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设计初探——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用及植被选择

海绵城市设计初探——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用及植被选择
大家好
海绵城市设计初探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用及植被选择
目录
• “海绵城市” 理念 • 低影响开发设施 •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用及植物选择
“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LID——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 Low Impa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适应环境变化和 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 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 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 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植被缓冲区: 水陆交错地带 土壤较潮湿
湿生植物
千屈菜 黄菖蒲 莎草科 柽柳 柳属等
浅水区:0-0.45m 深水区:0.45-1.8m
根系发达 净化能力强 抗较深水淹
挺水植物
香蒲、芦苇、水葱、慈姑、 鸢尾、荷花
浮水植物
睡莲、凤眼莲
沉水植物金鱼藻Fra bibliotek铺装形式嵌草砖 植物低矮、耐践踏 承受周期性的雨涝
及长时间的干旱
结缕草、野牛草等
植被浅沟
城市道路两侧 不透水地面周边 收集、输送截留 雨水径流
结缕草、野牛草、草地早熟禾等
抗雨水冲刷:75-150mm草本植物 根系发达:净化污染加固土壤 耐周期性雨涝和长时间干旱 种植密度大:延缓雨水径流
雨水湿地
控制雨水径流 调蓄利用雨水 改善场地景观
低影响开发设施
下沉绿地及广场
雨水景观湿地
绿色屋顶
植被浅沟
滞留地
透水地面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应用 及植物选择
绿色屋顶
控制雨水径流 改善建筑环境
根系浅 抗风能力强 耐旱、抗性强
八宝景天、垂盆草、 佛甲草、紫花地丁等
透水地面
多用于人行道、停车场 车流量较少的道路及广场
有效促进雨水入渗 减缓径流流速 调节微气候 铺装形式嵌草砖

厂房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理念,雨水入渗或收集利用措施

厂房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理念,雨水入渗或收集利用措施

厂房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理念,雨水入渗或收集利用措施咱今儿就来说说这厂房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理念,还有那雨水入渗或收集利用措施。

你想想啊,那雨水要是哗哗地流走了,多可惜呀!就好像你有一堆宝贝,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从你眼前溜走一样。

所以呢,咱得想办法把这些雨水给留住,让它们发挥大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就像是给厂房穿上了一件神奇的“吸水衣”。

它能让雨水慢慢地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就像给大地打了一针“营养剂”。

这多好呀,既避免了雨水一下子涌出来造成的麻烦,又给大地带来了好处。

再说说这低影响开发理念,那可真是个好东西。

它就像是个细心的守护者,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比如说,在建设厂房的时候,咱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材料和设计,让雨水能够自然地流淌和渗透,而不是横冲直撞。

这就好比你走路,你是愿意顺着平坦的路走呢,还是愿意去撞那些石头呀?那雨水入渗措施呢,就像是给雨水开了一扇门,让它们能顺利地进入地下。

可以铺设一些特殊的地面材料,让雨水能够快速地渗下去。

这就好比是给雨水修了一条“专用通道”,让它们能乖乖地往地下跑。

还有雨水收集利用措施,这可真是太妙啦!把雨水收集起来,可以用来浇花、洗车、冲厕所,用处可多了去了。

这就像你有一个百宝袋,里面装满了各种有用的东西。

比如说,在厂房顶上安装一些雨水收集装置,把雨水收集起来存着,等需要的时候再用,多方便呀!你想想看,如果每个厂房都能做好这些,那得节约多少水资源呀!那对环境的改善得有多大呀!这可不是小事儿,这是关乎我们未来的大事儿。

咱不能只想着眼前的利益,得为子孙后代着想呀!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这些,以后子孙后代问起来,咱咋交代呀?所以呀,大家都得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厂房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理念中来。

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我们的厂房变得像海绵一样,既能吸水又能放水,让雨水为我们所用,而不是给我们添乱。

这难道不好吗?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让我们一起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吧!。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和环境压力。

为了改善城市内涝和水资源利用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旨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被广泛应用。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绿色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和生态修复等手段,以城市水循环为导向,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减少洪涝灾害,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与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相比,海绵城市注重将自然系统与城市系统融为一体,以自然的手段解决城市水资源与环境问题。

其核心理念是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修复,不仅能提高城市内涝防治能力,还能减轻城市对水资源的消耗。

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低影响开发(LID)设施的应用至关重要。

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修复手段,通过减少地面硬化、提高雨水利用率、增强自然滞蓄能力等措施,减少城市对自然水循环的干扰,实现雨水自然入渗和透水利用。

LID设施主要包括雨水花园、雨水牛皮癣、雨水湖泊等。

雨水花园是一种通过植物组成的湿地,既可以收集滞留的雨水,还可以净化城市水体。

雨水牛皮癣是一种人工铺设的透水砖石路面,能够增加地面透水性,减少径流产生。

雨水湖泊是一种通过地下蓄水设施和湖泊构成的水体,能够收集雨水,减少涝灾风险。

LID设施的应用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LID设施能够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城市的水资源消耗。

LID设施可以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LID设施还可以提供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政策体系,导致海绵城市建设和LID设施应用缺乏规范性。

由于资金和土地等资源的限制,一些地区在建设海绵城市和应用LID设施方面进展较慢。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1]。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是雨水开发的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

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 1-1)。

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

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

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 1-1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

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10-09T03:18:30.44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6月第11期作者:郭俊辉1 吴勇2 王克全2 [导读]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综合措施,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郭俊辉1 吴勇2 王克全2 1重庆建工第九建设有限公司,重庆 400080 2 重庆和合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重庆 401120摘要: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综合措施,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有效缓解目前城市突出的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以明显增加城市绿地,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典型的以源头分散式管理为主的管理体系,是海绵城市的重要建设途径。

基于此,文章介绍了海绵城市概念、背景和低影响开发原理及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形式,并通过具体市政道路实证,旨在通过低影响开发途径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城市建设、市政道路0 引言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出现了很多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洪涝多、水环境差等水方面的问题,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实现一种活泼、安全、可持续、健康的城市愿景已经成为所有人一致和迫切的需求[1]。

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低影响开发是海绵城市的重要建设途径。

对此,文章介绍了海绵城市概念、背景和低影响开发原理及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形式,并通过具体市政道路实证,旨在通过低影响开发途径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低影响开发(LID)海绵城市在城市配套设施及道路中的应用 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例

低影响开发(LID)海绵城市在城市配套设施及道路中的应用 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例

低影响开发(LID)海绵城市在城市配套设施及道路中的应用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例摘要:随着近几年西安城市发展速度的急剧加快,原设计的雨水排水系统不能满足要求,城市内涝多发、水环境污染和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等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LID英文的全称是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

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

本文主要研究LID在道路结构层,城市道路、排水管排水沟、绿化带中的应用。

关键词:雨水排水系统;LID低影响开发;城市配套应用;1、前言:LID技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实施。

低影响开发主要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措施来维持开发前原有水文条件,控制径流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开发区域可持续水循环。

与国外相比,低影响开发技术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少,但已列入国家“十二五”水专项重大课题进行研究。

低影响开发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小对环境的冲击,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结合市政配套设施及道路的排水管、绿化带等的应用。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在道路的施工中,大力推广LID海绵城市理念,近年来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

2、LID技术应用在市政道路中城市道路的车道一般可以分成两种:第一,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以前城市道路的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大多使用的是不透水的材料,因此很容易让道路表面产生积水、雨天道路表面湿滑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城市道路的安全度和实用性,还限制了地下水的活动;第二,根据海绵城市理论的要求,机动车道路面的铺装需要使用透水的材料,但是为了可以较好的避免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地基内,进而破坏道路结构,需要在道路表面层使用透水的混凝土进行铺装,地基层和下层结构可以使用不透水的材料,这样可以使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表面层之后,沿着不透水层排放到水沟内,然后再排放到水井和隔离带内。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与规划指标-北京建筑大学-王文亮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与规划指标-北京建筑大学-王文亮

64.8
18.3
25.8
36.3
43.5
52.8
65.0
19.5
27.2
37.8
44.8
53.8
65.6
19.3
28.0
40.7
49.5
60.7
76.0
21.5
30.4
44.0
53.7
66.4
84.6
三、设计降雨量的地域分布——成因
中国暴雨分区
(邹进上,王梅华,张薇.中国暴雨区划研究[J].地理学报,1987,42(2):151-163.)
10.1
14.4
20.7
25.0
30.8
38.4
……
……
……
……
……
……
14.0
19.8
28.3
34.4
41.9
51.5
14.0
20.1
28.9
35.0
42.5
52.3
15.9
22.1
30.5
36.0
43.0
53.0
16.7
23.5
33.1
40.0
49.5
63.4
17.4
24.6
34.7
41.8
51.4
13.1
17.8
21.0
24.9
30.3
9.8
13.4
18.1
21.3
25.4
30.8
……
……
……
……
……
……
10.8
15.1
21.1
24.9
29.9
36.6
8.8
12.9

玉溪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

玉溪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

玉溪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摘要: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主要有:对原有生态系统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三种。

低影响开发LID (Low lmpact Development)指在场地开发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

本文以玉溪老城片区海绵城市建设为例,分析玉溪玉溪体育场所采用的LID设施,包括雨水花园、生态渗透沟、垂直绿墙、息壤渗透沟、蓄水模块、透水铺装等形成的多级雨水利用系统,可有效削减雨水径流量、净化污染物、利用雨水。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LID 技术1前言低影响开发强调以生态系统为根基,尽可能减少城市建设对原有自然地表径流的影响,提倡将雨洪管理的起始点提前至径流源头,模拟蒸发、过滤、渗透、贮留等自然界的雨水传输路径。

根据实验资料数据,低影响开发模式可减少约30%一99%的暴雨径流,并延迟约5min-20min的径流峰值,还可有效去除径流中的磷、氮、油脂等污染物,有效中和酸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

低影响开发技术一般利用雨水花园、植草沟、绿化屋顶、渗透路面、雨水桶等分散式生态措施,消纳和减排雨水,减少雨洪期市政管网的压力,降低城市洪灾风险。

2项目概况玉溪市体育场位于玉溪市红塔区凤凰路89号,东南临紫艺路,东北接玉溪体育馆, 西南临凤凰路,西北接玉溪市体校。

是市民运动健身的重要场地之一,同时,兼具休闲娱乐,生态,防灾等功能,项目总用地面积53995.9m2 海绵城市改造内容为:下凹式绿地330.4m2;渗透铺装24625.6m2;雨水花园485.1m2;高位花坛182.1m2;蓄水模块480m3;息壤渗透沟12m3;垂直绿化240m2。

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主要措施3.1雨水花园玉溪体育场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功能和需求,在玉溪体育场周边增设约500㎡的雨水花园,使玉溪体育场常年处于“海绵”状态,降低玉溪体育场年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物。

雨水花园是低影响开发技术中的一项生态技术,是指在地势低洼的绿色区域内种植花草树木等,以此达到雨水滞留净化目的的工程,利用植物根系的降解作用和土壤的过滤进而净化雨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1]。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是雨水开发的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

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 1-1)。

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

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

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 1-1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

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1 技术类型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

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

实践中,应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一览表:2 单项设施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又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往往具有多个功能,如生物滞留设施的功能除渗透补充地下水外,还可削减峰值流量、净化雨水,实现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等多重目标。

因此应根据设计目标灵活选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根据主要功能按相应的方法进行设施规模计算,并对单项设施及其组合系统的设施选型和规模进行优化。

2.1 透水铺装概念与构造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意义:1) 表径流洪峰流量,减轻排水压力。

由于透水性沥青路面可减少地面70%~80%的径流量,所以设置简单的路侧排水沟即可满足排水要集中降雨时透水路面能减轻城市排水管线的泄洪压力,减少地下的排水设施的建设投入。

2)提高行车安全性、舒适性。

透水路面下雨时能较快消除道路的积水现象,大大提高行车安全性。

反光现象减少后行车更加安全和舒适,尤其是在夜间,效果突出。

3)环保效益良好。

透水路面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可将雨水渗入地下,自然补充地下水资源,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维护地下水。

经过路面和路基的截留、吸附、物降解等作用,净化径流,使其水质更好。

透水路面的孔隙率较大,具有吸音作用,与常规路面相比可减少行车噪声。

4)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透水路面可以起到隔热层的作用,因而缓解热岛效应。

据报告,透水路面温度维持在35℃40℃,而常规密级配沥青路面温度则在60℃左右。

5)拥有系列色彩配置,更加美观。

透水路面颜色中较丰富,有利于提高城市市容市貌,可以根据周围环境需要进行设计,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材料的选择渗透性(透水)路面透水路面是由上至下均有良好的透水性,在表层采用孔隙率高的耐磨材料(如连锁砖、植草砖、水泥板块、砌石、透水性沥青),并以透水性较高的砂石为基层,则降水可由表层面材间的缝隙渗入地表以下,使得整体而言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

一般透水性路面的透水能力为正常土壤吸收雨水的60倍。

对于透水性路面,其主要性能参数是透水性、抗压性、耐磨性。

同时,路面下基础层的蓄水度和土壤层的吸水能力也是此种路面渗透雨水的能力的相关因素。

透水性路面多采用透水沥青混合料、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路面砖等多孔材料来铺装面层。

1.透水沥青混合料:透水沥青混合料常用于路表磨耗层,兼具磨耗与排水功能,加之所用集料级配为空隙率较高的开级配,故常称开级配磨耗层沥青混合料(OGFC)。

透水沥青混合料所用粗集料为单一粒级且用量较大,而细集料与矿粉填料用量很少,从而形成骨架—空隙结构,空隙率可大于20%。

透水沥青混合料的设计以经验设计为主,其排水、降噪等功能发挥的关键在于空隙率。

2.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属大孔混凝土,它采用单一粒级的粗集料,同时严格控制水泥浆用量,使其恰好包裹粗集料表面、但不致流淌填充其间空隙,这样便在粗集料颗粒间形成可透水的较大空隙。

透水水泥混凝土通常不加砂,但也可加入少量砂以增加强度。

3.透水路面砖目前我国透水路面砖品种较为繁杂,常见的有混凝土透水路面砖、自然砂透水路面砖、陶瓷透水路面砖等,其设计、生产方法不尽相同。

混凝土透水路面砖和自然砂透水路面砖是将粒径相近的砂、石颗粒用无机胶凝材料或有机粘结剂搅拌混合后压制成型,形成带有通道孔的砖坯,再经养护而成;陶瓷透水路面砖是将粒径相近的陶瓷碎粒经配料压制成型,并预留通道孔,烧结而成。

此外,近年来多孔混凝土透水路面砖在工程中的用量增多,其砖体透水孔隙的形成不是靠预留通道孔、而是在原材料中加入松香等发气剂,发气剂在制砖过程中因体积膨胀而形成连续孔隙,此种孔隙孔径较小、分布较均匀。

4.植草格在人行道和停车场地面,非连续拼接块状或镂空的植草砖、连锁砖,这些框格状镂空模块铺在较厚的粗砾石之上,多孔的可渗透织物铺设在砾石之下,以防止土壤颗粒扩散进入砾石的空隙之中。

模块中间植草,使雨水渗透到土层,使地表土既可渗水又可接触空气、阳光,以利植物生长。

草皮砖因有草类植物生长,能更好地净化雨水径流及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试验表明它对重金属如铅、锌、铬等有一定去除效果。

框格状地砖铺设的可渗透路面,基本不存在堵塞问题,它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较好的工作。

然而砖块会因为受过多车辆的碾轧易发生沉降或错位现象。

注意事项:(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 600 mm,并应设置排水层。

透水砖铺装典型构造如图 4-6 所示。

透水面60-80mm图 4-6 透水砖铺装典型结构示意图适用性: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道。

透水铺装应用于以下区域时,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次生灾害或地下水污染的发生:(1)可能造成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区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区域。

(2)使用频率较高的商业停车场、汽车回收及维修点、加油站及码头等径流污染严重的区域。

优缺点透水铺装适用区域广、施工方便,可补充地下水并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作用,但易堵塞,寒冷地区有被冻融破坏的风险。

平面组合式透水模式组合式透水模式主要是采用两种类型的铺装材料,即透水铺装材料和不透水铺装材料相结合,在平面上组成不同的铺装图案,构成点、线、面三种生态化透水的铺装形式(图11),通过透水点、透水带、透水面达到生态透水的目的。

加一张全部全透水平面组合式透水模型图设施维护(1)面层出现破损时应及时进行修补或更换; (2)出现不均匀沉降时应进行局部整修找平;(3)当渗透能力大幅下降时应采用冲洗、负压抽吸等方法及时进行清理。

相关规范:《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 《透水沥青路面 技术规程》(CJJ/T190)、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

2.2 绿色屋顶概念与构造 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等,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 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 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 150 mm ,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 植乔木时基质深度可超过 600 mm ,绿色屋顶的设计可参考《种植屋面工程技术 规程》(JGJ155)。

绿色屋顶的典型构造如图 4-7 所示。

图 4-7 绿色屋顶典型构造示意图植物基质层 排水口过滤层 排水层 保护层排水管建筑屋顶防水层适用性绿色屋顶适用于符合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屋顶建筑和坡度≤15°的坡屋顶建筑。

优缺点绿色屋顶可有效减少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具有节能减排的作用,但对屋顶荷载、防水、坡度、空间条件等有严格要求。

设施维护(1)应及时补种修剪植物、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2)溢流口堵塞或淤积导致过水不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3)排水层排水不畅时,应及时排查原因并修复;(4)屋顶出现漏水时,应及时修复或更换防渗层。

2.3下沉式绿地概念与构造下沉式绿地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 mm 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在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或设计计算时,不包括调节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狭义的下沉式绿地应满足以下要求:(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 mm。

(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 mm。

狭义的下沉式绿地典型构造如图4-8 所示。

溢流口蓄水层100-200mm种植土250mm原土接雨水管渠图4-8 狭义的下沉式绿地典型构造示意图适用性下沉式绿地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和广场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