅读,课外知识促进课堂学习。
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由于学生对已故周恩来总理比较了解,就源于学生之前通过课外读物、故事、电影、电视等传媒已经获得了大量关于周总理的信息,因此,对于周总理的思想理解易于把握,分析课文也有条有理。
通过课内讨论交流,学生对周总理的认识和自己的认识能力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更深。
2.相互服务,互为补充教学《赵普》一文时,课前我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北宋历史,了解赵普及其所处的时代。
课堂上,同学们被赵普执著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在本文学习中,由于学生运用课内学习中获得的学习方法,去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又将课外获取的知识信息,及时恰当地引入课内学习,两者密切联系,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扩大了认知领域。
3.相互统一,有机联系课内与课外的学习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升华素养。
我们在单元教学中,都是紧紧围绕单元重点,安排阅读、练习、作文等各类教学活动,都是为提高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而设计的,课内与课外是相互统一,有机联系的。
二、充分理解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辩证统一1.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践,与时俱进要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文教育一直都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是其核心目标。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阅读技巧,但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学生在小学高年级也进入了更加深入的学习阶段,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有效整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课内阅读是指根据教材要求,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的阅读活动。
课内阅读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针对性,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意图,并逐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诗词鉴赏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除了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教师还可以布置作文、查阅资料等任务,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并注重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和训练。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的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
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接触各种文学作品,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高年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会、推荐好书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地整合起来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目。
通过指导学生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读书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的内容与课内所学内容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阅读中对课文进行延伸和拓展,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和任务,让学生将课内和课外的阅读内容进行整合和呈现。
通过写读书笔记、撰写读后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读书思考和表达能力。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特别是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整合,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而丰富的课内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有效整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内外阅读的概念、整合的必要性、整合的方法和效果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课内外阅读的概念课内阅读指的是学生在学校进行的阅读活动,主要包括教科书、课外读物、文学作品等。
课内阅读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布置的,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课外阅读则是指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时间进行的阅读活动,主要包括教科书以外的各类读物,如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
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的,它可以是学生自愿进行的,也可以是学校进行的指导和推荐的。
课内外阅读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课内外阅读不仅包括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包括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扩展性的阅读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的阅读。
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更好的补充和加强。
二、整合的必要性小学高年级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阶段。
而课内外阅读的整合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整合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通过在课内外进行阅读的整合,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科学素养。
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在进行课内外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精彩的作品和内容,这些内容会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和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能够乐于进行语文学习。
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整合,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和科普读物,从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浅谈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迁移

浅谈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迁移1. 引言1.1 研究背景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课内阅读在学生知识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将课内阅读的知识迁移到课外的实际生活中。
这种课内到课外阅读的迁移问题也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课内到课外阅读迁移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如何促进学生的阅读迁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深入研究课内到课外阅读迁移的影响因素和促进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字】1.2 目的和意义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进行的阅读活动,它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提高阅读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间的迁移则是指学生在课内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应用到课外阅读活动中,从而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延伸。
本文旨在探讨课内到课外的阅读迁移现象,明确其影响因素与促进方法,案例分析以及跨学科阅读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迁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深入研究课内到课外的阅读迁移,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和意义】2. 正文2.1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
课内阅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布置的相关课文或教材阅读任务,而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自主选择的阅读材料。
这两者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课内阅读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促进了学生对于基础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
通过课内阅读,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建立起知识的框架。
而课外阅读则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主题和话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淡让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茨榆山小学郁欣
对小学生来说,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应当以课内为主,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堂课。
但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课外阅读相配合,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像雏燕一样飞掠知识的海洋。
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从小在他们心灵上播下决心攀登科学高峰的种子。
开展课外阅读也有利于学习和巩固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
即使是不愿意学习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如果能够引起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对于改变他们课内学习的状况也是有益的。
人才的培养,光注重知识的积累是很不够的,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十分重视启发智慧和锻炼才能。
如何让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呢?我想,这要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一、课前补充阅读。
教一篇课文,最理想的境界是把学生迅速带入课文。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头”首先要开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1、增设课前读背环节。
充分利用组织教学时间,补充些格言警句、诗词名句、谚语民谣等,每次数句即可,重在长期积累。
读背的形式不要拘于一格,可以以个人、小组、全班为单位进行读、背,也可以组织个人之间,小组之间开展读、背比赛,即谁读得好、背得快。
2、改进导入方式。
导入时我们教师应花一番心思,我们要经常采用故事导入,名言警句导入等变式语。
又如李白诗《赠汪伦》导入时,要求学生阅读故事《汪伦请客》,故事讲了泾县农民汪伦十分好客,想请李白来做客,又怕李白不来,就写信“骗”李白说泾县有“十里桃花”(其实是桃花潭),还有“万家酒店”(其实是姓万的人开的一家酒店)。
这个故事,不但激起了学生学诗的兴趣,且有助于学生对诗意及思想感情的理解。
在上《燕子专列》前,我让孩子利用课外时间去查阅有关燕子的一些生活习性,上新课时我让学生进行交流,其中的一位学生告诉我说:“老师,我从找资料中得知燕子是一种益鸟,
它能帮助人类捕捉害虫。
小燕子的食物大都是蚊、蝇、蛾等害虫,它的吞食量很大,一只燕子每天能吃成千上万只蚊子,对人类有百利而无害,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城市
生态系统中起着美化环境,消灭害虫的重大作用!”这位同学刚坐下,别的同学又举手了,他站起来滔滔不绝地说:“老师,我还知道了燕子在新疆,燕子有7种,有雨燕目、雨燕科的楼燕和白腰雨燕,雀形目燕科的家燕、岩燕、灰沙燕、金腰燕和毛脚燕。
其中城市中常见的是楼燕和家燕。
楼燕的体形稍大,飞得很高,飞行速度很快,全身黑色,发金属光泽,鸣声十分响亮,它喜欢在亭台楼阁古建筑的高屋檐下做巢,古画中楼阁旁的燕子多画的就是它。
家燕体型较小,上身为发金属光辉的黑色,头部栗色,腹部白或淡粉红色,飞的较低,鸣声较小,多以居民的室内房梁上和墙角巢穴,最喜接近人类。
其它种类的燕子除少数也近人类外,但大多数在荒山野岭中生活。
”……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了,下课了,同学们还出了一期有关燕子专刊孩子们高兴极了,没有找到资料的同学在课外的时间里纷纷向找到资料的同学了解情况。
二、课中扩展阅读。
为了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们在教学中适时、适度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择书能力,能使学生进一步对课文内容的加深、理解。
如在学习《咏柳》这首诗时,可以再补充两首写春天的诗,让学生阅读时互为对照,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春天的。
使学生更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因此,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文章所写的内容或表达的感情,有些使他们难以理解。
为此,我采取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是冷眼旁观做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入情入境。
在上到《燕子专列》这一课中,有一位同学提出“为什么燕子要从南方飞回北方呢?”当时我并没有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他,而是引导全班同学通过查资料去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天上课时,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有的学生说:“春天来了北方也变得暖和了,燕子当然还是要飞回北方去的。
”有的同学说:“可是北方的春天并不南方的春天暖和,你看北方有些城市现在还在下雪呢!难道燕子它们不怕冷吗?”同学们纷纷用他们自己收集的
资料来论证自己的看法,场面绝不亚于辩论赛。
最后一位同学的反驳使大家都哑口无言,“因为燕子是候鸟,候鸟是根据气候的变化来寻找合适的环境,这样才能比较容易地找到食物,来抚养幼雏,这种从南方飞向北方,又从北方飞向南方的现象叫‘迁徙’。
候鸟迁徙时总要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因为这种队形在飞行时最省力。
”当同学佩服他这些知识从哪里来的时候,他清描淡写地告诉我们他是从学校图书室中的科普类书籍中查阅的。
三、课后适当延伸。
教师利用一篇课文快要教完的时机,及时推荐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或者主题思想相同的读物,或者写作特点相似的读物,充分利用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中的文章与课内课文有着上述的联系),当然推荐的读物也可以是自读课本之外的。
例如:我在本学期上《争吵》后,我引导学生去翻阅亚米契斯作品《爱的教育》,让学生在这些课外阅读中,加深对作者那种富有劝诫启发性的文章的理解,并让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读后感。
在上《死亡羊补牢》后,我让学生去学校的图书室去借阅《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去体会在寓言的小故事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上《太阳》这课后,我让学生阅读一些天文知识书籍,让学生感到宇宙的奥秘,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极大兴趣。
在上完《她是我的朋友》,我让孩子去查阅有关血型的资料,并写出自己读后的感受。
上学期在上完《赵州桥》后,有位泉州籍的学生给全班同学介绍了她家乡的洛阳桥,我借此机会让他们去阅读在课外还见过哪些比较特别的建筑。
这些课外阅读,不仅让学生对课内教学的深刻理解,更丰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但课外阅读的内容非常广泛,形成多种多样,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不能在课内教学中都得到解决,加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不一致,因此,我们要精心组织课外阅读指导。
向学生介绍几本课外读物,说明阅读的目的、内容、方法。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摘读书中的精神片断,提出阅读要求。
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后,组织他们针对书中的某一情节,或某一人物进行讨论,抓住学生不同的意见,引导他们争论,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课外阅读的理解,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学生复述自己所读的书的内容,并评出最佳人员,鼓励他们更好地读好课外读物。
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他们每读完一篇好文章或一本好书,要求他们用读书笔记的形式介绍书中的内容,发表对书的意见或读后感,还可以摘抄自己认为最精彩的片断、好词佳句,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外活动是推动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条件,利用校内外各种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例如:课外阅读小组、好词佳句比赛、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作文、日记、读书笔记展览等。
通过诸多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我想,课外阅读是课内教学内容的延伸,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更好的提高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