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案(教师版)

《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案(教师版)
《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案(教师版)

《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案(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课文中古文知识的积累。词类活用:西、陆、诧、日、职。继续学习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2、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走近作者

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学过的《六一居士传》为传记名篇,《与尹师鲁第一书》为书信体名文。其散文内容充实、语言流畅自然。

三、了解背景

阅读课文的“鉴赏提示”P38

四、解题

明确欧阳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解答尹师鲁对欧阳修被贬后的心态的疑问。尹师鲁,欧阳修的挚友,一生怀才不遇,郁郁而终。他们是好友,两人先后被贬,尹洙在欧阳修被贬后,对欧阳修的情况有所不解,就写信询问。于是欧阳修便写下这封信回复他的询问。

五、预习检测

(一)注音

见绐(dài)君贶(kuàng)惶(huáng)迫

沿汴(biàn)绝淮(huái)郢(y?ng)

柚(yòu)茶舛(chuan ) 老婢(bì)

鼎镬(huò)烹(p?ng)斩

愚懦(nuò)枕藉(ji?)

(二)通假字

1、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尔:通“耳”,罢了

2、有义君子在傍傍:通“旁”,旁边

(三)实词、虚词

1、某顿首..,师鲁十二兄书记顿首:请安

2、及得师鲁手简及:等到。简:书信

3、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绐:欺骗

4、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长者:有德行

5、始谋陆赴夷陵谋:计划

6、沿汴绝淮,泛大江绝:渡过

7、用一百一十程程:天

8、在路无附书处附:寄存

9、云去郢止两程去:距离。止:只

10、及家人处之如何处:对待

11、莫苦相尤否尤:责怪

12、则趋而就之趋:走向

13、昨日因参转运,作庭趋参:参拜。庭趋:下级参拜上级的礼节

14、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暗:不了解,不清楚

15、乃知留船以待乃:才

16、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吊:劝慰、安慰

17、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但:只

18、俟到夷陵写去俟:等到

19、与几席枕藉之无异几席:(赴)宴席。枕藉:睡觉

20、史册所以书之者所以:……的原因

21、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穷愁:穷困忧虑。形:表现

22、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累:负累,缺点

23、以惩洛中时懒慢矣惩:改掉

(四)一词多义:

1、如:

约使人如河上

怪不如约

洛阳亲友如相问

又闻夷陵有米、面、鱼,如京洛

(往,到……去/ 按照/ 假如/像,如同)

2、使:

约使人如河上

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

使有而一人就之

(派,动词/让,动词/假如,连词)

3、相:

亦相惊怪,交口议之

又有深相赏叹者

(我们/我)

4、就:

则趋而就之

使有而一人就之

(靠近/触犯)

5、因:

昨日因参转运

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因为,介词/趁着,介词)

6、以:

乃知留船以待

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以大暑,又无马

果以此行为幸

非以朋友待之也

白头奴足以往来

(用来,连词/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连词,因为/动词,认为/介词,用,把/可以) 7、见:

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有人见师鲁过襄州

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

(介词,表被动/介词,与“于”组成表被动的固定句式/看见,动词/我)

8、然:

然士有死不失义

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

安道亦以为然

(然而/不过/正确、对的)

9、始:

始谋陆赴夷陵

始觉身是县令矣

(开始,副词/才,副词)

10、而:

而还言不见舟矣

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发于极愤而切责之

则趋而就之

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五)古今异义

1、师鲁十二兄书记

(古义:;今义:)

2、沿汴绝淮,泛大江,凡五千里

(古义:;今义:)

3、往往有亲旧留连

(古义:;今义:。留连:古:;今:)

4、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

(古义:;今义:。)

5、感激不避诛死

(古义:;今义:。)

(答案:1、书记,古义:指办理文书的人员;今义:指党、团等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2、凡,古义:总共;今义:平凡3、往往,古义:处处;今义:经常。留连:古:款待;今:舍不得离去4、然而,古义:是两个词,然,这样,而,然而;今义:表转折。5、感激,古义:感动发愤;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表示好感。)

(六)词类活用:

1、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2、始谋陆赴夷陵

3、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

4、相师成风

5、史册所以书之者

6、非以为奇而诧人

7、日知进道而已

8、自言我为大不为小

9、自言益慎职

(答案:1、西,西去,名作动2、陆:从陆路,名作状3、直:忠直的声誉,形作名4、师:模仿。名作动5、书,记载,名作动6、诧:使……惊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7、日:每天,名作状8、大、小:形作名,大事、小事9、职:做好本职工作,名作动)

(七)写出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翻译句子:

1、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2、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

3、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4、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

(答案:1、被动句,译文:我才知道那个仆人懒得前往而被他欺骗了。2、状语后置句,译文:但是你又说我对朋友不了解。3、省略句,译文:他们心中的欢喜忧愁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4、被动句,译文:近代也有因为正直敢言而被贬的人)

(八)重要句子的翻译:

1、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事未知修心。

2、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

3、其夕,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4、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5、在路无附书处,不知君贶曾作书道修意否?

6、发于极愤而切责之,非以朋友待之也。

7、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

8、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

9、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答案:1、然而你又说我对朋友不了解,这似乎不明白我的内心。2、这些事情本不必说,但你的信中有说我疑忌自己所做过事的话,有必要让你知道我是怎样对待那件事的,所以,大概给你说说。3、那天晚上,等到收到你的信,才知道你停船等待我,责怪我没有如约前来,我才知道老仆人偷懒前去而我被他骗了。4、因此,我没有在京城给你留下书信,只好再三托付王君贶在给你写信顺带告之我的情况,接着就向西出发了。5、途中没有寄信的地方,不知道君贶是否曾给你写信说明我的情况。6、我从极度的愤怒出发来深刻责备他,并不是把他当作朋友看待的。7、沿途有不少人对我获罪感到意外并加以安慰我,其实他们都不了解我的心。8、人们常用砧板、斧头、大鼎、大锅来烹煮杀害直言的人9、那种不能忍受的失意忧虑情绪便表现在文章中,他们心中的欢喜忧愁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

六、学习文本

1、概括各段段意:

第一段:解释被骗失约。

第二段:心中挂念,不得修书

第三段:喜得作书奉问

第四段:此行甚幸,让朋友勿挂。

第五段:答尹师鲁三疑

第六段:表义无反顾之心

第七、八段:表露不以迁谪为意的情怀,决心在贬所勤官慎职。

2、赏析文本

(1)在前四段,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叙家常中事,体现朋友间的真情,对朋友的关怀之情。

(2)欧阳修是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

“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告诫他的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至今不曾饮酒”,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还勉励同志“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充满积极向上的气概。

(3)书信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勇于承担、义无反顾的精神与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小结

欧阳修的这封信是答复尹洙询问的,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之情萦怀。在贬所勤官慎职,不作穷愁的文字,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全文行文朴实,如同叙家常一般,充满着漫馨和理解,对于同遭贬谪的朋友而言,这便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了。

七、作业

(1)对欧阳修的人生我们已经有个大致的了解了,可写一些读后感。

(2)以尹师鲁的身份写一封回信,就信中的情况(如临别前,尹师鲁曾怎样嘱托作者的?作者又怎样做?)给欧阳修回信,字数100字以上。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文章来自: 《留侯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整理】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和。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 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文史知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直面人生11报任安书导学案1苏教版必修5(含参考答案)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 遇。 (2) 积累1—3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和方法:在理解前三段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司马迁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前三段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在理解前三段大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2、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

《报任安书》挖空解释及重点句子翻译学案

《报任安书》挖空解释及重点句子翻译学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 ..()言。 少卿足下:曩者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辱.()赐书 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 陋.()。阙然 ..()不报,幸.()勿为过()。 夫.()人情 ..()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 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 .. ..()之辱哉!且夫 ..()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 ()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 ..()隐忍苟 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 ..()没世,而文采 ..()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 ..()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 ....(),网罗天下放失 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 ..()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 ..() 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 ..()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 ..()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 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也!身直.()为闺閤之臣 ....( ),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 且从俗浮沉 ..()。今少卿乃.....(),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 ..()与仆私心剌谬 ..()乎?今虽欲自雕琢, 曼辞 ..()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要之 ..()乃.()定。书不能尽意,略陈固陋 ....(),死日然后是非 ()。谨再拜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挟.持()②圯.上受书() 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 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

⑦鲜腆.. 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 2.通假字 ①卒. 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 3.一词多义 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⑤而???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 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 .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 人: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学案w

《报任安书》学案 主备人:王璐 学习目标 1、了解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走近作家、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天汉二年(前99),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著有《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全书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50余万字。在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史记》是第一部。 二、写作背景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三、解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四、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 缧绁 ..()说.难()不可胜.计() 放失.旧闻()偿前辱之责.()鄙陋没.世()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新部编)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 思考领悟 1.司马迁强调,“士节不可不勉励”,“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读了《报任安书》,你怎样评价古人“刑不上大夫”的观点? 2.古人一直崇尚秉笔直书的“良史”精神,主张史书要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唐代刘知几《史通》)。但司马迁却列举大量史实,说明“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种“愤而著书”的思想是否有违“良史”精神?应该怎样看待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 3.司马迁以非凡的毅力,忍辱负重,“就极刑而无愠色”,完成了巨著《史记》,为人类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但《三国演义》中,竟出现了“武帝不杀司马迁,致使谤书流传于世”的语句。从历史的另一个侧面看,我们该怎样评价汉武帝不杀司马迁,反而任命他为中书令这件事? 鉴赏评价 万般情怀言辞中 ——浅析《报任安书》的抒情艺术 《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悲切郁闷,溢于言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如泣如诉,悲痛欲绝……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 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排比句,竟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这类语句,有如一道道闸门,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后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动地。 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体”的结论,愤激地控诉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封建专制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报任安书》研学案及答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 19、《报任安书》研学案 班级姓名 高二语文备课组编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重难点:2、3 三、背景材料及体裁 1.背景资料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体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文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曩.者()阙.然()怯懦 ..()沉溺.() 缧绁 ..()厄()..()臧.获()倜傥 厥()膑.脚()放失.()稽.()愠.色() 被戮.()垢弥 ..()闺閤.()剌.谬()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含义。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挖空练习(教师版)

《报任安书》挖空练习 太史公牛马走 ..(对...(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人的敬称):曩.(从前)者辱.(犹言降低了身份,使对方蒙受了耻辱) 赐书,教以慎.(谨慎地)于接物 ..(与他人交往),推(推举)贤进士 为务(责任)(句式:省略句),意气 ....(诚挚恳 ..(情意)勤勤恳恳 切)。若.(如果)望.(责备、埋怨)仆不相师 ..(效法),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请允许我)略(简略地)陈.(陈述) 固陋 ..(时间过了很久)久不报,幸.(希望)..(固塞鄙陋的意见)。阙然 勿为过.(责备)。 夫.(句首发语词)人情莫不 ..(没有不)贪生恶.(怕)死,念.(顾 念)父母,顾.(顾念)妻子,至激于义理者(句式:被动句)不然 ..(不 这样),乃有所不得已也 .......(是因为他们有不得不这样的缘故啊)。今仆不 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况且)勇者不必 ..()死.(为……而死)节,怯夫慕.(仰慕)义,何处不勉.(勉励) 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 ..(舍生取义)之分.(区别,界限)矣,何至 自沉溺缧绁 ..(奴婢)婢妾,犹.(尚..(泛指束缚囚犯的刑具)之辱哉!且夫臧获 且)能引决 ..(自杀),况.(何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 ..(……的原 因)隐忍苟活,幽.(被幽禁)于粪土之中 ....(监狱之中)而不辞.(推辞) 者,恨.(遗憾)私心有所不尽,鄙陋 ..(平平庸庸)没.(埋没、隐没) 世,而文采不表.(显露)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磨灭),不可胜.(尽、全部)记,唯.(只有) 倜傥非常 ....(卓异超群、洒脱不拘,非同寻常)之人称.(被称道)焉。盖.(句首发 语词)文王拘.(被拘禁)而演.(推演)《周易》;仲尼厄.(困窘)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被放逐),乃赋.(创作)《离骚》;左丘失明,厥.(才) 有《国语》;孙子膑脚 ..(著述、编著);不韦迁蜀,..(被膑脚),《兵法》修列 世传《吕览》;韩非囚.(被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 ..(大抵) 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内心抑郁不舒畅),不得通.(实现) 其道.(主张),故.(所以)述.(追述)往事、思.(期望)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终究)不可用.(被任用),退.(退隐) 而.(表承接)论书策 ...(著书立说),以.(来)舒.(抒发)其

留侯论整理_教师版

<<留侯论>> 一基本字词 1.通假字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猝)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现) ⒉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抱负②必能信用其民矣 ⒊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人名词做动词,降低身份。 ②臣妾于吴者名词做动词,做臣妾。 ③油然而不怪者意动,以为怪。 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用法,使惊恐 ⑤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名词做动词称王 二、重点实词: ⒈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相互⒉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少,厚 ⒊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赤膊,表示谢罪⒋而非有平生之素交情。 ⒌养其全锋而待其弊保持⒍不称其志气相当 三、重点虚词 ⒈①彼其能有所忍也如果②非子房其谁全之难道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大概 ⒉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竟然 ⒊①而世不察,以为鬼物认为 ⒋勾践之困于会稽在 ⒌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从 6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用,介词 .以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凭借,介词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而,连词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来,目的连词 7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用来,连词 所以观其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的原因 四、重点句式 1.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被动句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判断句 五、句子翻译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报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张良从圯上老人那儿接受赠送的兵书,这件事实在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4.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留侯论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留侯论学案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B.卒然临之而不惊 C.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解析】A项,“见”同“现”;B项,“卒”同“猝”;D项,“说”同“悦”。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拔剑而.起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B.勾践之困于.会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D.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解析】A项,而: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B项,于:介词,在/介词,被。C项,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D项,以:和“为”连用,认为/用。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此其所以 ..为子房欤! A.观其所以 ..微见其意者 B.而项籍之所以 ..败者 C.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 D.吾所以 ..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A项,表凭借,其他三项与例句一样,均表原因。 【答案】 A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其君能下人 .. B.此其所挟持 ..者甚大 C.其身之可爱 .. D.夫持法 ..太急者,其锋不可犯 【解析】A项,古义:谦逊地对待别人;今义:奴仆,佣人。B项,古义:怀有的抱负;今义:一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二指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C项,古义:值得珍爱;今义:①天真无邪,②令人喜爱。D项,古今义相同。 【答案】 D

新地问题详解《留侯论》学案

12、《留侯论》学案 编写:李会霞张晓娟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重难点提示】 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留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自学导航】 一、正字音 卒()然临之圯()上老人刀锯鼎镬() 贲()育倨()傲鲜()腆() 彼其()不称()其志气肉袒() 二、重点实虚词

1、《小石城山记》导学案(教师版)

1、《小石城山记》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 读懂文意,理解柳宗元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2. 领悟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融情于景、言志载道的艺术风格。 3. 感悟古人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遣词造句, 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4. 通过作者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表达,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学习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1. 积累文学常识,学会文中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通过研读,理解和领悟柳宗元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领悟柳宗元对“造物者”的理解。 课前导学 (一)作者与背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四岁读书,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二十一岁中进士。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 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时称"八司马")。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一代文豪,十年楚客。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 。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 、《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

《报任安书》导学案(学生版)

《报任安书》导学案 【课前导读】 身残志坚的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使他接触到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38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太初元年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历史巨著。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史学体制,对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痛陈心曲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回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因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而抱憾终生,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自主学习】 (一)容易读错的音 曩.者()阙.然()箠.楚() 槛.阱()圜.墙()少卿.() [. 强.颜()羑.里()赭.衣() 臧.获()婢.妾()缧绁 ..()() 厥.有()愠.色()倜傥 ..()() 惕.息()诎.体()剌.谬() (二)通假字 1.其次诎体受辱(“_______”同“_______”) 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 3.见狱吏则头枪地(“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4.及罪至罔加(“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最新】 《留侯论》教案

全面系统的WORD教案范文样板,欢迎你下载 《留侯论》教案 导读: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学目标】 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方法】 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研讨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看待张良的。 二、题解 (一)释题 (投影) 张良 宋?王安石 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 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王安石的这首翻案之作,以叙述的笔调,概括了张良一生的重大经历,只在最后两句略加议论“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降灌疑”,指出张良被重视而贾谊受冷落的原因是贾谊“才能薄”,见解独特。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二)文体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三、基础阅读 (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学生听读,并注意字音和句读。 1.卒(cù)然临之 2.圯(yí)上老人 3.刀锯鼎镬(huò) ??? 4.贲(bēn)育 5.倨(jù)傲鲜(xiǎn)腆(tiǎn) 6.肉袒(t ǎn) ????? 7.彼其(jì)8.不称(chèn)其志气 ?? (二)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 (三)在前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分段诵读,并串讲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教师自由提问,适当补充。 1.重点词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1.难翻译的句子2.刻画人物的手法3.对廉蔺的评价【学习用时】:4 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2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3 .梳理课文第1、2 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法指导】 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 段文言知识。分小组学习。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知识链接】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 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 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 ,或称“太史公记” ,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 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十二篇,表(大事年表)十篇,书(典章、书籍)八篇,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三十篇,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由于自身的不幸遭遇,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

山东名校领航高二语文课前预习 5.3.1《报任安书》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着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一、预习提示: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照注释,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2.内容与形式梳理。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提示: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着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着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三、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新的答案《留侯论》学案

编写:李会霞张晓娟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重难点提示】 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留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自学导航】 一、正字音 卒()然临之圯()上老人刀锯鼎镬() 贲()育倨()傲鲜()腆() 彼其()不称()其志气肉袒() 二、重点实虚词 实词: (1)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