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说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定风波》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

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定风波》选自xx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本篇课文是一首宋词,作者苏轼通过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路上遇雨这一件小事,展现了其乐观、旷达,超脱、释然的心境。

当从字词句意出发,结合意境,反复吟咏,体会旷达、乐观面对人生风雨的人生哲理。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首宋词,因而重心在诵读上。

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结合知识储备,反复朗读,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意境。

3.把握词中作者的豁达胸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四、说教学重难点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

我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意境,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词人淡定洒脱的形象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通过回顾苏轼的诗句来导入:“十年生死两茫茫”,他是执着专情的丈夫,“老发聊发少年狂”,他是意气风发的猎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是思乡思亲的游子。

那他是谁呢?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说课稿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说课稿

专论平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说课稿□钱睿一、说教材,研读文本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阅读鉴赏”第二单元选录了传诵千古的宋词名篇,这八首词可称为“婉约”派(柳、李)和“豪放”派(苏、辛)的经典之作。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是在谪居黄州期间创作的,后者通过“沙湖道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感发抒怀,以小见大,于闲适中见旷达,在寻常处显人格。

全词篇幅虽短小,文字洒脱,寄寓尤深。

节奏感和音乐性是诗词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首《定风波》,很适合作为体会声律之美的范例,值得反复吟咏。

作品表达了特殊境况中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强烈的主观情志,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联想、想象还原,从而完成赏析。

侧重引导学生细细咀嚼词语,将此作为教学的着眼点。

二、说学情,明确定位按照一般进度,这首词的教学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

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他的创作成就、人生经历有基本的了解;赏析过《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对作者贬谪黄州的写作背景也并不陌生。

因此,单从字面上粗略理解,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很容易读出来,学生对这首词的整体感知应该没什么难度。

诗词赏析是慢工出细活的脑力劳动,忌讳笼统、贴标签和概念化。

阅读停留在浅层滑行的层面上,大而化之、“不见树木,只见森林”,是当下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由学情确定合适的教学定位,引导他们揣摩节奏、咬文嚼字,真正读懂作品内容,感受其深刻的思想价值和独有的艺术魅力。

对苏轼来说,这首作品具有“精神突围”的非凡意义,清人陈廷焯认为它是“此老平生第一绝诣”。

三、说目标,落实重点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古诗文教学应充分唤起学生的言语意识和审美意识,通过反复吟咏、咀嚼词句,调动联想与想象,走进作品创设的鲜活情境,读出滋味,领悟内涵。

这首词语言轻松,写得诙谐幽默,节奏感强;“谁怕”“微冷”“归去”等三处二字短句与其他的七字句配合,平仄相间,显得跌宕起伏,跳荡轻快。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面对困难、挫折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2. 诗中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中深层次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熟悉的古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2. 简介《定风波》的背景:东晋时期,作者陶渊明身处乱世,追求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由;3. 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定风波”,提问:诗中的“风波”指的是什么?作者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情感?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情感;2. 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生僻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3.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 各组挑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如诗中的“风波”寓意人生困境,作者以“定风波”表达自己面对困境的豁达态度等;3. 讲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诗文中的时代精神。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诗文;2. 选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让学生进行模仿创作;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全面理解《定风波》的诗意、情感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中语文《定风波》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说课稿各位教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

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等方面来举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定风波》选自人教版必修四其次单元第五课,本篇课文是一首宋词,作者苏轼通过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路上遇雨这一件小事,展示了其乐观、旷达,超脱、释然的心境。

当从字词句意动身,结合意境,反复吟咏,体味旷达、乐观面向人生风雨的人生哲理。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向的同学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二班级的同学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规律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首宋词,因而重心在诵读上。

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纳诵读,感悟的办法举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进展逻辑,以及新大纲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结合学问储备,反复朗读,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意境。

3.把握词中作者的豁达胸襟,正确面向人生中的风雨。

四、说教学重难点一节课惟独短短的40分钟,老师若在处理教材上四平八稳,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

我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意境,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触词人淡定洒脱的形象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五、说教学办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积极权交给同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同学采纳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研究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应当简单,既要贴近同学,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纳的导入是通过回顾苏轼的诗句来导入:"十年生死两茫茫',他是执着专情的丈夫,"老发聊发少年狂',他是意气风发的猎手,"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他是思乡思亲的游子。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定风波》。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提醒大家关注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2. 提问:大家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具备哪些特点?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逐句解析《定风波》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文学鉴赏方法讲解(10分钟)1. 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意象分析、情感分析、手法分析等。

2. 示范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定风波》中的具体诗句。

3.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背诵《定风波》。

2. 请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2.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和鉴赏。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文,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默写《定风波》。

2. 请学生选取诗中的一个意象,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七、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讨论。

2. 讨论诗句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诗句对整体诗歌意境的影响。

八、分享与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定风波》说课稿 (1)

《定风波》说课稿 (1)

《定风波》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定风波》是吉林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规划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篇作品。

第四章内容包括宋词、散文和元曲。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历史时期,加之宋代微弱的国势,文人忧患意识极其深厚,本章所节选的内容多属于宋代爱国词人的代表作品。

本章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词特点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掌握词的鉴赏方法、品味作者的主观情感并达到学以致用的实践目标。

《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采用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展现出作者旷达豪放的文人形象,表现出作者超凡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理想。

全词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作者的精神追求。

二、说学情: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文学为生活、自我服务的作用。

作为民航服务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但承受能力需要提升;同时因为职业院校的自身特点,让一个在校生过渡到一个职业人和社会人的时间极其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提升他们的承受能力、如何认知理想和现实的最小差距、如何面对职场和个人得失都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教学任务。

三、说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材目标设置、教材培养方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次说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诵读作品。

(2)了解本词写作背景和苏轼生平。

该教学目标的设置既是“知人论世”的体现,引起学习兴趣,也是为教学重难点做铺垫。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定风波》说课稿1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习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习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

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面对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3. 苏轼的思想内涵和时代背景的关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苏轼的生平事迹,引入《定风波》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翻译诗句,感知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旨思想和苏轼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人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3. 调查苏轼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与《定风波》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等环节,使学生对《定风波》有了深入的理解和鉴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够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苏轼的文学地位和人生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提高了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说课稿
贵阳市白云区第二高级中学李晨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定风波》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阅读教材。

文本中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苏轼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不畏坎坷,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情怀。

在学习文本时,我将引导学生学习苏轼在困难坎坷面前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为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也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加深对以苏轼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把握词作的基本内涵及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析和探讨体会词中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比较感受苏轼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词作内容,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在比较和赏析中领会作品的精神内涵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在高一阶段, 学生在必修一学习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学生们对苏轼这位词人并不陌生, 而高中阶段也是学生们遇到抉择和人生逆境更多的阶段, 这首词对于引导他们面对人生困境有着一定的意义, 因此, 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人情感的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朗诵法、问题导读法、比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因为是诗词鉴赏课程,所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朗读法会贯穿课堂的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而这首词作短小精悍且字面意思并不难读懂,所以我不会按照传统串讲的方式去解读,而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学案上的阅读助读提示,一步步梳理文意。

另外,诗词间的比较是很有必要的,但比较时会产生一些阅读理解的困难,因此我也会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

四、说学法
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朗诵、学案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参与学习
预习对于教学很有必要,我采用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另外,让学生在预习时,查阅相关资料,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课堂上,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在教师的主导下,一步步深入文
本,共同赏析作品。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教师多媒体出示材料,说导语:读过材料你一定猜出了这个千古奇才便是苏轼,而他不仅为古人仰慕,更为今人倾倒。

我们学过他的很多诗篇(教师引导,学生齐背),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苏轼,走进《定风波》,又一次品味他的精神况味。

【朗读初识】
让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指名朗读等方式,初步梳理字面意思,整体感知作品大意。

【小序解读】
引导学生自主掌握小序内容
【文本分析】
教师出示助读问题,引导学生先自主学习文本内容,再师生共同探讨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一起解决赏析过程中的问题,不断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

赏析中伴随着朗读,朗读中体会作品内容
【品味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词中的人物形象,并且结合词句进行分析,既总结了文中的形象,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深入研讨】
在前期预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知人论世”,进而通过不同作家之间的作品对比,合作探究作品,深入鉴赏苏轼的精神内涵。

【拓展探究】
让学生当堂写出最想与苏轼说的话,既是进入作家作品的另一种方式的,也是考查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途径。

【课外延伸】
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练笔,这应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课堂延伸和作业形式。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为脉络式板书,通过板书来串联课堂的重点内容,也让学生透过板书深化对作品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