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连载】上海老饭店的前世今生(一)
正宗海派西餐!上海这几家老牌西餐厅-满满上海老记忆-

正宗海派西餐!上海这几家老牌西餐厅,满满上海老记忆~吃过各种西餐,最怀念还是老上海西餐的味道。
像是鹅肝、黑松露、顶级牛排等等,纵然是西餐中绝佳的美味,但总觉得不如罗宋汤、炸猪排、土豆色拉,更符合上海人的口味.上海哪里还能吃到正宗的海派西餐呢?上海人记忆中的老牌西餐店如今又何去何从呢?1、红房子西菜馆—-张爱玲爱去的上海西餐厅在上海,不少人学会吃西餐是从红房子开始的。
虽然沪上的西餐厅越开越多,西餐的口味也历经变革,但红房子在老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如一。
牛排加浓汤的经典搭配,依然是很多上海人不变的选择.据说,张爱玲当年就爱吃红房子西餐,梅兰芳先生也曾到访,并最终为“红房子”定名. 乘坐地铁一号线到陕西南路站下车,从茂名路出口处出去,在国泰电影院的斜对面就是红房子西菜馆。
远远看去,红色的仿砖瓦结构建筑,格外醒目。
这是一家老字号的法式西菜馆,无论是菜品设计,还是室内装修,无不体现着法国元素。
位于二层的大堂,三层和四层的包房,皆以法国国旗的三种颜色,作为主色调,餐厅的名字也十分浪漫,叫作“紫罗兰"、“红玫瑰"、“枫丹白露”等等。
传统西餐桌,经典的西洋油画,复古的吧台和灯饰,让人仿佛穿越时光,又回到了那个年代的上海。
据工作人员介绍,红房子西菜馆开设于1935年,创业时名叫“罗威饭店”,坐落在上海繁华的商业街霞飞路(现在的淮海中路)上。
四十年代,重新开在上海亚尔培路(现陕西南路上),店名叫“喜乐意”。
五十年代,知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偶然造访,提议根据店标特点-—大红门楣大红门楼,更名“红房子”.自此原本的“喜乐意”西餐社,就换成了如今大家都知道的“红房子西餐社"了.2、德大西菜社--老克勒的味道老上海的初恋不少老上海的初恋是从德大开始的,多少上海小夫妻在德大里“轧过朋友",多少上海小囡是在德大第一次学会“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具有百年历史的德大西菜社,在许多老上海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记忆,德大咖啡更成为德大的一种文化特色被保留了下来。
上海和平饭店

上海费尔蒙和平饭店Fairmont Peace Hotel和平饭店建于1929年,原名华懋饭店,属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楼高77米,共十二层。
饭店位于上海的南京东路和外滩的交叉口。
1929年,犹太商人Victor Sassoon构思并创建了名为“华懋饭店(CathayHotel)”的酒店,这就是后来的和平饭店。
当时由芝加哥学派哥特式设计风格的建筑师Palmer & Turner设计,以一个海拔77米的绿色铜护套屋顶为最大特色。
外墙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由旋转厅门而入,大堂地面用乳白色意大利大理石铺成,顶端古铜镂花吊灯,豪华典雅,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
2010年7月28日,历经三年修缮,耗资5亿港元,已有百年历史的上海滩标志性建筑、曾有“远东第一楼”之称的和平饭店正式恢复营业。
翻新后的饭店由费尔蒙酒店集团负责管理。
全球领先的饭店设计公司,赫希贝德纳联合设计顾问公司(Hirsch Bedner Associates,以下简称HBA)担当和平饭店的设计工作,设计将和平饭店打造成超豪华级别的费尔蒙上海和平饭店。
费尔蒙和平饭店的改造工程为上海的旅行爱好者开创一个全新的高雅和舒适时代,几乎可与费尔蒙伦敦萨沃伊酒店和旧金山大酒店相媲美。
改造后的和平饭店拥有256间豪华客户和套房,一楼设有六间餐厅和休闲室,包括爵士音乐酒吧、得利咖啡馆(Deli Cafe)以及大堂,中间夹楼设有寿司店、烟酒店,八楼设有中式餐厅以及和平烤肉餐厅。
八楼的“和平会堂”里设有高弹木地板铺设的舞池,以及几间会议室和造价高昂的室外阳台。
主楼一旁的低矮耳房里设有几间客房,以及一个露天泳池。
著名的“九国套房”仍是饭店的一大特色,其中印度、英国、中国和美国这四个国家的套房保持原样;而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和德国套房在保留原来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做了稍微的改造。
和平饭店的10楼设为总统套房,这里曾经是和平饭店原创始人Victor Sassoon 居住过的地方。
和平饭店更名之前

和平饭店更名之前作者:由国庆来源:《中国收藏》2015年第10期2014年8月有上海之行,友人请客到外滩和平饭店西餐厅小聚。
几度闲游黄浦江两岸,几乎都会路过和平饭店及周边街市,所以印象颇深。
餐罢,我们专门在饭店内观光一番,典雅华贵之感不胜言表。
忆往昔,它不愧“远东第一高楼”美誉;说今世,它不枉“世界著名饭店”殊荣。
浏览饭店简介,我也记下了楼宇旧主人的名字,他叫维克多·沙逊。
意犹未尽之中回到天津,即在藏书中翻检有关和平饭店与沙逊家族的相关史料,也算知其所以然的补读吧。
我喜欢第一手资料,随后一直渴望得到与之关联的什么旧物原件,哪怕是丁点也好。
年末一日晚间无聊,到旧书网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老广告、老商标之类的故纸,竟无意间看到“新沙逊洋行”几个字。
这大抵是一组新沙逊的纺织品外包装的旧标签,只可惜几样故纸皆为皱巴折损且尘封的状态,难怪卖家说明只有“二品”,价格低廉。
我想到了“聊胜于无”之说,再说此名字与沙逊家族或许不无关系。
马上查资料,很快印证了自己初步的判断。
和平饭店原名华懋饭店,也称沙逊大厦,回眸往事多有故事。
早在1832年,大卫·沙逊在印度孟买创立沙逊洋行,其家族发迹于鸦片贸易。
其次子伊利亚斯·沙逊在19世纪中叶被派到上海,开展对华业务。
此后,鉴于与其兄分歧越来越大,伊利亚斯·沙逊于1872年自立门户,在上海开办了新沙逊洋行。
1877年,他花8万两白银买下南京东路与外滩路交口北侧的一片地产,建造了两幢2层洋房,人称“沙逊姊妹楼”。
到了1918年前后,沙逊家族的后辈维克多·沙逊(1881年至1961年)全面接管了新沙逊洋行,随后在1923年来到上海。
当时,老沙逊姊妹楼已显得有些破旧,与集团资本财力不相般配,且当时外滩建设迅速发展,新楼勃兴。
维克多·沙逊几经论证决定投资,由属下华懋地产公司重新建造沙逊大厦,也就是今天和平饭店的前身。
大厦由公和洋行设计,华商新仁记营造厂承建,1926年开工。
上海人的30年餐厅风云史,满满都是回忆!

上海人的30年餐厅风云史,满满都是回忆!在上海,关于网红餐厅的讨论总是热度不减,单说最近两个月,查餐厅关门、Lady M暂退中国市场、全球第9000家肯德基关门……都引起不小的轰动。
时间倒退三十年,虽然还没有“网红餐厅”一词,但魔都的时髦男女从未停止过打卡的脚步。
他们既没有错过杂志报刊上推荐的美食,也没有浪费外滩夜晚的风景。
从几十元到上千元的餐厅,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大江户、陆唯轩、T8、Va Bene、Ultraviolet……跟随这部《魔都餐饮30年风云史》,一起坐上时光机回到上个世纪,重温下当年的美味与回忆吧。
Travel Queen ,交易担保,放心买,周四-周日吃自助晚餐!20+影视御用明星拍摄地/比OTA便宜489元!小程序1990-2000年有钱了,吃点好的在风云变幻的90年代,无人能预料到未来三十年的巨变。
不过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钱包鼓起来了,自然要吃点好的。
开在外滩2号的上海第一家肯德基,是当时上海滩的头牌网红,地段好,档次高,生意自然好得唻。
一份炸鸡套餐5元钱,一家人吃饱至少10多元,去吃一次就像过节一样。
不过说到正经吃西餐,还是要去德大、红房子,虽然现在看来完全够不上如今法餐的出品,但确确实实启蒙了不少上海人的西餐胃。
“第一次吃牛排就是去德大,小时候爸妈结婚纪念日时去的,也是第一次穿西装用刀叉,用手往下捅牛排捅不开,会有服务员帮忙切好再吃。
”如今开了遍地日料的上海,其实在90年代就已有迹象。
1995年在幽静的东湖路上,大江户以每位200元的价格开创了上海高档日料的先河。
“上海人没有人不知道大江户的”,第一次吃日料、家庭聚会、商务洽谈,大江户都是不错的选择。
中餐也逐渐洋气起来,比如把本帮菜搬进了洋房的保罗酒楼,门口的霓虹灯招牌老时髦的。
而随着港商和台商的涌入,也带火了一批超大规模的大型饭店,沈记靓汤、天天渔港、金粤渔村……动辄几千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安排商务宴请很有面子。
不过真正奢华的餐厅,还要数高级酒店里的那些。
上海和平饭店选址的故事

上海和平饭店选址的故事
和平饭店北楼建于1929年,原名华懋饭店,属哥特式建筑,楼高77米,共十二层。
饭店位于上海的南京东路和外滩的交叉口,是外滩万国建筑群及上海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张重要名片,是上海第一个装电梯的大楼,酒店于开业之初就配备了当时属于世界领先科技的空调系统,以及欧洲酒店都尚未启用的室内电话。
将装潢典雅的客房及套房用科技和最为奢华舒适的住宿设施相结合,在当时的上海是绝无仅有的。
1909年,中英美法等国曾在此召开了万国禁烟大会,1911年,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途经上海出席欢迎大会,在此提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著名口号。
1927年,蒋介石、宋美龄在此店的美庐厅举行订婚典礼。
钱学森曾在这里结婚,美国的马歇尔将军、司徒雷登校长,英国剧作家卡活尔爵士最有名的一部戏剧《私人生活》就是在314 房间写成。
三、四十年代,鲁迅、宋庆龄曾来饭店会见外国友人卓别林、萧伯纳等。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此入住…….总统级别的接待,都不下百来位,更别说是其他名人。
多少名流志士,多少风花雪月,多少爱恨情仇,在和平饭店里发生,而饭店就像历史的见证者,一幕一幕的如电影般播放和记录。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伪强占,1949年,上海解放后,华懋饭店申请歇业,遂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大厦,改为中共华东局财政委员会办公处,1952年长期由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租用。
饭店于1956年3月8日再次开业,并正式易名为“和平饭店”,“和平饭店”四个字由潘汉年所题写。
上海外滩老建筑的前世今生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上海外滩老建筑的前世今生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上海外滩老建筑的前世今生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万国建筑群”——外滩的精华所在,也是上海人心中最能代表上海的标志建筑。
它们经历百年沧桑,鉴证了上海的屈辱和荣光。
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今天,就让职行官小编为您讲述地道上海人也未必了解的上海外滩那些老建筑故事。
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演变历史: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和谐汇建成于1913年。
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
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建筑风格: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东朝中山东一路,南向延安东路,东面和南面的立面几乎相同。
纵向三段式。
1-2层和5-7层采用古希腊爱奥尼(Ionic)式双柱廊。
建筑整体上为新古典主义风格。
入口处系大而深的圆形山花檐部,有巴洛克(Baroque)建筑风格。
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演变历史: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建成于1864年。
上海总会大楼(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建筑风格:该楼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外滩3号有利银行大楼演变历史:联合大楼→有利银行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名牌店&餐厅该楼于1916年竣工,为英资天祥洋行物业,1914年由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将原来的3层砖木结构房屋改建为6层大楼,故曾名“联合大楼”。
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东风饭店——原上海总会

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东风饭店——原上海总会东风饭店(原上海总会,现为外滩华尔道夫酒店)位于中山东一路2号,1910年建成后以优美雅致的空间与造型引人注目。
英式新古典主义的上海总会是外滩建筑群中唯一一栋总会建筑,有着远东最大的长酒吧台。
2008年开始的保护修缮设计中,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保护设计团队精心恢复了“远东第一长吧”的布局与装饰特色,并复原了实木长吧台及特色酒柜等。
△ 外滩华尔道夫酒店实景历史沿革上海总会是旅沪英侨俱乐部,也是上海最早的外侨俱乐部。
1863年始破土动工建造三层楼外廊式的俱乐部大楼(旧厦),1864年正式建成。
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被拆除,原址上重建新楼。
新楼由致和洋行的塔兰特(B.H. Tarrant)设计。
塔兰特病故后,由布雷(A.G.Bray)继续设计。
该楼由英商怡和洋行、ト内门洋碱公司、汇丰银行、英商电车公司和正广和汽水厂联合投资建造,英商聚兴营造厂施工。
新楼于1909年奠基,1910年完工,作为俱乐部使用,是当时上海著名的交际活动场所。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大楼,先后曾为中国百货公司华东采购站和上海百货公司采购站。
1956年,改为上海海员俱乐部。
1971年,上海总会大楼更名为“东风饭店”[属上海新亚(集团)联营公司],1998年后空置。
1989年,上海总会(东风饭店)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1996年,外滩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总会是其中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建筑。
建筑概况上海总会总用地面积2324㎡,原总建筑面积约10208㎡,本次保护修缮后总建筑面积9412.7㎡,是一幢檐口高度23.7m,地上6层的钢梁柱及砖混结构建筑。
大楼为多功能高端公共活动俱乐部建筑,是上海最早的俱乐部建筑之一。
进厅位于地下室层;底层为二层高、带弧形天窗的大厅,精致华贵,四周原有长酒吧、骨牌室、阅报室等;一层回廊东为大宴会厅,其余为餐厅、图书室、桌球室等;二、三层是客房。
上海1933老场坊创意文化探秘

上海1933老场坊创意文化探秘上海是中国最具现代化特色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其中,位于香港路中山北一路的上海1933老场坊就是一处独特的创意文化聚集地,本文将带您一同探秘这座历史建筑,以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上海1933老场坊建于1933年,最初是一座犹太人自由市场。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外观看上去像一座迷宫,总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
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各种元素,包括哥特式、罗马式和巴洛克式等,给人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感觉。
进入上海1933老场坊,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
这里不仅有各种创意设计工作室、艺术展览馆和文化艺术活动,还有各式各样的小店、咖啡馆和餐厅,给人一种艺术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随着全球创意产业的崛起,上海1933老场坊成为了各种创意企业和艺术家的天堂。
这里汇聚了许多优秀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在这里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并通过各种活动和展览与观众互动。
这里也有许多创意工作室,他们致力于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设计和艺术作品。
上海1933老场坊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和交汇点。
这里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包括音乐会、戏剧演出、电影放映和艺术展览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以及那些对文化艺术感兴趣的人们。
这里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为参与者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除了文化活动,上海1933老场坊还是一个购物和休闲的好地方。
这里有许多特色小店,销售着各种创意设计产品和手工艺品。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独一无二的礼物和纪念品。
此外,这里还有各种餐厅和咖啡馆,供您品尝美食和享受休闲时光。
总的来说,上海1933老场坊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创意的地方。
从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到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这里融合了过去和现在、东方和西方的元素。
如果您对文化艺术和创意设计感兴趣,不妨来一次上海1933老场坊的探秘之旅,您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体验。
上海1933老场坊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上海的文化景观,也为创意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绘连载】上海老饭店的前世今生(一)
上海地处江南水乡,东临大海,北靠长江,南依杭州湾,西与苏浙接壤,境内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水产丰富,时蔬繁多。
1843年上海开埠,随着经济的发展赫尔外来文化的冲击,上海一跃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翻开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上海开埠后发展迅猛,号称“十里洋场”,中外客商云集,各地饮食业者也纷纷前来创业。
到了清末明初,上海饮食业已经有了沪、苏、锡、宁、徽、粤、京、川、闽、湘、鲁、豫、扬、潮、清真及素菜等16个帮派的菜肴。
上海老饭店前身:荣顺馆
老城厢位于上海城东南,是上海城的起源地,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人口最稠密的地方。
老城厢里的旧校场路,北面直接对着城隍庙的出口。
上海老饭店的前身“荣顺馆”就开在旧校场路上,它是本帮菜的源头之一。
1875年,“荣顺馆”开业。
它代表了当时最地道的本地风味,虽然门面很小,当时只是个不起眼的单开间,饭堂里只有三张桌子,但是依旧挡不住前来吃饭的络绎人潮。
当时的“荣顺馆”经营的多是本地人极为熟悉的家常菜。
这些物美价廉的菜肴主要的服务对象是黄包车夫、码头工人和普通市民。
“荣顺馆”天天顾客盈门,生意非常兴隆。
随着时间的推移,饭馆开始发展壮大,铺面
扩大到两层的楼面。
食客因为经常光顾,就称其为“老饭店”,这就是“老饭店”之名的由来。
本帮菜的另一个源头:德兴馆1883年,“德兴馆”创立,最初经营的也是家常菜,顾客为普通市民。
随着城市发展,“德兴馆”的生意日渐兴隆,开始扩大楼面,邀请名厨,菜品走精致化和高档化路线,因此吸引了不少达官贵人的光顾。
在名厨们不断发展和改良下,“德兴馆”创制了一批特色菜肴:白切鸡、糟钵体、鸡圈肉、腌笃鲜、扣三丝、虾仔大乌参……成为当时本帮菜的“大本营”。
取二者之精华——上海老饭店应运而生上海老饭店继承了“荣顺馆”菜肴的制作秘籍,吸收了“德兴馆”菜肴的制作精华,是本帮菜的集大成者,以精细考究的食材和口味醇正的菜肴在沪上餐饮业中独占鳌头。
下期预告:·想知道上海老饭店的地处位置有什么特殊的说法吗?·想知道老饭店的“沪城八景”包房有怎样的老上海风情吗?·想知道老饭店烹饪本帮菜的独门灶具是什么吗?·想知道沪上“厨神”任德峰和老饭店之间的深厚渊源吗?·想知道老饭店的红烧河鳗作为最有特色的本帮菜入选日本演示交流的趣闻轶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