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采油技术在稠油冷采上研究与应用
【化学吞吐开采稠油技术研究】

图 3 吞吐液对原油的作用 1 —箭头指处为油水乳化带 ;2 —箭头指处为拉成的油丝
图 4 原油在吞吐液作用下的运动 图 a 中箭头指处为不断摆动的油丝 ; 图 b 中箭头指处为乳化形成的条状油带
油丝被拉长变形 ,最前端可断裂成为一颗颗小油珠 ,如图 2 所示 。由于油珠在液流中阻力 较小 ,容易流动 ,可随吞吐液向前渗流 。乳化而形成的条带状油也可随吞吐液一起渗流 ,并发 生聚并2拉丝 。还有一部分油顺孔壁渗流 。这样 ,随着驱油过程的进行 ,模型中的油不断被采 出 ,含油饱和度不断降低 。 215 稳定性实验
200 ℃吞吐液蒸汽驱替实验 ,结果见表 5 和图
5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吞吐液的驱替效果
比单纯的水或蒸汽要好或相当 。在驱替温度
为 120 ℃时 , 吞吐液的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
16. 72 % ,剩余油饱和度比水驱降低 10. 45 %。
另外 ,120 ℃、200 ℃吞吐液及 200 ℃吞吐液蒸
第 14 卷第 4 期
李牧等 :化学吞吐开采稠油技术研究
343
的粘度 ,再程序降温 ,在各该温度下测定粘度 ,结果见表 3 。从表 3 数据可以看出 ,升温时和降 温时测得的同一温度下的粘度值相差不大 ,说明在 50 —80 ℃温度范围内所形成的原油乳状液 是稳定的 。
表 3 稠油/ 吞吐液乳状液在升温 、降温 过程中的粘度 3
图 1 洼 38 块 (曲线 1) 、曙 175 块 (曲线 2) 、 杜 84 块 (曲线 3) 稠油粘温曲线
测定时所用剪切速率 : 粘度 > 10000 mPa·s 时18 s - 1 ;粘 度在 1000 —10000 mPa ·s 时 17 s - 1 ; 粘 度 在 100 —1000 mPa·s 时344 s - 1
当前稠油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当前稠油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展望稠油是指粘度较大的原油,在地下常温常压下呈凝胶状态,难以开采和输送。
而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传统油田的逐渐枯竭,对稠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了当今油田勘探开发领域的热门话题。
为了有效开采稠油资源,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稠油开采技术,以满足能源需求并保护环境。
本文将从目前稠油开采技术的研究现状出发,展望未来的稠油开采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稠油开采技术主要包括热采和常温采。
热采技术是利用热能降低稠油的粘度,使其能够流动起来进行开采。
而常温采则是通过化学方法或机械方法降低稠油的粘度,使其可以流动并被开采。
两种技术各有优缺点,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未来稠油开采技术将会更加高效、环保和经济。
热采技术中的蒸汽吞吐采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热采方法。
该方法利用注入的高温高压蒸汽使稠油变稀,从而通过管道输送到地面。
虽然蒸汽吞吐采油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仍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蒸汽的产生消耗大量能源、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地层温差较大等。
未来,可以通过提高蒸汽的压力和温度、改进储油层结构等途径来改善蒸汽吞吐采油技术的效率和成本。
另一种常见的热采技术是加热采油,它是通过直接加热地下油层来使稠油变稀,再进行开采。
加热采油技术相比蒸汽吞吐采油技术能够更好地控制地下温度分布,提高采收率,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来进行加热,同时加热地下油层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
未来,可以通过开发更加高效的加热设备、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等途径来改进加热采油技术。
除了热采技术,常温采油技术也在稠油开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化学驱油技术在常温采油中应用较为广泛。
聚合物驱油技术通过注入一定浓度的聚合物溶液来降低稠油的粘度,从而提高采收率。
有机溶剂驱油、表面活性剂驱油等方法也逐渐被应用于稠油开采中。
未来,可以通过研发更加环保的驱油剂、改进注入技术、提高驱油效率等途径来完善常温采油技术。
未来,稠油开采技术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稠油开采工艺技术及其应用的分析

稠油开采工艺技术及其应用的分析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油田资源逐渐枯竭,对于稠油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成为了石油行业的重要课题。
稠油是指粘度较高的原油,通常含有大量的沥青质和杂质,传统开采技术对其开采存在很大的难度。
研究并应用适合稠油开采的工艺技术成为了当前石油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对稠油开采工艺技术及其应用进行分析,为完善稠油资源的开采提供参考。
一、稠油特性及开采难点稠油资源通常是指油井出口处原油的粘度在100厘波以上的原油,其具有以下特点:1. 高粘度:稠油的粘度远高于常规原油,这使得常规的采出工艺对其不适用。
2. 高密度:稠油的密度一般较大,采出后需要进行稀释才能满足运输和加工的需要。
3. 高凝点:稠油中的树脂、沥青等杂质含量较高,使得其凝固点较高,对于输送和处理造成了困难。
由于以上特性,稠油开采具有以下难点:1. 开采困难:由于粘度大、密度大等特性,传统的采出工艺对稠油的开采难度大,采油效率低。
2. 输送困难:稠油的输送难度大,需要借助特殊的热力设备或添加稀释剂。
3. 加工困难:稠油含有较多的杂质,对于提炼和加工设备要求高。
二、稠油开采工艺技术针对稠油的开采难点,石油行业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针对稠油的开采工艺技术:1. 热采技术热采技术是指通过注入高温高压蒸汽或热介质,对稠油进行加热以降低其粘度,再通过泵功传播、压力差等将稠油推向地面。
热采技术有效克服了稠油高粘度的问题,提高了采油效率。
2. 溶剂辅助采油技术溶剂辅助采油技术是指通过注入溶剂,降低稠油的粘度以提高采油效率。
这种技术可以使用天然气、液体碳氢化合物等作为溶剂,有助于提高稠油的流动性。
3. 微生物驱油技术微生物驱油是指通过在稠油地层中注入适当的微生物,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改变地层中原油的理化性质,提高采油效率。
以上工艺技术主要是针对稠油的高粘度、高密度、高凝度等问题而设计的,在稠油开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目前,稠油开采工艺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主要是在以下领域:1. 加拿大稀油沙地区:加拿大稀油沙地区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稠油资源富集地之一,采用了大量的热采技术和溶剂辅助采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开采效果。
稠油冷采增产技术研究

稠油冷采增产技术研究【摘要】八面河稠油资源分布广泛,储层差异大,开采效果较差,尤其是二类稠油开采难度大,单井产量低,除蒸汽吞吐外,冷采开发一直未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严重制约了这类资源开采效果和效益,随着稠油蒸汽吞吐轮次逐渐增加,选井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不断增加,低油价条件下,亟需攻关低成本、低风险的冷采开发接替技术来实现稠油井增产。
关键词:稠油冷采增产稠油井常规开产普遍低产低液,主要原因是地层状态下原油的粘度较高,在地层中流动性差,在井筒中举升困难,光杆不同步现象普遍,管理难度大,导致油井不能正常生产,开采效率低。
针对稠油井存在的问题,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开展井筒稠油流变特性研究;二是根据稠油流变特性研究得出的结论,开展掺水加药降粘工艺效果评价,形成了适合八面河油田稠油油井的掺水降粘工艺;二是开展稠油冷采增产工艺技术研究(开展包括微生物采油、提高大斜度稠油水平井生产压差等稠油增产技术研究),取得适合八面河油田稠油冷采增产的认识。
一、开展井筒稠油的流变特性研究(一)深度与温度的关系八面河油田稠油油藏埋藏深度一般在800-1300米,根据常规油管的井筒温度分布公式,可以计算出井筒内各个深度的液体温度。
常规油管的井筒温度分布公式:T0为地表层温度,东营平均14℃;x为计算点深度,m;m为地温梯度,℃/m;Ke为传热系数,一般为1.12w(m. ℃)C为混合液的比热容,J/(kg. ℃);W为混合液质量流量,kg/s;q为产液量,m3;ρ为产液密度,kg/ m3从公式可以得出八面河油田稠油油藏地层原油温度约62℃。
(二)温度和含水对稠油粘度的影响原油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取样在不同温度、不同含水情况作粘度测试实验,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含水越高,油水两相粘度越低,含水在70%的时候粘度降幅最大。
表2稠油油水两相流体粘温关系(三)管道含水分析实验利用管道加热器,对管道中油样,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含水分析。
稠油开采工艺技术及其应用的分析

稠油开采工艺技术及其应用的分析
稠油指的是油的粘度较高,难以被传统开采方式所提取的一类石油资源。
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枯竭,稠油的开采成为了人们开发石油资源的重要手段。
本文就稠油开采工艺技术及其应用进行分析。
稠油开采工艺技术是指利用化学反应、物理原理、环境工程等技术手段将稠油从储层中挤压出来并提取出可用的石油资源的过程。
通常采用的稠油开采技术主要包括促进稠油流动的热采技术、以及助推稠油流入提取装置的冲程泵技术等。
热采技术主要包括蒸汽吞吐、燃烧驱、火烘数种方式,其中蒸汽吞吐是最成熟、最被广泛应用的一种。
蒸汽吞吐采用蒸汽驱出油,这种方法不仅能解决油粘稠难抽的问题,还能达到可大量开采的好效果。
蒸汽吞吐工艺的核心在于依靠蒸汽的温度、压力等特征来产生巨大的压力,使油能够流动。
这种开采技术具有机械化程度高,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
助推稠油流入提取装置的冲程泵技术是利用电动或气动泵驱动的活塞来抽取油的,它可以采用多种泵的形式,如采用蠕动泵来进行提油,因其具有提油效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
稠油开采工艺技术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加油田的产量,还可以改善工人的工作状况,提高开采安全系数,降低石油污染性。
在稠油开采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工艺流程,尽可能地减少水和燃料的损失,在储层压力没有减小的情况下增加产量,并在地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调控开采压力,以提高稠油开采的安全性。
总之,稠油开采工艺技术及其应用逐渐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好处。
但是,在开采过程中,还需要结合自然环境和经济因素等因素,不断提升其效率和安全,以进一步发挥稠油资源的作用。
浅析稠油开采的方法研究

浅析稠油开采的方法研究摘要:稠油也叫重油,是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粘度较大的原油。
稠油的粘度有的高达每秒几百万毫帕,流动性差、黏稠度大,给开采造成了很难困难。
对于降低稠油的黏稠度,提高其流动性成为摆在石油人面前的课题。
本文就稠油的开采难题从生物驱油、热力驱油和化学驱油三个方法浅析几点看法。
关键词:稠油油藏降低粘度方法研究稠油是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粘度较大的原油。
因其稠密度大,也叫做重油。
稠油是与稀油对比而言的,稀油在地下可以像水一样流动,开采时非常方便。
而稠油的粘度有的高达每秒几百万毫帕,所以很难流动,流动性差、黏稠度大,造成了很难以从地下开采。
但是我国稠油的储量又相当巨大,有十六亿之多。
降低稠油的黏稠度,提高其流动性成为摆在石油人面前的课题。
本文就稠油的开采方法谈几点问题。
一、微生物驱油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微生物驱油是指将细菌等微生物放入油层中,使其在油藏环境中繁殖,随着细菌的生长代谢,起到降低原油高碳链烃含量和原油黏度的效果,从而便于开采。
利用微生物方法采油主要包括生物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和微生物降解技术驱油两种方法。
1. 生物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
所谓生物表面活性剂,就是指微生物在一定环境下生长,所分泌和排出体外的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具有表面活性。
其一有化学表面活性剂的共同特性,其二具有稳定性强、抗盐性好、可降解、无污染、无毒性的特点,而且成本低,不易受温度条件的影响。
目前有地面法和地下法两种,地面法是指在地面上将生物表面活性剂培养好,注入油藏之中;地下法是指将生物表面活性剂注入地下,在岩石中就地培养微生物的方法。
2. 微生物降解技术驱油。
是利用微生物降解技术把稠油中的重质组(如沥青)进行降解,降低粘度,便于开采的技术。
其原理主要是使用氮添加剂、磷盐和氨盐充气水使稠油层中的微生物活化。
生成的二氧化碳增强对稠油的溶解;生成有机酸改善稠油的性质,生成的生物聚合物将稠油分散为滴形,从而改善稠油粘度。
二、热力采油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1.蒸汽驱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蒸汽驱工作原理是降低稠油粘度,提高原油的流度。
化学降粘采油技术研究及应用

1361 稠油概况BMW油田按厚度与渗透率分类可分为高渗厚层、中渗薄层与中渗薄互层3种类型的油藏。
目前已进入多轮次热采阶段,由于油层整体上较薄,地层能量下降快,热采效果大幅下降。
其中在M1200、M3700等单元由于物性好,边水活跃,含水率大于90%,水淹现象对热采影响严重。
根据水溶性降粘剂的降粘机理,降粘剂适合在含水较高的地层中发挥最佳效果,优先在含水较高的M1200、M3700等单元开展化学降粘试验。
2 降粘剂性能评价稠油降粘剂主要以达到降低界面张力、提高洗油能力、乳化原油等为主要目的,当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后,原油黏度会大幅降低,改善流动性,从而提高油藏的采出程度。
2.1 降粘率评价针对BMW油田稠油特点,选择一种高效耐盐降粘剂J5,开展降粘性能测试,并与另外4种降粘剂进行对比。
从实验结果看(表1),随着降粘剂浓度的提高,降粘率显著上升,J5号降粘剂的降粘效果最好,浓度2%时平均降粘率可以达到50.3%,浓度为4%时平均降粘率可以达到80.6%。
J1~J4号降粘剂降粘效果相对较差,浓度为4%时降粘率在18.6%~62.5%之间。
分析认为,由于地层水矿化度高,一般为24000mg/L左右,且二价离子含量达到1500mg/L左右,对降粘剂性能影响较大,导致其他降粘剂的降粘率偏低。
2.2 油水界面张力关系测定根据行业标准SY/T5545—1992,实验装置采用SVT20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定油水界面张力。
从实验结果来看,在60℃、5000r/min实验条件下,测定油水界面张力为35mF/m,油水界面张力值随降粘剂浓度的增加不断降低,浓度为4%时界面张力降至0.022。
2.3 乳化能力测试将原油与配制好的J5降粘剂先后加入试管中,然后在地层温度下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油水乳化程度。
从实验结果来看,由于油水密度存在差异,原油逐渐向上扩散,浓度为4%的样品4h后即与原油完全混合,而2%的样品混合程度明显较低。
当前稠油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当前稠油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展望稠油开采是指采用特殊的开采技术,开发出那些黏度较高的油藏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稠油开采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
本文就当前稠油开采技术的研究和展望进行一番探讨。
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稠油开采技术的现状、稠油开采技术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稠油开采技术的展望。
1. 稠油开采技术的现状目前,稠油开采技术主要分为四类,分别为热采、化学采、物理采和协同采。
其中,热采是稠油开采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技术,它主要采用向油层注入高温水蒸气或热质体,使稠油黏性降低,提高的能够顺畅地流过储层孔隙,从而实现高效的采油作用。
化学采是通过向油层注入适度浓度的化学药剂,改善油藏渗透性质,促进原油黏度降低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物理采是通过改变油藏渗透性和孔隙度的方式进行,常见的方法是水力破裂和水平井。
最后,协同采是将热采、化学采和物理采整合起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稠油开采技术体系。
尽管现在稠油开采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效率问题。
当前热采技术虽然大大提高了稠油开采效率,但是对能源的消耗比较大,成本相对较高。
此外,现在的稠油采油效率仍然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
(2)环境问题。
很多稠油采油技术使用的药剂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物理采中的水力破裂对环境污染的风险比较大。
(3)技术改进问题。
稠油采油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储层特性常会发生改变导致采油效率下降。
因此,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1)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热采技术,例如低渗透油藏热采技术和基于稀释效应的热采方法。
(2)开发更加环保、无公害的化学采油技术,例如选择性聚合剂的使用和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开发。
(3)积极寻找和开发新型稠油采油技术,例如用于黏度调控的纳米技术和电磁泵抽油技术等。
(4)增强油藏开发者之间的交流,促进技术创新和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当前稠油开采技术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h条件下0.5%的水溶液200ml,≥
600
750
二、主要技术简介
5、化学采油技术
(5)对沥青胶质蜡溶解分散效果观察
高1-H4原油+0.25%的药剂,原油在药剂中逐渐分散 溶解形成水包油乳状液,界面不清晰。 80℃,600×。
二、主要技术简介
5、化学采油技术
(6)药剂暂堵效果评价 首先将烘干恒重标准岩心用A剂真空状态下饱和4小时;其次将饱和好 的岩心放入岩心夹持器中,用平流泵选定适当流量,按照岩心流动仪操作 程序,用模拟地层水驱替岩心,待通过岩心A剂流体体积达到岩心体积2倍 以上时记录平均驱替压力;第三用等流量含B剂的模拟地层水驱替岩心, 待通过岩心B剂流体体积达到岩心体积2倍以上时记录平均驱替压力,实验 测试结果见表5。 表5 流体通过岩心驱替压力变化实验
二、主要技术简介
1、热化学反应技术
(1)热化学反应技术原理
热化学反应技术,是利用化学药剂反应过程释放大量热、气体等特性,
油田上就是利用反应产生热加热地层,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原油流动性;利 用反应产生大量气体,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原油采出程度。 化学反应如下: NO2-+ NH4+ (2)主要成份及作用 N2+2H2O+Q; 式中的Q为发热量,反应产物为氮气和水。
粘 度 ( mpa .s)
d3 25
0 100000 120000 140000 160000 18000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d3 25 43 4 5 6 33 25 D3 D3 25 24 68 9 55 95 60 38 80 32 L4 D8 D8 45 61 383 82 20 -4 03 52 -G 35 X2 X2 XG 0 12 40 25 8 J7 J7 J4 J4 525 34 J7 45
二、主要技术简介
5、化学采油技术 (1)技术原理 化学采油技术,结合吞吐后期低效油井已不具备继 续吞吐开采经济性,或因油层薄、井分散不便采取吞吐 开采以及地层温度低油稠难开采技术难点,借助化学反 应热、稀化降粘剂、活性助排以及油层解堵等特性,将
各药剂性能优点有机结合起来,借助于特殊工艺过程,
形成有针对性的化学采油技术,从而实现了吞吐后期无 效井增产和低温地层开采稠油目的。
研制出交替注入液体段塞方法--不动管柱实现超长井段均匀处理,生产出
3种新专利产品并编制出新产品企业标准,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受理专利 4项,申报专利2项,发表论文8篇。
取得产品(技术)创新3项、产品性能集成创新1项、工艺创新1项、应
用配方创新3项,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化学采油技术,应用现场以来,先后在锦采、欢采、冷家、油气试采
公司、浅海公司现场应用,截止目前累计实施122口井,措施有效率96%,
平均单井产量提高幅度82.5%,平均单井增油278吨,其中锦8-兴H1井产量 提高幅度达到360%,阶段累计增油850吨,取得巨大的增产效果。
汇报提纲
一、项目概述 二、主要技术简介 三、技术创新点 四、现场应用情况 五、吞吐后期油井存在问题及对策
二、主要技术简介
5、化学采油技术
(5)对沥青胶质蜡溶解分散效果观察
高1-H4原油+0.5%的药剂,原油在药剂中迅速分散溶解 形成较均匀的水包油的微乳液,界面消失。80℃,600×。
二、主要技术简介
5、化学采油技术
(5)对沥青胶质蜡溶解分散效果观察
高1-H4原油+1%的药剂,原油在药剂中充分分散溶 解形成均匀的水包油微乳液,界面消失。80℃,600×。
备注:实验温度15℃,主剂:辅剂=1:1,主剂、辅剂浓度均为6mol/L,总体积500ml。
依据表2的测试结果,化学采油技术现场实际应用时引发剂浓度 1.00%-1.25%性价比最高。
二、主要技术简介
5、化学采油技术
(3)药剂原油降粘率效果评价 衡量药剂对原油降粘效果,主要参数是测定药剂对原油的降粘率,测 试结果见下表3。 表3 药剂对原油降粘效果测试表
二、主要技术简介
4、低温自生气增能技术
(2)主要成份 低温自生气增能技术,由A、B两种药剂构成,A药剂(辅剂或牺牲剂)主要 成份是固体气源药剂、薄膜扩展剂、起泡剂,B药剂(主剂或核心药剂)主要成 份是气源引发剂、原油稀化降粘剂、低碳混合有机酸解堵剂、分散渗透剂、润 湿转向剂。 (3)适用范围及应用效果 低温自生气体增能技术,主要应用于老井产能恢复、挖潜、解除钻完井过程 钻井液伤害以及各种原因造成产能突然下降的油井增产方面,效果非常显著, 特别适应于油层能量较低,随着油层流体的采取,油层能量下降较快的常规油 井增能复产;应用于解除各轮次吞吐造成的油井液锁、水锁、水敏伤害以及解 除近井地带有机物、有机无机垢堵塞; 借助药剂反应释放气体“搅拌作用”大 幅度提高药剂作用效果,从而提高措施有效率。 该技术自2007年应用现场以来,先后在辽河油田锦州采油厂、冷家油田开发 公司、特油公司,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大庆油田采油八厂应用,截止目前累计 实施98井次,措施有效率93.6%,平均单井增油465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
吞吐开采以及地层温度低油稠难开采等技术难点,借
助化学反应热、稠油稀化降粘、活性助排以及油层低
碳酸解堵技术等特性,将各药剂性能优点有机结合起
来,借助于特殊工艺过程,形成有针对性的化学采油
技术,从而实现了吞吐后期无效井增产和地层稠油冷
采目的。
一、项目概述
经过十多年反复研究、应用,形成了定量评价油井伤害程度的方法,
热化学反应剂是由发热剂、延缓剂、分散剂三部分组成。其中:发热剂
是主剂,它是利用NO2-与NH4+反应产生大量热量与氮气。3mol/L浓度的发热 剂溶液,每立方米可以放出1116.06MJ的热量,生成氮气11m3,气体产生压 力约28MPa,在高温与高压作用下,充分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原油流动性同
时,还能有效的清洗近井地带、井筒,解除污染与堵塞,提高其渗透率。
沉淀等方法,通过控制改变“目标”元素与原油分子结合方式、赋存状态,
降低原油分子结构上过渡金属元素含量,实现原油粘度降低。 稠油稀化降粘技术开采稠油的原理,不同于利用活性剂,通过油水乳化
方式,形成水包油乳状液,改变界面张力,使稠油降粘实现开采;也不同于
利用溶剂,对稠油溶解、稀释使稠油降粘实现常规开采;而通过控制或改变 影响稠油粘度的核心因素,从分子结构上,利用物化反应(特别是化学反应) 使稠油降粘稀化,被稀化的稠油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不易反弹,真正实现稠油 常规开采。
(2)主要成份
C1-C4混合有机酸解堵剂的主要成份是:甲、乙、丙、丁(少量)有机酸;酮类、 醛类、醇类有机溶剂;不饱和稀烃;阳离子小分子表面活性剂;氧化剂、分散渗透剂 等化学添加剂。 (3)适用范围及应用效果 C1-C4混合有机酸解堵技术,主要应用于酸敏、水敏严重地层油井解堵,特别是对 沥青质、胶质、蜡等有机物堵塞解堵效果更显著。该技术先后在辽河、大庆、胜利累
二、主要技术简介
1、热化学反应技术
延缓剂可控制发热剂的反应速度。根据各施工井的需求来调节
溶液的pH值,从而控制反应速度。分散剂是一种活性物质,由于它
的活性作用,能把蜡质、胶质、沥青质等有机物分散成微小的颗粒, 使其在低温下仍处于分散状态,不会聚结,在高温和大量气体压力 的作用下有利于反应物返排。 (3)适用范围及应用效果 热化学反应技术,在油田主要应用于加热储层,提高油层温度, 降低原油粘度,改善流动性,实现低温稠油冷采,也可以利用反应 过程产生大量气体特性,提高流体采出速度和采出程度。该技术累 计现场应用36井次,措施有效率89%,累计增油9600多吨。
(1)技术原理
34 1
3、稠油稀化降粘技术
图1
元 素 A含 量 — 原 油 粘 度 关 系
二、主要技术简介
井 号
0 20 40
粘度
A元 素 含 量
60 80
元 素 含 量( mg/L )
100
120
二、主要技术简介
3、稠油稀化降粘技术
(2)主要成分 稠油稀化降粘剂的主要成份是:过渡金属络合剂、薄膜扩展剂、 固体气源、分散渗透剂等化学添加剂。 (3) 适用范围及应用效果
冷家油田进行稠油井冷采推广,累计实施128井次,措施有效率86.0%,
平均单井增油286吨,累计增油30000多吨。
二、主要技术简介
4、低温自生气增能技术
(1)技术原理 低温自生气增能技术,是在地层条件下,借助于复合型催化剂,使原来只 能在高温(130-140℃)条件下分解,释放出气体的化学反应,也能够在低温 (10-65℃可控制)条件下反应并产生大量气体,最大限度恢复油井产能。
NO2┐ H2N-CO-NH2 催化剂(ⅰ)→CO2↑+3H2O+2N2↑+ N02↑+Q 15-35℃ H2N-CO-NH2 催化剂(ⅱ)→〔CO(OH)2〕+2NH3↑→CO2↑+H2O+2NH3↑ 35-65℃
低温自生气增能技术,利用药剂对泥浆絮凝、悬浮、分散、降解等作用, 解除钻井过程伤害,借助药剂对原油降粘效果、对储层岩石溶蚀作用等,解除 采油生产各环节所造成堵塞,达到提高油井产能的目的。
二、主要技术简介
3、稠油稀化降粘技术
(1)技术原理
表1 油样(井号) 控制元素含量降低原油粘度实验 A元素质量分数 B元素质量分数 80 ℃稠油粘度mPa.s
兴152
兴152* 锦7-34-350 锦7-34-350* 锦45-31-242
25×10-6
2×10-6 40×10-6 0.6×10-6 56×10-6
二、主要技术简介
5、化学采油技术
(2)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升至沸点及保持沸腾时间室内评价 室内对引起热化学反应的引发剂加量与反应时间、升温至沸点时间及 保持沸腾时间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见表2。 表2 引发剂加量反应时间升温至沸点时间及保持沸腾时间测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