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之建筑防雷及接地系统课件
概论建筑电气的防雷接地功能及防雷系统设计

概论建筑电气的防雷接地功能及防雷系统设计摘要:建筑设计施工中防雷接地系统设计占有重要地位,它关系到建筑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居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的建筑电气防雷设计和施工,是防止发生人身伤亡事故以及建筑物发生火灾事故关键环节。
本文对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提出了防雷系统设计方法,希望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字: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正文:雷电发生时除了直接雷外,还会生产感应雷,感应雷又分为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
所有防雷措施中最主要的方法是接地。
建筑电气防雷设计关系到人身和建筑物安全,正确的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是防止发生人身伤亡事故以及建筑物发生火灾事故关键环节。
一、防雷接地概念和功能:将设备和用电装置的中性点、外壳或支架与接地装置用导体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叫做接地。
接地通常是为了防止人为触电或者是对设备进行必要的保护,通常是把电力电讯等设备的金属底盘或外壳接上地线,利用大地作电流回路接地线,也有将设备无用电流或者噪声干扰传导到大地的作用。
电气接地按接地性质接地可分为工作接地和安全接地。
工作接地:工作接地是维持系统安全运行重要手段,工作接地的目的是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一般是将设备的中性点接地。
工作接地有效提高电气设备安全系数,防止工作电流对设备的伤害,保证设备性能可靠。
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放电现象,雷击分为直击雷击和感应雷击。
雷电具有高电压高电流高能量在短时间内释放特点,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具有较大威胁。
防雷接地是指为了将雷电流导入大地,防止雷电经过电压对设备及人身所产生的危害,所设置的电压保护设备接地,如避雷针、避雷器等。
建筑防雷接地设计要根据建筑所在地区年平均雷暴日等参数等确定防雷类别按照相应规定进行设计。
建筑物和电气设备的防雷主要是用避雷器(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和消雷装置等)。
避雷器的一端与被保护设备相接,另一端连接地装置。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技术PPT课件

路
线路
路
发பைடு நூலகம்厂
电力网
用户
精品课件
16
❖ 发电厂: 将各种一次能源转化为电能,即生 产电能的工厂。
分: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地热、潮汐发 电等。
例 三峡水电站 单机容量70万kw,32台, 总容量2240万kw。
❖ 电力网: 输送和分配电能的渠道。
由变压器和输配电线路组成。
精品课件
17
❖ 变电站:变换电压和交换电能的场所。 升压变电 6、10、15kv 升110、220、500kv 降压变电 110、220、500kv降6、10kv
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建筑供配电的负荷计算
第三章 建筑供配电系统短路电流及其计算
第四章 常用建筑电气设备及其选择
第五、六章 建筑供配电系统
第七、八章 建筑供配电系统的继电保护
第九章 建筑防雷及接地
第十章 建筑电气照精明品课件
1
学习目的
❖ 是一门经典、实用学科 ❖ 在各领域广泛应用:工业生产、控制系统、商业、
精品课件
7
(二)面积大 几万~几十万m2
(三)有地下层
精品课件
8
二、设备上的特点 低压设备,单相设备,分布广 三、电气上的特点 (一)用电设备种类多 (二)耗电量大 (三)供电可靠性大
精品课件
9
1.2 建筑电气的发展现状
一、供电
量大、面广、用途复杂的供电系统。
二、照明
在照度、照明质量、照明方式、灯具外 形、供电要求及控制上都有不同程度的 发展和更高的要求。
18亿kw,每年总发电量可达7 ~ 8万亿kw·h。
例 某一办公楼各种能源比例:
防雷、接地和电气安全

直击雷的防御主要须设法把直击雷迅速流散到大地中去。一般采用避雷针、 避雷线、避雷网等避雷装置。
感应雷的防御是对建筑物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其防御方法是把建筑物内的 所有金属物,如设备外壳、管道、构架等均进行可靠接地,混凝土内的钢 筋应绑扎或焊成闭合回路。 雷电侵入波的防御一般采用避雷器。避雷器装设在输电线路进线处或10kV母 线上,如有条件可采用30~50m的电缆段埋地引入,在架空线终端杆上也可 装设避雷器。避雷器的接地线应与电缆金属外壳相连后直接接地,并连入公 共地网。
第9章 防雷、接地和电气安全
§9.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9.2 电气装置接地
§9.3 静电及其防护
§9.4 电气安全与触电急救
小结
§9.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9.1.1 过电压及雷电的有关概念
1.雷电与过电压 防雷就是防御过电压,过电压是指电气设备或线路上出现超过正常工作要求 的电压升高。在电力系统中,按照过电压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内部过电 压和雷电过电压两大类。 (1) 内部过电压 内部过电压(又称操作过电压),指供配电系统内部由于开关操作、参数 不利组合、单相接地等原因,使电力系统的工作状态突然改变,从而在其 过渡过程中引起的过电压。 内部过电压又可分为操作过电压和谐振过电压。操作过电压是由于系统内 部开关操作导致的负荷骤变,或由于短路等原因出现断续性电弧而引起的 过电压。谐振过电压是由于系统中参数不利组合导致谐振而引起的过电压。
§9.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图 9-1 架空线路上的感应过电压 a) 雷云在线路上方时 b) 雷云对地或其他放电时 c) 雷云对架空线路放电时
§9.1 过电压、防雷及其设计 3)雷电侵入波 是感应雷的另一种表现,是由于直击雷或感应雷在电力线路的附近、地面 或杆塔顶点,从而在导线上感应产生的冲击电压波,它沿着导线以光速向 两侧流动,故又称为过电压行波。行波沿着电力线路侵入变配电所或其他 建筑物,并在变压器内部引起行波反射,产生很高的过电压。据统计,雷 电侵入波造成的雷害事故,要占所有雷害事故的50%~70%。 2. 雷电形成及有关概念 (1)雷电形成 雷电是带有电荷的“雷云”之间、“雷云”对大地或物体之间产生急剧放电 的一种自然现象。关于雷云普遍的看法是:在闷热的天气里,地面的水汽蒸 发上升,在高空低温影响下,水蒸汽凝成冰晶。冰晶受到上升气流的冲击而 破碎分裂,气流挟带一部分带正电的小冰晶上升,形成“正雷云”,而另一 部分较大的带负电的冰晶则下降,形成“负雷云”。由于高空气流的流动, 正雷云和负雷云均在空中飘浮不定。据观测,在地面上产生雷击的雷云多为 负雷云。
防雷安全知识培训ppt课件

VTS设备防雷-发射塔
避雷针的 等效电路
避雷针的作用
I
RZ
VTS设备防雷-机房
机房防雷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等电位; 防静电地板、金属吊顶、金属门窗、机柜(箱、
壳)、支架、线桥等等金属物体应作好等电位连接 处理; 类似集装箱的金属房屋是最好的屏蔽措施,如遇高 电位,其整体为均势电位,不产生电位差; 接地电阻的大小为非必要概念,不必苛求极小接地 电阻
主配电柜 避雷器
SEB
电表
分配电柜
浪涌避雷器 器
PEN
kWh
LPZ 0
EBB
LPZ 1
LPZ = 防雷保护区 SEB =配电柜
EBB =等电位连接排
EBB LPZ 2
设备 浪涌避雷
L1 L2 L3 PE N
感应雷防护-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汇流排
EBB
电源
外部防雷系统
水管
燃气管 阴极保护输送管
Z
基础接地极
基于综合防护的七点防雷措施
①选取适宜的接闪方式:雷电能量有50%可直接流入大地,还有50% 的能量将通过各种感应方式,平均流入外露的各电气通道(如电源 线、信号线和金属管道等)。
②安全引导雷电入地:作好雷击电流引下工作,避免雷击电流旁向 闪击,最大限度的消除雷电流对电子设备的感应作用。
③完善的共地措施:首先是由降阻剂、接地棒和铜带的配合使用, 达到更低的地电阻。然后利用地极间的瞬态连接技术,达到电源地 、防雷地、保护地和信号地之间的电位平衡,形成共地系统,防止 雷电通过接地系统对设备的反击。减少感应雷击对弱电设备的感应 损坏。
防雷安全知识培训
课程内容
《电气接地规范》课件

接地电阻的标准要求
采用接地电阻测试仪进行测量,确保 测试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根据不同的设备和场所,对接地电阻 提出相应的标准要求,确保设备安全 正常运行。
接地电阻的计算公式
根据土壤电阻率、接地极长度、截面 面积等因素,采用适当的公式进行计 算。
接地系统的设计
接地系统的组成
包括接地极、连接线、接地汇集排等部分,各部分需满足相应的 设计要求。
国际接轨
各国在制定电气接地规范时,也积极借鉴国际标准和经验,以实现与国际接轨。通过国际 交流和合作,电气接地规范在不断完善和进步。
02
电气接地的主要类型
工作接地
定义
为确保电气设备正常运 行,将设备与大地进行
电气连接。
作用
为设备提供一个基准电 位,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
应用场景
广泛应用于各种电气设 备,如变压器、发电机
等。
注意事项
应确保接地电阻符合规 范要求,避免因接地不
良导致设备故障。
保护接地
01
02
03
04
定义
为了保护人身和设备安全,将 设备的外壳或与大地进行电气
连接。
作用
当设备发生漏电或故障时,保 护接地能够将电流引入大地,
避免人员触电。
应用场景
家用电器、工业电气设备等。
注意事项
定期检查接地电阻,确保接地 良好。
防雷接地
定义
为了防止雷击对设备和人员造 成危害,将雷电引入大地。
作用
通过防雷接地,将雷电产生的 电流引入大地,避免雷电对设 备和建筑造成损坏。
应用场景
高层建筑、通信设施、电力设 施等。
注意事项
定期检测防雷接地系统,确保 其有效性。
建筑防雷接地系统安装与识图(高教课件)

专业课件
34
LOGO
第二节 建筑物防雷工程图识读
建筑避雷带、均压 环与引下线连接示
意图
专业课件
35
LOGO
第二节 建筑物防雷工程图识读
基础底板钢筋平面连接示意图
专业课件
36
LOGO
第二节 建筑物防雷工程图识读
总等电位母线排
总等电位联结(MEB)箱图
专业课件
37
LOGO
第二节 建筑物防雷工程图识读
▪ 使用接地电阻测量仪时,沿被测接地体E',将电位探测针P'和电流探 测针C’,依直线彼此相距20m插入地下,且电位探测针P'系插于接地 体E'和电流探测针C'之间。用专用导线将E'、P'和C'联于仪表相应的 端钮,如图7-2-1所示。
专业课件
10
LOGO
第一节 建筑防雷接地系统基础知识
❖2、接地电阻的测量
接地装置即散流装置,其 作用是将雷电流通过引下 线引入大地。接地装置由 接地线和接地体组成。
专业课件
6
LOGO
第一节 建筑防雷接地系统基础知识
避雷针是安装在建筑物突出部位或独立 安装的针型金属导体。通常采用镀锌圆 钢或镀锌钢管制成,所用圆钢及钢管直 径依针长不同而不同。
避雷带是沿建筑物易受雷击的 部位装设的带形导体。一般用 镀锌圆钢或镀锌扁钢制成。
低压架空电力线路 零线重复接地
低压进户绝缘子铁脚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及雷电波侵入)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感应雷)
建筑物防雷装置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与感应雷共用及雷电波侵入)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
烟囱、水塔接地
防雷接地ppt课件

中海浙江单宁击波此液处化编天辑然副气标有题限公司
第一章
闪电是自然界强大的脉冲放电现象,地球上平均每 秒钟有100次,已成为十大自然灾害之一,给人类带 来巨大的损失。
直击雷的高电压、强电流侵入各处,袭击人,破坏 建筑物、输电网,引发森林火灾(半数是雷击引起的 )是很常见的事。
伴随着雷电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以电磁感应和静 电感应的作用(俗称感应雷) ,通过金属管道和电 缆将雷电波(即高电位)引入,由于微电子的浪涌抗 扰度很低,所以对近十多年来迅速发展的电子、信息 、控制设备的破坏和危害更大,因而也就成了防雷技 术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感应雷示意图
雷电流传播的途径
ABC Company
MCR
数据线缆
110 kV
230/400 V 移动基站 TV
雷击点、损害类型和损失类型
损害类型:D1:接触和跨步电压导致的人员伤亡(人和牲畜) ;D2:实体损害;D3:过电压导致的电气和电子系统的失效 。 损失类型:L1:生命损失;L2:向大众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损失 ;L3:文化遗产损失;L4:经济损失。
第二章:接地系统
概述 从电气特性来看,自然界的土壤地层有两大特性:
• 导电 导电率为10-3至10-1s/m,相对介电系数为5至15,
介于良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 具有无限大的容电量
因导电,故可将用电设备和地之间组成电气连接; 又因为具有无限大的容电量,故就可以把土壤地层 理解为等电位点或等电位面,成为电路或系统的基 准电位。
接闪装置 避雷针
外部防雷装置
连接 天窗
连接 天线杆
避雷针
连接防 雪 装置
引下线
接
测试点
地
体
安装工程(电气部分)课件

交流主要内容
一、防雷接地系统安装 二、架与母线的安装 三、导管敷设 四、导线和电缆敷设 五、配电箱、盘、柜安装 六、灯具、开关、插座安装
一、防雷接地系统安装
• GB50303-2015 • 24.2.5第2条:当设计无要求时,固定支架高度不宜小于150mm,间距
扁形导体500mm,圆形导体1000mm。 • 24.2.6:接闪带或接闪网在过建筑物变形缝的跨接应有补偿装置。 • 避雷小针高度按设计要求,一般不小于300mm。
接地用的接线柱或接地螺栓。
• 23.2.3接地干线在穿越墙壁、楼板和地坪处应加套钢管或其他坚固套管,钢套 管英语接地干线做电气连通,接地干线敷设完成后套管管口应封堵。
变电所明敷接地干线临时接地线柱做法示例
明敷接地干线
接地干线穿楼板加钢套管
注意搭接部位及位置
采用电线做明敷接地干线做法
• 1.4 防雷接地测试点: • 防雷接地测试点的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便于检测。测试引出点宜暗设在
避雷网安装
避雷网支架类型及根部处理
避雷带接地干线过伸缩缝安装示例
接地装置安装
• 圆钢与圆钢 的搭接,长 度应为圆钢 直径的6倍, 且应两面施 焊。
女儿墙转角处及钢管避雷带做法(钢管壁厚不小于2.5mm)
避雷小针做法
搭接不符合要求
• 屋面设施的防雷接地 •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 4.3.2 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烟囱等物体,应按下列方式保护:
• 配电室的金属栏杆、金属门应进行等电位连接,并做好标识。 • 当设计有等电位联结要求时,设备的金属外壳应接地可靠完好。 • 卫生间等电位盒引线正确,可靠连接。
玻璃幕墙的金属预埋件等电位连接采用焊接或压接,应连接可靠。 • 金属管线采用焊接(或压接)方式与等电位系统可靠连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能有效地抑制电网中的尖峰干扰及感应雷电
波,它主要针对TT和TN-S配电系统所要求的相线、
零线对地及相线对零线的共模、差模进行全方位
保护,用于第一、二级的保护。
2. TN-C-S系统 该系统的N线(中线)、PE线(地线)从变压器低压侧合为 一条 PEN线,此位置只需在相线-PEN线之间加装电涌保护器,在 进入建筑物总配电箱后,PEN线分为N线和PE线独立布线,PEN线 接于建筑物内总等电位接连接地母排以接入大地。
也可用于新建住宅小区。
三、TT系统
在TT系统中当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带电
(相线碰壳或漏电)时,接地保护可以减少 触电危险,但低压断路器不一定跳闸,设备 外壳的对地电压可能超过安全电压。当漏电 电流较小时,需加漏电保护器。
在TT系统中当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带电(相线
碰壳或漏电)时,接地保护可以减少触电危险,但
分采用各自的PE线接地。
在IT系统中当任何一相故障接地时,因为大地可
作为相线继续工作,系统可以继续运行。所以在线
路中需加单相接地检测装置,使故障时报警。 IT系统一般适用于矿井、游泳池等场所。
五、电涌保护方式 1. 电涌保护型式 低压供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型式主要有单相、 三相电涌保护器,主要用于电网干扰较严重的场
到1500~2000V,对LPZ1~LPZ2实施等电位连接。
第II级电源防雷器采用C类保护器进行相-中、
相-地以及中-地的全模式保护,雷电通流容量大
于或等于40kA(8/20μs);残压峰值不大于
1000V;响应时间不大于25ns。
(3)第III级电源防雷器 最终保护设备的手段,将残余浪涌电压的值 降低到1000V以内,使浪涌的能量有致损坏设备。 III级防雷器是对LEMP和通过第II级防雷器的 残余雷击能量进行保护
性。
接闪器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
接闪网以及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组成。
1. 规格
(1)独立接闪杆。 (2)架空接闪线或架空接闪网。 (3)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的接闪杆、接闪带 或接闪网。 不得利用安装在接收无线电视广播天线杆顶 上的接闪器保护建筑物。
1.避雷针
针高1m:A=1m 2m:A=2m 3m:A=1.5m B=1.5m 4m:A=1m B=1.5m C=1.5m 5m:A=1.5m B=1.5m C=2m
(4)第IV级保护
第IV级保护其雷电通流容量不应低于5kA。
7.5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方式
一、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方式
第一个字母——低压系统的对地关系; T——一点直接接地; I——所有带电部分与地绝缘或 一点经阻抗接地; 第二个字母——电气装置的外露导电部分的对地关 系;
T——外露导电部分对地直接电气连接,
埃菲尔铁塔
美国国会大厦
应县塔
俄红场
2. 避雷线
避雷带、避雷网
二、引下线
三、接地网
7.4 过电压保护设备
一、避雷器 1. 碳化硅避雷器
碳化硅避雷器由叠 装于密封瓷套内的火 花间隙和碳化硅阀片 组成。火花间隙的主 要作用是平时将阀片 与带电导体隔离,在 过电压时放电和切断 电源供给的续流。
系统,是目前我国在低压系统中普遍采取的接地方
式。
2.TN-C系统 即四线制系统,三根相线L1、L2、L3,一 根中性线与保护线合并的PEN线,用电设备的 外露可导电部分接到PEN线上。
在TN-C系统接线中当存在三相负荷不平衡和
有单相负荷时, PEN 线上呈现不平衡电流,设备
的外露可导电部分有对地电压的存在。由于 N 线 不得断线,故在进入建筑物前 N 或 PE 应加做重复 接地。 TN-C系统适用于三相负荷基本平衡的情况, 同时适用于有单相220V的便携式、移动式的用电 设备。
(7)通过调查确认当地遭受过雷击灾害的类似建筑 物;历史上雷害事故严重地区或雷害事故较多地区的较重 要建筑物。 (8)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 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构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 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孤 立的高耸构筑物。
2.防雷措施
(1)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应采取防直击雷、
防雷电波侵入和防侧击的措施。
(2)防直击雷的措施应采用各种接闪装置。
(3)当建筑物高度超过60m时,应采取防
侧击措施。
(4)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是接地
直击雷—防雷装置(接闪器、 引下线、接地网) 感应雷—将建筑物的金属屋顶、 房屋中的大型金属物品全部加 以良好的接地处理。 雷电波侵入—地下电缆等。 侧击雷——门窗接地
(3)19 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50m的其他 民用建筑物。
(4)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12次,且小于或等于
0.06次的部、省级办公建筑及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 建筑物。
(5)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且小于或 等于0.3次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民用建筑物。
(6)建筑群中最高或位于建筑群边缘高度超过20m 的建筑物。
用于电涌保护器的基本元器件有:放电间隙、 充气放电管、压敏电阻、抑制二极管和扼流线圈 等。
3. 防雷区的划分
防雷区 LPZ0A LPZ0B LPZ1 LPZN+1 保护
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和导走全部雷电流;本区内的电磁 场强度没有衰减。
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雷击, 但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 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流经各导体的雷电流比LPZ0B更 小;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可能衰减,这取决于屏蔽措施。 当需要进一步减小流入的雷电流和电磁场强度时,应增设后续防雷区, 并按照需要保护对象所要求的环境区选择后续防雷区的要求条件。
3.TN-C-S系统
即四线半系统,在TN-C系统的末端将PEN分
开为PE线和N线,分开后不允许再合并。 在该系统的前半部分具有TN-C系统的特点, 在系统的后半部分却具有TN-S系统的特点。目前 在一些民用建筑中在电源入户后,将PEN线分为N
线和PE线。
该系统适用于工业企业和一般民用建筑。当
负荷端装有漏电开关,干线末端装有接零保护时,
3. TN-S系统
该系统的N线(中线)、PE线(地线)仅在变压器低压
侧出线端相连并与地连接,在进入建筑物总配电箱前,N 线和PE线就独立布线,相线与PE线之间都要加装电涌保护
器。
4. TT系统 该系统的N线(中线)仅在变压器的中性点接地,N线 和PE线严格分开布线。因此需在相线与N线之间加装电涌
TN-S 系统中的 PE 线上在正常工作时无电流,
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无对地电压,保证操作人员
的人身安全;在事故发生时,PE线中有电流通过,
使保护装置迅速动作,切断故障。一般规定PE线不
允许断线和进入开关。 N 线(工作零线)在接有单
相负载时,可能有不平衡电流。
TN-S 系统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等低压供电
感应雷—电磁感应、静电感应
雷电波侵入
• 根据发生雷击事故的可能性和造成的后果,我国
将建筑物防雷分为以下三类等级:
第一类防雷建筑 第二类防雷建筑 第三类防雷建筑
一、感应过电压 1.静电感应
2.电磁感应
二、直击雷过电压
三、雷电波的侵入
地电位反击
7.2 建筑物的防雷等级分类与防雷措施
二、二类防雷 1.分类 (1)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物。 (2)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物。 (3)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档案馆、大型博展建 筑物;特大型、大型铁路旅客站;国际性的航空港、通信枢纽; 国宾馆、大型旅游建筑;国际港口客运站。 (4)国家级计算中心、国家级通信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 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5)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的部、省级办公建筑及 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6)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的住宅、办公楼等一 般民用建筑物。
(1)第I级电源防雷器
防止浪涌电压直接从LPZ0区传导进入LPZ1区,
将数万至数十万伏的浪涌电压限制到2500~3000V。
第I级电源防雷器可防范雷电通流量大于或等
于100kA(10/350μs);残压值不大于2.5kV;响
应时间小于或等于100ns。
(2)第II级电源防雷器
将通过第一级防雷器的残余浪涌电压的值限制
低压断路器不一定跳闸,设备的外壳对地电压可能 超过安全电压。当漏电电流较小时,需加漏电保护 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满足单相接地故障时, 在规定时间内切断供电线路的要求,或使接地电压
限制在50V以下。
TT是适用于供给小负荷的接地系统。
四、IT系统
IT 即电力系统不接地或经过高阻抗接地,三线
制系统。三根相线L1、L2、L3,用电设备的外露部
2.防雷措施 (1)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应采取防直击雷、 防侧击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2)防直击雷的措施应采用各种接闪装置。
(3)当建筑物高度超过45m时,应采取防
侧击措施。
(4)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是接地
三、三类防雷
1.分类 (1)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2)省级及以上大型计算中心和装有重要电子设备 的建筑物。
5. 屏蔽接地
(1)电路的屏蔽罩接地 (2)电缆的屏蔽层接地 (3)系统的屏蔽体接地
二、接地方式 1. 单点接地
2. 多点接地
3. 混合接地
4. 浮地
三、接地装置 1. 接地体 又称接地极,指埋入地下直接与土壤 接触的金属导体和金属导体组,是接地电 流流向土壤的散流件。
2. 接地线
钢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最小规格 地上 种类、规格及单位 圆钢直径(mm) 扁 钢 截面(m㎡) 厚度(mm) 地下 交流电 直流电 流回路 流回路 10 12 100 100 4 6 4 6 3.5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