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液体和固体的物理性质

液体和固体的物理性质物质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形态,其中液体和固体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状态。
液体和固体在物理性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从分子结构、形状、密度、流动性和热胀冷缩等方面探讨液体和固体的物理性质。
一、分子结构液体和固体在分子结构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液体中的分子间距离比较大,分子之间以近距离互相接触,同时也有一定的运动自由度。
而固体中的分子间距离相对较小,分子通过离子键、共价键或金属键等结合在一起,形成有序的晶格结构。
二、形状液体和固体的形状也是它们的物理性质的一个重要表现。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随着容器的形状而改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而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不易变形,常常呈现出规则的几何形状。
三、密度液体和固体在密度上也有一定的区别。
液体的密度相对较小,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所以液体比较轻。
而固体的密度相对较大,分子之间紧密排列,所以固体比较重。
四、流动性液体和固体的流动性是物理性质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液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可以自由地流动和变形。
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适中,既能保持一定的结构稳定性,又能允许分子之间的相对移动。
而固体则具有比较弱的流动性,分子在固定晶格位置上振动,只能微小地发生变形。
五、热胀冷缩液体和固体在受热或冷却时的热胀冷缩现象也不尽相同。
液体在受热时,分子的平均热运动增强,分子之间的间隔扩大,导致体积增大,出现热胀现象。
而固体在受热时,分子振动加剧,但由于分子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所以体积变化较小,出现冷缩现象。
总结综上所述,液体和固体在物理性质上存在诸多差异。
液体的分子间距离较大,没有固定形状,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较小的密度;而固体的分子间距离较小,具有固定形状,流动性较差且密度较大。
此外,液体和固体在受热冷却时的热胀冷缩现象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深入了解液体和固体的物理性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液体和固体的性质

液体和固体的性质液体和固体是物质的三种常见状态之一,它们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和特征。
本文将探讨液体和固体的性质,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
一、液体的性质1. 定形和不定形:液体具有不定形的形态,容器的形状会限制液体的形状,但液体能够自由流动,填满容器。
2. 容积不变:液体的容积是固定不变的,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
这使得液体在测量体积方面非常实用。
3. 不可压缩性:相对于气体而言,液体的分子间距相对较小,因此液体相对来说是不可压缩的。
4. 表面张力:液体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力,导致液体表面呈现出张力。
这种表面张力使得液体在容器上形成凸起的曲面。
5. 容易流动:尽管液体的形态不固定,但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液体的分子可以自由地在容器内流动,这使得液体适用于许多实用应用,如输送和储存。
6. 握着杯子,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液体没有自己的固定形状,必须依靠容器的限制,并且杯子边缘也不定型的。
二、固体的性质1. 定形:固体具有固定的形态,其分子或原子通过张力紧密排列在一起,不易移动和流动。
2. 定容:固体的体积和形状是固定的,不受外界影响。
这使得固体在测量和建筑方面非常有用。
3. 高密度:相对于液体和气体来说,固体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较小,因此固体具有较高的密度。
4. 刚性:固体的分子或原子通过紧密的排列和相互作用力,使得固体具有一定的刚性和稳定性。
5. 融点:固体具有特定的融点,即物质在升高温度时从固态变为液态的温度。
6. 结晶性:固体的分子或原子通过有序排列形成晶格结构,表现出规则和有规律的形态。
这种结晶性使得固体具有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
三、液体与固体的异同1. 相似之处液体和固体都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具有一定的质量、体积和形态。
它们都受到分子或原子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但在程度上有所差异。
2. 不同之处液体和固体在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液体能够流动和扩散,而固体则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固体和液体的特性

固体和液体的特性固体和液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物质形态。
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行为,下面将详细介绍固体和液体的特性。
一、固体的特性1. 形状和体积固定:固体的分子间距离短,分子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固体保持着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无论固体如何移动或受力,都不会改变其整体的形状和体积。
2. 密度大:固体的分子相对密集,因此固体的密度一般较大,具有较高的质量。
例如,同样大小的固体与液体相比,固体通常比液体更重。
3. 刚性:固体具有较高的刚性,即固体在外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具有较强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
这使得固体在构建建筑物、生产机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 定形行为:固体在发生相变时一般呈现出定形行为,即由一个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个晶体结构。
这种定形行为使得固体在加工、制造以及材料设计上具有重要意义。
5. 热传导性能好:固体由于分子之间的近距离排列,热量可以通过固体内部的振动和传导快速传递。
这使得固体能够有效地传导热量,使得固体在工程中承担热传导的功能。
二、液体的特性1. 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液体的分子间作用力较固体弱,使液体具有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
然而,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无论液体如何倾斜或流动,其总体积保持不变。
2. 不易压缩:液体分子间的距离相对较近且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液体相对于气体而言不易压缩。
即使在受到外力的压缩下,液体的体积变化很小。
3. 流动性:液体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可以自由流动而不改变总体积。
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滑动使得液体能够流动,这种特性使液体在管道输送、润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 表面张力:液体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使得液体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弹性膜,产生表面张力的效应。
这种现象能够解释水滴呈珠状、蚂蚁漂浮等自然现象。
5. 蒸发与沸腾:液体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后,会逃逸出液体表面以气体形式存在,即发生蒸发。
当液体受热至一定温度时,液体内部的分子会迅速转变为气体,形成气泡,并伴随着沸腾现象。
液体与固体的性质与变化

液体与固体的性质与变化液体与固体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常见状态,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与变化方式。
本文将从物质的性质入手,依次介绍液体与固体的性质以及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一、液体的性质与变化液体是一种具有固定体积但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状态。
以下是液体的几个主要性质:1. 流动性:液体具有流动性,因为其分子间存在着较弱的相互作用力。
这使得液体能够在容器中自由流动和变形。
2. 不可压缩性:相对于气体而言,液体的分子间距更近,因此液体具有较小的体积变化。
虽然液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可以变形,但其体积基本保持不变。
3. 表面张力:液体的分子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引力,使得液体的表面呈现出一种类似于弹簧的张力,即表面张力。
这也是液体能够形成水滴的原因。
液体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一系列变化:1. 蒸发:液体在温度升高或者在较低的环境压力下,会发生蒸发现象。
在蒸发过程中,液体表面的分子能够克服吸引力,从而以气体形式进入空气中。
2. 沸腾:当液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液体内部的分子将大量脱离液体表面进入气态,形成气泡并迅速从液体中升腾,这个现象称为沸腾。
3. 凝固:当液体受冷到一定温度时,液体内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无法克服,使得液体转变为固体。
凝固是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
二、固体的性质与变化固体是物质存在的另一种稳定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以下是固体的几个主要性质:1. 定形性:固体具有固定的几何形状,分子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
在固体中,分子保持较小的振动范围。
2. 可压缩性:相对于液体而言,固体的分子间距更近,因此固体具有较小的体积变化。
固体的体积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和压强的改变。
3. 熔化与凝固:固体在受热到熔点温度时会发生熔化,固体内部的分子开始振动增大,并且逐渐脱离固体的结构。
相反,在固体受冷却到凝固点温度时,分子重新组合成有序的结构。
固体也会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各种变化:1. 升华: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热变化为气体,而无需转变为液体的过程称为升华。
液体和固体的性质

液体和固体的性质液体和固体是我们常见的物态,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本文将对液体和固体的性质进行探讨,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一、液体的性质液体是一种在常温下具有固定体积,能流动的物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液体的一些性质:1. 定体积: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无论外界施加怎样的压力,其体积基本保持不变。
这是因为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能够克服外压的作用。
2. 可变形:液体可以在容器内自由流动,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这是由于其分子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而且没有固定的排列方式。
3. 表面张力:液体呈现出一个特殊的性质,即表面张力。
这是由于液体表面分子受到向内的吸引力而形成的,使得液体在表面处呈现出一定的弹性。
4. 没有固定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够自由地适应容器的形状。
这是因为液体分子之间没有固定的排列方式,无法保持固定的形状。
5. 能扩散:液体分子具有较高的运动速度,能够通过扩散现象迅速弥散到周围空间。
二、固体的性质固体是一种具有固定形状和固定体积的物质,它的分子相互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力。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固体的一些性质:1. 定形状: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无论外力如何作用,固体的形状几乎不发生变化。
2. 定体积:与液体不同,固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不变形的同时也会保持不变体积。
3. 有弹性:固体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但在去除外力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4. 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具有明确的熔点和凝固点,当温度高于熔点时固体会熔化为液体,当温度低于凝固点时液体会凝固为固体。
5. 硬度和脆性:固体的硬度和脆性取决于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一些固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如钻石;而一些固体具有较强的脆性,如玻璃。
三、液体和固体的比较1. 形状和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适应容器的形状,而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 分子间距离:液体分子间的距离相对较大,而固体分子间的距离相对较小。
3. 流动性:液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可以自由流动,而固体则不具备流动性。
固体与液体的性质

固体与液体的性质固体和液体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常见状态。
它们在性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分子运动方式、形态、密度等。
本文将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两个方面对固体和液体的性质进行阐述。
一、物质的微观结构在理解固体和液体的性质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而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
1.1 固体的微观结构固体的微观结构特点是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分子或原子以紧密有序的方式排列。
固体的分子或原子振动幅度较小,只能在其固定位置附近作微小的振动。
在晶体固体中,分子或原子的排列十分有序,呈现出规律的晶体结构。
晶体固体具有明确的熔点和热膨胀特性,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形状。
例如,钻石、盐是晶体固体的代表。
而非晶体固体中,分子或原子的排列比较无规律,没有明显的晶体结构。
非晶体固体一般具有较高的折射率和良好的电绝缘性能。
例如,玻璃、橡胶是非晶体固体的常见代表。
1.2 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的微观结构特点是分子或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没有固体那样的明确的晶体结构。
液体的分子或原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自由运动,呈现出流动性。
液体的分子或原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吸引力使得液体具有一定的表面张力,而排斥力使得液体的分子或原子之间难以过于靠近,从而保持一定的相对稳定的间隔距离。
液体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可压缩性,相对于固体更容易受到外力的变形。
二、固体与液体的宏观性质固体和液体在宏观上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包括形状、密度、流动性等。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固体和液体的性质进行讨论。
2.1 固体的性质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能自由流动。
即使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固体也会保持其形状,不会流动。
由于固体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对固定,固体具有较高的密度。
固体的密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保持不变。
固体还具有较高的熔点,需要高温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输入才能将其转化为液体或气体。
固体的熔点主要取决于其微观结构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物态的变化:固体、液体、气体

物态的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物态的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主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这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变是由于物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变化所导致的。
下面将分别介绍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过程。
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的距离较小,分子排列有序。
固体的分子间作用力较大,使得分子只能做微小的振动运动,难以改变位置。
固体的熔点是指固体转变为液体的温度,通常情况下,固体的熔点比液体的沸点低。
固体的熔化过程是固体分子受热能作用,分子振动增强,逐渐脱离原来的位置,形成液体的过程。
液体是物质的另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够流动。
液体的分子间作用力较固体小,分子之间的距离比固体大,分子排列无序。
液体的沸点是指液体转变为气体的温度,通常情况下,液体的沸点比固体的熔点高。
液体的汽化过程是液体分子受热能作用,分子动能增加,逐渐脱离液体表面形成气体的过程。
气体是物质的第三种状态,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能够充满容器并均匀分布。
气体的分子间作用力很小,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分子排列无序。
气体的凝固点是指气体转变为液体的温度,通常情况下,气体的凝固点比液体的沸点低。
气体的凝固过程是气体分子失去热能,分子动能减小,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液体的过程。
在物态的变化过程中,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变。
固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称为熔化,液体转变为气体的过程称为汽化,气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称为凝固,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称为凝固。
这些相变过程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不同物质的相变曲线也会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物态的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变是由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所导致的。
通过研究物态的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为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液体与固体的物理性质研究

液体与固体的物理性质研究液体和固体都是常见的物质形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液体和固体的物理性质进行研究,并探讨它们的区别和相关应用。
一、液体的物理性质1. 表面张力: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表面现象。
液体的表面张力使得其表面呈现出尽可能小的面积,从而呈现出弹性和坚韧性。
例如,水滴在表面不太光滑的物体上可以形成球状。
2. 粘度:液体的流动特性。
粘度较大的液体流动缓慢,而粘度较小的液体则流动较快。
粘度与液体的黏度相关,黏度越大,粘度就越大。
3. 沸点:液体在常压下转变为气体的温度。
不同的液体具有不同的沸点,这取决于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
4. 密度:液体的质量和体积之比。
液体的密度通常比气体大,但比固体小。
5. 溶解性:液体溶解于另一种物质的能力。
溶解性取决于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固体的物理性质1. 硬度:固体抵抗形变和破碎的能力。
不同的固体具有不同的硬度,其中钻石被认为是最硬的物质。
2. 弹性:固体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的能力。
弹性可以分为弹性固体和塑性固体。
3. 熔点:固体转变为液体的温度。
不同的固体具有不同的熔点,这取决于固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4. 热扩散:固体在受热后,热量在其内部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传导。
不同的固体具有不同的热导率。
5. 导电性:固体对电流的传导能力。
金属固体通常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而非金属固体较差。
三、液体与固体的区别液体和固体在物理性质上有一定的区别。
液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不定形和较小的表面张力,而固体则具有固定的形状、良好的强度和较高的密度。
液体和固体在热力学性质上也有差异。
液体的分子可以自由运动,并且具有较高的熵值,而固体的分子通常处于有序排列状态,熵值较低。
四、液体与固体的应用液体和固体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1. 液体的应用:液体是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的重要原材料,例如制药过程中需要使用液体配制药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和液体的性质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本章虽然是选学教材,但作为热学知识的两种状态还是应该知道的,那就从“知道的角度教给同学们吧,这对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扩大知识面是大有好处的。
本章的知识可以多做一些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去观察,进而总结出规律的知识。
有些实验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引导学生进一步去研究,发挥其创新的能力,总结出规律。
指点迷津从大盐粒就可以看出晶体是有规则的几何形状,而石蜡则没有固定几何形状,你怎么捏,它的形状就按你预想的形状变化。
在做各向同性还是各向异性的实验时,同学们一定要自己做一下。
玻璃片要选显微镜的盖片,玻璃片上和云母片上要涂上一层薄薄的蜡,烤熔了放凉即可。
钢针要从背面加热,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晶体的各向异性的特性。
在研究表面张力时,书上的几个实验都不难做,你可以做一下,并分析一下为什么刺右边时棉线被拉向左侧,刺左边时棉线被拉向右侧。
若中间是个棉线圈,当你刺破线圈内的肥皂膜时,棉线圈被拉得圆圆的。
从这个实验可以说明液体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
最后给你个作业题:你把缝衣针放在水面上而不下沉吗?用此来看液面的表面张力多大啊。
浸润和不浸润对同学们来说也是非常熟悉的现象,将一滴水滴在玻璃上将出现什么现象?若滴在荷叶上又将如何?这就是浸润和不浸润,然后同学们可以讨论什么浸润什么?什么不浸润什么?最后再看看书。
毛细现象也可通过实验来观察,取不同粗细的玻璃管插入水中和水银中,可看到毛细现象,毛细现象的产生原因可参见教材211页倒数第三段的分析。
我们在初中已经研究过熔化和凝固,我们可以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对熔化过程、熔点和熔化热作进一步研究。
二、学海导航思维基础1.知道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又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例:在下列物质中,是晶体;是非晶体;其中属于单晶体,而属于多晶体。
①塑料;②明矾;③松香;④玻璃;⑤CuSO4·10H2O;⑥冰糖;⑦糖果;⑧单晶硅;⑨铝块;⑩橡胶。
分析:明矾是A1K(SO4)2·5H2O,而CuSO4·10H2O是硫酸铜的水合物,又称为绿矾(胆矾),冰糖、单晶硅;铝块是晶体、塑料、松香、玻璃、糖果、橡胶是非晶体。
在晶体中明矾、胆矾、单晶硅是单晶。
2.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例: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有差别,晶体都具有而非晶体,另外它们在的性质上也有所不同。
分析:晶体是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而非晶体则是没有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
晶体还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有的晶体导热性各向不一样,有的晶体导电性各向不一样。
总之晶体和非晶体的物理性质不同。
3.能正确说明各向异性和各向同性的含义例: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1)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2)多晶体具有各向同性;(3)非晶体的各种物理性质,在各个方向上都是相同的;(4)晶体的各种物理性质,在各个方向上都是不同的。
分析:以上4条都是正确的,但是要注意具体到某种晶体了,它可能只是某种物理性质各向异性较明显。
例云母片就是导热性明显,方解石则是透光性上明显,方铅矿则在导电性上明显。
但笼统提晶体就说各种物理性质是各向异性。
例:各向异性是用来描述:(1)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2)非晶体内部的物理性质与方向的关系;(3)多晶体的内部结构;(4)晶体内部的物理性质与方向的关系。
分析:各向异性是说明由于晶体内部的物理性质与方向有关的特性的。
4.能分析晶体和非晶体在性质上的不同例:判别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比较正确的方法是:(1)从外形上来判断;(2)从各向异性或各向同性上来判断;(3)从导电性能来判断;(4)从有无熔点来判断。
分析:晶体的最大特征就是各向异性和有固定熔点。
5.知道晶体内部微观结构的物理模型例: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是,依照一定的在空间中排列成整齐的行列,这种有规则的排列称为。
答案:分子、原子或离子规律空间点阵分析:晶体分为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四类。
6.知道某些物质具有多形性例:晶体的多形性,是因为有些物质能够生成几处。
如碳就有、等不同的形状。
答案:不同的结晶结构、金钢石、石墨7.能利用空间点阵的理论解释晶体特性产生的原因晶体外形的有规则和它在各向异性的特点都是由于晶体内部结构有规则的缘故,而非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的排列是不规则的,由于微粒的数目非常多,平均起来,各个方向的物理性质就相同了。
例:组成物质的微粒的空间点阵,可用来解释:(1)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形状,非晶体没有;(2)晶体能溶于水,而非晶体不能;(3)晶体的导电性较非晶体强;(4)晶体的机械强度不如非晶体;(5)单晶体的各向异性;(6)非晶体的各种物理性质在各方向上都相同。
答案:(1)、(5)、(6)。
例:关于晶体和非晶体,正确的说法是:(1)它们由不同的空间点阵构成的;(2)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是有规则地排列的,而非晶体内部物质微粒排列是不规则的;(3)晶体内部的微粒是静止的,而非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着;(4)在物质内部的各个平面上,微粒数相等的是晶体,数是不等的是非晶体。
分析:空间点阵是晶体的特殊结构,是晶体的一个特性。
所以(1)是错误的。
组成物体的微粒永远在作热运动,不管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所以(3)是错的。
非晶体就提不到什么层面的问题,即使是晶体各个层面也不见得相等。
所以(4)也是错的。
8.能利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例: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1)表面张力产生在液体表面层,它的方向跟液面垂直;(2)表面张力产生在液体表面层,它的方向跟液面平行;(3)表面张力产生在液体附着层,它的方向跟液面垂直;(4)作用在任何一部分液面上的表面张力,总是跟这部分液面的分界线垂直。
答案:(2)、(4)。
9.能利用液体表面张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在以下事例中,能用液体表面张力来解释的是:(1)草叶上的露珠呈圆球形;(2)油滴在水面上会形成一层油膜;(3)用湿布不易擦去玻璃窗上的灰尘;(4)油瓶外总是附有一层薄薄的油。
分析:要抓住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再结合实例的具体现象去分析。
液体的表面层由于与空气接触,所以表面层里分子的分布比较稀疏、分子间呈引力作用,在这个力作用下,液体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这个力就是表面张力,结合四个例子看,只有(2)中油膜不是收缩而是扩散,所以(2)不能用表面张力的理论来解释。
10.知道液体的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例:如图7-1所示,布满了肥皂膜的金属框架上有一段质量不计的棉纱,现将金属框架下部分的肥皂膜刺存,则棉纱将如图中:图7-1分析:要注意是有收缩成最小..的趋势。
∴(4)是正确的。
11.知道浸润和不浸润的现象例:分别画出细玻璃管中水银柱和水柱上下表面的形状。
分析:水对玻璃是浸润物体,而水银对玻璃不浸润、画的时候要注意虚线表示的是液面。
图7-2 图7-312.能利用微观的观点解释浸润和不浸润的现象例:液体和固体接触时,附着层表面具有缩小的趋势是因为:(1)附着层里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分子稀疏;(2)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3)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斥力;(4)固体分子对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的引力比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强分析:首先从题设中看出液体对固体来说是不浸润的,而后再对附着层液体分子的作用进行研究。
在出现不浸润现象时,在附着层里出现了跟表面张力相似的收缩力,即引力。
并且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虽比起表面层要密一些,但比起液内还是要稀疏,所以附着层分子受引力比液内分子受引力要大些。
因此,本题答案为(2)、(4)。
例:若液体对某种固体是浸润的,当液体装在由这种固体物质做成的细管时,则:(1)附着层分子密度大于液体内分子的密度;(2)附着层分子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3)管中的液面一定是凹弯月面的;(4)液面跟固体接触的面积有扩大的趋势。
分析:这首先是浸润现象,这时固体分子与液体分子间的引力相当强,造成附着层内分子的分布就比液体内部更密,这样就会使液体间出现了相互推力,使液体跟固体接触的面积有扩大的趋势。
∴(1)、(3)、(4)正确。
13.能知道各种毛细现象例:分别画出插入在水槽和水银槽中的细玻璃管中液柱的大概位置:图7-4分析:水银对玻璃是不浸润的,而水对玻璃是浸润的。
14.能利用分子间的作用解释毛细现象的成因例:液体在毛细管中,液面上升是由于液体层分子的力和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与上升液柱相等时,液柱就不再上升。
答案:附着层、相斥、表面层、表面张力、重力。
15.能理解晶体熔化时熔点的物理意义例:萘的熔点为80℃。
80℃的液态萘分子与80℃的固态萘分子相比,具有:(1)相等的平均功能和相等的势能;(2)相等的平均功能和较多的势能;(3)较多的平均功能和相等的势能;(4)较少的平均功能和相等的势能;分析:萘的熔化过程是在80℃时温度保持一个相当长时间不变化,此时它吸收热只造成了萘的状态变化,这个温度就是熔点。
温度不变化意味着萘分子的平均功能没有发生变化,因为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而由于在这一过程中萘由固态向液态转化,萘的分子间距离要加大。
此时,萘晶体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来破坏晶体的点阵结构,所以吸热只是为了克服分子间的引力做功,只增加了分子的势能。
因此,80℃的液态萘分子与同温固态萘分子相比,弄虚作假有相等的平均动能和较多的分子势能。
学法指要例1:下列叙述中哪点是正确的?(1)液体表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液体尽可能在收缩它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层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的分子有更大的势能;(4)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分布要比液体内部分子分布来得紧密些。
分析:这是有关液体表面分子相互作用的问题。
液体的表面层由于和气体接触与内部情况不同,表面层分子的分布要比内部稀疏。
这样分子间就表现为引力了,即表面张力,这样液体表面就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
随温度的升高,表面层分子距离更要增大,引力作用随之而减小,所以表面张力要减小。
而在液内,分子间的引力基本等于斥力,当r≈r时,分子势能最小。
在表面层,r>r,所以分子势能比液体内部的分子势能大。
答案:B、C。
例2:200g—10℃的冰投入到500g4℃的水中(冰的比热为2.1×103J/kg·℃,熔化热为3.36×105J/kg)平衡后,(1)系统的温度;(a)大于℃;(b)小于0℃;(c)等于0℃,有冰熔化;(d)等于0℃,有水结冰;(e)等于0℃,没有熔化和结冰。
(2)系统中冰的质量有(a)0g;(b)100g;(c)187.5g;(d)200g;(e)225g。
分析:(1)一般这样的题都选0℃为参考点,先比较200g—10℃的冰变成0℃的冰需多少热?500g4℃的水为成0℃的水能放出多少热?二者进行比较,如果Q吸>Q热,则可进一步看能熔化多少冰,如果冰能全部熔化所需热量还不足水变成0℃放出的热,则再计算熔化成的水温度还能升到多高?若Q 吸=Q 热则冰升温到0℃,水降温到0℃后,既没有冰熔化,也没有水结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