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分析解析.doc

建设美丽中国分析解析.doc
建设美丽中国分析解析.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实践调研论文

得分:

论文名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年级专业:2015级机械工程

学生姓名/学号:

评阅教师:

提交时间:2015—2016学年第1 学期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新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和生态文明观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是着眼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根本之策。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让人耳目一新。报告中是这样阐释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首先要求是“模样”美,卫生美、环境美、生态美。然后是“人”美,有句话说的好,山美水美人更美,“人”美诠释了美丽中国的内涵。最后,还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美丽中国画上优美的一笔。

一、“美丽中国”的含义以及出现的必然性

有人会问,美丽中国这个词包含着什么深意,它与生态文明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以后不用提可持续发展了?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看他们产生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人们对环境的思考,西方国家爆发了生态运动,这场新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迅速向全球扩展,最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探讨生

态保护全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是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列入人类发展日程的标志。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是最先在这次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我国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派代表团参加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也是这次大会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保护日。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正式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联合国要求该委员会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该委员会于1987年将经过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给联合国,报告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诞生。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会议通过和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这次会议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及“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进行了否定,“可持续发展”概念被普遍接受。

在我国,1994年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报告中提到: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可持续发展

产生的背景,我们再来看看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

生态文明的定义,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从这个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到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即强调天人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调谐关系上,不主张征服自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

从人类文明演替的进程和规律看,犹如农耕文明替代原始文明、工业文明替代农耕文明一样,以一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为动力、以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与人关系为核心、以解决工业文明所固有的环境与发展矛盾为目的的新的文明形态必然要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这就是生态文明。

从党治国的理念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乃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基础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等方面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和制度,它的内涵和发展要素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丰富和扩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和谐和文化先进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当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时,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也必须成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在这里,生态文明形成了雏形。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七大明确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所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这是党的十八大的突出亮点,为党内外、国内外所瞩目,标志着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开辟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深刻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概念主要着眼于环境与经济社会发

展的关系问题,强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历史视角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内涵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一脉相承,次第渐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扩展和升华。在实践上,二者是相通和统一的,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关系,大家可能清楚了,那么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这三者又是什么关系呢?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年会上指出,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赋予了生态文明一张鲜活的面孔,它已不仅仅局限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上,它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周生贤表示,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二、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那么如何来建设美丽中国,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是美丽中国呼唤“美丽环境”。二是美丽中国呼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是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人”的美丽。

1、美丽中国呼唤“美丽环境”

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最开始看到“美丽中国”一词的时候,三山五岳、长城巍峨、桂林山水、西湖碧波……一幅幅山水画跃然眼前。过去的十年间,我国的环保道路也越走越宽阔。山野里,石头裸露的喀斯特地貌重披绿装;城市里,草地绿茵给水泥森林增添勃勃生机…但是,我们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

近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最大瓶颈;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我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阶段,在人民群众的温饱需求、富裕需求、保障需求、文化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优良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追求。单就“环境美丽”来说,我认为需要从两个部分来做:1、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这就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和开发建设中的生态保护。2、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与开发。

2、美丽中国呼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有专家指出,山清水秀但如果贫穷落后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单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提“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这也是世界主流观念。

我们先来看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

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010年8月,发改委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可惜没有山东。

随着“低碳”话语的出现,现在“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保”“低碳社区”——各行各业蜂拥而上统统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为一种时尚。比如“低碳网络”就是使用邮箱、网络购物、网络会议。为更好地规范“低碳经济”扎实、有序推进,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降排指标得以实现,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再来看绿色发展。从内涵看,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2012年8月31日~9月2日在北京召开第五届世界环保大会,就是以“引领经济繁荣的未来动因: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为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可持续发展要求人适应自然的限制条件,绿色发展则要求人类更主动把握自然的发动因素;可持续发展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绿色发展是增加更多绿色投资,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经济日报的一篇理论文章提到,我

们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培育壮大绿色经济,才能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因此,我们更要有紧迫感,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要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也给我们建设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新区提出最终要求。

3、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人”的美丽

美丽中国,既是生态问题,又是人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问题。长城是一种美,鸟巢是一种美,李德涛跳水救人更是一种美。每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诠释美丽中国,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美丽中国,如果缺乏了人的因素,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萍,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内涵。

现在的交通,大家提起来就头疼。例如,北京人光上班不是花二小时就是三小时,你要是才花1小时到单位,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车里面要带盒饭,车后面恨不得装一个厕所。

造成北京交通拥堵是多方面原因的,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李晓松说,在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各项因素中,不文明交通行为占2至3成比例,“希望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为我们的美丽城市作出贡献。”

这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对于减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从自身做起。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比如低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地球变暖的“祸首”,却也是受害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减少碳的排放量。

最美中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仅要人们的心灵美、精神美、道德美,还需要我们要像家一样爱护着我们的祖国。争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勇于担当,勇于开拓,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让美丽中国在潺潺细水汇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成为现实。

“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分析

“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分析 —读《十八大报告》有感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美丽中国”这一美好建设蓝图,为全体中国人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中国”的未来景象。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出发,探讨分析了“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十八大报告美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小康社会 十八大报告原文中提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其内涵是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的继承和发展。 一、“美丽中国”的内涵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既是对全世界人民的庄严宣告,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清醒判断,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治自信。这种政治自信不是盲目的乐观,更不是理论的空想,而是建立在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的奇迹之上。 “美丽中国”建设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正如浙江省政协代秘书长孙文友代表说,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理应成为大家的责任和共识。 回顾过往,在人类社会剧烈冲突与矛盾对抗的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体现在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但在经历了近两百多年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洗礼之后,世情、国情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甚至革命性的时代巨变,我们不能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词语来阐释中国的社会发展与道路选择,而是需要立足中国社会的当下实践与发展成就,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解读和回答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道路具有什么样的理论特征,采取了什么样的科学制度,从而缔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奇成就。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地阐释和回答了这个事关中国命运与前途的理论难题,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这种理论自信,既体现在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贡献的系统阐述,也体现在对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评价上,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并特别指出了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正是时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征,使得开放、创新、融合、进步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理论自信,为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自信走向理论自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正确路径。 二、“美丽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战略 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了5432美元的骄人成绩,按照世界银行最新标准,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中上等收入的国家。在全面分析我国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与条件变化的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建设美丽中国演讲稿3篇

建设美丽中国演讲稿3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建设美丽中国演讲稿篇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下午好! 朋友,如果你没有听说过郾城,那“澳的利”饮料总喝过吧,如果你没有喝过,那也没有关系,我现在就给你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吧。说起我的家乡漯河市郾城区,虽然没有北京、香港这些大城市有名气,但只要你来过一次,就会被她现代化的气息、风景如画的面貌所倾倒。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城市----郾城,这个城市、不但美丽,富饶,而且是一个文明的城市。 这里的人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因为这些,是这个城市变得和谐,幸福。 有一天,我和朋友出去玩,正好经过一个红绿灯口,一个老奶奶要过马路,以为行动不便,走的非常慢,在那位老奶奶走到马路一半时,红灯跳成绿灯了,车辆该行驶了,但是,车主却都没有把车开过斑马线,却停在原位,让那位老奶奶先过,这时大约十二岁的小姑娘,急匆匆的跑过去,扶着老奶奶,一步一步地走出了斑马线。这时车才开动了。 我和朋友来到黄河广场玩,那里的人们非常和谐,老年人打扑克,

聊天,健身的都有。小朋友在玩游戏。聊天吃的水果皮,瓜子皮,零食包装袋都放在一个随身带的塑料袋子里,最后一起放在不可回收垃圾箱里,而可回收的垃圾箱里有饮料瓶,废电池,硬纸......小朋友也非常懂礼貌,见到年轻就叫叔叔阿姨好!见到年纪大的就叫爷爷奶奶好! 我的家乡不但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而且充满着现代气息,走在大街上,两边的高楼大厦向人们展示着现代郾城的魅力与时尚,路旁花香鸟语的广场上人们在悠闲地散步、打太极。你肯定会羡慕这里的人们的舒适生活的。 欢迎你来到我的家乡----郾城区做客。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建设美丽中国演讲稿篇二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建设美丽中国》。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我们重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仿佛再现了我们的民族在日寇铁蹄下的深重灾难。在水深火热中,诗人抒发了他同仇敌忾、忧国忧民的感情,而今天更震撼我们心灵的,却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幕幕。 当人类为近百年来工业狂飙似的发展而自豪时,当我们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穿梭时,大自然却向我们敲响警钟: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

建设美丽中国分析解析.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实践调研论文 得分: 论文名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年级专业:2015级机械工程 学生姓名/学号: 评阅教师: 提交时间:2015—2016学年第1 学期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新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和生态文明观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是着眼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根本之策。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让人耳目一新。报告中是这样阐释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首先要求是“模样”美,卫生美、环境美、生态美。然后是“人”美,有句话说的好,山美水美人更美,“人”美诠释了美丽中国的内涵。最后,还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美丽中国画上优美的一笔。 一、“美丽中国”的含义以及出现的必然性 有人会问,美丽中国这个词包含着什么深意,它与生态文明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以后不用提可持续发展了?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看他们产生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人们对环境的思考,西方国家爆发了生态运动,这场新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迅速向全球扩展,最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探讨生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精品教案(含反思)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第1课时正视发展挑战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的本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尽管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但要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大气、水、土壤治理……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中央环保督察、“水十条”“土十条”、史上最严环保法……在已有举措基础上,2018年新亮相的环保税、新扩围的水资源税试点、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等措施,向世界展现中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无疑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 思考:“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给我们什么警示? 教师总结: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要直面发展挑战,采取切实措施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环保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一)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1.阅读教材第75-76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阅读材料,分析数据,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何影响? 3.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二)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1.材料呈现: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难”“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人才流失、空巢家庭、留守家庭等社会问题。 2.思考: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你是怎么认识的? 3.师生共同总结:(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2)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

2019版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复习练习:第二部分 “建设美丽中国”专题检测(含解析)

[专题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2018·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3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解析:1.A 2.D 3.C第1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①②正确,故A正确。第2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选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正确,B错误。第3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了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故C正确。 河北省迁安市西邻滦河,流经市区的三里河受滦河的地下水补给。因滦河洪 水多发,故历史上修建了高耸的堤坝,使该市有水而不得见。20世纪70年代后,三里河逐渐干涸,并成为排污沟。2010年完成的三里河绿道项目,拆除了河道水泥岸坡、基底,恢复了自然河道,并利用管道引滦河水补给三里河,从而建成了“苇荷连接,风光秀丽”的城市生态廊道。读图文资料完成4~6题。 4.绿道项目实施前,三里河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A.滦河水位下降B.三里河下渗量增大 C.修筑滦河大堤D.三里河河床的水泥硬化 5.三里河绿道项目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①增大降水量②缓解地面沉降③净化水质④提高三里河自然生产力 A.①②③B.①②④

建设美丽中国论文1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美丽中国”这一美好建设蓝图,为全体中国人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中国”的未来景象。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出发,探讨分析了“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十八大报告美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小康社会 引论: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新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和生态文明观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是着眼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根本之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系统地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报告中“美丽中国”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建设美丽中国,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前提。 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也为了让中国更好的了解世界。也为了充分展示中国人文神韵的丰富文化内容。展示中国方方面面的内容,民间文艺、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杂技、电视、电影、戏剧、曲艺、絵画等各个领域节目内容。将带领大家穿越中华大地的时间和空间经纬度;追寻中华文明传承子安地理、文化历史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行进轨迹;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表现华夏文明的独特景观、风俗、娱乐、审美和思辨。展示中国的、各地的,各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引领观众体验和领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内涵。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展示中国最精华的民族瑰宝。为世界展示一个最美丽的中国。 1”美丽中国”解读 十八大中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是宏伟蓝图 1.1“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1.2.“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 1.3.”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丽中国”让党代会报告一改以往工作报告用词严谨、中性,缺乏感情色彩的传统风格,运用如此柔软、悦耳、富有诗意的词汇,使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迅速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 2.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着力推进循环发展。循环发展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

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也是中国建设五位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依据。 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也为了让中国更好的了解世界。也为了充分展示中国人文神韵的丰富文化内容。展示中国方方面面的内容,民间文艺、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杂技、电视、电影、戏剧、曲艺、絵画等各个领域节目内容。将带领大家穿越中华大地的时间和空间经纬度;追寻中华文明传承自然地理、文化历史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行进轨迹;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表现华夏文明的独特景观、风俗、娱乐、审美和思辨。展示中国的、各地的,各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引领观众体验和领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内涵。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展示中国最精华的民族瑰宝。为世界展示一个最美丽的中国。也在社会意义上.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打造国际水准,高品味,高覆盖,视听盛宴。 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2]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2]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2]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们注意到,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们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

热点专题:《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导入:伴随着一曲“美丽中国”,我们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了我们美丽的家乡,感受到了山秀、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一个新观点,是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建设“美丽中国”,这不仅关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民族的永续发展,更关乎百姓的生活福祉,“美丽中国”是发展的美好愿景,也是现实的目标。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 (首先让我们走进环节一:“热点聚焦”,了解一下国家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关注。下来我找几个同学给大家播报热点材料,其他同学认真思考每一个热点材料都传递给了我们什么信息) 环节一:热点聚焦: 热点材料一: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热点材料二: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热点材料三: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从这些热点材料可以看出国家非常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环节二,思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都与教材那些知识有联系。 环节二:基础链接: 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3.可持续发展战略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建设美丽中国,开创美丽青春(附文体详解及范文精评)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建设美丽中国,开创美丽青春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绝境翻盘”力克巴西劲敌王者归来。赛场上的中国女排姑娘们,仍旧肩负国家荣誉,以“升国旗、奏国歌”为目标。走下赛场、脱下战袍,她们也仅仅是一群会哭会笑、会伤会老的普通女孩。 快递小哥汪勇,自大年三十的晚上起连续22天,尽己所能为医护工作者提供后勤保障。在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武汉,蔓延全国时,在抗疫战争吹响号角时,许多普通的年轻人争先恐后奔赴一线,成为抗疫主力军。 诗人顾城说:“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毕业前,学生会邀请你在毕业典礼上演讲。请结合材料以“开创美丽青春”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代表毕业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中主要设置了两个情境,第一个是一群普通女孩肩负国家荣誉,以“升国旗、奏国歌”为目标,用汗水、拼搏、坚忍、奋斗、团结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绝境翻盘”,力克巴西劲敌,书写了自己的美丽青春;第二个是在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武汉,蔓延全国时,快递小哥汪勇以及许多普通的年轻人争先恐后奔赴一线,成为抗疫主力军。考生要从这两个情境出发,联想思考他们是如何开创青春的,而我们应如何开创美丽青春。

考生尤其要注意材料所给的诗句“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学会综合概括和整体评价。材料中的两类人都是青年人,都是普通人,他们都通过自己的方式开创了自己的美丽青春。考生要明确如何开创自己的美丽青春,做到有方法、有步骤,有信念、有激情和责任。 2.典型任务的限制。“毕业前,学生会邀请你在毕业典礼上演讲”,限定了发言的场景,也限定了发言者的身份和听众的身份,考生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发言主题为“开创美丽青春”;“代表毕业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限定了本次发言不只是写自己独到的感受和思考,还要代表毕业生来讲,因此演讲内容要从大格局出发,还要接地气,这样既可展现个人的人格魅力,又能与听众链接起来,引起共鸣,达到最佳效果;“写一篇演讲稿”,则限定了文章体式。 3.价值判断的限制。考生要准确把握命题人的价值取向。“绝境翻盘”“力克巴西劲敌”“肩负国家荣誉”“以‘升国旗、奏国歌’为目标”,这些描述性语言饱含对女排姑娘赞美;“尽己所能”“争先恐后”,这些描述性语言赞美为医护工作者提供后勤保障的快递小哥汪勇以及奔赴一线、成为抗疫主力军的许多普通年轻人。“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则直接表达对这些普通人的赞美。材料意在强调,能够与国家命运同呼吸共患难的青春才是最美丽的青春。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开创美丽青春的方式很多,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基于材料,找出自己最认可、最能激发毕业生共鸣、言之可行的方式就可以。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联系顾城的诗句“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联想思考:“生而如蚁”的人生怎样才能“美如神”?也可以借助女排和快递小哥的事例联想那些与国家命运同呼吸共患难的普通青年,进而思考:什么样的青春有意义?自己应怎么做才能开创美丽青春?我们又该怎么努力呢? 3.文体自由开放。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以情动人;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以理服人。 解题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指向价值观考查,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理性思考个人成长问题,正确认识如何开创美丽青春,最终达到健全完善人格的目的,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题目的语料取自考生熟悉的社会生活,考生皆有感可发,有情可

2018年 建设美丽中国100分

2018年答案 1.目前,北京市PM 2.5最主要的来源是()。( 3.0分) A.燃煤 B.工业排放 C.扬尘 D.机动车尾气 2.在生态文明的概念中,生态文明建设以()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致力于构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文明形态。( 3.0分) A.国民生产总值 B.资源环境承载力 C.国家的经济总量 D.和平的国际社会环境 3.农村面源污染包括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下列选项中属于外源性污染的是()。(3.0分) A.秸秆燃烧造成的污染 B.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 C.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

D.工矿企业造成的污染 4.我国城市中,其车用柴油含硫率与国际接轨的是()。(3.0分) A.秦皇岛 B.洛阳 C.哈尔滨 D.北京 5.近年来,美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明显降低,其原因是()。(3.0分) A.页岩气产量的提高 B.不再使用化石能源 C.大规模利用核能 D.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提高 6.在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中,应放在首位的是()。(3.0分) A.无害化 B.无害化 C.资源化 D.减量化

7.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是()。(3.0分) A.先发展、后治理 B.谁污染谁治理 C.排污收费 D.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8.在我国,大气污染物最主要的来源是()。(3.0分) A.水 B.石油 C.煤 D.天然气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绿色经济的是()。(3.0分) A.可持续交通 B.废物管理 C.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D.钢铁冶金 10.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几个层次,其中在我国还没有大量实施的是()。(3.0分)

A.政策环评 B.区域战略环评 C.规划环评 D.项目环评 我国已经提出的生态安全屏障有()。(4.0分)) A.青臧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B.黄土高原和川滇生态安全屏障 C.内蒙古草原生态安全屏障 D.大小兴安岭生态安全屏障 2.根据全国农业区域布局,下列省市中,处在优化发展区的有()。(4.0分)) A.黑龙江省 B.吉林省 C.辽宁省 D.青海省 3.全球环境问题有()。( 4.0分)) A.臭氧层损耗 B.全球气候变暖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时政分析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讲话“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科学分析当前面临的任务挑战,对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重要原则、进行了具体部署。讲话展现强烈使命担当、蕴含深厚民生情怀、具有宽广全球视野,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进军号令。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 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有智不如乘势”。把握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我们就能回应广大群众热切期盼,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六项原则”是根本遵循。“六项原则”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用最严格制度最

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以及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担当。这些重要论断构成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是制度保障。制度才能管根本、管长远。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为确保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治本之策。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要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等重点,培育壮大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打赢蓝天保卫战这个重中之重;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和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