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
《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

《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一、说教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 3 篇课文。
本册书说明文阅读共两个单元,可以说重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典型的科普说明文,其中的《恐龙无处不在》一文从恐龙遍布世界说到“板块构造”理论,以此来印证“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而引发作者的深入思考,他不是停留在对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问题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 ,并不适应寒冷地区生活的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提出这一问题实质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维路径。
可见,好问题或正确的提问角度不仅表明了研究价值如何,也暗示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因此,学习本文时,除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还应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这也是科学素养的有关方面。
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从而积累知识。
二、说教法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
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
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自己能读懂的内容主要采取当堂检测的方式来检验,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科技体说明文,篇幅较为短小,以学生自读为主,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说明文的知识之后,对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这类内容已经不感兴趣,同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能读懂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读。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

《恐龙无处不有》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之一《恐龙无处不有》。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具体如下: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有》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以“板块构造理论”为说明对象,阐述了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印证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揭示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的科学规律,启示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所观察到的现象,激发其对科学领域探究的兴趣。
2、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求知欲较强,但对问题的内在联系的分析,还存在片面、不足等问题,对事理说明文接触较少,根据此学情,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事理型说明文讲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注重在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分析主要内容,掌握说明方法等要求,以及探究本课的“为何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
我设置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如“鸟臀(tún)目、褶(zhě)皱”等,并灵活运用。
(2)划分文章层次,了解短文说明对象以及说明事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法,掌握“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迁移。
(2)通过讨论法、点拨法,掌握文中的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体味其妙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明确文章按照逻辑顺开展。
(3)通过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了解恐龙化石与板块构造这两个科学领域之间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恐龙化石与大陆漂移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作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其的辩证思维能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其对科学领域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根据单元目标要求,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说明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因此我的教学重点设计如下:)(1)“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的理解和掌握。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最新6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最新6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
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能成为证据吗?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二、字词环节(4分钟)1、介绍作者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恐龙无处不在》,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恐龙的起源与演化”,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及其在地球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点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及恐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知识,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演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和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知识,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恐龙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让学生对恐龙有全面的了解。
3. 例题讲解: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恐龙分类和演化过程的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7.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分类恐龙的演化过程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恐龙的分类方法。
(2)描述恐龙的演化过程。
(3)举例说明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2. 答案:(1)恐龙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身体结构,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另一种是根据生活习性,分为肉食性恐龙和植食性恐龙。
(2)恐龙的演化过程:从原始的爬行动物逐渐演化出两足行走的恐龙,随后出现四足行走的恐龙,演化出具有羽毛的鸟类。
(3)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恐龙化石为研究古生物提供了重要依据;恐龙题材的影视作品、科普读物等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恐龙化石和模型成为旅游景点,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恐龙无处不有讲课稿

整体感知
本文依据__在__南_极__发__现__恐__龙__化__石__的事实,证明了 _大__陆__漂__移__假说。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 _地__质__学__(__板_块__理__论) __生_物__学__(__恐__龙__)_
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 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总起)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具体说明)
大 陆 漂 移总 学结 说 成 立
课文探究
1.为什么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题? 3.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4.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 洲的过程。
课文探究
1.为什么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因为在地球的其他大 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在靠近南极的詹姆斯罗斯 岛也发现了恐龙化石。
找出答案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 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 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 自己的恐龙而去。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科学探索》第五单元第二章《生命的演化》,详细内容为“恐龙无处不在”。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分布以及恐龙的灭绝原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分类和特点,了解恐龙的生活环境。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生命演化过程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特点、分布及其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恐龙化石标本、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恐龙模型、化石标本和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生物吗?它们生活在哪里?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它们了?”2. 知识讲解(15分钟)(1)恐龙的分类:介绍恐龙的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以及各自的代表物种。
(2)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解不同种类恐龙的生活环境、食性、运动方式等。
(3)恐龙的分布:介绍恐龙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情况。
(4)恐龙灭绝的原因:探讨恐龙灭绝的几种假说,如小行星撞击、气候变化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学生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1)恐龙的分类(2)恐龙的生活习性(3)恐龙的分布(4)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恐龙的分类及代表物种。
(2)谈谈你对恐龙生活习性的了解。
(3)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1)恐龙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代表物种有霸王龙、剑龙、翼龙等。
(2)恐龙的生活习性多样,有草食、肉食、杂食等,运动方式有行走、奔跑、飞行等。
恐龙无处不有 说课稿

恐龙无处不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6号考生,我本次的说课题目是《恐龙无处不有》。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开始说课之前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恐龙无处不有》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其中一篇,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它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说明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得出新的理论。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积累“天衣无缝携带”等词语,了解科普作品有关的常识;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揭示的恐龙灭绝原因,领会文章内外的逻辑关系及事理说明文的特点(重点)3、增加科学意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难点)三、说教法学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中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等进行我的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合理组织教学程序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一堂好课离不开一个好的导入,在上课伊始,我将出示恐龙图片,这样来导入我的课堂:同学们,上课前请你们看场电影其中的一段。
知道这是哪部电影,跟哪种动物相关吗?都异口同声说出了答案,对,就是《侏罗纪公园》,讲的就是跟恐龙有关的事情,关于恐龙,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请你们来分享一下。
知道的不少,正如刚才这位同学说到的,这个统治了地球1.6亿年的霸主在6500万年前就突然消失了,却把这个疑问留给了后人,关于它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阿西莫多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恐龙无处不有》(板书)我这样设计是遵循了情意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为下面的初读感知奠定了基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恐龙的分布情况,通过研究恐龙化石,科学家们发现恐龙曾经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生活过。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激发了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恐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但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观察、假设、验证等,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掌握恐龙的分布情况,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专业术语的理解,科学原理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化石模型、图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恐龙的分布情况,标注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讲解课文内容,解释专业术语,阐述科学原理。
5.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化石模型,模拟科学家研究恐龙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作业布置: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恐龙分布的科普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恐龙的分布•地球各个角落•海洋、陆地、空中2.科学探究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科普文章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体会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说教学重点
体会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点拨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展示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恐龙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图片上展示的都是什么动物?
生:恐龙
师:恐龙曾经是地球上最庞大的动物,他们曾经在地球上雄霸一时,那么现在还有这种生物吗?
生:没有
师:他们究竟是怎么灭亡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探究恐龙究竟是怎么灭亡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检测
遗骸.褶皱
..鸟臀.目两栖.追溯.天衣无缝.地壳.
2、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三)整体感知
1、多媒体展示问题:
(1)“恐龙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
(2)是恐龙自己会移动吗?是什么原因造成恐龙无处不在的?(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4)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带着问题去感知课文。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4、多媒体展示泛大陆分裂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由此得出本文的说明内容。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6、归纳总结说明顺序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
找出答案→是大陆自己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移动
↓↓
得出结论→板块构造理论是正确的
(四)合作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
1、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小组合作探究)
恐龙化石→板块移动
↓↓
生物学→地质学
↓影响↓
一个领域→其他领域
2、分组讨论,在学习生活中相互联系的科学领域很多,找出你所知道的,大家互相分享。
学生讨论结果:
蝙蝠-----雷达蜻蜓 ------飞机蝴蝶-----卫星
长颈鹿的脖子------太空服苍蝇复眼------照相机原理
3、补充例子
一个炎热的中午,小牛顿在他母亲的农场里休息,正在这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这个苹果不偏不倚,正好打在牛顿头上。
牛顿想:
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他问他的妈妈,他妈妈也不能解释。
大凡科学家都保留一颗童心,牛顿更不例外,当他长大成了物理学家后,他联想到了少年的
“苹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种力量吸引了苹果掉下来。
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苹果了落地→万有引力定律
↓↓
生物学→物理学
↓影响↓
一个领域→其他领域
4、齐读课文,找出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
5、比较分析,感受作者用语的准确性。
(四个小组各讨论一个句子)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
2、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
(地球此时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
)
3、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4、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有些分开。
)
(五)课堂小结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相互联系,学好每一个科目。
(六)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