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平衡教案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1.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
了解化学平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
2. 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 教科书、教学课件、实验仪器和试剂。
2. 备好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对化学平衡产生兴趣。
2. 教学: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性质和相关计算方法。
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3. 实验:进行关于化学平衡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培养其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的能力。
4. 讨论与总结: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引导学生思考。
5. 作业布置:布置化学平衡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馈1. 课后作业的批改与讲解。
2.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感受和问题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平衡的概念2. 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3. 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七、课后拓展1. 让学生通过相关化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2. 带领学生多角度地了解化学平衡对实际生活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1. 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
以上是一份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范本,希會对您有所帮助。
化学平衡高中化学教案中公

化学平衡高中化学教案中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掌握化学平衡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了解平衡体系的偏移方式与平衡常数的特性。
2. 过程与方法:注重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通过讨论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化学平衡的知识,了解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实验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化学平衡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 掌握化学平衡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4. 了解平衡体系的偏移方式与平衡常数的特性。
三、教学方法1. 通过实际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高学习积极性;2. 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3.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和数据,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a.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b. 化学平衡的特点。
2. 化学平衡的条件和影响因素a. 平衡常数的定义;b. 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c. 平衡移动规律。
3. 化学平衡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a. 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推导;b. 平衡常数计算方法;c. 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4. 平衡体系的偏移方式与平衡常数的特性a. 平衡体系的偏移方式;b. 平衡常数的特性及应用。
五、教学效果评价1. 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等。
2. 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3. 学习总结:通过讨论与总结提高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
高三化学总复习化学平衡教学案-人教版

高三化学总复习化学平衡教学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化学平衡的含义2.熟练运用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原理解决化学平衡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化学平衡的概念2.平衡常数和反应系数3.化学平衡原理4.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5.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6.化学平衡的计算题和实验题分析三、教学重点1.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原理2.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四、教学难点1.化学平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实际问题中应用平衡常数计算五、教学方法1.讲授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先进行讲述,再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分享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2.展示实验和设想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求证,建立完成实验的思想,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3.多媒体教学,展示化学反应原理、平衡计算题讲解等,以图像化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
六、教学流程1.学习前导入(10分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什么是化学反应?为什么学习化学平衡很重要呢?2.观摩实验(10分钟):教师示范实验、反应原理的讲解。
3.理论学习(70分钟):分为三个部分,化学反应的概念、平衡常数及其计算方法、平衡常数的应用。
4.讲解实验题(20分钟):教师选取实验题,进行讲解。
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5.学生自学小结(10分钟):学生进行课堂笔记整理,可以再提问。
6.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七、教学时间分配授课时长:2课时(120分钟)八、教学评价1.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明确化学平衡的基本定义、特点和特性。
2.学生能够准确计算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及根据不同的条件改变平衡常数。
3.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在化学平衡问题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4.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5.学生疑惑解答,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能进行展示交流。
以上就是高三化学总复习化学平衡教学案-人教版,希望能对学生学习有所帮助。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化学平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平衡的有关计算(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l I2与0.02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lHI生成。
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c始/l/L 0.01 0.05 0c变/l/L x x 2xc平/l/L 0.0150+2x=0.015 l/Lx=0.0075l/L平衡浓度:c(I2)平=C(I2)始-℃C(I2)=0.05 l/L -0.0075 l/L=0.0425l/Lc(H2)平=0.01-0.0075=0.0025l/Lc(HI)平=c(HI)始+℃c(HI)=0.015l/Lw(H2)=0.0025/(0.05+0.01)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例2 02lCO与0.02×100%=4.2%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l/(L·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0.003l/(L·in)×2in=0.006l/La=℃c/c(始)×100%=0.006/0.01×100%=60%【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
2023年高三化学平衡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高三化学平衡教案(精选3篇)教案1:化学平衡的原理与应用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化学平衡的判断条件和计算方法;3. 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和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 化学平衡的判断条件和计算方法;2. 化学平衡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20分钟)a.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b. 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2. 化学平衡的判断条件和计算方法(40分钟)a. 理解化学平衡的判断条件;b. 掌握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
3. 化学平衡的原理和应用(40分钟)a. 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b. 掌握化学平衡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特征、判断条件和计算方法。
2. 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化学平衡的实验观察,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3. 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参与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上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高中化学教学资源。
教案2: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与平衡常数一、教学目标:1. 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2. 了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掌握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平衡态浓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2. 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平衡态浓度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30分钟)a.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b.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c.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 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0分钟)a. 平衡常数的定义;b.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c. 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
3. 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平衡态浓度的方法(40分钟)a. 利用平衡常数计算未知浓度的方法;b. 利用平衡常数计算浓度变化的方法。
高中化学高考精品备课教案: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含答案)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 1.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
2.认识化学平衡常数是表征反应限度的物理量,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3.了解浓度商和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方向间的联系。
4.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5.学生必做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化学平衡状态 2023湖南,T13;2023上海,T23;2022湖南,T16;2021天津,T16;2020 北京,T10;2020年1月浙江,T21;2020上海,T20;2019年4月浙江,T17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记住浓度商、平衡常数等重要概念的表达式;能基于平衡常数解释平衡移动的规律;能基于K 与Q c 的关系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及平衡移动的方向化学平衡常数及化学平衡移动 2023上海,T24;2023年1月浙江,T19;2022全国甲,T28;2022广东,T13;2022年6月浙江,T19;2021北京,T10;2021海南,T8;2021辽宁,T11;2020天津,T12;2020江苏,T15命题分析预测1.利用平衡常数K 与Q c 的关系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及平衡移动的方向,是分析等温条件下平衡移动问题的基本思路,越来越受到重视。
2.预计2025年高考会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在生产、生活、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考生应予以重视1.学科观点与视角(1)速率与限度相结合视角结合化学反应速率(瞬时速率)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状态)及限度的改变(平衡移动)。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视角①单变量与多变量。
通常以控制变量(单个变量)的方式进行理论分析,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多种因素(多个变量)共同影响,因此需要在对单个变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②动力学与热力学。
动力学和热力学在理论上是分开分析的,但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综合考虑外界因素对速率和转化率等方面的影响。
高中化学平衡理论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理论教案
主题:化学平衡理论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了解平衡位置受影响因素等内容。
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教学步骤:
一、导入(15分钟)
向学生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平衡的现象发生。
二、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20分钟)
1. 介绍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不再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
2. 讲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3. 解释平衡位置移动的过程,引入平衡常数的概念。
4. 讲解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三、练习和讨论(30分钟)
让学生进行练习,计算不同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加深他们对平衡常数的理解。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因素会影响平衡位置。
四、总结(15分钟)
总结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强调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五、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复习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方式:讲解、练习、讨论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教材
教学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来评估学生对化学平衡理论的掌握程度。
高中五大化学平衡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平衡的概念2. 化学平衡的特点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4.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5.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2.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碳酸饮料、食盐等,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平衡现象。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解1. 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达到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显著变化的状态。
2. 讲解化学平衡的特点:可逆性、动态平衡、平衡常数等。
3. 讲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
4. 讲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三)实验探究1. 实验目的:验证化学平衡的存在和影响因素。
2. 实验步骤:观察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观察反应前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改变温度、浓度、压强等因素,观察化学平衡的变化。
3.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四)案例分析1. 举例说明化学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
2. 分析案例中的化学平衡原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平衡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及移动原理。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了化学平衡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及移动原理。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化学平衡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高三化学平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复习和强化对化学平衡状态标志的认识、对同一平衡状态的判断;勒沙特列原理的广泛应用,以及化学平衡计算知识。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应用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移动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化学计算中的另类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化学平衡概念的深刻讨论,使学生建立平衡思想,并能广泛应用于一定条件下的可逆过程中。
科学品质:通过化学平衡例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认真的审题习惯,多方位的或换位的思维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通过对化学平衡理论的复习,培养学生学会讨论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化学平衡概念的深刻剖析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一、建立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提问】我们根据什么可以来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一任意可逆反应:mA+nB pC+qD,是否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学生活动回答:一定条件下。
①正逆反应速率相等;②平衡混合气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不变。
【过渡】还有哪些衍生出的因素也可以是建立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讨论题:例1 在恒温下,密闭容器中的可逆反应:2SO3(气)2SO2(气)+O2(气)可用来确定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改变B.单位时间消耗1molSO3同时生成1molSO2C.单位时间消耗1molSO3同时消耗1molSO2D.容器内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发生变化例2 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不能表明可逆反应A(固)+2B(气)C(气)+D(气)+Q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C.B的物质的量浓度D.反应放出的热量【讨论引导】从化学平衡概念的本质及它的外延去讨论和判断,但需注意题中可逆反应的特征、物质的状态。
讨论:回答例1中可逆反应在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相等,故可以通过容器内压强不再改变来确定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A正确;B选项只描述了正反应速率,C正确。
回答:例1未指明密闭容器的体积固定,对于体积可变容器,达平衡与否,容器内压强均不会改变,A不正确。
回答:例2中容器的体积虽然固定,但可逆反应在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相等,混合气体的总体积不变,达平衡与否,容器内压强均不会改变,A选项不正确。
由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B选项也不正确。
回答:反应物A为固体,达平衡前后气体质量不相等,B选项正确。
回答:密闭容器的体积固定,虽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但反应过程中成分气体的物质的量在改变,浓度在改变,所以C选项正确;正反应为放热反应,D选项也正确。
【评价】例1中的A、B、D三个选项均不正确,只有C正确。
例2中只有A选项不能表明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小结】化学平衡的判断(标志)1.从反应速率:v正=v逆来判断。
①正逆反应的描述:同一物质消耗和生成反应物和生成物消耗或生成②速率相等:同一物质速率的数值相等不同物质速率的数值与系数成正比即相等2.从混合气体中成分气体的体积分数或物质的量浓度不变来判断。
3.从容器内压强、混合气体平均分子量、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反应的热效应不变等来判断,与可逆反应中m+n和p+q是否相等,容器的体积是否可变,物质的状态、反应过程中有无明显的热效应等因素有关,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同一平衡状态【提问】从化学平衡的概念出发,化学平衡的建立与哪些条件有关回答:反应温度、压强、物质的量浓度。
【过渡】对于同一可逆反应,如果反应的起始态不同,所达到的平衡状态,是否相同呢讨论题:例1 可逆反应3H 2+N22NH3,在一固定容积的容器内,500℃Fe为催化剂,三种不同的初始态:①3molH2、1molN2,②2mol NH3,③ mol H2、 mol N2、1mol NH3,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NH3的体积分数是否相同例2 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温度,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A(气)+B(气)2C(气)。
已知加入1mol A和2mol B达到平衡后,生成amol C,此时在平衡混合气体中C的摩尔分数为R。
若在相同的条件下,向同一容器中加入2mol A和4mol B,达平衡后的C物质的量为多少此时C 在平衡混合气体中的摩尔分数与R的关系【讨论引导】注意例1、例2中相关可逆反应的特征。
在讨论例2时,可将浓度的改变转化为容器体积的改变,从而由平衡移动的角度分析。
讨论:回答:例1,温度相同,容器的体积相同(即压强相同),虽然起始态不同,将②③转换后与①中反应物的初始浓度相同,所以对同一个可逆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所达到的平衡状态是同一平衡状态。
即三种不同的起始态的平衡混合体系中NH3的体积分数相同。
回答:例2,由于可逆反应的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在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充入2molA和4molB,就相当于把第一个起始态容器的体积减小到原来的一半,但由于压强不影响该反应平衡状态,所以,达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为2a mol,C在平衡混合气体中的摩尔分数与R相等。
【评价】例1的答案正确。
对同一可逆反应的三种不同的起始态,在同一温度和压强下达到平衡,平衡混合体系中NH3的体积分数相同。
例2答案正确。
【小结】1.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只与反应的条件有关,与反应的过程无关。
2.在相同温度和相同体积的容器中,同一可逆反应:mA+nB pC+qD当m+n≠p+q,由不同的起始态均转换为从正反应开始的起始态,若反应物的浓度完全相同,则达到平衡时,为同一平衡状态;当m+n=p+q,由不同的起始态均转换为从正反应开始的起始态,若反应物的浓度比完全相同,达到平衡时,则为同一平衡状态。
三、勒沙特列原理的应用【讨论引导】什么是勒沙特列原理,在化学平衡中的具体体现有哪些回答(略)。
【复习讨论】讨论题:在密闭容器中有可逆反应:nA(气)+mB(气)pC(气)—Q处于平衡状态(已知n+ m>p,Q>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升温,[B]/[C]的比值变小②降温时体系内混合气体平均分子量变小③加入B,A的转化率增大④加入催化剂,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不变⑤加压使容器体积减小,A或B的浓度一定降低⑥若A的反应速率为v A,则B的反应速率为v A n/m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⑤⑥ D.③④⑤⑥【讨论引导】注意可逆反应的特点,改变条件后的平衡移动方向,以及题中涉及的化学量的概念。
讨论:回答:此可逆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的缩小反应,是吸热反应。
升高温度,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减小,平均分子量变大;B的浓度变小,C的浓度增大。
增大压强,使容器的体积变小,各物质的浓度应增大,但由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气体A、B的物质的量变小,生成物气体C的物质的量增大。
正确答案为B。
【评价】讨论的结论正确。
不仅应会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也应会判断平衡移动后的结果。
【过渡】对于其他平衡体系,如: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勒沙特列原理是否适用呢例题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石灰乳悬浊液存在下列平衡:Ca (OH)2Ca2++2OH-,当向悬浊夜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Ca2+数目减少B.Ca2+浓度增大C.溶液pH保持不变D.溶液pH增大【讲解】难溶物在水中存在着溶解和沉淀的可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当溶解的速率等于沉淀的速率,就达到了平衡状态,称为溶解平衡。
同化学平衡一样,改变条件,平衡被破坏而发生移动。
应用勒沙特列原理来分析例题中的问题。
【提问】在一定条件下,石灰乳悬浊液存在着平衡状态,那么对于溶液而言,是否处于饱和状态加入生石灰会发生什么反应对溶解平衡有什么影响倾听。
思考并议论。
回答:是饱和状态。
生石灰与溶剂水反应,虽然由于溶剂的减少,平衡会发生移动,但温度不变,Ca(OH)2的溶解度不变,所以溶液的浓度不变,只是溶质和溶剂的量改变。
A、C正确。
【评价】回答正确。
【结论】凡是存在可逆过程的变化,均会在一定条件下建立平衡状态,均可应用勒沙特列原理来分析解决平衡移动问题,但不能脱离该问题所涉及的概念。
四、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引入】在复习化学平衡的计算时,除了常规的计算方法,还应具备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以及常用的解题方法。
倾听。
1.极值思想例题:在一定条件下,将物质的量相同的NO和O2混合,发生如下反应:2NO+O2 2NO2,2NO2N2O4,所得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分数为40%,则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是 [ ]A.B.C.62D.31【分析】首先确定混合气体的组成,用常规方法解题。
【引导】由于第二个反应是可逆反应,故可以采用化学计算中常用的方法——极端假设法。
【启示】极端假设法常用在混合物的组成的计算中,同样也可以应用在可逆反应的有关计算中。
解题:混合气体是由O2、NO2、N2O4组成的。
(解题过程略)思考:回答:假设混合气体只是由1molO2和2mol NO2组成的,其平均分子量为;假设混合气体只是由1molO2和1 molN2O4组成的,其平均分子量为62。
但实际上混合气体是由O2、NO2、N2O4组成的,所以平均分子量应在二者之间。
A 正确。
2.代换思维例题:在一真空的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盛有1molPCl5,加热到200℃时发生如下反应:PCl5(气)PCl3(气)+Cl2(气),反应达平衡时,PCl5所占体积分数为M%。
若在同一温度和容器中,最初投入的PCl5是2 mol,反应达平衡时,PCl5所占体积分数为N%,则M和N的正确关系是[ ]A.M>N B.M<N C.M=N D.无法比较【分析】在同一容器中投入不同量的反应物,即反应物的浓度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把两个独立的平衡体系看成是在第一个平衡体系的基础上的平衡移动问题。
所以思考时应注意①浓度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②平衡混合气体的总体积数也在改变。
思考:提问:平衡移动时PCl5减少的量与投入的PCl5增加的量,哪一个大思考讨论:</PGN>回答:在同一容器中投入2molPCl5可相当于容器的体积减小一半,相当于对第一个平衡体系增大压强,使平衡向左移动,PCl5的量增大,B正确。
【引导】为了回避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思维代换,把浓度的改变代换为体积的改变,然后再代换为压强的改变。
【启示】当需要比较两个相同的可逆反应的不同平衡状态时,即可采用这样的代换思维方法:①转换为平衡移动问题;3.差量方法例题: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混合气中NH3的体积分数为25%,若反应条件不变,则反应后缩小的气体体积与原反应物体积的比值是[ ]A.1/5 B.1/4C.1/3 D.1/2【分析】根据平衡时混合气中NH3的体积分数为25%,可按常规计算方法列出方程后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