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辨伪 中国古典文献学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古典文献学基础第一章:总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释义(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之不足征也;殷商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佂之矣。
”(2)《礼记:礼运》篇有类似的文字:“言便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可见孔子所谓“文献”,实际是基于“礼”而言。
(3)儒家的“礼”是囊括国家典章制度、历史文化乃至个人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庞大概念。
如果细分,则号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如此广泛的内容,代代相承延续,显然既需要有成文的记录,还要有熟悉相关掌故和具体操作规程的贤才。
故郑玄注《论语·八佾》篇:“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就是以文章、贤才诠释“文献”。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皆谓献也。
”由此可见,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两方面。
所谓贤才,主要是着眼于其文化记忆和口传议论,实际相当于活材料。
(4)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最早以“文献”题作书名。
该书自序阐释文献的意义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8讲文献的辨伪与考证

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及大多 学者都先述老子及先秦道家思想, 再述孔子及儒家学派; 而冯友兰笃信《老子》成书于战 国之际,他的《中国哲学史》便 将《老子》排列于孔墨之后。 考辨古书真伪及其成书年代对于 学术源流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 一斑。
考辨伪书的方法
关于辨伪的方法,最早作系统总 结的是晚明胡应麟。他把历代学 者关于辨伪的见解和实际采用过 的辨伪方法,加以归纳总结,使 之条理化系统 化。在《四部正 讹》中指出考辨伪书的方法有八:
如《尉缭子》一书,在过去相当 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它不甚了解, 因而怀疑它是伪书,清人更深加 指责其是“后人杂取苟以成书而 己”,姚际恒斥其教人滥杀无辜, 甚至主张“必焚其书然后可也”, 钱穆也讥其开首即模仿孟子见梁 惠王之问答,他们都认为此书没 有什么学术价值。
其实,今传本《尉缭子》是一部比较可信的 书,书中纪录的尉缭子向梁惠王献言时的身 份、语句及引述吴起的言行都与历史真实相 符,特别是书中保留了“世将”等后世不用 的语辞,所以,其中史料不会晚至秦并六国, 将此书成书定于魏襄王时期的尉缭,当无问 题。 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尉缭子》更证明了 该书的价值。 由此可见,古书辨伪重在“求真”,以确定 古书真实的学术价值。
二是,不辨真伪,无益于古籍的整 理。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不经过整 理往往无法卒读,其中真伪混杂, 而深层的古籍整理工作是多种历史 文化知识的综合运用,古籍辨伪则 尤为要务。 首先,是在古书整理之前,必须明 辨其真伪及其年代,然后务使真者 得其用,伪者另有所归,方能言及 其他问题。
其次,是即便是真书书,其中又大 都夹杂着某些伪文伪篇,不辨其真 伪将大大影响古书整理的价值。 如西汉刘向等在整理《晏子》时, 把收集到的《晏子》定为8篇215章, 8篇又分为三类: (1)符合“六经之义”者列为前6篇; (2)将“文辞颇异”“又有重复” 者归为1篇;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主讲金小栋导论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一、龟甲文二、金石三、竹木四、帛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1、卷轴装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
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
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又叫龙鳞装。
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
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
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
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
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
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4、经折装经折装从折叠佛教经卷而得名。
产生于唐五代。
具体办法是,将长条的卷子装佛经,依一定行数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裱一张较厚的纸,做为护封,也叫做书衣、封面。
由于是改造佛经卷子装而成的,故名经折装。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一、名词解释题:1.本校法2.《玉海》3.《十三经注疏》4.《艺文类聚》5.十通6.监本7.简牍8.包背装9.类书10.辑佚11.经厂本12.蜀本13.《通志》14.别集15.《古今图书集成》二、问答题:1.宋刻本书有何特点?2.如何进行古书辨伪?3.我国历史上采用过的文献载体有哪些?4.蝴蝶装和包背装图书各有什么优缺点?5.荀勖《中经新簿》与刘歆《七略》相比有何优劣之处?6.如何鉴定活字印刷本书籍的版本?7.版本有何作用?8.辨伪通常采用哪些方法?9.四部分类法是怎样形成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
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宋王应麟编。
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
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
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
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
类目之间,时有“参见”。
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
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
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
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文献学之考辨伪书的方法

• 《四库提要·史部· 编年类存目》有《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八卷,题 李焘撰。
• 按《宋史·艺文志》和李焘本传惟载焘有《续资治通鉴长编》,而无此书 之名,此书体例与《宋史》全文约略相似而阙漏殊多,故《提要》 判断 为“当时麻沙坊本,因焘有《续通鉴长编》,托名以售其欺”的赝品。
• 《斜川集》十卷,题宋苏过撰。书中内容与作者时代经历不符。据苏过墓 志 , 过 卒 于 北 宋 宣 和 五 年 ( 11 2 3 年 ) , 但 集 中 却 出 现 南 宋 嘉 泰 ( 1 2 0 1 ~ 1204年)、开禧(1205~1207年)诸年号,以及周必大、姜尧章、韩侂 胄诸人。
• 可见,了解语言的时代特点,对我们辨识伪书、伪资料很有帮助。
• 历史上不少书是后代人托古的伪作。对这部分作品的识别、辨伪,除了依 据作品的内容外,从语言的时代特点入手,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
• (3)从文体来辨别 • 每一时代的文体各有不同,只要稍加留心便可分别。 • 如《黄帝·素问》长篇大段讲道理 ,不独三代以前,即春秋时亦无此种
• 从《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及私家藏书志、书目提要中,不但可以看出 各个朝代藏书的情况、书籍的聚散和整理,更可以从中考察某一部书的流 传过程,传者为何人,流传有无中断等。
• 利用各种书目提要,查明书籍的传授源流、版刻特点,对辨识伪书,将有 很大的参考价值。
• 柳宗元《辨鬼谷子》说“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得出 “《鬼谷子》后出”的结论;《辨亢仓子》说:“刘向、班固录书无《亢 仓子》,而今之为术者,乃始为之传注,以教于世,不亦惑乎!”考察著 录。
• 如《亢仓子》说:“衰世以文章取士。” • 以文章取士,即科举,六朝以前所无,入唐始有。亢仓子是庄周的朋友,
战国时人,怎知考八股之事?由此可知,一定是隋唐以后的人著的。
文献学之考辨伪书的方法

• 至于古书中出现的称谓、专用名词以及某些特定的提法,往往是考辨真伪 最好的线索。
• 马叙伦《列子伪书考》指出:
• “《周穆王》篇记儒生治华子之疾,儒生之名,汉世所通行, 先秦未之闻 也。”
• 仅仅抓住“儒生”这一个名词,就把伪作《列子》的时代上限,限制在汉 代以后了。
• 先秦所用的韵和《广韵》有种种不同。如“为”、“离”今在“支”韵, 古在“歌”韵。《诗》《易》都不以“为”、“离”叶“支”。
• 集中所述时事,亦皆在南渡以后,这些都不是苏过所能接触到的。
• 清人编《四库全书》,发现南宋词人刘过(1154~1206年)《龙洲集》 所载之诗与此尽同,所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要》判断此书“盖作伪者因二人同名为过, 而抄出冒题为《斜川集》以渔利耳”。
• 从上述例子看来,凡作者时代和书的内容有明显出入,或作者传记根本未 载曾有此种著作,就有必要引起注意;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提出辨伪书的十二条公例: • 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徵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 • 2.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
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
• 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 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 本题某人旧撰 为不确
• 如果发现书中所载事迹,明显在作者时代之后者,可断其书为伪,或者杂 有部分伪篇。
• (三)分析作品内容:
• 文字作品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书中所叙述的历史事实、典章制度, 以及所表现的学术思想、所采用的文体文法、所使用的词语、所表现的文 字风格,无不带有时代的特征,必须把这些因素纳入特定的时代范畴之中, 分析比较,找出其相符或矛盾,作为判断书籍真伪的参考。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一、填空题:1.1973年12月,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二十多种十二万多字的(),成为我国考古学界的空前发现,丰富了我们对缣帛的认识,拓开了我们的眼界。
2.北宋中叶,()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我国古代印刷事业的发展。
3.宋代类书编篡,取材广泛,内容渊博,其数量与种类也均已超过唐代。
官修的《》《》《》被称为三大类书。
4.“三通”是指《》《》《》三部政书。
5.我国最早的记版本目录是宋代尤袤的《》,开后世记版本目录之先河,多为文献版本学者所重视。
6.明代中期刻本的风格是()、()、()。
7.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
版心大都是(),左右双栏,没有耳子。
纸张洁白,校勘精当。
8.清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谈到校书的具体方法时,把前人的校书方法归结为()和()两种。
9.关于辨伪的方法,最早作系统总结的是晚明时期的胡应麟,他把历代学者关于辨伪的见解和实际采用过的辨伪方法,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在所著《》的最后,指出考辨伪书的八种方法。
10.清代辑佚成就最大的是:①严可均辑《》,②黄奭辑《》③马国翰辑《》。
二、选择题:1.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是指盛行于殷商时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B.甲骨文只在殷商时期使用。
C.王国维的《殷墟书契》是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
D.甲骨文最早出土于陕西西安。
2.《孙膑兵法》竹简出土于()A.甘肃武威磨咀子B.山东临沂银雀山C.湖南长沙马王堆D.湖北云梦睡虎地3.“以杂见称”为其特点的古文献是()A.总集C.丛书 C.别集D.类书4. 对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和文化史很有参考价值的清代类书是( )。
A.《丛书集成》 B.《古今图书集成》 C.《佩文韵府》 D.《格致镜原》5.现在流传的裱本字帖,多采用的装裱形式是()。
A.经摺装 B.蝴蝶装 C.旋风装 D.包背装6.我国第一部解题目录是( )A.《汉书·艺文志》 B.《别录》 C.《七略》 D.《隋书·经籍志》7.主要采用欧体书写的宋刻本是( )。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1.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指的是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2.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
经过整理后得《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3.总集“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
4.别集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如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分为编年诗、未编年诗、编年文、未编年文四大类型。
5.丛书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最早用“丛书”二字作为书名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6.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用、征引。
著名的类书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
7.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它搜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整数又称典志体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根据政书的内容将其分为通志、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六小类。
8.汗青竹简成为文献的载体,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封建社会的党争过程中,也出现了 在封建社会的党争过程中, 为了泄私愤而作伪的现象。如唐代牛、 为了泄私愤而作伪的现象。如唐代牛、 李党争时, 李党争时,李德裕的门人韦瓘用牛僧 孺的姓名,伪造了一部《周秦行纪》 孺的姓名,伪造了一部《周秦行纪》, 以此来诬蔑牛僧孺。 以此来诬蔑牛僧孺。 • 北宋有人仇视王安石,就伪作《涑水 北宋有人仇视王安石,就伪作《 见闻》 借司马光诋毁王安石。 见闻》,借司马光诋毁王安石。
• 先秦简册多著录官家法令,私人著述 先秦简册多著录官家法令, 只能寄于口耳,流传的过程中, 只能寄于口耳,流传的过程中,内容 难免会出现变化。致使后世所记, 难免会出现变化。致使后世所记,各 有所自,真伪难辨。同时, 有所自,真伪难辨。同时,先秦古籍 作者多不署名。此时虽然存在伪书, 作者多不署名。此时虽然存在伪书, 但并非有意为之。 但并非有意为之。 • 章学诚《文史通义 言公》说: 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 言公》 • 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未尝矜于文 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 词而私据为己有也,志期于道, 词而私据为己有也,志期于道, • 言以明志,其道果明于天下,而所志 言以明志,其道果明于天下, 无不申,不必其言之果为我有也。 无不申,不必其言之果为我有也。
(二)求取功名利禄而伪
• 张霸伪造《尚书百两篇》 。 张霸伪造《尚书百两篇》 • 刘炫,他伪造《连山易》、《鲁史记》 刘炫,他伪造《连山易》 鲁史记》 等百余卷送官,后来被人揭发除名。 等百余卷送官,后来被人揭发除名。
(三)政治、学术谋私而伪 政治、
• 《汉书·王莽传》卷九九 :“符命言井 王莽传》 汉书 王莽传 石金匮之属,副应言雌鸡化为雄之属, 石金匮之属,副应言雌鸡化为雄之属, 其文尔雅依托,皆作伪说。 其文尔雅依托,皆作伪说。” • 刘歆篡改了不少古书。据后人所考, 刘歆篡改了不少古书。据后人所考, 周官》 仪礼》 礼记》 《周官》、《仪礼》、《礼记》、 史记》等书中的部分篇章, 《史记》等书中的部分篇章,都经过 了刘歆的改窜。(康有为《 。(康有为 了刘歆的改窜。(康有为《新学伪经 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 考·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 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
三、辨别伪书的方法
• 张舜徽先生的《校雠广略》将刘向的 张舜徽先生的《校雠广略》 辨伪方法归纳为六种: 辨伪方法归纳为六种:明定某书为依 但未能确指为某人;从文辞方面, 托,但未能确指为某人;从文辞方面, 审定系后人依托;从事实方面, 审定系后人依托;从事实方面,审定 系后人依托;明确指出依托之时代; 系后人依托;明确指出依托之时代; 明确指出系后世增加;不能肯定的, 明确指出系后世增加;不能肯定的, 暂时存疑。 暂时存疑。
• 托古取重,集中表现在无名氏的书籍 托古取重, 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托古方式: 上。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托古方式: • 因书中提到某个古人,而托书其名的。 因书中提到某个古人,而托书其名的。 素问》本是战国至西汉的作品。 如《素问》本是战国至西汉的作品。 因为书中涉及某个古人的事迹而托书 其人的。 孝经》 其人的。如《孝经》,因为书中曾经 提到曾参,便托名。 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 提到曾参,便托名。在《汉书 艺文志》 所列古书,注有“六国时人依托者” 所列古书,注有“六国时人依托者”, 就属于此类。 就属于此类。
如《管子》、《商君书》是先秦作品, 管子》 商君书》是先秦作品, 可以用来研究春秋、战国历史, 可以用来研究春秋、战国历史,但是 两书皆非原名。 两书皆非原名。 第三,其书因佚而作伪的。 列子》 第三,其书因佚而作伪的。如《列子》, 旧称列御寇撰。刘向校定共分八篇, 旧称列御寇撰。刘向校定共分八篇, 汉书·艺文志 曾著录此目,早佚。 艺文志》 《汉书 艺文志》曾著录此目,早佚。 今本为魏晋间张湛伪托。 今本为魏晋间张湛伪托。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第四章 辨伪的方法。 “辨伪的方法。”先后提出了十二条 辨伪公例和二个系统三十二条辨伪经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验。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讲 到的审定史料的方法, 到的审定史料的方法,也适用于辨别 伪书。其后,曹聚仁《国故学大纲》 伪书。其后,曹聚仁《国故学大纲》, 综合梁氏、胡氏二人的说法列成一表, 综合梁氏、胡氏二人的说法列成一表, 条目清晰,今引如下: 条目清晰,今引如下:
一、伪书及其产生的原因
所谓伪书,就是指作者、 所谓伪书,就是指作者、成书年代以 及其间史实不可靠的古书。 及其间史实不可靠的古书。如《神农 本草经》 列子》都是伪书。 本草经》、《列子》都是伪书。如果 书中有假的史料、 书中有假的史料、或者书的版本被人 作了手脚,如以元明刊本冒充宋本, 作了手脚,如以元明刊本冒充宋本, 都不属于“伪书”之列。 都不属于“伪书”之列。
• 从字数上讲,《史记》原文只有526500字, 从字数上讲, 史记》原文只有 字 而今本《史记》则有555600多字,比原来 多字, 而今本《史记》则有 多字 的多出了29000多字。补《史记》者,有姓 多字。 史记》 的多出了 多字 名可考的只有褚少孙一人。他补十篇, 名可考的只有褚少孙一人。他补十篇,即 三代世表》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三代世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陈涉世家》 外戚世家》 《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梁孝王 世家》 三王世家》 田叔列传》 世家》、《三王世家》、《田叔列传》、 滑稽列传》 日者列传》 《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 凡他所补文字之前均冠以“ 传》。凡他所补文字之前均冠以“褚先生 以说明其增补的意图以及史料来源。 曰”以说明其增补的意图以及史料来源。
• 春秋战国之际,周室衰微,诸侯视周 春秋战国之际,周室衰微, 室典章制度而不顾, 室典章制度而不顾,士子有多假借古 人以自重其说, 人以自重其说,故而有意造伪的现象 开始出现。秦始皇焚书, 开始出现。秦始皇焚书,书籍横遭劫 汉初求书,上古书籍出现颇多, 难。汉初求书,上古书籍出现颇多, 然真伪杂糅。此时造伪者大多是迎合 然真伪杂糅。此时造伪者大多是迎合 当时需要以扩大献书者的影响。 当时需要以扩大献书者的影响。其作 伪方法大多是拼凑战国以前的书籍而 伪方法大多是拼凑战国以前的书籍而 此为汉代人有意作伪之始。 汉代人有意作伪之始 成。此为汉代人有意作伪之始。
(二)混淆著作内容
• 第一,无中生有,歪曲历史事实。一 第一,无中生有,歪曲历史事实。 种是内容全部是伪造的。 种是内容全部是伪造的。如《老子化 胡经》 是附会《史记》 胡经》,是附会《史记》中老子西出 函谷关的话写成的。子部中如《 函谷关的话写成的。子部中如《鬼谷 经部中如《尚书孔氏传》 子》,经部中如《尚书孔氏传》都是 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
• 第二,张冠李戴,混淆黑白。如孔子 第二,张冠李戴,混淆黑白。 对鬼神的看法。 论语·先进 先进》 对鬼神的看法。《论语 先进》称孔子 的弟子季路问侍奉鬼神的问题。 的弟子季路问侍奉鬼神的问题。孔子 回答道: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回答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可见,孔子对于鬼神是否定其存在的。 可见,孔子对于鬼神是否定其存在的。 然而, 易经·系辞 又称孔子说: 系辞》 然而,《易经 系辞》又称孔子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 之情状。 之情状。”
(一)好古托古而伪
孔子在《 论语·述而篇 述而篇》 孔子在 《 论语 述而篇 》 说 : “ 述而不 信而好古。 作,信而好古。” 贵近贱远” 好古”观念: “贵近贱远”的“好古”观念: 以古为贵,越古越贵; 物,以古为贵,越古越贵;书,以古为 越古越重。 重,越古越重。
• 梁启超在《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中说: 梁启超在《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中说: • 文化发达愈久,好古的心事愈强,代 文化发达愈久,好古的心事愈强, 远年湮, 远年湮,自然有许多伪造古书以应当时 的需要。这种情形,各国都有, 的需要。这种情形,各国都有,尤其是 在中国,造假的本领更是发达! 在中国,造假的本领更是发达! • 因此,托古立说,便成为产生伪书的一 因此,托古立说, 个主要原因。 个主要原因。
明代的胡应麟在《四部正讹》 明代的胡应麟在《四部正讹》是最为突 出的一部有关辨伪的理论著作。 出的一部有关辨伪的理论著作。他将 前人的辨伪方法概括为八种: 前人的辨伪方法概括为八种: 核之《七略》 以观其源;核之群志, 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 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 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 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 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 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 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 其人。 其人。
辨伪
一、伪书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伪书的类型 三、辨别伪书的方法 四、辨伪的产生和发展
朱熹《朱子语类》 朱熹《朱子语类》卷84 :“天下多少是 伪书!开眼看得透,自无多书可读。 伪书!开眼看得透,自无多书可读。” 张之洞《輏轩语·语学 语学》 一分真伪, 张之洞《輏轩语 语学》:“一分真伪, 而古书去其半。 而古书去其半。”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辨别伪书及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辨别伪书及 我们除《 考证年代的方法 》: “我们除《汲冢 以外,无论拿着一部什么古书, 书》以外,无论拿着一部什么古书,只 要是在西汉以前的,应该以《汉志》 要是在西汉以前的,应该以《汉志》有 没有这部书名,做第一个标准。 没有这部书名,做第一个标准。若是没 便是伪书,或可疑之书。 有,便是伪书,或可疑之书。”
• 杂抄误为专书的 。 这种现象在先秦诸 杂抄比较普遍 。 如 《 管子 》 全 本是多人、 多时, 书 , 本是多人 、 多时 , 甚至是多家的 杂抄, 却都被误认为管仲一人的专书。 杂抄 , 却都被误认为管仲一人的专书 。
二、伪书的类型
• (一)搞错著述、著者年代。 搞错著述、著者年代。 • 第一,著述年代存在疑问。 第一,著述年代存在疑问。 • 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之际的《周 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之际的《 托名为周公所著。 礼》,托名为周公所著。 • 第二,内容不尽伪而书名或作者是伪 第二,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