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岛的曲艺
吕剧

艺术特点
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 上逐渐发展而成。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既是“戏曲”又 是“曲艺” 。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 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板式有 “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 “娃娃”三种。 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 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 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 西洋管弦乐器。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如二 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 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 鼓、打鼓等。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 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吕剧 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 润腔时常用写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 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 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 顺畅。
旦行:包括青衣、花旦、闺门旦、彩旦、武旦、 老旦等类
青衣,扮演成年妇女角色。重唱工,要求行 腔委婉流畅、字正腔圆、清亮细腻,并具水袖、 圆场功夫,表演时情感充沛。如《小姑贤》中的 李荣花、《井台会》中的蓝瑞莲等;
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山东东部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一声尖锐的高音拉开序幕,淡入,盲艺人刘国卿独唱,淡出,定格最后画面,现出字幕——胶东大鼓【航拍万里长城、黄河,画面依次展现故宫、天坛等反映我国古老文化文明的画面【各类曲艺——大鼓、相声、小品、评书【东方朔画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浩浩荡荡五千年的文明气志孕育出无数文化、艺术瑰宝。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是我们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的财富。
传说大鼓书的祖师爷是汉武帝时的东方朔。
东方朔精通文史,奇智多谋,能推会算。
皇帝让他教了4个盲人徒弟,大徒弟学会了算命,二徒弟学会了说大鼓书,三徒弟学会了推磨,四徒弟最差,只学会了“叫街”。
【山东地图凸显胶东半岛【古代老人瑟缩风中【盲艺人走街串巷乞讨场景【简约的胶东大鼓演出形式场景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山东东部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最初为盲人所创,并且很长一段时间演唱者均系盲人,故名盲人调,俗称瞎腔。
“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人正作场,死后如何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早在南宋时期盲人说唱已十分盛行。
同样胶东大鼓自产生之初即伴随着盲人艺术家的辛酸血泪。
初期的“盲人调”只是由一些简单的农家小曲组成,盲艺人以此走街串巷讨生活,演出形式以占卜为主说唱为辅,他们将节子板绑在左腿上,靠腿的颤动打板击节,自弹三弦演唱,。
此时可谓“萌芽时期”的胶东大鼓,其曲目比较通俗,音调呆板、单调,结构十分平浅,伴奏乐器单调且伴奏、表演均由一人完成,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程式化表演,但为其后期的丰满奠定了基础。
【各个时代代表性的画面速过【京剧、京韵大鼓、渔号、山歌等演出场景随着时代的推进、交通的发展,各地的交流不断加强,由此也带来了各地文化、艺术上的不断碰撞、摩擦。
山东各个市的民间工艺品.doc

山东各个市的民间工艺品济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山东第一大城市,泉城,较大的市济南的面塑,俗称“捏面人”。
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入不同色彩的颜料和防腐剂,用指和简单工具——小刀、小篦子、竹针等,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塑像,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旧社会的面塑艺术都是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但他们的艺术作品却被作为一种民间小玩意儿,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济南面塑是济南工艺美术中,最具地域特色的类别之一。
济南刺绣,亦称鲁绣,是山东省著名的传统刺绣,也是国刺绣工艺史上记载最早的绣种之一。
济南刺绣,素以丝绣、发绣著称。
特别是发绣,是以人的头发作绣线,工艺细腻,绣出的中国山水墨画,风格秀雅,栩栩如生。
刻瓷是在坚硬的磁盘上捶击刀錾,而蛋雕则需要凝神屏气、小心翼翼,在薄如纸的鸡蛋壳上雕刻人物肖像。
栩栩如生的肖像上光影的变化,居然都是来自鸡蛋壳表面那薄薄的一层红皮。
剪纸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
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
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
青岛市:副省级城市,奥帆之都,品牌之都,啤酒城,较大的市淄博市:齐国故都,足球故里,陶瓷之乡,聊斋故里,较大的市。
淄博美术琉璃又称“料器”。
它是以博山当地盛产的琉璃料条加工制作而成各种工艺美术晶的统称。
史志和当地古代琉琉炉遗址发掘所得证实,博山美术琉璃的成批生产,至少已有600年的历史。
淄博的陶瓷雕塑,在造型和釉色装饰上皆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工艺师陈贻谟的瓷雕《张衡》,被选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友人。
淄博的仿古陶瓷,工艺精湛,古朴逼真,令人称绝。
淄博的园林陶瓷,设计新颖、新奇美观,为中国园林艺术添色不少。
枣庄市: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墨子故里,奚仲故里,石榴之乡,铁道游击队故乡,台儿庄大战爆发地。
枣庄市西北部山区西集乡的建新大队(原伏里村)世世代代生产土陶器皿,心灵手巧的艺人们还制作出了狮子、鸟、狗、鱼等土陶玩具,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可烧成红、紫、灰等不同颜色。
流淌在城市老街中的音乐与艺术——

齐鲁艺苑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总第189期QILU REALM OF ARTS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2.06.009流淌在城市老街中的音乐与艺术———以青岛“劈柴院”中的茶社为例曹培蕾(青岛出版集团,山东 青岛 266000)摘 要:青岛“劈柴院”曾是汇聚传统音声表演的聚集地,众多名角艺人在此落地生根,形成了独特的经营模式。
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劈柴院茶社经营的境况,从中提炼出的演员情况、表演活动与管理制度等,生动构成了劈柴院的历史一隅,再现了20世纪劈柴院音声表演与商业经营互为表里、充分联动的生存样态。
关键词:青岛;劈柴院;商业经营;音声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J6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22)06-0043-05收稿日期:2022-02-16作者简介:曹培蕾,女,编辑,青岛出版集团,研究方向:中国传统艺术。
青岛是一座人杰地灵的海滨城市。
它在19世纪末设防建置后,成为海防重镇,“商业、渔业、航业逐步兴旺,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也相继发展”[1](P1)。
青岛近代城市音乐在20世纪20年代已见雏形,戏曲、说唱等艺术表演形式纷纷在此落户。
1927年春,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余叔岩等一大批京剧名家齐聚青岛“大舞台”(今永安大戏院)同台演出,极大地繁荣了青岛的音声演艺市场。
依附于发达的商业经营活动,青岛的城市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山路上形成了一个音声表演活动频繁的区域———劈柴院建成于1902年,原是劈柴架屋之地,后随着各路艺人不断涌入,逐渐发展成为当时青岛颇为流行的音声表演场所。
旧时的劈柴院可谓青岛文化娱乐的聚集地,市井繁华、商贾云集,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艺人来此争相献艺,评剧名家新凤霞、相声大师马三立和“戏法大王”王鼎臣等都曾在此演出。
43-2010年度青岛市文化艺术类作品获奖情况统计表

2010年度青岛市文化艺术类作品获奖情况统计表一、获国家级奖项情况(共计142件)-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二、获省级奖项情况(共计265件)作品名称作品门类授奖单位奖项名称获奖等次获奖时间获奖单位获奖人员市人大《青岛的城市记忆》摄影中国山东网“孔子故乡中国山东”国际网络摄影大赛三等奖2010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魏胜海中国海洋大学交响幻想曲《龙心岛-有感青岛的古老传说》音乐作品(器乐类)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第三届“泰山文艺奖”二等奖2010年9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市文联康建东青岛大学《琵琶记》的场上演变研究著作省文化厅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青岛大学杨宝春《影视动画特技·特效》著作省文化厅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青岛大学邱秉常、周新丽《西洋歌剧咏叹调大全》著作省文化厅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青岛大学王景彬《美学·艺术》论文省文化厅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青岛大学李伟松、周松林《中国传统印染田野考察报告》论文省文化厅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青岛大学侍锦、彭卫丽、李晓玉、邢启龙、张学通《二十一世纪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的主题变迁》论文省文化厅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青岛大学王静怡《浅谈方案设计的论文省文化厅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三等奖2010年青岛大学刘伟、刘春-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山东地方戏曲大全

山东地方戏曲吕剧,化装扬琴、琴戏,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山东梆子,流行于鲁西南、鲁中。
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
又因其高昂激越,人称“舍命梆子腔”。
菏泽称“曹州梆子”;济宁、汶上称“汶上梆子”“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
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2008年,山东梆子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
又名“弦子戏”“北调子”“糠窝子”,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
既有北曲豪放粗犷,又有南戏委婉细腻。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音戏,山东省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地方传统戏剧。
唱腔婉转、妩媚,“北方越剧“。
经历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和五音戏四个时期,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莱芜梆子,流行于山东中部莱芜、泰安、肥城、章丘等一带,又名“莱芜讴”。
道白字正、声硬、音直,唱腔粗犷激昂、刚劲豪爽、高亢奔放,多在高音区,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和音符跳跃。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腔,“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流传于即墨胶东青岛。
清新质朴,风趣生动。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茂腔,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最初称“周姑调”“肘子鼓”。
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老拐调”。
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州”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
山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是我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重要省份之一。
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许多独特、精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不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山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历城木版年画历城木版年画是山东省独特的一种传统年画。
这种年画以历城为中心传播开来,描绘了历史、神话、寓言、小说、传说、民间故事等主题,被誉为“中国年画第一画种”。
2. 泰山曲艺泰山曲艺是山东东部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源于鲁南地区乡土文化,传承于泰山山区。
它以快板、大鼓、莲花落等为主要表演方式,表现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感情和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和关注。
3. 莱芜麦山窑陶艺莱芜麦山窑陶艺是山东省莱芜市一种传统的手工陶瓷艺术。
麦山窑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它以独特的釉面、自然真实的线条和简朴的造型为特点,被誉为“青花之乡”。
4. 泰安传统技艺——金鼎银雕金鼎银雕是山东泰安市的一种传统工艺技艺,是以银为原料进行雕琢和打造,其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造型,被誉为“东岳宝藏,泰岳瑰宝”,是中国工艺美术的珍品之一。
5. 临朐杨庄民居临朐杨庄民居是山东临朐县杨庄村的一种传统的民居建筑,已有900多年历史。
其风格独特、造型美观,融合了汉、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6. 烟台少林功夫烟台少林功夫是山东烟台市的一种独特的武术功夫,特别是其“翻译拳”和“擒拿手”等技能,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7. 平度鱼淀渔猎文化平度鱼淀渔猎文化是山东青岛市平度区的一种独特的渔猎文化,其独特的鱼猎方式和传统的渔猎方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8. 临朐晃子调临朐晃子调是一种传统的山东民歌,起源于临朐县的晃子镇。
这种歌曲通常是用山东方言演唱,其表现形式富有感情和情感,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味。
9. 莒南苏绣莒南苏绣是一种著名的中国老绣种之一,是山东省日照市莒南县地方特有的一种绣法。
山东民间艺术大汇总

平度草编
博兴草编
剪纸
烟台剪纸
高密剪纸
滨州剪纸
苍山门笺
年画
杨家埠木板年画
吕村年画
高密半印半画年画
郯城木板年画
清河镇年画
张秋木板年画
东昌版画
平度宗家庄木板年画
济南羽毛画
日照农民画
二曲艺歌舞
地方戏
柳子戏
柳琴戏
五音戏
茂腔
山东梆子
一勾勾
蓝关戏
吕剧
曲艺
鲁西南鼓吹乐
山东大鼓
山东快书
山东琴书
胶东大鼓
泰山皮影戏
秧歌
海阳大秧歌
胶州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
三杂技竞技
蹴鞠
聊城杂技
梁山武术
一工艺美术
潍坊风筝
潍坊又称潍都,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手工绘画。工艺与美术的结合,体现了风筝的玩赏价值,随着国际风筝交流的逐渐频繁,风筝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形势下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品。其种类有软翅类,硬翅类,龙头串式类,板子类和立体桶子类等。它不仅被广泛用于放飞、比赛、娱乐,而且已经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的时尚装饰品。风筝是潍坊的象征,每年的风筝节是潍坊以风筝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活动。
雕塑
曲阜楷木雕刻
曲阜是历史文化名人孔子的故乡。曲阜作为圣人之乡,礼仪之邦而名扬四海,楷木雕刻如意为曲阜三宝之一,是特有楷木。相传孔子辞世后,他的弟子子贡,为恩师庐墓六年,并从外地移来奇木植于墓旁,以寄托哀思,后人视子贡为尊敬师长的楷模,楷树属稀有树种。树龄达千年以上,此木坚硬,木质细,呈金黄色,故有“软黄金”和“南檀北楷”之美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青岛的曲艺
吕铭康
(刊于:《青岛早报》2012、8、26—12版)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
早在1922年以后,青岛就出现了许多曲艺曲种的演出,拥有了不少优秀的曲艺演员。
最早的曲种是木板大鼓、梨花大鼓、西河大鼓、山东琴书、武老二(山东快书)等。
随着来自北方各地的曲艺演员的相继来青演出,曲种又有了相声、渔鼓、京韵大鼓、河南坠子、单弦等。
下面,就来回顾一下老青岛(一直到解放初期)的曲艺。
当时,最主要的演出场地是劈柴院,因地处最繁华的中山路,观众较多。
1984年6月,相声泰斗马三立来青参加全国相声评比会期间,他在接受我采访时说:1932年中秋前夕,18岁的他为了度日糊口,与师哥张寿臣的弟子、后来的“单口相声大王”刘宝瑞(17岁)来到青岛劈柴院鬻艺,投宿在附近一家小店。
一位来自北京变戏法30来岁的李来福表示:“出门在外不容易,穷哥们应该帮忙。
我每天早些收场,这地方可让给你们演出。
”他俩就撂地说相声、演双簧,收入极其微薄,生活非常拮据。
两个月后,马三立、刘宝瑞又搭上了在劈柴院一个茶社变戏法王傻子(本名王鼎臣)的班子,说一段每人三角钱。
他俩会的近60个段子,天天变换着说,决不重样,其中有《对对子》《三字经》《上大寿》等。
就这样,他俩在青岛呆了3个月,也没剩下几个钱。
因天气渐冷,王傻子给他俩凑了十几块钱盘缠,经济南回到天津。
马三立颇有感慨地说:“那时,我们流浪艺人跟叫花子没有什么两样。
”
被誉为“西河泰斗”的西河大鼓演员刘泰清,也于1932年来到青岛,在台东、市北等处演出。
1934年他再度来青,经常演唱的书目有《五代残唐》《飞龙传》《岳飞传》《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封神演义》等。
后于1950年定居青岛,落脚劈柴院,在劈柴院开办了泰清书场。
1942年,小彩舞(骆玉笙)率班来青,在中山路(曲阜路口)的“兴亚讲堂”演出京韵大鼓等曲艺节目,其中还有相声名家小蘑菇(常宝堃)、赵佩茹的相声。
1946和1947年,葛兆鸿在广播电台连续播讲长篇评书《三侠剑》。
40年代末,贾贵清的相声班子来青,在劈柴院、西大森一带撂地演出。
40年代至50年代初,山东快书的“高派”创始人高元钧和“杨派”创始人杨立德,以及山东琴书演员李金山(盲人)、高金凤等都来青岛,或撂地,或在书场演出。
青岛解放前的曲艺演出场地还有:北京路的洪泰商场(五起楼)、海泊路的广兴里、老台东的商业市场、台东八路市场、南山市场、青海路(普集路口)新市场、南村路市场等。
解放后,1949年9月1日成立了大众游艺社,主要演出曲艺节目。
演出场地在夏津路同乐戏院、第三公园一分场、李村路二分场。
当时的青岛有8个说书场::四川路说书场,可容观众数十人;贵州路说书场,可容观众100余人;市场三路说书场,有小舞台和简单座席,可容观众200余人;延安路说书场,可容观众100余人;东镇南山说书场,可容观众100余人;四方说书场,有小舞台和简单座席,可容观众300余人;沧口广场说书场,是青岛最大的说书场,可容观众400余人。
2012-8-19青岛“夹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