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控技术
井控技术及其设备管理

井控技术及其设备管理井控技术是指通过对油气井的监测和控制,确保井口和管道的安全运行,以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的一种技术。
井控技术主要包括井底流体控制、井口监测和管道控制等方面。
在油气开采过程中,井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避免井口事故和管道泄漏等安全隐患,降低运营成本,延长井的生产寿命。
井控技术的关键是设备的管理,这些设备包括井口监测仪、井底流体控制装置、管道阀门等。
设备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的安装调试、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等工作。
首先,设备的安装调试需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设备可以正常工作。
其次,日常维护是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的关键,包括对设备的清洁、润滑和故障排除等工作。
最后,定期检修是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修,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井控技术及其设备管理是油气开采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不仅可以保障生产安全,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因此,对井控技术及其设备管理的重视和投入,将有助于油气开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井控技术及其设备管理在油气开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确保井口和管道安全运行、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手段。
井控技术主要包括井底流体控制、井口监测和管道控制等技术,而设备管理则是井控技术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
首先,井控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油气开采过程中,油气井开采过程存在许多潜在的安全隐患,例如井口爆炸、管道泄漏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人员和环境的安全,也会极大地损害油气资源的开采效率。
井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确保油气的安全生产和运输。
另外,通过井控技术监控井口和管道的运行情况,实现对井口流量、压力和温度的实时监测,提高油气的采收率,也可以提高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
其次,设备管理对于井控技术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围绕井控技术,必须精心管理相关设备,这些设备包括井口监测仪、井底流体控制装置、管道阀门等。
设备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设备的安装调试、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等工作。
井下作业井控技术规程

03 井控设备检查与维护保养制度
CHAPTER
井控设备日常检查内容
井口装置
防喷器
检查井口装置是否完好, 有无破损、变形、渗漏
等现象。
检查防喷器及其控制系 统是否正常工作,密封
性能是否良好。
压井管汇
检查压井管汇各阀门、 管线是否完好,有无渗
漏现象。
节流管汇
检查节流管汇各阀门、 管线是否完好,节流阀
性,确保油气层安全开采。
井口装置安装与调试
03
安装井口装置并进行调试,确保井口装置性能可靠,满足油气
开采要求。
05 应急情况下的井控措施及处置方法
CHAPTER
溢流、漏失等异常情况识别
观察井口压力变化
通过实时监测井口压力, 及时发现压力异常升高或 降低的情况,判断是否存 在溢流或漏失。
监测返出钻井液量
观察井口压力
关井后,应持续观察井口压力 变化,为后续处置提供依据。
注意事项
在关井过程中,要确保操作迅 速、准确,避免误操作引发更
严重的事故。
压井液选择和压井方法
压井液选择
根据井筒压力、地层特性和漏失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压井液类型和密度。
压井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压井方法,如司钻法、工程师法等,确保压井作业安全有效。
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井口装置故障
如发现井口装置存在故障,应立即停机检查,找出故障原因并进行修复;如无法修复,应 及时更换损坏部件。
防喷器故障
如发现防喷器存在故障,应立即停机检查,找出故障原因并进行修复;如无法修复,应及 时更换损坏部件或整套防喷器。
压井管汇和节流管汇故障
如发现压井管汇或节流管汇存在故障,应立即停机检查,找出故障原因并进行修复;如无 法修复,应及时更换损坏部件或整套管汇。同时,要检查相关阀门和管线的密封性能,确 保其正常工作。
井控技术及其设备管理

井控技术及其设备管理1. 什么是井控技术?井控技术(Well Control Technology)是石油钻井作业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旨在维持井口的气、水或油压平衡,以防止井漏失控、井喷或井口失效等潜在的安全问题。
井控技术涉及到井口压力控制、井筒流体工程、防漏缓钻技术以及相应的设备管理等方面,是石油钻井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 井控技术的重要性井控技术的重要性在于确保钻井作业的安全与效率。
井漏失控、井喷等意外事故不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还会给石油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通过有效的井控技术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障钻井作业的顺利进行。
3. 井控技术的关键要点3.1 井口压力控制井口压力控制是井控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调节井口压力,使其与井底压力保持平衡,可以防止井口周围的地层发生破裂,从而防止井漏失控或井喷。
常用的井口压力控制方法包括使用防喷器、顶驱系统、口头控制阀等设备,以及调整钻井液的密度等措施。
3.2 井筒流体工程井筒流体工程是指通过调节钻井液的组成和性质,控制井筒内的流体力学行为,以保持井筒的稳定。
井筒流体工程的关键任务之一是控制钻井液的循环速度和压力梯度,确保井筒内的压力与地层压力保持平衡,并避免井漏失控的风险。
3.3 防漏缓钻技术防漏缓钻技术是指在钻井作业中采用一系列措施,以防止地层流体从井壁渗漏进入钻井井筒,导致井漏失控或井喷。
常用的防漏缓钻技术包括井壁强化、环空注浆、井衬套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井壁的强度和密封性,减少漏失的风险。
4. 井控设备管理井控设备管理是井控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
合理、有效地管理和维护各种井控设备可以确保其正常运行,提高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1 设备选型和采购设备选型和采购是井控设备管理的起始阶段,关乎井控系统的整体性能。
在选型和采购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井控设备的可靠性、技术指标、供应商信誉等因素,并进行合理的投资与成本控制。
4.2 设备安装和调试设备安装和调试是确保井控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步骤。
井控技术

H
钻井液柱压力的大小,与钻井液的密度和垂直井深成正比
第二章:井下各种压力
三、地层压力 地层压力:是指作用在地层孔隙内流体上的压力。 也称地层孔隙压力。 pp = 9.8ρH ρ-地层水的密度(g/cm3) H -地层深度 (m) 正常情况下,地下某一深度的地层压力等于地层 流体作用于该处的静液压力,这个压力就是由某深度 以上地层流体静液压力所形成的。
不能控制住地层孔隙压力,因此井内压力失衡,地层流
体侵入井内,出现井涌,地面出现溢流,这时要依靠地
面设备和适当的井控技术排除气侵钻井液,处理掉井涌
,恢复井内压力平衡,使之重新达到初级井控状态。这 是目前培训钻井人员掌握井控技术的重点。
第一章:绪论
(3)、三级井控是指二级井控失败,井涌量大,失去
控制,发生了井喷(地面或地下),这时使用适当的技术
第二章:井下各种压力 六、压差
压差是指井底压力与地层压力之间的差值。 △P= Pb -Pp Pb-井底压力 Pp-地层压力 当井底压力大于地层压力,△P>0,称为正压差, 通常称为超平衡。当井底压力小于地层压力时,△P <0,称为负压差,通常称为欠平衡。
第二章:井下各种压力 七、压力损失
钻井液经地面管汇,沿钻柱向下,通过钻头喷嘴 沿环形空间上返,当钻井液返至地面进入钻井液罐时, 处于大气压的情况下,表压为零。数十兆帕的压力损 失到循环系统中。这个压力损失是由钻井液循环及其 与所碰到的物体发生摩擦所引起的。这些压力损失的 大小取决于钻井液密度、粘度、切力、排量和流通面 积。大部分的压力损失在钻柱内和通过钻头喷嘴时。
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录
绪 论 井下各种压力 井涌的主要原因、预防与检测
第四章
井控技术措施

井控技术措施(一)表层固井1、钻井队表层钻深必须进入稳定层50米以上,保证下部表套水泥环与地层的胶结质量。
2、要高度重视表层固井施工,确保表层固井质量。
固表层套管前要认真核对表层井深和表层套管下入深度,确保表层套管按钻井设计要求下到位置。
3、认真做好表层固井设计,确保表层固井灰量足够,按照固表层作业要求做好现场施工,打好水泥浆密度,油井留10-15米水泥塞,并做好固井表层施工记录。
4、要求钻井队固完表层后必须保证水泥候凝8小时后才能二开钻进。
5、固完表层后,对由于井漏而导致水泥未返到地面的井,井队要技术及时回填井口。
(二)完井固井1、要求钻井队下套管前必须先换好相应尺寸的防喷器闸板芯子后下套管。
2、认真做好完井固井设计,进行平衡压力计算。
3、钻井液密度异常的井,要求钻井队处理时必须坚持加入稀释剂稀释钻井液的原则,不得采用大量加清水处理钻液的办法。
4、对出油、出气的井,必须要坚持先稳定底层后固井的原则,做好固井后的关井工作。
5、钻井队下套管过程中必须按下套管技术要求井行灌泥浆作业,下完套管给套管内灌满泥浆后能接方向杆循环泥浆,循环1-2周,循环处理好泥浆后进行固井作业。
6、完钻发生漏失的井必须先堵漏后固井。
防止下套管过程中或固井过程中发生漏后环空液柱压力降低后诱发京涌。
7、一次上返固井和双级固井的一级固井过程中发生漏失的井,候凝期间要认真观察井口,发现溢流现象要立即关井。
一、固井施工过程中井涌、井喷的应急措施。
1、注前置液时发生井涌或井喷,立即停止注前置液,并向钻井队工程技术员汇报,有钻井队根据井涌情况决定是否关井并进行压井处理措施,确保压稳地层后重新组织固井施工。
2、注入水泥过程中发生井涌、井喷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措施:(1)、注放水泥量少时,由钻井队根据井涌情况决定是否关井,如果关井,要节流循环出注入的水泥浆并采取压井措施。
压稳地层后重新组织固井施工。
(2)、已经开始注尾桨时出现井涌或井喷时,由钻井队实施关封井器后节流注水泥作业,抢压胶塞、节流顶替。
井控技术

• 压井管汇作用
全封闸板关井时,通过压井管汇向井内强行泵入加重钻井液,实现 反循环压井或置换法压井。
发生井喷时,通过压井管汇向井内强行泵入清水,以防着火。
发生井喷着火时,通过压井管汇向井内强行泵入灭火剂,以助灭火。
2015/11/18
Well Control
19
钻具内防喷工具:方钻杆球阀、钻杆回压凡尔、井下钻具浮阀。
20
2015/11/18
Well Control
21
2015/11/18
Welt of control) 井喷发生后,无法用常规方法控制井口而出现敞喷的现象。
井筒内压力平衡 立足于一级井控
井侵 溢流 井涌 搞好二级井控
井喷 杜绝三级井控
事 故 发 展 越 来 越 严 重
井喷失控
2015/11/18
2015/11/18
Well Control
14
二、井控设备组成
井口防喷器组:环形防喷器、闸板防喷器(单闸板、双闸板、剪切 闸板等)、四通、套管头。
2015/11/18
Well Control
15
• 环形防喷器作用
井内无钻具可全封井口(封零) 井内有钻具、套管、钢丝绳、电缆时可封闭环空
ΔP取值:对于油井取1.5~3.5MPa
对于气井取3.0~5.0MPa
2015/11/18
Well Control
3
2.井控的分级
根据井涌的规模和采取的控制方法之不同,井控作业分为三级, 即初级井控、二级井控和三级井控。 初级井控 采用合适的钻井液密度使井底压力稍大于地层压力,防止地层流 体侵入井内。 二级井控
2015/11/18
Well Control
井控技术措施

井控技术措施作为石油工业中关键的安全技术措施之一,井控技术在油井的建设、生产和维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井控技术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石油井的安全运营,并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井控技术措施,包括井口堵塞与恢复、井控监测系统和井控应急预案。
一、井口堵塞与恢复1. 防止井喷井喷是指地下油气在井筒中突然喷出并喷及地面的现象,是极具危险性的事故。
为了防止井喷的发生,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在装置好石油钻井设备后,在井口设置高压防喷装置,并随时检查其工作状态;在井口安装防喷罩,以防止喷出物飞溅伤人或污染环境;通过驻井人员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存在危险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井喷。
2. 井口封存和恢复为了确保井口的安全,当井口附近存在危险情况时,需要将井口封存。
井口封存是指通过堵塞井口以阻止油气流出,以减少可能的危险。
常见的井口封存方式包括封井堵塞剂的注入和压力控制装置的安装。
在解除封存时,需要采取反封措施,恢复井口的正常运营。
二、井控监测系统井控监测系统是通过实时监测各种参数,以及对异常情况的预警,确保井口安全运营的关键系统。
井控监测系统通常包括以下方面的监测:1. 井压监测井压是指油井内部产生的压力。
通过实时监测井压,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增大的压力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井喷的发生。
2. 井温监测井温是指油井内部的温度。
通过监测井温,可以及时发现温度异常的情况,如过热或过低,以及可能引发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3. 井液监测通过监测井液的浓度、pH值和流动状态等参数,可以及时发现井液中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如油气洗涤剂的泄漏或损坏,以及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井控监测系统的高度自动化和实时性,可以大大提高人们对井口安全运营状态的掌握,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井口的安全。
三、井控应急预案井控应急预案是指在井口出现突发事故时,应急机构和现场工作人员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和流程,进行紧急的处置和救援。
井控技术

压力异常井 含CO和H2S井 钻井 试油 修井作业完井井口标识要求
二、试油和修井作业完井井口涂色标
记要求
1、压力异常井—地面裸露部分至井口底法 兰(包括底法兰)全部用红色油漆进行涂色。 2、含CO井—地面裸露部分至井口底法兰 (包括底法兰)全部用白色油漆进行涂色。 3、含H2S井—地面裸露部分至井口底法兰 (包括底法兰)全部用黄色油漆进行涂色。
井控的基本概念
一定的方法: (1)合理的钻井
液密度 (2)合乎要求的 井口防喷器
井控的基本概念
利用专用的设备 按着一定的程序
井控设备
关井与压井
井控的基本概念
井内压力平衡: P井底=P地层 基本上保持井内压力平衡: P井底-P地层=ΔP ΔP取值
对于油井取:1.5~3.5MPa 对于气井取:3.0~5.0MPa
延9
长6
1575
1130
/
/
/
/
井喷
井喷 着火
压力异常井 含CO和H2S井 钻井 试油 修井作业完井井口标识要求
在钻井、试油和修井作业过程中,经检测 发现有含CO(含量≥30mg/m3)和H2S(含量 ≥15mg/m3)的井,以及在钻井、试油和修 井作业过程中发现压力异常(发生溢流、井 涌和井喷)的井,钻井、试油和修井作业完 成后,施工单位在交井前必须对完井井口 用油漆涂色进行标记。
和井喷着火爆炸事故,杜绝有毒 有害气体伤害事故. 日常井控工作的重点在井队、 关键在班组、要害在岗位。
井控的基本概念
长庆油田搞好井控工作的重
点是天然气井、超前注水开 发区块的油井、地层压力系 数大于0.9和气油比大于 3/t井的作业。 100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控技术油气井压力控制是指用合理的钻井液密度,允许的起下钻速度,以及井控设备和装置等控制地层——井眼压力系统处于平衡或近平衡状态。
使之在钻井、完井、固井过程中不发生溢流(井喷)或井漏事故,从而实现安全,快速,低成本钻进。
这项技术是国内外钻井科技工作者长期经验总结和研究的结果,是科学钻井的重要标志之一。
油气井压力控制是安全、快速、低成本钻井的前提条件。
无控制的钻井、固井、完井作业,或者压力控制不当都会造成两种极端危险的情况,即井喷或井漏。
前者是井内任一井深处液柱压力小于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地层流体无控制地向井内流入的现象;后者是井内任一井深处液柱压力大于地层压力或地层破裂压力,井内流体无控制地向地层流入的现象。
这两种情况都会给钻井、固井、完井作业带来难于估量的损失。
如处理不当还会诱发其他复杂情况,如压差卡钻、井塌等,严重时可以使井眼报废.搞好油气井压力控制不仅是快速、安全、低成本钻井的需要,也是保护油气层、防止油气层污染的需要。
钻井实践表明,采用平衡钻井与井控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钻进速度,而切可以控制钻井液不会侵入地层孔隙之中,从而防止油气层被堵塞。
要成功地进行油气井压力控制,首要条件是必须准确掌握所钻井的地层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的分布规率。
然后根据这些资料设计合理的井身结构,钻井液密度,允许的起下钻速度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才能顺利地钻成一口井。
为此,本章要介绍地层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的预测,合理井身结构设计,地层——井眼压力系统的平衡关系,合理钻井液密度及允许起下钻速度的确定。
还要介绍溢流或井喷的处理——压井技术。
1.地层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评价(预测)由上述可知,所钻井的地层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是井控设计的基础资料。
这是因为地层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与井筒中的钻井液柱压力构成了一个所谓地层——井眼压力系统。
这个压力系统中各种压力的大小决定了这个系统的平衡关系。
井控的最终目的是控制这个压力系统的各种压力处于平衡或近平衡状态,即井筒中任一井深处的液柱压力必须大于该处的地层压力而小于地层破裂压力。
1.1地层——井眼压力系统的概念从平衡的观点出发,地层——井眼是一个压力体系,构成这个压力系统的各种压力有地层压力、静液柱压力、波动压力、循环压力、上覆岩层压力及地层破裂压力等,下面分别介绍这些压力。
1.1.1 静液柱压力静液柱压力是指井内各种流体重量产生的压力,其大小与流体的密度和计算点的井深有关。
如用hP表示静液柱压力,则,P h =.00981.Wf.D (1-1)式中Ph—静液柱压力,MPa;Wf—流体密度,g/cm3 ;D—计算点的井深,m。
通常,把单位长度井深液柱压力的增量叫静液压力梯度,用Gh表示,则静液压力梯度为:Gh =.00981.Wf(1-2)式中,Gh—静液压力梯度,MPa/m.上式表明,静液压力梯度只与流体的密度有关,而与井深无关。
地层流体静液压力梯度与溶解在地层流体中的固体(各种盐)和气体的浓度有关。
正常地层流体静液压力梯度分两类,一类是淡水和淡盐水,其Gh =.00981MPa/m,另一类是盐水,其Gh=.0105MPa/m;对钻井液,固井液,完井液等,静液压力梯度与它们的密度有关,可用(2)式计算。
静液压力梯度在井控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确定合理的钻井泥浆密度。
1.1.2上覆岩层压力在某一沉积深度处岩层受到的上覆压力是指该深度以上岩石骨架(基质)和孔隙流体总重量所产生的压力,用P v表示,则:P v =.00981∫W v .dD (1-3)式中P v—上覆岩层压力,MPa;W v—上覆岩石体积密度,g/cm3;dD—微元井深,m。
岩石的密度是岩石骨架密度,岩石空隙度以及空隙流体密度的函数,即W v =Φ.Wf +(1-Φ)Wr(1-4)式中Φ—岩石空隙度,%;W f—空隙流体密度,g/cm3 ;W r—岩石骨架密度,g/cm3 。
同样,上覆岩层压力梯度如下式G v =.00981∫W v ×dD/D (1-5)由于压实作用和岩性随井深发生变化,岩石密度也随之变化。
所以上覆压力梯度也随井深发生变化。
通常,用两种方法可以求得上覆压力梯度随井深的变化关系,一种方法是用密度测井资料,即密度测井曲线,用曲线拟合法求出密度与井深的关系式,然后代入(5)式即可求出任一井深处的上覆压力梯度G v;另一种方法是借用邻井的测井资料或者是已建立的密度拟合公式,这种方法误差较大,一般不采用。
目前,一般假设上覆压力梯度随井深是均匀增加的,这样上覆岩层压力梯度的理论值为.0227MPa/m.1.1.3地层压力地层压力又叫地层空隙压力,它是指地层孔隙流体所具有的压力,其大小与地层岩石的生成环境有关。
如果地层在生成过程中或生成之后,地层孔隙流体的渗流通道始终保持与地面水源连通,则地层压力只与孔隙流体密度和埋藏深度有关;并处于静水压力平衡状态,地层压力的大小用(1-1)式计算。
如果地层流体密度为淡水或淡盐水密度,则为正常地层压力梯度,其值为0.0981—0.0105MPa/m。
在钻井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地层压力梯度远远大于正常地层压力梯度的情况。
这是在特殊地质环境中形成的超静液压力的地层压力,叫异常高压地层压力。
同时也会碰到低于静水压力的地层压力,称为异常低压地层压力。
上覆岩层压力,地层压力以及岩石骨架(结构)应力之间的关系如下式:P v =P p +σ(1-6)式中P p-地层压力,MPa;σ-岩石骨架应力,MPa.上式表明,岩石骨架应力减少,将导致地层压力增加,当σ=0时,地层压力将等于上覆岩层压力。
异常低压是地层压力梯度低于正常地层压力梯度的情况,产生异常低压的原因是:(1) 生产多年的油气枯竭地层;(2) 大量开采而又未充分注水补偿压力的油气层;(3) 地面压头低于井口的地层等。
1.1.4 异常高压异常高压地层在国内外各大油田普遍存在,从新生代更新统到古生代寒武系,震旦系都不同程度遇到过。
如上所述,正常地层压力的地质环境,可以看成一个"连通"的水力学系统,允许建立或重新建立静力平衡条件;而异常高压地层压力系统实际上是一"封闭"的水力学系统,阻止或极大地限制着地层流体的连通,造成上覆压力部分或全部由地层孔隙流体来承担。
在一般情况下,油气层都是异常高压带,这是由于他们的生成环境所决定的。
异常高压的形成机理,至今研究还不十分清楚,但有几种普遍公认观点,它们是:(1)沉积压实效应;(2),成岩作用;(3),密度差效应;(4) 流体运移作用等。
1.1.4.1沉积压实效应随着岩石埋藏深度和温度增加,作用到地层孔隙流体上的压力也增加,孔隙空间的体积缩小,孔隙流体处于高温高压作用下,如果地层孔隙渗流通道不能使孔隙流体顺利溢出,则会形成异常高压;如果孔隙渗流通道被堵塞,则上覆压力将部分或全部作用到孔隙流体上,形成更高的异常高压。
1.1.4.2 成岩作用所谓成岩作用是指岩石的矿物颗粒在地质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
页岩和碳酸盐岩在高温高压下会发生晶体结构上的变化,如粘土中的蒙托石可以变成伊理石,碌泥石和高岭土;蒙托石在高温高压下先是失去孔隙中的自由水,而层间结构中的束服水,只有当温度达到200—300F o时才能被释放出来。
一般层间束服水的密度要比孔隙中的自由水密度大得多,当它们变成自由水时体积要增大,如果上覆岩层渗透性很低,则释放层间水有助于形成异常高压。
同样,在碳酸岩盐中,饱和结晶析出自由水时,如果地层渗流通道不能让孔隙水以自然压实的速度溢出时,也会形成异常高压地层。
1.1.4.3 密度差效应在倾斜构造上,如果地层孔隙流体密度比该地区正常地层孔隙流体密度小时,则在这个构造的上倾部分会产生异常高压。
一般在钻进具有大倾角,陡构造天然气层时会碰到这种情况。
这是由于地层上倾部分和下倾部分的孔隙流体密度不同造成的,故叫密度差效应.1.1.4.4 流体的运移作用孔隙流体由油气层向上流动到浅层地层时,会使浅层地层变成异常高压,流体的这种运移途径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
即使流体运移停止了,也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使压力上升的浅层段泄压恢复到正常压力值。
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浅层井喷。
特别是在一些老油田的上部地层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
1.1.5 地层破裂压力地层破裂压力是指地层岩石抵抗破坏能力之大小度量,实质上反映的是地层岩石的强度。
在钻井过程中能使地层破裂的外力是钻井液柱压力,波动压力以及井口施加的回压。
当其这些压力大于地层岩石的屈服强度或使原有的地层裂缝张开延伸形成新的裂缝时,这个压力就是该地层的破裂压力。
因此,在钻井过程中由钻井液柱压力,波动压力以及井口施加的回压所产生的井内压力必须小于地层破裂压力,而稍大于地层孔隙压力。
同样,我们把单位长度井深地层破裂压力的增量叫地层破裂压力梯度。
一般,地层破裂压力梯度随井深增加而增加。
由上述可知,井下各种压力构成了一个地层——井眼压力系统,这个系统的各种压力必须服从一定的平衡关系,否则将失去平衡而发生溢流或井漏以及井塌。
为此,必须准确地预测地层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
1.2 地层压力的预测所钻井的地层压力已成为当今深井设计和施工必不可少的一项关键参数。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有大量文献介绍异常高压的预测和计算,大多数检测和估算异常高压的方法是根据地层的沉积压实理论得出的,即异常高压地层都是欠压实地层,与同一深度正常地层压力的地层相比,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因此,任何反映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的测量方法,都可以用来预测异常高压地层。
根据沉积压实理论可知,如果地层压力是正常的,则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藏深度和压实作用的增加而减少。
任何偏离这个正常趋势的现象,就意味着可能进入异常压力过渡带。
根据孔隙度随深度的变化曲线,有两种方法可以用来定量预测地层压力:第一种方法是假设具有相同孔隙度的地层,其有效岩石骨架应力是相同的。
因此,在深度D处的异常高压地层的骨架应力σ是与深度较浅的D n处的正常地层压力地层的骨架应力σn 相同的,它们的孔隙度测定值应当是相同的。
这样,可利用上覆压力,地层压力与岩石骨架应力的关系,可求出异常高压来,即,σ=σn=P vn—P pn (1-7)式中σ,σn —分别为深度D和D n 处的岩石骨架应力;P vn —井深D n处的上覆压力;P pn—井深D n处的正常地层压力;而井深D处的异常高压等于:P pd=P vd —σ (1-8)式中P pd —井深D处的异常高压;P vd —井深D处的上覆压力。
第二种方法是用孔隙度随深度的变化曲线计算地层压力,它是通过统计分析法建立地层压力的计算式,即曲线拟合法。
预测和计算异常高压的技术,通常可分为三种:即钻前预测法,随钻检测法,钻后测试法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