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土地伦理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对培育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借鉴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对培育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借鉴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其经典著作《沙县农场》中,利奥波德提出了“土地伦理”的概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不应该将自然视作资源的被支配者,而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对于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生态意识的培育需要从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观念开始。
通过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的倡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将这种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强调生命的平等性和尊严性。
他认为一切生命都有其内在的尊严,不论是人类还是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体。
这种观念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和过度消费,很多珍稀动植物已经濒临灭绝,许多自然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严重破坏。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类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树立生命的平等性和尊严性观念。
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需要从生命的平等和尊严开始,要求他们不仅尊重人类的生命,还要尊重其他生命体的存在和发展。
通过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的倡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观念,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主张生态学习和技艺教育。
他认为,只有让人们真正地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才能更好地保护自然。
他提倡让人们积极参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通过生态学习和技艺教育来培养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
这种观念对于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未来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态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观

024《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利奥波德是现代生态学领域的先驱,他的大地伦理思想内涵丰富,号召将伦理观念拓展到土地以及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之中,土地应被看作有机体,不再是“死”的。
利奥波德通过这种拓展,开始了他的大地伦理论述,在他的著作《沙乡年鉴》中以一种全新的自然观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利奥波德强调了人类应将自然界视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强调人与土地的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而且认为人只有具备生态良知与意识才能更好地尊重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中蕴含着整体主义思想,通过研究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人与自然的理解,而且可以为环境保护运动提供理论支持。
[关 键 词]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生态良知;整体主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观李秀琳利奥波德生活的年代,工业化快速发展,是环境问题愈发突出的时期,为了应对环境挑战,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环境保护的理论和观点,在此期间利奥波德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提出了大地伦理的观点,重新定义了人与土地的关系。
利奥波德认为我们对待土地不仅要从总体上去尊重它,把它当成一个可供使用的东西,而且要把它当成一个具有生命的东西,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
利奥波德的著作《沙乡年鉴》《寂静的春天》与《增长的极限》一同被认为是环境保护主义三部曲。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观,强调将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人类只是一部分,并非中心,他的这一观点从伦理上对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实验,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
一、人与土地的伦理关系(一)土地共同体利奥波德是从奥德修斯的故事开始论述其大地伦理观点的,他看到了人类道德身份的演化,在奥德修斯那里奴隶被当作私有财产,他绞死自己奴隶的行为无所谓道德或者不妥当,自从奴隶制被废除之后,利奥波德认为道德身份已经拓展到全部人类,甚至应更进一步将伦理拓展到土地。
伦理规范的演变一般也是哲学家所研究的问题,利奥波德认为它实际也是一个生态进化的过程。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对培育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借鉴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对培育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借鉴引言生态危机是目前全球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其《沙丘的操守》一书提出了大地伦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本文将探讨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如何对培育大学生生态意识提供借鉴。
一、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利奥波德提出的大地伦理思想强调人类与自然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反对人类对自然的剥削和破坏。
他主张人类应当以一种尊重和谦卑的态度对待自然,将自然界视为一个共生共存的整体,并将生态系统视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资源的提供者。
利奥波德提出了“土地伦理学”,强调了土地的整体性和平衡态。
他认为,人类应当像一个生态系统一样,与自然界保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目前,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普遍状况并不理想。
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着对环境的浪费和破坏,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有限,缺乏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一些大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缺乏关注,缺乏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
三、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对培育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借鉴1. 强调整体性和平衡态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整体性和平衡态的生态观念,使他们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通过思考自然界中的复杂生态系统,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认识到破坏生态系统将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2. 培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利奥波德主张人们应当以尊重和谦卑的态度对待自然,大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通过深入了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大学生可以培养出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和行为。
3. 强调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
大地伦理思想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倡导人们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环境友好型社会下的土地伦理利用

THANKS。
03
环境友好型社会下的土地伦理 利用实践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01
02
03
土地利用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 规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避免浪费性开发,实现 土地的高效利用。
立体开发
通过建筑物高度控制、地 下空间利用等手段,提高 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减少 土地占用。
土地复垦与再利用
对废弃、闲置土地进行复 垦,使其重新具备生产能 力或转化为其他用途,提 高土地的再利用率。
绿色税收政策
实施绿色税收政策,对符合环保要求的土地利用行为给予 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和个人实行土地伦理利用。
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生态补偿金等方 式,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伦理利用的主体进行经济 补偿。
绿色金融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土地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 ,提供优惠贷款、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促进土地伦理利 用的经济发展。
05
结论与展望
土地伦理利用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总结
资源保护
土地伦理利用强调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有助于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和滥用。
生态平衡
通过遵循土地伦理原则,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恢复 ,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社会和谐
土地伦理利用注重公平和公正,关注土地利用对社会经济 、文化和环境的影响,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
制定和完善土地伦理 利用相关政策法规, 明确土地利用的伦理 原则和规范,为土地 资源的合理、高效和 可持续利用提供法制 保障。
加强土地伦理利用的 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对土地资源的珍惜意 识和保护意识,形成 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 持土地伦理利用的良 好氛围。
沙乡年鉴土地伦理观点

沙乡年鉴土地伦理观点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伦理观点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沙乡年鉴作为一部反映沙乡土地现状和变迁的年度报告,也应当关注土地伦理观点的问题。
本文将从土地的价值、使用和保护三个方面探讨沙乡年鉴对土地伦理观点的理解和表达。
从土地的价值角度看,沙乡年鉴强调土地的多重价值。
土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支撑。
沙乡年鉴指出,土地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农田的产出和土地的开发利用上,但同时也强调了土地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土地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土地也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记忆和传承,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沙乡年鉴认为,土地的伦理观点应该是多元的,综合考虑土地的各种价值,而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追求。
从土地的使用角度看,沙乡年鉴提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农田利用方面,沙乡年鉴强调科学种植、节约用水、保护土壤等措施,以提高农田的产出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沙乡年鉴主张合理规划和用地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土地资源,保护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
此外,沙乡年鉴还关注土地的公平利用,提倡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土地利益的均衡分配。
这些观点体现了土地使用的伦理原则,既要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又要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土地的保护角度看,沙乡年鉴强调保护和修复土地生态系统,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沙乡年鉴指出,土地的生态功能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应该加强土地的生态保护。
具体来说,沙乡年鉴提倡加强土地的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防止土地的退化和荒漠化。
同时,沙乡年鉴还强调土地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保障土地的水源和水质,维护土地的生态平衡。
这些观点体现了土地保护的伦理观点,既要保护土地的生态功能,又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沙乡年鉴在土地伦理观点上强调土地的多重价值,主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强调保护和修复土地生态系统。
名词解释 土地伦理

名词解释:土地伦理一、引言在面对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问题时,土地伦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价值取向。
这种伦理观念超越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将土地及其生态系统视为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强调人类应当尊重并保护土地的健康与完整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土地伦理的起源、定义、原则、实践、教育推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二、土地伦理的起源与定义土地伦理的思想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受到威胁。
这一时期,一些哲学家和生态学家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试图构建一种新的伦理观念来指导人类的行为。
土地伦理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核心思想基本一致。
简单来说,土地伦理就是一种将土地及其生态系统视为具有内在价值的伦理观念。
这种观念强调人类应当尊重土地,保护其健康与完整性,而不仅仅将其视为满足人类需求的资源。
在土地伦理的框架下,人类与土地的关系是伙伴关系,而非主仆关系。
三、土地伦理的原则与实践土地伦理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尊重和保护土地的内在价值;2.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性;3.反对过度开发和滥用土地资源;4.提倡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5.倡导公众参与和合作,实现人类与土地的和谐共存。
在实践中,土地伦理的应用广泛且多样。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应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尽可能减少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在农业实践中,应采用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维护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在资源开发中,应避免对环境的破坏,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土地伦理的教育与推广为了普及和推广土地伦理的理念,教育和宣传至关重要。
首先,应在各级教育中增加与土地伦理相关的课程,使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其次,通过媒体、社区活动和公共讲座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土地伦理的知识和价值观念。
此外,学术研究也应关注土地伦理的理论与实践,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和完善。
五、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虽然土地伦理的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环境伦理学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环境伦理学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众所周知,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现代社会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开始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环境伦理学作为研究这种关系的学科,旨在找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点,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方式以及相关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首先,环境伦理学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人类在生活中需要自然资源来满足各种需求,如食物、水源和能源等。
然而,过度利用和破坏自然资源会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如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酸雨等。
因此,环境伦理学呼吁人们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确保人类和自然的长期共存。
其次,环境伦理学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平等互利关系。
传统上,人类往往将自然视为被控制和支配的对象,追求与自然的利益最大化。
然而,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已经受到了质疑。
环境伦理学认为,自然界有其固有的价值和权利,人类应当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权益。
同时,人类也需要从自然中获得满足和发展,因此需要寻求一种平衡点,使人类和自然能够和谐共生。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环境伦理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行动准则。
首先,人们应当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
其次,人们应当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活和生产,避免过度消费和资源浪费。
此外,人们还应当推动环境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保护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最重要的是,人们应当爱护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然而,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障碍。
首先,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权益之间可能存在冲突。
在资源分配和开发利用中,人类往往倾向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此外,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努力,但各国之间存在利益分歧和政治冲突,使得环境治理变得困难。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沙乡年鉴土地伦理观点

沙乡年鉴土地伦理观点引言沙乡是一个位于中国的小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土地景观。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沙乡经历了许多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土地利用的改变。
这引发了人们对土地伦理观点的讨论。
本文将探讨沙乡年鉴土地伦理观点,旨在深入分析这些观点的特点和影响。
传统土地伦理观点土地与自然的和谐在传统伦理观念中,土地被视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部分。
人们将土地看作是提供生活所需、供养农民和农作物的母亲大地。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应该保护土地,遵循自然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土地所有权与永续利用传统观点中,土地所有权被视为永续利用的基石。
土地所有者负有责任保护土地资源,不仅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下一代能够继续从土地中获益。
他们应当尽可能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并采取措施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
现代土地伦理观点城市化对土地伦理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大量开发为城市用地。
这引发了对土地伦理的新思考。
人们开始重新考虑土地的价值,并探索如何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土地伦理观点强调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可以避免无序开发和浪费。
土地利用规划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土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现代社会对土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人们开始关注土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认识到土地的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密不可分。
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现代土地伦理观点的核心。
农村土地权益保障在农村地区,土地权益保障是现代土地伦理观点的关键问题之一。
尊重农民的土地权益,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发展空间,不仅符合法律法规,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沙乡年鉴土地伦理观点的特点文化传承与土地沙乡是一个充满文化传承的小镇,土地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土地伦理观点中强调保护土地与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体现了沙乡人民对土地的情感认同。
城乡一体化与土地伦理沙乡近年来进行了城乡一体化的探索,旨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平分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土地伦理"程虹从理念上来说,自然文学放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提出了旨在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土地伦理”。
“土地伦理”一语源自利奥波德的《沙乡年历》。
利奥波德以一个生态学家的学识,讲述了土地金字塔、食物链等原理,说明人类只是由土壤、河流、植物、动物所组成的整个土地社区(the land community)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文学(Nature writing)不同于西方文学史上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
它是源于十七世纪,奠基于十九世纪,形成于当代的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流派。
从形式上来看,它属于非小说的散文文学,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
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简言之,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
自然文学主要特征有三:1. 土地伦理(land ethic)的形成。
放弃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地位, 呼唤人们关爱土地并从荒野中寻求精神价值。
2. 强调位置感(sense of place)。
如果说种族、阶层和性别(race, class and gender)曾是文学上的热门话题,那么,现在生存位置(place)也应当在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 具有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语言。
自然文学的渊源自然文学作为一个概念产生于现代,可它却是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有其历史渊源。
应当说,自然文学的思想渊源不难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维吉尔(Virgil)。
美国学者彼得·A·弗里策尔(Peter A·Fritzell)与谢斯在各自有关自然文学的评论专著中,分别提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和维吉尔的《牧歌》对自然文学的影响。
十八世纪英国的自然史作家吉尔伯特·怀特(Gilbert White)、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博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及二十世纪的英国作家劳伦斯(D. H. Lawrence)等人,也对自然文学产生过影响。
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及古迹》(The Natural History and Antiquities of Selbourne),影响了诸如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约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等自然文学的代表人物,被作为自然文学的首篇范文收入《诺顿自然文学文选》(The Norton Book of Nature Writing)。
美国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劳伦斯·比尔(Lawrence Buell)在其被誉为自然文学的权威性专著《环境的想像》(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Thoreau, Nature Writ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中,多次提到华兹华斯及达尔文对自然文学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劳伦斯的《美国经典文学研究》(Study in Classic American Literature)在多部关于评论自然文学的专著中都被引用。
然而,鉴于美国作为“自然之国”和“新大陆”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以及其现代化程度发展之迅猛,自然文学必然会在这片土地上滋生并兴起。
或者说,它是在美国特殊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
因此,自然文学在美国最富代表性。
就美国而言,自然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十七世纪第一批欧洲移民抵达美洲新大陆。
当时他们面对的是一片举世无双、几乎未经人类之手触摸过的土地。
美国这种特殊的自然与人文背景决定了其国民对土地那种与众不同的情感与联系。
对他们而言,只有认知了脚下的那片土地,才可能认知自我。
自然而然,许多早期移居新大陆的定居者通过日记、旅行笔记和书信散文等独特方式,来从事确认、描述和解释外在事物的劳作,以求得对自我、对自己所处的土地及未来的认识。
十七世纪的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的《新英格兰记》(Description of New England )和威廉·布雷德福(William Bradford)的《普利茅斯开发史》(Of Plymouth Plantation) 以“富饶的伊甸园”和“咆哮的荒野”的鲜明对比,描述了新大陆的“自然的影像”,从而使自然成为新大陆的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这些著作都是以描述性的散文体写就,其语言清新简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日后的自然文学独特的文体奠定了基础。
十八世纪的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在他的《自传》(Personal Narrative)和另一部作品《圣物的影像》(The Images and Shadows of Divine Things)中,大胆地将内心的精神体验与外界的自然景物溶为一体,以比喻的手法,表明上帝把整个物质世界造成了“精神世界的影子”。
十八世纪另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威廉·巴特姆(William Bartram)在其代表作《旅行笔记》(Travels Though North and South)中描述了他在美国东南部荒野所进行的“孤独的朝圣”,形成了一种对荒野的审美观,从而使他本人成为第一位在欧美大陆文学界获得声誉的人和美国自然文学名符其实的奠基人。
如果说十七、十八世纪产生了自然文学的主题、文体和风格的奠基人的话,那么十九世纪则出现了自然文学的思想与内涵的奠基人。
以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的《论美国风景的散文》(Essay on American Scenery)及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论自然》(Nature)等作品为例。
科尔在《散文》中所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联系不是着眼于过去而是现在和未来。
如果说欧洲代表着文化,那么美国则代表着自然。
生长在自然之国的美国人,应当从自然中寻求文化艺术的源泉。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科尔创建了美国哈得逊河画派(The Hudson River School)并“以大自然为画布”为宗旨,从而使该画派的作品与美国自然文学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就爱默生而言,他的第一部作品便是《论自然》。
他改良了爱德华兹的观点,明确指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
他在另一篇作品,《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中指出,“总之,古代那条箴言‘认识你自己’,与现代这条格言‘研习大自然’,终于合而为一了。
”他的上述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其同代、后代乃至当代的自然文学作家,成为自然文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使“研习自然”和“认识自我”成为美国自然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
提到梭罗,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瓦尔登湖。
他的著作《瓦尔登湖》(Walden),曾于一九八五年在《美国遗产》杂志上所列的“十本构成美国人格的书”中位居榜首。
他被视为美国文化的偶像,美国最有影响的自然文学作家。
他的精神被视为美国文化的遗产。
而《瓦尔登湖》也成为众多梭罗追随者向往的圣地和效仿的原型。
人们通常把梭罗视为爱默生的“圣徒”。
但从现代的眼光看,梭罗在自然文学中所起的作用似乎比爱默生更胜一筹。
梭罗不仅把爱默生的理论付诸实践,而且又比爱默生超前一步。
他预见到工业文明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的观点。
他在散文《散步》(Walking)一文中对荒野价值的论证在自然文学中产生了重大意义。
总之,在十九世纪,爱默生的《论自然》和科尔的《论美国风景的散文》,率先为美国自然文学的思想和内涵奠定了基础,梭罗和惠特曼(Walt Whitman)以其充满旷野气息的文学作品,显示了美国文学评论家马西森(F·O·Matthiessen)所说的“真实的辉煌”。
与此同时,科尔所创办的美国哈德逊河画派,则以画面的形式再现了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等人用文字所表达的思想。
“以大自然为画布”的画家和“旷野作家”,携手展示出一道迷人的自然与心灵的风景,形成了一种基于旷野来共创新大陆文化的独特时尚和氛围。
这种时尚与氛围便是如今盛行于美国文坛上的自然文学生长的土壤。
自然文学的兴起二十世纪之前的自然文学有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其作者对自然持乐观进取的态度,希望从中寻求个性的解放,文化的根源和精神的升华,但是他们的思索与写作的着眼点仍限于自然与自我或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范畴。
只是到了二十世纪,随着诸如约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约翰·缪尔(John Muir)以及玛丽·奥斯汀(Mary Austin)等跨世纪自然文学作家的出现,自然文学才展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
这时的自然文学开始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与生态的和谐。
一九六二年雷切尔·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The Silent Spring),描述了滥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所造成的威胁,从而促使了第一个地球日的建立。
爱德华·艾比(Edward Abbey)的《大漠孤行》(Desert Solitaire: A Season in the Wilderness),以犹他州的沙漠为背景,传达出躁动不安的现代人对宁静的追求,以及他对荒野与现代文明的思索;安妮·迪拉德(Annie Dillard)的《汀克溪的朝圣者》(Pilgrim at Tinker Creek),记述了作者在弗吉尼亚州蓝山的汀克溪畔对自然的朝圣和对传统的反思;巴里·洛佩斯(Barry Lopez)的《北极梦》(Arctic Dreams: Imagination and Desire in a Northern Landscape),描述了他在北极的探险经历,以及人类所需要的外在和内在的两种风景;特里T·威廉斯(Terry Tempest Williams)的《慰藉之物》(Refuge: An Unnatural History of Family & Place),表现因五十年代美国核试验影响而身患乳腺癌的一家三代女性,在盐湖边所寻求的精神慰藉;司格特·R·桑德斯(Scott Russell Sanders)的《立足脚下》(Staying Put: Making a Home in a Restless World),则提出自然文学一个普遍存在的主旨:怎样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