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陆庆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其基础性主要表现在它的工具性方面:一是人们生活交流、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二是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工具性也就要求他的学习者通过语文的学习,达到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而语丈阅读教学在这种基本能力的形成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从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人们一直在对阅读教学进行着探索,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语文阅读教学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弊端。

社会的发展,语文改革的需要。

要求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语文阅读教学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渠道,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重头戏,一直吸引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探索,而且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我们更应看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鲁迅先生就曾把学习语文比之为走一条暗胡同,说千百年来人们并没有根本掌握好语文的规律,人们只是在暗中前进。

目前,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在指导思想上并未完全打破和超越传统教学观念的局限,在学习目标上仍然注重继承型人才的塑造,忽视了开拓和创造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改革在语文方面见效不大,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使许多语文教师圆于狭隘的功利性教学观念。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授课目的单一。

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仍然没有摆脱"为考试"面授课的怪圈。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仍然按照考试的要求向学生强制灌输所谓的"知识点"。

每一堂课的主要目的也是要求学生掌握住某某具体的知识,授课目的单一,忽视了语文这门学科的丰富内涵,以及语文学科丰富的趣味性,社会性被单一性所代替。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学习语文当作一门任务来完成,学生失去了兴趣,也便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条件。

教学方式单调。

目前,大多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仍然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从字词到段落再到内容分析再到艺术特色,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法初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法初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法初探【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各有要求但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其中,阅读是语文的基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因此,本文就如何开展语文的阅读教学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法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我们要摈弃单纯的把它当作一门工具学科。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学了九年语文,一部分学生阅读品味低,阅读能力低,不会读书,不爱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课中老师肢解性地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师生沉溺于应试教育的泥潭,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丧失了创新的能力。

二、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互动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阅读文本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直接发送信息给学生;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接受来自阅读文本和学生的信息。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既接受教师和阅读文本发来的信息,又是信息输出者,向老师输出信息,而阅读文本是教与学的中介。

在思考、探究如何使课堂阅读教学既成为学生体验作品、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又显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新课标的教学指导,构建一个互动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这种互动的阅读教学方式能使这三者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实现课堂阅读教学的显著效果。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辛辛苦苦,而学生依赖性越来越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日渐消失殆尽。

互动课堂阅读教学改变了以往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具有多向的、三维互动的特点。

该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意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三、培养良好的课内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利用好宝贵的45分钟时间,达到阅读的教学目标。

细心观察我们周围的语文教师,就会发现有些教师仍然在课上只注重对文本的分析和讲解,而忘了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摘要:阅读,是获取信息、了解历史、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阅读,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水平,使阅读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工作获取成功的不竭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的重点词、句、段,抓住课文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反复读,认真思,仔细品,使学生会其意,感其情,领其法,晓其理阅读,是获取信息、了解历史、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特别是现在面对全球化趋势,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只有多读书,多获取知识,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阅读,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水平,使阅读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工作获取成功的不竭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

一、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因此,教师在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应该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让学生热爱阅读,就要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教师要相对减少对课文的讲析,应在学生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

教师还要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他们感兴趣的文章,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人类的文化底蕴,人文内涵集中体现在经典的传世名著中。

语文教材从这些卷帙浩繁的书海中撷取的文质兼美的篇章,将对学生的精神情操有着巨大的熏陶感染作用。

这些经典的作品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将其中丰富的人文性转化为个人的素养。

对这些人类文化精华的阅读,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自我判断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又能让学生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在今后的实践中促进人类社会文明风尚的发展。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将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借助某种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们能够自主的感受、欣赏以至热爱上语言文化的魅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学习的引路者。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求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就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下面对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此《纲要》为新课程改革指明了基本的教学方向。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是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在分享彼此之间的思维、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之问的情感、体验和感悟,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阅读的界定是:“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

”课程标准对阅读的理解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从两者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的新理念突出表现在“对话”上。

“对话”这一理念,是以交流为基础的。

语文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在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交流。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首先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领悟文章作者感情的能力。

其二,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思维方式。

每个学生因为受诸如生活经验、个性气质等因素差异的影响,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也差异很大,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个话题的理解常常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对阅读教学进行评价时,以“标准答案”判分,强求结论统一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高效阅读教学初探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高效阅读教学初探

初中文言文高效阅读教学初探杨柳中学方春霞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今天,文言文这块“世袭领地”上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其原因是由于年代的久远,语言本身的变化发展,以及语言环境的不同,文言文阅读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偏重字词句的详细讲解与死记硬背,偏重于对文章内容进行先入为主的分析,而严重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研究与品味,忽视了学生的自身体验与欣赏过程,因而使文言文的学习变成了老师腻、学生烦的“困难大户”。

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这种现状,让学生能够轻松的、愉快而又高效的学习文言文,我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的一些拙见写出来,期待各位专家以及同行的批评和指正。

一、交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创新,合作竞争相结合,这是实现课堂高效的有效途径。

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让学生充分体会主动学习带来上的愉悦和欢乐。

根据文言文本身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文言文,比其他任何一类文章的预习都更为重要。

文言文预习的关键是依靠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同时让学生学会将文言字词句进行归类,同时借助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分析课文内容领会精神实质,学到知识的同时领略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魅力。

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教师及时帮助释疑,并适时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断建立起自信。

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读注解。

置注解于不顾,上课只会一门心思地记录老师的讲解,结果,教师讲得积极性越高,学生记得被动性越强,学习的过程也就越苦闷,成绩当然也提不高。

布卢姆说:“据我们看,如果学生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

反之,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中受到挫折,但我们相信,如果学生对一项任务极为厌烦的话,他们迟早都会放弃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10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10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10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前普遍存在阅读教学"无序'的状况,如何解决这一课堂教学难题,将是建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为了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从而更好地研究学生的读,有必要就构建"有序'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段力佩先生提倡的"茶馆式'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读是基础,通过充分,自主的阅读活动,学生才有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于是再讨论,通过对话以群体经验为参照进一步改个体的经验。

讲,不过是按需而行。

练,是巩固深化,初步使用"茶馆式'课堂教学,感觉可能有点"乱',但这种"乱'的背后却有内在的"序',这个序就是学之序。

那么,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应在继承段力佩先生倡导的"茶馆式'教学模式上加以改进,分三步整体推进,有待交流与探究。

第一步,速读课文,整体式概括,教师精心选择课文中重点语段让学生用朗读的方式速读课文;并且提示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咬字发音,还要注意重音,速度和情感。

作为教师,我们都能理解这样做的意图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

然而,作为初中学生,赏析一篇新的文学作品,按教师的要求就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阅读活动的技术层面上来,就能把本来是隐性的阅读自我监控活动变成了显性的强控行为;本来应该是属于主要位置的体验和感受必然受到干扰,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体验也自然而然地被化了。

适当给学生留下自己体验、感受、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用很短的时间去默读,概括课文内容,完成这一认识目标。

第二步,在尚未形成学生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教学活动进入第二步,寻读课文,板块式积累,学生在寻读课文时,自主探究,美词佳句赏析,写作方法练习,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表达方式等变书本经验为自己的生活体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摘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而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势在必行。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及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更新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期达到提升初中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落到实处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

而在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的今天,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

因而,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初中生实际,采取措施实现学生真实的阅读,成为我不懈努力的方向。

我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做法如下:一、突出初中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课堂互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而阅读教学中互动是必不可少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阅读课我们常见的课堂交流形式是教师主讲,学生接受,与实际意义上的讨论相距甚远;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告知、讲授,学生的聆听,记录,教学成了简单的知识复制,而无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讨论,更无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探讨;讨论变成了公开课上的一种装饰、点缀,只不过使学生为传授者的教学增加环节,作为铺垫形式桥梁,使我们的课堂流程顺畅一些、教学过程顺利一些……这些情况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主体的感受,只是成了老师个体的阅读体验和理解,问题都是老师的问题,感受也是老师的感受,学生只是被动地倾听和接受。

教师因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占有优势,常常主宰学生的对话;学生中的优势群体垄断对话,而大部分学生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和错误,不敢说出所想所感,成为忠实的听众。

除此霸权式的方式,另一种是无所依据的“民主对话”,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既然是民主的,就应该放弃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无所依据的炒热课堂,结果一节课下来一无所获,无法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热度。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把课堂延伸到课余,文本的阅读要与学生的认知实际联系起来,加强课前的知人论世的了解,与之相关的资料补充。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阅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作为根本宗旨。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另外,阅读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熏陶和积淀,以及培养学生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见,培养学生阅读的重要性,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搞好阅读教学呢?
我认为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对于阅读教学,我们既要让学生领悟到作品的思想情感,从而熏陶学生道德情操,又要让学生掌握到一定的写作艺术技巧,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作品语言的精妙,潜移默化地提高其驾驭语言的能力。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偶有心得,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根据需要采用恰当的阅读教学法,在阅读教法中根据不同需要,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阅读教学方法。

1. 比较阅读法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

”生活中有黑才有白,有丑才有美,有恶才有善,而在语文教学中,判断语言文字的优劣,领略作家作品的不同风格,这一切都可借助“比较阅读”这一手段,得以很好的实现。

如何发挥比较阅读的作用呢?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1.1 句子的对比。

要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优美语句的绝妙之处,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陆庆
发表时间:2019-08-05T15:55:46.7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作者:陆庆
[导读] 摘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广西靖西市禄峒镇荣劳初级中学
摘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中语文教学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中语文教学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此,我就初中阅读教学发表几点粗浅见解: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

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比如提出这样的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

”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办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将会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

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哪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挖掘课外阅读资源
课外阅读是学生们求知、启智的重要平台。

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确立合理的课外阅读取向,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不能让“轻阅读”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更不能滥读一些腐蚀学生思想的低级趣味的劣质书。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

”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坏书也会引人误入歧途。

可见读书,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

可现实生活中学生并没有那么多好书,也不明确哪些书适合自己。

首先是引导学生去读原著。

因势利导读长篇名著阅读,可以通过精彩片段赏析强化学生阅读兴趣。

有些课文是长篇名著的节选,学这些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

利用班会课推介优秀书报、期刊、读书网站,如《语文报》、《中学生阅读报》、《读者》、《杂文选刊》等。

利用校园网、广播室等向同学们推荐精品少儿读物。

这些图书可以是散文、杂文、诗歌、科普读物、名人传记等传统精品,如《科学博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四大名著等。

其次是进行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就是从课内文章出发,从某个角度出发,进行扩展比较式阅读,为课文找到有关比读的其他文章,就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找到主题上、题材上、写法上、内容上、语言表达上具有相同相异特点的课外材料,在课堂或课外与课文联系在一起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我的做法是为课文找“朋友”,有时候是教师找,复印下来与课文比较阅读;有时候要求学生自己去找,通过查找资料,让每位学生自主为教材找到一位“朋友”,并在小组中说出找到这位“朋友”的理由。

让学生主动寻找,能培养学生略读、精读的能力,也能训练学生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主流、激发思维的习惯。

从认识的一般规律看,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最后进入到更高层次上的认识,在一气呵成读到底中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在语文阅读训练中,笔者经常遇到学生“滞读现象”,学生一看到文章篇幅较长或语言信息传达的事物皆为新生事物而有陌生感时,学生往往产生烦燥不安情绪,导致学生读不进去或“走马观花”,这也是阅读兴趣不高的表现。

如果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却无所察觉而津津乐道于答案的分析或忙于赶进度,这样的训练是不会有收效的。

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养成一气呵成读到底的习惯——要有耐心、一丝不苟地通过阅读感知全文的有用信息。

在平时阅读训练时,拿到一篇文章,不管篇幅长短,首先要有时间限制,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一气呵成读到底,哪怕有不认识的字,不明确的句,都可以“跳过去”一气读完,达到迅速整体感知全文大概内容的目的
2、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习惯。

阅读是有方法的,把这些方法变成习惯,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了。

“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关键性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

《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那么,课外阅读不但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且也是个性化的自由阅读过程。

学生如能把自己与作品、作者之间心灵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个中滋味随时记下,这就是心得,也是一种创作。

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

3、培养学生养成小结整理的习惯。

这一习惯往往被初中生忽视,阅读过后不会加以小结整理,故而影响了阅读效果。

笔者以为小结整理是阅读过程的补充和延续,对阅读有巩固提高作用。

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

语文教师,更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进行指导,教会他们如何广泛阅读,作好阅读梳理小结,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

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到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

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
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摸索阅读教学规律,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严谨求实的训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养成好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