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朝诗歌发展的脉络

合集下载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于世。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唐诗的发展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一、初唐时期(618年-713年)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起点,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王勃、杨炯、卢照邻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五言古诗为主,题材广泛,涉及到政治、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

其中,王勃的《滕王阁序》被誉为开创了唐代骈文的先河,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

二、盛唐时期(713年-75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他们的作品以丰富多样的题材、雄浑壮丽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读者。

杜甫以其悲愤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名,他的《月夜忆舍弟》、《登高》等作品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

李白则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奇特的想象力而闻名,他的《静夜思》、《将进酒》等作品被誉为唐诗的经典之作。

三、晚唐时期(755年-907年)晚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衰落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七言绝句为主,题材相对较为狭窄,主要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情的诗意而脍炙人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而广为传诵。

总体来说,唐诗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初唐的开创、盛唐的繁荣和晚唐的衰落。

唐诗在题材、形式和风格上都有着丰富多样的变化,既有咏史抒怀的作品,也有山水田园的描写,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

唐诗的发展脉络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繁荣,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唐诗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初唐时期,即唐初的文学创作时期,以开创性的作品为主。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王勃、杨炯、卢照邻等。

他们的作品以豪放激昂、气势磅礴为特点,表现了壮志豪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以其雄浑有力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后世的诗人。

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他们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艺术成就极高。

杜甫以其悲壮的诗风和对社会动荡的关注而闻名,他的代表作有《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李白则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奇特的想象力而著称,他的代表作有《静夜思》、《将进酒》等。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一位宫廷诗人,他的作品以婉约、清丽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登飞来峰》等。

晚唐时期,即唐末的文学创作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白居易、元稹、杜牧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抒情和写景为主,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总之,唐诗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展现了不同的文学风貌和艺术成就。

唐诗以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朝诗歌的发展脉络

唐朝诗歌的发展脉络

唐朝诗歌的发展脉络每次我们提到诗歌必会想到唐诗,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不仅名家辈出、群星璀璨,而且内容广阔、形式丰富,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化的珍品。

唐朝立国后,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百姓生活安居乐业。

在这一情况下文学艺术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唐代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刻意创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的高峰。

一、初唐诗歌——时间最长,诗歌数量与质量却最差约指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为初唐,共94年(618---712)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18年—626年在位,共8年。

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他的管理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635年病死,享年69岁,谥号太武皇帝,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葬在献陵。

朝代故事:玄武门之变。

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649年在位,共23年。

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

字为善,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

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病死,享年50岁,谥号为文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

朝代故事: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年~683年),649年—683年在位,共24年。

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

贞观五年(631)封晋王,十七年(643)立为太子,二十三年(649)即位。

病死,享年55岁,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葬于乾陵。

中宗(为武后所废) 李显(656年~710年),684年在位,(以及705年—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

被毒杀,时年44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龙泉山上)。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朝(618年-907年)。

在这个时期,唐朝文化达到了巅峰,唐诗成为了一种独特而精美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唐诗的发展脉络,从初唐到盛唐再到晚唐,逐步展示了唐诗的演变和特点。

一、初唐时期(618年-712年)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起点,也是唐诗创作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人们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1. 王勃:王勃是初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

这首诗以雄浑有力的语言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展示了初唐诗歌的豪放风格。

2. 杨炯:杨炯是初唐时期的另一位重要诗人,他的代表作品有《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调描绘了幽州的壮丽景色,展示了初唐诗歌的豪放风格。

3. 杜秋娘:杜秋娘是初唐时期的女诗人,她的代表作品有《秋娘怨》。

这首诗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女子的内心痛苦,展示了初唐诗歌的细腻情感。

二、盛唐时期(712年-76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唐诗创作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人们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

1. 王之涣: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代表作品有《登鹳雀楼》。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鹳雀楼的壮丽景色,展示了盛唐诗歌的浪漫风格。

2. 杜牧:杜牧是盛唐时期的另一位重要诗人,他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秋夜的凉爽和人们的情感,展示了盛唐诗歌的细腻情感。

3. 白居易:白居易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古原草的离别情景,展示了盛唐诗歌的豪放风格。

三、晚唐时期(765年-907年)晚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衰落期,也是唐诗创作的转折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诗人们的创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 杜甫:杜甫是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代表作品有《登高》。

这首诗以激昂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抱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展示了晚唐诗歌的激情风格。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份,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唐代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唐诗的发展脉络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和演进。

本文将从唐诗的起源、发展阶段、主要流派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详细介绍唐诗的发展脉络。

一、唐诗的起源唐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

这些古代诗歌为后来的唐诗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唐代诗歌开始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二、唐诗的发展阶段1.初唐时期(618-712年)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开端,以杜甫、李白为代表的诗人活跃于此时期。

他们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物和反映社会现实为主要特点。

2.盛唐时期(712-75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黄金时期,以王之涣、王之焘、王之涣、王之涣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涌现出来。

他们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注重音韵和意境的表达。

3.中唐时期(755-820年)中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过渡时期,诗歌创作的热情有所减退。

然而,以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仍然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以叙事性和抒情性为主。

4.晚唐时期(820-907年)晚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衰落时期,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对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以杜牧、温庭筠为代表的诗人仍然在这个时期保持了一定的创作活力,他们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要特点。

三、唐诗的主要流派1.豪放派豪放派是唐诗的一大流派,以李白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豪情万丈,气势磅礴,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个人豪情。

2.婉约派婉约派是唐诗的另一大流派,以王之涣、杜牧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温婉细腻,注重表达内心的柔情和细腻的感受。

3.田园派田园派是唐诗的重要流派,以王维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以描绘田园生活和自然景物为主要特点,富有诗意和哲理性。

4.宫廷派宫廷派是唐诗的另一重要流派,以白居易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多以宫廷生活和政治事件为题材,语言简炼,意境深远。

四、唐诗的代表作品1.《登鹳雀楼》-王之涣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慨。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韵律和深刻的意境使之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唐诗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朝初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初唐时期(618年-755年)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起点,也是唐朝文化繁荣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唐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社会稳定,文化繁荣。

初唐时期的诗人们以崇尚自然、咏史抒怀为主要创作主题,诗风清新自然,表达了他们对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2. 盛唐时期(755年-806年)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唐朝文化达到巅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盛唐时期的诗人们以咏史抒怀、描写自然和描绘社会风貌为主要创作主题,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关怀,表达了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3. 中唐时期(806年-860年)中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过渡时期,也是唐朝文化开始衰落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唐朝遭遇了多次内乱和外患,社会动荡,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中唐时期的诗人们在创作上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他们的作品更加富有抒情色彩,表达了他们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矛盾和困惑。

4. 后唐时期(923年-936年)后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末期,也是唐朝文化走向衰落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唐朝已经分裂为多个割据政权,社会动荡不安,文化逐渐衰落。

后唐时期的诗人们在创作上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孤独和无奈的情绪,表达了他们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失落。

总结起来,唐诗的发展脉络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和后唐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创作主题和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为后世的文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从唐诗的起源、发展和流派等方面,详细介绍唐诗的发展脉络。

一、唐诗的起源和发展唐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末魏晋时期的乐府民歌。

乐府民歌是古代民间音乐和歌曲的总称,它们以民间的语言和简单的旋律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乐府民歌多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出现,奠定了后来唐诗的基本格律。

唐朝初期,由于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唐太宗时期,文人学士集结成诗社,推崇文人雅士之风,这也为唐诗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同时,唐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使得文人墨客们争相创作,为唐诗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唐诗的流派和代表作品1. 高山流水派高山流水派是唐代初期的一支重要流派,以山水田园景色为题材,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代表作品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2. 唐宋古文派唐宋古文派是唐代中期的一支重要流派,以古文为主要创作形式,注重语言的华丽和修辞的运用。

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3. 唐诗四大家唐诗四大家是唐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四位诗人,分别是杜甫、李白、王之涣和王维。

他们的诗歌风格各有特点,但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以其激昂慷慨的诗风,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怀,代表作品有《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李白是唐代最具个性和豪情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奇思妙想,代表作品有《静夜思》、《将进酒》等。

王之涣是唐代初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以婉约、淡泊的风格著称,代表作品有《登鹳雀楼》、《登鹳雀楼》等。

王维是唐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清新、淡雅的风格闻名,代表作品有《山居秋暝》、《送别》等。

三、唐诗的艺术特点1. 五言绝句唐诗以五言绝句为主要形式,每首诗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代表了古代文化的巅峰。

唐诗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初期,经历了盛唐时期的繁荣,以及晚唐时期的衰落。

下面将详细介绍唐诗的发展脉络。

一、初唐时期(618年-712年)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起点,也是唐朝文化的开端。

这个时期的诗歌以古体诗为主,受到了魏晋南北朝的影响。

初唐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王勃、杨炯、卢照邻等。

他们的作品主题多以咏史抒怀为主,形式上多采用五言绝句。

他们的作品开创了唐诗的先河,奠定了后来唐诗的基础。

二、盛唐时期(712年-75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唐朝文化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诗歌以五言绝句为主,形式上更加规范、完善。

盛唐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王之涣、杜牧、杜甫、白居易等。

他们的作品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既有咏史抒怀的作品,也有山水田园的描写,还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们的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三、晚唐时期(755年-907年)晚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衰落时期,也是唐朝文化的低谷时期。

这个时期的诗歌受到了安史之乱的影响,社会动荡不安。

晚唐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李商隐、李白、杜牧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内容上较为狭隘,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晚唐时期的诗歌形式逐渐变得松散,不再像盛唐时期那样规范。

然而,晚唐时期的诗人仍然有很多杰出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结起来,唐诗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初唐时期奠定了唐诗的基础,盛唐时期达到了巅峰,晚唐时期则是衰落的时期。

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唐诗的发展脉络不仅反映了唐朝文化的变迁,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精髓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让人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朝诗歌发展的脉络摘要:唐代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光辉灿烂的鼎盛期,文苑诗林群英荟萃,名篇浩如烟海,体制繁复完备,风格多姿多彩,题材博大深厚,前所未有。

诗歌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我国古典诗歌之冠冕。

唐人传承和创新的精神十分饱满,全面发展汉魏六朝出现的各种诗体,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题、绝句,靡不备矣,尤将五、七言古今体诗的创作推向了巅峰,诗歌至唐朝,菁华极盛,体制大备。

关键词:唐朝;诗歌发展正文:初唐诗歌隋及初唐文学上承复杂多变的魏晋南北朝文学,下与声名大振的盛唐文学相接,是一个跨越朝代的特殊的文学发展阶段。

唐代建国伊始,统治集团接受了杨隋速亡的严重教训,把巩固王朝政权作为一切政策措施的出发点,不可避免地催发了文学的变化。

唐太宗是此际文坛的核心,虞世南、魏徵等宫廷文人则是他的羽翼,他们的文学主张和作品产生了很大导向作用。

虞世南的诗歌创作可视为隋唐之际诗风渐变的实例。

其《从军行》二首清代沈德潜评为:“犹存陈隋体格而追琢精警,渐开唐风”。

但是虞世南的诗歌仍保留着南朝文士追求华美典雅的积习。

魏徵创作成就高于虞世南,他的《述怀》借典故抒发胸襟抱负,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壮志,言情激越。

他的文章以谏疏为主,竭力为当朝政治服务。

如《谏太宗十思疏》,强调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十渐不克终疏》,指出“贞观”的善政未能善始善终。

而归隐田园的王绩却跳出宫廷牢笼,自弹心曲,为贞观诗坛培植了一簇引人注目的奇葩。

他的诗歌内容大都为蛰居乡里的隐逸之姿,写得朴素真切、颇具田园风味的诗。

他的突出贡献就是以平淡疏野的诗文风格自拔于宫廷文学之外,在南北文风的融合日趋深化中,他比贞观诸家走得更远。

从高宗永徽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的六十余年,唐代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但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空前激烈,帝位几易其主,年号频频更换。

政治上强有力的人物武则天自立国号为周,这段历史称为高宗武周年代。

此时的文坛景象已非贞观旧貌,一批年轻的诗人崛起于宫廷之外,他们不满宫廷诗风,努力培育新硕果。

不过宫廷的文坛中心地位仍未改变。

在频繁的游宴活动中“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侍从文人“惟以文华取幸”。

宫廷诗的创作很快繁荣起来,表现技法上形成了对偶的规范化,律诗的定型化。

高宗朝显赫一时的上官仪,武周时走红的“文章四友”,备受武则天恩宠的沈佺期,宋之问,则是宫廷诗人群里的佼佼者。

上官仪的诗现存二十首,内容局限于宫廷生活,单调乏味。

“绮错婉媚”是“上官体”的最主要特征,讲求对仗精工,辞藻华丽,色调音韵。

但是刻意求工,雕琢成癖的匠气淹没了他的才华种。

上官仪总结前人经验,把六朝以来诗歌对仗方法归纳为所谓“六对”“八对”的程式,在初唐宫廷诗的发展进程中,它起到了从贞观到武周的过渡作用。

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合称“文章四友”,均以律诗见长,其中杜审言诗才最高。

其应制奉和之作较少,写了一些不假雕饰、形象鲜明而颇有生活实感的诗篇。

如《登襄阳城》、《渡湘江》等描写山川景物、表达羁旅宦情的诗便是明证。

在诗艺上,他对近体律,绝研练功夫深厚,擅长五律,其《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

沈佺期、宋之问是与“四友”先后在武周、中宗颇有文名的两位宫廷诗人。

两者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外表华艳而内容空洞,常以美化封建统治者为旨归。

另有表达官场失意或闲适旅游兴味的诗,也无甚可取之旨。

但他们被贬流放期间,人生处境的落差所触发的真情实感,借助娴熟的诗艺酿就了神貌兼得、情韵俱佳的作品。

高宗朝“初唐四杰”是新兴的一代诗人,年辈不一,诗歌创作各具特色,“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

四杰的作品反映了唐王朝上升时期的社会心理、时代意识和审美情趣,他们对唐诗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第一,积极拓展诗歌创作题材以及诗的表现领域。

第二,诗情诗境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饱满乐观的情绪,昂扬进取的精神洋溢于诗歌中。

第三,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艺术经验,竭力探求适合表达情志的诗歌形式。

卢、骆的贡献在于发展歌行体,王、杨的功绩在于建设五律,促其定型。

从唐王朝建立到睿宗景云中约九十年左右时间,是盛唐诗歌的准备期,在对六朝诗歌的继承和革新中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夯实了基础。

陈子昂踵武四杰,肩负起开启一代诗风的历史重任,活跃文坛之上,力倡革新理论,扫荡浮靡余习,为唐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陈子昂从根本上抛弃了宫体,继承《诗经》、《楚辞》等托物寄意的比兴手法,如幽兰、修竹、翡翠、白鸥,乃至神话中的青鸟、玄凤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为诗人情操和理想的化身。

初唐近百年文章还是以骈俪为主,陈子昂的文集里对策、奏议一改当时骈俪繁衍字体,破骈为散,去浮尚实。

盛唐诗歌公元八世纪的前五十多年,是唐王朝的鼎盛期,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盛唐前期较有影响的诗人,概略来说:资深位显的张说、张九龄;职低诗少的王翰、王之涣;诗名远扬却终生未仕的孟浩然。

较能体现张说风格的是议政、论事之文,除大量应制诗外,有不少朴实凄婉、浑厚老成的诗篇,其中抒情写景之作常为人称道。

《邺都引》凭吊古都,虽有初唐诗人咏同类题材所流露的昔盛今衰之慨,但颂扬曹操文才武略,寄托自己的雄心壮志倒是歌行中的新意,而悲壮的辞情更似盛唐七古风韵。

张九龄的应制和酬答赠送之作很多。

最有文学价值的诗章,是他在荆州所写的《感遇诗》十二首,均为兴托讽谏之作,对促进初唐诗风向盛唐深入转化有着一定的效力。

一言以蔽之,盛唐前期的二张,扩大了陈子昂的文学成果,特别是在创作实践上进一步证实其诗歌革新理论的深远意义,有力地提升了诗歌的艺术个性。

开元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富庶,给文人们提供了悠闲安适生活的物质条件,佛、道二教的流行又为文人寄情山水造成了一种宽松的从艺氛围。

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领域里,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三位诗人雄踞一席之地。

孟浩然的诗歌,大部分是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诗。

这类作品或于漫游行役中摄录山川景物,或于送别、怀友之际即景兴会。

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早发渔浦潭》。

孟浩然田园诗数量少于他的山水之作,但能于传统中展露新颜。

如《过故人庄》中醇厚朴实的风俗人情,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馨香浓郁的乡土气息,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与陶渊明相比,那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愤慨世道污浊的情绪,在孟诗中全然隐去。

描写田家生活的闲情雅趣则是孟诗的基调,但不能因其思想单薄而忽视他的艺术创新。

孟浩然及王维的创作实践突破了“诗言志”的理念,为诗歌发展增添了新质,提升了诗歌的美学意义。

王维的思想大约以张九龄被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怀有政治抱负,锐意进取,幽愤诗和边塞诗较为出色,表达了乐观浪漫、渴望建功立业、不甘消沉的士子之气。

他的幽愤诗多是将心中的不平之气化为激愤的诗篇,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

如《济上四贤咏》尖锐讽刺权贵的骄纵跋扈,对遭遇坎坷的才士表示深切的愤惋。

王维的边塞诗一般认为写于早期的有《少年行》、《燕支行》,描写英武将士跃马横戈、驰骋沙场的战斗豪情。

后期,王维隐居,身为官吏却全身远祸于林下,写出了表示坚持自由高洁人生信念,充满空静绝俗审美理想的山水田园诗。

如《渭川田家》写环境的宁静,村景的优美,乡农的安详引起作者欣羡之意。

盛唐之际,唐王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在经济文化方面和边地少数民族政权及外国邻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边事增多,战争也频频爆发。

高适、岑参等人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了体现盛唐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的边塞诗。

这部分作品可以概括为:第一,歌颂边庭将士保国御虏、奋发杀敌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第二,像组诗《蓟门行五首》其一,为孤苦伶仃的边塞老兵代言,倾诉了他们的痛苦和不幸。

其二,对戍边战士惨遭压榨的生活处境表示深切同情。

其三,在讽刺边将奢侈专横的同时,表达了对长期征战不得返的戍卒的关切。

第三,提出消弭边患,民族和睦的理想。

《九曲词三首》其二、其三描绘了边地百姓和平安定的生活景象。

第四,如《营州歌》、《部落曲》似姊妹篇,描写了遍地少数民族的风情习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岑参是天宝诗坛创作边塞诗的另一位卓越诗人,与高适相比,两家诗风慷慨悲壮是一致的,岑参诗缺少深沉的现实感而多了一些浪漫气息,他的峭丽飘逸与高适的浑厚质实也有明显的差异。

两家都以七言歌行见长,岑参还善将近体诗的韵调、格律运用到歌行中,并吸收民歌刚健活泼、清新浏亮等特点,并打破长诗双句用韵的格式,参差错落,给人一种突兀、峭拔之感。

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与屈原、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他主要生活在唐王朝由全盛转向衰落的玄宗、肃宗两朝,他的思想直接受到初、盛唐时期流行的儒、道、侠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可谓是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铸成的一块合金,因而他的诗歌开创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第一,李白诗歌关心国计民生,自觉描写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唐王朝存在的各种严重政治问题与社会弊端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和批判。

(1)诗人较早地揭露了盛唐时期统治集团的昏庸与腐败。

如在《乌栖曲》中以吴王夫差荒淫耽色而招亡国之祸为史鉴,向玄宗后期荒淫误政敲了警钟,寓意深远。

(2)李白诗歌犹如政治风云的晴雨表,反映了重大的时局变化。

如《留别于十一兄》记录了对安禄山发动叛变阴谋的警惕,而《远别离》提醒玄宗不可姑息纵容贼臣、姑息养奸,倘若大权旁落,则下场可悲。

(3)李白直接写普通劳动人民生活体材的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却给人别开生面之感。

如《丁都护歌》中纤夫的艰辛与悲苦,组诗《秋浦歌》其十四描绘冶炼工人的劳动场面,其十六叙述田舍翁夫妻夜以继日的渔猎情景。

表现妇女生活和命运是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但是李白的诗却突破宫怨、闺怨的范围,在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下为妇女们写心画像。

如《子夜吴歌》其三、其四描写月下捣衣、彻夜絮袍的思妇,她们没有对辛苦和孤独的怨恨,而对和平生活的企盼成为她们的精神支柱。

第二,张扬个性,展示自我,表现了蔑视权贵的叛逆性格,以及自负独立、不肯屈己下人的抗争精神,为诗风开辟了前无古人的境界。

(1)如《梁甫吟》诗中表示自己迟早会像吕尚、俪食那样得遇明主,施展政治长才。

《梦天母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表现了他在王侯权门和荣华富贵面前不丧失独立人格。

(2)李白描写山水诗不拘一格,千姿百态。

如《蜀道难》纯凭想像描绘出蜀道奇险峻危的山川,是诗人积郁满怀和人生艰难之感,借自然界的山高路险,喷薄而出。

在我国古代灿若繁星的诗人中,杜甫以其杰出而独特的贡献,博得了“诗史”和“诗圣”的美誉。

一部杜诗,题材内容宏阔厚重,风格沉郁顿挫,展现出非凡的拓新精神,简述为以下几点:其一,感时念乱的忧患意识,心怀天下的爱国情结。

如《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以诗歌的形式向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其二,揭露统治者罪恶的批判精神,反映百姓苦难的爱民情怀。

如《咏怀五百字》中大段描绘玄宗君臣在骊山行宫的荒淫生活,转而反振一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写统治者穷奢极侈和人民饥寒交迫,深层之一旨意是强调由此产生的社会政治危机严重威胁了国家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